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氏氏氏谱牍学的新发展_第1页
宋明氏氏氏谱牍学的新发展_第2页
宋明氏氏氏谱牍学的新发展_第3页
宋明氏氏氏谱牍学的新发展_第4页
宋明氏氏氏谱牍学的新发展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宋明氏氏氏谱牍学的新发展

姓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语》中晋国胥臣言,“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是为姓氏之始。三代之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中华姓氏体系基本确立,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郡望、堂号、门阀等特定的概念或制度,姓氏在百姓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姓氏文化的内涵日益丰富,对姓氏谱牒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从先秦时期的《世本》到汉代的《急就篇》《风俗通·姓氏篇》,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姓氏簿状》《姓苑》,到唐代的《大唐氏族志》《元和姓纂》,正如南宋郑樵所言,姓氏谱牒学的研究在唐代达到顶峰。进入有宋一代,门阀制度虽已经走向末路,郡望、堂号也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而实用性下降,但姓氏谱牒学却仍然有新发展。其一,正如学者王力平在其《邓名世与<古今姓氏书辨证>——兼谈宋代姓氏谱牒学的发展》中所言,体现为大量的文人学者关注、考订、整理或编撰姓氏谱牒学著作。宋代陈彭年、苏洵、司马光、欧阳修、郑樵、邓名世、马端临、洪迈等人都对姓氏谱牒学有所著述,朱熹、吕祖谦等大学者也对姓氏谱牒学十分关注。其二,体现为姓氏学开始成为一种有意识的教育普及行为。宋初出现了《百家姓》这样的姓氏学普及作品,并迅速在坊间流行,成为村学的主要识字课本之一。生活在宋末元初的硕儒王应麟,撰写了《姓氏急就篇》,堪称有宋一代姓氏学的压卷之作,充分印证了宋代姓氏学发展的两大特征。一《姓氏急就篇》在宋明时代的重要性王应麟,字伯厚,自号深宁,人称厚斋先生,原籍河南浚仪,曾祖南渡,定居庆元府鄞县。应麟于宋理宗淳祐年间中进士,后又中博学宏词科,以文学著名,提倡博学通儒之学。宋亡后,闭门著书不仕,博览经史诸子,通晓天文地理,认为君子不可须臾不学,四库馆臣称“应麟博洽多闻,在宋代罕其伦比”。如同宋代众多学者一样,王应麟极为重视姓氏谱牒之学。其大型类书《玉海》卷五十即为《谱牒》,从“黄帝二十五宗”一直叙述到宋代郑樵的《氏族志》,除记录各大世系外,对种类繁多的姓氏书的作者、所录姓氏数目、结构编排、成书经过等都作了翔实的记录和统计,间或夹杂中肯的评语。卷五十一《玉牒图谱》,记录了汉唐以来的帝王谱系书籍。王应麟的另外一部类书《小学绀珠》,卷五卷六记录历代圣贤名臣姓名,卷七专门为《氏族类》。该类以数目为纲,从“黄帝十二姓”开始,记录了如“八元”、“殷民六族”、“鲁三桓”、“晋六族”等常识性称谓,并且具有极高的概括性。如在“四李杜”条目下,就记录了“李固、杜乔;李云、杜众;李膺、杜密(后汉);李白、杜甫”共四组人名。此外,王应麟还作《急就篇补注》,对汉代史游的识字书《急就篇》在颜师古注的基础上进行补注,对于占该书近四分之一的姓氏部分,王应麟或补姓氏来源,或增历代人名,考据掌故,厘定音形,尤为详核。