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2021/5/91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2021/5/92春秋战国与诸子百家
《吕氏春秋.用民》:“禹之时,天下万国,至于汤而三千余国”。
《汉书.贾山传》:“昔者周盖千八百国”
春秋战国时代(前770—前221年)据司马迁说,春秋时期:有52个诸侯国灭亡了,有36个君主被他们的臣子杀死。其中有名的是“三分公室”、前391“田氏代齐”、“三家分晋”;战国时代:仅剩下七个大诸侯国和少数几个小诸侯国。
百姓渴求和平,万民献计献策,中国的士族阶层崭露头角,不断献上治国方略,成为“万民师”、“王者师”,从而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021/5/93春秋战国与诸子百家㈠.百家之别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司马谈与六家:2021/5/94春秋战国与诸子百家㈠.百家之别
刘歆与十家:
①“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②“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③“阴阳者家流,盖出于羲和之官。”④“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⑤“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⑥“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⑦“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⑧“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⑨“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⑩“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2021/5/95春秋战国与诸子百家㈠.百家之别
冯友兰说:
①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
②墨家者流盖出于武士③道家者流盖出于隐士④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⑤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⑥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
2021/5/96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为什么叫“儒家”?①“儒”,蔑称,懦弱;②“儒”,术士,濡,祭祀的人,先要淋浴。③“儒”,从人从需,《说文》:“需,须也,遇雨不进止须也,从雨而。”《易》曰:“云上于天,需。”《周易》中的“需”卦,乾上坎下,《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穷困矣。”。所以,儒,含有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人之意。儒家的儒,正是这种不穷困、不为困难所吓倒,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君子儒,而非小人儒。2021/5/97儒家的四个阶段:
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2021/5/98孔子,(前551-前479年),生于鲁国,祖先是宋国贵族、商朝王室的后代。其父叔梁纥(ge),武士,晚年娶颜氏女征在为妾。《史记》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出生不久,其父去世,其母颜氏带孔子离开陬(zuo)邑,回到曲阜。颜氏年轻守寡,对孔子教育很严。孔16-17岁时,孔母颜氏去世。孔子虚心好学、知书达理,创办私学。51岁时被任命为鲁国的中都之宰、大司寇,夹谷之会后,摄行相事。54岁开始周游列国14年。前479年周历4月11日,英哲溘然长逝,享年73岁。
先秦子学一、孔子:圣人、至圣先师㈠生平2021/5/99㈡、孔子的天命观1、天(自然之天与意志之天)子夏曰:“商闻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阳货》说:“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先进》说“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2021/5/910㈡、孔子的天命观2、命《宪问》说:“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命就是命运。孔子则是指天命,即天的命令或天意。它被看作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命只当作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它们在人类能控制的范围之外。2021/5/911㈡、孔子的天命观3、性《论语.阳货》说:“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易传》言性有六条:《乾卦.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系辞传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同篇说:“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说卦传》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2021/5/912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Ⅰ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②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乘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③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④子张问仁,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
恭、宽、信、敏、惠。”
