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大道北延长段三期工程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5c90d10f975f180293a97cbaefc1f9a/c5c90d10f975f180293a97cbaefc1f9a1.gif)
![两江大道北延长段三期工程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5c90d10f975f180293a97cbaefc1f9a/c5c90d10f975f180293a97cbaefc1f9a2.gif)
![两江大道北延长段三期工程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5c90d10f975f180293a97cbaefc1f9a/c5c90d10f975f180293a97cbaefc1f9a3.gif)
![两江大道北延长段三期工程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5c90d10f975f180293a97cbaefc1f9a/c5c90d10f975f180293a97cbaefc1f9a4.gif)
![两江大道北延长段三期工程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5c90d10f975f180293a97cbaefc1f9a/c5c90d10f975f180293a97cbaefc1f9a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江大道北延长段三期工程页共22页两江大道北延长段三期工程桥梁施工图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1.1项目概况及规模两江大道位于龙盛片区,道路自南向北贯穿整个区域,是两江新区龙盛片区的中轴线。道路起自鱼嘴向北依次连接主要道路有渝宜高速、唐凤线、一横线、机场东连线、绕城高速公路、寨子路、御龙二路、六横线、御石路等道路,终至龙盛片区规划区北边界的龙石路,路线总长约23km。目前已建设至石河立交处。本次设计的两江大道北延伸段三期起于御石路立交,止于区界龙石路,道路全长约2.28km,为城市主干道,设计时速60km/h,标准路幅宽度66m,双向8车道,同时两江大道中分带规划轨道4号线轨道桥梁,本项目实施时需与规划轨道综合考虑。工程范围内主要结构物为1座跨河桥梁、2座车行地通道,分布如下表:沿线桥梁及地通道分布一览表结构物交叉构筑物结构类型土桥沟大桥上跨土桥沟2x(3x35预应力连续梁桥)圣石路立交地通道两江大道下穿圣石路门式框架地通道接桩基础规划支路下穿道上跨规划道路门式框架结构1.2主要设计内容根据道路设计确定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进行结构设计。本项目桥梁工程包含1座跨河桥和2座车行桥,桥梁为土桥沟大桥,车行地通道为圣石路地通道和规划道路地通道。桥梁工程具体为:土桥沟大桥为两江大道上跨现状水系土桥沟,桥梁总长220m,跨径布置为(3x35m)+(3x35m),标准段桥梁总宽50.5m,桥梁左右分幅布置,每幅桥宽21.75m;变宽段桥梁总宽为50.5m至67.98m,中分带宽7~14.25m(不设桥)。地通道工程为:圣石路地通道为两江大道主线下穿圣石路,地通道左右分幅布置,每幅宽14.5m,中分带宽12.8m,地通道长87.4m。规划道路下穿道为规划道路横穿两江大道,两江大道交点桩号K21+609.763,下穿道长90m。具体设计内容:桥梁上部、桥墩、盖梁、承台、桥台、桩基础,全桥的伸缩缝、支座、桥面铺装、桥面排水、栏杆等;圣石路地通道主体结构、地通道外防水、内装饰、地通道铺装等,规划道路地通道为预留地通道,本次设计地通道主体结构及地通道外防水,地通道内车行路面及装饰照明待规划道路一并实施。2.设计依据2.1合同及主管部门批复1)与重庆两江新区龙兴工业园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签订的本项目合同2)《重庆两江新区经济运行局关于两江大道北延伸段三期工程立项的批复》(渝两江政务审[2016]494号)【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2012.9.26】3)《两江大道北延段三期道路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国有色金属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18.3】4)《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管理局关于两江大道北延长段三期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渝两江建审[2018]149号】5)《重庆两江新区城市管理局关于两江大道北延长段三期工程土桥沟大桥及电力管桥涉河建设方案及防洪评价报告的批复》【渝两江城管发[2018]285号】6)《轨道四号线与两江大道节点工程专题研究会议纪要》【2019-56】6)《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7)《两江新区龙盛片区总体规划》【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8)《两江新区龙盛片区道路及场地竖向专项规划》(阶段成果)【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9)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和指令性规划文本等10)甲方提供片区内1:500地形图11)《重庆轨道交通四号线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有限公司】12)《重庆市市政公用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2017.7)2.2对初步设计批复意见相关内容的执行情况初设阶段需完善意见及执行情况:复核台后填土对土桥沟大桥北侧桥台的偏压影响,合理组织强夯施工,避免对桥台结构造成影响。执行情况:桥台位置边坡均需道路路基形成后再进行桥台结构物施工,故在路基填筑是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执行,确保边坡填筑质量。2.3对轨道意见及执行情况轨道意见:(一)两江大道北延长段二、三七位于石河立交以北,为新建段,轨道在该处为高架布设,会议同意涉及的8处市政结构物与轨道建设时序按以下考虑:1、先于轨道实施的5处:二期K18+682人行地通道,石凤支路上跨桥,石垭支路上跨桥,御石路下穿道,三期圣石路下穿道。2.须与轨道同步实施的三处:二期石船立交上跨桥,二期龙井湾大桥,三期土桥沟大桥。(二)结合轨道各标段建设计划,为保证两江大道二、三期部分结构先于轨道实施或与轨道同步实施,会议要求尽快完成两江大道北延长段二、三期施工图设计,开展施工招标,后续完善轨道手续办理。执行情况:结合轨道意见编制三期相关市政结构施工图,完善涉轨控保方案,并报主管部门审查。2.3对规范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本项目未涉及违反行业强制性条文规定的情况。3、设计规范(1)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年版)《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2017)《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201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2)交通部规范《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建标[2002]99号)《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B02-2013)《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B02-01-2008)《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JTGF80/1—2004)《公路工程基桩动测技术规程》(JTG/TF81-01-2004)(3)建设部规范《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城市地下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221-2015)《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通道技术规范》(CJJ69-95)《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设计规范》(CJJ37-2012)(2016版)4、技术标准4.1设计荷载:主线桥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汽车荷载:城-A级,按《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设计规范》取值;人行道荷载:3.5kN/m2温度荷载:整体升降温和日照温差按《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规定的温度场计算。