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万州经开区长江水岸融合提升项目之高峰支路PAGE第41页共47页万州经开区长江水岸融合提升项目之高峰支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万州区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三峡工程库区腹地,是四川省及重庆市通往长江中下游的重要通道,素有“川东门户”之称,历来是渝东、陕南、鄂西、黔东北等地区物资集散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是长江流域的重要港口之一,长江上游重要的工商业城市。1道路区位本项目位于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峰生态工业园内,起点接现状经峰路,终点接高峰大道。道路工程区位示意图2工程设计内容本次设计万州经开区长江水岸融合提升项目之高峰支路工程,起点接经峰路,终点接高峰大道,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项目全长352.19m,设计车速20Km/h,标准路幅宽度14m,双向两车道,标准横断面布置形式:14m=3m人行道+8m机动车道+3m人行道。二、设计依据及采用的技术规范、标准1设计依据(1)我院与甲方签订的本工程设计合同;(2)《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峰园(高峰组团I-V、姜家组团I-II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3)业主提供的1:500地形图资料;(4)甲方提供的其它相关资料及要求;(5)我方现场探勘资料及收集的其他资料;2采用的技术规范、标准(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及路线设计规范》(DBJ50-064-2007)(3)《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4)《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193-2012)(5)《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6)《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2)(7)《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8)《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1286-2018)(9)《城镇道路路基设计规范》(DBJ50-145-2012)(10)《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11)《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2)《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13)《重庆市城镇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规范》DBJ50/T-178-2014(14)《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1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BG50268-2008)(1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1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18)《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19)《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20)《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21)《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22)《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15)(23)《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12)(2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25)《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26)《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16(27)《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CJJ89-2012(28)《城市照明自动控制系统技术规范》CJJ/T227-2014(2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16(30)《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2014(31)《110kV及以下电缆敷设》(国标图集)12D101-5(32)《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2016)(33)《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34)《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设计规范》GB50065-2011(35)《通信管道人孔和手孔图集》YD5178-2009(36)《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GB50373-2016(37)《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74-2016(38)《城市电力规划规范》GB50293-2014(39)《城市地下通信塑料管道设计规范》CECS165-2004(4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4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42)《岩土锚杆与喷射混凝土支护工程技术规范》(GB500862015)(4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44)《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关于重庆市建设领域限制、禁止使用落后技术的通告》(45)《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46)《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47)《道路交通标线质量要求和检测方法》(GB/T16311-2009)(48)《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23827-2009);(4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第1、2、3部分)(50)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D81-2017)3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回复情况一、一般性要求(一)补充相关设计依据,并采用现行规范、标准,删除与本工程无关规范、标准。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2004)已作废。回复:已核实相关规范、标准,并删除与本工程无关的规范及标准。(二)完善设计方案图说中错、漏、碰、缺内容。回复:已对设计文件内容进行复核,并完善了设计文件。二、道路设计(一)补充道路总平面图中各桩号设计高程。回复:已在道路总平面图中桩号下方补充各桩号设计高程,见DL-02。(二)进一步优化道路横断面设计,树池、路缘石高度和材质、人行道透水砖应与高峰大道、经峰路等现状道路一致。回复:已复核图纸,树池、路缘石高度和材质、人行道透水砖采用的规格尺寸均与高峰大道、经峰路一致。(三)进一步优化道路纵断面设计,道路设计起、终点标高和纵坡应与现状路面一致,确保平顺衔接。道路与地块开口处的高程应工业项目设计高程一致。回复:已对道路纵断面进行优化,复核道路起终点现状道路标高,保证了道路的平顺衔接,道路与地块开口处的高程结合了工业项目的出入口高程得到了控制。三、边坡设计(一)补充临时边坡横断面设计。回复:临时边坡横断面在横断面图中得以体现,见DL-12。(二)复核道路起点边坡坡率是否满足植物栽植要求,并处理好边坡与项目用地、滩边河景观的关系。回复:道路起点边坡坡率采用1:1.5的坡率,满足植物栽植要求,边坡不影响摊边河景观。四、给排水设计(一)补充雨、污水纵断面设计图中平面示意内容。回复:已补充相关图纸内容,详见图纸PS-05。(二)完善雨、污水总平面设计,明确现状管网建设情况,补充起止点输入、输出流量、排水坡度及坡长、检查井设计位置及高程等内容。回复:已补充相关图纸内容,详见图纸PS-04。(三)结合道路周边工业项目设计资料,合理预留地块雨污水接入口。回复:已补充预留地块雨污水接入口,详见图纸PS-04。(四)补充消防给水管径,室外消火栓间距、型号等内容。回复:已补充消防给水设计,详见图纸PS-16。五、交通工程设计(一)完善道路交叉口及交通组织设计,与高峰大道交叉口处应将本道路设置为右进右出形式,与周边地块开口处应将路面标高调整为与人行道齐平。回复:与高峰大道交叉口已采用右进右出形式,详见交通平面布置图,与周边地块开口处处理方式已补充说明,详见说明横断面设计。