。⑤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2021/5/913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Ⅰ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1.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的实质:爱人爱人的根本之道(“忠恕之道”,亦称“体仁之方”):爱人的始要:亲亲为大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2021/5/914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Ⅰ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2.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义的实质:适宜适宜的根本之道:义的始要:尊贤为大符合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主要是就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言的。《礼记》说:“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
2021/5/915
《礼记》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勿以事上。所恶于前,勿以先后。所恶于后,勿以从前。所恶于右,勿以交于左,所恶于左,勿以交于右”。
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Ⅰ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3.礼是仁义的表现形式
礼的实质:体仁行义的行为规范
仁的亲亲之杀和义的尊贤之等自然产生礼。
《礼记》说:“所求乎父,以事子。…所求乎臣,以事君。…所求乎弟,以事兄。…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2021/5/916
“师(子张)也过,商(子夏)也不及”,“过犹不及”《先进》
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Ⅰ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4.时中中庸之道:执两用中,“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中庸》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2021/5/917儒家讲“无所为而为”,因为为的价值全在于做的本身之内,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Ⅰ为人(为人处世之道—君子观)1075.“知命”孔子被隐者嘲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孔子回复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孔子认为,他的仁、义、礼、中等是治国平天下的至善良方。因此,他一道以贯之,死守善道,矢志不移,他周游列国,明知不会成功,仍然继续努力。
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记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尽人事而待天命2021/5/918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Ⅱ为政
1.德治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2021/5/919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Ⅱ为政
2.足食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再去?“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孔子“所重:民、食、丧、祭。”2021/5/920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Ⅱ为政
3.正名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
齐景公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2021/5/921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Ⅲ
为学1.“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颜回、颜渊父子出身贫苦,“在陋巷”。子张出身于“鲁之鄙家”。子路是“卞之野人”。子贡也被称为“鄙人”。仲弓其父为“贱人”,家“无立锥之地”。公冶长曾是身陷囹圄的罪犯。
孔子:伟大的教育家,35岁左右开始兴办私学,聚徒授艺,在中国历史上,首先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有二。”
2021/5/922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Ⅲ
为学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路问:“闻斯行诸?”孔子答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同一个问题,孔子作不同的回答。公西华问为什么,孔子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2021/5/923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Ⅲ
为学3.启发式教学方法《述而》说:“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朱熹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2021/5/924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Ⅲ
为学3.启发式教学方法
最典型的实例是《八佾》中的一例。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一个人有忠信之质然后可以学礼,就如同美女,有巧笑美目这些天然素质,然后再粉黛衣饰,才是真正的美女。
2021/5/925㈢
、以“仁”为核心的社会观
Ⅲ
为学4.实事求是的学风《季氏》说:“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为政》说:“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021/5/926(四).对孔子的评价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孔子的称号:圣人、至圣先师,康熙皇帝题写孔庙大成殿的匾额是“万世师表”,第一位教师。
治世都尊孔,乱世都反孔。
“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国”。
