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读懂诗意才是解题的“先手棋” _第1页
第1讲 读懂诗意才是解题的“先手棋” _第2页
第1讲 读懂诗意才是解题的“先手棋” _第3页
第1讲 读懂诗意才是解题的“先手棋” _第4页
第1讲 读懂诗意才是解题的“先手棋”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读懂诗呢?除应用平常我们学到的读标题、读作者、读正文、读注释等一些基本技法外,本书再以诗歌的两个基本要素(人物、意象)和一个表达逻辑(诗家语)深度解构诗歌。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再针对诗歌4大常考题型给予深度学习,破难扫盲,在易错微点上重点发力。读懂诗意才是解题的“先手棋”第1讲前面[强“基”建议]中所述的“要强化对重点字词的理解”“要注重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是读懂诗的必然要求,而本讲点拨的则是达到“读懂诗”这一要求的问题解决途径。目录途径(三)抓“诗语”,品语言,明诗意途径(一)找对象,明特征,究情意途径(二)抓意象,析关系,探诗意途径(一)找对象,明特征,究情意阅读古诗词,必须从古诗词的创作逻辑出发,既要理解其显性诗意,也要解读其隐性诗意。当然,古诗词的阅读也不能脱离文学作品这一范畴孤立而论,因为古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首先得有创作对象,其次通过作者的创作展现对象的特征,进而表现作者的情蕴思想。基于此,古诗词阅读的有效路径是:找对象,明特征,究情意。古诗词阅读先得读懂创作对象,而且要养成“首先发现对象”的阅读思维。古诗词中创作对象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直接出现型、完全省略型、若隐若现型。1.直接出现型这种创作对象直接出现在古诗词中的阅读理解相对容易,可以直接用对象与谓词建构主谓关系来理解。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等诗句,基本都是主谓完整句,只需转换为相应的现代汉语就可以理解了。2.完全省略型这类古诗词中不见对象,只出现谓词。这种主语不出现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对象是抒情主人公和创作主体的诗词中。例如在“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一句中,主语“谁”求之不得而寤寐思服,诗句并没有直接交代;又如在“采薇采薇”“涉江采芙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等诗句中,都没有主语。对这类古诗词的理解需要先根据谓词的意义和事理逻辑补出省略的对象,构建主谓关系,然后才能完整理解诗意。比如对“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一句的理解,单独看这句诗,更像是主语后置句,调整顺序后应是“庾开府清新,鲍参军俊逸”,这与杜甫“春日忆李白”的主旨不相符。根据题目与诗歌内容的统一这个艺术逻辑可知,“清新”与“俊逸”两词的逻辑主语应是“李白诗歌的风格”,其诗意应该是:李白诗歌的风格,清新可比庾开府,俊逸可追鲍参军。古诗词中的这种语法现象很像今天的“语境省略”,以表层成分的省略与深层逻辑的完整达到语言表达的简练与语意完整的统一。当然这种省略不包含承前省和蒙后省现象,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中,前两句省略了“钱塘”即杭州。3.若隐若现型诗句中只出现对象的关联部分,多是喻体或代体,也有象征或讳饰称谓等,以此来代替本体,以达到形象、生动、深婉、含蓄、避讳、突出、情境化等表达效果或是增加诗词的蕴藉美。如出现“须眉”(代体)“子衿”(代体)“众女”(喻体)“美人”(象征)“汉皇”(讳代)“倾国”(代体)“粉黛”(代体)“春花秋月”(代体)“秋月春风”(代体)“铁骑”(代体)等,而不见“男子”“人才”“群小”“国君”“唐明皇”“美女”“美好的时光”“精锐骑兵”等。理解这些对象所在的诗句,必须追溯这些形象或物象所喻指、代指或象征的本体,建构本体与谓词的主谓关系,然后再解读诗句。如何还原本体,除了依托读者个人的文学素养与文化积淀,也可遵循“据喻体或代体的特征探究本体”的修辞逻辑进行。比如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理解。按照字面理解,诗意自然是“三春的花、中秋的月什么时候消逝呢?我不知道往事有多少”。如果真这样理解,这两句词在表达上显然是彼此隔离且语意不连贯的,这不符合词句内在的表达逻辑。那么,究竟应该怎么理解呢?在李煜的创作逻辑中,一定有一个东西把“春花秋月”与“往事”关联起来。那么,它们又是如何关联的呢?我们需要探究二者的特征。“春花秋月”一词意即三春的花、中秋的月,既包含着“春与秋”两个美好季节,也包含着“花与月”两种美好景物,可以说是一切“良辰美景”的典型借代;而“往事”对于李煜而言,自然是曾经身为国君、纵情声色的“美好”过往。这样,由“美好”将景象与往事关联,那么,词人置身于“东风又回”的美好季节,观眼前美景,追往昔乐事,感眼前处境,自然而然喟叹:“这良辰美景什么时候消逝呢?(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良辰美景总是无尽的)它总让我想起无数的美好往事。”表现了词人对往昔不堪回首的悲痛与追悔。像这种用典型景象来借代良辰美景的表达比较普遍,如“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等等。[应用体验]一、(2023·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湖上晚归林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①,鸡犬林萝隐隐声。[注]

