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概论(第2版)》-课件 第2、3章 哲学的特性、方法;哲学的价值_第1页
《哲学概论(第2版)》-课件 第2、3章 哲学的特性、方法;哲学的价值_第2页
《哲学概论(第2版)》-课件 第2、3章 哲学的特性、方法;哲学的价值_第3页
《哲学概论(第2版)》-课件 第2、3章 哲学的特性、方法;哲学的价值_第4页
《哲学概论(第2版)》-课件 第2、3章 哲学的特性、方法;哲学的价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哲学概论(第2版)第二章哲学的特性、方法内容提要作为一个学科的哲学,具有与科学、宗教和艺术不同的特性。哲学的特性集中体现在它的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之中。哲学的特性决定了哲学方法的特殊性。逻辑在先与从后思索构成了研究哲学的基本方法,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和从抽象到具体构成了叙述哲学的基本方法。01哲学的思维特性02哲学的方法03哲学与其他学科目录哲学的思维特性01一、抽象性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抽象是从具体事物中“抽”出来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的东西,加以理性的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得到一个超越了个体形象的认识或结论。抽象的意义在于人们依次超越对象的个别属性和表面现象,越来越深入地把握某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和共同本质。黄瓜、西红柿蔬菜、水果植物植物、动物生物物质、存在一、抽象性(一)超越经验哲学的抽象是一种“形而上”的、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的,力求把握“无限”的抽象。在达到“物质”“存在”等概念之前,人类思维都不能超越具体经验的表象,所把握的总是有限的领域。哲学在经验抽象的基础上力求在对象的总和意义上把握其本质。用“物质”来概括世界上已有的和可能的、有限的和无限的、一切可以通过人的感觉来体验的事物,用“存在(有)”来概括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在内的一切可言说对象的状态。一、抽象性(二)逻辑关系哲学的抽象是通过概念之间横向的逻辑关系来自我限定的抽象。一个哲学概念之所以成立,正是因为它与其他概念之间存在着一种特定的逻辑关系。在哲学的叙述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即基本的概念、范畴总是“成双成对”地出现,在高度抽象的情况下,概念的内涵被提炼到了极其“纯粹”的普遍性程度,以至于如果不用与它相对应的另一个概念来加以比照和限制,就无法界定和显现它所要表达的特殊内容。二、批判性一般所谓批判,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对象的揭示、辨析和选择,二是对对象的否定和扬弃。基于这两种含义的共同点,哲学上的“批判”概念,是指人对对象的理性检验、分辨和超越的意识与行为。哲学批判走的则是“形而上”的路径,即通过抽象化的方式,着重就对象存在的基础、前提和界限等进行考察。二、批判性(一)肯定和否定哲学概念在形成和运动中,包含着肯定和否定的二重性。正是这样一个持续否定—肯定—否定的不断推进过程,使概念获得了自身运动的动力和生命。总之,哲学批判内在地包含否定,但并不仅仅是否定;否定也并不仅仅是“说不”,而是“扬弃”,即同时意味着肯定和建构。二、批判性(二)前提和根据任何思想都有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根据。思想的前提和根据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手”,尽管它在最终意义上决定着思想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但在日常视野下,它却是隐而不显的。以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为例,这本书素以抽象和晦涩著称,然而正是它所包含的“破坏性的、震撼世界的思想”在当时掀起了一场革命。三、反思性所谓反思,即“反省之思”,就是思想的主体以自身为对象来进行批判性思考,即所谓“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对批判的批判”等。反思代表着人的一种批判性的自我意识,它是人类思维和理性达到成熟、自觉的标志。三、反思性(一)反思的动力对概念及其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和彻底性的追求构成了哲学反思的内在动力。哲学不仅仅是人类主观的思维活动,更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这就构成了哲学自身的矛盾:一方面,每一个哲学家都试图发现、建构一个终极存在、终极解释、终极价值;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哲学家又都无法完成这一工作,因为实际上它是“只有全人类在其前进的发展中才能完成的事情”。三、反思性(二)反思的结果哲学的反思性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常常表现出一种“回到起点”、重新奠基的特征。哲学的扬弃往往通过对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不断追问的形式展现出来。