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养浩然之气新解
孟子的“浩然之气”理论在儒家道德教育理论中发挥着非常突出的作用。“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历来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之一。先秦以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总是将“气”同自然观联系在一起。从《国语》讲“天地阴阳之气”,到宋尹学派讲“精气”,从孔子的“血气”,到荀子的自然之气,都把“气”理解为充盈于天地之间及人体内的物质存在。这对丰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理论,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孟子“养浩然之气”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把气的概念引入到伦理道德教育的领域之中。孟子把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本质看成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这是他对浩然之气的描述性定义。这一定义包含以下三层意思:首先,孟子认为“浩然之气”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难以用语言做形象的描述。有人认为孟子将“气”神秘化,这未免有些偏颇。朱熹说:“难言者,盖其心所独得,而无声形之验。”这个理解是大致接近孟子本义的。在孟子看来,作为道德范畴的“气”,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只有通过思维机制的运行去体会、去认识,才能得到,而无法在外部找到声形的验证。其次,“气”就其属性来说,是“至大”而无限量,“至刚”而不可屈挠。所谓“至大”,形容精神力量的广深。《易传》说:“大哉,乾元,万物之始。”《诗经·鲁颂》有“大赂南金”,其中的“大”都是指广而深的意思。所谓“至刚”,乃坚毅强劲之意。《周易·杂卦》有“乾刚坤柔”之说,《论语·子路》有“刚、毅、木、讷近仁”之据。《荀子·不苟》说:“刚强猛毅,靡说不信,非娇暴也。”儒家的这些传统解释,与孟子说的“至大至刚”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在这里,孟子赋予“浩然之气”以至大、至刚的特性,是对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充分肯定。这与先秦以来对“气”的解释是完全不同的。再次,就“气”的特征而言,孟子断言,只要专一修养,气就会塞于天地之间。程颢认为“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吕祖谦提出“心由气而荡,气由心而出”。这些观点,显然是源于孟子“充塞于天地之间”一说,可以引为孟子观点的注脚。由此可以看出,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绝不是物质之气充盈于宇宙之间,而是指坚强的精神力量。有了它,人就不会为私意所蔽,就有了顶天立地的道德情操,就会容广阔天地于博大的胸怀之中,从而临危不惧,遇暴不惊。孟子正是从这一理解出发去评价北宫黝、孟施舍和曾子的,指出他们三人对复杂的社会矛盾,激烈的军事斗争虽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处理,但都是以守气为基础的。所谓守气,就是坚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另外,“气”还表现为对客观事物的个人情感。如“见儒子将入于井中,皆有怵惕侧隐之心”(《公孙丑上》),怵惕,畏惧之貌;恻隐,同情之意,都是人的情感表现形式。赵岐在《孟子注》中以“直怒之矣”解释“求于气”。可见,他把“气”解释为感情意气。综上所述,孟子所讲的“浩然之气”是一个融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于一体的崇高的内心状态,它是一个独特的情感与意志相协调的伦理、心理学范畴。具体地说,“浩然之气”是指正义的道德情操。现代心理学认为,情绪、情感体验的发生,在机体内生理产生一系列变化。这种生理变化,在一般人看来,仿佛体内充满着一种气流。大概正是这种原因,孟子才说:“气,体之充也。”浩然之气,正是以道德感情为核心的高尚品德境界,它会给人带来情感的升华,使人产生拥抱整个世界的勇气。孟子“养浩然之气”之说,具有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具体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气与心的关系。孟子在和公孙丑讨论告子理论时对告子“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的理论持相违态度。他认为:“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就是抽掉了气的认识论基础。无论从哲学还是心理学来讲,情感和道德情操都是人处理与外界关系的一种感情反应状态。离开了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就不可能对事物产生是非、恻隐、羞恶、恭敬、辞让之情,更不可能在言语上清楚地表现出来。情感的淡漠,言语的模糊则反映了认识上的差距。认知的主要器官是心。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维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对客观事物关系的探求和分析,达成对事物规律的掌握,从而使人产生正确的情感与行为反应,进而使之升华为博大精深,坚毅刚强的浩然之气。因此,当言语不能将人的情感意气表述清楚的时候,就只有从思维机制的运转上寻求原因。这一点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心理学实验表明,认知过程是影响情绪情感的主要原因,在情绪情感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二是气与志的关系。孟子说:“夫志,气之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志是什么呢?在中国传统伦理学中,志是标志道德意志的,它主要是指行为的目标。《孟子·告子下》批评宋钘:“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孟子在《藤文公》中也指出:“子何以其志为哉,其有功子,可食而食之矣。”实际上所谓志即人的目标指向和为实现目标的意志调适力。志的含义搞清楚了,志与气的关系也就一目了然了。在孟子看来,人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都要受主观意志的调控。他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日:‘持其志,无暴其气’。”把志置于指导的地位,这是符合人的情感与意志运转规律的。当人的感情激动的时候,人的行为往往发生倾斜,这就需要依靠正确意志加以制约和调控,同时也不要糟蹋感情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持其志,无暴其气”。值得注意的是孟子并没有将“气”看作消极被动的东西。他认为,志与气是相互作用的。“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气”虽然处于次要地位,它对志又起着能动的反作用。专一的挚爱会使人的意志变得更加坚定;明确的好恶观念会使人产生一种树德务滋、除恶务尽的志向。因此,孟子把二者看作是对立面的统一。