4.2桥面、地通道宽度:土桥沟大桥桥宽:5.75m(人行道)+(15.5~20.69)m(车行道)+0.5m(防撞护栏)+(7~14.25)m(中分带)+0.5m(防撞护栏)+(15.5~20.49)m(车行道)+5.75m(人行道)=(50.5~67.98)m圣石路地通道:0.9m(侧墙)+0.1m(装饰挂板)+0.75m(检修带)+11.5m(车行道)+0.25m(安全带)+0.1m(装饰挂板)+0.9m(侧墙)+12.8m(中分带)+0.9m(侧墙)+0.1m(装饰挂板)+0.25m(安全带)+11.5m(车行道)+0.75m(检修带)+0.1m(装饰挂板)+0.9m(侧墙)=41.8m;规划道路地通道:1m(侧墙)+4m(人行道)+8m(车行道)+4m(人行道)+1m(侧墙)=18m4.3桥面横坡:车行道1.5%,人行道2%。4.4桥梁、地通道最大纵坡:土桥沟大桥:-0.5%,圣石路大道上跨桥:-0.5%和2.0%,规划道路地通道-1%。4.5地震设防标准:根据《中国地震峰值加速度区划图A1》及《中国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B1》划分,场区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土桥沟大桥位于主干道上,根据《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第3.1.1条规定,本桥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根据地勘报告,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根据第3.1.4条及第3.3.3条规定,本桥桥梁结构抗震设防分类为C类,不需进行E1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和抗震验算,仅满足相关构造和抗震措施的要求,按7度构造设防。4.6设计基准期及安全等级:根据《城市桥梁设计规范》(CJJ11-2011),桥梁主体结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桥涵结构设计安全等级为一级,桥梁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4.7土桥沟大桥设计洪水频率:百年一遇,洪水位为197.57;4.8主线桥下、地通道净空:车行净空不小于5m,立交掉头车道3.5m。4.9环境类别:Ⅰ类环境,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0.2mm,预应力混凝土按A类设计。4.11防水等级:一级。4.12车行地通道、人行地通道结构的耐火等级:一级;耐火极限:3小时。4.13通航等级:均无通航要求。5工程建设条件5.1地形地貌拟建桥梁位于拟建道路K19+930-K20-150段,场地原始地貌单元为丘陵地貌,地形坡度大,桥梁下有小溪经过,两岸呈斜坡状,地表主要由粉质粘土及素填土组成,勘时测得各钻孔孔口标高介于195.29m(ZY18)~226.39m(ZY4)之间。5.2气象水文该勘察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冬暖、夏热、秋长的气候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8.7℃,极端最高气温42℃(2006年8月31日),极端最低气温-2.5℃(1943年2月8日);多年无霜期314.9d,雾日平均30~40d;区内多年平均最大日降雨量93.9mm,最大日降雨量178.3mm(1971年6月2日,重庆),年最大降雨量为1357.7mm,年平均降雨日为168d,多年平均降雨量1050mm,近三年平均值1100mm,降雨主要集中于每年7~9月。主导风为西北风,风速17.5m/s~20.5m/s。拟建场地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仅拟建道路K20+20~K20+050段存在一条溪沟,勘察期间溪沟内积水不流动,下游已堵塞,水深约0.2m,主要由雨水补给,当水深大于0.9m时,溪沟内的水向下游汇出,拟建道路K20+320~K20+380段道路右侧存在鱼塘,鱼塘水深约0.7m,由雨水补给,另外,K20+720~K20+775段、K20+900~K21+030段、K21+030~K21+400段及K21+680~K21+730段多为水田,水田水深小于0.1m,由雨水补给,向地势较低洼处排泄,场地内未见其它地表水系。5.3工程地质条件(摘)5.3.1地质构造根据区域资料和调查,本次勘察项目位于大盛场向斜西翼,岩层产状倾向120°,倾角8°,呈单斜构造,岩层层面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经地面调查,各线段岩层产状基本一致,未发现其它断裂构造及褶曲。岩体内主要发育有如下两组构造裂隙:LX1倾向350°,倾角81°,裂隙间距1~3m,走向延伸5~9m,裂面平直,呈闭合状,无充填物,裂隙发育情况较差,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LX2倾向201°,倾角76°,裂隙间距2~4m,延伸5~8m,裂面平整,呈闭合状,无充填物,裂隙发育情况较差,结合程度差,属硬性结构面。5.3.2地层岩性根据地面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地内分布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泥岩及砂岩。其岩性特征由上至下分述如下:(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素填土:杂色,稍湿,稍密状态,堆填时间约5年,系人工堆填而成,经过初步碾压处理,主要由粘性土及强风化砂泥岩碎块石组成,硬杂质含量约18~30%,碎石粒径一般为2~15cm。该层主要分布于拟建场地内乡村道路及居民房周围,其厚度小,该层揭露层厚为0.3m(ZY112)~3.5m(ZY199),平均厚度约1.3m。(2)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粉质粘土:褐、褐红色,分布于拟建场地大部分区域,稍湿,可塑状态,韧性中等,干强度中等,摇震无反应,刀切面较光滑,表层含植物根系,水田内的粉质粘土表层约0.5m呈软塑状。该层层厚为0.3m(ZY119)~11.8m(ZY94),平均厚约2.5m。(3)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J2s)地层:由泥岩和砂岩不等厚互层构成,大部分地段层位分布较稳定,局部地段呈透镜体,岩性变化小。1)泥岩(J2s-Ms):紫红色、褐红色,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局部含少量砂质,泥质胶结,厚层状构造,偶夹薄层灰色砂岩条带,局部风化裂隙较发育。该层分布于拟建场地大部分地区,按其风化程度可分为强风化、中等风化带。强风化泥岩:褐红色,紫红色,大部分矿物已被风化,岩芯破碎呈碎块、土夹碎块状,岩块手可折断。该层层厚0.6m(ZY182)~6.7m(ZY1),平均厚度为2.4m。中等风化泥岩:褐红、紫红色,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局部含砂层带状物,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岩质较软,局部风化裂隙较发育,岩芯呈柱状,柱长5-35cm。岩体较完整,各道路均有揭示,未揭穿。3)砂岩(J2s-Ss):灰白色、黄褐色,矿物成份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并含云母等,细粒结构,钙质胶结,厚层状构造,节理裂隙不发育。分布于拟建道路大部分地段,按其风化程度可分为强风化、中等风化带:强风化砂岩:灰白色、黄褐色,大部分矿物被风化,风化裂隙发育,岩芯呈碎块状、薄饼状、砂状,岩块用手捏呈砂状。分布于拟建道路局部地段,该层层厚0.5m(ZY38)~5.5m(ZY195),平均厚度为2.1m。中等风化砂岩:灰白色、黄褐色,矿物成份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并含云母等。细粒结构,厚层构造,层理及裂隙均不发育。岩芯较完整,呈短柱状-长柱状,节长5-50cm,岩体较完整,岩质较硬,分布于拟建道路大部分地段。上述各地层的岩性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及“钻孔柱状图”(图号:渝NO2018.0.02.07-4、5)。5.3.3基岩面及基岩风化特征(1)基岩面特征拟建场地地貌为原始丘陵地貌,地形起伏整体较小,拟建道路南段多呈波浪状起伏,北侧地势较平整,结合钻孔勘探结果,可知基岩面埋深0.0~11.8m,土层较深地段大部分处于沟谷水田区,该处基岩面起伏小,基岩面与地形基本一致,拟建道路基岩面起伏整体较平缓,一般多为为5~15°,其中桥梁段起伏较大,纵向坡度为5~20。(2)基岩风化特征1)强风化带岩体强风化泥岩呈褐红色,大部分矿物已风化变质,节理裂隙发育,岩芯破碎呈碎块状、土夹碎块状或短柱状。该层层厚0.6m(ZY182)~6.7m(ZY1)。强风化砂岩呈黄褐色,风化裂隙很发育,岩芯呈碎块状、博饼状及短柱状,岩块敲击易碎,钻探揭露该层层厚0.5m(ZY38)~5.5m(ZY195)。场地岩体整体基本呈均匀风化,但在拟建桥梁两侧的坡顶风化程度大,强风化层最大厚度达6.7m。2)中等风化岩体中等风化泥岩呈褐红色,紫红色,主要成分为粘土矿物和石英、细碎屑,泥质结构,局部夹少量砂岩,厚层状构造,风化裂隙较发育,岩芯呈柱状~长柱状,节长5-45cm,岩芯较完整,岩质较软,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5.8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3.6MPa,岩质软,岩体较完整,属极软岩;中等风化砂岩呈灰白色、黄褐色,主要成分为石英、长石、岩屑等,细粒结构,厚层构造,钙质胶结,层理及裂隙均不发育。