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与藏医对诊脉时间的选择_第1页
中医与藏医对诊脉时间的选择_第2页
中医与藏医对诊脉时间的选择_第3页
中医与藏医对诊脉时间的选择_第4页
中医与藏医对诊脉时间的选择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与藏医对诊脉时间的选择

脉诊是医生用手指按患者身体的特定部位脉诊的一种特殊诊断方法。根据动脉中应该指的是形象,我们必须了解身体肠道血液循环的变化,并评估症状。这种诊断方法在中医和藏医诊断疾病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下面试从几个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1诊断方法1.1切脉以神经证“切脉”中医和藏医对诊脉时间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中医认为诊脉时间宜在晨起之时,《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中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藏医认为切脉最宜在清晨朝阳初露之时,《四部医典》曰:“天空日升未临谷,体内暖气未曾失外部,体内寒气未曾窜内部,卧床未动饮食未进前”。因为此时人体尚未开始活动,受情绪及体力活动的影响最少,而且天气也处在阴阳均衡、寒热调和之时。此时切脉最能反映身体之真实情况。此外,藏医根据本民族的特色,还要求在诊脉前一天晚上,一定要有安稳平和的睡眠。最好不要有剧烈运动,也不要有暴怒、争论、过忧、过喜的影响。饮食则以清淡为宜。1.2侧从其切脉独取胚部,解决矛盾“表三”诊脉部位是切脉的基础与根本。中、藏医诊脉部位有以下差异:①中医诊脉部位虽然很广泛,但临床最常采用的是“寸口诊法”,即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因为中医认为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太渊部位正当寸口,五脏六腑之气皆会聚于此,且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和脾胃脉气相通,故全身脏腑功能强弱和气血的盛衰都可以从寸口反映出来,所以切脉独取寸口可诊断全身疾病。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分,以桡骨茎突为关部的定位标志,关前为寸,关后为尺。②藏医诊脉部位也多选取患者腕后桡动脉,但其具体部位及定位方法和中医有一定差别。其具体部位在第一条横纹向肘窝部量一寸处,但其定位以腕横纹为标志,从桡骨茎突内侧处顺取冲部脉、甘部脉、恰部脉。如《四部医典》曰:“腕上第一皱纹起,下量一寸突骨之内侧。”冲、甘、恰三部相当于中医的寸、关、尺,但比中医略偏向肘窝内。藏医认为人体虽有众多动脉可供候诊,但腕后第一横纹一寸处与脏腑的距离适当,可以了解实际病情,故而选此。《四部医典》解释道:“只缘动脉虽然遍身布,接近脏器谷水若拍岸,远则犹如客人话递传,适中恰似三夏雷声动,一切穿行当如商集市,如若不行脏腑谓逆违,气血遍体流行如老板,十二经络不混似筏纹。”1.3切脉以四、三指同时作用藏医和中医都有轻按、中按、重按之按度,但各自的按法却不同:中医通常用浮、中、沉按法。《诊家枢要》说:“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按在皮肤上为“浮取”,又称“举”;用重指力按在筋骨间为“沉取”,又称“按”;用中等指力按在肌肉上且伴一定挪移为“中取”,又称“寻”。临床诊脉时,强调三指同时用力,当对某部进行特别诊察时也可用到,也常使用单按法。藏医采用三指分别用力,不同部位用不同的指力。在冲部轻用力;在甘部中用力,摸及肌肉即可;在恰部则重用力,触及筋骨才可,认为这样才能正确认断病情。正如《四部医典》所言:“寸按皮肤关按肌,尺部微按骨骼压明显——”。这是由于藏医认为脉如出土时的萝卜,由浅渐深,而肌肉由薄渐厚,故如此按之。另外,中藏医在切脉手法上也不同,有时同时以左右双手诊患者双侧之脉,中医诊脉则常左右手交替进行。