就哲学发展的实际历程来看,一些古老的哲学问题往往绵延千年而历久常新,并且哲学的发展往往体现在对老问题的新解答上。三、反思性(二)反思的结果叶秀山所说的,“我们甚至可以把哲学史想象成是一个(长命的)人在一段一段的时间里‘接着’想下去,后人接续前人,‘不断地’做下去”。哲学的方法02一、哲学之路从根本上讲,哲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不是身外之物,因此不能用谈论知识的方法来谈论哲学,也不能用学习科学的方法来学习哲学。从总体上看,进入哲学的道路,大致可以归为两条:其一,向上的路;其二,向下的路。但是对于专门学习或研究哲学的人来说,更应当选择第二条道路,即从哲学下降到经验的道路。因为第一条道路貌似简单,但其实更为艰难和复杂,只有那些具备特殊才能和悟性的人才能够一路畅通。一、哲学之路(一)向上的路所谓向上的路,就是从经验上升到理论、从日常思考上升到哲学的道路。这里的经验,包括科学经验、艺术经验、宗教经验、生活经验等。从经验出发,并对经验加以反思和提炼,以最终“一跃”而进入哲学的领域。从哲学方法的角度来看,进入哲学的基本前提就是要进行启蒙。一、哲学之路向上的路的关键在于超越经验,只有超越经验,才能够进入哲学的领域。“超越经验范围的思想方法是一切哲学的基础。”但超越经验并不等于脱离经验,哲学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经验,这才是哲学的真正完成。一、哲学之路(二)向下的路所谓向下的路,即从哲学回归到日常经验和生活世界的道路。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要入乎其内,必经之路是研读哲学经典,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研读。研读哲学经典,重要的不在于记住书中说了些什么,也不在于了解书中的思想和其他思想之间的因果关系;重要的在于弄清楚作者为什么说这些而不是那些,为什么这么说而不那么说。二、研究方法从一定意义上看,这一扭转是进入哲学研究的“门槛”。这一“门槛”主要有两个“台阶”:其一,从“时间在先”转向“逻辑在先”;其二,从时间上的“循序思索”转向“从后思索”。柏格森更为明确地指出:“研究哲学,就在于扭转思想活动的习惯方向。”二、研究方法(一)逻辑在先时间在先指以对象在时间序列中的先后次序为根据。这里说的“在先”,指的是在时间序列中处于“在前”的位置,即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从性质上看,时间在先是经验科学的视野,体现的是科学的解释框架;逻辑在先是哲学的视野,体现的是哲学的解释框架。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根据于外在的时间。时间在先的核心之点,在于自然的时间顺序;逻辑在先的核心恰恰在于超越外在的时间,二、研究方法哲学关注的思维,并不是指被还原了的人脑活动,也不是在时间中展开的具体意识过程,而是诸思维规定之间的纯粹逻辑关系。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哲学所关注的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而是通过概念的方式来把握什么是真的东西,因此它所遵循的不是“时间在先”的科学原则,而是“逻辑在先”的哲学原则。二、研究方法(二)从后思索所谓“从后思索”就是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出发,通过“由果溯因”的逆向运动,来把握事物本质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犹如“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从后思索法”与达尔文所倡导的进化论的方法正好相反,在达尔文看来,只有懂得了过去,才能够理解现在;只有了解了猴体解剖,才能够理解人体解剖。马克思则把这一进程颠倒了过来。二、研究方法(二)从后思索从后思索比简单地追随时间顺序更能够完整地理解历史的过程,发现已往出现各种现象的真实意义。“从后思索法”是马克思考察社会历史现象的基本方法。“从后思索法”的要点在于通过对现在的理解和把握,找到研究过去问题的正确立场和切入点,而不是把二者简单地等同起来。人体解剖固然是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但人体解剖却不能取代猴体解剖。三、叙述方法学术研究首先是“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这是一个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而对研究成果的叙述,则需要从思维抽象开始,然后逐步上升到思维或理论的具体。在这两个看似方向相反的思维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方法论原则,这就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三、叙述方法(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源自黑格尔。在黑格尔看来,逻辑范畴从抽象到具体的发展与哲学体系从贫乏到丰富的发展之间存在一种次序上的对应关系。恩格斯认为,逻辑是历史的反映,“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必须反对将其简单化的倾向,特别注意防止机械的对应模式。三、叙述方法(二)从抽象到具体哲学意义上的抽象与具体和常识层面上的抽象与具体具有根本性的不同。常识层面上的具体,是自然的具体,即经验意义上可感可触的具体;抽象则是对这一具体的扬弃,即“抽去”其中的感性成分,以得到观念意义上的“表象”。在哲学意义上,“具体”指的是“不同的规定之统一”,亦即“多样性的统一”;与之相对,抽象则是“少样性的统一”,抽象的程度越高,其规定就越“少样”、越稀薄、越纯粹。