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单元综合检测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伟大的转折》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出人类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制作不够精良、特型演员的形与神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问题。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依旧任重道远。(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光明日报》2019年11月5日)材料二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些年,又何尝不是一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摘编自季琳欢《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材料三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也不到30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所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走向胜利的密码。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人民日报》2019年6月24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直面困难,接受挑战,才能在新时代阔步前行。C.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群众路线,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重走长征路等,都是当代年轻人感受长征的做法。解析:“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群众路线”并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条件,“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了。答案:C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最关键的时间,为我们展现了我党我军的成长轨迹。B.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利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只能做到尽量还原。C.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D.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多地强调精神和价值。解析:曲解文意,对重走长征路的意义理解不当,文中并无“重走长征路”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的意思。材料三第2段说的是“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文中是“怎么看待来时的路”,而不是“重走长征路”。答案:C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某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B.近日,某基地举行电影《红色往事》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C.“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这样说。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某地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当地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解析:强调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并未提及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答案:B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答案:材料二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开头先提出论点“长征精神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然后分为“坚定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依靠人民群众”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述,最后再次总结观点,强调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5.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案:①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在心底与先辈共鸣,了解红军英雄们的艰辛;②积极主动地参加不同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了解更多的红军故事,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③坚定理想信念,不断追求,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进;④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当年红军长征的不易,鼓励自己勇敢向前。(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谁持彩练当空舞熊召政老远我就看到那棵大樟树了。那是怎样的一棵樟树啊,它的主干比碾盘还要粗壮。枝丫盘曲着伸向天空,每一根都分明留下铁打铜铸的英雄气,树上所有的叶子都葱绿、晶亮,它们密密簇簇,横拓出去,遮盖了村落前大半个稻场;填满叶与叶之间缝隙的,不仅有被春雨洗亮的阳光,更有比田间的蛰声更为轻盈的鸟鸣。这棵大树后面,是一栋江南常见的白墙青瓦的古民居,一种四水归堂的泥砖建筑。从墙上的铜牌可知,这是当年毛泽东担任中央苏维埃政府主席时的旧居。我们说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场上的风景往往如诗如画。就像这栋位于瑞金叶坪的伟人住过的古民居,无论是它瓦檐上苍郁的针菲,还是泥墙上被风雨剥蚀的苔痕;无论是它天井里潮润的细沙,还是瓦脊上等待炊烟的雨燕,给予我的都是恬淡的乡村牧歌之感。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从这激战之后的诗句来看,伟人自有伟人的胸襟,伟人自有伟人的浪漫。在诗人眼中,历史总是充满诗意。走出这所房子,我站在大樟树下。突然,不知什么地方的广播放起了《十送红军》。尽管当地人说,这首歌唱得失去了赣南的韵味,已经不是乡音了,但我仍在这略带忧伤的旋律中,领略到七十年前那些浸在血水与泪水中的记忆。毛泽东在这棵大樟树下骑上战马,迈向重重关山;八万多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启程,在乡亲们期盼与炙热的眼光中,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壮烈的长征。我的家乡是另一片苏区,红军战士头上的八角葵帽,成为我童年记忆中不可亵渎的神圣图腾。神圣可以沉眠,但不会消失。此刻我站在这棵大樟树下,听完《十送红军》后,忍不住四下张望:与漠漠水田上的白鹭一起飞扬的战旗呢?在青石板上驰过的马蹄呢?它们都去了哪里?我常说,如果我早生半个世纪,我可能不会成为一名作家。几乎不用置疑,多血质的我,肯定是一名红军战士。我羡慕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样的伟人,在中国的大地上,写下民族的史诗。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十送红军,送的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骨肉。多少个苏区的母亲啊,在漫漫长夜里,她们纺车上的手柄,一次又一次摇圆了中天明月,但总不能摇圆她们无尽的思念。那永远不能收回的,村口送别的目光啊,又怎能穿透二万五千里的重重阴霾?雪山草地,沼泽荒漠,一寸一寸,不仅沾满了战士的血,也沾满了亲人的泪。纵览历史,我们可以说,所有通往天堂的路,都充满了艰辛与苦难。一个人扭转乾坤的能力,取决于他化腐朽为神奇、化苦难为诗情的禀赋。历史拒绝呻吟,但历史不拒绝浪漫。毛泽东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吟唱“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何等的想象力啊!正是他和他的战友们,用自己的如虹豪气,为我们的民族炼出了一条魅力四射的彩练。彩练初出,赣水那边红一角;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炮火不能烧毁它,风雨不能摧残它。当这条彩练飞过于都河,飞过金沙江,飞过娄山关,飞过乌蒙山,飞过南国的雾,飞过北国的雪,我们惊异地发现,原来这一条彩练,竟是一条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谁持彩练当空舞?是我们的红军,我们餐风饮露、百折不挠的中华儿女。物换星移,历史的烽烟早化作大地上的虹霓,我们也只能从竟夜的春风、从山间的鸟啼来谛听烈士们的呼吸。但是七十年前的那棵老树,还是那么苍翠欲滴,这是因为它的根须,始终抓住了泥土;七十年前的那条彩练,还在我们的仰望中飘舞,这是因为民族的精气一直在。对于我们来说,长征不仅仅是一段逝去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种奋进的象征,还是一只正在吹响的号角,一首还没有完成的史诗。(摘自熊召政散文集《历史的驴友》,略有改动)6.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描述古民居的屋檐针菲、泥墙苔痕、瓦脊雨燕等,突出其古朴淡雅,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B.文中用“最壮烈”修饰“长征”,既写出了亲人之思、战争之烈,又表现出长征路途之长、人员之众。C.文章写赣南、作者家乡等地的苏区,表明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离不开众多苏区百姓的大力支持。D.文章没有详写战争生活的残酷激烈,而是着重表现革命的浪漫主义情怀,礼赞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解析:“旨在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表述错误。