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山东省潍坊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潍坊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①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它对人物形象美和作品的语言美有着较高的审美要求。②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③人物通讯的形象美与作者能否正确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关系密切相关。季水河先生在《新闻美学》中曾明确指出,新闻事实本身也含有形象之意,因为事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社会生活中,既没有离开事实的人物,也没有离开人物的事实。新闻作品报道事实也好,描写人物也好,都是不能将人和事截然分开。写人必叙事,叙事必写人。新闻事实是新闻形象的基础,成功的新闻作品,它所描写的人物形象都不是抽象的,都是以大量事实为基础去塑造形象的。④要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塑造新闻人物形象。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高层人物,都会在不同方面体现出特殊的社会影响,他们身上也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因此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例如描写医学界名人的一篇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这是《人民日报》上的一篇人物专访,全文主要介绍了王宁生作为医学界重要人物对于其工作领域的贡献,文章的开头部分这样写道:“王宁生在中医药学界可以说是大名鼎鼎,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三次归国记’:第一次回国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第二次他放弃了优厚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第三次,他拒绝了德国国家药检所对他发出的正式邀请……其实,在三次归国记后还有一个尾声。王宁生的妻子必穗卿教授也曾留学澳大利亚,也能在澳大利亚获得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王教授回国后打电话给妻子,两人在电话里承诺,选择回国,永不后悔。于是宓教授也回到了祖国,现从事生化药物研究。”作者记叙王宁生教授的三次归国记并强调妻子跟随归国这一事例,体现了王宁生的报国情怀以及对自己从事的医学事业的热爱,他和妻子在电话里的承诺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医学工作者回国创业的决心。这为下文展开王宁生的事业成就奠定了人物形象基础。⑤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把人物性格与细节融合在事件里,使文章可读,人物可亲。尤其是对高层人物的专访,选取合适的角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尤为重要。《母亲节话母亲——访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这篇人物通讯的主角是在香港政界备受关注的一位女性,如何将这样的政治人物表现得可亲可敬呢?作者选取了“母亲节话母亲”的角度,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讲述这样一位非凡的女性的事迹同时作为一位母亲的故事,特别是她捐肾救女的举动,让人感受到了一位意志坚定、有慈爱胸怀的女性情感。这样,政治人物也展现出了可亲的一面,文章的可读性也大大增加了。⑥除了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还要重视在新闻写作上展现人物通讯的语言美。⑦运用白描和零度修辞描写人物,审慎使用形容词。一方面,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另一方面,如果不使用形容词,怎么将人物描写得具体准确呢?在《深度写作》一书中,作者曾提出“零度修辞”与纯文本写作的概念。作者指出,在新闻写作中,实际上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文字基本上只表现其记录意义,而隐没其评价意义,用对事实的本真记录方式,获得一种意义上相对中立的文本……零度修辞是尽可能地不添加任何主观意见和意向性词汇,在使用这种修辞方式时,新闻主题往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倾向性,所以使用客观性的文字进行处理,反而使文章意义得到很好的体现。这种零度修辞和纯文本写作的方式,尤其适用于人物通讯。试看《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有将挽狂澜》中的一句:“飞溅的浪涛打湿了将军的衣襟,随行人员拉住将军想往后移一步,将军岿然未动。”整句话未见一个修饰性的形容词,然而这位将军临危不乱,英勇冷静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由此可见,具体准确的描述比空洞华丽的形容更能立体地展现人物,也更具有语言上的美感和冲击力。⑧要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气质、性格的具体体现,必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红星照我去长征——访95岁老红军寇延庆》一文中,主人公寇延庆老人曾在枪口下被朱德总司令救回一命,在后来的岁月中,老人依然不改革命初衷和坚定信念。作者特别记叙了这样一笔:“‘要是没有朱老总在关键时刻救我一命,我活不到今天,也就不可能接受你们现在的采访了。’寇老对我们哈哈一笑,话语明快而又不失幽默。”作为一位95岁的高龄老红军,说这话时的豪情与达观也就可见一斑了。(摘编自《浅析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一一以《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为例》,有删改)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立足于新闻事实进行创作,是人物通讯塑造出的新闻人物能够具有形象美的重要前提条件。B.《多重角色王宁生》抓住了“三次归国记”这一典型事例,从而更好地塑造了王宁生的形象。C.选取范徐丽泰作为普通母亲的故事,展现其可亲的一面,为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提供了借鉴。D.创作人物通讯,要展现出人物的形象美,必须选用符合人物性格、最具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普通百姓为主体所创作的通讯,若不依托于代表性的事件来塑造人物,可能会失去应有的新闻价值。B.人物通讯在塑造人物形象美时,不但要找准表现角度,而且要把人物的性格和细节融合在人物通讯里。C.人物通讯作品为了反映人物的本来面貌,使得人物描写具体准确,在运用语言时是不能使用形容词的。D.文章主要从形象美和语言美两个维度展开,通过举例分析明确了人物通讯在这两方面的审美要求。3.下列选项的文字表述,最能体现第⑦段中“零度修辞”的一项是(3分)A.《喜看稻赦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B.《“探界者”钟扬》:“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他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更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为他们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发展规划,不让一个人掉队。”C.《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对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又请顾客买柠檬糖和橘子糖……在售货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孩子一个样。”D.《两份账单记录的坚守与感动》:“穆娟自尊要强,一年到头,雪天、雨天,白天、夜晚,别人不干的脏活苦活她干,男人干的活她抢着干,账到期了,哪怕拆东墙补西墙,也得准时把钱还上门去。普通农家的日子,像悠悠的泾河水,缓缓向前。一个女人撑起两个家,这平常的两份账单,满满写的都是亲情和感恩。”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5.请运用材料中的观点,对下面的人物通讯片段进行简要评析。(6分)