2021/5/927孟轲(前372—前289年)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我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他是鲁国孟孙氏的后裔。父名激,早死,母仉(zhong)氏三迁择邻,断杼zhu教子。他是孔子的孙子孔及(子思作《中庸》)的再传弟子,而孔及是孔子的学生曾参(作《大学》)的弟子。因此他自称“得圣人之传”。他一生以王道、仁政游说诸侯。孟子反对暴力,耻言功利,幻想以仁义平治天下,被视为“迂阔”而不见用于世。晚年他和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先秦子学二、孟子:亚圣㈠生平2021/5/9281.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
先秦子学二、孟子:亚圣㈡
人性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告子上》)2.原因:人皆有“四端”(四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
2021/5/9293.养心莫善于寡欲
先秦子学二、孟子:亚圣㈡
人性善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
4.求其放心“人皆可以为尧舜”2021/5/9301.天命:“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二、孟子:亚圣㈢
天命观
“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万章上》)。就是说,非人力有所作为而出现的事情,是“天”的力量;非人们努力想要得到而得到的遭遇,是“命”的安排。“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离娄上》)2021/5/9312.“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二、孟子:亚圣㈢
天命观3.天人合一:人生的最高境界“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养浩然之气”。“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2021/5/9321.爱人利他
二、孟子:亚圣(四)、“距杨墨”2.爱有差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梁惠王上》)
孟子以“距杨墨”为己任,他说:“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2021/5/9331.制民之产
二、孟子:亚圣(五)、政治哲学——仁政学说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腾文公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则民之从之也轻。”《梁惠王上》
他主张,“仁政必自经界始。”即井田制是仁政的开始。“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腾文公上》)。
2021/5/9342.不违农时、发展生产
二、孟子:亚圣(五)、政治哲学——仁政学说
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
3.提倡“王道”,反对“霸道”
王道就是圣王发挥其不忍人之心。《孟子.梁惠王上》记载,有一次,齐宣王看见一头牛被人牵去作牺牲,他“不忍其觳觫(HUSU)),若无罪而就死地”,因而命令用羊替换它。
2021/5/9354.“贵民”思想二、孟子:亚圣(五)、政治哲学——仁政学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尽心上》)
孟子的“贵民”、“保民”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孔子关于“君君、臣臣”的等级名分关系的绝对性。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离娄上》)2021/5/9365.英雄史观
二、孟子:亚圣(五)、政治哲学——仁政学说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腾文公上》)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公孙丑下》)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万章上》)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
2021/5/9376.君权天授二、孟子:亚圣(五)、政治哲学——仁政学说
“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万章上》。“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不能。”《告子下》)
2021/5/938
荀子(约前280—前233)名况。战国末年赵国人,《史记》说他五十岁来到齐国讲学,三次担任过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他可能是稷下最后一位大思想家。后到楚国,两度作过兰陵地方官,曾西游入秦,议兵于赵。晚年在兰陵家中著书。《荀子》共32篇,其中很多是内容详细而逻辑严密的论文,可能是荀子亲自所写。
先秦子学三、荀子㈠生平2021/5/9391.天道自然三、荀子㈡、天道观
“列星随旋,日月递昭,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而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天论》2.天行有常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论》2021/5/9403.天人相分三、荀子㈡、天道观“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4.“制天命而用之”
人定胜天
5.形神关系:
“形具而神生。”
2021/5/9411.人之性、伪三、荀子㈢.性恶论
“生之所以然者之谓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在人者,谓之伪”。2021/5/9422.“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三、荀子㈢.性恶论
①人生性而好利,追求物质享受,这种性顺其发展,则必争斗,死伤,淫乱,故性恶。②善是后天学的,是人为的,故是伪。
③求善,意即缺善,可见,善非人天生就有。④在社会效果看,若人性善,则不需要圣人和礼义,人性恶,才需要圣人制订礼义法度教化、制约。
2021/5/9433.“化性起伪”—道德起源学说三、荀子㈢.性恶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礼论》
“涂之人可以为禹。”4.以礼节欲,反对纵欲礼的起因:利益纷争礼的实质:“养人之欲,给人以求。”2021/5/9441.“明分使群”的社会起源学说三、荀子㈣.社会历史观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故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辩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情,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辩。辩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