(二)补充项目出入口处斑马线和K0+020~K0+100段车行防撞设施设计。回复:已补充出入口斑马线和车行道防撞护栏,详见交通平面图以及DL-25防撞护栏设计图。六、电气设计(一)考虑到各类管线兼容性和经济性,结合相交道路管网现状和企业需求,复核能否取消道路电力、通信、燃气等管(沟)道设计。回复:根据规划要求及现状道路企业需求,有必要进行道路电力、通信、燃气等管(沟)道设计。(二)删除箱变相关说明内容,校核电缆沟支架和电缆保护管的数量。回复:已按照审核意见要求删除相关内容,并已校核电缆沟支架和电缆保护管的数量(详见照明设计说明及电力通信设备表)。(三)防雷、强弱电、等电位接地应采用联合接地系统设计,且其电阻应不大于1Ω。回复:已按照审核意见要求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详见电力通信设计说明)。(四)结合电力、通信管理部门及业主单位意见,进一步优化电力、通信工程设计,其中人行道下电力、通信井盖应与人行道齐平,车行道下管道覆土深度不得小于1米。回复:已按照审核意见要求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详见电力通信设计说明)。三、工程建设区域条件与建设条件分析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1.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高峰拓展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位于万州区高峰镇境内,地处万州区城乡结合部,紧临长江深水港区,连结渝宜高速公路和万宜、达万铁路,距万州五桥机场5公里。本项目区域位于高峰片区的核心区,起点与经峰路相交,终点与高峰大道相交,建设条件较好,施工场地交通方便,供电、供水均可由高峰场镇直接接入。项目位置位于重庆市万州经开区高峰大道,有市政道路通到场地,交通条件便利。拟建道路场地地貌属构造剥蚀丘陵地貌,地形总体南高北低,拟建场地红线范围内地面高程在364m~384m之间,相对高差20m。经整平大部分区域地形较平缓。K0+020~K0+100为一填方边坡分布,高7~9m,坡角25~30°;K0+100~K0+300道路左侧分布一填方边坡,高1~5m,坡角23~30°。1.2气象项目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昼长夜短。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雨连绵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5℃~18.5℃,极端最低气温-2.7℃(1928年),极端最高气温43.5℃(2006年8月20日)。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绝对湿度17.6毫巴。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163.3mm,最大年平均降雨量1378.3mm(1925年),最小年平均降雨量是783.2mm(1960年),最大降雨量56.8mm/h(1980年),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2/3,大雨暴雨较多。年平均风速1.3m/s,最大风速(10分钟平均)26.7m/s(1958年5月10日),实测极大风速27.0m/s(1961年8月4日),最大静风频率7%(1月份),平均风速3.4m/s。1.3水文K0+040~K0+060道路东侧处为一河沟,水深约0.2~0.4m,宽2~5m。勘察期水位363.60m,据调查,50年一遇洪水位约365.70m。1.4地质构造场地区域地质构造属万州向斜南东翼,在场地东侧距离约200m的基岩露头处,测得岩层产状为332~346°∠7~9°,优势结构面产状336°∠9°。层间裂隙不发育,层面结合程度一般,属硬性结构面。场地及周边无断层通过,地质构造简单。根据出露基岩进行调查和钻探揭露表明,岩体中见2组裂隙:Ⅰ组:108~125°∠66~69°,优势结构面产状114°∠66°。延伸约2~5m,间距1~3m,张开1~3mm,裂面粗糙,结合程度差,裂隙较发育,属张扭性裂隙,硬性结构面。Ⅱ组:210~228°∠78~82°,优势结构面产状214°∠79°。延伸约1~4m,间距2~6m,裂面粗糙,多呈闭合状,局部微张,无充填,结合程度差,裂隙较发育,属张扭性裂隙,硬性结构面。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表3.1.4、表3.1.6-2及钻探结果综合判定岩体属块状结构,较完整。1.5地层岩性经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和钻探揭露,建筑场地岩土层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素填土、(Q4ml)、残坡积粉质粘土层(Q4el+dl)、冲洪积中砂土层(Q4al+pl)及下伏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泥岩及砂岩组成。现将各岩土层工程特征分述如下:1.5.1第四系全新统(Q4)1素填土(Q4ml)杂色,由砂、泥岩碎块石及粘性土组成。硬质物粒径一般为20~560mm,含量30~45%,呈棱角状,强风化~中等风化状,均匀性差,结构松散,稍湿。机械抛填形成,填龄4~5年。分布于整个场地,钻探揭露厚度1.00m(ZY12)~16.50m(ZY18)。2粉质粘土(Q4el+dl)黄褐色,成分均匀,主要由粉粒及粘粒组成。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呈可塑状。分布不连续,钻探揭露厚度2.00m(ZY16)~6.30m(ZY7)。3中砂土(Q4al+pl)黄褐色,颗粒级配差,中砂含量约55~70,细砂含量约10~25%,粘粒含量约5~20%。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结构松散~稍密,湿~饱和状态。分布于道路起点一带,钻探揭露厚度2.50m(ZY1)~4.60m(ZY3)。~~~~~~不~~~整~~~合~~~~~~1.5.2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1泥岩(J2s-Ms)紫红色,由粘土矿物组成,泥质结构,局部含砂质较重,中厚层状构造。强风化层岩体较破碎,岩芯呈碎块状,锤击声哑,强度较低。中等风化层岩体较完整,岩芯呈柱状,锤击声哑。与砂岩呈互层状产出,或呈透镜体状产出。2砂岩(J2s-Ss)灰白色,由长石、石英及云母等矿物组成,中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钙泥质胶结。强风化岩芯呈碎块状,锤击声哑;中等风化岩石较完整,岩芯呈柱状,锤击声较清脆。与泥岩呈互层状产出。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结合重庆地区经验,将场地钻探深度范围内的基岩划分为强风化带和中等风化带。强风化带:岩体较破碎,呈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质软。各孔均有揭露,厚0.50m(ZY16)~4.00m(ZY13)。中等风化带:岩芯呈柱状,岩体较完整。基岩面与上覆土层呈不整合接触。基岩面较平缓,坡角一般2~16°。1.6水文地质条件1.6.1地下水类型根据地下水补给条件、含水层的分布及埋藏情况,并结合钻探成果,工程场地区地下水特征如下: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和粉质粘土层、中砂土层中,随季节变化,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顺地形向坡下排泄,具有分布局限,透水性强,赋水性差的特征。基岩裂隙水,存在于基岩强风化带及中风化基岩裂隙内,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由于工程场地内基岩相对较完整,据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表明,在钻孔深度范围内的基岩裂隙水相对贫乏。1.6.2地下水补、迳、排条件场地内素填土、中砂土属透水层,粉质粘土及泥岩属隔水层,砂岩属弱透(含)水层。场地地表水及地下水的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K0+000~K0+040一带受大气降水及道路左侧河沟水补给。由于场地地表径流条件较好,大气降水自由渗透补给含水层的补给量相对较少,大气降水后大部分形成地表径流向地势较低处排泄,部分下渗在素填土及粉质粘土层中形成滞水。勘察期间,在钻孔终孔提干残留水后24小时观测水位,岩土界面高程较高及土层厚度较薄的钻孔中水位一般不恢复,岩土界面高程较低且土层厚度较大的钻孔水位埋深在0.60~15.70m,水位高程在361.70~373.98m;K0+000~K0+040一带地下水位与河沟水位相近,其余地段主要为上层滞水,无统一地下水位。综上所述,场地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场地岩土层渗透系数:素填土取6.0m/d(经验值),粉质粘土取0.03m/d(经验值),中砂土取8.0m/d(经验值),泥岩取0.03m/d(经验值),砂岩取0.3m/d(经验值)。1.7水、土腐蚀性评价通过调查,场地附近无工矿企业无污染源,未发现污染水源流入场地。