纬学的研究与发展_第1页
纬学的研究与发展_第2页
纬学的研究与发展_第3页
纬学的研究与发展_第4页
纬学的研究与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纬学的研究与发展

实时学习起源于早期。东汉的学者如张衡、荀悦等为反对纬学而对纬学产生时间、思想来源、纬书具体内容等所作的分析可视作纬学研究的开始。东汉之后,纬书虽遭历代统治者禁毁,但对纬学的研习仍代不乏人。清代辑佚学大发展,纬书大貌得以概观。清代学者如朱彝尊、全祖望、赵在翰、俞正燮等都用力甚勤。近代以来,西学强势进入国人的视野,现代学术研究方法也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取代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研究方法。本文拟以问题为中心,介绍近百年来纬学研究的学者们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一、关于纬学的产生时间及纬书、经典文献记载对于“纬”的基本定义,学者们基本上无异议,但对于纬学的“纬”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纬与谶及相关的符、録、图、书、候等是何关系却有不同的理解。一部分学者严格区分谶与纬,认为二者具有明确的不同指向,这种观点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谶自谶,纬自纬”为主要代表。持类似观点的有陈廷杰(《谶纬考》,《东方杂志》1924年第21卷)、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蒙文通(《经学抉原·内学第七》)、黄开国(《论汉代谶纬神学》,《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第1期))、董平(《论汉代谶纬之学的兴起》,《中国史研究》1993第2期)、贾立霞(《谶书和纬书的产生》管子学刊2003第1期)等。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谶和纬异名而同实,不惟如此,且谶、符、録、图、书、侯、纬等亦是一元。这种观点以陈槃《谶纬释名》、《谶纬命名及其相关之诸问题》、《谶纬互辞考》、《略论谶纬互辞及谶于经义与纬书之关系》等文章为主要代表。持类似观点的主要有姜忠奎(《纬史论微》)、顾颉刚(《汉代学术史略》)、钟肇鹏(《谶纬论略》)、王铁(《汉代学术史》)、郑钧(《谶纬考述》)、肖巍(《谶纬及其思想效应》,《云梦学刊》1997第1期)、向晋卫(《论汉代的谶纬之学》,《广西社会科学》2002第5期)、黄朴民(《两汉谶纬简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第3期)等。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纬应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指纬书之纬,包括狭义的纬和预言性质的谶等;狭义的纬专指纬书中解释经书内容的书。这种观点以日本学者安居香山的《纬书与中国神秘思想》为代表。持类似观点的有周予同(《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和丁鼎、薛立芳(《试论“谶”与“纬”的区别———兼与钟肇鹏先生商榷》,《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第2期)等。不过三者也有区别,周予同的狭义的纬专指“七纬”;丁鼎、薛立芳认为谶言泛指一切“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预言,谶纬特指两汉时期产生的纬书。在这一意义上与“纬”同义。因此当“谶”用来代表第一义项时,它与“纬”的概念关系是交叉关系;当“谶”用来代表第二义项时,它与纬的概念关系是同一关系。学术界对“纬”的这些不同看法,实际上反映了不同的学术路向。坚持谶、纬有别的学者多是从谶、纬的原始意义出发,循名求实;坚持谶、纬及其他相关名词异名同实的学者多是从汉代文献中反映出来的这些名词的实际应用出发,以实责名;坚持“纬”当有广义狭义之分的学者一方面注意到汉代人用词的不严谨,一方面也注意到谶与纬并不完全等同的事实,力图协调二者,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谶和纬及相关概念。纬学的产生时间就是纬书的造作时间。纬书是解释经书的书籍,产生自然应该是在经书之后。