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份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纽伦堡法庭宪章》率先以国际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危害人类罪。1950年通过的“《纽伦堡法庭宪章》及该法庭判决书中所包括的国际法原则”进一步将反人道罪确认为国际法上的犯罪。这表明国际法(
)A.协调了国家间关系B.避免了战争伤害C.利于解决国际争端D.体现了人文关怀2.1814年,欧洲各国君主沉浸在战胜拿破仑的喜悦中,纷纷派出代表集聚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会议期间,除讨论最后总决议案外,从未正式召开过大会,一切重大问题都是由俄、英、奥、普领导人在幕后决定,许多决定是在奥地利首相梅特涅书房里成交的”,被称为“梅特涅书房里的交易”。由此可见(
)A.大国强权为一战埋下伏笔 B.开创协商解决争端的先例C.大国协商一致原则的初现 D.近代外交制度的逐渐确立3.元丰元年(1078年),宋朝颁布禁令:“诸榷场除九经疏外,若卖余书与北客,及诸人私卖与化外人书者,并徒三年,引致者减一等,皆配邻州本城,情重者配千里。许人告捕,给赏。”元祐四年(1089年),出使辽国的苏辙发现其兄苏轼的《眉山集》“已到此多时”。这表明在此时期(
)A.民族交流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B.宋辽边境贸易走向衰败C.出版行业受到政府严格监管 D.宋辽和平局面即将终结4.在回纥民族分布区,唐太宗设置了燕然都护府;唐高宗时改为安北都护府;唐玄宗以后,安北都护府辖境内的各羁縻府州与唐王朝的政治关系不再紧密,渐渐疏远。由此说明了(
)A.唐朝民族政策独具特色 B.唐玄宗反对羁縻府州制C.国力强弱影响边疆治理 D.回纥助唐平叛安史之乱5.汉代董仲舒认为三统循环是天意的显示,他提出“三统之变,近夷遐方无有,生煞者独中国”,认为只有华夏族才有资格统治天下;隋代大儒王通提出:“天命不于长,惟归有德。夷狄之德,黎民怀之。”上述变化反映出(
)A.儒家天下观边界扩大 B.儒家的民族思想日益开明C.儒家德治的不断发展 D.政府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6.法国政府将攻占巴士底狱的日子7月14日定为国庆日,又要求将“自由、平等、博爱”三个词语镌刻在各个政府机构建筑的门楣上方,办公大楼人口也必须要悬挂国旗——三色旗。这些做法意在(
)A.推行与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铲除封建专制思想的社会影响C.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全新形式 D.推动民主共和制度在法国建立7.秦汉王朝采取以徙民实边、屯田为主要内容的边疆政策,秦朝给徙民予拜爵一级奖励,汉朝则免除所有田租和人头税,并赐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农具、牧畜和籽种.这些政策(
)A.促进了经济的均衡发展 B.巩固了边疆地区的统治C.加剧了人地之间的矛盾 D.阻碍了小农经济的发展8.1951年《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指出,“有独立语言而尚无文字或文字不全的民族,一面着手创立文字和改革文字;一面得按自愿原则,采用汉族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语文进行教学”。这一规定(
)A.体现了国家的统一性 B.有利于文字的继承发展C.反映出文化的民族性 D.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9.下图与哪一国际体系有关?(
)美
英
日5﹕5﹕3A.凡尔赛体系B.华盛顿体系C.雅尔塔体系D.布雷顿森林体系10.1956~1958年,中国艺术团曾经两次访问南美洲的智利、乌拉圭、巴西.阿根廷等国,通过演出、座谈、访问等活动表达了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友好、和平相处的愿望。同时,中国也邀请拉美国家相关人士来中国访问考察。中国此举(
)A.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B.拓展了民间外交的新空间C.彻底打破了美国的封锁和孤立 D.旨在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11.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指出:“根据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的原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是可以实现和平共处的。在保证实施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国际间的争端没有理由不能够协商解决。”这次发言(
)A.标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B.成功推动了朝鲜问题解决C.拓展了中国对外交流的空间 D.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解决12.清朝,在东北和西北地区采取军府制统治,设立将军,兼管军务和民政;在北疆的蒙古聚居的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派本盟的王公贵族充任;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在西南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这体现了清朝(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权威被削弱 B.打破了旧的地方行政区划C.边疆地区的政治局面得以稳定 D.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13.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后,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如果中国成为第二超级大国,美国就可以削减军备了。这表明,中美关系正常化(
)A.消除了中美间的分歧与对抗B.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C.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外交环境D.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14.《论中国》一书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聚焦于最重大的战略目标,即开展地缘政治对话,重塑冷战时期的国际秩序。”材料中“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主要是指(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C.“两拳出击”反美抗苏 D.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5.唐宋时期,周边少数民族语言中多有借用汉语词汇的现象,例如契丹语的“hsin-kun”源于汉语的“将军”,蒙古语的“ong”源于汉语的“王”。这反映出当时(
)A.分裂割据局面结束 B.汉语外来词汇增多C.出现文字统一趋势 D.民族间的文化交流16.“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这段话可能出自(