岩质较硬,敲击声脆,岩芯较完整,呈短柱状~长柱状,节长5-50cm。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9.5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3.1MPa,岩体较完整,属较软岩。上述各地层的分布规律及野外特征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和“钻孔柱状图”(图号:渝No2018.0.02.07-4、5)。(3)岩体的完整性根据表5.3.1的声波测井结果可知,场地内强风化泥岩岩体破碎,中等风化泥岩及中等风化砂岩岩体较完整,另场地强风化砂岩岩体根据现场钻探揭露呈破碎状。表5.3.1钻孔声波测试成果表孔号地层名称测试范围Vp体Kv完整性(m)(m/s)ZY20强风化泥岩6.30~10.3017460.26破碎中风化泥岩10.30~27.3027370.63较完整ZY33强风化泥岩9.50~11.0017380.25破碎中风化泥岩11.00~25.0027520.64较完整ZY202强风化泥岩1.10~3.1017570.26破碎中风化泥岩3.10~5.1026090.57较完整中风化砂岩5.10~10.6029930.63较完整中风化泥岩10.60~15.1027760.65较完整中风化砂岩15.10~19.6030600.66较完整中风化泥岩19.60~25.1028350.68较完整5.3.4水文地质条件(1)地表水及地下水拟建场地地表水主要为土桥沟小溪,位于拟建道路K20+20段,勘察期间溪沟内积水不流动,水深约0.2m,主要由雨水补给,当水深大于0.9m时,溪沟内的水向下游汇入,勘察期间测得水位约为195.06m,拟建道路K20+320~K20+380段道路右侧存在鱼塘,鱼塘水深约0.7m,K20+720~K20+775段、K20+900~K21+030段、K21+030~K21+400段及K21+680~K21+730段多位水田,水田水深小于0.1m,由雨水补给,场地内未见其它地表水系。拟建道路工程场地属丘陵地貌,本拟建场地整体地势较平整,拟建场地南侧地形起伏大,有利于地下水的汇集,但拟建场地土层以粉质粘土为主,基岩以泥岩为主,其透水性差,无大量富集地下水的地质条件,地下水不发育。现就地表水及地下水情况简述如下:拟建场地各道路沿线地势较低洼地段存在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场地内地势低洼地段的水田中,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水量大小受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大。赋存于下伏基岩的基岩裂隙水,一般埋藏在强风化岩层及中风化岩层节理发育地带内,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水量主要受裂隙发育程度、连通性及裂隙面充填特征等因素的控制,总体上看,该类水水量一般不大,且埋藏较深。勘察施工期间,在钻孔完成后清除钻孔内施工循环水,24小时后进行水位观测,在土桥沟小溪周边的ZY14~ZY21钻孔中发现有地下水,其余地段除水田和鱼塘中的钻孔外其余各钻孔水位不恢复。场地内素填土属于透水层,但在整个拟建场地内,其分布少,对地下水影响小;砂岩为相对透水层,粉质粘土和泥岩为隔水层,不利于地下水的汇集。因此说明场地内除地表水较丰富地段外地下水较匮乏,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在进行桥梁基础开挖时,如遇地下水汇集,建议采用适当的抽排水措施。(2)水及土的腐蚀性评价1)水的腐蚀性评价为查明拟建场地地表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勘察期间共采取3件水样(地表水)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分析如下表5.3.2:表5.3.2地表水腐蚀性评价表评价类型腐蚀介质试验值判别标准腐蚀等级评价结果对混凝土结构SO42-(mg/l)9.73~11.68Ⅱ类环境<300微对砼结构微腐蚀性Mg2+(mg/l)3.43~3.94<2000微NH4+(mg/l)0.0<500微OH-(mg/l)0.0<43000微PH值7.78-8.07强透水层>6.5微侵蚀性CO2(mg/L)0.0<15微HCO3-(mmol/l)2.895~2.998>1.0微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Cl-(mg/l)16.08干湿交替100-500微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微腐蚀长期浸水<10000微备注按(GB50021-2001)(2009年版)12.2节评价根据表5.3.2的分析结果,并结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第12.2条,拟建场地按Ⅱ类环境考虑时,场地地表水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2)土的腐蚀性拟建道路沿途无工业厂矿,目前未发现可疑工业污染源。本次勘察对场地内的粉质粘土进行取样作腐蚀性试验,详见附件1《水样、土样检测报告》。勘察期间共取得3组土样进行腐蚀性试验。试验分析结果如下:表5.3.3土的腐蚀性评价表评价类型腐蚀介质试验值判别标准腐蚀等级评价结果对混凝土结构SO42-(mg/kg)48.66~68.13Ⅱ类环境<450微对混凝土结构微腐蚀性Mg2+(mg/kg)1.23~3.70<3000微NH4+(mg/kg)0.00<750微OH-(mg/kg)0.00<64500微总矿化度(mg/kg)0.00<30000微PH值7.89-8.05强透水层>6.5微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Cl-(mg/kg)9.46-14.18A类土<400微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微腐蚀对钢结构腐蚀性评价PH值7.89-8.05>5.5微对钢结构微腐蚀性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第12.2条,拟建场区土层按Ⅱ类环境判别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按强透水土层判定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按A类土判别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对钢结构具微腐蚀。5.3.5不良地质现象经地表工程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拟建场地未见埋藏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也未发现断层、滑坡、地下采空区、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5.3.6岩土设计参数选取与取值各拟建场地主要岩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室内岩土试验结果,结合场区工程地质条件及当地建筑经验确定如下:(1)素填土:稍湿、稍密结构,均匀性差,未完成自重固结,在进行路基施工时建议对厚度较薄的填土层进行清除,对较厚的人工填土应进行强夯加固处理,以处理后的人工地基作为路基持力层。(2)粉质粘土:该层液性指数为0.46,孔隙比为0.736,标贯击数标准值为6.9击,根据试验成果,结合地区经验粉质粘土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fao]=140KPa,压缩模量Es=4.37Mpa,粉质粘土表层约0.5~0.7m含草皮、植物根系,填筑前应先清楚表层含植物根系部分,水田内的粉质粘土表层约0.1~0.7m多呈软塑状,该层在回填前应进行换填或清除。(3)强风化泥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fao]=300KPa。(4)强风化砂岩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fao]=350KPa。(5)中等风化泥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5.8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3.6MPa,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fao]=750KPa。(6)中等风化砂岩天然单轴抗压强度29.5MPa,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为23.1Mpa,地基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为[fao]=1500KPa。5.3.7地基持力层评价(1)素填土:素填土,结构不均匀,厚度变化大且分布不均,未完成自重固结,物理力学性能差,未经处理不能作为拟建道路基础持力层。建议对素填土进行分层压实或强夯加固处理,并达到设计要求方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使用,但不可作为桩板挡墙和桥梁持力层使用。