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学生用书_第1页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学生用书_第2页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学生用书_第3页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学生用书_第4页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隋唐和宋元时期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学生用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中外历史纲要》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2.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选择性必修》课标要求1.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2.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沿革必备知识·自主学习知识点一三国两晋南北朝1.三国鼎立:魏、蜀、吴,形成鼎足之势。2.西晋(1)建立与统一:266年,________代魏称帝;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五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3)西晋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________所灭,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3.东晋(1)建立:317年,________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的崛起: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链接·选择性必修2·P20~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生产工具与劳作(1)农业工具(灌溉工具):中国东汉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其后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2)手工业工具(陶瓷业):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3)庄园: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带有庄园经济色彩。4.江南开发(1)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________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2)表现①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3)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5.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4世纪末,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2)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3)影响①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②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知识点二隋朝的统治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________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589年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2.隋炀帝的统治(1)建设: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开通的________,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暴政: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3.隋的灭亡:618年,隋炀帝在________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知识点三唐朝前期的鼎盛1.唐的建立及统一: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________,唐朝统一全国。2.政治上(1)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2)武则天的统治: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当权期间,________持续发展。(3)开元盛世:李隆基(唐玄宗)将唐朝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链接·选择性必修1·P6】隋唐地方政治制度(1)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2)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3)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部分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3.民族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突厥东突厥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________”西突厥①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②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________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吐蕃①唐太宗时期,________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②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靺鞨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知识点四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1)背景: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2)状况:755年,________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史称“安史之乱”。(3)影响:唐朝由盛转衰。安史之乱后,唐朝地方上形成了________的局面。2.唐朝后期,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3.黄巢起义:875年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4.唐朝灭亡:907年,________废唐称帝,唐朝灭亡。5.五代十国(1)形成:自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间,黄河流域和南方先后出现“五代”与“十国”。(2)五代十国后期,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1.思维拓展——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三国鼎立局面出现前,尽管东汉王朝名义上还存在,但其统治实际上已经瓦解,割据混战,国家分裂。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是历史的进步。2.学术情境——门阀士族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思考:为什么士族不与庶族通婚?说明了什么?试答:3.生活情境——民族交融过程的特点下图为考古发现的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思考:该史料反映了北朝民族交融有何特点?试答:4.体系构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5.学术情境——修建大运河的千秋功过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思考:作者如何看待隋炀帝开通大运河?试答:6.易误辨析——辩证认识唐朝的“盛世”(1)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是各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仅仅是统治者的个人作用,是几代统治者和劳动人民艰苦努力形成了“盛世”局面。(2)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武周政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7.社会情境——唐蕃会盟碑唐蕃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是唐穆宗时唐朝与吐蕃会盟的遗物。