如《急就篇》“褚回池”一句的“褚”字,颜注为:“褚师,官名也。卫有褚师定子、声子及褚师圃,其后因姓褚焉。”王氏补注曰:“《左传注》‘褚师,市官’。宋褚师段,共公子,《广韵》‘宋共公子石,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因而名氏’。”而颜氏又曰:“又周褚有氏之地,居者亦以命族。”王氏则又补注曰:“《左传》‘王宿于褚氏’。”正是因为王应麟博洽的知识和对姓氏谱牒长期的关注和研究,才有了作为宋代姓氏学压轴之作的《姓氏急就篇》的问世。姓氏谱牒之学,源远流长,历朝历代姓氏书谱牒书,层层累叠,卷帙浩繁。如果说姓氏学能作为一个学科,而这个学科的著作有专著和教材之分的话,王应麟编撰的《姓氏急就篇》,无疑是为数不多的教材中出色的一部。作为教材使用的《姓氏急就篇》,在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有鲜明的特点。《姓氏急就篇》容量适度而全面。全文共2427个字,正文部分收录单复姓共2095个,加上在注释中夹杂增补的姓氏,估计在2300个左右。有研究统计,《急就篇》收录130姓,《百家姓》收录438姓,《风俗通》收录500姓左右,《世本》收录875氏,《元和姓纂》收录1233姓,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收录3736个姓氏,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收录4657个姓氏。而《通志·氏族略》和《姓解》《千家姓》《姓汇》等许多姓氏书收录姓氏数目都是在2000到2500个之间。正如王应麟在书中谈到的“虑漏脱,晋终末……胥众聊应大略述”一样,《姓氏急就篇》所含的姓氏容量在宋明时代是适度而全面的。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内容精确而谨慎。应麟世承东莱之学,身兼汉宋之长。《姓氏急就篇》篇后跋中提到,其编撰的初衷就是姓氏之学“撰著虽多,混淆舛讹”,王应麟举例道:“战但莫识,莞筦孰别。利黎旅庐,《史》《汉》亦殊。遐不考证,前言往行。”为此,本书中对时代较晚的姓氏书的直接引用不多,材料选取也力求早而确。后世清代儒生叶廷琯曾在其著作《吹网录》中记录到,他发现了一叶姓人名在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和《姓氏急就篇》中两相抵牾,几经比较,最后得出是《困学纪闻》引用有误,可见《姓氏急就篇》精核至此。和宋代学者浓重的辨伪疑古风气不同,王应麟对姓氏的考订非常谨慎,很少发表自己的主观看法,更少在书中品评臧否前人或时人观点。对于各方论点,王应麟始终保持尊敬和谨慎的心态,这在宋代姓氏书中尤为难得。四库馆臣在评价郑樵《通志·氏族略》时说道:“恃其该洽,睥睨一世,谅无人起而难之,故高视阔步,不复详检,遂不能一一精密,致后人多所讥弹也。”而对于《姓氏急就篇》则言:“然载籍既有此姓,删之反有挂漏之讥。过而存之,亦不足为累。每句之下,各注其受氏之源,与历代知名之士,必一一标所据之书,尤为详密。”清周中孚也在《郑堂读书记》中说道:“注亦厚斋所自作,征引典博,证据分明,殆无一字虚设。”对比宋代的这两部著名的姓氏书,王应麟的《姓氏急就篇》无疑在精核和完整方面占了上风。清代有崔冕撰《千家姓》,仿照《姓氏急就篇》将一千余单复姓连属成文,文辞雅驯,但在四库馆臣眼里依然“不及王应麟《姓氏急就篇》典核有据也”。应麟“过而存之”的态度和“必一一标所据之书”的行为以及“典核有据”的效果,为后世姓氏学学者称道和效仿。《姓氏急就篇》在姓氏编排上体系完整,自成一格。