但是由于对纬的认识不同,导致纬学的产生时间被有些学者上溯到很早。蒋清翊认为“图书实群纬先河”(《纬学原流兴废考》),所以纬学应该追溯到河图洛书的上古之时。刘师培也认为“谶纬之言起源太古,然以经淆纬始于西京,以纬俪经基于东汉”(《左盦外集·谶纬论》)。不过,多数学者还是认同纬学应该产生于经书之后,但具体的时间历代看法很多,其中《后汉书·张衡传》中“知图谶成于哀、平之际也”影响很大,采信者颇多。但是历代辨之者也甚多,比如徐养原在《纬候不起于哀平辨》中认为纬书萌芽于成帝之世。李学勤在《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第2期)一文中则认为纬书在成帝时已经大备,其起源可能更早。周予同认为纬书“源于古代的阴阳家,起于赢秦,出于西汉哀平,而大兴于东汉”(《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顾颉刚认为纬学的兴起不能早于王莽秉政的时代(《汉代学术史略》)。因此,有的学者又笼统地称“纬书形成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并流行于世”(安居香山《纬书与中国神秘思想》)。目前来说,采用此谨慎观点的学者占多数。对纬学产生时间的不同看法,实际上是对纬书的不同看法造成的。将谶言视为纬书的可将纬书的产生上溯到太古;将纬书视为以阴阳灾异、望气堪舆之术附会经文的著作则伏生《尚书大传》和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自不能例外,故认为起于赢秦也不是无稽之谈。如将纬书视作托诸孔子、经学庸俗化的产物则论其形成于西汉末年也是适当的。对于纬学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大家也有不同的认识。对于纬学的神秘思想和迷信成分,很多学者进行了批判。王治心的《中国学术体系》和《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认为纬学代表的迷信思想是汉学上的汙点,是中国社会不进步的病根。侯外庐先生认为纬学是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中国思想通史》)。但也有不少学者认识到纬学有价值的一面。刘师培的《谶纬论》针对历代学者对纬学的批判,指出“敬天明鬼实为古学之滥觞,以元统君足儆后王之失德,是则汉崇谶学虽近诬民而隋禁纬书亦为蔑古,学术替兴不可不察也”,强调纬学在当时的合理性。皮锡瑞也认为“汉儒增益秘纬,乃以谶文牵合经义。其合于经义者近纯,其涉于谶文者多驳。故纬,纯驳互见,未可一概诋之”(《经学历史》)。刘师培论述得更为全面,他认为纬学有补史、考地、测天、考文、征礼、格物六大作用(《谶纬论》)。二、《乐录》纬书研究研究纬学文本较早的是蒋清翊的《纬学原流兴废考》。该书“流别”一章考纬书之来源、流传、存废等诸情况;“题目”一章对各个纬书的卷次、篇目、内容等加以分析。姜忠奎的《纬史论微》对历代纬书的禁毁和辑佚情况着墨甚多。钟肇鹏的《谶纬论略》和陈槃的《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对于纬书的篇目和各篇目名称具体含义及大概内容作了介绍。山东大学李梅训的博士学位论文《谶纬文献史略》(2003)对谶纬文献的形成、散佚与辑佚过程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并对明清谶纬辑佚的原因、体例特点、版本及其影响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李梅训还对《古佚书辑本目录·谶纬类》漏收的谶纬文献做了补充(《〈古佚书辑本目录·谶纬类〉补遗》,《图书馆杂志》2003第3期)。对于各类纬书的研究,应该说才刚刚起步。其中的易纬由于保存相对完整,研究也较为深入。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讨论纬学时基本以易纬为材料,介绍了易纬的象数之学、阴阳之数、八卦方位和卦气。《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冯友兰还将易纬表现的世界图示和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做了比较。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也对易纬论述甚详,认为易纬的核心就是卦气说。同时该书还讨论了易纬中从无到有的宇宙生成论。山东大学贾立霞的硕士学位论文《〈孝经〉纬研究》(2003)一文认为《孝经》纬的内容除了对《孝经》一书的注解、阐释乃至研究之外,还记载了时人对天文、地理、宗教、文化、神话、历史等方面的认识与见解,对研究古代文化、古代宗教、古代历史、古代文学等有重大的资料价值。