中藏医脉诊在诊脉时间、诊脉部位、手法运用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时间多选择清晨,部位选择腕后桡动脉,手法也分力度。同时,二者诊断思想均根基于整体观念,故均以“司外揣内”为基本原理。但具体运用时,如脉位的定位方法、医者切脉手法等方面二者还是存在一定差别。2临床应用2.1“心肝”为左,肺脾、肾、三木休,以则胃藏医和中医脉诊分侯脏腑的内容虽不完全相同,但也有相似之处。中医寸口脉分候脏腑在《难经》中的分法与藏医有相近之处。左侧寸、关、尺部侯心、肝、肾(三焦);右侧寸、关、尺部侯肺、脾、肾(命门)。从上可以看出中藏医脉诊分候在肝脾两脏所候部位存在分歧。这是由于中医遵循“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更注重各脏腑的功能态势,故心肝为左,肺脾为右。藏医认为,左侧冲、甘、恰部分别侯心、脾、肾(三木休);右侧冲、甘、恰部分别侯肺、肝、肾(膀胱)。(见下表)。这是由于脾和胃多在人体的左侧,肝和胆在右侧,故藏医左手甘部候脾与胃,右手甘部候肝与胆。藏医的左恰候左肾和三木休,右恰候右肾和膀胱,男女性别不同还有不同。中医的六腑三焦与藏医的六腑三木休虽在音节上有些相近,但二者的实质完全不同。中医的三焦虽有多种含义,但作为六腑之一来说它是最大的一个,其主持诸气,通行水液。《类经》说:“三焦者,……确有一腑,盖即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脏腑,一腔之大腑也”。《难经·三十一难》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结也。”《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藏医中的三木休,是人体精气之库,精血之源。根据三木休的功能,相当于男性的精囊和女性的卵巢,犹如一国的珍宝库,见表1。2.2《隋书》卷四七《女性之间极端二脉,仅有三种表参小部的表三或指胃①临床上,中医诊脉部位及切脉手法与男、女性别无关,但重视脉象特征在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别。而藏医一般以医生右手切按男性患者之左手之脉,以左手切按女性患者右手之脉为主,同时仍需诊患者之另一手的脉,以资借鉴参考。并且女子右手的冲部候心与小肠,左手冲部候肺与大肠,与男子恰好相反。因为藏医认为,心脏的尖部有一孔窍,女子的该窍略朝右侧,男子的孔窍略朝左侧,故女性的寸脉与男性反而候之。正如《四部医典》所说,“女性两手寸脉左右反,所以虽然肺心无定向,心之尖端如此所指故”。②藏医用手指切脉时指肚有阴阳之分,《四部医典》曰:“上角五脏外行为阳脉,下角六腑内行为阴脉”,即指肚的桡侧面(亦称上角)为阳脉,专候脏器;尺侧面(亦称下角)为阴脉,专候腑脉。中医也有阴阳脉之分,但是依据阴阳的特性来分辨脉象特征,如浮、数、实为阳脉,沉、迟、虚为阴脉。2.3正常脉象的内涵标定中医把“平脉”的脉率为一息4~5至。历代文献有诸多的描述,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在动,呼吸定息,脉五动,润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脉诊》曰:“不浮不沉,不迟不数,恰在中部,来去从容,一息四至的缓脉,是表示脾胃调和,健康无病,谓之平脉。”后世历代医家从平人脉象的脉位、至数以及形、势等方面进行了表述,逐步完善并标定了典型的正常脉象特征。强调有胃、神、根。同时也存在生理变异。如有的人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称斜飞脉;若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则称为反关脉。这些脉都是生理特异的脉位,不属病脉。藏医把正常脉象的脉率为一息5次。《四部医典》曰:“有病无病当视搏动数,无病平庸常脉医师之,一呼一吸脉来有五至。”另外,平脉分3种,称阳脉、阴脉及中性脉。阳脉一般见于男性,其脉象粗壮而缓慢,有时也见于女性;阴脉脉象为细而速数,多见于女性,但也偶尔见于男性。至于中性脉,其脉象长而光滑,柔和。不徐不疾,于男性女性均可见到。另外,藏医也注重脉象与季节的联系,且用生动形象的各季物象及鸟鸣声来描述相应脉象的特征。例如,春季多见紧脉,因此时大地回春,植物开始萌芽,春季与脏腑中的肝胆相应,其脉象犹如百灵鸟的鸣叫声,故脉象细而紧;秋季万物茂盛繁殖,雨量充沛,与五脏中的心脏相应,又于六腑中的小肠相应,因此脉象旺盛而粗壮。