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K判定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取地表水1组,进行简分析,根据结果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评价见下表2.5.3,判定场区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根据试验结果水中Cl-含量为26.52mg/L,判定为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表7.1场区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表水样编号按环境类型(Ⅱ类)按地层渗透性(A类)SO42-(mg/l)mg2+(mg/l)OH-(mg/l)总矿化度(mg/l)pH值侵蚀性CO2(mg/l)HCO3-(mmol/l)S1(地表水)指标值117.918.290.00396.037.090.002.428腐蚀性微微微微微微微综合评定微经调查,道路区未见有厂矿等污染源排放企业分布,结合道路区周边已有工程建设经验,综合判断该场地土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1.8不良地质现象经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表明:勘察场地及周边未发现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未发现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2室内岩土试验成果统计分析2.1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来源及可靠性分析为了获取场地岩石物理力学参数的定量评价指标,本次勘察勘察采集中等风化岩芯样在室内进行天然、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试验,按《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GB/T50266-2013)等标准执行。采取原状粉质粘土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2019)执行。2.2岩土参数的数理统计方法岩样试验成果按《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的有关规定进行数理统计,根据不同岩性划分统计单元。保证概率取0.95。2.3岩土参数的数理统计方法2.3.1素填土本次勘察为查明场地素填土的均匀性,选择代表性钻孔3个进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有关规定统计,重型动力触探实测锤击数试验成果(详见附表2-1~2-3),统计结果如下表表2.3.1。表2.3.1触探试验成果汇总表钻孔编号试验厚度(m)统计个数(n)平均值(fm)标准差(σ)变异系数(δ)ZY104.8466.812.830.415ZY174.7456.482.730.422ZY198.0785.063.360.664总计17.5单孔锤击数平均值范围值:5.06~6.81(击)单孔变异系数范围值:0.415~0.664锤击数厚度加权平均值(φm):5.91变异系数厚度加权平均值(δm):0.532从试验结果及现场调查看,场地内素填土为松散状态,均匀性差。根据经验取素填土天然重度取20.0kN/m3(经验值),饱和重度取20.5kN/m3(经验值);抗剪强度指标:天然标准值c=3kPa(经验值),φ=30°(经验值);饱和标准值c=2kPa(经验值),φ=25°(经验值)。2.3.2粉质粘土本次勘察采集粉质粘土样6组进行测试。主要参数如下:孔隙比0.808,塑性指数12.8,液性指数范围值0.29~0.40,为可塑状,压缩系数0.40,属中压缩性,压缩模量4.55MPa,天然状态抗剪强度标准值:c=27.26kPa,φ=12.64°,饱和状态抗剪强度标准值:c=17.26kPa,φ=10.63°。2.3.3中砂土本次勘察为查明中砂土均匀性,选代表性钻孔4个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按《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T-043-2016)有关规定统计,试验成果(详见附表3):实测锤击数平均值N'=9.83击,变异系数0.150。从试验结果及现场调查看,场地内中砂土均匀性较好。结合地区经验,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160kPa。2.3.4岩石室内试验成果统计中等风化基岩岩石室内成果统计见表2.3.4-1、表2.3.4-2。表2.3.4-1中等风化泥岩成果统计岩性岩石力学性质指标抗压试验天然抗压强度饱和抗压强度软化系数试样编号Rq试样编号RcMPaMPa中等风化
泥岩ZY10-15.23ZY10-13.206.213.775.853.58ZY14-17.21ZY14-14.497.654.757.984.93ZY17-18.21ZY17-15.077.264.516.323.94ZY19-16.25ZY19-13.776.844.117.354.39样本数n1212标准差σ0.900.58平均值μ06.864.210.61最大值max8.215.07最小值min5.233.20变异系数δ0.1320.137修正系数ψa0.8990.867标准值μk6.393.91表2.3.4-2中等风化砂岩成果统计岩性岩石力学性质指标抗压试验天然抗压强度饱和抗压强度软化系数试样编号Rq试样编号RcMPaMPa中等风化
砂岩ZY3-127.4ZY3-120.126.519.628.320.3ZY7-133.3ZY7-124.530.222.632.724.3样本数n66标准差σ2.822.20平均值μ029.7221.900.74最大值max33.3224.50最小值min26.5219.60变异系数δ0.0950.100修正系数ψa0.9650.957标准值μk27.3920.092.4岩土参数建议值2.4.1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2.4.1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序号项目单位素填土粉质粘土中砂土强风化泥岩中等风化泥岩强风化砂岩中等风化砂岩1重度天然kN/m320.0*18.4718.0/24.90*/23.50*饱和kN/m320.5*19.2218.5////2抗压强度标准值天然MPa////6.39/27.39饱和MPa////3.91/20.093基底摩擦系数//0.25*0.35*0.40*0.45*0.40*0.55*4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150*160*300*2530400*108465地基容许承载力基本值kPa/150*160*300*500*400*1500*6压缩模量EsMPa/4.55/////7变形模量MPa//33*////8水平抗力系数(中等风化岩体)MN/m3////70*/400*9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土体、强风化岩体)MN/m45*18*14*40*/50*/10岩土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45*100*/400*/1000*11抗剪强度标准值c(天然)kPa3*27.260*/600*/1800*φ(天然)°30*12.6430*/31.0*/36.0*c(饱和)kPa2*17.260*////φ(饱和)°25*10.6320*////12抗拉强度MPa////0.20*/0.60*13边坡坡率允许值(不受外倾结构面控制时)(H≤8m)1:1.501:1.501:1.501:1.001:0.751:1.001:0.75取值说明:1)加*者为经验值。2)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16第4.2.6条由下式确定:fak=γf×fukfak——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fuk——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Pa);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第14.3.2条:“当岩体完整、较完整、较破碎时,岩质地基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可由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乘以地基条件系数确定。完整时地基条件系数取1.70~1.40,较完整时取1.40~1.10,较破碎时取1.10~0.70。”本工程采用天然抗压强度计算;岩体较完整,地基条件系数,取1.20。γf————地基极限承力分项系数,取0.33。3)岩土与锚固体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适用于施工图,施工时应通过试验检验。4)强风化岩体的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参考“中密~密实”的碎石土取值,按0.40折减采用。5)岩石地基容许承载力基本值《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表3.3.3-1取值。2.4.2其他参数取值根据现场调查结构面发育情况,结合地区经验,岩层层面粘聚力标准值c取30kPa,岩层层面内摩擦角标准值φ取14°;Ⅰ组裂隙裂隙面粘聚力标准值c取50kPa,Ⅰ组裂隙裂隙面内摩擦角标准值φ取18°;Ⅱ组裂隙裂隙面粘聚力标准值c取50kPa,Ⅱ组裂隙裂隙面内摩擦角标准值取φ取18°。2.5土、石可挖性分类及路基干湿类型道路沿线岩土体的土、石可挖性分类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中附录A划分划分如下:2.5.1素填土:土、石类别属于普通土,土、石等级为Ⅱ级。2.5.2粉质粘土:土、石类别属于松土,土、石等级为Ⅰ级。2.5.3中砂土:土、石类别属于松土,土、石等级为Ⅰ级。2.5.3强风化基岩:土、石类别属于硬土,土、石等级为Ⅲ级。2.5.4中等风化泥岩:土、石类别属于软石,土、石等级为Ⅳ级。2.5.5中等风化砂岩:土、石类别属于次坚石,土、石类别为Ⅴ级。根据《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194-2013)4.2节划分:道路区路基干湿类型属干燥。