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剑道的文化解读_第1页
日本剑道的文化解读_第2页
日本剑道的文化解读_第3页
日本剑道的文化解读_第4页
日本剑道的文化解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剑道的文化解读

1日本剑道理论与武术思想日本的剑道最早出现在《古史》和《日本书记》等经典中。今天的头衔是在明治末年之后。它于1911年正式使用。剑道的产生包括武士及武士集团的出现,刀剑的广泛使用,剑道技法流派的形成,以及剑道理论的成熟等一系列过程。公元9、10世纪日本武士登上历史舞台。在日本古代社会,剑被供奉在神社,是兵器中非常重要和神圣的。约公元11世纪,刀剑代替弓箭成为主要兵器,这大约是在日本源氏,平氏战争期间,到足利幕府时代,战争繁多,一些武土将实践中对刀法的经验、体会加以分析,整理,这些武士成为后来各剑道流派的始祖。从室町幕府中期至日本近代,日本剑道技法流派相继形成,并自成一派,江户时代以后,剑道理论在日本自身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包含大量的禅宗和儒家思想,学习剑道开始要求修持内心。在战国时期(1467-1573年),剑道的发展仍注重实战作用,以技术简练实用为主。武土着便装拿木制大刀练习剑术。德川幕府以后,剑道成为培养武士精神的重要手段。日本剑道思想是在禅宗和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这些日本剑道哲学中最著名的就是泽庵宗彭(1573-1645)的《不动智神妙录》,《太阿记》和柳生派的《杀人刀》和《活人刀》。从德川幕府中期的正德年间(1710年)到宝历明和年间(1770年》,开始用竹具和竹刀练习,这对剑道的技术方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剑道从一种持刀剑或刺刀进行的格斗术,逐渐发展成为日本武道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武道的代名词,是武道的灵魂。然而,日俄战争后,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剑道与日本军国主义结缘,成为麻醉日本国民的精神鸦片。二战后,为防止军国主义,学校体育砍掉剑道的内容,社会体育也禁止开展剑道。1952年以后,国际社会放松对日本政治文化的控制,同年10月全日本剑道联盟成立。1957年文部省要求学生学习剑道,时至今日,仍要求学生从剑道、柔道中任选其一作为学校体育内容。剑道伴随日本民族传统产生,在剑道技法修练的过程中,融入禅宗、儒家思想、伦理道德。在今日日本社会仍深受欢迎,广为流传。2日本武术的性质和特征日本所谓“武道”这一说法在镰仓幕府和室町幕府还不曾出现,武道最初仅仅被称作“武士之习”、“兵之道”或“弓矢之道”,也就是狭义上的武道。江户时代的武道开始包含高踞于农工商阶层之上的武士的道德规范。武道的内涵有它的形成与变迁的过程,而这一形成与变迁过程又始终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佛教禅宗的影响密不可分。江户时代的“武道”也就是在“弓矢之道”中加入了道德的成分——“士道”,从而形成了广义上的武道。武道并不等同于我们通常理解的具有强烈军国主义色彩的武士道,对武道的理解,应从“道”的角度出发,类似于我们对日本茶道、花道等修行方式的理解。综上所述,日本武道在活动内容上包括剑道、柔道、空手道、相朴等武术之道,其中以剑道为最主要代表,武道在思想上包含日本人自身文化传统和禅宗、儒家思想。对日本武道的认识应看作是日本各种武术的总称,其名称有如中国武术对太极拳、枪术、棍术、武德,武技的统称。说到日本武道,不能不说剑道,剑道是一种持刀剑进行的格斗术,日本剑道是武道的灵魂,是武道的代名词。剑道包括“剑术”和“心术”。剑道之所以称为“道”,而不叫武艺或武术,因为真正的剑道不象武艺那样以杀人为目的。剑道或武道从技术上讲是如何杀人的问题,从道德上讲又有一个该不该杀的问题。剑无疑是一种杀人的兵器,剑术就是杀人的技术。但剑道不是杀人而是要除恶,是除一恶人而救万人,这才是剑道或武道的根本,真正的武士不应该以杀人为目的。作为武士的修养读物《叶隐》中,第二条就要求武士“应成为唤醒大慈大悲的人”。武士的刀应该是“活人刀”,而不应该是“杀人刀”,武士之刀首先是要杀自己“心中之贼”。3日本方面的武士观日本剑道通过禅形成了剑道哲学,禅同剑道在精神上融为一体。禅宗流传到日本比较晚,在禅宗流传到日本之前,真言宗等各种佛教宗派已经在日本广泛传播,分别得到一定阶层的信仰。据说荣西(1141-1215)是将禅宗介绍到日本的第一位僧侣,通过武士阶层,使禅宗在日本顺利传播。日本第一代幕府的武士领导北条时赖,是北条氏一族中最初的禅修行者,他曾邀请许多从京都和中国南宋来的禅匠到镰仓。禅宗能够在日本流传主要是因为取得了日本武士阶层的支持,同时禅宗又促进了早期剑道思想的完成。