孟子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三是气与义的关系。孟子认为浩然之气的养成是“集义所生”,“非义袭而取之”。足见“义”在养气中的作用。“义”是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儒家把义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孔子最早提出义,他在《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里仁》),“见利思义”(《宪问》)。孟子进一步发展了“义”,把它提到与仁并列的地位。他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离娄上》)。他还把义作为信和果的前提,提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离娄下》)。由此可见,在整个儒家理论中义有其特殊地位。在气与义的关系上,孟子认为,义是气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没有长期的“义”的积累,仅靠在客观现实中做一两件善事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必须连续不断,持之以恒。他一方面认为义从根本上说是存在于人的内心的主观意识,即相当于正确的道德信念。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告子上》)。另一方面把在人的内心的善念支配下所产生的行为也称之为义。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告子上》)。这说明,孟子“集义”的内涵不是别的,就是强调要有正确的道德信念,并使之不断地转化为道德行为,这种行为又反过来强化内心的意识。如此不断反复,从而形成客观上的临危不惧,直言仗义的凛然之气。孟子还特别强调了“道”在“养气”中的作用。所谓道,本义是路,后引申为道理,即事物的规律、法则。“道”与具体事物的功能“器”相对。《易·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孟子这里所说的道,是指养气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即“持其志,无暴其气”,直养无害,集义不慊,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如果企图“揠苗助长”,其结果必然是“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换句话说,道德情操的产生发展绝不是孤立的、单纯的,它同认知、行为、意志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要有一定的过程和量的积累。只有把各有关因素有效地统一起来,循序渐进,才能形成“浩然之气”,即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这就实现了儒家道德教育的最高宗旨。弄清了“心”、“志”、“义”、“道”与“气”的关系和它们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之后,我们不妨把“养浩然之气”同孟子其它几种道德教育方法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就可以发现孟子的道德教育方法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反求诸己。这是严于责己的原则。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公孙丑上》)“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离娄上》)这与《中庸》所说的修养方法是一致的,就是要求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强调了道德主体的作用。在反求诸己的过程中,有意志的努力,情感的体验,行为的矫正,其结果则偏重于自我认识。通过反复的自我检查,人们对正确的信念会更加明确和坚定,并把这种道德认识自觉转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2.刻苦励志。孟子很重视意志的锻炼,他认为人的道德和才智都是在艰苦中磨炼出来的,如大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之所以能成为举世皆知的圣贤或显赫一时的著名君相,都是刻苦锻炼的结果。从而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著名论点。这里有道德情感的渗透,有道德行为的参与,也伴随着道德认识的深化,因而可统一为道德意志的锻炼。他这种肯定道德意志在道德品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的观点,是符合道德教育的规律的。3.改过迁善。孟子鼓励人们积极改过自新,学习别人的善行。他说:“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离娄上》)他特别赞扬“闻过则喜”,见善则迁。提倡“与人为善”。同样,改过迁善的过程是一个意志努力、情感积累、认识发展共同参与的过程,但从强调的重心看,则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这说明,孟子把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作为道德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以上三种方法同“养浩然之气”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它们一起构成了孟子特有的、对后世影响甚大的道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孟子对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在人的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表明孟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概括起来就是,只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购销合同中的卖方权益保障
- 购销合同包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
- 购销合同的简易格式范例
- 资金安全保证书
- 走进重庆的地理世界
- 车辆购置贷款合同
- 软件技术提升合同
- 达标无忧放心选购
- 进度目标合同协议
- 酒店宴会厅音响设备升级招标文件
- 售后工程师的专业技能培养方法课程详述
- GB/T 10739-2023纸、纸板和纸浆试样处理和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
- 律师职业规划报告
- 初三全册单词
- DB37-T 3274.3-2023 日光温室建造技术规范 第3部分:山东VI型
- 【绘本引入幼儿舞蹈教学的实践分析5500字(论文)】
- JGJT98-2010 砌筑砂浆配合比设计规程
- 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
- 内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问诊检查操作考核评分标准汇编2023版
- 小学冬至主题班会-弘扬传统情暖童心 课件
- 租金催收流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