2.6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及基岩面起伏特征根据岩石测试统计结果,场地内中等风化泥岩、砂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分别为6.39MPa、27.39MPa。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中表3.1.1划分:强风化基岩因为风化作用,强度低,为极软岩,岩体破碎;中等风化泥岩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属软岩,中等风化砂岩岩石坚硬程度等级属较软岩,岩体均较完整。根据《市政工程地质勘察规范》(DBJ50-174-2014)中表3.1.7确定强风化基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Ⅴ级;中等风化泥岩、中等风化砂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属Ⅳ级基岩面与上覆土层呈不整合接触。基岩面较平缓,坡角一般2~10°。3场地稳定性及建筑适宜性评价3.1场地现状稳定性评价K0+020~K0+100为一填方边坡分布,高7~9m,坡角25~30°;K0+100~K0+300道路左侧分布一填方边坡,高1~5m,坡角23~30°。下伏岩土界面较平缓或埋深较大,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滑移破坏,边坡坡角缓于填土自然休止角,土体内部不易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地表未见变形、开裂迹象,现状稳定。综上分析,场地内边坡现状稳定,勘察场地及周边未发现崩塌、危岩、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未发现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地整体稳定。3.2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与评价1.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当现状地面坡角较陡时,边坡回填后可能沿现状地面滑移破坏,其计算模型采用折线形,计算工况采用最不利工况自重+暴雨工况,计算方法采用传递系数法隐式解,稳定性系数按《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附录A.0.3公式计算。饱和状态素填土与现状地面抗剪强度:内聚力c取14.0kPa(经验值),内摩擦角Φ取10.0°(经验值)。2.路基工程地质评价K0+000~K0+090段(参考剖面1~2):岩土工程特征:填方区:该区为一填方边坡分布,高7~9m,坡角25~30°。地层由素填土、粉质粘土、中砂土及泥岩、砂岩组成。道路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及评价:按设计高程整平后,将在道路左侧形成填方边坡,最高约10.6m。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拟按1:1.50、1:1.75坡率分阶放坡,每8m一个台阶,台阶宽2m。剖面2-2’一带边坡上部现状地面坡角较陡,填土后边坡可能沿现状地面滑移破坏,对其进行稳定性计算,其计算模型采用折线形,计算工况采用最不利工况自重+暴雨工况,计算方法采用传递系数法隐式解。计算结果如下(计算详见附表4-1):剖面编号自重+暴雨工况稳定系数FS剩余下滑力(kN)稳定性2-2’(沿现状地面滑动)1.3960稳定经计算,按设计坡率填土后边坡稳定。剖面2-2’土体内部填土后可能圆弧滑动破坏,对其按圆弧滑动法进行计算,计算详见附表4-2,计算结果Fs=1.134,1.05≤Fs<1.30,基本稳定。K0+040~K0+080道路左侧坡脚距离河沟较近,在洪水期河水对坡脚土体浸泡后,土体力学性质降低后可能造成边坡失稳。道路右侧路面设计标高与现状地面标高基本一致。建议放坡率及防护措施:建议在K0+040~K0+080道路左侧填方边坡坡角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以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剖面2-2’一带边坡上部现状地面坡角较陡,建议清表后再进行填土。路基(床)持力层的选取及承载力的选择:路基下卧层为素填土。素填土不能直接作为路基下卧层,对素填土建议采用压实处理。后期填土建议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粗粒料分层碾压填土,以压实填土(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K0+090~K0+352.19段(参考剖面3~6):岩土工程特征:道路右侧路面设计标高与现状地面标高基本一致。K0+100~K0+300道路左侧已形成一填方边坡,高1~5m,坡角23~30°。下伏岩土界面较平缓或埋深较大,土体不会沿岩土界面发生滑移破坏,边坡坡角缓于填土自然休止角,土体内部不易发生圆弧滑动破坏,地表未见变形、开裂迹象,现状稳定。建议放坡率及防护措施:按设计坡率放坡可行。路基(床)持力层的选取及承载力的选择:路基下卧层为素填土。素填土不能直接作为路基下卧层,对素填土建议采用压实处理。以压实填土(压实度须满足设计要求)作为路基持力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3.3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附录A(规范性附录〉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附录B(规范性附录〉中国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划分勘察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地区经验,场地岩土的剪切波速取值如下:素填土剪切波速取125m/s(经验值),属软弱土;中砂土剪切波速取180m/s(经验值),属中软土;粉质粘土剪切波速取160m/s(经验值),属中软土;强风化基岩剪切波速度500m/s<Vs≤800m/s(经验值),属软质岩石;中等风化基岩剪切波速>800m/s(经验值)),属岩石。按《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B02-2013)之规定:本道路项目处于基本烈度为6度地区,除国家特别规定外,道路路基可采用适度设防;边坡应采用标准设防。对路基各段的场地类别、特征周期、抗震地段划分如下表(表3.3)。表3.3路基抗震类别、特征周期及抗震地段划分位置覆盖层厚度(m)等效剪切波速(m/s)场地类别特征周期值(s)地段类别K0+000~K0+352.1916.99(ZY17)129Ⅲ0.45一般地段注:场地在填土时,应分层压实,建议应平场后实测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度,并对场地类别及特征频谱反应周期进行校核。3.4岩土地震稳定性评价勘察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场地覆盖土层为素填土、粉质粘土,场地不存在崩塌等岩土的地震稳定性问题。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4.3.1条,中砂土不进行液化判别和处理;素填土结构松散~稍密,地震可能发生轻微震陷问题。根据《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13)中5.2.5条规定,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可不进行地震工况下边坡稳定性校核。3.5场地稳定性、建筑适宜性评价通过本次勘察,已查明场地范围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各岩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等。场地内边坡现状稳定。勘察场地及周边未发现崩塌、危岩、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未发现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地现状整体稳定,适宜修建。4场地地基稳定性评价4.1地下水对地基基础的影响场地地下水位深度较大,对地基基础影响较小。但应做好截排水措施,防止大气降水后地表水汇入场地。K0+040~K0+080道路左侧坡脚距离河沟较近,在洪水期河水对坡脚土体浸泡后,土体力学性质降低后可能造成边坡失稳。建议在K0+040~K0+080道路左侧填方边坡坡角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以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4.2抗浮设防水位场地无地下建筑,可不考虑抗浮设防。4.3特殊土评价场地特殊土为素填土。钻探揭露厚度1.00m(ZY12)~16.50m(ZY18),分布于整个场地。均匀性差,结构松散~稍密,稍湿。机械抛填形成,填龄4~5年。承载力低,力学性能差,不能直接用作路基持力层,用作路基持力层时应对其进行压实处理并经检测达到设计要求。场地素填土对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硬物质与软物质分布不均,由此易导致地面不均匀沉降。建议工程建设前对场地填土进行压实处理,压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4.4水、土腐蚀性评价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K划分场地环境类型属Ⅱ类。经取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试验结果,场地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中钢筋有微腐蚀性。