三、叙述方法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问题时,曾经指出了两条不同的道路:其一,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即从感性具体,比如人口、民族等出发,通过对感性具体所构成的“浑沌的关于整体的表象”进行分析,形成抽象的规定。马克思认为这条道路仅仅构成了研究成果的前提,还不是科学理论体系的真正开端。因为理论体系归根结底是概念范畴的系统,其构成要素不是感性具体,而是抽象规定。因此只有从抽象规定出发,理论体系中的概念范畴才能够运转起来,也才能够到达理论研究的入口处。三、叙述方法其二,从抽象到理性具体,即从抽象的规定,比如分工、货币、价值等出发,通过概念范畴的逻辑运演,达到思维的具体。在马克思看来,第二条道路才是在科学上正确的道路:“后一种方法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所以他在《资本论》中典范地运用了这一方法。黑格尔的《逻辑学》同样是运用这一方法的典范。三、叙述方法事实上,不仅是从抽象到具体,任何方法、任何理论的叙述都存在一个根本限度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必须时刻警醒的是,过犹不及。进而言之,对于哲学而言,任何意义上的方法,都存在一个限度问题,正确的做法是反思其前提和界限,而不是不加批判地将其作为抽象原则强行、先验地运用到任何内容之上。这就是教条主义或形式主义的哲学根源。哲学与其他学科03一、哲学与科学(一)一元统一这种看法认为哲学与科学都是人类知识的组成部分,本质上必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关于哲学与科学何为根基,则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是哲学根基说,它把人类的全部知识比作“一棵树”,认为哲学就是它的“树根”,各门科学则是它的“树体”。一、哲学与科学另一种是科学根基说,认为哲学是对科学成果的归纳、概括和总结。哲学与科学都以发现规律、获得规律性的知识为己任,不同之处仅在于科学以世界的某一特定领域为对象,发现的是该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则以整个世界为对象,发现的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简言之,哲学与科学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按照这一观点,应该是科学发展在前,哲学诞生于后。一、哲学与科学(二)二元分离这种看法认为科学和哲学之间,具有根本的不同。科学面对的是事实的层面,哲学涉及的是价值的层面。这种视角的局限性在于容易将二者的差别绝对化,从而忽视它们在更深层面的一致性:(1)在对科学的把握和叙述中,也要以一定的哲学为背景和基础。(2)科学和哲学都有自己对事实与价值的把握,只是把握的层次和方式不同。一、哲学与科学(三)理性整体主张以一种整体性的视角,把哲学与科学看作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类理性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哲学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形而上取向的思维理性;科学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形而下的、实证化的思维理性。一、哲学与科学首先,哲学与科学的起源一体和不断分化,从“一”到“多”的演变过程,总体上是人类借理性掌握世界方式的一个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过程。其次,哲学与科学虽然在形式上表现出很大的、有些是某种实质性的差别,但在人类精神的本性和人类面向实践的思考方式中,内在地含有产生哲学与科学的共同的“种子”。最后,在人类文明的现实发展中,哲学与科学之间始终表现出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必要联系。哲学与科学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二、哲学与宗教(信仰)(一)目标一致人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但他却追求无限的超越,以获得安身立命之本。这一体现人类精神本性的现象,成为哲学与宗教发生的共同起点,也就是说,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的追问构成了哲学与宗教存在的共同根源。哲学与宗教在目标上的一致性,表现为它们都有关于“永恒的、绝对的真理”的信念,都把追求和实现这种信念当作目标。二、哲学与宗教(信仰)(二)态度不同哲学与宗教都以对“绝对真理”的信念为基点,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宗教使这个基点成为终点,即把信念变成了信仰;而哲学则使这个基点成为起点,即把信念和信仰都当作论证、批判和反思的对象。二者的不同态度,反映出它们对理性和情感的不同诉求。二、哲学与宗教(信仰)哲学中上帝与宗教中上帝的区别:对哲学而言,其任务在于令人相信上帝。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以充分的论证来证明上帝存在。只有证明上帝存在,才可以确立上帝存在的信念,而只有相信上帝存在,才能理解上帝。宗教则完全不同。它拒绝一切论证,上帝是自明的,只有信仰上帝,才有可能理解上帝。