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灿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喜看稻救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赛力克与马吴溪君秋日的阳光散发着阵阵暖意,挤过枝叶,漫过夯土围墙,洒在空旷的大院里。院子里弥漫着牛羊粪的味道。门前的一排白杨树整齐地排列着,不时有成熟的叶子掉落下来。摩托车倚在窗户边,擦得铮亮,把手飘带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一架车斗散发着机油味。几只旧轮胎摞在树底下,橡胶味很浓。赛力克从院子里牵出一匹马,拴在院外的一个临时拴马桩上。又从储物间里抱出了马鞍子。也许是有些时日没用了,赛力克用羊绒布仔细地擦洗着灰尘。马鞍子看上去有些年份了,有一种包浆的质地,带着明显的沉重感。赛力克反复摆弄着马鞍子,大概是要在马背上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接下来的操作像一个匠人,各种粗细不一的皮带、皮筋、穿孔、扣子、销子等在他的手上像编织工艺品一样,仔细地穿梭、折转、拉紧、捆绑,费了不少功夫,其间还反复了多次,直到披挂完成,赛力克才长长出了一口气。赛力克像是一个即将出征的骑士,欣赏着他的马。他跨上马,勒住缰绳在原地转了一个圈,双脚轻轻夹了一下马肚子,缓缓走向村子的巷道。走出村口,青纱帐一望无垠。阳光斜穿过枝叶,光线中漂浮着细细的浮尘,一群牛羊刚刚通过。远处的东天山向两边延伸,黛青色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平顶山广阔的倾斜面上映着淡淡的明黄色的主色调。应该是旱田的小麦、燕麦、荞麦,不久就会被收割,留下的麦茬依然是黄色的。高耸的山峰呈现着藏青色,小斧劈般的皱染。山顶上有积雪,是入秋的初雪,不是很厚重,是那种清浅的抹顶。田野里的玉米、油葵、甜菜、打瓜渐渐成熟,高高低低,青黄相接,画面十分的广阔。赛力克骑着马,时而策马前行,时而闲庭信步,巡视着他的庄稼地。时间在静静地流淌,整个田野仿佛就他一个人。他的世界只有天空、流云、庄稼、草地、飞禽、马。村子里很多家庭亦耕亦牧,不管是放牧还是干农活,绝大部分人都驾驶着各种车辆,快捷、方便,尤其是年轻人。赛力克通常也是骑着摩托车去地里干活。但今天则是特意骑马.农事浇水都是分配好时间段的,即使是三更半夜也要守在田间,将水妥妥浇入地里,心里就踏实了。赛力克围绕着几百亩的条田转圈,会不时下马查看一下滴灌带是否跑水,有无霉叶斑病,有无踩踏的痕迹。正午的阳光斜照下来,浓烈的秋燥弥漫在田野上,漂浮的植物尘埃钻进鼻孔,让人直打喷嚏,附着在皮肤上,蜇得人奇痒。一种类似于“走鹃”的灰鸟跳跃于田地间,是那种滑翔式的,发出尖细的叫声,给燥热的午间田野带来一些生机。赛力克下马躺在树荫下的田埂上,闭着眼,仿佛睡着了。山坳的松林里,一匹健硕的栗色马在少年的驾驭下,昂首阔步,向着一个山脊攀爬而上。那么奋力踏蹄,肌肉抖动,鬃毛飘逸,长长的一声嘶鸣,马与少年就已经站在了高处的山脊上。那是一幅马与少年的坚毅影像,像一个骑士在瞭望着,这种影像分明烙上了远去的号角、古道的烟云,也承袭着阿肯弹唱、刺绣、叼羊、猎鹰等传统游牧文化的时光印记。须臾,少年纵马冲下山脊,向着河谷策马飞奔。清浅的河水被马蹄趟开,发出有节奏的声响,激起的水花在阳光下如碎银般地飞溅。冲出河谷丛林,少年来到广阔的草原上。碧草如茵,天空如洗,没有一丝风。少年立马平视,凝神静气,开始缓缓前行,整个草原向他张开怀抱。不久,马儿慢慢亢奋起来,血脉愤张,经络通衢,由碎步转小跑,加速、腾空、飞奔。马上的少年身姿变得轻盈,如翱翔的雄鹰,如雨燕的身影。身子整个离开了马鞍,匍匐在马头上,马镫子向后用力支撑着,载着主人如旋风般地狂奔。铿锵的马蹄声在草原上空久久地回荡着,终是打破了时空的沉寂和远古的遗梦,夕阳将草原染成了古铜色,渐渐归于平静。赛力克猛地打了一个喷嚏,少年的影像回到了他的脑海中。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他的马鞭子。还好,马鞭子在手腕上挂着。水浇完了,天色渐渐暗下来,空气转凉,赛力克骑着马绕着田地又转了一圈。在一个开阔处,赛力克一抖缰绳,策马扬鞭,在夕照下奔驰起来。马蹄声敲击在砾石的路面上,发出清脆而有力的声响。扬起的尘土一溜烟飘散开,路边不时惊起归巢的野鸽子、布谷鸟、沙雀。赛力克尽情地奔跑着,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也许是受了地形的限制和地势的影响,终究不能像广阔的草原,一览无余,纵横驰骋将马的威猛、奔放、力量发挥到极致,但也足以让赛力克回到儿时的梦里。还是在二三十年前,在国家“退牧还林”“退牧还草”政策的影响下,赛力克走出大山,走出祖辈们世居的雪峰、森林、河谷、草原,来到牧民安居点定居下来,成了亦耕亦牧的新型居民,但那种血脉里的游牧基因和草原文化一直在流淌着,始终不曾泯灭。如今定居点养马,很多时候已经成了一种存在和象征,而赛力克则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尽情狂奔,享受一种马背上的快乐,一种大山里的延续。远处的天山映着金碧的余晖。起风了,玉米地蓬勃葳蕤,似万马奔腾。夕阳如浓烈的酽茶,漫过田野,人与马的背影拉的很长很长。(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擦洗马鞍、安装马鞍和为马披挂的程序细致而繁琐,赛力克却做得一丝不苟,可以看出他对马上生活的热爱。B.“围绕着几百亩的条田转圈”“不时下马查看”等,说明赛力克已熟悉了农业生产方式,适应了搬迁后的新生活。C.