经调查,道路区未见有厂矿等污染源排放企业分布,结合道路区周边已有工程建设经验,综合判断该场地土对混凝土具有微腐蚀性。4.5地基均匀性及稳定性评价4.5.1素填土结构松散~稍密,碎、块石分布不均,均匀性差。4.5.2粉质粘土均匀性较好。4.5.3中砂土均匀性较好。4.5.4强风化基岩均匀性较好。4.5.5中等风化基岩层位稳定、厚度大、均匀性好。钻探深度范围内岩石地基持力层以下未发现软弱夹层、空洞等,场地地基稳定。4.6路基持力层评价场地内素填土均匀性差,承载力低,不能直接作为路基持力层;粉质粘土承载力相对较高,成分较均匀,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及下卧层;中砂土承载力相对较高,成分较均匀,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及下卧层;强风化基岩承载力相对较高,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及下卧层;中等风化基岩承载力高,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及下卧层。4.7施工对周边环境及相邻建筑物的影响评价拟建场地施工面限制较大,在基坑及边坡开挖前应详细考虑弃土位置。然后根据弃土区的位置,运土距离、开挖设备能力等因素,对降水工程、土方工程和支挡工程进行周密的施工组织设计。基坑及边坡开挖土方应及时运走,不能在基坑或边坡旁堆放,以免引起边坡变形而发生意外。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现场的文明施工,降低噪声及施工排渣对环境的影响。场地北侧和南侧已建市政道路地下已埋设电信、电力、给水、排水、燃气等管线设施,在施工时应加强管理,注意对已有管线的保护,避免施工时造成管线工程损坏,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4.8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分析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的通知》建办质【2017】39号文“勘察单位应当针对工程实际,在勘察文件中说明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的要求,本工程地质条件可能造成的工程风险主要有:4.8.1、拟建场地平场地和填方边坡填土施工过程中,扰动岩土体可能诱发坡体失稳、局部碎块石、破碎岩块崩塌坠落危及已建市政道路周边建构物,建议做好施工安全防护,开挖时采取必要的人员撤离避让措施,按渝建发[2014]16号文的要求对该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进行管理。4.8.2场地北侧和南侧已建市政道路地下已埋设电信、电力、给水、排水、燃气等管线设施,在施工时应注意对已有管线的保护,避免施工时造成管线工程损坏,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5结论和建议5.1通过本次勘察,已查明场地范围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各岩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等。场地内边坡现状稳定。勘察场地及周边未发现崩塌、危岩、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未发现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场地现状整体稳定,适宜修建。5.2各岩土层设计参数按报告中第3.4节选用。5.3勘察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之规定:本道路项目处于基本烈度为6度地区,除国家特别规定外,道路路基可采用适度设防;边坡应采用标准设防。对路基各段的场地类别、特征周期、抗震地段划分见表4.3。5.4道路路基工程地质评价见表4.2。5.5边坡填土施工时应分层回填、分层压实。施工时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反馈到勘察设计单位。5.6场地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钢筋等建筑材料具有微腐蚀性;场地土对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对钢筋有微腐蚀性。5.7建设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场地地下水位深度较大,对地基基础影响较小。5.8K0+040~K0+080道路左侧坡脚距离河沟较近,在洪水期河水对坡脚土体浸泡后,土体力学性质降低后可能造成边坡失稳。建议在K0+040~K0+080道路左侧填方边坡坡角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挡,以基岩作为基础持力层。5.9场地内现有素填土由于硬物质与软物质分布不均,由此易导致地面不均匀沉降。建议工程建设前对场地填土进行压实处理,压实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压实填土地基承载力根据现场试验确定。5.9场地北侧和南侧已建市政道路地下已埋设电信、电力、给水、排水、燃气等管线设施,在施工时应加强管理,注意对已有管线的保护,避免施工时造成管线工程损坏,严重影响周边居民正常生活。5.10加强施工验槽工作,若发现异常问题,应及时通知我公司,以便会同设计、施工及时解决。6工程区域现状概况6.1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峰园(高峰组团I-V、姜家组团I-II管理单元)范围内,规划范围内规划有商业、商务、公用设施、工业、交通设施、绿地等用地范围。本项目沿线现状主要为自然荒地,少许地区存在菜地,自然水系。规划该片区主要以工业、绿地用地为主,本次设计范围沿线,两侧地块均为工业用地性质,该用地性质为公共设施用地性质。本项目右侧场地有拟建雷家片区标准厂房,已完成了施工图设计。现状1现状2现状3现状4交通路网规划图四、工程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本次设计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速度为20Km/h,标准路幅宽度14m,双向两车道,标准横断面布置形式14m=3m人行道+4m机动车道+4m机动车道+3m人行道。主要技术指标项目规范值采用值道路等级城市支路城市支路道路长度(米)/352.19标准路幅(米)1414设计车速20/30/4020荷载等级城-B级城-B级标准轴载BZZ-100BZZ-100路面类型沥青砼路面沥青砼路面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010不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70/一般最小平曲线长度(米)60/最大纵坡(%)8.0%3.283%最小纵坡(%)0.30%1.12%最小竖曲线半径150/1503500竖曲线最小长度(m)50(20)72.043停车视距2020车行道最小净高4.54.5人行道最小净高2.52.5注:本技术指标均采用于《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五、工程设计要点1平面设计万州经开区长江水岸融合提升项目之高峰支路,本次设计道路为直线型,无曲线路段,项目全长352.19m,设计范围为K0+000-K0+352.19、道路等级为城市支路,设计速度为20Km/h,标准路幅宽度14m,双向两车道,道路设计线形由规划确定。根据规划线形,我院对万州经开区长江水岸融合提升项目之高峰支路进行了施工图设计,现简述如下:万州经开区长江水岸融合提升项目之高峰支路工程,道路全长352.19米,道路起止桩号为K0+000-K0+352.19,在道路设计起点桩号为K0+000处顺接经峰路,由起点向西南方延伸至终点桩号K0+352.19与现状道路高峰大道相交,本次设计路线整体为直线。万州经开区长江水岸融合提升项目之高峰支路道路总平面设计2纵断面设计我院在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是遵循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峰园(高峰组团Ⅰ-Ⅴ、姜家组团Ⅰ-Ⅱ管理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设计及现状地形以及与现状道路和道路沿线地块连接的一致性进行坡度控制。同时,项目所在地地形较为简单,利于纵断面设计。本次道路纵断面设计如下:本次设计道路的设计起点桩号为K0+000处(设计高程为375.037米,规划高程为375.037米),由于考虑经峰路与本项目顺接问题,所以以2.563%的纵坡向西南方延伸,而后在K0+048处以3.283%爬升,经K0+130处厂房出入口控制标高(设计高程378.606米,规划高程378.6米),接着从K0+247再以1.12%的坡度爬坡接入高峰大道,其中经过K0+250厂房出入口控制标高(设计高程382.307米,规划高程382.3米。道路纵断面设计总图3横断面设计根据道路相关设计规范及业主使用要求,本次设计道路标准路幅分配形式如下:支路道路标准横断面图高峰支路(K0+000-K0+352.19)标准横断面布置为:3.0m(人行道)+4.0m(车行道)+4.0m(车行道)+3.0m(人行道)=14.0m本次设计的横断面标准路幅分配满足规范要求。在本项目设计,K0+130和K0+250有两处出入口,在施工中两处出入口前得道路采用1.5的单坡,坡向朝东,以地块周围15m作为渐变段,具体根据现场调整。4路基设计4.1填方路基本次填方路基坡比要求设计为:填方边坡每级高度均为8米,第一级坡比为1:1.5,第二级坡比为1:1.75,其余坡比均为1:2,两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填方路基外侧在坡脚处酌情设置排水沟。填方路堤应保持基底的强度与干燥,应清除修筑范围内的腐殖土、耕种土、松土以及地面杂草、树根并压实,原地面坑洞应进行回填并压实,要求基底压实度(重型)不小于93%。