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期末拔高检测卷04(全解全析)-new_第1页
七下期末拔高检测卷04(全解全析)-new_第2页
七下期末拔高检测卷04(全解全析)-new_第3页
七下期末拔高检测卷04(全解全析)-new_第4页
七下期末拔高检测卷04(全解全析)-new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拔高检测卷04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8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册全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答案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1.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热销的《昙花王朝一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灾害严重 B.暴虐无道的统治C.土地兼并严重 D.外戚、宦官专权【答案】B【解析】根据书名《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可知材料主要涉及的是隋朝的历史,结合所学可知,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隋炀帝的残暴统治,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东汉衰亡的原因是自然灾害严重、土地兼并严重和外戚、宦官专权,而这些都不是隋朝速亡的根本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2.中国古代出现过“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治世、盛世局面,他们具备的共同历史条件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民族交往密切,海外贸易发达C.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D.君主专制加强,科举制度完善【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治世、盛世局面,都是在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时出现,统治者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都出现了经济繁荣发展的景象,C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的措施,不属于材料中的任何局面,排除A项;“民族交往密切,海外贸易发达”与汉朝历史不符,排除B项;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3.如下图所示的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该作品体现了(

)A.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西域风情与中上文化的交汇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所示的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者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该画作一方面具有艺术审美价值,一方面可以作为研究唐朝民族关系的史料,具有史料价值,A项正确;题干画作内容属于宫廷内容,与市井之风无关,排除B项;吐蕃不属于西域,排除C项;题干画作与浪漫主义特征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4.曲辕犁操作时犁身可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其设计以人的身高尺寸作为量度标准,减少了农民耕地时的疲劳。这反映了(

)A.劳动人民的创造力 B.曲辕犁的设计精美C.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D.手工业的迅速发展【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结构,制成曲辕犁。“曲辕犁操作时犁身可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说明曲辕犁的设计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实用性强;“其设计以人的身高尺寸作为量度标准,减少了农民耕地时的疲劳”说明曲辕犁的设计较以前的直辕犁更加人性化,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据此可知,题干材料从功能性、人性化两个方面对曲辕犁的设计进行分析,说明了曲辕犁设计精巧,技术精湛,功能性突出,从而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A项正确;曲辕犁的设计精美是劳动人民创造力的体现之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容,排除C项;曲辕犁反映的是农耕技术的提高,而不是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5.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①文成公主入藏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②鉴真东渡传播了大唐文化;③玄奘西行印度学习佛法,传播了大唐文化;④遣唐使来访学习唐朝文化,都能够体现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B项正确;①文成公主入藏属于民族交流,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含①的ACD项。故选B项。6.“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评述的是(

)A.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B.东汉外戚宦官专权C.唐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D.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方镇”是指藩镇,材料描述的现象是唐末至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节度使在藩镇中的权力非常大,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权的信息,排除A项;东汉中期以后以后,继位的皇帝多年幼,掌握大权的太后重用亲戚,外戚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为亲自执政,依赖宦官,造成宦官专权现象,这样形成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发生于民国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7.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上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头上。”这反映了宋朝的治国策略是(

)A.重文轻武 B.分化相权 C.民贵君轻 D.外重内轻【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宋王室的一个历世相传的家训,厥为优待士大夫,永远让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推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A项正确;宋太祖分化相权是为了强化皇权,与“‘文人压在武人的头上’”无关,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民贵君轻,排除C项;材料与外重内轻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8.下面材料认为“澶渊之盟”(

)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齐涛《中国政治通史》A.完全消除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B.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C.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局面 D.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答案】C【解析】由材料“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可知,作者主要肯定了澶渊之盟的积极作用,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C项正确;A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AB项;根据材料“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表明D项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9.元朝在修前朝历史时,为确定奉哪个朝代(金、辽、宋)为正朔而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据此推断,该举措(

