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红楼梦》中的绛珠与玉米形象
《红楼梦》中女主人公玉林的“前任”是灵河岸上三声石上的植物。在得到上帝的甜味和灌溉之后,他形成了一个女人,被称为“珍珠仙女”。在虚假的奇幻环境中,所有的仙都被称为“珍珠女孩”和“珍珠”。可以看出,凌的名字叫“珍珠”。“绛珠”命名的含义,自脂评开始就已有解释,不过大多点到即止,未能充分揭示曹雪芹给林黛玉取名“绛珠”的丰富内涵和象征意蕴。本文拟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探讨《红楼梦》中“绛珠”之意蕴及其与古代文学的关系。一、“低度第一”是表达红色神品的“低释放”“绛珠”这个词语在经、史、子部典籍中并不是很常见,我国大陆出版的《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都未收“绛珠”这个词,台湾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则收进了这一词条2。清代的类书(辞书、韵谱一类)也有收“绛珠”条目的,例如,《御定骈字类编》卷一百四十六“采色门”十三“绛”字下有“绛珠”条目,《御定佩文韵府》卷七“三上平声七虞韵三”之“珠”字下也有“绛珠”条目。此外,医家之典籍《御纂医宗金鉴》卷六十二膏药类方中有“绛珠膏”,卷六十六胸乳部中提到治“乳岩证”可用“绛珠膏”外贴3。古代诗文中倒是能不时见到“绛珠”这个词语,不过,作为一个文学意象以及人物的名字,“绛珠”是因为《红楼梦》而广为人知的。后来的某些作品可能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有不少人名、处所以“绛珠”或与“绛珠”相关的词语命名,例如,晚清王韬《淞隐漫录》卷四之《何华珍》中有“年长之婢,小字绛珠”;俞达仿《红楼梦》所作的《青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所居的府第名“绛珠宫”。当然,很多诗文并不是受《红楼梦》的影响才用“绛珠”一词的,因为古代诗文本来就有用“绛珠”来形容各种植物果子、各种不同质地珠子的传统。在笔者目前所见的材料中,“绛珠”一词早在南朝梁的宗教典籍中已出现。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经律异相》卷第四十六《阿修罗第一》之《?摩质多有女以妻帝释为女嫉兴兵二》曰:“令大海水赤如绛珠。时阿修罗即大惊怖,遁走无处入藕孔中(出《观佛三昧经》第一卷)。”4按,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译《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一六《譬品第一》原文为:“令大海水赤如绛汁。时阿修罗即便惊怖,遁走无处入藕丝孔。”5其中“绛珠”原为“绛汁”,它的意思是红色的水珠。南宋曾訸集《道枢》卷三十七《入药镜中篇》曰:“霞光射于神炉,黄婆之心定,而男女浴于绛珠。”6此处“绛珠”为道教修炼用语。文学作品中,北宋苏轼的诗中已出现“绛珠”这个意象:“青荑春自长,绛珠烂莫摘。”7“绛珠”这一意象是用来形容红色的枸杞子的。南宋曾觌词《浣溪沙·樱桃》:“谷雨郊园喜弄晴。满林璀璨缀繁星。筠篮新采绛珠倾。”8“绛珠”是用来形容红色的樱桃的。宋吕浦诗《西瓜》:“剖雪分开碧玉团,绛珠数点水晶寒。”9“绛珠”应该是用来描绘红色的西瓜籽的。元范梈《奉和李监丞醉赠羽人之作》:“眇眇美人绛珠宫,弦白云兮歌清风。”10此处“绛珠”似即红色珠子之意。明林文俊《陛见日随例赐枇杷诗一首》:“君恩似借微臣宠,仙果先颁内府珍。翠篚擎来金弹满,冰盘捧出绛珠匀。”11此处“绛珠”用来比喻红色的枇杷果子。晚明汤显祖《伯父秋园晚宴有述四十韵》:“竹暗泠苍玉,榴明逈绛珠。”12此处“绛珠”即红色之珍珠。明清之际万寿祺赋《莺粟花赋并序》:“纳香信于绛珠,摇玖绡于绀帔。”13这里“绛珠”是描写红色的莺粟(即罂粟)花的。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四《食语》:“蓬荻中又多薏苡,玉粒绛珠,与葛雃相纠。”14此处“绛珠”用来形容红色的薏苡果实。清法若真《正月十日宋子飞招同上官金鉴王金章昆良刘潜夫于岱仙饮石园观灯》:“行行百烛变晓星,斜月光分失半颗。