①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一)读诗——深耕细作根据提示填空。(1)卧枕船舷归思清:卧枕之人其实是____________。(2)望中浑恐是蓬瀛:蓬瀛,即蓬瀛仙界,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这山与湖,诗人并非首次见到,但因为要回到家中,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诗人本身(3)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__________、__________,是直接出现的意象,“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______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诗人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______________的行程的状态。(4)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翠羽,代指______。红蕖,即_____________。诗人采用_______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眼中的动植物,借此传达出诗人______的心情。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幽静和安闲翠鸟红色的荷花拟人愉悦(5)依稀渐近诛茅地,鸡犬林萝隐隐声:结尾借鸡鸣、犬吠之声写出诗人居住之地__________的景色,自然地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心境和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静谧美好恬淡闲适(二)做题——顺手而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答案:C

解析:“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说法错误,“鸡犬林萝隐隐声”意思是鸡鸣、犬吠之声在林萝间隐隐传出,与“湖上晚归”的诗题相呼应,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并没有被破坏,心情也一直是恬淡闲适的。2.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王国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指的是自身的观点、情感会投射到景物中。题干问的是“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那么我们就要关注诗人的心态和诗中景物的特点,先分析诗人的心态,然后分析这一心态与诗中景物的关联。结合诗歌标题可知,此诗写于诗人归家途中,而首句中的“归思清”直接点出诗人的心态,此时的他心境澄清,心态平和。然后分析在这一心态的影响下,诗中景物的特点。由“望中浑恐是蓬瀛”可知,归家途中的景物优美,让人如入仙境。因为诗人的心态是平和静谧的,所以在他的眼中,“桥横水木”“寺倚云峰”,宁静安详;“翠羽湿飞”“红蕖香袅”,灵动明快。据此即可得出答案。参考答案:①诗人心境澄清:首句以“归思清”三字写出归家途中诗人的内心状态,此时的他心如止水,平和静谧。②心境投射出仙境:受心境影响,诗人眼中的桥、寺、翠羽、红蕖等或宁静安详,或灵动明快,仿佛有了感情,令人如入“蓬瀛”。(关注到诗人的心态,能结合景物展开分析,找到二者的关联,意思对即可)[白话诗歌]卧枕船舷,归家途中思绪逐渐清晰,举目四望,怕不是进到了蓬瀛仙境。桥横水面,花木映水,已是满眼秋色,寺庙背倚云峰,正值傍晚雨后初晴。翠鸟扑打湿羽飞走,像是见到人后回避,红荷芬芳香气缭绕,好似以此热情相迎。仿佛渐渐接近隐居的茅草屋,林萝间能隐隐听到鸡犬之声。二、(2021·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②东林住得无?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③拘牵雨花社④,青云依旧是前途。[注]

①江州白司马:指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④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一)读诗——深耕细作1.找出下列句子中直接出现的对象。(1)江州司马平安否? __________________(2)惠远东林住得无?

