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_第1页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_第2页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_第3页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_第4页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第三框题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理论基础和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否定观,是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理论基础。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是对一切事物的发展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简单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中,要真正促进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中国文化的自信,必须坚持科学态度,即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要有辩证取舍的态度,要有转化再造的能力。对外来文化要求有选择、有分析、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要大胆的吸收一切外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时也要批判和抵制外来资本主义的腐朽的没落的东西。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对待外来文化,要立足国情进行中国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外来文化中优秀的、有生命力的要素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的环境和营养,更离不开中国既有的文化土壤和条件。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应当立足中国国情,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二、课标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3.2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教学提示:以“文化的力量有多大”为议题,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的意义。可通过社会调查,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可评析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的价值,评估现代传媒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感受文化差异对人们的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影响。三、学情分析本框题内容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4“哲学与文化”专题3“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八课“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的有益成果”中的内容,教材内容分为两个目题: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流互鉴。本框题在内容上承接上一框题“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对于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方面核心素养的培育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教材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哲学素养和文化知识,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关心时政,对党史有一定的关注。通过之前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初步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感知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但是他们缺乏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有可能不能做到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辩证的看待外来文化,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通过学生合作学习、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对话协商、沟通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和提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四、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1.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通过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思考“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取得胜利”,引导学生坚持文化发展需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交流互鉴,增强学生对党的信赖,坚定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2.科学精神: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取得胜利”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究和追本溯源,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还要有辩证取舍的态度;同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盲目照搬照用。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辩证的思想方法,增强科学精神。(二)学科能力目标1.学习理解:能指出“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论”的错误;能理解文化发展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做到立足国情,交流互鉴。2.实践应用:能结合具体材料说明文化发展中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要求的重要性和意义;能结合具体材料说明文化发展中对待外来文化的要求。3.迁移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历程分析和说明党的领导对于国家发展、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认同。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教学难点:立足国情、交流互鉴的必要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的文化是相互联系的,有着共同的东西,也有不同的东西,这为我们进行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但是,我们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不是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而是要有选择,选择的依据就是要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要能为我所用,要服从于本国民族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是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六、教学方法1.议题式教学教师在上课前进行系统的准备,从教材、学生、生活的结合中确定一个可以统摄课程的议题,将议题教学落实在学生活动探讨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取得胜利?”这一核心议题的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辩证的思想方法,引导学生坚持科学态度,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还要有辩证取舍的态度;同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盲目照搬照用,坚持文化发展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做到立足国情,交流互鉴。活动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设置,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辩论等活动,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内化知识。以认知活动为突破口,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以活动为形式,注重外显行为活动与思维\t"/item/%E6%B4%BB%E5%8A%A8%E6%95%99%E5%AD%A6%E6%B3%95/_blank"内化活动的结合,重视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教师主导活动与学生主体活动、学生个体活动与群体活动的协调。促使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学习向积极主动的学习转化,使认知和情感得到和谐的发展。七、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已有百余年历史。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从接受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以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传承马克思主义,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思考“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取得胜利?”,共同学习《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设计意图:展示马克思肖像,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导入新课,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为新课教学打下良好的认识基础。(二)讲授新课环节一:艰难探索坚守立场教师:中华文化走过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历程,到了近代,出现了衰微。