(2)粉质粘土:分布厚度不均,厚度变化大且分布不均,呈可塑状态,物理力学性质一般,对厚度较小地段,建议直接对其进行清除换填,对厚度较大地段,建议清除表层松散土层后,对路基以下0.5m进行换填,并以压实填土可作为路基持力层。另外对于水田中粉质粘土,其表层0.1~0.7m多呈软塑状,不可作为路基持力层,路基施工前应先对该层进行清除或换填,清除厚度根据现场具体情况确定,清楚表层松软地层后可作为路基持力层,但不可作为桩板挡墙和桥梁持力层使用。(3)泥岩:组成道路区主要岩性,强风化层岩体破碎,岩石质软,厚度较小,分布不均匀,可作为拟建道路基础持力层,但不可作为桩板挡墙和桥梁持力层使用;中等风化层整体性较好、均匀性好,强度相对较高,可作为拟建道路路基、挡板挡墙和桥梁基础持力层。(4)砂岩:组成道路区主要岩性,强风化层岩体破碎,岩石质软,厚度较小,分布不均匀,可作为拟建道路基础持力层;中风化层整体性较好、均匀性好,强度相对较高,可作为拟建道路路基、挡板挡墙和桥梁基础持力层。5.3.8特殊性土评价该场地存在素填土特殊性岩土,素填土主要由粘性土及砂、泥岩碎块石组成,硬杂质含量约18-30%,多位道路整平堆填而成,堆积时间约5年,已经过初步压实处理,结构稍密,稍湿,密实度不均,尚未完成自重固结,路基施工时,为避免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建议对素填土进行压实处理;拟建桥梁共计14座桥台,编号1~14#,桥台基础以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现分别对各桥台进行分析评价:图5.3.1图5.3.2图5.3.3图5.3.41#桥台:位于里程K19+935段左侧,主要用于连接桥梁与道路,地面高程217.59~226.39m,高程相差进8.8m,土层厚度0.0~0.7m,基岩面埋深较浅,建议桥台采用浅基础,也可采用桩基础,以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1#桥台开挖,在其四周将形成基坑边坡,南侧和西侧边坡最大高度约10.2m,北侧和边坡最大高度6.3m,东侧最大边坡高度约为4.8m,均为岩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坡顶土层直立开挖不稳定,易沿土层内部产生圆弧滑动,坡顶土层厚度小,建议清楚坡顶松散土层后,直接进行放坡开挖,放坡坡率取1:1.5,下部基岩根据持平投影分析,仅西侧边坡存在外倾结构面(岩层层面),其倾角小,对边坡稳定性小,其余3段边坡不存在外倾结构面,岩质边坡岩体分类为Ⅲ类,边坡稳定性由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建议直接采用放坡+挂网喷锚处理,土层坡率取1:1.5,强风化岩层坡率为1:1,中等风化岩层坡率为1:0.75,同时应在坡顶、坡面及坡脚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及时疏排坡顶及坡面积水。2#桥台:位于里程K19+935段右侧,主要用于连接桥梁与道路,地面高程207.06~214.51,高程相差近7.5,土层厚度0.3~4.5m,基岩面埋深较浅,建议桥台采用桩台基础,桩以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2#桥台低标高高于现状地面,桥台开挖不存在基坑边坡。该段在桥台在按照设计标高回填后,在该桥台东北侧将形成填方土质边坡,边坡最大高度约19.0m,参考剖面4,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直立回填不稳定,易出现沿土层内部产生圆弧滑动,桥台外侧基岩面倾角为5-10°,地形呈阶梯状,道路回填后沿岩土接触面和原地面滑动的可能性小,建议先清除地表松散土层,清除厚度根据现场开挖深度确定,再采用分阶放坡回填并分层碾压,拟建道路设计标高至以下8m放坡坡率取1:1.5,8m以下取1:1.75,同时应在坡顶、坡面及坡脚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及时疏排坡顶及坡面积水。为保证斜坡路基稳定性,在地表横坡较大地段建议采用挖台阶的处理方法,在开挖之前先清除地表松散覆盖层,台阶宽2m以上,并做成2%~4%的反向横坡。3#桥墩:位于里程K19+970段左侧,地面高程207.90~211.38m,高程相差进3.5m,土层厚度0.7~1.9m,基岩面埋深较浅,建议承台采用浅基础,也可采用桩基础,以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3#桥台开挖,在其四周将形成基坑边坡,最大边坡高度约为10.2m,为岩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坡顶土层直立开挖不稳定,易沿土层内部产生圆弧滑动,坡顶土层厚度小,建议清楚坡顶松散土层后,直接进行放坡开挖,放坡坡率取1:1.5,下部基岩根据持平投影分析,仅西侧边坡存在外倾结构面(岩层层面),其倾角小,对边坡稳定性小,其余3段边坡不存在外倾结构面,岩质边坡岩体分类为Ⅲ类,边坡稳定性由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建议直接采用放坡+挂网喷锚处理,土层坡率取1:1.5,强风化岩层坡率为1:1,中等风化岩层坡率为1:0.75,同时应在坡顶、坡面及坡脚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及时疏排坡顶及坡面积水。4#桥墩:位于里程K19+970段右侧,地面高程203.48~203.56m,高程相差进0.1m,土层厚度1.8~2.1m,基岩面埋深较浅,建议承台采用桩台基础,桩以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3#桥台开挖,在其四周将形成基坑边坡,最大边坡高度约为2.4m,为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直立开挖不稳定,易沿土层内部产生圆弧滑动,边坡高度小,建议清楚坡顶松散土层后,直接进行放坡开挖,放坡坡率取1:1.5。5#桥墩:位于里程K20+27段左侧,地面高程199.16~200.22m,高程相差进1.1m,土层厚度1.8~1.9m,基岩面埋深较浅,建议桥台采用浅基础,也可采用桩基础,以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5#桥台开挖,在其四周将形成基坑边坡,最大边坡高度约为6.3m,为岩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坡顶土层直立开挖不稳定,易沿土层内部产生圆弧滑动,坡顶土层厚度小,建议清楚坡顶松散土层后,直接进行放坡开挖,放坡坡率取1:1.5,下部基岩根据持平投影分析,仅西侧边坡存在外倾结构面(岩层层面),其倾角小,对边坡稳定性小,其余3段边坡不存在外倾结构面,岩质边坡岩体分类为Ⅲ类,边坡稳定性由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建议直接采用放坡+挂网喷锚处理,土层坡率取1:1.5,强风化岩层坡率为1:1,中等风化岩层坡率为1:0.75,同时应在坡顶、坡面及坡脚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及时疏排坡顶及坡面积水。6#桥墩:位于里程K20+27段右侧,地面高程196.43~197.46m,高程相差进1.0m,土层厚度2.3~2.5m,基岩面埋深较浅,建议承台采用桩台基础,桩以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6#桥台开挖,在其四周将形成基坑边坡,最大边坡高度约为3.5m,主要为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直立开挖不稳定,易沿土层内部产生圆弧滑动,边坡高度小,建议清楚坡顶松散土层后,直接进行放坡开挖,放坡坡率取1:1.5。7#桥墩:位于里程K20+043段左侧,地面高程195.29m,土层厚度4.3~4.5m,基岩面埋深较浅,建议承台采用桩台基础,桩以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7#桥台开挖,在其四周将形成基坑边坡,最大边坡高度约为2.7m,为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直立开挖不稳定,易沿土层内部产生圆弧滑动,边坡高度小,建议清楚坡顶松散土层后,直接进行放坡开挖,放坡坡率取1:1.5。8#桥墩:位于里程K20+043段右侧,地面高程196.50~197.41m,高程相差进0.9m,土层厚度6.5m,基岩面埋深较浅,建议承台采用桩台基础,桩以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8#桥台开挖,在其四周将形成基坑边坡,最大边坡高度约为4.8m,为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直立开挖不稳定,易沿土层内部产生圆弧滑动,边坡高度小,建议清除坡顶松散土层后,直接进行放坡开挖,放坡坡率取1:1.5。9#桥墩:位于里程K20+074段左侧,地面高程198.06~198.58m,高程相差进0.5m,土层厚度3.6~6.8m,基岩面埋深较浅,建议承台采用桩台基础,桩以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9#桥台开挖,在其四周将形成基坑边坡,最大边坡高度约为3.3m,为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直立开挖不稳定,易沿土层内部产生圆弧滑动,边坡高度小,建议清楚坡顶松散土层后,直接进行放坡开挖,放坡坡率取1:1.5。