这次会盟史称“长庆会盟”,盟约里写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思考:会盟碑有何史料价值?试答:8.思维拓展——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1)唐玄宗后期,宦官逐步参政。唐肃宗即位,宦官李辅国因拥立有功,参与机要,统领禁军,任免宰相。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国策的制定,朝臣、节度使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由他们把持。唐朝后期的宦官专权远甚于东汉。(2)唐朝后期,朝廷的高官相互结成朋党,排斥异己,出现了朋党之争。(3)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唐朝统治力量,促使唐朝衰落。9.体系构建——唐朝的兴衰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区域开发,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色史料实证——江南的开发史料一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jiōnɡ),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编自沈约《宋书》史料二大抵东晋时之侨民半因不屑服属于少数民族,半因于避兵祸及北人之酷虐,故由淮北而淮南,由淮南而江南,当其相率而来也。——摘编自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探究】(1)根据史料一,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试答:(2)根据史料一、二,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试答:【通法悟道】历史解释——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影响(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②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牛耕在南方地区得到推广。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④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2)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开放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史料一帝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史料二北魏孝文帝的厉行改革,读史的人都说他是失策。这种观察也是谬误了的。议论他的人,不过说他是:从此以后就同化于汉族,失掉本来雄武的特质。然而不如此,难道想永远凭藉武力和汉族相持么?……总而言之,以塞外游牧的民族,进入中原,其结果和汉族同化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吕思勉《中国通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黄仁宇【史料导读】史料一强调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导致了北魏的衰亡,史料二认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如果选择观点一,可以从“汉化”政策削弱军事实力等方面论述;如果选择观点二,可以从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民族交融等方面论述。【探究】据上述史料概括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两种不同的观点,选取你赞同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试答:家国情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探究点二盛世繁荣,由盛转衰——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的兴衰启迪史料实证——唐朝的衰落史料一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摘编自欧阳修《新唐书·兵志》史料二五代十国时期的部分开国君主政权开国君主即位前的官职后梁朱温宣武节度使后晋石敬瑭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河东节度使吴杨行密淮南节度使南平高季兴荆南节度使【探究】(1)根据史料一,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试答:(2)根据史料二,指出五代十国开国君主的特点,由此分析五代十国的本质。试答:【通法悟道】历史解释——安史之乱的影响(1)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使北方和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大片田地荒芜。而长江一带的南方地区,既未遭到战乱的影响,加之又有大量北方人民南迁,经济得到发展,并日益超过北方。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转移。(2)安史之乱削弱了中央集权。经过安史之乱,唐朝元气大伤,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叛乱平定后,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权威和控制大为降低,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大,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3)安史之乱打破了唐朝的边防军事格局。此后,唐朝边防空虚,国力大为削弱,在民族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动、退守的局面,失去了对吐蕃、回纥等周边少数民族的控制。(4)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强盛、统一的唐朝从此一蹶不振,很快衰落下去。开放探究——唐朝的边疆治理史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让其继续统辖,但必须由中央任命。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史料导读】史料从唐代首创羁縻制度、设立都护府等方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探究了唐朝的边疆治理。【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及影响。试答:唯物史观——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家国情怀——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影响(1)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祖国统一。(2)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3)各民族相互交流、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物种交流。(4)促进了各民族交融,汉族先进文化广泛传播,边疆民族文化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命题研析·聚焦高考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2021·八省联考广东卷,2]西汉中期至西晋,中原王朝先后允许已归附的匈奴、鲜卑族内迁到陕北、晋北、幽州北等长城一带,羌、氐族内迁到关中地区聚居。这()A.加快了中原王朝的衰落过程B.使边患危机更加严重C.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D.推动了北方民族交融[解题流程][答案][演练1]命题点:三国时期,魏国的刺史制度[2021·河北高考,3]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演练2]命题点:三国时期的孙吴政权[2021·福建高考,3]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演练3]命题点: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2021·天津高考,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实用性加强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D.纸张使用的推广[演练4]命题点:魏晋时期高品第的士族[2021·八省联考河北卷,3]魏晋时期,高品第的士族很乐于就任地望清美、品秩较低、升迁较易的秘书郎、著作郎、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官职,而寒门不可企及。这从本质上说明()A.社会阶层已经固化B.地主阶级统治加强C.士族精于为官之道D.门阀政治逐步形成[演练5]命题点:南朝时期的政治现象[2021·八省联考湖南卷,3]据《南史》载,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王僧达“自负才地,一二年间便望宰相”;其孙王融“自恃人地,三十内望为公辅”。