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生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时间状态在个体成长中的描述:“新生代大学生”成长和所处的宏观系统和社会环境的分“代学生”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公民。他们于20世纪90年代出生在大学。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愈来愈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全面科学地分析和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它在不同的时代融入了不同的理论概念。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fenbrenner)曾利用生态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发展,对影响儿童成长的环境因素做了最为全面的概括,成为过去20年里该研究领域的前沿。他将生态环境分为四个系统。第一层系统,即微观系统,指个体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第二层系统,即中层系统,指发展中的个人在两个或多个情境中的互动;第三层系统,即外部系统,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他们的发展产生影响的系统,如父母的工作环境、社区、社会关系等;第四层系统,即宏观系统,指微观系统、中层系统、外部系统嵌套于其中的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背景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在家庭、学校、社区中获得的经验。这四个层次从微观到宏观,对个体的影响从直接到间接。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扩大了“环境”的概念,“环境”不仅包括个体周围的生活环境,还扩展到更大的社会、文化环境;各子系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其联系的全方位研究,可以更好地找出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从而给予及时的干预引导;强调发展的动态性,将时间纬度作为研究个体成长中心理变化的参照体系,认为时间系统的最简单形式是关注一生的过渡点。这些过渡点指的是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包括正常的(如入学、青春期、参加工作、结婚、退休)和非正常的(如家庭中有人去世或病重、离异、迁居、工作变动等)的两类转变。这就将影响发展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结合起来,强调了个体发展的动态性。本文根据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模型,将“新生代大学生”成长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为四大系统,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变革、新思潮和新价值观冲击的宏观系统;大学生父母工作方式转变、校园内外环境多样且相对孤立的外观系统;家庭、学校和同伴的交往关系变化的中观系统;家庭结构变革、功能转化,友伴机会减少的微观系统。在我国社会转型这一宏观背景下,依据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全方位探讨环境因素对“新生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可以更客观地理解“新生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新生代大学生心理社会化的发展特征生态系统论强调从四个层次的环境来理解个体心理的发展和变化,其中最外一层即为宏观系统,而宏观系统中所包含的政治经济氛围、社会文化因素、价值观念、人际环境等社会性的成分,对个体心理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生代大学生”恰好处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20世纪90年代初,原有的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极大提高的同时,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等均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其变化不仅波及成长于这个时期的大学生,还波及这些大学生的父母。“新生代大学生”从早年开始就与这场由于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变革紧密相关。(一)农民家庭的历史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家庭,以及家庭中的成员(如父母和子女等)都在心理上受到冲击和影响。1.人际不和谐的社会心理产物这一影响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引起文化变动,导致个体心理震颤。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的一系列变化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伴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动,国外各种思想和思潮涌入中国,多元文化的渗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发生动摇,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开始受到强烈的冲击,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迅速萌生。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社会分化程度加大,利益格局差距加深,在社会心态总体上积极变化的同时,价值取向出现的多样化趋势也使社会心态出现复杂化的趋势。过分强调物质主义导致了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冷漠,社会制度缺陷加剧了人际不和谐状态。同时,对腐败现象的不满影响到对干群关系的看法,改革预期前景的不稳定影响到即期消费倾向,贫富差距的扩大影响到人们对社会公正的看法等,出现了诸如仇富、从众、攀比、拜金、享乐等心理,社会不仅存在着情感与理性、知识与信仰的矛盾,而且各种心理、情感、观念等因素之间也有冲突。在此过程中社会成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震颤与心理不和谐,大学生父母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在其中受到重大冲击。其次是引发人际关系失调,导致个体心理冲突。人是文化的产物,文化的变化必然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新旧观念的冲突势必导致个体心理的冲突。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际关系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并把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纳入人际关系重要范畴,人际关系的协调,其广泛性和复杂性,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然而,社会转型期中人际关系的状况并不容乐观,家庭生活、社会交往和职业活动中尚存在着诸多不和谐的因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淡漠,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爱、宽恕和感恩也越来越少。人际不和谐导致大量心理问题滋生,焦虑不安、心慌意乱、孤单失落、寂寞失眠、注意力分散甚至社交恐惧等症状频频发生。大量研究显示,人际关系障碍已经成为当前个体自杀的重要诱因之一。2.对农民工及其家属心理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产生自我价值感本文主要探讨两类特殊家庭:农村的“农民工”家庭和城市的“个体户”家庭。“农民工”特指那些离开农村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个体户”即个体工商户,是指有经营能力并依照《个体工商户条例》的规定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公民。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生存和发展,涌入城市务工,面对新奇和陌生的环境,特别是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往往表现为不知所措,甚至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缺乏安全感,恐惧和焦虑感等。农民工心理问题的产生既有其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现行的管理体制和社会环境因素制约等外在原因。