)A.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 B.强化了元朝的正统地位C.激化了元朝内部的民族矛盾 D.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元朝统治者将金、辽、宋均奉为正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举措打破了传统的中原中心观念,A项正确;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强化了元朝的正统地位,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元朝内部的民族矛盾,排除C项;有利于实现国家的统一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0.下图为《中国古代人口状况示意图》,此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古代人口状态示意图公元2年公元750年公元1078年黄河流域4425万3233万3150年长江流域1357万1908万5220万珠江流域118万159万630万①南方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口南迁

③自然条件优越

④政治重心南移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可以得出,黄河流域的人口逐渐下降,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人口不断上升,而且南方人口以及超过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原因有南方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使得北方人口南迁,而这一现象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而不是政治重心南移,所以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这一现象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而不是政治重心南移,排除B项;这一现象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而不是政治重心南移,排除C项;这一现象体现的是经济重心南移,而不是政治重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11.唐“置市舶使于广州,以收商舶之利”。宋代继承唐制,在重要易港口设立市舶司,其主要职能之一是负责对船来品抽税和博买(官府收买外来商品)。由此可知,市舶司是(

)A.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B.财政收支平衡的保障C.处理外交事务的机关 D.民族之间的互市市场【答案】A【解析】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由此可知,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A项正确;市舶司与财政收支平衡无关,排除B项;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不是处理外交事务的机关,排除C项;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与民族之间的互市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2.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虽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实际上也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

)A.宋朝 B.元朝 C.唐朝 D.隋朝【答案】B【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直至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后,蒙古先后灭亡西夏和金等政权,与南宋形成对峙局面,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元灭亡南宋,实现了全国统一,B项正确,两宋时期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后元灭亡南宋,才实现了全国统一,排除A项;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唐朝是推翻隋朝统治建立起来的,唐朝和隋朝都在辽朝、北宋之前,与题意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13.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朝行省制的创立(

)A.标志中央行政制度的完善 B.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C.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D.创新出最高级政治模式【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可知,元朝行省制的创立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隋唐时期中央行政制度逐渐完善,排除A项;在中国古代,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从未解决,排除C项;材料中说的是较高级演化形态,并不是最高级政治模式,排除D项。故选B项。14.如表是隋元两代大运河的开凿情况。据此可知,运河的开凿(

开凿时间河道走向起止点隋朝运河隋炀帝时以洛阳为中心点,呈纵横形状涿郡—余杭元朝运河元世祖时呈南北垂直形状大都—杭州A.巩固了南方经济重心地位 B.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重心的形成C.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变化 D.体现出农耕文明外向型发展特征【答案】C【解析】由材料“隋元两代大运河的开凿情况表”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弃洛阳,建都大都,元朝运河直取大都连至杭州,体现出两朝政治中心的变化,C项正确;南方成为经济重心是南宋时,与隋朝、元朝运河开凿时间不符,排除A项;唐朝中期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完成,元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在南方,B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隋朝和元朝大运河的修建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没有体现出农耕文明外向型发展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15.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从材料中可知(

)A.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B.北民南迁带来了大量劳动力C.南宋的商品经济非常繁荣 D.宋代商业打破了时空限制【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市店旋买饮食,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可知,居民居住地也有商业活动,夜间也有商业活动,这体现出,宋代商业打破了时空限制,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城市商业,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商业,不是说劳动力,排除B项;材料是说北宋,排除C项。故选D项。16.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央政府委派,对国家领土进行测绘,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1279年我国处于哪一历史时期(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279年我国处于元朝时期。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元朝建立;1368年元朝灭亡,C项正确;唐朝建立于618年,亡于907年,排除A项;北宋建立于960年,亡于1127年,排除B项;明朝建立于1368年,亡于1644年,排除D项。故选C项。17.秦汉时期,丞相地位非常崇高。拜相时,皇帝要施大礼,因此才有“拜相”之说。然而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竟然把丞相给废除了,从此丞相在中国就成了一个历史名词。朱元璋废除丞相是为了(