结合下文“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对数十倍于红军的敌人的‘围剿’,毛泽东指挥若定,他以浓得化不开的战场硝烟为墨,写下这样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可知,写民居环境旨在表现伟人的胸襟和浪漫情怀。答案:A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描写大樟树的主干、枝丫、叶子,突出大樟树的盎然生机,为全文营造了昂扬明朗的氛围。B.文章虚实结合,借大樟树与《十送红军》,将现实与回忆融为一体,在现实描写与历史回忆间自如转换。C.散文贵在有“我”,文章提到“我”的向往时,用笔与长枪、书与战争作比,表现出尚武轻文的倾向。D.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樟树根须始终抓住泥土而苍翠依旧,象征着军民之情常在,长征精神永葆生机。解析:“尚武轻文的倾向”表述错误。原文说“一支笔比之一杆刺破黑暗的长枪,一本书比之一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毕竟分量太轻,太轻”,作者是遗憾自己没能亲身经历那战斗的岁月,没有亲手拿枪去保卫国家。不是“尚武轻文”。答案:C8.请简析诗句“谁持彩练当空舞”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答案:①以之为题,增强文学性和感染力。②在文中反复出现,结构全篇。③以之喻指历史与现实的长征,生动形象。④表现先辈革命豪情与浪漫情怀,突出主题。9.本文是“长征精神赞”征文获奖作品,请从语言与内容两个角度分析其恢宏磅礴的风格特点。(6分)答案:语言表达:①“如虹豪气”“彩练当空,神州大地舞翩跹”等词句宏大壮阔,充满豪情;②排比句、设问句等句式使文章气势如虹,酣畅淋漓。叙述内容:①历史与现实交织,时代与未来结合,描述宏观概括;②赞颂革命先驱和伟大事业,笔调炽热奋进,抒情奔放热烈。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张方平,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不再读,宋绶、蔡齐以为天下奇才。初,王拱辰议榷河北盐,方平见曰:“河北再榷盐①,何也?”帝曰:“始立法耳。”方平曰:“昔周世宗以盐课均之税中,今两税盐钱是也。岂非再榷乎?”帝惊悟,方平请直降手诏罢之。河朔父老迎拜于澶州,以报上恩。事具《食货志》。帝以丰财省费访群臣,方平既条对,又独上数千言,大略以为:“祥符以来,务为姑息,渐失祖宗之旧。取士、任子之法坏,命将养兵,皆非旧律。大商豪民乘隙射利,而茶盐香矾之法乱。此治忽盛衰之本,不可以不急。”帝览对甚悦。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遗制固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又请差减锡赉,以乾兴为准,费省什七八。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其见称重如此。安石行新法,方平陛辞,极论其害,曰:“民犹水也,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兵犹火也,弗戢②必自焚。若新法卒行,必有覆舟、自焚之祸。”帝怃然。数请老,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立,加太子太保。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赠司空。遗令毋请谥,尚书右丞苏辙为请,乃谥曰文定。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平居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晚,受知神宗。王安石方用事,嶷然不小屈,以是望高一时。(节选自《宋史·张方平传》)注①榷盐:又称“榷盐制”“榷盐法”。原指汉武帝时所实行的政府垄断食盐产销制度。②戢:止息。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B.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C.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D.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解析:“尤”意为“尤其”,句中的“尤”用来修饰“反覆言之”,应在“尤”前断开,故排除B、C两项;“地下”作“见先帝”的地点状语,“有以藉口矣”承前省略主语“臣”,“有以”前应断开,故排除D项。答案:A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唐开元以后,因《东观汉记》失传,乃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三史。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属于古代官员的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C.赠,赠官,古代朝廷在功臣死后为其追封官职。另外,古代对有功之臣已去世的父母及妻子等授封荣典,也叫封赠。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如“卫灵公”为美谥,“周幽王”为恶谥。解析:“卫灵公”为恶谥。