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人的生死观》2600字_第1页
《浅析日本人的生死观》2600字_第2页
《浅析日本人的生死观》2600字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日本人的生死观目录TOC\o"1-2"\h\u18249[关键词]生死观;自杀率;日本人 19793一、引言 124849二、日本人生死观的具体表现 228464(一)询情 230742(二)武士道精神 214026(三)物哀文化 221736三、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原因 230861(一)日本人的“无常观” 211668(二)“物哀”的审美意识 28393(三)“耻感文化”的影响 231159(四)日本的武士道的影响 323286小结 310257参考文献 3[内容提要]在日本,有很多长寿的老人,也有保持着世界上最长寿老人的记录,另一方面,自杀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长寿代表着日本的经济发展状况,自杀率居高不下,则表明日本人的生死观念。看似这两者很矛盾,前者追求长寿,后者则过多人自杀。引出了我们对日本生死观念的探讨。[关键词]生死观;自杀率;日本人一、引言文化养育人的思想,人的思想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日本的文化造就了日本对待生死不一样的观念。所谓生死观,就是透过死。来表达和反馈对生的观点。包括这些内容:(1)人死后,会变成什么?(2)人死后,是否还能与亲人联系,如何联系?(3)人们怎么对待生?(4)生的意义何在?本质是什么?(5)死亡本身是什么?李景芳在著作中写道,日本人很少去憎恨任何一个人,即使那人犯下了滔天罪恶,因为日本人相信死后每个人都能去往天堂,都能成佛,生前所有的错事都能够弥补,都能被佛祖原谅。因此生前就原谅邪恶的人的过错,既符合宽容大度的佛教思想,又符合社会标准。而在中国,我们却不能接受这种原谅和不惩罚坏人恶事之类的观念。日本人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直善良,也没有绝对的邪恶至极。好人坏人死后都能成佛。这可能就是日本政府,不顾世界和平爱好者的强烈申述和反对,执意参拜二战死亡将士的背后原因。根据日本人口数据统计,全国自杀率很高,1984年,自杀率占比3.8%,1998年,自杀比上一年增长了34.7%,2000年,自杀人数则比1999年增加了三万多人,增比1.8&。日本自杀人数已经连续十多年世界第一,且超过3万人。在日本,自杀似乎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普通大众会选择自杀,就连名人,社会名流也会自杀,川端康成,1968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1972年自杀,文学家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等等,这背后的原因都是日本生死观的影响。二、日本人生死观的具体表现(一)询情日语的“殉情”,意思是“相爱的男女向对方表露心迹的信物”,有切指甲、文身、断发、断指等。后来,“殉情”专指多人以上的集体自杀。日本人十分赞美和歌颂殉情,他们认为殉情是感情的升华,是生的过渡,比如日本名著《失乐园》就对殉情大加赞赏。(二)武士道精神武士精神,十分看重信义,曾经一度为了效忠天皇而舍弃自己的生命,他们用死来完成自己对君主的承诺,然而实际上,这种思想却被统治者所利用,进而催生了日本近代走上了军国主义侵略扩张道路。(三)物哀文化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认为,“物哀”造就了日本的美,死亡是一种艺术的静态美,艺术的源头就是自杀。物哀追求的是永恒的美,不在于瞬间,日本人认为死是永恒的。在古代,日本人把死亡比作樱花,樱花瞬间的凋谢,就犹如人的死亡瞬间,樱花凋谢了,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永远和泥土,大地融为了一体,永生不灭,而人的自杀也是如此,虽然死去,但生命的意义却一直保留了下来,死去的人永久性的留在了活着的亲属心中,这已经足够了。这也是物哀的本质追求。三、日本人生死观的形成原因中国人认为,死是最大的过错,也是无能的表现。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能解决目前的困境。然而日本人却认为死本身就是一件很单纯简单的事情,与懦弱罪恶毫无关系。两国民众对死的理解不同,本质上是思维方式的差异性。(一)日本人的“无常观”日本是岛国,四周环海,气候变化大,而且常年地震,自然气候条件也不利于人们生活,所以日本人经历过诸多大灾大难,有自身保护意识,危机感特别强。此外,中国的佛教思想传到日本,也深深影响了普通大众的观念,他们信奉“世事无常”,其一,日本人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处于随时变化,随时会消逝的状态中,一方面他们愿意随遇而安。恋人无法在现实中长久在一起,他们坚信死后一定能一起去往天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一点也反映出日本不看重生,反而更追求死后的幸福生活的观念。(二)“物哀”的审美意识“物哀”作为一种审美意识,是“物”即客观对象,与“哀”即主观感情的融合一致,是一种优美、纤细、沉静的理念。日本人为了追求美,用安静且壮美的方式自杀,这是日本不一样的生死观。国歌《君之代》看似哀乐。日本人极度喜爱樱花,把樱花作为国花,他们赞美樱花,不仅仅欣赏樱花的美妙多姿,更在于它的短暂消逝。(三)“耻感文化”的影响在日本,可以说,自杀是一种常见现象。公司倒闭,老板自杀。农民无法还债务,避免自己受辱,信誉亏损,也要自杀。耻辱,被他人批评,嘲笑,或是以为自己被嘲笑,因而感到羞耻。不管在何种情况,这种耻感都其有很强的强制力。”基于他人的判断来制定自己的行动方钊是“耻感文化”最显著的特点。日本人极度看重声誉,自杀换回声誉也在所不惜。(四)日本的武士道的影响武士精神就是,日本武士看淡生死,不惧死亡,为君主献上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日本人重视声誉也在武士精神中得到体现,是下属服从君主,服从上级必需的要素。只有足够重视义与理,才能断绝被他人羞辱,被他人嘲笑的尴尬局面。日本历史上著名的“赤穗事件”就深深体现了武士精神,被日本人歌颂赞扬。赤穗义士在牺牲面前,不惧生死,为生命捍卫了义理。所以在日本,自杀,切腹是一种很崇高的精神仪式,是大义面前,不惧生死的勇敢者的形象和精神,是受人尊敬的死亡方式,也是直面恐惧的勇敢者形象。小结总而言之,日本人对于生死,他们反而更为豁达,宽容。这是与众不同的生死观。究其原因,深受其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是多种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地域的狭小,人口的压力,资源的匾乏和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从文化影响方面看,日本宗教,历史,哲学,文学都会影响其生死观。究其根本,日本文化来自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并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日本文化中认为死是生的一部分,死只是另一种生的方式,并非是远离这个世界,而是以其他的方式和这个世界融为一体,死也是一种责任和担当。透过日本的生死观,我们可以看到,这其中深深蕴含着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的热切向往,以及面对死亡的坦然和乐观。看淡生死,看淡荣誉,也尊重生死,这些对生死的豁达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的。参考文献[1]刘旭东.浅析是枝裕和电影里的生死观[J].2021(2017-3):142-146.[2]南佩佩,赵桂琴.殡葬文化背后日本国民的生死观[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