二、哲学与宗教(信仰)(三)道路迥异哲学的道路是间接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哲学必须通过对此岸世界的反思来进入彼岸世界,另一方面是因为哲学的反思必须借助于概念,必须经过概念的演绎来论证和解释彼岸世界的合法性。宗教则借助于信仰的力量,通过对一系列法则、仪式的践行或通达内心的启示直接进入彼岸世界,所以宗教的道路是直接的。三、哲学与艺术(一)反思与表现艺术与科学等其他形式,都表现了人类对于同一对象世界的不同“知觉和态度”,而哲学还担负着对它们的反思。从对象上看,哲学和艺术都关注人,都以人为对象和目的。不同之处在于艺术以富于趣味和情感的方式,表现着对人的理解和关注。哲学则以反思的方式,表现了对人类状况和命运的理解与关注。如果说艺术是“感受并创造着的人生之学”,那么哲学则可以说是“反思并超越着的人生之学”。三、哲学与艺术(二)抽象与形象作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的哲学与通过形象化的方式来表现思想的艺术之间,存在着很大不同。哲学要求获得普遍化的抽象,艺术则要求诉诸具体化的形象。“抽象”的特点是舍弃个别达到一般,超越特殊走向普遍;“形象”的特点则恰恰在于凸显个性化的“唯一”性,或“这一个”的不可重复性。三、哲学与艺术(三)概括与呈现从根本上看,哲学是对生活的概括,艺术则是对生活的呈现。概括是抽象的,呈现则如生活本身一样具体生动。但是,呈现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原封不动、不加选择的直观,它必然依据于一定的概括性理念和方法,经过了选择和创造的再现。本章小结哲学拥有不同于其他各门科学的思维特性。哲学以自己特有的视角去观察世界,并在特定的理论层次上进行思考,从而形成哲学所特有的思维特性。哲学思维表现于观察时所立足的视角、思考时所使用的概念形式、推理时所追求的逻辑走向等之中。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构成了哲学思维的三大特性。哲学的研究方法不同于叙述方法,研究哲学需要注意“扭转思想活动的习惯方向”:从“时间在先”转向“逻辑在先”;从时间上的“循序思索”转向“从后思索”。叙述哲学需要注意两个基本方法: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从抽象到具体。作为人类对世界的整体性把握,哲学不同于人类掌握世界的其他基本方式。通过考察哲学与科学、宗教、艺术等相关学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以进一步把握哲学的特性和功能。关键词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从后思索法从抽象到具体思考题1.如何理解逻辑在先与时间在先的关系?2.如何理解哲学与科学的关系?3.如何理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意义?延伸阅读1.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96。2.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王玖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理查·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李幼蒸译,三联书店,1987。4.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5.古留加:《黑格尔小传》,卞伊始、桑植译,商务印书馆,1978。6.叶秀山、王树人:《西方哲学史》,第1卷,凤凰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7.黄裕生:《宗教与哲学的相遇———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的基督教哲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8.李德顺:《价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孙正聿:《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1世纪通识教育系列教材哲学概论(第2版)第三章哲学的价值内容提要哲学的价值是指哲学对于人和社会的意义。面对人和社会的多样化形态,哲学的价值首先是指它对于人类主体的价值:哲学对于人类既有普遍的工具(手段)价值,又有目的性价值。对于生活现实中每一具体主体来说,哲学的价值则依主体的立场、目的、需要、能力和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哲学的价值实现,既取决于哲学本身发展的状况,也取决于社会历史环境和具体主体的条件,体现为一个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创造的历史过程。01研究价值问题的哲学方法02哲学之于人类的价值03哲学之于个体的价值04哲学价值的实现目录研究价值问题的哲学方法01一、哲学的“万能”与“无用”回答“哲学有什么用”,则显然是面对一个价值问题,需要运用一种开放性的价值思维,做出相应的价值分析和判断。哲学的价值问题涉及哲学在人的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包含了以哲学为客体,以人和社会为主体的一种价值关系视角。一、哲学的“万能”与“无用”“哲学万能论”极力夸大哲学的功能与价值,认为一切学术的精华皆在哲学,哲学具有超越一切具体科学的价值;哲学家是真正的爱智者,甚至是智慧的化身,最应该承担社会的重任。一、哲学的“万能”与“无用”“哲学无用论”则轻视哲学,完全否定哲学的功能与价值。由于哲学思维具有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等特点,并且无法带来直接的看得见的功利效果,怀疑哲学的价值是比较常见的社会现象。