)A.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B.加强君权,防止丞相专权C.防止诸侯割据,提倡文人政治D.罢黜百家,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答案】B【解析】从“秦汉时期,丞相地位非常崇高”到明朝废除丞相,说明朱元璋废除丞相是为了强化君权,B项正确;废除丞相不是为了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而是为削夺丞相的权力,加强皇权,排除A项;丞相是中央官员,与诸侯割据无关,排除C项;罢黜百家,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的是汉武帝,排除D项。故选B项。18.据《明史》记载:“四十二年四月,继光将浙兵至,于是巡抚谭纶令将中军,显左,大猷右,合攻贼于平海。继光先登,左右军继之,斩级二千二百,还被掠者三千人。”这一记载反映的史事是(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清军抗击沙俄【答案】C【解析】根据“四十二年四月,继光将浙兵至,于是巡抚谭纶令将中军,显左,大猷右,合攻贼于平海。继光先登,左右军继之,斩级二千二百,还被掠者三千人。”可得出这与明朝的戚继光抗倭有关,他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C项正确;岳飞抗金、文天祥抗元是宋代,排除AB项;清军抗击沙俄是在清代,与戚继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9.古代北京城市建设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北京以宫城为中心的向心式格局和自永定门到钟楼长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这是世界城市建设历史上最杰出的城市设计范例之一。这条线汇集了北京城市古建筑的精髓和传统街区。明代建立中轴线的目的是(

)A.显示工匠的技巧B.促进城市的商业繁荣 C.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D.便于城市的交通【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故宫建在中轴线上,彰显古代帝王至高无上的尊贵身份和无与伦比的至高权力。故宫的核心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沿中轴线依次建在紫禁城的中心,突出其权力中心、财富中心的地位。可知明代建立中轴线的目的是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C项正确;显示工匠的技巧,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促进城市的商业繁荣、便于城市的交通,都不是建立中轴线的目的,排除BD项。故选C项。20.明朝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然而,种种社会矛盾,使它逐步走向覆亡。那么,导致它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李自成起义B.自然灾害严重C.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D.广大农民灾难深重【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社会动荡,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尖锁。当时陕西北部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官府催征如故,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其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成为起义的主力。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即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C项正确;李自成起义只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排除A项;自然灾害严重不是明朝灭亡根本原因,排除B项;广大农民灾难深重不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21.1653年,顺治册封达赖喇嘛;1713年,康熙册封五世班禅;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材料表明(

)A.清朝已经开始闭关锁国 B.清朝强化边疆地区管辖C.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清朝反抗外来殖民侵略【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宗教首领的册封和管理,可知,清朝时期对西藏的管辖越来越具体、强化,B项正确;清朝对外闭关锁国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项;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达到顶峰,排除C项;管辖西藏属于治理边疆地区,巩固统一政权,与外来殖民侵略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2.明朝时期,苏州出现了“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现象。这种现象反映的经营方式实质上是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发展B.手工业的发展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D.对外贸易的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以后,苏州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机户和机工之间这种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因此,题干反映了苏州等地区在纺织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的生产方式的状况,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具有排斥社会分工,生产很分散,技术落后,规模很小的特点,与题干“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不符,排除A项;这种现象最早出现的行业是纺织业,属于手工业的发展,但与题干“实质上”不符,排除B项;题干材料与对外贸易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3.“这种政策的实施并不可能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正是由于清廷实行的这种政策,使中国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拉开了同西方的差距。”“这种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是(