10#桥墩:位于里程K20+074段右侧,地面高程198.89~199.72m,高程相差进0.9m,土层厚度7.2m,基岩面埋深较浅,建议承台采用桩台基础,桩以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10#桥台开挖,在其四周将形成基坑边坡,最大边坡高度约为4.0m,为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直立开挖不稳定,易沿土层内部产生圆弧滑动,边坡高度小,建议清楚坡顶松散土层后,直接进行放坡开挖,放坡坡率取1:1.5。11#桥墩:位于里程K20+113段左侧,地面高程201.84~206.86m,高程相差进5.0m,土层厚度1.0m,基岩面埋深较浅,建议承台采用桩台基础,桩以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11#桥台开挖,在其四周将形成基坑边坡,最大边坡高度约为6.3,为岩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坡顶土层直立开挖不稳定,易沿土层内部产生圆弧滑动,坡顶土层厚度小,建议清楚坡顶松散土层后,直接进行放坡开挖,放坡坡率取1:1.5,下部基岩根据持平投影分析,仅西侧边坡存在外倾结构面(岩层层面),其倾角小,对边坡稳定性小,其余3段边坡不存在外倾结构面,岩质边坡岩体分类为Ⅲ类,边坡稳定性由岩体自身强度控制,建议直接采用放坡+挂网喷锚处理,土层坡率取1:1.5,强风化岩层坡率为1:1,中等风化岩层坡率为1:0.75,同时应在坡顶、坡面及坡脚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及时疏排坡顶及坡面积水。12#桥墩:位于里程K20+113段右侧,地面高程202.80m,土层厚度5.5~10.2m,基岩面埋深较浅,建议承台采用桩台基础,桩以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12#桥台开挖,在其四周将形成基坑边坡,最大边坡高度约为3.5m,为土质边坡,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直立开挖不稳定,易沿土层内部产生圆弧滑动,边坡高度小,建议清楚坡顶松散土层后,直接进行放坡开挖,放坡坡率取1:1.5。13#桥台:位于里程K20+150段左侧,主要用于连接桥梁与道路,地面高程213.12~215.50m,高程相差进2.4m,土层厚度0.0~1.0m,基岩面埋深较浅,建议桥台采用桩台基础,桩以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13#桥台开挖,在其四周将形成基坑边坡,最大边坡高度约为1.8,边坡高度小,建议直接采用放坡开挖,土层坡率取1:1.5,强风化岩层坡率为1:1,中等风化岩层坡率为1:0.75,同时应在坡顶、坡面及坡脚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及时疏排坡顶及坡面积水。14#桥台:位于里程K20+150段右侧,主要用于连接桥梁与道路,地面高程205.74~210.39,高程相差近4.6,土层厚度0.3~8.5m,基岩面埋深较浅,建议桥台采用桩台基础,桩以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2#桥台低标高高于现状地面,桥台开挖不存在基坑边坡。该段在桥台在按照设计标高回填后,在该桥台东南侧将形成填方土质边坡,边坡最大高度约19.3m,参考剖面12,边坡安全等级为二级,边坡直立回填不稳定,易出现沿土层内部产生圆弧滑动,桥台外侧基岩面倾角为3-10°,地形呈阶梯状,道路回填后沿岩土接触面和原地面滑动的可能性小,建议先清除地表松散土层,清除厚度根据现场开挖深度确定,再采用分阶放坡回填并分层碾压,拟建道路设计标高至以下8m放坡坡率取1:1.5,8m以下取1:1.75,同时应在坡顶、坡面及坡脚设置地表排水系统,及时疏排坡顶及坡面积水。为保证斜坡路基稳定性,在地表横坡较大地段建议采用挖台阶的处理方法,在开挖之前先清除地表松散覆盖层,台阶宽2m以上,并做成2%~4%的反向横坡。5.3.8桩型选择和成桩条件评价拟建桥梁地段岩土层为第四系全新统粉质粘土和下伏基岩主要为侏罗系中统的沙溪庙组泥岩、砂岩:粉质粘土呈可塑状,对成桩可能性影响小;强风化岩体破碎,容易出现掉块现象,对成桩可能性影响较小;中等风化层岩体较完整,对成桩可能性影响小。根据场地的岩土层结构、各土层的工程特性和场地周边环境分析:采用机械钻(冲)孔桩的优点是容易钻进,可以穿越较为坚硬的地层,达到较深的桩端持力层、施工速度快;但其缺点是污染环境,且遇有软弱土层时易产生缩径、塌孔等现象,同时对沉渣的清底工作较为复杂,会产生清洗泥浆污染环境。建议钻孔桩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施工,调整好泥浆稠度和失水率,确保成孔及桩身质量,做好对环境的保护措施。5.4场地地震效及稳定性评价(1)地震效应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查得,拟建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拟建物其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简称丙类。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44-2016),并结合重庆地区的地方经验,取素填土剪切波速为120m/s(经验值),属软弱土;根据声波测试结果,桥梁区粉质粘土剪切波速为176m/s(经验值),属中软土,强风化泥岩及砂岩剪切波速均大于500~800m/s(经验值),属坚硬土;中等风化泥岩及砂岩剪切波速为>800m/s(经验值),属岩石。拟建场地地质构造简单,岩体较完整,经工程地质调查及区域地质资料分析,调查范围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及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在高挖方边坡及高填方边坡治理稳定后,道路区稳定。5.5材料来源、制造条件和运输条件本项目属于两江新区核心区域,周边现状处于大开发建设期,材料充足且交通方便,运输条件成熟。5.6轨道关系本工程与轨道4号线并行,同时轨道四号线与本项目处于同步建设期。与轨道四号线存在并行关系的结构物为土桥沟大桥和圣石路地通道。轨道均位于市政道路中分带,轨道均为高架桥梁形式,位于市政道路上方。与轨道关键技术在于合理组织轨道结构与市政结构施工顺序。经与轨道建设单位多次对接,为减小双方相互影响,建议土桥沟大桥和圣石路下穿道与轨道桥梁同步实施。6材料技术指标和标准6.1混凝土材料(1)桥梁主体结构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本图简称箱梁)、封锚混凝土、支座垫石采用C50混凝土;伸缩缝填筑混凝土为C40聚丙烯纤维细石混凝土,细石混凝土骨料粒径小于8mm,聚丙烯纤维掺量为0.9kg/m3(体积掺量为0.2%),聚丙烯纤维性能满足下表要求:形态密度kg/cm3直径μm长度mm抗拉强度MPa弹性模量MPa断裂伸长率%网状0.9133~4810~19590~7703500~4100大于15桥墩墩身、盖梁采用C40混凝土;承台、桥台台帽、耳墙、桥台挡块、搭板均采用C35混凝土,所有桩基采用C35水下混凝土;重力式桥台台身和扩大基础均采用C25片石混凝土,片石强度等级Mu40,片石含量不大于20%;垫层均采用C20混凝土;其余详工程数量表,未注明的混凝土采用C30。由于桥涵混凝土结构处于Ⅰ类环境,所以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应满足:类别最大水胶比最小胶凝材料用量(kg/m3)胶凝材料最大氯离子含量(%)最大碱含量(kg/m3)普通混凝土构件0.552750.301.8预应力混凝土构件0.553500.061.8(2)桥梁附属结构混凝土防撞护栏基座采用C30混凝土。(3)地通道主体混凝土地通道主体结构采用C40混凝土(防水等级P8);进出口端墙、排水沟及其盖板采用C30混凝土;地通道路基采用C25片石砼(掺入Mu30强度以上的块片石,掺量不超过总体积的20%);地通道基础垫层采用C20素混凝土。其轴心抗压设计强度、轴心抗拉设计强度、弹性模量等指标应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3362-2018)以及《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D61-2005)的材料要求。C40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d=18.4Mpa,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td=1.65Mpa,弹性模量Ec=3.25x104Mpa。C35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d=16.1Mpa,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td=1.52Mpa,弹性模量Ec=3.25x104Mpa。C30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d=13.8Mpa,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td=1.39Mpa,弹性模量Ec=3.0x104Mpa。C25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d=11.5Mpa,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td=1.23Mpa,弹性模量Ec=2.8x104Mpa。