据郑樵所言,古来姓氏书的编纂,主要有论声、论字、论地望三种方法,而三种方法都各有局限,无关姓氏研究本质,所以他坚持将各姓氏按上古“得姓受氏”的缘由,分为32个类型。郑樵按受氏之缘由来编排姓氏书,的确有助于姓氏研究的深入,但是也存在过于重视受氏源头,而对于姓氏在汉唐以后的孳乳和变异等关注不够,导致这样的划分“多挂漏”(《四库全书总目》卷五十,《通志》条)。而王应麟则大胆地采用了另外一种编排方式,如同《急就篇》将汉字按所属意思“分别部居不杂厕”一样,王应麟也尝试把姓氏当成名物来胪列。如植物则举“林樊乔木口枚条,柏槐梧杞棘栩椒。竹柳杨柘桑枞樛,枣甘杏栗梅李桃”等,举动物则“骑马骓骊骐骆驹,驷圉栈驰驺。犁牛特犨牢牧俱,啖啮羊彘屠奚辜。豹鹿糜麃猛虎狐,彪熊犴狸猫貂狼”等。如此王应麟在全文中依次涉及“家世、朝代、五经、诸子、名臣、衣饰、金属器物、交通工具、建筑、集市、学校、灾政、堪舆、人体器官、起居器物、戏剧、亲戚、族名、化妆、植物、药物、动物、边疆、政事、职官、山川、九州”等门类,可谓是分门别类百科全书式的编排,这在古今姓氏书上是个创举。然而,任何一个硬币都有两面。行文精确严谨,难免开拓性不足,所以后世有人批评《姓氏急就篇》中“多承旧说,亦未能考正是非”(清·张澍《养素堂文集》卷十七),明末清初方以智在《通雅》中也有类似的批评。按名物组织形式,固然可以“分别布居不杂厕”,却又难免陷入各类名物交织的困境。如“药物”类本身多由动物或植物构成,与“动物”“植物”并举难免有交叉。如“桂”“杜”等,既属于植物,又属于药物,王应麟将其归入药物一类自有他的道理;然而,读者要快速查阅起来,却颇不方便。当然,瑕不掩瑜,《姓氏急就篇》容量适中、内容精核、体例新颖,称其为宋代姓氏学中的总结性教材不为过。二《姓氏急就篇》是传统知识与现代文化在一人姓氏教育源远流长,这样一种不自觉的教育行为在姓氏产生之初便已伴随而生。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有意识地进行姓氏教育的文字则是西汉史游《急就篇》中从“宋延年,郑子方”开始的134句。作于北宋初的《百家姓》,迅速成为有宋一代乡间学校的日常教材。姓氏教育在宋代成为蒙童不学不足以供“日用”的必修课程,成了宋代蒙学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姓氏急就篇》就是这样的一部面向孩童“蒙士用劝”的识字识姓识物识事多功能的姓氏教育启蒙教材。王应麟在篇末自跋中写道:“奇觚少学,史游所作。《颉篇》古字,姓名略记。昔欧阳子,《州名》是拟。韵属句摹,辑为此书。希镜百帙,指掌可述。对息问董,若龟五总。姓复言重,余皆汇从。尚友得师,讽诵自怡。稽经订传,蒙士用劝。”四库馆臣云:“其书仿史游《急就篇》体,以姓氏诸字排纂成章,以便记诵,文词古雅,不减游书。又虽以记录姓氏为主,而胪列名物,组织典故,意义融贯,亦可为小学之资。”《姓氏急就篇》荟萃了王应麟的文采和渊博,又针对儿童的特性组织内容,具有极强的教育性。首先,在形式上,王应麟将原本毫无关联的各个姓氏连缀成文,三字、四字、五字或七字一句,上下对仗,押韵成歌谣,这一点《百家姓》也做到了。但是《百家姓》虽有韵,但行文本身并无意义,若不是篇幅短小,记诵起来颇有难度。而《姓氏急就篇》整合了《百家姓》的优势,又如同《千字文》一般,巧妙编排文字,将意思和典故贯穿其中。如开篇讲述朝代更迭:“稽尧虞,监夏商。禹启汤,武成康。周叔季,侯暴强。桓庄霸,燕荆王。战秦项,兴高光。晋代魏,齐更梁。隋吞陈,宋过唐。”七句42字,就把上古至宋的朝代更迭高度概括了起来,同时也就介绍了这42个单姓。孩童在朗朗上口的歌谣中记住了朝代更迭,知道了各朝圣王,还学习了众多的姓氏,也起到了认识汉字的作用,可谓一石多鸟,颇有点符合现代教育学多元智能和综合课程的理念。