赛力克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马鞭子,却忘记在手腕上挂着,说明他因不经常骑马造成了对骑术的恐慌。D.限于地形和地势条件,赛力克在开阔处骑马虽不能像儿时骑马那样发挥到极致但他仍然享受到骑马的过程。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第二段特意写了摩托车、车斗等,接下来却写赛力克牵出马来,叙述上的反接会引发读者的好奇。B.小说描摹细致,如写走出村口所见,“光线中漂浮着细细的浮尘”,再现了牛羊走过带来的细微变化。C.文中少年骑马的梦境,既体现了赛力克的潜意识,也助推了下文赛力克在现实中骑马奔驰情节的发展。D.小说先写有暖意的阳光,再写燥热的午阳,最后写如浓烈酽茶的夕阳,象征了马的作用由大到小的变化。8.小说画线段落是如何塑造骑马少年的?请简要分析。(4分)9.小说中的“马”是传统和现代的连接点,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小题。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豁,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选自《吕氏春秋·察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断句处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的横线上。(3分)非A也B是C己亥D也E夫F已与三G相近H豕与亥I相似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熟,意为仔细,与“无他,但手熟尔”中的“熟”含义不同。B.乐正,古代在宫廷中负责管理音乐的官名;“正”,即官长。C.举,意为推荐,与“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的“举”用法相同。D.经,常规,道理,与成语“荒诞不经”中的“经”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后重用他们,因此国家成就了霸业。B.舜想用音乐向天下百姓传播教化,从民间起用了夔并任命他为乐正;夔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C.宋国国君在听到“丁氏穿井得一人”的传闻后,派人找丁氏进行了核查,发现其结果与传闻大相径庭。D.子夏认为卫国人“晋师三豕涉河”的说法有误,到晋国问明此事后,才知道卫国人和自己的说法都不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4分)(2)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4分)14.作者认为应当如何对待传闻?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山路木芙蓉崔槽不向横塘①泥里栽,两株晴笑碧岩隈。枉教绝世深红色,只向深山僻处开。万里王孙应有恨,三年贾傅②惜无才。缘花更叹人间事,半日江边怅望回。[注]①“横塘”,古堤塘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南岸,为古代烟柳繁华的游乐之地。②贾傅,即贾谊,西汉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少有不羁之才,后为公卿嫉妒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故称贾傅。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点明了此花为山路上的木芙蓉,不是栽种在横塘泥中的花,说明此花清高脱俗。B.“晴笑”二字精妙,展现了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山花含笑的动人画面,意境优美。C.颈联写贾谊被贬之事,诗人对其遭遇深表同情,但也因其才华名不副实而感到遗憾。D.诗人由山路上看到的具有绝世之美却无人欣赏的木芙蓉引发了自己对人间事的感叹。16.这首诗歌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声音暂歇却比有声更动人的余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夜筝》中“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化用了此句。(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到了东晋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诗中描写了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出了青年杜甫的豪迈与激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写出了晚年杜甫的漂泊无依与孤苦。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我国现代作家兼画家木心先生说:“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种慢时代的生活,已经成为一代人永久的记忆。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A