填方地段地面自然横坡度大于1:5时,应在斜坡上挖台阶处理,台阶宽度不小于2.0m,并向内倾斜2~4%的坡度,当基岩面上覆盖层较薄时,应先清除覆盖层在挖台阶,台阶部位应先采用小型机具夯实后再进行分层回填碾压。对于长期积水地段路堤,填筑前均需放(抽)水晒干,清除淤泥并回填透水性材料。在地表水不易疏干、地表排水不畅或地下水丰富地段,还需设置排水盲沟;在地下水出露集中且水量较大时,需设置渗沟,将地下水引出路基影响范围。道路路基处理方法一般有:换填、强夯、水泥搅拌桩、CFG桩、砂袋井等,普通路基主要是达到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即可。不良土质路基的处理方法特别是土路基、土石基,使用土壤固化剂是非常不错的选择,使用土壤固化剂做路基施工材料时可以不必挖除、运弃设计路面的现有土壤不需要铺设大量的砂石料,表层不受霜冻、湿热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使用道路现场的土壤就可以处理成坚实耐久的公路路基,其抗压强度等各项性能指标是用传统施工材料施工的数倍,大大的超过了国家标准。1)填料要求路基填土不得使用腐殖土,生活垃圾土、淤泥,不得含杂草、树根等杂物,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应打碎。应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为填料,且应优先选用砾类土、砂类土,且在最佳含水量时压实。路基填方若为土石混和料,且石料强度大于20MPa时,石块的最大粒不得超过压实层厚2/3,当石料强度小于15MPa,石料最大粒径不得超过压实层厚。路基填料最小强度和填粒最大粒径应符合下表。项目分类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主干路填料最小强度(CBR)(%)支路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cm)填方路基上路床下路床上路堤下路堤0~3030~8080~150150以下8545643210101515零填及路堑路床0~30861030-805410路床土质应均匀、密实、强度高。城市支路标准(重型击实标准):填挖类别路床顶面以下(cm)压实度(%)填方0~30≥9630~80≥9680~150≥94150以下≥93零填及挖方0~30≥9630~80≥96说明:填方高度小于80cm及不填不挖路段,原地面以下0-30cm范围内土的压实度不应低于表列挖方要求。路床平整度:≤15mm中线高程:+10mm、-15mm横坡:±0.3%3)填筑填方边坡采用,两级边坡间留2.0m宽马道。路基应采用重型振动压路机分层碾压,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土方路堤不大于30cm,土石路堤不大于40cm,填筑至路床顶面最后一层的最小压实厚度,不应小于10cm。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cm。管径顶面填土厚度必须大于30cm,方能上压路机辗压。桥涵、管道沟槽、检查井、雨水等周围的回填,应在对称的两侧或四周同时均匀分层回填压(夯)实,宜采用砂砾等适水性材料或石灰土。若机动车行道下的管、涵、雨水支管等结构物的埋深较浅,回填土压实度达不到规定的数值时,按下表的要求处理。部位填料最低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胸腔填料距路床顶<80cm砂、砂砾93>80cm素土92管顶以上至路床顶管顶距路床顶<80cm管顶上30cm以内砂、砂砾92管顶上30cm以上砂、砂砾93检查井及雨水口周围路床顶以下0~80cm砂9380cm以下砂90采用振动压路机碾压时,应遵循先轻后重,先稳后振,先低后高,先慢后快以及轮迹重叠等原则。至少碾压3遍直到达到规定的压实度为准。路基施工中必须严格执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及各有关现行施工规程与验收规范。本次设计主要填方路段为K0+020-K0+100。路床顶面回弹模量不应低于30Mpa。4.2挖方路基本次挖方路基段设计,在一般路段,挖方边坡高度均为8米一级,第一级坡比为1:1,第二级坡比为1:1.25,其余坡比均为1:1.5;挖方边坡的坡率与防护型式除参照岩土类别、物理力学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以外,还需结合路侧地块场平高程、行车安全、景观绿化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5特殊路基设计5.1边坡防护本次设计范围区域两侧均为工业性用地,后期周边地块整平需要进行开挖回填,根据本区域各场地建设情况,仅对边坡按规范进行设计开挖及回填,本次边坡设计根据边坡情况,土质边坡采用植草护坡以及骨架护坡。5.1.1植草护坡植草护坡用于土质边坡,按照填方及挖方坡比进行放坡,斜坡上铺装10cm种植土,在种植土上铺设草皮,用于防止雨水冲刷等。5.1.2拱形骨架植草护坡坡面采用拱形骨架护坡并植草,回填料为种植土,本次对K0+030-K0+085左侧高填方边坡进行骨架护坡处理。5.2填挖交界和半填半挖路基为减少填挖交界和半填半挖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在填挖交界处沿路线纵、横向,若地面横坡陡于1:5时,应挖台阶,台阶宽度≥2m,内倾坡度2-4%,挖台阶前应清除草皮和树根,并铺设2~3层土工格栅处理。土工格栅采用双向钢塑土工格栅,幅宽4m,设计抗拉强度≥50kN/m,破断延伸率≤3%,连结强度≥300N,并用铁丝绑扎,土工格栅抽检率为10000~20000m2抽检一组。同时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在填方路基坡脚设置护脚墙,若地面横坡不陡于1:5时,可直接进行放坡处理,坡脚无需设置护脚墙。路基设计图填挖交界路基处理设计图5.3低填浅挖路基处理根据现场勘查及地勘资料可知,本次项目中全路段表层土均为杂填土,杂填土物理性质为杂色,由砂、泥岩碎块石及粘性土组成。硬质物粒径一般为20~560mm,含量30~45%,呈棱角状,强风化~中等风化状,均匀性差,结构松散,稍湿。机械抛填形成,填龄4~5年。分布于整个场地。由于本项目设计高程大部分依照原地形坡度进行纵断面设计,在低填浅挖路段80cm以内需进行换填外借优质土方,然后分层回填压路机压(夯)实。路基压实标准参照城市支路标准(重型击实标准)。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序号项目单位素填土粉质粘土中砂土强风化泥岩中等风化泥岩强风化砂岩中等风化砂岩1重度天然kN/m320.0*18.4718.0/24.90*/23.50*饱和kN/m320.5*19.2218.5////2抗压强度标准值天然MPa////6.39/27.39饱和MPa////3.91/20.093基底摩擦系数//0.25*0.35*0.40*0.45*0.40*0.55*4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150*160*300*2530400*108465地基容许承载力基本值kPa/150*160*300*500*400*1500*6压缩模量EsMPa/4.55/////7变形模量MPa//33*////8水平抗力系数(中等风化岩体)MN/m3////70*/400*9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土体、强风化岩体)MN/m45*18*14*40*/50*/10岩土与锚固体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kPa/45*100*/400*/1000*11抗剪强度标准值c(天然)kPa3*27.260*/600*/1800*φ(天然)°30*12.6430*/31.0*/36.0*c(饱和)kPa2*17.260*////φ(饱和)°25*10.6320*////12抗拉强度MPa////0.20*/0.60*13边坡坡率允许值(不受外倾结构面控制时)(H≤8m)1:1.501:1.501:1.501:1.001:0.751:1.001:0.755.4软基处理根据现场勘查及地勘资料可知,本次设计中未见明显的池塘等类型的软基内容。但是考虑到路基压实度,需对填方区域进行压实度检测,若压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需对填方区域进行换填等特殊处理。6支挡工程设计本次设计范围区域两侧均为工业性用地,后期周边地块整平需要进行开挖回填,本次仅对填方路段按规范进行回填作为临时防护,后期地块开发时一并进行相应的永久性的支挡工程防护。7路面设计本次路面结构采用(SMA)沥青玛蹄脂碎石路面。交通等级为中级,路面设计基准期为10年。按《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GD50-2017)路面设计以双圆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层状体系理论。以路表容许弯沉值作为路面整体强度的控制指标。设计采用双轮单轴(轴载100KN)为标准轴载,其路面结构组合如下:上面层: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厚4cm下面层:沥青砼AC-20厚6cm基层: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0cm底基层: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0cm基准年交通量序号类型交通量(辆)1小客车8602大客车4803轻型货车2004中型货车4205重型货车4326铰接挂车70考虑到本项目的现阶段主要服务于万州经开区高峰生态工业园,其运行车辆轴载较大,车流量较多,结合万州经开区高峰生态工业园沿线地块的主要为工业性质,及周边已建道路情况,确定本次路面城市支路结构组合均为如下:上面层:沥青玛蹄脂碎石SMA-13厚4cm下面层:沥青砼AC-20厚6cm基层:6%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0cm下基层: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厚20cm车行道路面结构图验收弯沉值层位厚度验收弯沉值上面层422.7下面层625.8基层2029.7底基层2062.3土基266.2注:以上均要求采用BZZ-100标准车型进行检测。