一、哲学的“万能”与“无用”哲学“万能论”和“无用论”看似两个极端,但它们的共同问题都出在观察的视角和方法上。其实对于任何事物,人们都可以问一问“它有什么用”。“有用无用”与“好坏”“善恶”“美丑”“得失”“福祸”等问题一样,在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带有极大的普遍性,需要立足相应的理论加以思考和解决。二、思考的视角和方法所谓价值,是一个反映主客体关系特定质态的范畴。任何事物(客体)是否有价值以及有何种价值,都是相对于一定主体而言的,都是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事物本身并没有什么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价值,它们只有在人们的活动中提供人们所需要的东西。人的目的、需要、能力、素质等主体因素所构成的主体尺度,是决定一定的事物对人有无价值或有何种价值的根据和前提。二、思考的视角和方法以往关于哲学的价值的思考,一般受到两种习惯性视角的限制:一是“学说视角”,即当人们思考哲学有什么价值时,他们所说的哲学往往只是指已知的某些学说,而不是包含全部哲学史的整个哲学学科;二是“个体视角”,即当人们思考哲学有什么价值时,他们所说的往往只是指哲学对于自己和周围一些人的意义,而不包括哲学对于整个人类的意义。二、思考的视角和方法运用价值思维来回答哲学“有用无用”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把握两个角度如何统一:一是哲学对于何种主体的价值,比如是对于某个特定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共同体,还是对于作为整体的人类的价值。二是哲学对于人的哪一方面的价值,即满足人的何种需要、适合人的何种活动的价值。这两个角度,简单地说就是“对谁之用”与“何种之用”。哲学之于人类的价值02一、哲学的工具价值哲学之于人类的工具价值,是指哲学能够作为手段或工具,满足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为实现人类的具体目标服务。作为提供普遍性知识、理念和方法的科学,哲学具有普遍的工具价值。一、哲学的工具价值哲学之于人类的普遍工具价值主要表现为:第一,总结人类长期实践的经验成果,提供最具普遍性的知识,具有认(知)识价值。有了哲学这样高度普遍化的知识基础和概念工具,人类才可能通过它去了解和描述世界的普遍性质,运用它去思考人与世界的整体关系,并运用思考的成果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一、哲学的工具价值第二,构建世界观方法论基础,探索指导实践的理念和方法,具有实践价值。哲学为实践提供着经过深思熟虑的理念和方法。这是一种深层的、宏观的、长远的思想影响和引导作用,属于根本性、方向性、战略性的指导。一、哲学的工具价值第三,表达和反思人的价值追求,探索人类生活的规范和境界,具有人文价值。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不仅包含对“宇宙智慧”的寻求,更包含关于社会、人生智慧的探索。哲学一直在以各种方式尝试设立理想的人生、社会目标和模式,不断寻求合理的社会建构和完美的人生境界。哲学意味着追寻,“这追寻——即人最终的命运——本身就包含着得到极大满足的可能性,确实,在某些欢悦的瞬间,也包含着一种完满性。”二、哲学的目的价值哲学代表着人类在精神上的一种自我生长、自我实现;哲学的繁荣和发展、对哲学成果的占有和享用,本身就是人和社会发展的内在尺度和目的之一。哲学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人自身的发展。二、哲学的目的价值哲学的目的价值与人自身内在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哲学来自人类高度理性的形成和自觉,是人类精神存在的一个表现。哲学体现着人类理性生命的自我价值。“求知、求真、求彻底、求超越”的实现,意味着人在精神上的生存和发展、精神上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意味着人通过了解世界而在精神上成为现实的、完整的人。二、哲学的目的价值第二,哲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人类精神追求的无限性,是人类精神活力的表现。哲学体现着人类自我超越的精神价值。哲学是人的高度理性化需求和思维能力发展的产物,也是展现和提升人类理性生存能力及其成果的一种必要形式。哲学以其抽象性、批判性、反思性的追求,不断促进人的头脑解放和思想自由,以发挥人类思维的最大潜力,不断达到更高的水平。二、哲学的目的价值第三,哲学反映人类的价值追求,担负着科学思想与人文关怀统一的使命。哲学体现着理性化的人类精神。就思想内容和价值导向来说,哲学不仅以探索人类的价值追求——“真、善、美”等为目标,而且它本身也力求成为真、善、美的一种载体。二、哲学的目的价值所谓哲学的目的价值,就是指哲学的存在与发展与人类理性和精神生命的一致性。把哲学与人联系起来、一致起来,而不是割裂起来、对立起来,就可以从人类本性和生存发展方式中理解哲学的目的价值。而目的价值的实现,在于人类主体本性的现实性,人类精神生活的丰富性,以及人类生存方式和发展目标的全面性、完整性。哲学之于个体的价值03一、哲学的民族文化意义第一,一定哲学是一定民族文化的思想标志,是民族精神生命的最高形式。文化是对人类特有的生活方式、生活“样式”及其产物的总体性概括。民族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基础形态,是以民族为主体,在民族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持的生活方式、经验和智慧的体现。