C20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d=9.2Mpa,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td=1.06Mpa,弹性模量Ec=2.55x104Mpa。6.2普通钢筋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的规定,除特殊注明外,直径≥12mm者采用HRB400热轧带肋钢筋;直径<12mm者采用HPB300热轧圆钢筋,钢筋直径≥20mm,采用等强度机械连接,连接等级为Ⅰ级,其余采用双面焊接,焊接长度不小于5d(d为钢筋直径)。6.3预应力钢绞线采用符合GB/T5224-2014要求的低松驰钢绞线,公称直径15.2mm,公称面积139mm2,标准强度fpk=1860MPa,弹性模量E=1.95×105MPa。6.4预应力锚具及管道采用M型锚具及其配套系列产品,同时采用匹配的千斤顶。锚具的性能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预应力筋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的要求。千斤顶应确保在箱梁预留张拉空间内正常使用。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用塑料波纹管,产品符合JT/T529-2016标准要求。6.5焊条根据不同焊接方法按下表选用焊条。焊接方法钢号焊接材料备注手工焊Q235Q345E4301,E4303E5015,E5016埋弧自动焊Q235Q345HJ431,H08AHT431镀铜H10Mn26.6支座采用。盆式支座应满足《公路桥梁盆式橡胶支座》JT391-1999的要求。GPZ(Ⅱ)活动型盆式橡胶支座设计摩阻系数不得大于0.03,支座设计转角不小于0.02rad。6.7伸缩缝采用80和120型伸缩缝,伸缩缝的材料及其成品的技术要求应符合交通行业标准《公路桥梁橡胶伸缩装置》(JT/T3271)的有关规定。6.8桥梁外观涂料1)箱梁侧立面、底面,桥墩墩柱外露部分均进行涂装,采用桥梁专用涂料,涂装颜色采用RAL国际色卡7047号“灰色”。2)涂装材料要求。1)设计使用年限20年。2)具有抗CO2渗透性和防碳化能力;3)具有对水、氧气等腐蚀因子很好屏蔽性能;4)具有很好力学性能,能够适应混凝土变形;5)具有相应耐候性能;6)处于浸水环境下,耐水浸泡,耐冲刷性能。相应性能要求需按《混凝土桥梁结构表面涂层防腐计算条件》(JT/T695-2007)要求进行试验并确定。2)根据混凝土的腐蚀因素和桥梁所处环境条件,安装《混凝土桥梁结构表面涂层防腐计算条件》(JT/T695-2007)桥梁采用溶剂型涂料体系,面漆采用丙聚氨酯面漆(无光型。面漆需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同时保证桥墩在光照下具有良好的漫反射效果。3)涂刷工艺要求大气区混凝土表面涂层配套涂层名称配套涂料名称涂装方式涂装道数涂层干膜最小平均厚度(µm)底层环氧树脂封闭漆辊涂和刷涂1≤50腻子层填补型环氧腻子刮涂(点补)1-中间层环氧云铁中间漆辊涂和刷涂1140面层丙烯酸聚氨酯面漆(无光型)辊涂和刷涂280水位变动区涂层名称配套涂料名称涂装方式涂装道数涂层干膜最小平均厚度(µm)底层湿固化环氧树脂封闭漆辊涂和刷涂1≤50腻子层填补型环氧腻子刮涂(点补)1-中间层湿固化环固浆漆辊涂和刷涂2250面层丙烯酸聚氨酯面漆(无光型)辊涂和刷涂2806.9防水卷材1)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自粘性橡胶沥青防水卷材。应符合如下规定:1、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厚度不小于3.0mm。2、卷材幅宽为2~4m。3、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下表:物理力学性能项目拉力(N/50mm)断裂延伸率(%)最大拉力延伸率热老化后低温柔度(℃)低温柔度(℃)不透水性指标≥450(纵横向)≥200(纵横向)30(纵横向)-22,无裂纹-25,无裂纹0.3Mpa,保持120min,不透水4、耐穿刺性好5、耐久性、耐水性、抗渗性、耐腐蚀性、耐菌性好,无纺布密度不应小于300g/m2。2)E型橡胶止水带:规格300×Φ18×R13×6;背贴式止水带:采用PVC止水带,规格300×28。上述止水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嵌缝密封膏材料,要求最大拉伸强度不应小于0.2Mpa,最大伸长率应大于300%,且拉、压循环性能80℃时拉伸一压缩率不小于±20%7桥梁设计7.1桥梁平面、立面布置土桥沟大桥为两江大道主线上跨现状土桥沟,桥梁起点K19+931.000,终点K20+151.000,桥梁跨径布置为3x35m+3x35m,桥梁总长为220m(含两侧桥台)。桥梁为左右分幅布置,道路中心线位于直线上,由于终点与圣石路立交起点相接,为保证道路连接平顺,终点桥梁为变宽曲线布置。7.2横截面布置土桥沟大桥总宽50.5~67.98m,桥梁为左、右布置,左幅21.75~26.99m,右幅宽度21.75~26.73m,两幅之间为7m~14.25m(为轨道4号线上跨桥预留)。7.3桥面找坡桥面纵坡采用墩身及桥台高度调整,以满足路线纵坡变化的要求。桥面横坡采用结构找坡形成,以满足横坡的需要。地通道顶部与路面横坡一致。7.4钢结构防腐防撞护栏钢管、支座及支座调平钢板等钢结构构件外露面均需进行防腐涂装。防撞护栏钢管、支座及支座调平钢板等防腐涂装为热浸锌60μm,涂刷红丹防锈漆两遍,漆膜厚度40μm。防撞护栏钢管外表面涂装颜色采用中国建筑色卡国家标准(GB/T18922)中1341号乳白色与1212号蓝色进行蓝白颜色组合。7.5桥台土桥沟大桥桥台均为重力式桥台,桥台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承台+群桩基础。台尾与台后挡墙之间设2cm宽变形缝,断缝处应认真处理,采用沥青麻丝或其它材料隔断,确保结构不连为整体,缝隙表面2cm深度内用道路嵌缝胶填塞。土桥沟大桥右幅桥台需道路路基填筑至路基下一级边坡,填筑时严格按照路基要求填筑,填筑时分层碾压,压实度需达到路基要求,待路基填筑完成后,再进行桥台桩基及承台施工。7.6桥墩土桥沟大桥共20个桥墩,1号墩和5采用2x2.0m的方墩,2~4号墩为2.4x2.2m方墩,四角倒0.1m的圆角,1、2、4、5墩与梁固接。桥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7.7基础土桥沟大桥桥墩采用2.0m桩基础嵌岩桩基础,桩顶伸入承台,土桥沟大桥桥墩采用嵌岩群桩基础,承台尺寸7.2m×3.2m×3.0m,同幅桥同轴号承台采用系梁连接,桩径为2.0m。桥台均采用桩基础,桩径1.5m。桩基以中风化基岩作为持力层,且嵌入中风化深度不得小于3.0d。针对斜坡地形,桩基嵌岩起算点至斜坡面完整岩石的水平距离应大于5.0m,桩底处距边坡完整岩石距离不小于9m。桩基嵌岩段基岩单轴极限抗压强度值不小于5.0MPa,桩基采用钻孔灌注桩施工。7.8桥面系及附属设施(1)桥面铺装桥面铺装采用17cm等厚,由8cm厚C40防水钢筋砼找平层,防水等级P6、4cm橡胶沥青砼AR-AC13上面层和5cm厚AC-20中粒径改性沥青混凝土组成。在箱梁顶板找平层混凝土与沥青混凝土间涂刷水性沥青基防水涂料作为桥面防水层,用量为2.5kg/m2。水性沥青基防水涂料的产品性能必须满足《路桥用水性沥青基防水涂料》(JT/T535-2004)各项技术要求;同时,要求防水剂与混凝土的粘接强度≥2.0Mpa。水性沥青基桥面防水涂料各项性能指标要求如下:项目质量指标ⅠⅡ外观搅拌后为黑色或蓝褐色均质液体,搅拌棒上不粘附任何明显颗粒固体含量,%≥43延伸性,mm无处理≥5.5≥6.0处理后≥3.5≥4.5柔韧性,℃-15±2无裂纹、不断裂-20±2无裂纹、不断裂耐热性,℃140±2无流淌和滑动160±2无流淌和滑动粘结性,MPa≥2.0不透水性0.3MPa、30min不渗水抗冻性,-20℃20次不开裂耐腐蚀性耐碱(20℃)Ca(OH)2中浸泡15d无异常耐盐水(20℃)3%盐水中浸泡15d无异常干燥性,25℃表干≤4h实干≤12h高温抗剪(60℃),MPa0.16(2)桥面排水桥面排水在桥梁纵向每隔8m~10m设置桥面雨水口,雨水口采用铸铁雨水篦,雨水篦口必须设置在桥面横坡最低处。落水管采用Φ150且与混凝土颜色相近的灰色UPVC管材。落水管纵向统一收集通过桥墩接入市政排水系统。(3)伸缩缝石船立交上跨桥桥台伸缩缝为80型,土桥沟大桥桥台伸缩缝为80型,桥墩位置伸缩缝为120型,石垭支路上跨桥和石凤支路上跨桥伸缩缝为40型。设计时假设伸缩装置的安装温度为20℃,但实际安装温度往往与设计假定值不同,此时,应根据实际安装温度对伸缩缝装置的预压量作相应调整。根据确定的伸缩长度和以上计算原则,设计选用符合交通行业标准JT/T327-2016的型钢伸缩缝,型钢材料不低于Q345B钢材强度,型钢应采用热浸锌防腐处理,其保护膜厚度不小于0.8mm,伸缩装置中防尘、防水所使用橡胶材料为氯丁橡胶,严禁使用再生橡胶。(4)支座桥梁均8地通道设计8.1地通道平面、立面设计本工程包含2座车行地通道,车行地通道为圣石路地通道和规划道路地通道,圣石路地通道为两江大道主线下穿两江大道辅线与圣石路平交层。圣石路地通道为左右分幅,每幅宽14.5m,地通道为门式框架结构,基础位于中风化岩层,基础为扩大基础,嵌入中风化岩层,地通道顶板和侧墙厚90cm,中分带宽12.8m。设计起点K20+312.6,设计终点为K20+400,总长87.4m。纵坡为-0.5%和2%。规划道路地通道为规划道路下穿两江大道,交点桩号K21+609.763,地通道位于中风化岩层,地通道总长94m,纵坡为1%。