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种子生产及良种繁育技术规程_第1页
燕麦种子生产及良种繁育技术规程_第2页
燕麦种子生产及良种繁育技术规程_第3页
燕麦种子生产及良种繁育技术规程_第4页
燕麦种子生产及良种繁育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PagePage2燕麦种子生产及良种繁育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常规燕麦种子生产与良种繁育技术中的术语和定义、种子生产方式、种子生产技术、良种繁育程序、良种繁育技术、栽培技术、种子清选和晾晒、种子检验和贮藏技术等。本文件适用于燕麦种子生产与良种繁育。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543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所有部分)GB4404.4粮食作物种子第4部分:燕麦GB/T7414主要农作物种子包装GB/T7415农作物种子贮藏GB/T8321.4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四)GB/T8321.8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八)GB20464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NY/T611农作物种子定量包装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DB41/T997.1农作物四级种子质量标准第1部分:小麦DB15/T1400燕麦田杂草防除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燕麦Oat禾本科(Graminaceae)燕麦属(AvenaL.)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栽培种根据籽粒带皮或裸粒,分为皮燕麦和裸燕麦两种类型。3.2育种家种子Breederseeds育种者通过各种方式,即引种、系统育种、杂交育种等方法育成的典型的、主要性状整齐一致、遗传性状稳定的品种或亲本的最初一批种子,其纯度为100%。3.3原原种Original-originalseeds由育种家种子直接繁殖而来,产量、品质及其它主要性状与育种家种子基本相同,纯度不低于100%。3.4原种Originalseeds由原原种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或按照原种生产技术规程生产的达到原种质量标准的种子或新育成的品系,其纯度在99.0%以上。遗传性状与原原种相同,可直接作为大田用种。3.5良种Elite用常规原种繁殖的第一代至第三代或杂交种,经确认达到规定质量要求的种子。分一级良种、二级良种和三级良种。3.6穗行圃Scionrowgarden育种家育成或者引种的遗传性状稳定的燕麦品种或亲本的最初一批种子,其穗种植而成的场圃称为穗行圃,其纯度为100%。3.7良种繁育stockbreeding将选育的优良品种扩大繁殖并推广于生产的过程,保持良种纯度和种性。3.8杂株劣株contaminatingplants植物学性状和生育期表现不一致的为杂株;病虫害重、植株细弱、生长发育差的均为劣株。4种子生产4.1种子生产方式4.1.1育种家种子生产由育种者负责,在专门设立的育种家种子圃进行繁殖。4.1.1.1穗行圃繁殖第一年,在典型的、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系中,成熟前田间选择性状一致、具有本品种典型性状的单穗,入选单穗分别脱粒保存。第二年,按单穗点播种植,每穗种一行,对各穗行逐一进行比较,田间评定与室内考种相结合,严格汰劣留优,将符合本品种典型性的株行种子混合脱粒。第三年,混合繁殖育种家种子,在低温干燥条件下贮藏,作为下年原种圃繁殖用种或供以后分年利用。4.1.1.2株行繁殖在育种家种子繁殖圃或穗行圃中,将符合本品种典型性的各穗行分别取一部分单株单独保存,种植保种圃或扩繁圃,供下年继续种植保种圃,其余植株混合脱粒作为育种家种子。4.1.1.3种子扩繁以穗行圃或株行圃繁殖生产的育种家种子为种源,采用行播或单粒点播的方法,通过逐株或逐行鉴定,去杂去劣,混合收获生产新的育种家种子。4.1.2原原种生产利用育种家种子,在育种单位或育种者授权单位的原原种圃生产原原种。4.1.3原种生产利用原原种,在育种单位或育种者授权单位的原种圃生产原种。种子质量按GB4404.4中4.2执行。