)A.日内瓦会议B.首届亚非会议C.《中美上海公报》D.《中日联合声明》17.周恩来在五十年代某次国际会议上指出:“在座的绝大多数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殖民主义的重灾区,这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认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摒弃彼此之间不必要的恐惧和顾虑,从共同的苦难中孕育出相互间宝贵的了解和支持。”此次会议中我国(
)A.提出了“一边倒”外交方针 B.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D.提出“真实亲诚”理念18.在王权与教权的斗争中,马丁·路德在德国皇帝的支持下,将圣经翻译成了德语,这标志着从此以后,德国的普通知识分子也可以读懂圣经。这一做法(
)A.推动了德意志国家统一 B.完善德国公共教育体系C.消除教会在德国的影响 D.促进德国民族意识觉醒19.1992年联合国人文发展年度报告指出:“西方经济学家常喋喋不休地要求世界穷国放弃其经济保护和限制措施,但是它们接着就发现,由富国经营的全球市场几乎没有自由可言,反而关闭着,无法打进去。富国言行不一,并未按他们宣扬的主张行事。”材料表明(
)A.西方发达国家固守重商主义政策 B.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建任重道远C.经济全球化进程需要各国的参与 D.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生了逆转20.16世纪,英、法、德等国的传统大学开始受到政府控制、干预,不少地区学生被明令禁止进入对立教派大学学习,数十所大学由国际大学转变为国内大学。大学的地位也逐步上升,成为服务于地方政治和地域发展的有效载体。这反映出欧洲A.民族国家兴起推动大学的世俗化 B.世俗教权突破了政治束缚C.高等教育由平民化转变为精英化 D.民主思想促进教育近代化21.80年代,中国向美国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和进修人员,中国在外国的留学生一半以上是在美国,美国来华的留学生人数也迅速增长。据此可知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B.留学教育有利于中美文化的交流C.美国放弃对华的敌视态度 D.留学教育是中美交流的主要方式22.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利用了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他为18个月后的亚洲之行和为亚洲政治家们连续来北京作友好访问打下了基础。此次会议A.维护了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稳定 B.和平解决了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C.为国内建设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 D.打破了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阴谋2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日益加强,并努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努力改善与发达国家的关系,积极开展多边合作。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的A.全方位外交B.以联合国为中心C.不结盟策略D.反霸权主义政策24.周恩来说:“中美两国人民过去来往是很频繁的,以后中断了一个很长的时间。你们这次应邀来访,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我相信,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将会得到两国人民大多数的赞成和支持。”这次“应邀来访”是在A.1971年 B.1972年 C.1978年 D.1979年25.1969年,美国决定修改禁止购买中国商品的外国资产条例,允许在国外旅行或居住的美国人购买少量中国商品,以非商业性进口目的进入美国。这主要说明A.国家利益决定外交关系走向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C.美国对华政策已经有所松动 D.中国外交环境有所改善二、综合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国家大力支援边疆建设和发展,使其长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开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不局限于某种文化类型,而是关涉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数民族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国政府往往使用“边疆民族地区”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区”指代“边疆地区”。随着国家由建设时期向发展时期转变,内外情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边疆观念在适时调整,并在海洋边疆、高边疆、信息边疆等领域进行积极的实践探索。——摘编自杨力源《边疆治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进》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原因,并简析其历史意义。(2)结合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边疆治理问题的认识。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0世纪以前,一般认为国家拥有诉诸战争的权利。进入20世纪以后,国际社会开始通过法律形式限制战争权。主要相关条款如下:《国际联盟盟约》(1919年)第十二条第1款:“倘联盟会员国间发生争议,势将决裂者,当将此事提交仲裁或依司法解决,或交行政院审查。联盟会员国并约定无论如何,非俟仲裁员裁决或法庭判决或行政院报告后三个月届满以前,不得从事战争。”《非战公约》(1928年)第一条:“缔约各方以它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它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联合国宪章》(1945年)第二条第4款:“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第四十二条:“安全理事会……得采取必要之空海陆军行动,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及安全。”第五十一条:“会员国受武力攻击时,……本宪章不得认为禁止行使单独或集体自卫之自然权利。”——节选自世界知识出版社《国际条约集》根据材料,归纳国际社会在限制战争权方面的阶段性变化。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51—1910年,清王朝多次派员参加国际性的博览会。博览会上中国展品除以农渔牧及其副产品、矿产品、手工制品等为主外,还有古玩、祭器带有文化色彩的器物,得奖的也大多是诸如景泰蓝、丝绸之类的展品。清王朝参会的展场布置既建辕门、插龙旗,“与官衙一式,极形严肃”,甚至设有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容像;还陈列对联、灯笼、绣画等物品。场馆的命名或称为“大清国”,意为“大清朝”,或称为“中华公所”,富含“中华文化”意味。但西方强国却对晚清中国不屑一顾,除了在会场上刁难中国人外,还将中国视为殖民地和“半开化的国家”。——摘编自洪振强《国际博览会与晚清中国“国家”之形塑》材料二