文章认为《孝经》纬各篇出现的时间早晚不一,其内容互有重复甚至抵牾,体例也不一致,说明《孝经》纬非一时一人之作。就《孝经》纬对《孝经》的阐释来讲,又表现出传统注解方式与非传统阐释方法共存的特性。王步贵《论纬书〈乐图微〉的思想》(《社会科学辑刊》1992第4期)一文剥去《乐图微》的神秘外衣,解读了《乐图微》反映的社会政治思想。唐明贵《试论〈论语谶〉的内容及其价值》(《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第2期)认为《论语谶》除解释《论语》以外还包含了大量天文地理、古史、神话等内容,对于我们了解汉代的风俗、迷信和社会思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朱旭强《〈乐录图〉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第12期)经过分析认为,《文选》李善注所引的《乐录图》是两汉盛行纬学的产物,是乐纬的一种。对于纬学文本的研究,应该包括对纬书的辑佚工作。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纬书集成》一书,汇集了四库全书本《易纬》、《说郛》、《古微书》、《纬书》、《七纬》、《诸经纬遗》、《七纬拾遗》、《诗纬集证》、《玉函山房辑佚书》、《纬捃》、《通纬》、《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加上编者所辑的《纬书佚文辑录》等内容,是对纬书辑佚的一次大总结。同年,河北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日本学者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的《纬书集成》。该书以乔松年的《纬捃》(光绪戊寅强恕堂刊本,十四卷)为底本,参校《重校说郛》、《古微书》、《纬书》、《古书拾遗》、《诸经纬遗》、《七纬》、《玉函山房辑佚书》、《汉学堂丛书·通纬佚书考》、《黄氏逸书考·通纬七十二种》、《集纬》共十种辑佚书,以及两位编者搜集的大量残存于中国和日本未被收入辑佚书的纬书佚文综合整理而成。三、关于汉代纬学的兴起及其学术影响对纬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有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和对纬学文本有了进一步了解后,纬学的相关研究开始渐渐步入学者们的视野。纬学与汉代文化的关系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李中华所著《神秘文化的启示———纬书与汉代文化》是对纬学进行全面解读的著作。其中所论“纬书与汉代伦理”、“纬书与汉代神话”两章很有特色,对纬书反映的汉代伦理思想和神话传说予以了探讨。冷德熙《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专门讨论纬书神话,认为汉代士人以大量制造纬书的形式制造了纬书政治神话,纬书政治神话又以体系神话的形式构成了自《山海经》诸神系统和春秋战国神话系统以来的又一个神话系统。冷德熙将纬书纳入宗教学的视野对纬书进行探讨,明确了纬书在中国古代宗教史和神话发展史上的地位。徐兴无《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建构》认为,汉代是一个对先秦文献进行大整理的时代,是一个文化建构的时代,纬书文献恰恰体现了汉代人的这种努力,是一场文化运动的产物。安居香山在《纬书与中国神秘思想》中认为纬学并不是汉代的异端思想,从其拥有的地位和影响看,纬学是汉代思想的基础。纬学是汉代发展起来并成为思想潮流的。因此,纬学吸收了很多汉代及之前的思想资源并对汉代的学术思想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陈槃指出纬学与阴阳五行说的邹衍一派和方士思想有密切关系。李守清认为纬学的思想与自商周到秦汉的天命观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谶纬之学产生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条件初探》,《华中师院学报》1982增刊)。