)A.清政府认为天朝无所不有 B.西方殖民者的威胁C.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统治 D.清朝对外贸易繁荣【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这种政策的实施并不可能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正是由于清廷实行的这种政策,使中国贻误了走向世界的机遇,拉开了同西方的差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这种政策”指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是为了维护自身统治。清朝前期,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又限制商民出海,只开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许设立了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C项正确;“清政府认为天朝无所不有、西方殖民者的威胁、清朝对外贸易繁荣”都不是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排除ABD项。故选C项。24.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不断削弱 B.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C.商品经济的逐渐衰落 D.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答案】B【解析】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宋元、明清,随着工商业市镇繁荣和书坊、刊刻印刷业迅速发展,适合广大平民欣赏趣味的文学广为流传,B项正确;从唐、宋、元到明清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逐渐衰落,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排除D项。故选B项。25.郑成功后人投降后,水师提督施琅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腹地数省之屏蔽,弃之……必归荷兰”,故奏请康熙帝派兵一万分守台湾、澎湖。施琅的上述主张在当时有助于(

)A.捍卫东南海疆安全 B.加快统一台湾进程C.强化闭关自守政策 D.驱逐荷兰殖民势力【答案】A【解析】从“水师提督施琅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腹地数省之屏蔽,弃之……必归荷兰’,故奏请康熙帝派兵一万分守台湾、澎湖”可知,施琅的这一主张,捍卫了我国东南海疆的安全,A项正确;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郑成功后人投降后,清朝进一步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因此,郑成功后人投降后,当时的台湾已经在清朝的管辖之下,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派兵分守台湾、澎湖,是巩固东南海疆安全的表现,不是清朝强化闭关自守政策的表现,排除C项;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已经将荷兰殖民势力驱逐出台湾,D项说法与题意“郑成功后人投降后”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材料一、唐太宗一即位就声明,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并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摘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三、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唐太宗善于处理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曾多次把宗室女儿嫁给少数民族的首领,从而实现了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唐朝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一方面使更多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唐朝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摘自《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1)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准备采取什么措施来使农民“衣食有余”?这些想法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为君之道”?(以上两问均不得照抄原文)(2分)(2)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中“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各一例?(2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朝繁荣强盛的原因?(2分)【答案】(1)措施:提倡节俭;轻徭薄赋;任用贤才。为君之道:以民为本。(2分)(2)玄奘西行,促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2分)(3)开明的民族政策;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科举制的实行,用人制度的改进。(2分)【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唐太宗一即位就声明,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并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联系所学可知,唐太宗使农民“衣食有余”采取的措施是提倡节俭,轻徭薄赋,任用贤才。体现:根据材料可知,这些想法体现了唐太宗以民为本的“为君之道”。(2)根据材料“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联系所学可知,材料二中“他们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的史实是玄奘西行,促进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把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史实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3)根据材料三“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可知,唐朝繁荣强盛的原因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根据材料三“唐太宗善于处理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曾多次把宗室女儿嫁给少数民族的首领,从而实现了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可知,唐朝繁荣强盛的原因有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一方面使更多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唐朝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繁荣。”可知,唐朝繁荣强盛的原因有科举制的实行,用人制度的改进。27.阅读下列材料:(8分)材料一、纵观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兴衰治乱周而复始,不外乎两种结局:一种是统治者励精图治,吏治清廉,使国家呈现出治世和盛世的繁荣景象:另一种是统治者沉涌享乐,吏治腐败,使国家呈现出乱世和衰世的败落景象。两种结局诱因多样,究其一点,即吏治清廉和吏治腐败。