2021/5/9452.法后王三、荀子㈣.社会历史观
“百王之道,后王是也。”
3.“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政治哲学
《荀子.王制》认为礼是“治国之本”,“人道之极”。故要“隆礼”。“礼仪者,治之始也”。“法者,治之端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同时,“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2021/5/946三、荀子㈤.唯物主义认识论
1.“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2.聪明才智来源于“学”《劝学》3.“缘天官”与“心有正知”4.“解蔽”与“知道”5.“虚壹而静”6.“知之不若行之”2021/5/947今文经学:汉初流行的经书是由战国以来师徒父子相传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写成并阐述的,称今文经学。汉武帝置五经博士,即以今文经学为官学。
汉唐经学
汉代,与儒学成为统治理论相适应,儒家经典也取得了独尊地位并逐渐向政治化、经学化、宗教化发展。儒学成了经学。
先秦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经,由于《乐》亡佚,故称“五经”。
古文经学:西汉中叶以后,古文经兴起,所谓古文经是指秦以前用古文字写成并阐析的儒家经典。汉景帝时鲁恭王拆孔子住宅时,在墙壁中发现了用六国古文字写的《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数十篇。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国家藏书时又发现了用古代文字写成的《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
2021/5/948
汉代经学的又一个特点是儒学的谶(chen)纬化。谶纬是封建迷信与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说文解字》云:谶:验,从言。即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示,向人们昭示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的图书符录。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对儒家经书所作的解释。
汉唐经学
西汉末期,王莽为“托古改制”制造舆论,立古文经为“官学”,刘歆当了国师。
东汉章帝时期,为统一对经学的认识,朝廷在白虎观召集儒生“讲论五经异同”。会后由班固编纂成《白虎通义》一书,建立了官方统一的经学。东汉末年,大经学家郑玄综合百家,遍注群经,融今、古文经于一体,标志着今古文经学的统一。“亡秦者胡也”2021/5/949
汉唐经学
儒学谶纬化,孔子成了儒教的神圣教主。在纬书中,孔子被说成是“黑帝”之子,身高十尺,腰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昂,望之如斗,已由人变成神了。
唐太宗令颜师古考订五经(《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左传》)的经文。颜师古对此多有订正,撰成《五经定本》,后被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统一定本。为解释经义,统一思想,唐太宗还令孔颖达与诸儒撰五经义疏,名为《五经正义》,作为唐代科举考试的依据。2021/5/950
董仲舒(前179-前104年)是独尊儒书的奠基人。董“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他治学专精。景帝时,刘濞等7王叛乱,平息后景帝颁布新法,诸侯成了有位无权的贵族。武帝即位后,为完成由无为到有为的转变,连续三次下诏,策问古今治乱之道和天人之际的问题,董三次应对,即所谓“天人三策”,受到武帝称许。在天人三策中董第一次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当然,董的“儒术”是以孔孟为主,融通法、墨、阴阳等诸家思想的结果。
汉唐经学一、董仲舒的“天人之学”㈠生平2021/5/9511.宇宙由“十数”构成
汉唐经学一、董仲舒的“天人之学”㈡.天道观董曰:“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阴阳是动力
五行是原因
水、北、冬金、西、秋、土、中、季夏木、东、春
火、南、夏2021/5/9522.天人同类,人副天数
汉唐经学一、董仲舒的“天人之学”㈡.天道观《春秋繁露·人天副数》说:“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也;外有四肢,副四时也;乍视乍暝,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人与天同质(阴阳之气)同构天是人的“曾祖父”。2021/5/9533.天人感应
汉唐经学一、董仲舒的“天人之学”㈡.天道观《易·文言》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何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冬,哀气也,故藏。四者,人天同有之。”《阴阳义》春:(暖、喜、生、育)夏:(温、乐、长、养)秋:(清、怒、杀、成)冬:(寒、哀、闭、藏)2021/5/9543.天人感应
汉唐经学一、董仲舒的“天人之学”㈡.天道观董曰:“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
“天子不得奉天之命,则废而称公”,“且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在董那里,天是有意志的神,他能奖善罚恶,其书中常言:“天戒若曰:”。
董仲舒倡导“天人感应”的意义:
一是让人们有信仰,精神有寄托依靠;二是以天来制约皇权。
2021/5/9551.明确提出“三纲五常”
汉唐经学一、董仲舒的“天人之学”㈢.社会政治观
“凡物必有合。····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基义》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思想主要用于约束臣民百姓。“五常”思想则面向一切人,包括皇帝。“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五者修饰,故受天之佑,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
2021/5/956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唐经学一、董仲舒的“天人之学”㈢.社会政治观
董认为社会难治的原因有三:
首先是因贫富不均。“富者欲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解决的办法是:“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