4.2种子生产技术要求4.2.1设置隔离圃种子生产田或繁育田与同种或其他近缘种之间的距离达到50m以上,且在四周设2m~3m保护区,保护区内种植相同品种。4.2.2地块选择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适中、不重茬、有灌溉条件或水分状况良好的地块。前茬作物以马铃薯、豆类为宜,避免麦类作物(小麦、大麦等)。4.2.3整地施肥深耕细耙,打好畦埂,沟渠配套,结合整地施足底肥,禁施未腐熟农家肥。4.2.4播种4.2.4.1播期根据品种特性、当地大田生产播种时间及地域确定播种时间,播种期一般在5月上旬至6月上旬,5cm~10cm的土层温度2℃~4℃时播种。4.2.4.2播种方式育种家种子生产按穗系或混合种植,均单粒点播。行长2m~3m,行距30cm,株距4cm~10cm,行端留0.6m~0.8m走道。按株系种植时,每株系种植3~6行。原原种及原种生产精量播种时,亩播量5kg~8kg,行距30cm。足墒播种,确保苗全、齐、匀、壮。4.2.5田间管理田间管理同高产田管理。各项技术措施精细一致。4.2.6鉴定去杂去劣在全生育期,按典型性和整齐度对株系或单株进行鉴定,人工拔除异型株系、异株、劣株和混杂植物。去杂应在完全抽穗后或开花前进行。若在开花后又发现杂株,应将其周围半米内植株全部拔除。拔除的杂株带出田块,妥善处理。4.2.7种子田检验一般检验两次。第一次在开花前检查隔离条件和杂株,第二次在开花期检验杂株。按GB/T3543的规定进行品种真实性鉴定和纯度检验。对整个种子生产田一致性进行观察,并检查不少于100个植株或穗,确认其特征特性与品种描述一致。4.2.8收获及贮藏4.2.8.1收获收获时间一般在9月下旬。当燕麦穗由绿变黄,90%以上籽粒变硬,表现出籽粒正常的大小和色泽时进行收获。种子生产田要进行单收、单运、单脱、单晒、单存,种子袋内外附上标记,严防混杂。机械收获前或换品种收获时候要清理干净收获机械,避免机械混杂。4.2.8.2种子清选脱粒后的燕麦种子要及时清选,去除杂质,质量标准符合DB41/T997.1中4种子清选和GB4404.4中4.2的规定。4.2.8.3晾晒放置在开阔干燥地块自然晾晒。当种子晾晒至含水量≤3%时,即可计量装袋,运至通风干燥、避光、避雨、避鼠虫鸟害的地点贮藏。4.2.8.4贮藏种子水分控制在13%以下,必要时进行药剂熏蒸,防止虫蛀、霉变及鼠、雀为害。也可低温保存。种子贮藏符合GB/T7415的规定。4.2.8.5种子包装种子包装应分别符合GB/T7414和NY/T611中5的规定。4.2.8.6种子标签符合GB20464的规定。4.2.9种子检验方法种子检验按GB/T3543执行。5良种繁育体系5.1良种繁育方法采用一圃三田制的燕麦良种繁育程序繁育燕麦种子,实现燕麦良种繁育的程序化。5.1.1穗行圃建设在典型的、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品系中,成熟前田间选择性状一致、具有本品种典型性状的单穗脱粒保存,第二年按单穗点播种植成穗行圃,每穗种一行,每行1m~2m,对各穗行逐一进行比较,田间评定与室内考种相结合,去除杂株劣株,将符合本品种典型性的穗行种子混合脱粒,作为下年原种圃繁殖用种。5.1.2原种田建设将上年穗行圃收获的种子按品种分别种植。生育期间观察鉴定,于抽穗后田间去杂去劣,成熟时按品种混合收获脱粒、保存,作为下年一级种子田繁殖用种。也可供大田用种。5.1.3一级种子田建设将上年原种圃收获的种子按品种分别种植。生育期间田间去杂去劣,成熟时按品种收获脱粒、保存,供下年二级种子田繁殖用种。也可供大田用种。5.1.4二级种子田建设将上年一级种子田收获的种子按品种分别种植。生育期间去杂去劣,成熟时按品种分别收获脱粒、保存,留作三级种子田用种。也可供大田用种。5.1.5三级种子田建设将上年二级种子田收获的种子按品种分别种植。生育期间去杂去劣,成熟时按品种分别收获脱粒、保存,供大田用种。5.2繁育栽培技术要求5.2.1区域选择选择≧0℃积温达2000℃~3000℃,海拔1000m~2800m,年降水量≧300mm,生育期间气温0℃~30℃,全生育期光照≧680h,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保证选择繁殖的品种能正常抽穗成熟。5.2.2地块选择宜选择在地势开阔,地势平整,土层较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肥力中上等且肥力均匀,土壤理化性质好轮作,pH值5.5~8.0,排灌方便,不受遮阴和禽畜危害,田间杂草较少的地块。5.2.3隔离同4.2.1。5.2.4播前工作5.2.4.1整地以秋翻整地为宜,也可春翻整地。耕翻深度20cm~25cm,翻后耙细、耱平。5.2.4.2灌溉喷灌或畦灌。分为播前灌溉和播后灌溉,根据土壤墒情进行灌溉。播前灌溉是指播种前5d~7d进行灌水。