其主要包括:不公平的待遇以及生活反差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和悲观情绪;贫富差距加大以及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被剥夺心理和不满情绪;现行制度(如户籍制度)及其衍生制度的缺陷与城市人对农民工的歧视容易使农民工产生压抑心理和怨恨情绪;文化生活单调以及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的现实容易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产生极端情绪。个体户的出现是改革初期的就业形势“逼”出来的。80年代初,一大批无法进入国营和集体企业的自谋职业者开始成为个体户,而90年代大量的下岗工人为了解决生计,也进入这一群体。个体户经济的诞生有力地冲击着计划经济旧体制。随着改革的深入,个体户通过勤劳致富,获得了比国企职工更丰厚的收入,他们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而抱着国企铁饭碗不放的职工,则渐落下风,许多国企职工最终也选择加入了个体户大军。在此背景下,个体户的心理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他们从对国家依赖到独立谋生,单位观念减弱,与社会有了疏离感;再就业过程中的困难和焦虑,使他们负面情绪增加;更多问题需要自己去面对解决,因此自我价值感凸显;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及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由以上分析可以推断,背负着心理重负的农民工家庭和相对孤立与功利的个体工商户家庭,其对子女的心理建设功能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二)价值观和心理变化对大学生成长造成影响以上分析表明,社会转型对“新生代大学生”父母心理及部分家庭有着较大影响,而社会和家庭又会共同作用于大学生个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哪种学校教育都不可能完全代替家庭教育。父母对子女的感受、评价和态度等产生的偏差,会对个体的发展造成各种障碍,尤其是父母的不健康心态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一方面,社会转型对部分家庭的影响导致农村以及一些中小城镇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另一方面,贫富差距拉大,外在的物质差距引发人们对物质的狂热追求,拜金现象突出,更加务实的价值观占据主要位置。这种社会和家庭环境变化直接对“新生代大学生”早年的成长产生影响。从价值观上看,现实化、功利化,学习必须有用。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大学成为就业的台阶,学习成为工具,学习的兴趣减弱。从心理发展特点来看,社会经济转型引发家庭的变化,家庭结构松散,功能紊乱,规则被破坏,使成长中的个体缺乏家庭支持,沟通能力不强,缺少关爱,导致一部分孩子自我封闭、敌意性强,出现压抑、防御等不良反应。笔者在所从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早年和父母的分离经历,以及小学和初中之前的转学经历存在相关性。与早年没有分离经历及转学经历的学生相比,有这两种经历的学生其心理状况出现问题的比例增高。具体表现为他们在心理问题筛查中的问题分数更高,前来心理咨询中心的应诊比例也更高。此外,对于经常转换寄养环境的儿童来说,每个家庭的规则不同,经常性的适应新规则,会造成他们更多地适应不良,由此产生心理焦虑。另外,在寄养的环境下,寄人篱下的感觉会增强他们的敏感性,小心翼翼地观察别人的脸色,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自信心,导致自我功能不强,更多地以别人的标准作为行为安全的准则。三、破裂学校及校外环境生态系统论的四个层次环境中,有两个层次即外观和中观环境都涉及到学校以及校内外环境的有关内容。大学生活是大学生心理过度的重要阶段,校内外的不同环境也是其心理问题的发生和发展不可跳过的因素。(一)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环境包括学校自然环境和校园心理环境两部分。在这里更主要的指向相对潜隐的校园心理环境。心理环境包括人际环境、校园文化环境、信息环境和舆论环境等,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心理环境就是人际环境。在校园生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构成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特定人际环境,人际关系是否良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是学生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实践表明,在良好的人际环境中,教师对学生的无限期望与爱的情感,同学之间相互尊重、关心和爱护,以及建立在这种基础之上的友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心境,对现实与未来抱有乐观的态度,并进而形成活泼开朗、积极进取的性格。反之,在缺乏友爱理解的人际环境中,学生易形成抑郁、自卑、猜疑、嫉妒、冷淡等不良性格。恶劣的人际关系可大大降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他们心理上感到压抑,产生人际关系障碍,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病态人格。(二)室外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校外环境可以说是社会环境的具体化,有学者称其为“社会微环境”,具体指个体能直接参与的社会物质和文化环境及其中能与之发生互动的他人。例如,大学生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街道、商场、网吧、书店、公园、体育场和图书馆等各种校外环境,他们可以在这里进行运动、交往、学习、艺术、消费、社区服务等活动。校外环境既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一些基本需求,也可以帮助他们放松心情并了解社会,校外环境是大学生发展兴趣爱好和调节心态情绪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更好社会化的重要途径,这恰恰也是家庭和学校系统所缺失的。校外环境对大学生发展有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消极的影响。如果大学生经常接触的是功能不确定的校外环境,他们的人身安全没有保证,他们的活动没有成人监督,如果这时大学生接触了有问题(如抢劫、酗酒、旷课等)行为的同伴,则其也很有可能受同伴的影响而产生这些行为,这将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四、外在环境方面生态系统论观点帮助我们跳出单一的家庭影响或学校影响的因素,从更加全面和多元的角度理解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为有效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基于生态系统论的多层次环境视角,在社会宏观系统变革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父母们经历了文化震荡和心理振颤,引发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失调和心理冲突;部分家庭功能因“农民工”和“个体户”等生存形态的出现,受到限制;以校园为主要居住地的大学生,也因校园心理环境、校外社会微环境等因素引发心理失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与社会、父母、家庭和友伴邻里等外在环境的动荡转变交织共生。综合分析这些丰富环境因素的影响,使我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根源的理解更加系统和全面。从生态系统论的视角出发,为我们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房地产贷款担保
- 上海市城市建设管理模拟7
- 2024年按揭贷款合同简短
- 2024年简单室内装修合同书范本
- 天津面试模拟26
- 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消防设计质量检查报告
- 2024年运输合同(水陆联运范本)
- 2024年销售和宣传推广代理协议
- 2024年工程项目合作合同范本
- 广东公务员面试模拟35
- 社区计划生育自查报告(3篇)
- 南京六校联合体2025届高三上期10月联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
- 幼教数字化转型模板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 期中易错卷(第1-4单元)(试题)-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2024运动鞋市场与消费趋势洞察》
- 父母赠予孩子现金的赠予合同(2篇)
-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秋天》评课稿
- 第三单元(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期中复习数学试卷(一)
- 液压上料机械手设计设计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