山东大学朱玉周的博士学位论文《汉代谶纬天论研究》认为,纬学中的天神与君主之间的感应关系,完全继承了先秦以来并经前汉学者加以完善的阴阳五行说和天人感应理论,并对汉代的政治、思想信仰、学术文化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刘泽华指出,纬书将流行于两汉的“天人一体化”理论发展到极致,用自然现象比附社会现象,为统治者制造神话,成为封建君主专制的理论基础(《汉代纬书中神、自然、人一体化的政治观念》,《文史哲》1993第1期)。董平在《论汉代谶纬之学的兴起》(《中国史研究》1993第2期)中认为纬学的兴起与黄老之学的盛行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陈其泰考察了汉代阴阳五行说和纬学的演变,指出二者实际上都是为神化皇权制造出来的,打的是“尊经”、“崇圣”的旗号,但与原始儒学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相对立,是思想史上的一股浊流(《两汉之际阴阳五行说和谶纬说的演变》,《孔子研究》1993第4期)。张俊峰认为,纬学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东汉社会思潮的整体构架,纬学的流行则在与经学的互动中影响着东汉社会思潮的走向,而两者的最终合流更是使东汉社会思潮失去其时代意义并逐步衰落乃至于消亡的重要原因(《谶纬与东汉社会思潮略议》,《河北学刊》2001第3期)。纬学成为汉代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后,也引起了当时学者对纬学的批判。王友兰论述了两汉的谶纬神学和反谶纬神学的斗争,指出这是一场神学与反神学、理性与反理性的斗争,肯定了历史上反神学的优良传统(《两汉谶纬神学与反谶纬神学的斗争》,《学术月刊》1981第9期)。徐兴无将汉代对纬学的批判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经学家的批判,一类是在野派自然论者的批判。他指出前者的批判主要限于文献、师法的考订和神学内部的争执;后者的批判已经深入到哲学和政治学的批判。文章还论述了汉代对谶纬之学批判的不彻底性(《论汉代对谶纬神学的批判》,《南京大学学报》1990第1期)。马亮宽则评估了反纬学思想的价值,指出反纬学思潮促进了文化的多维性发展,充实和丰富了儒学的内容,遏制了谶纬化儒学的进一步发展(《略论汉代的的反谶纬思潮》,《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5第2期)纬学与经学的关系,是研究者们关注较多的问题。周予同的《纬书与经今古文学》研究了汉代今古文学家与纬学的关系以及近代今古文学家对于纬书的见解。台湾师范大学陈明恩的博士论文《东汉谶纬学研究》认为谶纬之初本与经义无涉,自光武校定图谶并颁之于天下后,谶纬与经学之关系乃愈趋紧密,而有“以谶正经”及儒者“争学图纬”之盛况。黄复山的《东汉谶纬学新探》则对纬学与《白虎通》和《公羊》学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台湾东海大学洪春音的博士论文《纬书与两汉经学关系之研究》是专门讨论纬学与两汉经学的学术著作。论文主要探讨了与汉代纬学关系密切的经学议题:纬学与汉代今文经学、《白虎通》中的纬学与经学、郑玄的经学与纬学等相关问题。台湾逢甲大学吴士煇的硕士论文《谶纬与两汉经学、政治相关之研究》则在相关章节讨论了通经致用与纬学的关系,尤其重点讨论了纬学与有关经学治国层面的关系。徐兴无重点考察了两汉、宋明和清代三个历史时期纬学与经学的关系,指出:两汉时期的今文经学是阴阳五行学说与儒学的结合,是宇宙论哲学与伦理学的结合,是方士与儒生的结合,这一结合过程也是纬学产生的过程;宋明时期的经学与纬学关系则是经学对纬学进行了公开的批判和暗地的吸收;清代考据学对纬学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并启发了今文学家对纬学的进一步肯定和现代学术对纬学起源等问题的探讨(《谶纬与经学》,《中国社会科学》1992第2期)。陈苏镇认为纬学与《公羊》学有密切的关系。纬学在内容上受到《公羊》学的影响;同时纬学又以神学方式为《公羊》学的基本理论和主张做了进一步论证和发挥(《两汉之际的谶纬与〈公羊〉学》,《文史》2006第3辑)。此外,陈吉其《两汉神学迷信思潮及其对经学衰落的影响》(《理论与当代》1995年第8、9期)、李建国《谶纬与经学训诂》(《河北师院学报》1996第3期)、余江《谶纬与两汉经学》(《殷都学刊》2001第2期)、蔡慧清《汉代经学谶纬化的过程及其动因》(《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3第5期)和葛志毅《汉代〈易〉学与谶纬图书之学》(《学习与探索》2008第4期)等也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纬学与经学之间的互动关系。