,但书信中所传承的文化不应该覆灭。当今之时,①互联网作为传递信息的载体,②其特点是快速、便捷,与书信相比,③能使人们真切地产生“天涯若比邻”。④但也许正是缘于这一原因,⑤人们对于信息的内涵却忽略了,⑥对于传递信息的技巧更随意了,⑦远远没有古人看到手书“见字如面”时的仪式感和亲切感,⑧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首当其冲下,⑨传统书信所承载的思想力量和美学韵味正在消失。鉴于书信的文本格式就是古人所说的一种文体,它潜蕴着深湛的文化内涵和丰沛的历史信息,表达着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和心性品格。因而,人们在发送电子邮件时,

B

,既培养“于细微处见精神”的优良习惯,也彰显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康续与弘扬。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19.文中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篱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

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

A

了一把钱

B

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

C

到那人手心里去,

D

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头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20.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第一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①有一小溪②这官路通到湘西边境的“茶峒”小山城时③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④溪边有座白色小塔A.④③①②

B.①④③②

C.②①④③

D.②③④①21.填人文中第二段划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成:“我有了三斗米、七百钱的口粮,生活足够了,不需要这个。”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语言文字运用Ⅰ中谈到,我国现代作家兼画家木心先生说:“‘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种慢时代的生活,已经成为一代人永久的记忆。”在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你对“快”与“慢”有着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D(“必须选用符合人物性格、最具有表现力的人物语言”错)2.C(“是不能使用形容词的”错)3.A(B项为别人评论,带有较强的倾向性;C项运用排比句式,体现出作者对主要人物强烈的情感态度;D项运用了修辞句,突出了人物的坚持与毅力)4.①整体采用总分结构。先明确文章中心观点,指出人物通讯对人物形象美和语言美有较高的审美要求,然后分别从形象美和语言美展开分析。②局部采用并列结构。在对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展开分析时,都采用了并列结构。(4分。每点2分)5.①所选事件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人物的个性。例如,通过袁隆平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的事件,凸显袁隆平的实践精神。②表现角度选择准确。例如,从“泥腿子专家”的角度,再现了袁隆平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的过程,突出了他不怕吃苦、执着追求的科研精神。③运用零度修辞,客观记录事实。材料以本真记录的方式再现了袁隆平在田间科研过程,没有添加任何主观性词汇,而袁隆平作为“泥腿子科学家”的形象却很突出。(6分。每点2分,其中观点1分,分析1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C(“因不经常骑马造成了对骑术的恐慌”错)7.D(“象征了马的作用由大到小的变化”错)8.①环境烘托。用环境的开阔映衬骑马少年从容的气度。②侧面描写。用马的速度变化表现少年驾驭技术的娴熟。③正面刻画(或动作描写)。“离开马鞍”“匍匐马头”等动作,直接表现少年马上矫健的姿态。(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9.①“马”代表了古老的游牧生活方式,能唤醒人们对游牧基因、草原文化的回忆与热爱。②“马”变成了一种存在和象征,其实用功能的弱化正体现了时代的进步性。③小说用“马”将现代生活与过去游牧生活连接起来,不仅表现了牧民们对传统游牧生活的怀恋,而且表现了国家政策给牧民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丰富了小说内涵。(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BEH(原文标点为: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11.C(“用法相同”错)12.D(“才知道卫国人和自己的说法都不对”错)13.(1)听到的传言,不可以不审察,传闻经过辗转相传,白的变成了黑的,黑的白变成了白的。(4分。“得言”“数”“为”各1分,句意通顺1分)(2)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4分。“和”“平”“若”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①对待传闻要慎重;②应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加以审察。(3分。态度1分,方法2分)文言文参考译文:听到的传言,不可以不审察,传闻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仔细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事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