足利幕府的将军更是禅的崇拜者,他手下的武将们自然也仿效着学起禅来。可以说,当时日本的英才们几乎毫无例外地都成为禅僧或武士,并且凭借着这二者精神的融合还构成了后来闻名于世的武道。“自十三世纪以来,经过足利时代一直到德川幕府时期,禅渐渐渗入了日本人的文化生活,并对其产生了种种影响。”禅宗为什么能得到武士阶层的支持呢?理所当然的事实是,以杀人为职业的武士,每天都面临着“生死”问题,坦然面对“生死”问题,必须有某种精神力量作为支持。“这种支持具有道德和哲学上的双重意义:道德上要让武士在一旦决定进路之后,就勇往直前,决不后退;哲学上使武士们明晓生死并无差别。”这种“无差别”的感觉也许就是所谓的“生死一如”吧?铃木大拙认为:“这种决不后退的精神自然是来自哲学上的确信,不过禅宗是一种意志上的宗教,因此,和哲学相比,禅在道德方面也许更能激励武士的精神。禅在哲学上是反对理性而注重直觉的,认为直觉才是到达真理彼岸的捷径。这一切,都使得禅对武士阶级产生了巨大的魅力。武士阶级的精神比较单纯,绝少沉迷于哲学上的苦想,这种根本上的禀性决定了他们必然要去寻求禅的精神。这或许就是禅同武士之间发生密切关系的主要原因之一”。关于日本武士的生死观,作为武士的修养读物《叶隐》中第一条就说:“武士道就是超脱生死”。日本最杰出的剑士之一冢原卜传曾作过一首和歌:“武士所学无他法,唯不惧死是天机”。4日本剑道与儒家思想的结合4.1以“义”保名节剑道的道德内容来源于儒家经典,而日本剑道中武士的道德品质,戴季陶概括为:“轻生死”、“重然诺”,“尚意气”三项。日本学者,著名的《武士道》一书的作者,新渡户稻造的概括是: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下面,用四字成语的形式将日本剑道的道德观概括如下:勇武牺牲,即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武士的死,是一种“牺牲”,一种奉献。忠诚服从,即对主君的绝对效忠、服从。忠诚和服从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当主君有错误的时候,有忠而有所不从,忠而君命有所不受这种情况存在。这从现实上看是对的,但有损于主君的威严。正如儒家所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就是强调无条件服从,维护主君的威严,维护权威。爱惜荣誉,即舍身取“义”保全名节。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取义者也。”日本武士视名誉重于生命,正如中国文士所说得“士可杀不可辱”。勤学知礼,即读书修身,做到“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即使与敌手决斗,也要做到彬彬有礼,“知书达礼”是儒家非常重视的,礼就是维护等级制度。礼反映的是一种上下级之间的情感关系。有礼就有“尊卑”之感,在维护等级制度功能上,礼就是法。朴素廉洁,即戒奢侈。追求享受是人的本能,动物也有此本能,作为人中之杰的武士就必须超越本能。压制自己的欲望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为了做到这一点,武士们往往通过修禅来达到。“真正出色的武士,应是一个严格的修道者和苦行僧。”不过,光凭修禅是难以实现的,还必须借助儒家精神的陶冶,使他们感到对真正的武士来说,朴素廉洁不是负担,而是一种追求,必须平心待之,正如孔子所言:“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亦。”实际上,将军为了培养日本武士廉洁的品德,不是采取“高薪养廉”的办法,而是告诉他们“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武士们也认真按照孔子“君子居不求安”的精神来造自己,他们曾经是不吃中餐的,一天仅吃一两顿,直到江户时代以后才吃中餐。仗义复仇。复仇尽管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在封建社会,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称颂的行为。复仇日语叫做“仇讨”,所讨的是父仇、君仇、家仇等。仗义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帮助他人复仇”,在古代日本社会上对于这种为正义出力的人,也很赞美。4.2唤醒大慈大悲的人剑道之所以称为“道”,而不叫武艺或武术,因为真正的剑道不像武术那样以杀人为目的.作为日本武士,剑术是其根本。从技术上讲,是如何杀人的问题,从道德上讲,又有一个杀什么人、该不该杀的问题。这也许是剑道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剑无疑是一种杀人的兵器,剑道就是杀人的技术。而真正“剑道”重要的不是杀人,而是要除恶,除一恶人而救万人,这才是剑道的根本。