顾颉刚对纬学与史学的关系曾有精彩的论述。他认为纬学是研究东汉时古史观念的材料,将纬学中的古史称之为新古史和假古史,认为纬书中的上古史问题实际上是中古史问题(《汉代学术史略》)。以此观点出发,周予同的《纬谶中的孔圣与他的门徒》、《纬谶中的“皇”与“帝”》考察了纬学中的一些古史问题,指出两汉以来的孔子是假的孔子而不是孔子的真相,是已死的孔子,孔子的形象随着经济组织、政治现象与学术思想的变迁而不断变换;纬书中的“皇”与“帝”,说明了我们的“正史”受到神话和传说的影响。曾德雄认为,帝王世系及其受命是纬书的中心思想内容,其要义是论证汉政权之合法正统地位,构成了中国历史文明早期寻求政治合法性的思想历程(《谶纬中的帝王世系及受命》,《文史哲》2006第1期)。张小峰《后汉书帝王感生神话与谶纬思想》(《文教资料》2007第1期)以帝王感生神话论述了后汉书与纬学的关系。葛志毅《谶纬思潮与三皇五帝史统的构拟》(《管子学刊》2007第4期)则表明纬学对三皇五帝史统的确立有重大作用。纬学与文学的关系也受到很多人注意。叶岗认为汉代的《郊祀歌》与纬学有密切关系,《郊祀歌》特殊的诗意倾向和祀神的非严肃性是纬学世界观酿就的(《汉〈郊祀歌〉与谶纬之学》,《文学评论》1996第4期)。黄金鹏指出,纬学的天人感应论和认为文艺可以沟通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导致了文坛物感论的成熟和发达。同时纬书中也保存了不少汉代的文论观点,有助于我们把握汉代文论的全貌(《纬书与汉魏六朝文论》,《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第4期)。熊笃的《〈三国演义〉与谶纬神学》(《明清小说研究》2001第4期)和刘向军《谶纬神学与“拥刘反曹”思想倾的研究,指出了纬学在三国时期的影响以及对罗贯中撰写《三国演义》的影响。王焕然讨论了汉赋与纬学的关系,指出纬书中汉高祖的“五星聚东井”、斩白蛇及光武帝的《赤伏符》这些政治神话是赋家运用较多的素材,其目的在于为汉政权的开创及中兴寻找合法依据。同时,赋家还用祥瑞之事为帝王歌功颂德(《谶纬的流行及其对汉赋的影响》,《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2第5期)。张廷银的《谶纬及道教对玄言诗兴起的影响》(《西北师大学报》2003第4期)中认为纬学对玄学的产生和玄言诗的兴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文心雕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著作,对于其中的《正纬》篇也有不少学者讨论。孙蓉蓉《〈正纬〉与谶纬———〈文心雕龙·正纬〉篇辨正》(《南京大学学报》2004第4期)、夏慧绩《〈文心雕龙·正纬〉辨疑》(《语文学刊》2006第7期)和祁文洁的《从〈文心雕龙·正纬〉看刘勰对谶纬的态度》(《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第2期)都是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汉代是道教的形成时期,纬学是汉代尤其是东汉时期盛行的思想潮流。因此,对于纬学和道教关系的关注者也不少。薛登福的《谶纬与道教》一书是这方面的专著。他认为汉代的纬学,原是杂引早期神仙道教之方术、信仰以说经,与道教的关系本来极为密切;汉世及汉后的道教又沿承纬学的说法,于是形成了纬学与道教相互影响、纠缠难分的情形。因此该书对纬学中各种思想资源与道教相涉者一一论述,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讨。梁宗华认为,自东汉正式确立纬学为统治阶级的指导思想后,汉代一切思想学派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蒙上一层宗教迷信的色彩。道家学说日渐宗教化并最终形成早期道教,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纬学诸层面的影响启迪当是重要因素之一(《汉代谶纬神学及其对道家宗教化的影响》,《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5第4期)。纬学与汉代政治的关系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之一。顾颉刚就认为纬学的产生与王莽代汉有密切的关系(《汉代学术史略》)。台湾逢甲大学吴士煇的硕士论文《谶纬与两汉经学、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