本次圣石路地通道实施范围为主体结构,防水及内装饰和铺装,规划道路道路仅实施地通道主体结构及外防水层,不实施洞内装饰及铺装,待实施完成后,对两侧洞门封堵,然后回填至两江大道设计高程。8.2横断面设计圣石路地通道和规划道路地通道采用门式框架结构形式,岩层段采用扩大基础,基础位于中风化岩层。圣石路地通道顶板和侧墙壁厚90cm,顶板倒角为0.75mx0.5m,采用C40防水混凝土浇筑,防水等级P8。地通道内排水沟截面净宽为0.4m,净高为0.75m。所有截面底板下设0.2m厚C20素混凝土垫层。8.3沉降缝布设原则(1)伸缩缝与沉降缝(变形缝)合一。(2)地通道沉降缝(变形缝)设置位置:详见平面图和立面图。(3)地通道沉降缝(变形缝)位置可根据实际地质情况进行调整,但放置灭火器处、截面开槽处、管道接入排水泵房处不可设置沉降缝。8.4基础承载力要求及处理圣石路地通道基础位于中风化岩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500kPa,规划道路地通道基础位于中风化岩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650Kpa。8.5基础开挖下穿道采用明挖施工,开挖形成的临时边坡,应自上而下(即逆作法)施工,其建议开挖控制坡率为:岩层1:0.75;施工单位可根据开挖后的岩土情况适当调整边坡坡率以保证结构安全。设计和施工应遵循“动态设计、信息法施工”的原则,并做好基坑防排水和监控措施。8.6圣石路地通道装饰设计地通道内侧墙采用复合陶钢板外挂,侧墙预埋螺栓固定龙骨。顶部涂刷黑色防火涂料,具体做法详施工图。装饰材料参数要求详下表。地通道内装饰板材的技术要求密度g/c㎡≥1.8吸水量g/100c㎡≤0.5湿涨率%≤0.5不透水性24h后无滴水燃烧性能基板A级抗冻性经25次冻融循环,不出现破裂分层抗折强度(气干状态)Mpa≥50抗冲击强度KJ/㎡≥4.0耐洗刷性10000次无明显变化耐酸性不起泡、不脱落、不开裂耐碱性不起泡、不脱落、不开裂耐溶剂性丁酮100次不露底铅笔硬度H≥6耐沾污性%≤8耐候性h变色<2.02000抗冻性25次冻融循环后无破裂分层放射性环保A级石棉100%不含有石棉成分表面贴面颜色保证20年不变色耐火极限时间≥2.0h注:除嵌缝材料外,隧道的内部装修材料应采用不然材料。8.7圣石路地通道铺装要求路面结构为C25混凝土30cm+改性乳化沥青稀浆封层厚7mm+AC-25密级配粗粒式改性沥青砼+AC-20密级配中粒式改性沥青砼厚6cm+AR-AC13橡胶沥青砼(间断级配)(阻燃沥青)厚4cm。沥青路面参数详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4.0cm厚阻燃AR-AC13橡胶沥青碎石上面层中应掺入沥青及橡胶用量6-10%的YJZR隧道路面专用复合阻燃改性剂,以达到阻燃改性效果。YJZR隧道路面专用复合阻燃改性剂应具有阻燃效果好(OI氧指数应大于30)、掺入后不影响沥青的其它路用性能,在达到阻燃性能的同时不改变沥青的技术性能、与沥青相容性好、环保等特点,其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要求。沥青路面参数详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隧道路面专用复合阻燃改性剂的技术指标项目及指标指标要求P2O5(%)>2.0N(%)>8.0MgO(%)35~50AL2O3(%)>18密度(g/cm3)>2.0分解温度(℃)>270吸热温度(℃)>250PH5.5~7.0粒径<10um表面颜色白色9耐久性设计(1)混凝土耐久性基本要求本项目环境类别为Ⅰ类,作用等级为Ⅰ-B类。本项目箱梁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50,桥墩、地通道主体结构为C40混凝土,要求最大氯离子含量为0.06%,最小水泥用量为350kg/m3。其余结构混凝土除U形桥台采用C25片石混凝土外,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要求最大氯离子含量为0.3%,最小水泥用量为300kg/m3;所有混凝土最大水灰比不宜超过0.5,最大碱含量均不得超过3%,箱梁砼中掺入优质高性能微膨胀剂,添加剂应有出厂证明和质量报告。(2)桥梁混凝土外涂装按2.4第(10)条要求执行(3)钢结构防腐涂装体系设计防撞护栏钢管、支座及支座调平钢板等钢结构构件外露面均需进行防腐涂装。防撞护栏钢管、支座及支座调平钢板等防腐涂装为热浸锌60μm,涂刷红丹防锈漆两遍,漆膜厚度40μm。防撞护栏钢管外表面颜色采用中国建筑色卡国家标准(GB/T18922)中1341号乳白色与1212号蓝色进行蓝白颜色组合。桥梁在使用期内会受到自然和人为的侵害,造成结构和涂装的损坏,需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涂层缺陷状态的判定可以参考ISO4628标准、美国ASTMD标准和我国GB93277标准,在涂层的寿命期内,应根据涂层老化、失效的严重程度制定维修计划,一般在尚未伤及底涂的情况下,可只清除损坏的面涂,维修使用的涂料种类及厚度应与本设计涂装体系相同。涂层在达到寿命期后,可以根据该时期的涂装新成果,按制定的新的涂装计划进行处理。10抗震设计本次设计桥梁均位于两江大道(主干道),根据《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CJJ166-2011)第3.1.1条规定,本桥抗震设防分类为丙类。根据地勘报告,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根据第3.1.4条及第3.3.3条规定,本桥桥梁结构抗震设防分类为C类,不需进行E1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分析和抗震验算,仅满足相关构造和抗震措施的要求,按7度构造设防。本桥按7度区构造设防,本次设计主要采取了以下抗震构造措施:(1)梁端至台帽边缘的距离为127cm>70+0.5×35=87.5cm,满足要求;(2)桥梁结构以采用每联跨度相等、每联连续跨内下部墩身刚度尽量相等。(3)桥梁的桩基础均嵌入中风化基岩,避免软土的液化会加大地震反应。(4)墩身及基础的纵向钢筋伸入桩基和承台应有一定的锚固长度,以增强连接点的延性,并且,桥墩基脚处应有足够的抵抗墩柱弯矩与剪切力的能力,不允许有塑性铰接。11施工要点施工必须严格遵守施工技术规范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要求。施工放样时,需注意衔接部位坐标及高程准确无误,并用多种可能的方法校核。熟悉场地状况,更好地组织施工。仔细阅读设计图纸等有关设计文件及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领会设计意图,发现问题及时与设计方联系。施工前应对地下管线及地下设施做充分调查核实,确认其种类、埋深、位置、尺寸,并同这些管线、设施的主管部门现场核对,协商施工前、后的处理方法。施工期间应注意对现有地下管线的保护。施工期间,应确保来往车辆、行人及参建人员安全。施工放坡、弃土堆放等临时工程及拆迁需要超出道路红线的临时用地,请及时告知用地单位并与其协调,确保工程顺利建设。工程涉及的岩石开挖尽量减少或避免爆破施工,减少噪声等环境污染。土桥沟大桥和圣石路下穿道需与轨道桥共同建设,施工时需合理组织施工顺序,加强与轨道施工间协调。土桥沟大桥基础合理安排施工工期,建议在枯时期实施。填方区道路路基需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路基填筑,加强路基验收,确保路基施工质量,待路基施施工至桥位桩顶高程,在进行桩基础施工,填方区桩基础采取钢护筒或其他切实可行施工措施,防止桩基钻孔过程中发生坍孔事故,影响桩基施工质量。11.1钢材(1)钢板的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GB/T700-2006和GB/T1591-2018的规定,具有抗拉强度、伸长率、屈服强度、冷弯试验和碳、硫、磷含量的合格保证书;普通钢筋的力学性能必须符合国家标准GBl499.2-2008、GB1499.1-2008的规定,并有工厂质量保适盘(或捡验合格证)。钢板和普通钢筋应按设计技术指标和型号进行采购,并按有关质量检验标准进行严格的检验,遵照施工技术规范及有关要求进行施工。(2)所有钢板不得采用表面原始锈蚀等级低于B级的钢板。(3)凡因施工需要,断开的普通钢筋和钢板再次连接时,必须进行焊接,并应符合施工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4)如因浇筑或振捣混凝土需要,可对钢筋间距作适当调整。(5)施工时应结合施工条件和施工工艺安排,尽量考虑先预制钢筋骨架(或钢筋骨架片)、钢筋网片,在现场就位后进行焊接或绑扎,以保证安装质量和加快施工进度。(6)钢筋直径≥Ф20时采用等强剥肋滚轧直螺纹连接,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范》(JGT107-2016)的要求,接头等级I级。(7)严禁采用改制钢材。施工时任何钢筋的替换,均应经设计单位同意后方可进行。(8)钢筋接头应按规范要求错开布置。(9)未特殊注明时,梁、柱受力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35mm,板为30mm,桩为60mm,箍筋为25mm。11.2混凝土施工前必须做好配合比试验(强度、弹性模量、收缩率、初凝时间等),综合考虑施工程序、工期安排、环境影响等各种因素,通过试验,保证混凝土强度,减小混凝土收缩徐变的不良影响。混凝土的内在质量和外观均应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时应保证浇筑进度和振捣密实,所有工作缝应认真凿毛清洁,确保新老混凝土的结合强度,并应注意混凝土的养生。所有外表面均应达到平整、光洁。