在结构上,《姓氏急就篇》借鉴史游《急就篇》分门别类习字的经验,把姓氏按汉字本身的意义进行分门别类(类别见前)。这一方面道出了姓氏和汉字本源的关系,如书中说述“李”姓,则举“老聃生而指李树”和“理徵子利贞食木子得全”的例子。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儿童的见闻,训练了儿童的分类和名物归属的能力。除了在单姓中按门目归类以外,王应麟还通过概括核心词,揭示了一些复姓的构造规律,升华了儿童对姓氏构造的认识。如“东西南北宫门乡,郭野殷唐东西方”14个字,就概括了“东宫、西宫、南宫、北宫、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东乡、西乡、南乡、东郭、西郭、南郭、北郭、东野、西野、南野、北野、北殷、北唐、东方、西方”共23个复姓。这样高度的概括,既精简了字数,减少了孩童学习负担,又揭示了众多复姓构成的规律,是对孩童分类能力训练的升华。按事物分类广泛学习,这符合孔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优良传统,也暗合了现代心理学重视儿童分类能力培养的道理,是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宝贵经验。其次,在行文中,王应麟发挥其对汉字运用的熟稔,巧缀成文,单姓无一重复,文辞简约而雅驯,对仗工整,韵律铿锵,朗朗上口。应麟充分发挥了他长于修辞的优势,工整的对仗如“老龙祖龙长修鱼,司鸿帝鸿令纯狐。句龙潜龙御豢扰,乘马马白驺巫”;巧妙的音近如“召邵彤鬷容,朗浪龚共洪”;优美的意境如“方雷缙云,霞露浩星。轩辕子车,公玉公金”。所以清代的《郑堂读书记》评价道:“是编以姓氏联贯成章,取便童蒙诵习。其体仿史游《急就篇》而吐属雅驯亦复相似。惟篇中复姓间有重字,如中屠不能避中字屠字之类,盖又属单姓故也,其余单姓皆无一字重见”,尤其是“有意义以概括之,可谓巧夺天工矣”。最后,在内容上,《姓氏急就篇》有两大亮点。第一是在正文中植入儒家传统价值观。如“宝慈俭,帅典常。直谅友,箴谏防”,“万钟禄,印钮累。守不变,宁寒饥”。并教导幼童对人物要有正确的品判,如“浊猗顿,贱陶朱”,“展禽是,泄冶非”,“少施登徒,无钩投壶”,等等。当然,除了宣扬儒家道义外,文章对世俗中流行的如“明哲保身”“守弱返初”等道家思想也进行了吸收,如“养吾真,遂昔初”“誉渊生,计晁危。审富贵,安佚遗”“依于义,俟厥时。巢由隐,彭薛归”等。思想的多元和杂糅,这也是历来蒙书的共性。第二是选材上特别注重趣味性。《姓氏急就篇》正文简练,注文精核,笔墨篇幅极为宝贵,故所选典故不多。但这为数不多的典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基本上都是妙趣横生,适合儿童阅读的小故事。如有关名号的趣闻:“汉有牛崇为陇西主簿,马文渊为太守,羊喜为功曹,凉部云‘三牲备具’”;“田千秋以年老朝见,得乘小车出入宫禁中,因号‘车丞相’”;“岱县人姓九百,名里,为县小吏,而功曹姓万,县中语曰:‘九百小吏万功曹。’”如有关汉字构造的轶事:“吴是仪,本姓氏,孔融嘲曰:‘民无上。’乃改为是”;“宋太宗谓崔偓佺曰:‘或言姓用字加撇,或云加点。’对曰:‘刀下用,角音;两点下用,为鹿音;用上一撇一点俱不成字’”。书的末尾部分还介绍了一个因名字识籍贯的小故事:“元丰中进士唱名有暨陶,主司三呼去声,不应。苏颂进曰:‘当以入声呼之。’果出,神宗问:‘何以知之?’颂对:‘三国时吴有暨艳,造《营府之论》,恐其后。’问陶乡里,乃崇安人,上喜曰:‘果吴人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