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宪法的基本特征_第1页
日本宪法的基本特征_第2页
日本宪法的基本特征_第3页
日本宪法的基本特征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宪法的基本特征

作为世界经济大国,日本作为一个国际政治大国,其国际地位已从战略国向外发展为强大的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在今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地震后,日本再次成为世界万众瞩目的中心。震后的日本国内民怨很多,但在日本天皇明仁(平成天皇)发表讲话后,日本国民的精神为之一震,犹如焕然一新般。在此,笔者想起日本镰仓幕府时天皇权利的架空时代,明治维新中权力变更的兵不血刃和二战后日本依然保留了天皇制度。笔者就此对日本的天皇制度予以阐述。一、第一,天皇制的正式确立在日本的历史上,日本是以村社首长统治的小部落为主开始走向历史的舞台。大约在公元1世纪,日本以北九州地带为中心,形成了一百多个部落组织。当时的日本列岛被中国称为倭或倭国。在公约2世纪末3世纪初,出现了邪马台国这一部落联盟的盟主吞并了周边小国后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大和”政权。大和朝廷位于畿内的大和地方,从公元4世纪一直延续了数百年。但是,大和朝廷前期的最高统治者并不称为“天皇”,而是“王”或“君”。到5世纪为了区别于一般的王而改称为“大王”。称为“天皇”的时间是在大和政权的后期,推古女帝在位期间。据中国《隋书》记载,7世纪初的608年推古朝派出的第三次遣隋使所携国书中有“东天皇敬白西皇帝”一句,是倭王首次对外使用“天皇”作为自己的称号。日本天皇之名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是来源于中国。“天”来自“盖天论”,为“三才”之首;“皇”的意思是王者头戴白色大羽冠。当时中国(汉魏)道教兴起,“天皇”是称为“天帝”时的用语,主要是说明天上的神仙们的主宰人,具有很浓的宗教色彩。中国的道教传入日本后,日本最高统治者便借用“天皇”二字来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亦含有很强的宗教观念。日本统治者就逐渐将天皇神化为神,亦为所谓“现人神”。天皇制的起点是在推古女帝时期,担任摄政的圣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条宪法》,推行“寇位制”改革以后。天皇制的正式确立应是公元7世纪的大化革新之后。大化革新结束了大和朝廷的历史,开辟了一个以“天皇”为君主的古代专制君主制确立的新时期。由此标志着日本古代天皇制的正式确立。二、日本的天侯制度的发展(一)封建王朝的日本天皇制日本古代天皇制度可以分为奴隶制阶段和封建制阶段。奴隶制阶段的起点是推古女皇继位。在奴隶制阶段,当执政者的名称从王、君转变为大王,后期被称为“天皇”后,其依然是以氏族首领的身份来掩盖其最大奴隶主的最高统治者地位。随着中国儒家思想传入,当权者又结合本国固有的生活特点创造出“家族国家”的观念,并大肆进行宣传。封建制阶段从大化改新后开始。大化改新发生于公元646年,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和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天皇国家体制。在公元1185年封建武士首领人物源赖朝在镰仓开府,随后在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后,正式创立镰仓幕府,从此开始了日本史上大约长达700年的武家政治。此间天皇的权利受制于幕府,幕府才是日本的权力拥有者,天皇形同虚设。但即便如此,天皇制并没有被取缔。这主要是由于下面几个因素:其一,在整个古代天皇制阶段,日本天皇长期以来向中国学习,用神话思想麻醉自己的国民。他们宣扬天皇神说、皇权神授和天皇神国的统治思想神话。更甚者是天皇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把日本的历史描写为开天辟地的神国史,祖神开辟了日本。天皇就是天孙,继神的后代统治着日本。并且他们向中国的秦始皇学习“万世一系”的思想,在日本发展为“神国万世一系”,而后广泛的传播。其二,日本本土国民长期受到“家族国家”观念和在忠孝之间忠优于孝,忠君思想根深蒂固,这也就说明了在日本历史上即使有人实际上夺了天皇的大权,却不去推翻天皇、取消天皇制。也均未从形式上篡位,形式上的天皇仍然存在,无“异姓革命”。其三,幕府利用天皇的权威来为自己打下江山,它一面不断挤压着天皇的权利,另一面又要利用天皇在日本国民中的地位统治日本。幕府的活动还要经过天皇的批准(形式上),维护自己忠君的形象后,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二)现代的宗族制度1、效果的确立,实现了近代土地社会的统一管理,巩固了封建经济的基础。经济明治维新是近代天皇制形成的标志,它使日本成为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德川幕府时期,国内存在的严格的等级划分,天皇的权利被架空,幕府控制着国家政权。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也不允许国外的日本人回国,甚至禁止制造远航的船只。这个时期的自由农民比较少,他们大都靠租借土地生活,并缴纳很高的贡租和各种各样的劳役。幕府对农民的压榨达到极点,使农民达到死不了活不成的程度。在经济上,在德川时代中期以后,“问屋自家内工业”在全国发展起来。