11.2.1配合比(1)为提高桥梁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确保结构设计使用年限,防止混凝土开裂,混凝土中应通过配合比试验掺入适量的高效优质膨胀剂,以补偿混凝土收缩。混凝土的收缩率需控制在2×10-4以下。(2)养护要求:砼硬化后要进行专人浇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冬季施工浇注砼要采取保湿保温养护措施。(3)混凝土宜采用非碱活性骨料,当采用碱活性骨料时,混凝土的含碱量最大限值同时应符合《混凝土碱含量限值标准》(CECS53)的规定要求。(4)混凝土在满足设计强度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水泥用量,采用发热量较低的水泥,加大骨料粒径增加碎石用量,改善骨料级配,降低水化热,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在25℃以下。(5)现浇砼若采用泵送砼,坍落度为16~20cm。(6)在炎热天气,混凝土应在夜间浇注,入模温度应控制在32℃以下。(7)砼试件除采用与结构相同的砼、相同的浇筑方法和养护条件外,还应按施工规范规定抽检频率现场抽取制作试件进行标养以作构件评定合格与否的质量依据。(8)除了施工单位提供试块实验报告外,设计单位依据工程具体要求,可采用随机无损检验,以确认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及强度等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11.2.2水泥(1)混凝土要求采用普硅水泥配制,宜使用同一厂家同一品牌的水泥(水泥等商品应具有专业部门的质量检验合格证)。(2)为了控制砼早期强度的过快发展,水泥中C3A含量不宜超过8%,水泥细度(比表面积)不超过380m2/kg,游离氧化钙不超过1.5%。11.2.3掺和料和外加剂(1)矿物掺和料必须品质稳定、来料均匀、来源稳定、统一牌号,应有相应的检验证明和生产厂家出具的产品检验合格证书。(2)混凝土掺加剂必须是经过有关部门检验并附有检验合格证明的产品,其质量应符合现行《混凝土外加剂》(GB8076)和《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的规定,添加外加剂均应在满足混凝土强度、抗渗等级、膨胀率的前提下,通过砼配合比试验确定适应性和相应掺入量,试配报告单应提交施工监理或有关单位批准。以保证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离析性能,保持其均匀性。早期强度不可通过添加早强剂来获得。(3)外加剂性能指标必须通过有关质检部门的鉴定。11.2.4骨料(1)应尽可能采用同一料场的石料、砂料,以保证结构外观色泽一致骨料质地均匀坚固,粒形和级配良好、吸水率低、空隙率小。(2)粗骨料抗压强度应大于砼强度的2倍,压碎性指标<7%,空隙率<40%,骨料应选用良好的级配,最大粒径<2.5cm,且不超过最小断面厚度的1/4,同时不得超过钢筋最小间距的3/4;含泥量低于0.5%,针状、片状颗粒含量<5%。不容许采用卵石或卵石破碎方法生产。(3)细骨料含泥量应低于1%。宜采用中粗砂,如果采用特细砂时,应满足有关规定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并能满足结构的抗裂和抗渗要求。为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浇筑及养护时的水化热,在使用特细砂时建议加入一定比例的机制砂或中粗砂。细度模数为2.0~2.5,具体比例根据施工单位的配合比实验确定。11.2.5保护层垫块混凝土保护层垫块的强度、密实度和耐久性应高于构件本体混凝土。绑扎垫块的铁丝头不得伸入保护层内,不得使保护层垫块成为钢筋腐蚀通道。垫块数量不应过少,应保证所有钢筋的保护层均满足设计要求。11.2.6施工缝尽量减少施工缝数量,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浇筑混凝土前确定,主体结构的施工缝布置需经相关部门确认。老混凝土表面应凿成凹凸差不小于6mm的粗造面。在浇筑前,应在老混凝土表面涂刷一层界面处理材料,其粘结强度必须高于次层混凝土。11.3下部结构施工11.3.1基础(1)桥墩基础均为桩基础,施工单位应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如地质情况与地质钻孔资料出入较大时,应及时通报设计单位。(2)靠近建(构)筑物或地下管网的桩基必须核实无冲突后才可施工。(3)原地面需填土区域的桩基在施工前,应先填土并压实,然后进行桩基施工。桩基周围0.75倍回填高度范围的密实度除满足相关要求外,还不得低于85%。如果工程必须先桩基施工,后填土,则应制定专项施工方案,确保桩基施工质量和结构安全,经设计等相关部门认可后才能施工。在回填区桩基钻孔时需采取钢护筒或其他切实可行施工措施,确保桩基成孔。(4)桥墩钻孔桩轴线偏差应控制在容许范围(5cm)内,墩柱轴线应与桩轴线一致,以减小挖孔桩偏心弯矩。(5)桩基采用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桩基施工不得搅动嵌岩段及桩底基岩,相邻两孔(桩距超过5d除外)不宜同时成孔和浇注,以免搅动孔壁造成串孔或断桩。(6)每根桩开孔后,应对地质情况做出描述。当与地质勘探报告不符时,应及时通报相关部门进行相应处理。(7)所有桩基均采用持力岩层强度和设计嵌岩深度指标双控,即桩孔施工至设计标高后应检查嵌岩深度,并取岩样做极限承载力试验,确保嵌岩深度和基岩饱和状态下的单轴极限抗压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当桩底标高与设计标高有较大差异时,应经设计等相关部门确认后方可进行后序施工。(8)桩孔施工应一次成孔,不得中途停顿,遇有意外情况立即处理。桩孔深度达到设计要求时,联合勘察单位工程师、施工地质工程师、监理,对孔深、孔径、孔位和孔形进行检查验收后,方可进行清空,要求禁止以超深代替清孔,基底到达设计要求后,应对基底进行保护处理,防止岩土技术指标弱化。要求桩孔沉淀厚度不大于50mm;清孔后泥浆指标:相对密度1.03~1.10,黏度17~20Pa•s,含砂率小于2%,胶体率大于98%。(9)须对每根桩预埋数根检查用钢管进行超声波无损检测。钢管应牢固绑扎在钢筋笼内侧,互相平行、定位准确,并埋设至桩底,管口标高应高出桩顶面300mm以上。钢管管底应封闭,管口应加盖。钢管连接宜采用螺纹连接,且不漏水。施工期间应确保检测管内通畅无污物,同时对桩基进行低应变反射波复核检测,检测数量不应少于桩数的50%。(10)在路基填筑范围内桩基础施工时,为防止桩孔坍塌,采用钢护筒护壁,钢护筒内径比桩身直径大10cm,壁厚1cm,材料为Q235B钢材,钢护筒买入深度为回填土范围内。11.3.2桥墩(台)(1)墩柱、桥台采用整体定型钢模板。(2)墩身由于暴露在外,施工时要特别注意保持表面光洁度和颜色一致,处理好节与节之间的连接。(3)墩身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1/500,同时墩身各截面中心位置与设计位置不得大于10mm,墩顶标高容许偏差10mm。(4)支座垫石表面应确保水平,同一垫石内任意点高差不得大于2mm,为确保支座间的均匀受力,垫石顶面标高与设计标高误差亦不得大于2mm。(5)需待桥台台身砼强度达到80%时,方可进行墙背填料回填。台后回填透水性良好的砂卵石,回填过程中应分层夯实,每层压实厚度不得大于250mm,压实度不低于96(6)施工方案应保证墩(台)结构的完整性,应少设专为施工用的临时性孔洞、避免切断结构受力钢筋。施工设置的临时性孔洞,应事先提出有关施工设计资料,并会同设计等有关部门协商认可。(7)桥台基坑开挖放坡坡率应根据地勘所提坡率进行开挖,开挖过程中应注意实际地质情况是否与地勘报告一致,若不一致则应立即停止开挖,并同时通知监理、地勘、设计等参建单位共同协商处理。临时基坑应做好防排水措施,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5101-2024动物炭疽诊断技术
- PB-22-6-Hydroxyisoquinoline-isomer-生命科学试剂-MCE-4732
- KOTX1-生命科学试剂-MCE-8752
- Dipalmitelaidin-生命科学试剂-MCE-4147
- Asante-potassium-green-1-TMA-APG-1-TMA-生命科学试剂-MCE-1099
- 8-S-Hydroxy-9-S-hexahydrocannabinol-生命科学试剂-MCE-2932
- 1cP-MiPLA-生命科学试剂-MCE-6571
- 二零二五年度股权与合伙人协议书整合执行细则
- 二零二五年度2025年度新材料研发与应用连带保证借款合同
- 2025年度耕地复垦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合同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简便计算》练习题(310题-附答案)
- 地理标志培训课件
- 2023行政主管年终工作报告五篇
- 高教版2023年中职教科书《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案全册
-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16篇(含答案)
-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
- 医用内窥镜冷光源产品技术要求深圳迈瑞
- 砌墙砖和砌块检测作业指导书
- 护理教学查房评分标准
- GB/T 23505-2017石油天然气工业钻机和修井机
- 人工智能发展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