这说明南朝()A.选官重视才能与人品B.用官看重名士对人才的举荐C.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D.世族子弟直接继承父祖官爵创新应用——在训练中提升能力1.命题点:三国时期的政局[2023·青岛市一模]《三国志》记载,孙权封儿子孙奋为齐王,居武昌;孙休为琅琊王,居虎林(今安徽省),而齐与琅琊均位于曹魏政权境内。孙权该举措的主要意图是()A.瓦解分化曹魏政权B.阐明政权的合法性C.表明统一南北的意志D.制造统一全国的舆论2.命题点: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2023·河北石家庄二检]西晋王朝沿用了自秦汉以来中原王朝的官印制度(注:该制度主要用于少数民族地区,有别于内郡)。下图为西晋王朝颁赐给氐族部落首领的金印。这反映了西晋时期()A.地方治理体系完善B.大一统国家的发展C.民族交融日益增强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3.命题点:两晋南北朝选官用官制度[2023·齐齐哈尔市高三三模]一份统计资料显示,两晋南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总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开始入仕者的占四分之一;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另一份资料也表明,两晋高级士族子弟由吏部铨选入仕的占50%。这说明两晋南北朝时期()A.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方式首选B.选官权力逐渐走向集权化C.士族政治固化了社会阶层流动D.科举制度的端倪开始出现4.命题点:北魏孝文帝改革[2023·山东潍坊一模]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孝文帝下诏实行“班禄制”,规定朝廷所有大小官员按级别高低和业绩大小,领取厚薄不同的俸禄,每三个月发放一次。这一规定()A.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B.影响了北魏社会的稳定C.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D.促进了拓跋政权的封建化5.命题点:唐太宗统治时期的“贞观之治”[2023·湖北省十堰市期末考试]唐太宗时,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征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杀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这说明唐太宗()A.善于纳谏B.知人善任C.大兴文治D.改革吏治6.命题点:唐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2023·江门市调研考试]唐朝与周边民族交往表(部分)时期民族/地区方式具体情况唐太宗东突厥战争东突厥汗国灭亡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西域设置机构设安西都护府唐玄宗回纥册封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册封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由上表可知唐朝()A.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开发B.与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C.发展民族关系具有灵活性D.以军事手段征服各民族政权第3讲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必备知识·自主学习2.提示:为了保证士族高贵的血统。说明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3.提示:①在当时,民族交融存在“互化”过程。虽说汉化是总体趋势,但交融并非单向,而是“汉化”与“胡化”共存。②北朝时期少数民族采桑明显受汉族生活影响,北朝的汉族受少数民族生活的影响,制作烙饼。因此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性。5.提示:贯通了南北交通,对于南北经济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就此而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绩可以和大禹治水相媲美。7.提示:会盟碑是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知识点一2.(1)司马炎(3)匈奴贵族3.(1)司马睿4.(1)生产工具知识点二1.杨坚2.(1)大运河3.江都知识点三1.割据势力2.(2)社会经济3.天可汗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知识点四1.(2)安禄山(3)藩镇割据4.朱温关键能力·素养提升探究点一1.[提示](1)土地被大量开垦,农作物产量提高;纺织等手工业有明显进步;商业有一定发展;江南得到初步的开发。(2)材料一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反映了北方人民的南迁。北方人民的南迁为江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3.[提示]观点:一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导致了北魏的衰亡;二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示例一赞同观点一。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使鲜卑族逐渐丢失剽悍勇武的民风;改革后,民族内部华奢柔弱之风逐渐盛行;部分鲜卑宗室贵族反对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造成国家内耗不断,造成了北魏的衰亡。示例二赞同观点二。说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有利于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促进鲜卑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民族交融和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隋朝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探究点二1.[提示](1)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边防空虚;从此,唐朝由盛转衰。(2)特点:开国君主皆为曾掌握兵权的武将。本质:五代十国实际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3.[提示]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边疆开发;巩固了国家统一。命题研析·聚焦高考真题引领——在体验中品悟真谛[示例]答案:D[演练1]解析:据材料“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西汉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而魏国刺史拥有领兵权,即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故选C项;刺史职权的变化与“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无关,排除A项;地方刺史拥有领兵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保障”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答案:C[演练2]解析:根据材料“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符瑞年号”可知孙吴年号多为吉祥的征兆,意在营造帝王受命上天,体现出借助年号宣扬正统,故选C项;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古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不符题意,排除A项;据材料“四帝共有18个年号”可知不是因为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排除B项;三国时期,儒家思想仍处于主导地位,排除D项。答案:C[演练3]解析:根据所学,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所依托的条件主要是纸的改进,命名其有了更好传播的载体,D项正确;自发到自觉,其实用性减弱,排除A项;统一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排除C项。答案:D[演练4]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高品第士族基本把持了“地望清美、品秩较低、升迁较易”的官职,最终平流进取,坐至公卿,形成士族把持政权的门阀政治,D正确;魏晋时期寒门和士族政治特权的比较,不足以说明社会阶层已经固化,排除A;寒族和士族在阶级属性上都属于地主阶级,B不能凸显出材料中寒族和士族的差别,排除;士族在为官方面的优势不是主观能力所致,而是门第所致,排除C。答案:D[演练5]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刚担任尚书省右仆射的世族子弟便可知自己几年之后的仕途会高升,说明当时门阀观念依然在流行,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