河南新义县小沿村西汉墓发掘简报_第1页
河南新义县小沿村西汉墓发掘简报_第2页
河南新义县小沿村西汉墓发掘简报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新义县小沿村西汉墓发掘简报

博物馆的文化遗产考古小组与基础设施建设是在26日至8月25日之间进行的。8月,我在市郊区小沿村东南的西汉墓中挖掘和整理(图1)。该墓地面封土堆解放初高达15米,发掘前尚高8.3米。在封土堆西面五十米处采集到秦汉砖瓦多种,有奔鹿树叶纹、卷云纹、X纹等圆瓦当,外饰回云纹内为十字方格纹砖(图二),绳纹瓦等。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该墓为一大型中字形土坑木椁墓(图三),墓圹口南北长14.5米,东西宽12.4米,从墓圹口至椁底深4.9米。方向正北。北墓道宽5.9米,长约14米;南墓道宽7.8米,长约10米。因施工紧迫,墓道均未清理。墓圹四壁保存完整,圹口都保存着清晰的板筑痕迹(图五,1、2)。东南隅、西南隅、西北隅分别为二层、四层、三层板筑夯成,厚度均为18厘米,其下墓壁均内斜。唯东北隅没有板筑,为斜墓壁。由此可知,当时造墓地面不平整,故采用板筑法使墓圹四壁平整。距墓圹口深2.3米有二层台。二层台为墓圹挖成后,再在东西南三面由下而上一层层板筑夯打而成的。东台西台的宽度为1.8米,南台宽2.1米。东西二台两端各有圆形柱槽一个,直径80厘米,深60厘米,柱槽内全是松散的灰土。东西台中段部分各有两个对称的方形柱洞,每边长20厘米,深25厘米,洞内也是松散的灰土。距圹口3米,在二层台以内东北、西北、西南部发现大量红黑色烧土,是早期被盗掘后焚烧之迹象,故使该墓遭到严重破坏。由于盗掘时没有破坏墓圹四壁,盗洞位置已不能确定。距圹口4.9米深,也即墓底处,发现形似木板在地面遗留的青灰色痕迹。根据痕迹测得,每块板的宽度为31至33厘米不等,厚度2至3厘米不等,长度不详。椁室东南角地面上有一“王”字形阳文痕迹(图五,3)。椁室已塌,形制不明。从痕迹看似一椁二棺。棺椁之间积满了淤土。外棺板已朽,仅存朱、黑色的漆皮痕迹,从漆皮痕迹测得外棺长2.45、宽1.35米。内棺仅存黄色朽木,长2.05、宽64厘米。棺内积满了淤土。在内棺有人骨架一具。骨骼已朽,牙齿尚存。头北足南,仰身直肢。经河北新医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鉴定,系成年男性,年龄在40至50岁之间,身高1.75米左右。残存器物不多,大都出在棺椁之间和内棺里,有以下几种:铜印1枚。在内棺头骨左侧。正方形,每边长1.5、高1.5厘米。桥形钮。有阴文“”二字,字迹清楚,刀刻圆熟(图四)。残铜器座1件。出土于外棺东侧底部,直径14.7厘米,呈喇叭形,因火烧已变形。从形状推测,可能是铜豆的底座。铜鼎1件。已残,出土于椁室西北部,素面无纹饰,口内径9.3厘米,高7.1厘米。因火烧已部分变形。其特点是三个鼎足均为人头形铸像(图五,9)。铜带钩1件。出土于内棺人骨右侧腰部,素面无纹饰,长7.2厘米(图五,5)。铜铃出土于棺椁之间的椁底板上。完整的、较完整的共计有85件,上有小钮,内有铃舌,素面无纹饰。大小不等,最大的高6.5厘米,肩宽6.5厘米;最小的高5.3厘米,肩宽5厘米(图五,6)。铜铃架和铜铃一起出土。完整的、较完整的有40件。形如弓形,上有小孔,下有三孔,大小不等,长15.6—16.8厘米。宽1.8—2.2厘米。素面无纹饰。有的两端小孔突出,有的中间小孔突出(图五,7)。玉壁1件。出土于内棺头骨旁,已破碎。复原后测得直径12.3厘米,厚0.5厘米。通体刻乳钉纹(图五,8)。六博棋6枚。出于椁室北部。象牙质,无纹饰。长2.5、宽1.4、厚1厘米。陶罐1件。出于套棺西侧。泥质灰陶。小口鼓腹,口内径7、高12、腹径13厘米(图五,10)。陶壶1件。出土于椁室北部。泥质灰陶。鼓腹。口内径6、高13.2、腹径10.7厘米(图五,10)。狗骨架1具。在外棺东南部。系一幼狗。骨架颈部有小铜铃一个。上有钮,内有铃舌。高4、肩宽4厘米,这件铜铃是发现的铜铃中最小的一件。此外,在封土及填土中还发现一些器物:陶壶1件。出在封土中,泥质灰陶,口内径6、高13、腹径12厘米(图五,10)。铜印1枚。出土于墓室东南部深3.5米的填土中,和内棺出土的形制全同,有阳文二字,因字迹模糊,已不可辨。铁锛1件。出在填土中。已残,刃宽4.8厘米,上宽5厘米。狗骨架1具。发现于深2米多的墓圹中部填土中,系幼狗。这次发掘的主要收获是在死者头骨左侧发现的一枚铜质私印。铜印上所刻的阴文二字,经我们考证是“长耳”二字。该印无疑是死者生前使用的私印,故死后放于头部左侧。“长”字作为姓氏被释为“张”是有不少先例的。李学勤同志在《战国题铭概述(中)》一文里,将“长雚”、“长武”释为“张雚”、“张武”(见《文物》1959年8期,60、61页)。黄茂琳同志在《新郑出土战国兵器中的一些问题》一文中将“长朱”释为“张朱”(见《考古》1973年6期,377、378页)。黄盛璋同志在《试论三晋兵器的国别和年代及其相关问题》一文中,将“、且”等均释为“长”(见《考古学报》1974年1期),这几个字和此墓发现的铜印的字形基本结构相同。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战国秦汉之际,作为姓氏“长”“张”二字是通用的。这枚铜印,就是秦汉之际活动于河北一带,西汉初被刘邦封为赵王的张耳私印。汉四年夏,刘邦封张耳为赵王。“汉五年,张耳薨,谥为景王。子敖嗣立为赵王”。(《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张耳死于公元前202年。按汉律规定“列侯坟高四丈”,张耳墓封土高15米,是王一级的身分。张耳墓位于东垣故城(汉改名真定和常山)西南郊四、五里的地方。据正定县志载:“东垣故城在县南八里今名古城”。就是指现在石家庄市北郊的东古城村。这一地区,当时是赵王张耳的封地,他死后,即葬于东垣故城的南郊,也是很自然的。在椁内出土大量的铜铃和铜铃架,目前尚不多见。我们推测铜铃和铜铃架在当时是一种组合乐器,一个铜铃架上悬挂三个铜铃。这种乐器,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