五步一绛珠,十步一朱玑。”15此处“绛珠”是用来描写彩灯的。清顾图河《奉题钱唐公赐榴图》:“绛珠颗颗一房呀,软玉津津醉齿牙。”16这里的“绛珠”是描写红色的石榴果实的。上面列举了在《红楼梦》之前出现的佛藏、道藏以及从北宋到清初的诗文中的“绛珠”用例,诗文中的“绛珠”大部分用来描绘、形容红色的植物果子或花,也有个别用来描写珍珠或彩灯(花灯)。总的来说,这些诗文中的“绛珠”可以视为一个意象,不过含义都比较简单,是一种较普通的文学比拟,没有更深的象征意蕴。《红楼梦》中的“绛珠”则是一个蕴含丰富的文学意象和艺术形象。曹雪芹创造性地塑造了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绛珠”这一意象是黛玉形象的核心因素。与以前诗文中的“绛珠”意象相比,《红楼梦》中“绛珠”的最重要的变化是由写物转向了写人,由一个无生命的物体或简单的意象变成一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那么,这个“绛珠”的命意到底是什么呢?二、用“推动”“一说”“机”“绛珠”意象作为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内核,它的基本含义是“血泪”。“绛珠”之“绛”为深红色,即血之颜色,“珠”呈圆形,为泪之形状(有谓“珠泪”或“泪珠”的),合起来则为“红色的泪珠”,实即“血泪”之意。脂砚斋于《红楼梦》第一回“有绛珠草一株”旁写有批语:“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明确指出“绛珠”乃“血泪”之意。脂评还认为这部《石头记》是曹雪芹用自己的血泪“化成”的:甲戌本第一回前的《凡例》中有诗曰:“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甲戌本第一回在介绍甄士隐处,有眉批曰:“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戌本第七回在焦大醉骂处,有眉批曰:“忽接此焦大一段,真可惊心骇目,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脂评“绛珠”寓“血泪”的观点能够在整部小说的描写,尤其是林黛玉形象的塑造中体现出来。小说开头的神话故事叙说的仙界“灌溉———还泪”奇缘已给黛玉的形象以及俗世宝黛爱情定下了基调,预设了结局。那个得甘露灌溉、雨露滋养而换得人形、修成女体的绛珠仙子,下凡降生为林黛玉后,一生便与眼泪为伴,如第五回《红楼梦》词曲所言,“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不仅流泪,还要流血。黛玉天生有“不足之症”,再加父母早逝,“曾经离丧”,寄人篱下,特别是与宝玉的爱情关系不被贾府认可,由此忧心如煎,泪继之以血。小说在描写黛玉流泪的同时,还多次写到她吐血,以至最后泪枯血尽,魂归离恨天。所谓“血泪”,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红楼梦》描写黛玉的“血泪”基本是用写实的笔法,即眼中流泪,心内流血而致口中吐血,或既流泪又吐血,或泪尽继之以血。而作者为小说人物代拟的诗词,则继承古典诗词的传统,运用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血泪”也有被写成“泣血”或“啼血”的。比如,黛玉所作的《葬花吟》曰:“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写泪化为血。《桃花行》曰:“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与“胭脂”、“花之颜色”相类的“人泪”也就是“血泪”。此处暗用“娥皇、女英洒泪成斑”和“杜鹃(子规)啼血”两个典故。娥皇、女英故事出自晋张华《博物志》和梁任窻《述异记》。《博物志》卷八《史补》:“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述异记》卷上:“湘水去岸三十里许,有相思宫、望帝台。昔舜南巡,而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文上为之斑斑然。”