__________江州司马(白居易)惠远东林(3)湓浦曾闻似衣带_______(4)庐峰见说胜香炉________2.找出下列句子中完全省略的对象。(1)“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一句中完全省略的对象:________________(2)“莫谩拘牵雨花社”完全省略的对象:_________。湓浦庐峰诗人(杨巨源)。白居易3.指出下列句子中若隐若现的对象。(1)题诗岁晏离鸿断离鸿:指__________(2)望阙天遥病鹤孤

病鹤:指_________(3)莫谩拘牵雨花社

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暗指_________(4)青云依旧是前途

青云:青云直上,指___________白居易白居易沉溺佛法前途远大(二)做题——顺手而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答案:B

解析:B项,理解错误。第三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湓水比作衣带,写出了江水的曲折灵动,并未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也没有体现“天涯若比邻”的意思,而是希望友人能够饱览自然的秀美风光。2.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题目中的“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已经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方向。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态度,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联系全诗进行赏析。本句的意思是:高僧惠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吗?联系上句“江州司马平安否”可知,首联运用两个问句,以关切的口吻询问友人近况,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希望友人不要因贬谪而忧虑。此句亦与尾联形成呼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不要过度沉浸佛法,相信自己他日依然可以青云直上,前途无量。参考答案:第二句的意思是:高僧惠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吗?此处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问候与关心。同时与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相呼应,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千万不要消沉,他日依然可以青云直上,前途无量。[白话诗歌]江州司马啊,我的朋友,你是不是平安依旧?高僧惠远曾住的东林寺,不知你去住过吗?我曾听说湓水萦绕似衣带,就在此处入海,也听说那庐峰,比香炉峰更具神韵和风采。岁末题诗寄托思念,却找不到送书的鸿雁,遥望宫阙,那样渺远,身似病鹤一样孤单。不要空受眼前境遇的牵制,一味求佛问道,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仍应是前方追求的目标。由于诗歌是古代文人墨客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以对其情与景的解读既需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也需要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然而,由于两者时代背景的巨大差距,有时很难融入其中,揣摩诗意,体会情感。因此,对于写景诗句的解读,可从写景的角度出发,从写景诗句自身的特点及景与景之间的关系出发,巧妙分析写景诗句的组合特点及其关系,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目的。途径(二)抓意象,析关系,探诗意类型(一)单一意象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以及诗人的眼里,世间之景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往往通过叠加组合形成一幅整体画面,即“意境”。因此,这里说的单一意象,指的是“某一意象”有意义地存在的方式,比如有的意象需与“时空”组合,方显其深意。类型示例意象、

特点组合在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等句中,桃花写其红,李花表其白,菜花点其黄,写出了桃花、李花、菜花的色彩纷呈;围墙“远远”展现的是一种空间距离感;茅堂“隐隐”则是一种视觉的若有若无;而“莺儿”“燕儿”“蝶儿”正写其动作的忙碌之态。这几句从色彩、视觉、动态等方面展现出不同意象各自的特点意象、

时空组合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可译为“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大漠”和“长河”均属于“孤烟”和“落日”所处的空间范畴,而“直”和“圆”则是“孤烟”与“落日”的特征、特点,也是“何时何地何景何特点”类的翻译续表意象、

叙事(抒情)组合王维《竹里馆》中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和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都属于这种类型,直接按照字面意翻译即可。除此之外,还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等诗句,它们在交代清楚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用直白的语言从叙事的角度对意象的发生、发展进行了叙述,翻译的时候可直接按照字面意来理解意象、

修辞组合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就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沙”与“月”的洁白、皎洁续表[应用体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无题四首(其四)李商隐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①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注]

①溧阳公主,南朝梁简文帝之女。(一)读诗——深耕细作根据提示填空。(1)找出诗歌的写景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处哀筝随急管”不只表现出急管繁弦竞逐的场景,也暗示出听者对音乐那种撩拨心弦的力量的特殊感受。此句属于______________

(意象组合方式)。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意象、特点组合(3)“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属于意象、叙事(抒情)组合(意象组合方式),展开一幅丽日当天,春光将暮的图景,但同时也流露出东家老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中的“清明暖后同墙看”属于________________(意象组合方式),颔联与颈联形成______