道路路拱横坡为双向坡,坡度采用1.5%;人行道采用2.0%的反向横坡。8底基层、基层8.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路基通过验收后,方可施工底基层,底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4%。质量标准:压实度:97%平整度:不大于15mm中线高程:+5mm,-10mm横坡度:±0.5%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10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2.5Mpa弯沉值:≤82.9(0.01mm)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基层中,水泥掺量为4%,32.5级普通水泥、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均可使用,但应选用初凝时间在3h以上终凝时间在6h以上者,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已受潮变质的水泥不应使用,级配碎石应选用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对城市主干路应小于37.5mm,对城市支路应小于53mm级配组成如下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筛孔尺寸(mm)主干路支路小于28小于953—10037.5100—4.7550~10050~1000.617~10017~1000.0750~300~500.002—0~30水泥稳定底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施工要求(1)水泥稳定级配碎石须用机械拌和摊铺和碾压。(2)水泥稳定碎石施工配料必须准确,摊铺或拌和必须均匀,并应严格掌握厚度。(3)碾压用12~15t三轮压路机碾压,每层压实厚度不应超过15cm,18~20t压路机时压实厚度不超过20cm,压实厚度超过上述要求时,应分层铺筑,每层压实厚度不小于15cm,压实遍数不小于6~8遍,至表面无明显轮迹为止。(4)施工时,最低气温要求5℃以上,压实后必须保湿养生。8.2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底基层通过验收后,方可进行基层施工,基层为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水泥掺量为6%。1)质量标准压实度:98%平整度:不大于12mm中线高程:+5mm,-15mm横坡度:±0.5%厚度容许偏差:不大于10mm宽度:不小于设计规定7天无侧限浸水抗压强度:≥4Mpa弯沉值:底层≤29(0.01mm)2)材料要求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的水泥掺量为6%,水泥材料要求同底基层,碎石应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其最大粒径宜小于37.5mm,级配组成如下表:通过下列筛孔(mm)的重量百分率(%)液限(%)塑性指数筛孔尺寸(mm)主干路支路小于28小于937.5—10031.510090~10026.590~100—1972~8967~909.547~6745~684.7529~4929~502.3617~3518~380.68~228~220.0750~70~7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中集料压碎值不大于30%。3)施工要求施工要求同底基层,基层、底基层施工中严格执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8.3稀浆封层1)材料(1)改性乳化沥青改性乳化沥青需满足下表技术要求指标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不大于0.1T0652贮存稳定性(5d)不大于5%T0655粘度C25,3
(秒)12~60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不小于60%T0651蒸发残留物性质针入度25℃0.1mm40~100T0604延度5℃cm不小于20T0605软化点℃不小于53T0606(2)石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有关技术要求(石料、级配等)。2)性能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混合料应满足以下性能要求技术指标要求试验方法磨耗值(湿轮磨耗试验)WTAT浸水1h<800g/m2T0752粘附砂量(负荷轮碾压试验)LWT<450g/m2T0755稠度2~3cmT07513)施工技术要求(1)稀浆封层应使用改性乳化沥青,且改性乳化沥青宜现场制备。(2)为增强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缩短改性乳化沥青破乳时间,可掺加2~3%的32.5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3)稀浆封层的配合比需经反复试验确定。(4)稀浆封层的施工可采用国产或进口稀浆封层机铺筑,稀浆封层混合料应具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5)稀浆封层铺筑机摊铺时应匀速前进,摊铺速度一般为100~200m/min,表面应平整,对于局部的不平整应进行人工整修。(6)混合料铺筑后宜采用8~10T轮胎压路机连续碾压4~8遍,在碾压过程中,禁止压路机急刹车,不得在新摊混合料上调头。(7)稀浆封层铺筑后,乳液破乳、水份蒸发、碾压成型后即可开放交通。8.4面层面层设计为SMA沥青砼路面,路面施工前必须先对基层、稀浆封层进行验收,达到要求后方可施工面层。8.4.1质量标准、材料组成及性能要求1)质量标准压实度:实验室标准密度的98%平整度:σ不大于1.2mm,IRI不大于2.0m/Km厚度容许偏差:总厚度-5%,上层厚-10%中线高程:±15mm横坡度:±0.3%宽度:±20mm抗滑构造深度(砂铺法):不小于0.55mm2)材料(1)沥青应用于路面面层沥青混凝土的基质沥青应符合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A级70号沥青(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用)的技术要求,如下表所示:试验项目A级70号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60~80T0604延度(5cm/min,15℃)cm不小于100T0605软化点(R&B)℃46T0606闪点℃不小于260T0611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密度g/cm3实测记录T0603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0℃cm不小于6T0605应用于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SMA-13的改性沥青应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的技术要求。改性剂采用PE类改性剂,沥青混合料中改性剂掺量为3%。改性沥青的技术指标见下表。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PE类试验方法针入度(25℃,100g,5s)0.1mm30~40T0604针入度指数PI≥-0.4T0604软化点(R&B),℃≥60T0606运动粘度(135℃),Pa.s≤3.0T0625T0619闪点(℃)≥230T0611离析软化点差(℃)无改性剂明显析出、凝聚T0661溶解度(%)-T0607旋转薄膜试验(163℃×5h)质量损失%≤±1.0T0610针入度比25℃%≥60T0604应用于沥青混凝土层间粘层的改性乳化沥青应达到以下技术要求: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指标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不大于0.1T0652贮存稳定性(CH5)<5T0655粘度C25,3(秒)8~25T0621蒸发残留物含量(%)≥50T0651(2)石料根据重庆市内道路路面的筑路材料调查情况,选用石灰石集料作为路面中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卵石破碎石料作为路面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所用集料,所选用的粗集料应满足下表所列技术性能要求:粗集料技术要求指标单位表面层其他层次试验方法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28T031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30T0317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2.50T0304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大于%1518T0312坚固性,不大于%1212T0314吸水率,不大于%2.03.0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不大于%11T0310软石含量,不大于%35T0320粗集料的磨光值,不小于PSV--42T0321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54T0616具有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颗粒的含量,不小于%9080T0361上面层沥青混凝土所用石料为保证路面表面的抗滑能力和沥青混合料中骨料的嵌挤,拟选用卵石破碎石料作为面层沥青混合料SMA-13所用石料,粗集料应满足上表所示的技术要求,细集料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9.2的技术要求。