《红楼梦》把黛玉比作娥皇、女英:黛玉在大观园居住在潇湘馆,大观园起诗社时探春替黛玉想的别号是“潇湘妃子”,她解释说:“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泪洒竹上而成点点斑痕,亦近于“血泪”矣。唐白居易《江上送客》曰:“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17唐李咸用《铜雀台》曰:“有虞曾不有遗言,滴尽湘妃眼中血。”18直接把“泪”变成“血”了。杜鹃也叫子规,传为望帝杜宇所化,叫声哀切凄恻。“杜鹃(子规)啼血”典故出自《禽经》。《禽经》(一卷,旧本题师旷撰,晋张华注)云:“《尔雅》曰:‘辒周。’瓯越间曰怨鸟,夜啼达旦,血渍草木。”辒周即子规。《禽经》又引李膺《蜀志》曰:“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曰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宋陆佃《埤雅》卷九《释鸟》曰:“杜鹃,一名子规,苦啼,啼血不止。”19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描写杜鹃鸟“声音哀苦鸣不息”、“中心恻怆不能言”20。黛玉诗中用“杜鹃”、“杜宇”的事典,表达自己内心的沉哀凄苦。黛玉的丫头名紫鹃,紫鹃谐音子鹃,子鹃即杜鹃。黛玉和紫鹃有姊妹之谊,紫鹃最能知黛玉之心。《红楼梦》写紫鹃陪伴黛玉,也有以子鹃隐喻黛玉之意。“绛珠”之“血泪”,可与“杜鹃(子规)啼血”相比拟。宝玉在冯紫英家宴上唱的曲子道:“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直接用“血泪”一词。李纹所作《咏红梅花得“梅”字》诗云:“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以血泪喻红梅。宝玉要为晴雯作《芙蓉女儿诔》,自认为“亦必须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诔词中有“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洒泪”“泣血”连用,实可把宝玉因晴雯的夭亡而哀伤、悲愤的心情表露出来。《红楼梦》也写宝玉因女子的死亡而哭泣、呕血,例如,宝玉听说秦可卿死了,“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大口血来”。接着不听贾母众人劝阻,即时到停灵之室“痛哭一番”。此可谓“洒泪泣血”了。不过,一般而言,用血泪或泣血描写人的情状,是为了增强悲哀、伤痛、忿恨之情的浓度,乃写意之笔,非写实也,尤其不是真的眼中流血。《说文解字》曰:“无声出涕者曰泣。”21泣血,犹言无声出涕,如流血无声。回溯一下古典文献中“泣血”的用法即可明了此义。以“泣血”来形容人处险难、穷困、?厄之极而无所援解,故而极度哀伤、悲愤,这可追溯到《周易》。《周易》卷第一《屯》曰:“乘马班如,泣血涟如。”魏王弼注曰:“处险难之极,下无应援,进无所适。虽比于五五屯,其膏不与相得。居不获安,行无所适,穷困?厄,无所委仰,故泣血涟如。”22《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之《雨无正》曰:“鼠思泣血,无言不疾。”毛亨传曰:“无声曰泣血。”郑玄笺云:“鼠,忧也。既辞之以无室家为其意恨,又患不能距止之。故云:‘我忧思泣血。’”孔颖达正义曰:“《说文》云:‘哭,哀声也;泣,无声出泪也。’则无声谓之泣矣。连言血者,以泪出于目,犹血出于体,故以泪比血。《礼记》曰:‘子皋执亲之丧,泣血三年。’注云:‘无声而血出是也。’”23明方以智曰:“然则鼠思泣血,甚言泪尽继之以血,思之伏匿如鼠耳!岂真眼中流血邪?”24《礼记·檀弓上》曰:“高子皋之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未尝见齿,君子以为难。”郑玄注曰:“言泣,无声如血出。”孔颖达正义曰:“凡人涕泪,必因悲声而出,若血出,则不由声也。今子皋悲无声,其涕亦出,如血之出,故云泣血。”25《楚辞·七谏·哀命》曰:“和抱璞而泣血兮,安得良工而剖之。”《楚辞·九章·远逝》曰:“晋申生之离殃兮,荆和氏之泣血。”