(手法),表现了不同社会地位的女子完全不同的境遇。面对这春光将暮的哀伤意象、叙事组合对比(二)做题——顺手而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以发问领起,生动地表现了听者闻乐神驰、按声循踪的情状。B.东家老女婚嫁失时,面对丽日当天、春光将暮的图景,自伤迟暮。C.用“归来展转到五更”写东家老女归来后的心理过程,可见作者用笔极简。D.整首诗歌抒情深细婉曲,如末句以梁间燕子来反衬东家老女的心情。答案:D

解析:D项,“整首诗歌抒情深细婉曲”说法错误。这首诗不主抒情,不作心理刻画,以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描写出一幕有人物、有事件的生活场景,诗的旨意就寓含在生活场景之中。语言明朗通俗,富于民歌风味。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颈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颈联两句,以贵家女子的春风得意同颔联“东家老女”的婚嫁失时作对比。“溧阳公主”是梁简文帝的女儿,嫁权臣侯景,为景所宠。这里借指贵家女子。同样是暮春三月,丽日当天,东家老女面对樱花垂杨,耳闻管弦竞逐,却因年长难嫁而倍感凄凉孤独;而贵家少妇却喜气盈盈,与夫婿一起趁清明暖后同墙观景。诗人用对比鲜明的图景,表现了不同社会地位的女子完全不同的境遇,一忧一乐,对比鲜明,令人感喟,以老女难嫁寓才士不遇,抒发了对贫寒清苦、才华出众却志不能伸的寒士的同情和悲慨。参考答案:①溧阳公主刚刚十四岁,在这清明回暖的日子,与家人一起在园墙里赏玩。②溧阳公主代指贵家女子。丽日当天,一边是年长难嫁,形单影只;一边却是少年得意,夫妇同游。通过对比,显示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截然相反的境遇。③以老女难嫁寓才士不遇,在对比中突出寒士的落拓不遇和显贵子弟的仕宦得意。[白话诗歌]哪儿传来阵阵悲凉的筝声,伴随着急骤的箫管?在樱花怒放的深巷,在垂杨轻拂的河岸。东邻的贫家中有位姑娘,年纪大了还嫁不出去,对着这当空的丽日,对着这暮春三月半。溧阳公主刚刚十四岁,在这清明回暖的日子,与家人一起在园墙里赏玩。这位贫家姑娘回到家后一夜辗转无眠,只有梁间的燕子能听到她的长叹。类型(二)多个意象组合相较于单个意象的诗句,多个意象组合型的诗歌更注重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组合。类型示例双重意象组合式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抓取的是“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翻译为“在杨花落完、子规啼叫的时候”,这是一句点明送别时间的诗句,其中“杨花”与“子规”的组合为并列关系。温庭筠《商山早行》里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李清照《一剪梅》里的“花自飘零水自流”、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蜀江水碧蜀山青”等句子都是两个意象组合呈现并列关系多重意象组合式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三句,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意象在没有任何衔接词的情况下,直接叠加而形成一幅凄凉的深秋晚景图,给人留下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受续表意象组合+动词式《木兰辞》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朔气”即北方的冷气、寒气;“金柝”即刁斗,是古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传”即传送之意。“朔气传金柝”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光”即冰冷的月光,“铁衣”借指战士的铠甲,“照”指照耀,“寒光照铁衣”意为“冰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续表[应用体验]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辛弃疾九畹芳菲兰佩好②。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③,朱丝弦断知音少。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④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注]

①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②九畹:泛指田亩广大。兰佩:以兰为配饰。③泠泠:指瑟音清越如流水。千古调:高山流水之调。④湘累:指屈原。(一)读诗——深耕细作根据提示填空。(1)找出诗歌的写景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2)“九畹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共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意象,作者运用这三句词句,来表明自己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遭受南宋朝廷当权的主和派的嫉妒和排挤,长期投闲置散,无用武之地。“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为多个意象组合里的“_________________”(意象组合方式)。“芳菲”“兰佩”“空谷”“蛾眉”高尚的品质和过人的才干意象组合+动词式(3)“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意象组合方式),意思是“汀洲涨满了江水,该到何处寻觅芳草”。作者用汀洲水涨,芳草难觅喻示____________________