《逸周书·谥法解》记载“乱而不损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见神能曰灵,好祭鬼神曰灵”,由此来看,“灵”一般属于恶谥。还可联系《出师表》中“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进行判断。答案: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方平颖悟绝伦,文章典雅。他读书基本上过目不忘,受到宋绶、蔡齐等的颂扬;起草的诏书被皇帝批复有三代圣贤的风范。B.张方平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心怀百姓。对于王拱辰的专营河北盐务的主张,张方平针锋相对,指出其主张实为两次专营。C.张方平耿直敢言,言辞犀利。宋神宗就丰裕资材、节省费用之事询问大臣们的意见,他上书指出当时朝廷、社会存在的问题。D.张方平不惧权贵,坚持本色。王安石推行新法,他用“民犹水也”与“兵犹火也”两个例子极力陈述王安石所推行的变法的弊端。解析:“宋神宗就丰裕资材、节省费用之事询问大臣们的意见”说法错误。原文中先说“帝以丰财省费访群臣”,之后又说“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可见“就丰裕资材、节省费用之事询问大臣们的意见”的并不是宋神宗。答案:C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帝惊悟,方平请直降手诏罢之。河朔父老迎拜于澶州,以报上恩。答案:皇帝(这才)醒悟,张方平请求直接降发手诏加以废除。河朔父老在澶州迎拜,报答皇帝的恩德。(2)晚,受知神宗。王安石方用事,嶷然不小屈,以是望高一时。答案:晚年时,(张方平)受到神宗赏识。王安石正当权用事,(而他)超绝清高毫不屈服,因此当时名望很高。14.文学史上说张方平与苏轼是契心之交,苏轼对张方平“终身敬事”,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回答。(3分)答案:①张方平非常器重苏轼及其父亲和弟弟,认为他们不同于常人;②张方平曾推荐苏轼做谏官;③苏轼被下放狱所时,张方平为他上奏章请求。参考译文:张方平,南京人。少年时聪明才智超过同辈,家境贫寒,没有书籍,他就向别人借来三史读,十天就归还,说:“我已经知道这些书的详细内容了。”所有书他都是看一遍就不再读第二遍,宋绶、蔡齐认为他是天底下才智出众的人。当初,王拱辰提议专营河北盐务,张方平听到后说:“河北两次专营盐务,为什么呢?”皇帝说:“刚刚制定法令罢了。”张方平说:“以前周世宗将盐税均摊在其他税收中,这就是现在的两税盐钱。这难道不是两次专营吗?”皇帝(这才)醒悟,张方平请求直接降发手诏加以废除。河朔父老在澶州迎拜,报答皇帝的恩德。这件事记载在《食货志》中。皇帝就丰裕资财、节省花费之事向群臣征求意见,张方平已经分条应对,又单独上奏几千字,大致认为:“祥符年以来,法务一味迁就纵容,渐渐背离了祖先的传统。选用人才、因父兄的功绩得保举授予官职的制度都被破坏,任命将领、供养和训练士兵,都不是从前的制度。大商户、大富豪利用漏洞谋取财利,而茶盐香矾的法令混乱。这是治乱兴亡的根本,不可不为之着急。”皇帝阅览(张方平的)对策后非常高兴。神宗即位,召见张方平,请他减省帝王陵墓的费用。神宗说:“祭祀祖先(的费用)可以减少吗?”(张方平)回答说:“遗诏已经说了,按照先帝的遗志施行,可以说是孝顺了。”又请他减省赏赐,以乾兴时(的措施)作为标准,费用节约了十分之七八。张方平进献诏书草稿,皇帝亲自批复他,说:“你文章高雅,光彩得有三代圣贤的风范。”他就是这样被皇帝称许看重。王安石推行新法,张方平上殿辞别皇帝,极力论述新法的害处,说:“老百姓好比水,可以托起船,也可以倾覆船;战争好比火,不加止息一定引火烧身。假若新法最终推行,必然会有船倾覆、自我毁灭的灾祸。”皇帝怅然失意。张方平多次请求退休养老,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哲宗即位,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元祐六年,(张方平)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追赠司空。临终前嘱咐不让请封谥号,尚书右丞苏辙替他请封,于是谥号为文定。张方平充满正气有节操,年老退休后,评论时事更加深切,对于用兵、兴起狱讼,尤其反复陈述。并且说:“我将死去,在地下见到先帝,有用来假托的理由了。”平时不曾用违心的话语附和别人、给别人脸色看。镇守蜀地时,与眉山苏洵及其二子苏轼、苏辙契合,非常器重他们,认为他们不同于常人。曾推荐苏轼做谏官。苏轼被关进狱所,(张方平)又向皇帝上奏章为他请求。晚年时,(张方平)受到神宗赏识。王安石正当权用事,(而他)超绝清高毫不屈服,因此当时名望很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李白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①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闲。我愿得此鸟,玩②之坐碧山。胡公能辍赠,笼寄野人还。注①琪树:仙境中的玉树。②玩:欣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赠诗胡公直接表达求取白鹇之意,“双白璧”极言白鹇价值之高,也表明诗人心意之殷切。B.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浑然天成,开头四句均有“白”字,却不显啰唆,且富有独特的美感。C.“玩之坐碧山”为虚写,诗人想象自己在青山中与白鹇融洽无间地玩耍,意在以此打动胡公。D.最后两句与开头呼应,诗人再次恳求胡公割爱相赠,最好把白鹇装在笼子里,让仆人带回来。解析:“最好把白鹇装在笼子里,让仆人带回来”理解错误。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如果胡公能将白鹇割爱相赠,我就住在碧山与白鹇作伴当一个山野村夫”,诗人愿为了与白鹇为伴化为山野之人,表达了自己对白鹇的喜爱之情。答案:D16.古代文人有寄情于物的传统。诗中对白鹇的描写寄寓着诗人怎样的志趣?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描写白鹇洁白无瑕,寓意诗人崇尚高洁的品性。②描写白鹇偏爱玉潭仙境,寓意诗人渴望摆脱尘世束缚。③描写白鹇在月下花间流连,寓意诗人向往从容、诗意的生活。(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