此处和氏之“泣血”也是表达他不为楚王所识的哀痛。在上举例子中,一个人因极度哀伤或悲愤而致“泣血”,有一种是出于君王之不察,或友朋之不知;另有一种是出于亲人之丧死。这两种“泣血”情状的描写也为后代的文学作品所继承,并且有些化为“眼中血”,有些则更加写实化,直接写成“泣(泪)下成血”或“眼中流血”。在“泣血”的原因方面,后来增加了离别相思、爱情悲剧等因素。比如,用“眼中血”来表达离人内心的极度哀伤、悲痛:唐人诗云:“时人有酒送张八,惟我无酒送张八。君有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26“君看墙头桃树花,尽是行人眼中血。”27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第六:“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28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二十五回诗曰:“相逢一笑间,不料还成别。回首盼枫林,尽洒离人血。”正是化用唐诗而来。“泣(泪)下成血”或“眼中流血”常用来表达因亲人的死亡或别离而产生的极度悲痛,或描写一种家国危难之际的忠孝之心,等等。譬如,唐严识玄《潭州都督杨志本碑》曰:“年甫六稔,即丁内艰,号不辍声,泣下成血。”29元徐戏文《杨德贤妇杀狗劝夫》第十七出《看书苦谏》写楚国大夫申包胥到秦国借兵救主,秦国不肯借兵,他就在城下哭泣了七日七夜,哭得“眼中流血”30。元无名氏散曲〖双调〗珍珠马南情〖川拨棹北〗:“这些时信断音绝,眼中流血。心内刀切,泪痕千叠,因此上渭城人肌肤瘦怯。”31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写孔明对被俘的孟获士兵说:“吾想汝等父母、兄弟、妻子必倚门而望;若听知阵败,定然割肚牵肠,眼中流血。”第一百一十八回写后主准备降魏,刘谌得知后到昭烈庙“大哭一场,眼中流血,自刎而死”。明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第十五回写后宫侯夫人自缢而死,隋炀帝自制祭文祭她,用“泪下成血,心伤如煎”的语句来表达悲痛之情。《红楼梦》中“绛珠”之“血泪”,应寓有上述多种意蕴:一为父母丧死,与亲人离别,二为爱情无果,与所爱之人别离,三为寄人篱下、病体支离等生存境况之窘困。“爱别离”为人生一“苦”,“离恨天”者,有一层意思是因离别而苦恨悲伤,所以黛玉居“离恨天”中。脂评曰:“补不完的是离恨天,所余之石岂非离恨石乎?而绛珠之泪偏不因离恨而落,为惜其石而落。可见惜其石必惜其人。”32脂砚斋认为黛玉之泪不是因为离恨而落,而是爱惜宝玉而落,即不为自己,而为所爱之人,如此境界便提高了一层。但是,否认黛玉因离恨而流泪并不符合小说的实际情况。从小说所描写的黛玉的生存境况来看,她从小母亲、父亲就相继去世,“曾经离丧”,这是与亲人生离死别;与所爱之人不能结合,红颜薄命,生病早逝,所谓生不能共衾,死不得同穴,这是与爱人离别。小说除了写绛珠居“离恨天”外,还多次点出黛玉的悲情、“哀音”与离别有关。比如上文提到的把黛玉比作娥皇、女英,即寓有“离恨”之意。黛玉因翻看乐府《秋闺怨》《别离怨》而心有所感,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作《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一诗,其中有“牵愁照恨动离情”、“灯前似伴离人泣”等诗句。这首诗透露的是黛玉对以后将与宝玉别离的不祥预感。黛玉这个孤女身上承受着双重的“离恨”,怎能说绛珠之“血泪”偏不因离恨而落。关于“离恨”,古典文学传统中多有“离人泪”或“离人眼中血”的描写,且有“红泪”与“眼中流血,心里成灰”的典故,《红楼梦》中的“绛珠”意象正是在这一传统中产生并发扬光大的。三、《化铁》与《神道》“红泪”是中国古典文学最常见的典故之一,典出晋王嘉《拾遗记》卷七:魏文帝所爱美人姓薛,名灵芸,常山人也……灵芸年至十五,容貌绝世,邻中少年夜来窃窥,终不得见。黄初元年,谷习出守常山郡,闻亭长有美女,而家甚贫。时文帝选良家子女以入六宫,习以千金宝赂聘之。既得,乃以献文帝。灵芸闻,别父母,歔欷累日,泪下沾衣。至升车就路之时,以玉唾壶承泪,壶即红色。既发常山,及至京师,壶中泪凝如血矣。古代诗词特别喜欢用“红泪”来描绘女子的眼泪。