——中国古代治世、盛世与乱世、衰世的现代启示《廉政大视野》材料二、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摘自《中外文化交流史》请回答:(1)材料一认为盛世和乱世两种结局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列举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两个“盛世”名称。(4分)(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如何减轻人民负担的?(2分)(3)据材料三,指出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答案】(1)吏治清廉;吏治腐败;“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写出两个)。(4分)(2)存百姓(或以民为本);减轻人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分)(3)商业发达;政府谋求广开财源;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任2点即可)。(2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两种结局诱因多样,究其一点,即吏治清廉和吏治腐败。吏治清廉则开创文治武功彪炳于千秋的治世与盛世,吏治腐败则导致人亡政息遗臭于万年的乱世与衰世。”可得出盛世和乱世两种结局的主要诱因是主要诱因是吏治清廉;吏治腐败。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盛世”有“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2)根据材料二“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概括可知,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是存百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轻徭薄赋并减省了刑罚,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3)根据所学知识,宋朝朝廷为了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根据材料三“宋元时期,在工商业发达的基础上,海外贸易有所发展......”可得出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和海外交通发展的原因:商业发达;根据材料三“由于当时西夏、辽、金、蒙古与宋对峙,宋军费支出浩大,不能不谋求广开财源,注目于发展海外贸易”可得出原因:政府谋求广开财源;根据材料二“南宋偏安江南之后,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海外交通空前发达。”可得出原因:中西陆路交通几乎断绝。28.“大一统”观念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材料一:直到隋唐时期,统治者们才摸索出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的官僚制度……由于科举成为步入仕途、求取富贵的最主要手段,有志从政者就必须接受同样的经书.文学教育,从而使全国在思想文化上也形成大一统的局面。——摘自[美国]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材料二: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既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仅这一点就说明贞观王朝的高度自信,深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文明富强的土地,不担心外来文化把自己淹没。贞观王朝的国民素质是如此之高,对外国侨民既不歧视也不逢迎,既不盲目排外也不“拿来主义”,一副不卑不亢的大国民气度和王者风范。——高峰《唐太宗的治世之道》材料三:下图是10世纪到14世纪中期的中国历史纪年表材料四:就中国内部而言,清朝把封建社会推进到最后一个发展高峰,即史称康雍乾盛世。它开疆拓土,破天荒撤长城之限,实现了自秦以来所不曾有过的“大一统”,真正建立了空前规模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面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础。——摘自李治亭《南明史辨:评<南明史>》(1)材料一中的“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的官僚制度”指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推行这一制度产生的影响。(2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王朝高度自信”的原因。结合材料二指出“贞观王朝国民素质高”的表现。(2分)(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图中①和②分别指哪一政权?(2分)(4)根据材料四,指出哪一朝代“全面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础”?该朝代为“建立空前规模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台湾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大一统观念对我国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1分)【答案】(1)科举制度;使全国在思想文化上也形成大一统的局面。(2分)(2)原因:国家富强,文明兴盛,不担心外来文化把自己淹没。(1分)表现:对外开放;既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1分)(3)①:辽;②:南宋;(2分)(4)清朝;设置台湾府。(2分)(5)大一统观念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1分)【解析】(1)据材料“直到隋唐时期,统治者们才摸索出一套防止富室贵族垄断权力的官僚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官僚制度”是科举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根据材料一“由于科举成为步入仕途、求取富贵的最主要手段,有志从政者就必须接受同样的经书、文学教育,从而使全国在思想文化上也形成大一统的局面。”可归纳使全国在思想文化上也形成大一统的局面。(2)根据材料二“深信自己的国家是世界上最文明富强的土地,不担心外来文化把自己淹没”可归纳出贞观王朝时期国家富强,文明兴盛,不担心外来文化把自己淹没。根据“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放王朝,外国人入境和中国人出境并没有太严格的限制”可归纳出对外开放;根据“既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可归纳出既不担心中国人出去后忘本忘祖,也不担心外国人进来后喧宾夺主。(3)根据“916、契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的杰出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他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后来改国号为辽。根据“112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都城在临安(杭州)。(4)根据材料四“就中国内部而言,清朝把封建社会推进到最后一个发展高峰,即史称康雍乾盛世……真正建立了空前规模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面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础。”可知,清朝“全面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础”,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从国家统一的角度着手,如:大一统观念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有利于促进国家统一。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材料:朕赞赏你虽远在重洋,却倾心归顺天朝、受天朝教化,特派使者恭敬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