(意象组合方式)。(4)词的主题是抒发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的心事,而是通过_______的手法,以___________自喻,曲折有致地表达出满腹的悲愤。意象组合+动词式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不得志与少知音比兴香草美人(二)做题——顺手而出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蛾眉”代指女子美丽的容颜,作者对一国之君沉迷美色的现状心生怨愤。B.上阕化用了屈原《离骚》的诗句来表情达意,下阕则是对上阕抒情的深化。C.作者借助比兴手法来抒发政治感慨,写出了自己与屈原类似的情感和心绪。D.这首词不尚铺陈,意象含蓄,意境蕴藉,堪称一首意近而旨远的抒情篇章。答案:A

解析:A项,“作者对一国之君沉迷美色的现状心生怨愤”说法错误,“蛾眉”是作者以美人自喻,自怨因“蛾眉巧”而遭嫉妒。2.请赏析“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的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唤起湘累歌未了”意思是:我只能将屈原大夫唤醒一起来唱失意之歌,悲歌尚未终了。正是因为人世无同调,才只得求之于冥冥之中的千载冤魂,所以该句照应了上阕的“空谷无人”。该句表达了词人在现实中难觅知音,无人理解的忧愁苦闷之情。“石龙舞罢松风晓”意思是:巍巍雨岩前,石龙狂舞之后,阵阵松风骤起,不知不觉天已破晓。这一句是景色描写。在黎明时刻,松风阵阵,词人酒醒梦消,如一盆冷水从他脸上浇过,清醒之后,还是要面对冰冷的现实。结句让全篇挥之不去的沉郁气氛显得更加浓重,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满腹的悲愤之情。故该句景中含情,采用了以景结情(融情于景)的手法。参考答案:①“唤起湘累歌未了”,呼应上阕“空谷无人”。作者大醉之中唤起屈原来一起唱歌,再次诉说了在人世间难寻知音的苦闷之情。②“石龙舞罢松风晓”采用以景结情(融情于景)手法。在拂晓的阵阵松风中,作者酒醒梦消,又回到现实中,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满腹的悲愤之情。[白话诗歌]广阔的田地鲜花盛开,芳香四溢,这么多的兰花都用来作为佩饰该有多么美好啊!可是空旷幽深的山谷空无一人,只能自己低声埋怨,就算你姿色再怎么娇巧美丽,又有谁会来瞧一瞧?琴瑟清越奏出千古绝调,即便弹断朱红的丝弦,难遇的知音依旧少之又少。年华悄然流逝,我已经渐渐衰老。水中的小洲已被涨满的江水覆盖,该到哪里去寻觅芳草呢?一声声呼唤投江冤死的屈原醒来与我共歌,悲歌尚未终了,巍巍雨岩前,石龙狂舞之后,阵阵松风骤起,不知不觉天已破晓。学生反馈读不懂诗歌写了什么,障碍多来自“诗家语”的“无法”,即不了解“诗家语”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和现代人的言说习惯的特点。“诗家语”的“无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诗家语”惯于改变词性,言说具有意象性;(2)“诗家语”惯于改变语序,言说具有跳跃性;(3)“诗家语”惯于省略成分,言说具有凝练性。途径(三)抓“诗语”,品语言,明诗意针对“诗家语”的“无法”,需强化识别能力:1.识别“活用”,还原词性