此外,还有一个类似的“红冰”典故:杨贵妃初承恩召,与父母相别。泣涕登车,时天寒,泪结为红冰33。或言“红泪”者,盖泪水沾湿脸上涂抹的胭脂,以致变成红色。此解从表面看也不错,不过,“红泪”或“红冰”出现在与亲人的生离死别之时,应该含有更深层的心理、情感意蕴。“眼中流泪,心里(内)成灰”最早见于《烟花录》。明弘治年间《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卷之四第三折的〖耍孩儿〗中有“眼中流泪,心内成灰”(别本或作“心里成灰”)的曲词,注释曰:出《烟花录》:昔有一商,质极萃美,驾舟载货湾西河下。忽见岸高楼中有一美女,两情相契,目视月余,弗果所愿。既而商人货尽归去,其女以思商之故,得疾而亡。女父焚之,独心中一物,如铁。磨出,见舟楼相对,隐隐如有人形。其父收藏,以为可货。得(疑为“待”或“後”之误)商复来访女,得其由。献金求观,既而不觉泪下,而其心已成灰矣34。徐士范评本《西厢记》所引文字与上引有些差异,如下:出《烟花录》:昔有一商,美姿容,泊舟于西河下。岸上高楼中一美女,相视月余,两情已契,弗遂所愿。商货尽而去,女思成疾而亡。父遂焚之,独心中一物如铁不化。磨出,照见中有舟楼相对,隐隐如有人形。其父以为奇,藏之。后商复来,访其女,得所由。献金求观,不觉泪下成血,滴心上,心即成灰35。明万历年间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九十八《情契》也记载了这个故事,并注明出自《烟花录》36;晚明冯梦龙编纂的《情史》卷十一“情化类”中有一篇名为《化铁》,所记故事与《情契》同,但没有注明出处37。按,弘治本《西厢记》注释既说《西厢记》的“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的描写是出自《烟花录》,则《烟花录》肯定出于此本之前,但是否在元王实甫《西厢记》之前则不好说。此《烟花录》为何人所撰,撰于何时,未知待考。今存明刻本《西厢记》中的“眼中流血,心里(内)成灰”是否为元代王实甫曲词原文,也难判断。总之,明代以来,“眼中流血,心里(内)成灰”已成为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典故,比如,清李渔《连城璧外编》卷之五:“瑞郎哭得眼中流血,心内成灰,欲待以身殉葬,又念四岁孤儿无人抚养,只得收了眼泪,备办棺衾。”清弥坚堂主人编次《终须梦》第二回:“一日,员外病危,急唤梦鹤吩咐道:‘吾生不能尽父道,死不能遂吾志。到于今,抚不得吾儿成人,养不得幼子长大,徒使眼中流血,心内成灰……’”《红楼梦》中的“绛珠”寓“血泪”,亦可用“红泪”譬之。黛玉之善哭,可与薛灵芸相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提供住宿社会救助服务项目建议书
- 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的计划
- 提升财务专业素养的行动计划
- 安全教育在青少年中的重要性计划
- 如何有效管理品牌联想计划
- 急诊管理信息系统的选型计划
- 2025-2030中国防冻液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铝阻隔层压包装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铁路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金融软件与金融信息服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考试卷(有答案)
- 电梯安全管理员考试题库
- 对标一流-2025年国央企风控合规案例白皮书
- 与信仰对话 课件-2024年入团积极分子培训
- 2024《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全文课件
- 反诉状(业主反诉物业)(供参考)
- GB/T 23858-2009检查井盖
- O形密封圈用挡圈标准(共15页)
- 海水上油气田系统环境风险评估
- 警棍盾牌术_教案_图
- 锅炉安全基础知识.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