2.4藏医对脉象的认识在病脉中,中医把常见的病脉归为16~38种不等,目前常分28种脉象,按浮脉类、沉脉类、迟脉类、数脉类、虚脉类、实脉类六大类。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脏腑气血失常及阴阳失调而为,《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至;阴阳离决,精气乃决”,说明阴阳协调与否对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的重要影响。另外五行学说也用于说明人体五脏生理功能及病变之间的相互影响,基于以上原理来阐释和判断疾病的主病规律。表现在脉象上,如,浮脉主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沉脉主里证;虚脉则见于气血两虚;数脉主热证,亦主里虚证;迟脉主寒证,亦见于邪热结聚。藏医所述的病脉种类也很多,大致包括浮、沉、洪、细、大、小、滑、涩、满、实、空、迟、数、长、短等二十多种。在具体辨病时,要依据脉象总纲与具体脉象,《四部医典》曰:“总脉六种分其热与寒;强洪滑数紧实热证脉,……寒脉弱沉衰迟疏与虚”,即脉象强、洪、滑、数、紧、实脉是热性疾病脉象;细、沉、弱、迟、微、虚脉是寒性疾病的脉象。具体脉象又分从各种脉象辨识病情,通过冲、甘、恰三个部位的12种脉象诊断身体上下和脏腑疾病。藏民族认为,土、水、火、风、空这五种物质构成世界一切事物的本源,称为五源。五源学说引入藏医学中用来解释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从而指导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藏医认为人体内的五源失调会引起隆、赤巴、培根三邪紊乱,而疾病的产生则是三邪紊乱的直接结果。因此以五源属性及其生克关系来阐述隆、赤巴、培根等三邪及脏腑病变的性质和特点。在脉诊应用中,脉象的主病也遵循五源所属及其生克的变化规律,来判断病变部位、疾病性质、转归及预后。另一种说法,藏医在脉诊学中运用的是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间的母与子(相当于中医的相生相乘)的关系,和友与敌(相当于中医的相克相侮)的关系,来判断疾病的吉凶与预后。二者的具体内容所指有所不同,但脉象主病规律是一致的。如,空浮脉(虚如皮囊兼有间歇)多见于隆病;洪数而紧弦脉多见于赤巴病;沉弱而缓脉多见于培根病。从以上可以看出,中藏医在病理脉象的分类上都是详尽的,临床应用中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阐释脉象主病的原理。但藏医论述得较简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3在诊断上的相似性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综上所述,脉诊是藏医诊断学中重要的,也是最具有特色的诊法之一。通过中藏医脉诊比较表明,藏医的脉学内容与中医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二者在诊察方法、思维方式上都遵循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的原则,在脉象的基础理论方面都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脉象所反映疾病之间关系。中藏医脉诊在脉部分应脏腑、正常及病理脉象的分类与界定方面存在一定相似之处,比如,在左冲与左寸部都诊心和小肠,右冲与右寸部诊肺和大肠;在脉象的分类上都很详细、具体;同时也注重脉象与季节的关系等。但是,由于二者存在着地域差异,又根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二者必然具有不同的民族和区域特色。如在脉诊部分应脏腑划分时,二者虽然均依据“上竟上,下竟下”的原则,但中医更强调各脏腑的功能态势,如,心肝为左,则左寸部侯肝胆。而藏医则偏重于与人体脏器的实际部位相应,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