播前灌溉要确保灌匀、灌透,要防止漏灌和洼地积水,确保播种时间和播种质量。适宜旱地种植的品种全生育期间灌水量为250mm~350mm,适宜土壤肥力较高的水地品种全生育期间灌水量在350mm~450mm。5.2.4.3选种净度≥98%,发芽率≥90%的新收获种子。符合GB4404.4规定。5.2.4.4种子处理播前晒种、浸种、药剂拌种等必须专人负责。更换品种时要把器具清洗干净。5.2.4.5晒种播前5d~7d选无风天气,把种子摊开厚约2cm~3cm,在干燥向阳处晒2d~3d。5.2.5播种5.2.5.1播种时间同4.2.4.1。5.2.5.2播种量在保证丰产总穗数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密植,即每亩保苗30万株左右。一般裸燕麦旱地亩播种量8kg~10kg,水浇地10kg~12kg;皮燕麦旱地亩播种量12.5kg~15kg,水浇地15kg~17.5kg。5.2.5.3播种方式以机械播种为主,行距一般15cm~30cm。装种前和换品种时要对播种机进行彻底清扫,防止机械混杂。5.2.5.4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为3cm~5cm,播后进行镇压。土壤墒情较高时不镇压。5.2.6施肥5.2.6.1种肥农家肥做底肥亩施入1000kg,结合秋翻耕翻入土。或化肥结合播种做种肥,每亩施纯N、P2O5、K2O分别为5kg、1.5kg~3kg、3kg。肥料施用符合NY/T496规定。5.2.6.2追肥在分蘖期或拔节期,根据苗情长势,结合灌溉或小雨亩追施纯氮4kg。施用符合NY/T496规定。5.2.7中耕除草5.2.7.1人工除草在燕麦三叶期或四叶一心时候中耕除草,在燕麦孕穗期人工拔除大草。5.2.7.2化学除草在播后苗前喷施二甲戊乐灵,喷后不能破坏药土层。或在燕麦三叶一心或四叶一心时候,喷施辛酰溴苯腈除草。防除按DB15/T1400中4.2执行。5.2.8去杂除劣、防杂保纯于苗期、开花期、成熟期,将田间杂草、杂苗、杂株、劣株、异品种株进行人工去除,将品种或品系群体中的非典型植株拔除。5.2.9病虫害防治5.2.9.1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和物理防治为基础,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技术,适时合理的使用化学防治措施。农药施用符合GB/T8321.4、GB/T8321.8和NY/T1276的规定。5.2.9.2病害防治燕麦种子田常见的病害有燕麦坚黑穗病、红叶病和秆锈病等。防治方法参照附录A。5.2.9.3虫害防治燕麦种子田常见虫害有粘虫、草地螟和蚜虫等。防治方法参照附录B。5.2.10收获及贮藏同4.2.8。5.2.11种子检验方法同4.2.9。

附录A(规范性)燕麦主要病害防治措施主要病害种类症状防治措施注意事项红叶病一般是由蚜虫传播的一种病毒性病害。植株染病后一般上部叶片先表现病症。叶部受害后,先自叶尖或叶缘开始,呈现紫红色或红色,逐渐向下扩展成红绿相间的条纹或斑驳,病叶变厚、变硬。后期叶片桔红色,叶鞘紫色,病株有不同程度的矮化现象,病株表现十分明显。药物防治:用10%吡虫啉2000~2500倍液或者70%的噻虫嗪3000-4000倍喷雾防治。无燕麦坚黑穗病主要发生在抽穗期。染病种子的胚和颖片被毁坏,其内充满黑褐色粉末状厚垣孢子,其外具坚实不易破损的污黑色膜。厚垣孢子粘结较结实不易分散,收获时仍呈坚硬块状。1、种植防治:实行轮作和清除田间病株,抽穗后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携至田外集中烧毁。2、药物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拌种,在播前5d~7d,按种子重量的0.3%拌种,可起到防治效果。无秆锈病燕麦冠锈病主要发生在燕麦生长的中后期,病斑生在叶、叶鞘及茎秆上。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橙黄色椭圆形小斑,后病斑渐扩展出现夏孢子堆。后期燕麦近枯黄时,在夏孢子堆基础上产生黑色的、表皮不破裂的冬孢子堆。1、提前播种。使锈病盛发期处在燕麦的生育后期,可减少损失。2、锈病始发期和始盛期及时喷洒20%三唑酮乳油1500倍-2000倍或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20%敌锈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15~20日1次,防治1次-2次。无

附录B(规范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