(2)《赤壁赋》中“,”两句写出了曹操志得意满、在船头饮酒赋诗的情景。
(3)韩愈的师生观在当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学习,老师未必比学生贤明,学生也未必事事不如老师。其理论依据是《师说》中的“,”。
答案:(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酾酒临江横槊赋诗(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有了充盈着情与爱的军民鱼水情,十送红军,又怎么舍得送完?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对这些的亲人们来说,十万红军是亲人组成的队伍,革命的目的就是为的穷苦人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就是胜利之后回家过日子。多么朴素平实的愿望啊,平平凡凡之中,着参加革命的初心,诠释着中国革命的真谛。长征的伟大正在这里,长征的温柔也正在这里。“千军万马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怎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早回乡”,每个字,每个音,都诉说着对亲人无尽的牵挂和嘱咐,(),都跳动着胜利回家的渴望。一曲曲缠缠绵绵唱不完的红歌小调,诉说着一段段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往事。是的,红军,就是一支在硝烟弥漫中带着情与爱跋涉前行的队伍,而漫漫长征路,就是革命战士用鲜血和生命的对于家园和国家的大爱之道。
红军的长征已经结束,()。作为文学工作者,需要重拾长征精神,团结一心,目光坚定,沿着人性追求真、善、美的方向,向前、向前、向前,直至永远,甚至永恒。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3分)A.极目远望饥寒交迫表征铺砌B.望眼欲穿饥肠辘辘象征铺砌C.望眼欲穿饥寒交迫表征铺筑D.极目远望饥肠辘辘象征铺筑解析:第一个横线处,极目远望:用尽目力向远处眺望。望眼欲穿:快把眼睛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此处语境是“亲人们”,故应选“望眼欲穿”。第二个横线处,饥寒交迫:形容生活极其贫困。饥肠辘辘:形容非常饥饿。语境指穷苦人的生活贫困、不幸福,而不是指“饥饿”,故应选“饥寒交迫”。第三个横线处,表征:显示出来的现象;表现出来的特征。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用来象征某种特别意义的具体事物。由上句“多么朴素平实的愿望啊”可知,该句的主语“愿望”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事物,故应选“表征”。第四个横线处,铺砌:用砖、石等覆盖地面或建筑物的表面,使平整。铺筑:铺设修筑。语境指“长征路”是革命战士用鲜血、生命以及对于家园和国家的爱凝聚而成的,是比喻的说法,而不是指“使平整”,故应选“铺筑”。答案:C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男女老少都从家里出来相送,跟红军话别,有说不完的情深意长,热泪沾湿了衣襟。”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4分)解析:第一处,由上文“都诉说着胜利回家的渴望”可知,此处句式应为“都……着……”;内容上,由对亲人的牵挂到对回家的渴望,中间应补充对家乡、对故土的深情和眷恋等,所以此处可以填写“都饱含着对故乡和土地眷恋”。第二处,由下文“作为文学工作者,需要重拾长征精神,……沿着人性追求真善美的方向,向前、向前、向前,直到永远,甚至永恒”可知,与“长征”有关的文学创作没有结束,与“长征的结束”恰恰相反,它只是刚刚开始,还需要有不断向前;结合上文“红军的长征已结束”的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美发美容院员工福利保障与激励合同
- 2025年度水稻育秧与水资源高效利用合同
- 网站安全管理 课程设计
- 课程设计具体措施
- 鸡蛋饼厨艺课程设计
- 防洪排涝课程设计
- 铣床夹具课程设计 方头
- 自动化包装插画课程设计
- 汽车课程设计货车
- 脊柱骨折护理课程设计
- 大学英语四级真题阅读练习10套(附参考答案)
-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行程问题说课课件
- 食堂管理员年终个人工作总结5篇
- 玻璃体腔注药术
- 中国超大直径钻埋钢管空心桩讲义
- 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
- 一年级语文雨点儿-教学课件【希沃白板初阶培训结营大作业】
- 替格瑞洛药物作用机制、不良反应机制、与氯吡格雷区别和合理使用
- GB/T 20920-2007电子水平仪
- 如何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 企业人员组织结构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