到了幕府末期,逐渐出现了近代的资本家和工人,并表现出取代以农村自给自足为基础的封建经济的态势,形成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它的出现,冲击了封建自然经济,从根本上动摇了幕府统治的经济基础。在商品经济形态的快速扩展下,商人阶层,特别是金融事业经营者的力量逐渐增强。商人们认为旧的体制制约着他们的经济发展,随后便开始着手政治改革。在国际环境上,鸦片战争爆发后,使欧美各国看到了在亚洲的实际利益,随后他们在亚洲积极推行殖民政策。1853年,美日之间发生“黑船事件”后,美国强迫日本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日美亲善条约》。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下,美国总领事哈利斯于1857年强迫日本正式建立通商和外交关系,日本被纳入西方殖民体系。在这严峻的内忧外患的环境下,首先是以下级武士为首的改革派集团打出“天皇”的旗号与幕府抗衡。这个集团成份包括豪农、豪商、武士、乡士、浪人和下级公卿等社会各个阶层。在抗衡的过程中,先后提出了“尊王攘夷”和“王政复古”的口号。1867年,倒幕派发动政变,德川家族的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交还给天皇,这标志着持续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统治的结束,史称“大政奉还”。日本随后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即明治政府,史称“明治维新”。2、天王拥有高权《明治宪法》又称为《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明治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日本建立了绝对主义的天皇制,也是日本走向近代国家的重要标志。它亦是日本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在日本的制宪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明治宪法》的内容加补则共七章,其内容规定天皇拥有很高的权利。第一条规定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之。根据“宪法解释”天皇不是由宪法创造的,而是日本“固有的国体”,宪法只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之。这一点可以看出天皇的地位和权限并不是因明治宪法重新诞生,而是天皇制定了明治宪法。明治宪法所规定的天皇制经过明治时期。第三条规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及天皇的大权神圣不可侵犯;第四条规定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并根据本宪法规定行之,实行天皇亲政;第七条规定天皇召集帝国议会,命令其开会、休会、停会及众议院的解散。第十一条规定天皇统帅陆海军。第五十五条规定国务各大臣辅弼天皇,并对此负责。此外他还享有宣战权,授予爵位勋章,行使恩赦的仁慈的特典,提出和裁定法律案,公布法律并执行等。(三)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宣布投降。对于日本的天皇制度,国际上主张予以废除,但美国的变化改变了这一切。1、日本天皇制度的取消在二战进入尾声之际,美俄两国的军事联盟也出现了许多危机,对日政策十分微妙。这种国际时局的变化使美国重新考虑对日本采取的策略。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认为天皇的力量抵得上20个师的军队,庇护天皇、保留天皇制有利于美国占领,可以防止日本出现人民革命,确保对日本民众的控制。美国最终决定不予取消日本天皇制度,究其原因,主要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德国战败后,美苏之间反法西斯同盟逐渐破裂,出于战后国际政治及远东政策的需要,美国亟需利用日本来作为自己的根据地。但当时日本当局者强烈要求保留天皇制度,随后美国政府采取了妥协,以便使日本尽快成为战后远东地区抗衡苏联的优势。第二,美国决定利用“天皇”在日本的权威而统治日本。美国认为:日本天皇拥有着至高无上的精神权威,其地位在日本不可动摇。天皇是日本的象征,是日本宗教信仰的对象,天皇具有很大的号召力。美国希望通过对天皇的控制而进一步控制着日本,让日本人来管理自己,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第三,日本社会传统的忠君思想非常浓厚,日本人民对天皇制普遍支持以及保皇派对占领当局施加的影响也是天皇制得以保留的一个重要原因。2、日本的“双重”1946年元旦,天皇发表了《人间宣言》,明确表示自己是人,而不是现世的神。他说:“朕与国民同在,从来都与你们利害相关、休戚与共。朕与国民的关系始终是相互信赖与敬爱的关系,而绝不是神话和传说所创造出来的。把天皇说成是现世神,把日本民族说成比别的民族优越的民族,进而认为日本负有统治整个世界的使命的虚空观念是没有根据的。”11月3日公布《日本国宪法》,与次年5月3日正式生效。《日本国宪法》对天皇制做了新的修改,与明治宪法相比,有了很大的区别:天皇丧失统治大权,只不过是日本国的象征,是日本国民整体的象征,其地位以主权所在日本全体国民的意志为依据。天皇原有的总揽政治的权利被取消。天皇只能参与一些国事活动,如召开国会,解散众议院、公布举行国会议员的总选举、认证官吏的任免、认证大使公使的国书、认证外交文书、接见外国使节等。破除了天皇的统治权继承于“神祖神宗”的传统观念,否定了天皇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