路面面层沥青混合料SMA-13所用石料的级配组成需满足《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8.3、表4.8.5和表4.8.7对应于一级公路石料的分级要求。石料第二次破碎可采用反击式破碎机、锤击式破碎机和圆锥式破碎机破碎,但不能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石料第一次破碎可采用鄂式破碎机破碎)。在路面SMA-13中,拟采用三种规格要求的破碎集料:(1)5~15mm、(2)3~5mm、(3)0~3mm;其颗粒级配组成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4.9.3和表4.9.4的集料分级要求。其中0~3mm可采用石灰石集料。(3)矿粉采用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10.1技术要求的石灰石矿粉,施工中应保持矿粉干燥无结团,成团的矿粉不得直接使用。(4)纤维路面表层SMA-13沥青混合料采用木质素纤维。(5)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达不到4级或4级以上的条件下,需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应选用质量优良,长期抗剥落性能较好的抗剥落剂;也可以采取掺加一定量的石灰代替矿粉来提高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能力。(6)抗车辙剂为了提高改造后沥青混泥土路面的性能,减缓超重车辆对路面的破坏,在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中加入JTJ-130抗车辙剂,掺量为沥青混凝土重量的0.4%,即每吨混合料掺加4公斤。JTJ-130抗车辙剂应符合下表所列的技术要求:JTJ-130抗车辙剂的技术要求指标要求粒径≤4mm密度1.0±0.1g/cm3软化点130℃熔融指数≥8g/10min沥青路面必须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进行车辙试验,并符合下表的要求。沥青混合料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技术要求气候条件与技术指标相应于下列气候分区所要求的动稳定度(次/mm)试验方法七月平均最高气温(℃)及气候分区>3020~30<201.夏炎热区2.夏热区3.夏凉区1-11-21-31-42-12-22-32-43-2普通沥青混合料不小于8001000600800600T0719改性沥青混合料不小于24002800200024001800SMA混合料非改性不小于1500改性不小于3000OGFC混合料1500(一般交通路段)、3000(重交通量路段)注:①如果其他月份的平均最高气温高于七月时,可使用该月平均最高气温;重庆地区应是1-4区。②在特殊情况下,如钢桥面铺装、重载车特别多或纵坡较大的长距离上坡路段、厂矿专用道路,可酌情提高动稳定度的要求;③对因气候寒冷确需使用针入度很大的沥青(如大于100),动稳定度难以达到要求,或因采用石灰岩等不很坚硬的石料,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难以达到要求等特殊情况,可酌情降低要求;④为满足炎热地区及重载车要求,在配合比设计时采取减少最佳沥青用量的技术措施时,可适当提高试验温度或增加试验荷载进行试验,同时增加试件的碾压成型密度和施工压实度要求;⑤车辙试验不得采用二次加热的混合料,试验必须检验其密度是否符合试验规程的要求;⑥如需要对公称最大粒径等于和大于26.5mm的混合料进行车辙试验,可适当增加试件的厚度,但不宜作为评定合格与否的依据。3)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技术指标内容沥青混合料类型SMA-13AC-20试验方法马歇尔稳定度,KN≥6.0≥5.0T0709流值,mm-2~4.5T0709空隙率(VV),%3.0~4.03~6T0708矿料间隙率(VMA),%≥1711T0708沥青饱和度(VFA),%75~8570~85T0708马歇尔残留稳定度,%≥85≥80T0790冻融劈裂试验残留强度比,%≥80≥75T0729低温弯曲破坏应变,με25002000T0728击实次数,次两面各50两面各50T0702动稳定度≥3000≥60008.4.2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1)沥青透层油及粘层油在路面基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沥青透层油的洒布;在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透层油和粘层油的洒布应满足下列要求:(2)在路面基层上洒布透层油,在沥青砼层间洒布粘层油,以保证各界面层结合良好。透层油用煤油稀释沥青,粘层油用改性乳化沥青。(3)在基层养生结束并清除基层表面松散颗粒的尘土后,洒布透层沥青,透层沥青洒布量0.8~1.2Kg/m2,洒布透层沥青的基层上应禁止除施工车辆外的一切车辆通行,施工车辆在其上通行也应慢速行驶,严禁在其上调头,转弯,防止透层沥青局部脱落,对局部脱落的地方要进行修补;待满足相关要求后铺筑沥青砼下面层。(4)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粘层油的洒布。洒布前,应认真检测改性乳化沥青的质量,只有在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施工。(5)粘层油的洒布量符合设计要求,并不能污染环境。2)下面层及上面层(1)透层油洒布经验收合格后,即可进行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的铺筑;粘层油洒布完毕并完全固化后,应立即铺筑上面层沥青混凝土。(2)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认真检验原材料的质量,只有符合部颁标准要求的材料才能进场使用,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抽检。(3)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进行认真的级配设计,在检验所设计的混合料的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允许作为沥青拌和站的目标控制级配。(4)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在拌和沥青砼前,应认真校核拌和机的计量精度,在确认计量精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允许进行拌和。(5)沥青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时,应保证足够的拌和时间,以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无花白料,温度控制正常。(6)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气温较低或等候时间过长,应采取保温措施,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压实沥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无法修复教学课件
- 新会区会城创新初级中学八年级上学期语文11月期中考试卷
- 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卷-6
- 第八中学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一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集锦
- 贵重物品承销协议书(2篇)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程序设计实践》2023-2024学年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土木工程测量》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律职业伦理》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肥皂泡第课时说课稿
- 孙燕姿所有歌曲歌词大全(11张专辑)
- 期中质量检测1-3单元(试题)-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生命科学导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大学
- 小学道德与法治-公民的基本权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班级管理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课件(共28张ppt)
- 班级管理第2版(高等师范专业)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高考模拟作文“很多人追求生活上的精致也有不少人赞赏生命中的粗粝”导写及范文
- 大连理工大学完整版
- GB/T 17879-2023齿轮磨削后表面回火的化学浸蚀检验
- 建设单位对监理工作要求
- FDS火灾模拟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