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高棅·水竹居》原文赏析_第1页
古诗《高棅·水竹居》原文赏析_第2页
古诗《高棅·水竹居》原文赏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古诗《高棅·水竹居》原文赏析古诗《高棅·水竹居》原文赏析

古诗《高棅·水竹居》原文赏析

清溪入云木,隐处林塘深。微月到流水,泠泠竹间琴。虚声起遥听,天影澄远心。余亦鸾鹤侣,将期此投簪。

“水竹居”是诗人一位隐士朋友的居处。诗篇以清秀的文笔描绘了水竹居清幽静谧的胜境,并表达了诗人希望与朋友一同归隐的情怀。

首联由水竹居的外景写起。一条清澈的小溪直通远处如云状的树林之中,在竹林深处汇成一鉴池塘,朋友的隐居处就坐落在这清幽静谧的环境中。“云木”也有暗指竹的意思,见出竹林的茂密,张南史的《竹》诗有“成林处处云”之句,为诗人用字所本。首联有水有竹,已概括地擒住了标题,以下二联再分写水、竹,具体地描绘出水竹居的妙处。

颔联着重写水,所写境界已由外景转入竹林之内,时间由白日转入夜晚。月亮升起来,将它的清辉洒在竹间的溪流上,流水叮叮咚咚地流淌,仿佛在竹林间奏起了一首美妙的琴曲。“微月”即朦胧的月色,一个“微”字更显出林间景色迷离惝恍的美来。“泠泠”状流水声之清越,且显出清凉的质感。此联将林间之水写得声色俱全,自然逗出下联。

颈联着重写竹,时间已推移到入睡之后。上联写水是实写,此联写竹换为虚写,以期虚实相应,疏密相间,不显堆砌。“虚声”是夜间竹林传来的天籁之声,“天影”是远看竹林呈现出的造化之影。咏竹以“声”、“影”相对,为前人所习用。如王维云:“细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径处同诸公作》)李白云:“翠色落波生,虚声带寒早。”(《慈姥竹》)刘长卿云:“细音和角暮,疏影上门寒。”(《同郭参谋题崔令公厅前竹》)杨巨源云:“能让繁声任真籁,解将孤影对芳兰。”(《和令狐舍人酬峰上人题山栏孤竹》)贾岛云:“疏影纱窗外,清音宝瑟中。”(《题郑常侍厅前竹》)而诗人此联在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关键在于妙用“起”、“澄”两个动词,将诗人的动作、内心活动同竹林的“虚声”、“天影”紧紧绾合在一起,从而造成情景交融、混融莫分的高妙境界。“虚声”令诗人起而“遥听”,“天影”使诗人“远心”澄澈,这种现象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就叫做“心随境移”。中国的士大夫们之所以“身居庙堂之上,心存江海之间”,便是认为在江海山林等隐居之地可以培养自己的高洁情操,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在水竹居清幽静谧的隐居环境感召下,诗人归隐之念顿起,尾联便直抒胸臆,表达将与朋友偕隐的心愿:“余亦鸾鹤侣,将期此投簪。”鸾鹤是传说中高人逸士所乘坐的仙禽。诗人以“鸾鹤侣”自许,既含蓄地赞美水竹居主人是一位具有仙风道骨的高士,又明确地表示归隐是自己的本性和夙愿。确实,就诗人的身世来考察,其前半生都在家乡福建长乐过着啸傲山林、诗书相伴的隐居生活,直到五十五岁后,才被朝廷以布衣召入翰林为待诏、迁典籍,入朝之后,他时时怀念起无拘无束的隐居生活就是很自然的了。他并不愿长期低眉事人,他认为自己的归宿仍在隐居,所以他断然地表示:“将期此投簪。”投簪即丢下固冠用的簪子,比喻弃官归隐。挚虞的《徵士胡昭赞》就有“投簪卷带,韬声匿迹”之说。诗人也要效法古人,弃官归隐,来与水竹居主人做伴了。

前人评高诗,每有“文多而意少,且乏新兴”之讥(见《国雅品》),其实,也不能一概而论。即如本诗,其意境之纯净、结构之精巧,置之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