哲学具有凝聚、保存、显现民族精神文化精髓的功能,是其历史的凝结和智慧的结晶。一、哲学的民族文化意义第二,哲学是每个民族、国家社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在每个民族、国家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构思中,都以一定的哲学为其深层的理论基础,哲学担负着提供世界观方法论指导的作用。哲学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所在,是一个民族、国家自立于世界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一、哲学的民族文化意义第三,哲学作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内核,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尺。哲学在一个民族、国家的水平与状况,是其生成、发展状况的反映与体现。哲学与民族、国家命运的一致和同步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它表明,哲学是一种文化、文明的内在精神,是文化、文明气运的表现。二、哲学与人的生成在理解哲学对于个人的具体价值时,需要着眼于两个层面:一个是无数“个人”之间某些共同性、普遍性的层面,即从一般的意义上,根据“人之为人”,个人构成人类、民族等共同体,并体现其普遍特征的那些因素,看哲学对于普遍性的个人具有怎样的价值;另一个是作为个别主体的个人层面,对于不同的个人而言,由于人的个性、目的、需要、条件不同,由于人的素质与能力不同,看哲学可能具有怎样的价值。二、哲学与人的生成第一,哲学帮助人“认识你自己”。在哲学史上,“人是什么”一直是一个难解的千古谜题。通过哲学的穷根究底、追根溯源,通过没有止境的反思和批判,哲学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弄清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生活在一种什么样的境遇之中,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反思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才有价值。二、哲学与人的生成第二,哲学缔造人的灵魂。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每一代人乃至每一个人的“活的灵魂”,它能够丰富人的心灵,以反省性、批判性的态度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作为世界上唯一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动物,人必须把握自己的本性、目的和需要,必须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与局限性,并据此决定信仰什么、向往什么、追求什么,应该如何基于现实环境和条件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如何在不断地否定与批判中验证自己的信念。二、哲学与人的生成第三,哲学旨在立人之所“大”。中国古代哲人认为,人要“先立乎其大”。这个“大”就是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就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坐标”,就是人格、理想和志向中根本的东西,它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石。二、哲学与人的生成第四,哲学是人“成为人”的必由之路。哲学源自人类智慧的内在张力——不满足于现实的有限性和不完满性,努力向深远广大精微至极处推进。从哲学的历史性、现实性与理想性、超越性相结合的角度考虑,哲学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存在方式,是与人和人的感性世界的自我生成过程相关联的,是与人对人自身开放性的设定、提升、创造相关联的。哲学价值的实现04一、哲学的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价值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实践,并且只有实践,才是价值的真正源泉。只有在人们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客体的某些属性与主体的某些需要相契合,实际地构成了满足或不满足的价值关系,才现实地呈现出对于相应主体的价值。任何价值都有潜在与现实之分。潜在价值只是指一定的“可能”和“应然”。哲学的价值只有在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加以实现,才会从潜在价值变成现实价值。一、哲学的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哲学的价值由潜在到实现的过程,是哲学与人和社会互动的一个历史过程。扼要地说,它往往通过如下环节表现出来:首先,通过哲学家的研究活动,解决哲学所关注的问题,实现哲学的自我价值。哲学的创新往往主要由少数哲学家开启,首先通过哲学的自我价值实现而呈现出来。一、哲学的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其次,通过哲学的教育、传播与普及,让哲学的成果为世人知晓,使哲学为社会大众理解、消化与掌握。通过这一过程,满足大众探索宇宙之谜、社会之谜、人生之谜的渴望,使哲学观念、方法等内化为大众的内在品格。这是哲学的社会价值充分实现的重要途径。