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西方文化的传入在给中国带来新的文化的同时,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中西文化的对撞中,产生了“文化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两种不同的思潮。提出问题:你如何评价以上两种观点?请各位同学选择自己的立场,加入两个不同的组别,展开观点争锋。学生活动:选择加入“文化复古主义”、“全盘西化”两个小组,调整座位,以小组为单位,从多个角度进行解释和辩论。教师:对辩论双方的观点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评析,对同学的观点进行点评,进行总结。“文化复古主义”宣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认为传统文化的千年道统是不能丢弃的,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确立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他们坚决反对西化主张,要求返回孔孟之道,在社会上提倡遵孔运动,倡导诵经复古,并在各地建立“孔教会”,推行他们的文化复古主义主张。文化复古主义虽然在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们死守传统的教条,不肯对传统文化持扬弃的态度,不愿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这是一种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学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全盘西化论”,批评了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冲击了国粹主义思潮,介绍了西方文明和科学、民主、自由思想。它在批判封建专制文化、宣传西方科学、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总体上是一种错误的理论,是一种数典忘祖的民族虚无主义,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复古主义”、“全盘西化”两种思潮都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呢?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达成共识:在文化发展中,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不能盲目排外,也不能不加选择一味照搬照用。而是有选择地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设计意图:通过评析近代以来我国对待外来文化曾有过的两种激进观点:彻底拒斥外来文化的文化复古主义、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盘西化论,进而得出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发表观点,在争论的过程中使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同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环节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教师:近代中国人从盲目排外,全盘西化到融汇创新,洋为中用,走过了一条中西文化交流的艰辛之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伴随这一轨迹艰难起步,曲折发展,不断走向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然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材料: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的营垒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流派的论战。资产阶级改良派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胡适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用政治革命的办法对中国社会实行根本的变革。“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好比医生单记得许多汤头歌诀、不去研究病人的症侯,如何能有用呢?”请结合材料,评析胡适的观点。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探究,形成共识,将活动成果整理在记录纸上(可以通过图、文的形式展现),由发言人代表小组展示观点。答案提示:一分为二的评价胡适的观点。他追求国家富强,渴望改变祖国现状。胡适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反对用政治革命的办法对中国社会实行根本的变革。教师:胡适的观点从反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学生活动:个别回答。在文化发展中,需要面向全世界吸收各国优秀文化,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展中华文化。教师: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我们应该吸收外来文化的哪些长处呢?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探究,形成共识,将活动成果整理在记录纸上(可以通过图、文的形式展现),由发言人代表小组展示观点。教师: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运行机制,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设计意图:本环节坚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深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环节三:立足国情交流互鉴教师:调用所学的知识,阅读材料,思考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马克思主义,王明是盲从,追求一种“百分之百”的“迷信”。王明更看重的是它的个别词句和现成结论,“不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行动的指南,而是把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看成如同‘四书五经’一样的一条条‘圣训’”,用静止的、停滞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他不顾时代和条件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条件下提出的观点、结论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来看待。材料二:毛泽东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联系中国国情,联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结合的二十年。”为了实现这种结合,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全面掌握中国国情。正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制定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实际的方针、政策,使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得以充分彰显。问题:(1)对比毛泽东和王明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并进行评析?(2)毛泽东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给了我们什么样的文化启示?(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哪些成果,请逐一列举?学生活动:解读材料,小组讨论,思考回答。答案提示:(1)王明教条主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带来了重大损失。毛泽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2)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在文化交流发展中,我们需要立足国情,交流互鉴。(3)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在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站在时代前沿,破解时代课题,用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用实践创新推进理论创新,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种子在中国的土地上、在中国的气候环境条件下,由中国共产党人精心培育成长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之树。教师总结:古代的学问不能直接解决今天的问题,外来文化也不能直接解决中国的问题。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发展。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材料分析对比,设计学习任务和问题链来突破教学难点。本环节意在以材料为载体进行综合性教学,着眼于政治认同的培育,努力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课堂总结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就要求我们,在坚定文化自信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中”和“外”的关系。在与世界不同文明对话中,要敞开胸襟、放眼世界,坚决摒弃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心胸狭隘的民族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大力加强同世界不同文明交流,广泛借鉴吸收各国各民族思想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必须牢固确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理念,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立足本土,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使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在文化传承中生生不息。设计意图:总结教学核心内容,促进学生认识和情感升华。八、板书设计面向世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流互鉴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保持开放的心态文化复古主义全盘西化论原因要求原因要求必要性意义重要性洋为中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求要求九、教学反思本课探索了议题式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通过设置情境、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取得胜利”这一核心议题进行深入探究,引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