诗歌分析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颈联有两处不合“法”:“镜”如何能“愁”?对抒情主人公来说,“月光寒”一触即觉,又何谈“应觉”?经仔细推敲,我们可以识别出该联有词性活用和词语省略现象,即“(女子)晓镜但愁云鬓改,(男子)夜吟应觉月光寒”。根据律诗颔联、颈联对仗的规则,“晓镜”对“夜吟”,“吟”为动词,“镜”亦为动词,照镜子,属名词用作动词。如此补充、还原后,诗意即显:(女子)早晨照镜妆扮,担忧繁盛如云的鬓发因相思改变颜色;(男子)晚上因相思而长吟不寐,月色应该格外寒冷袭人吧!此联前句为实写,后句是女子的想象,为虚写。虚实相生,正侧结合,女主人公为爱情而憔悴、痛苦、抑郁的形象呼之欲出2.识别“倒装”,还原语序诗歌分析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颈联与颔联表述方式有差异。经分析,我们可识别出该联使用了倒装句式,即“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于是诗意即明:竹林里传来喧闹声,是洗衣服的村女回来了;荷叶左右晃动,是渔船穿过荷丛,顺水而下。上下句均为因果倒装句式,这样既增加了诗的真实性和韵味,又富有音乐美3.识别“省略”,补足成分诗歌分析临安春雨初霁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对于颔联“深巷明朝卖杏花”,读者可能会有点纳闷:忧心国事的大丈夫,归家心切的羁旅之人怎么可能有闲情去“卖杏花”?经仔细推敲,我们可识别出该句有省略,即“次日清晨(听到)深巷(有人)叫卖杏花”。于是,颔联诗意即明: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声而无眠,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叫卖杏花的声音,仿佛告诉诗人春已深了,“客京华”不见用也很久了,该回家了。此句为尾联“犹及清明可到家”作了充分的情感铺垫[应用体验]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夷门歌①王维七雄雄雌犹未分,攻城杀将何纷纷。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公子为嬴停驷马,执辔愈恭意愈下。亥为屠肆鼓刀人,嬴乃夷门抱关者。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七十老翁何所求。[注]

①夷门: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的东门。这首诗中所歌颂的侯嬴是夷门的守门官,故名为《夷门歌》。(一)读诗——深耕细作本诗共十二句,四句一换韵,按韵自成段落。一至四句交代故事的背景。先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大势,后写“窃符救赵”事件的______。以“何纷纷”三字道出天下大乱的局面,以“益围邯郸急”推出___________,以“不救”二字表现出___________。五至八句,写________________。连用两个“愈”字,一是写出侯嬴的有意傲慢,二是写出魏公子的________。成因情况的紧急形势的严峻信陵君礼遇侯嬴礼贤九至十二句专写侯嬴,与首段呼应。以“献奇谋”写出其“智”;以“向风刎颈”写出其“_____”。末两句写得慷慨豪迈,感人颇深。全诗中对象明确,只有“非但慷慨献奇谋,意气兼将身命酬”“向风刎颈送公子”几句省略了主语“______”,理解时需要补充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意。义侯嬴(二)做题——顺手而出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的题材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历史故事,从作者的剪裁提炼上可以看出,这首诗是故事新编式的杰作。B.前两句先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紧接着三、四两句写“窃符救赵”事件的结果。“益”“急”二字表现出赵国的燃眉之急。C.最后四句专写侯嬴,既紧承前段遥接篇首,又回到救赵这件事来。以“献奇谋”写出其智;以“向风刎颈”写出其义。D.本诗歌颂了侯嬴和朱亥这些出身下层的布衣之士见义勇为的豪侠精神,赞扬了信陵君能任用贤才的开明的政治风度。答案:B

解析:B项,“前两句先写七雄争霸天下的局势,紧接着三、四两句写‘窃符救赵’事件的结果”说法错误,“秦兵益围邯郸急,魏王不救平原君”,译为“秦军增兵围困赵都邯郸,魏王畏秦不敢出兵相救”,是交代了“窃符救赵”事件的成因。2.这首诗中间四句写信陵君礼遇侯嬴。这件事本来是在秦兵围赵之前的,而且诗中还省略了很多精彩的情节,请简要赏析这四句诗这样安排的精妙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诗中间四句中,信陵君礼遇侯嬴,本在秦兵围赵之前,而在诗中放到了秦兵围赵之后,可知作者采用了插叙的手法。插叙的作用是,暂时中止前面叙述,构成悬念,同时运用“切割”时间的办法形成跳跃感,使短篇产生不短的效果,即在后面接叙救赵一事时,给读者以一种隔了相当一段时间的感觉。信陵君结交侯嬴之事,在《史记》有一段绘声绘色的描写,诗中却把诸多情节,如信陵君置酒以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