一、哲学的潜在价值与现实价值最后,在主体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践行某种哲学观念、哲学方法和哲学精神,令哲学的价值现实地呈现出来。真正的“知”是与“行”相统一的。只“知”而不“行”,并非真“知”。二、哲学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一)哲学价值的实现,前提是哲学适合、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哲学价值是哲学满足相应主体需要的关系。如果社会需要哲学,那么,哲学价值就会现实地呈现出来。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并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文化结构及传统相契合。二、哲学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二)哲学价值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主体条件这里所说一定的社会主体条件,实际上是指符合相应历史需要的理论能力和社会机制。一个社会要能够发现和应用适合于自己的新的哲学,仅有需要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对这一需要的自觉理解和追求,并逐渐形成促进社会自身变革的一定主客观条件,以使哲学的发展及其与实践的结合,具备相应的生长土壤。二、哲学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三)哲学价值的实现,是一个理论与现实的互动过程从倾听时代的声音、把握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精神,从而形成具有时代意义的哲学,到让哲学成为“时代的头脑”,发挥哲学引领时代前进的作用,实现哲学应有的价值,这是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过程。二、哲学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在哲学的层次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互动并不是一种即时可见的感性直观的运动,它必然具有极其深刻的内在形式和极其复杂的思维环节。总体上是一个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不断上升和往复批判的过程。三、哲学价值实现的主体因素首先,主体独立的品格是哲学价值之实现的前提条件。只有学习并拥有独立的品格,哲学家才敢于实事求是地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用心谛听真理的声音;才能做到不迷信,不盲从,敢于坚持真理,而不至于与庸俗的观念同流合污,或屈从于权力、权威、金钱等的压力。三、哲学价值实现的主体因素其次,敢于怀疑,善于追问,是哲学价值实现的逻辑起点。哲学使人对大自然、对一切事物充满惊奇感,充满各种各样的、永无终结的疑问。“它把从未进入过自由怀疑的境地的人们的狂妄独断的说法排除掉了,并且指出所熟悉的事物中那不熟悉的一面,使我们的好奇感永远保持着敏锐状态。”三、哲学价值实现的主体因素再次,自觉的批判和反思意识,是提升哲学境界的基本条件。黑格尔说,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在黄昏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哲学智慧反对人们对一切流行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采取现成的接受态度,反对人们躺在封闭保守、因循守旧、随波逐流、无人质疑的温床上睡大觉。三、哲学价值实现的主体因素最后,哲学价值之实现最终必须落实到主体现实地“改变世界”的生活实践活动中。哲学不是书斋里的学问,它的职能不仅是为了说明世界,更是为了改造世界。四、哲学价值生成和演化的逻辑(一)在“什么样的哲学”与“对谁的价值”之间,存在着多样化的联系不同的哲学可以给人提供不同的思想资源和方法引导,通过与具体的思考和实践相结合,产生不同的具体价值。不同的哲学终因其能够从一定角度、一定层次上反映一定人群关注的问题,表达某种思考方式,它们也总是能够适合一定人的需要,产生一定的价值效果。四、哲学价值生成和演化的逻辑(二)主体对哲学选择和应用的能动性,根源于其自身需要和能力的发展从根本上看,哲学的具体价值生成于它与具体人的目的、需要、能力、条件等主体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生成于哲学与人在实践中的具体统一。一方面,从表面看来,哲学对于谁有什么价值,显然与主体的精神状态直接有关。另一方面,从更深刻的原因看,哲学对于谁有什么价值,最终取决于主体的实际需要、能力、条件等客观因素。四、哲学价值生成和演化的逻辑(三)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哲学的具体价值呈现日益丰富和深化的趋势哲学与人的现实关系并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类实践的不断发展、人的生活的日益丰富、社会文明的持续提升,呈现出一种彼此联系更加密切、彼此结合更加深入、具体内容更加丰富、实际效果不断加强的总体趋势。哲学与生活的结合,在这种“提问—回答”的不断循环中日益深化和加强。四、哲学价值生成和演化的逻辑人们的终极关怀同样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重新理解人的本质和本性,把握人与人之间社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