1951—1957年,中国共参加了20多次大型的国际展览会。在场馆的陈设上,凸显了天安门、国旗等,而在1956年维也纳国际博览会上,中国国旗与苏美英等参加国国旗并列。参会的展品全面展示了新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建设成就,其中重工业展品居于突出的位置,如1956年在保加利亚举办的展会上,重工业品的比重为40%。参加展会的观众也改变了对中国的错误认知,中国不再是过去那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了。除了工业品,中国还借展品展示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海外的观众纷纷为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技艺赞叹不已。——摘编自夏松涛《1951—1957年新中国参加国际展览活动的形象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参展的特点并指出其塑造的国家形象。(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参展的意义并分析新中国与晚清国家形象不同的原因。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64年,《万国公法》汉译本面世,国际法开始系统、正式地传入中国。此后在丁韪良等传教士的引领下,江南制造总局、湖北官书局等机构翻译了大批西方国际法著作。尽管意识到“强则可享国际法上的利益,弱则国际法并不可恃”,清政府依然有意识地将国际法规范运用到中外关系的处理中。1874年,台湾琉球漂民案中,以总理衙门为代表的权力中枢保守地要求日本遵守修好条约,而不少知识分子和闽台官员却明确提出要以国际法处理中日在台湾问题上的冲突,申明中国在台湾全境的主权,要求日本退兵。此后的马嘉理案、曾纪泽伊犁谈判、中法战争等涉外交涉中,均援用了国际法。这些公法外交实践涉及领海、最惠国待遇、使领制度、局外中立、宣战等,大都取得一定的效果。——摘编自张卫民《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材料二
新中国自成立到1977年底,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总共不过31个。从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已多达236个,仅1978年到1988年就签署、生效了122个。1978年以后中国参加的多边条约,超出了外交、人道主义法、海事、航运、少数联合国专门机构的章程等狭小范围。据统计,中国至今参加的多边条约既涉及联合国及其所有专门机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一般国际法,还涉及国际刑法、反对恐怖主义行为、毒品管制,以及某些建立国际组织的章程等。这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国际法律秩序。——饶戈平《国际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发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政府对国际法运用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差异并分析原因。30.材料一
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民族国家的第二个阶段,“民族”与王权发生对抗,最终推翻专制王权,法国大革命就是其中的典型。——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材料二
民族主义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在手足之情这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后半叶,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注:认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德国纳粹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植根于德国统一过程中的特殊历史原因,更是有着20世纪初期特殊的政治经济现实状况,使得这一理论得以社会化和公开化。它还与法西斯的专制、暴力、恐怖的国家机器和战争手段相结合,实施了反人类、反文明的罪恶行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马俊毅《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民族主义发生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原因。材料三
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西、葡、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他们为大规模的航海提供了物质的可能。到19世纪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与民族主义也有着一定的关联。19世纪中期之后,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一起成为世界三大思想潮流。——摘编自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参考答案:1.D2.C3.A4.C5.B6.A7.B8.A9.B10.B11.C12.D13.C14.B15.D16.B17.C18.D19.B20.A21.B22.C23.A24.A25.A26.(1)原因:西方侵略,民族危机严重;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革命运动的推动;有识之士的倡导。(任意2点)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工程渣土外运(04版)合同
- 商务瑜伽合同协议书范本模板
- 技术顾问咨询协议书
- 2024年度版权许可合同的许可使用与担保2篇
- 黑龙江省鹤岗市工农区鹤岗一中2024年高三第二学期月考二数学试题
- 黑龙江齐齐哈尔普高联谊校2024年高三5月月考(二统模拟)数学试题
- 基于二零二四年度5G技术的智能安防系统合同
- 2024年度软件开发与维护合同详细条款及技术指标3篇
- 2024年度个人借款合同的借款金额与还款方式3篇
- 人投资合作协议书范本
- 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念与路径
- 数据治理的数据质量评估模型
- 设备安装调试方案应急预案
- 城市综合体消防技术标准 DG-TJ08-2408-2022
- AltiumDesigner电路与PCB设计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
- 食材验收标准
- 关于提高立法质量的几点思考
- 2023年广东珠海横琴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警务辅助人员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心理健康之情绪稳定课程
- 健康指导员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