真正的武士不应该以杀死对手、在剑术上胜利为目的。作为武士的修养读物《叶隐》中,第二条就要求武士“应成为唤醒大慈大悲的人”。这种观念是禅宗的“慈悲”和儒教的“仁”的结合。武士的刀应该是“活人刀”而不应该是“杀人刀”。武士之刀首先是要杀自己“心中之贼”。5日本剑道与日本军队日本剑道是日本武士的独占物,武士是日本社会的最高等级,武士都通过修禅来提高技法,武土还追求勇武、忠义、知礼、朴素、复仇等儒家思想,从而使禅宗和儒家思想影响了日本社会。日本剑道影响了日本女性地位。在剑道的影响下,日本妇女不必“修道”,从而形成日本社会“男性本位”的传统。日本女性地位的变化主要是从武士家庭的女性开始的,对于女性来说,一旦进入武士家庭,她们几乎丧失了家族外活动的社会,日本女性虽然没有地位,但对于家庭有极大的责任,当家主死了,她们必须维系这个家庭,今天日本妇女对家庭的奉献精神应该与此有关。总体来讲,日本剑道对女性是缺乏尊重的,但是由于“武士最关心的是保家,是使其子孙昌盛,对主人效忠不过是一种手段”。所以,今天的日本家庭较为稳定,注重对女性生活安全的责任感。日本剑道和军国主义的关系。日本剑道与军国主义的联系,开始于日俄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到顶峰。日本军部法西斯利用剑道鼓动士气,对中国、美国士兵实行自杀式攻击,使剑道成为精神麻醉剂。近现代,日本军国主义和日本剑道的结缘,实质上是军国主义者对日本剑道的恶意利用。今天重新认识日本剑道及其思想基础,发现剑道的根本不是要杀人,而是要除恶,是除一人之恶而救万人。日本剑道的本质不是走军国主义的道路,而是活人剑之心和无刀之心。由于剑道理论中的某些理念如“愚忠”等,容易为日本军国主义者利用,为防止军国主义死灰复然,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剑道进行了改造。日本剑道对战后日本人的“赶超”精神的影响。剑道要求武士在技战术上超越对手,不断努力进取。武士的这样“赶超”精神大大影响了今天日本人的工作热情,二战后,日本的战后复兴,以及在汽车工业、电子技术等方面赶超美国都受此精神的影响。今天日本公司职员严格的自律精神就如同当初下级武士对待主君和将军。日本剑道还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死观。铃木大拙说:“日本人没有什么特别的生命哲学,但却有死亡哲学。”,日本人(指一般民众)的死亡哲学主要是受到武士的那种死亡哲学的波及,所以,在此后的日本历史中,尤其是在他们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上,日本人很容易地作到鲁莽地去死。为什么他们如此轻生呢?首先是因为日本人关于“死”的道德观不同。正如铃木大拙所说:“无畏而死是日本人心中最为祟尚的道德观念之一。只要是视死如归,就连罪犯所犯过的罪过也可以得到宽恕。”当然,这里的“无畏”意味着毫无遗憾、意识清醒,从容不迫等等。“无畏而死”是真正的日本武士心中最为崇尚的道德观念之一,“无畏而死”对于普通入并非易事。重要的是真正的武士在“无畏而死”的时候,世人都感到他死得其所,从而形成日本人独特的“死”的哲学。6传统剑道难以体现标准化发展的原因:师随着日本剑道日趋国际化,其传统正面临严峻考验。“求胜,但不唯胜是求”,是日本剑道一贯的指导思想。每日习剑,除了增长技艺,还有助于陶冶性情,加深涵养。剑道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格,比赛中的胜负仅仅意味着在实现这一最终目的过程中取得的进步,而这正是剑道与体育运动的区别。练习剑道的人尤为注重精神。然而,当前还是有些人指责剑道,说它“正蜕变为一项体育运动”。剑道一直竭力保护传统。为坚持这一立场,1988年的国际剑道协会大会就否决了引入身高分级制度的提议。这样做并不会减缓迈向国际化的步伐。1970年,国际剑协成立时,只有15个国家和两个地区加入,而现在已发展到35个国家和两个地区。全日本剑道协会认为,“在加快剑道国际化的同时,还必须慎重思考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如果剑道传播过于迅猛,我们就会面临丧失传统的危险。关键问题是,如何使剑道在不走样的前提下发扬光大。”在东京奥运会上,剑道仅做为表演项目。虽然剑道完全具备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的资格,但剑界人士的态度仍慎之又慎。他们认为,“剑道规则很难把握。假如剑道也像柔道那样任意改变的话,那么剑道将失去其真正含义。如果我们要把剑道变成一项运动的话,我们未必要参加奥运会。”7日本剑道的性质和地位(1)剑道的形成包括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出现:刀剑的使用,剑道技法流派的形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