其次,君主权威不够强。要强化君主的权威,“任德教而不任刑”。
再次,法制、议论不统一,要统一“度制”,统一思想。“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2021/5/9573.强调“更化”
汉唐经学一、董仲舒的“天人之学”㈢.社会政治观
他在评论汉武帝“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的政治原因时说:其一,“教化不立,万民不正”。其二,“失之于当更化而未更化”。《汉书·董仲舒传》政治措施应随时随势而化,伦理原则则有“不变”的可能。“天不变,道亦不变。”2021/5/958首先,董认为,人生下来的自然之质叫作性。
汉唐经学一、董仲舒的“天人之学”㈣.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性者,质也。”而人的自然之质,既可长成善,也可长成恶。董有“禾米之喻”。“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于禾,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其次,认为人天生既有性,也有情,性情都是天所赋予的。
最后,性有三品。现实的人性有三种:有不教而善者,(上)“圣人之性”教而后善者(中)“中民之性”教而不善者。(下)“斗筲之性”2021/5/959
宋明理学理学代表:周敦颐,张载,程颐、程灏、朱熹
心学代表:陆九渊、王阳明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它是高度哲学化和政治伦理化的儒学,是儒学发展的最高理论形态。
魏晋隋唐,玄学流行、佛学昌盛,儒学受到很大的冲击。
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著名格言,集中反映了宋代儒学复兴运动的时代强音。
2021/5/960
宋明理学理学代表:周敦颐,张载,程颐、程灏、朱熹
心学代表:陆九渊、王阳明
周敦颐:朱熹称他为理学的开山祖。张载和二程:是理学的奠基者。
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建立了以理为本体,以理统气的庞大的哲学逻辑体系。康熙称颂朱熹“绪千百年绝学之传,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2021/5/961
宋明理学理学代表:周敦颐,张载,程颐、程灏、朱熹
心学代表:陆九渊、王阳明
陆九渊则把儒家思孟学说和佛教禅宗思想结合起来,并继承了程颢“天即理,即心”的观点,提出了“心即理”的命题。对朱熹理学提出挑战,朱熹认为,理超越物质世界存在于天上,陆九渊认为理是根于人心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1472-1529)心学之集大成者。其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三个论题和“四句教”的学问大旨。王阳明向其弟子传授为学的“四句教”即“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心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特别强调“致良知”。
2021/5/962
宋明理学一、理学家——朱熹㈠.生平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南宋徽州(江西婺源)人,少年出入佛、老,后终返于儒。一生历南宋四帝,但前后居官才10年。大多数时间从事教学和著述。为官时建社仓,免税钱,修堤济困,“莅职勤敏”,因不满贪官污吏而多次上书皇帝,后被免职回家。居家时授徒讲学,教化乡里。主要哲学著作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太极图说解》等。他所著的《四书集注》等书,成为元、明、清封建统治者开科取士的钦定标准,俨然“孔孟之道”的化身,影响极大。
2021/5/963
宋明理学一、理学家——朱熹㈡.“理一分殊”的宇宙观
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2.理借气而生万物3.理气关系是:①理本气具,②理先气后,
③理主气从,④理在气中。
4.“理一分殊”宇宙最高的本源之“理”,这就是“太极”。“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秉受,又各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禅宗的“月印万川”。2021/5/964
宋明理学一、理学家——朱熹㈢.“一分为二”的辩证法
1.丰富了邵雍的“一分为二”的思想。“凡天下之事,一不能化,惟两而能化。”“天地只是一气,便自分阴阳,缘有阴阳,而气相感,化生万物。”
2.提出“动静无端,阴阳无始”的观点。“动之不能无静,犹静之不能无动也”。但又说:“静者为主,动者为客,此天地阴阳自然之理,不可以寂灭之嫌而废之也。”3.猜测到事物运动存在“渐化”和“顿化”两种形式。“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2021/5/965
宋明理学一、理学家——朱熹㈣.“知先行后”知行观
①知先行后论“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中以观之,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朱熹为白鹿洞书院所制定的学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021/5/966
宋明理学一、理学家——朱熹㈣.“知先行后”知行观
②行重知轻论“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依据:第一,行能生知。“须要实去验而行之方知。”第二,行能使知深化。“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第三,行是知的目的。“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第四,行是检验知的标准。“欲知知之真不真,意之诚不诚,只看做不做,如何真个如此做底,便是知至意诚。”朱熹还引用〖尚书〗“知易行难”说来佐证“行重知轻”说。他说:“《书》曰:‘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工夫全在行上。”可见,知易行难,所以,“行重知轻”。2021/5/967
宋明理学一、理学家——朱熹㈣.“知先行后”知行观
③知行相须论“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
㈤.“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
最早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的是《礼记》。《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作乱之事,……此大乱之道也。”2021/5/968
宋明理学一、理学家——朱熹㈤.“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并把灭人欲当作存天理的必要条件。
天理与人欲的关系:①相互依存。他说:“有个天理就有个人欲,盖缘这个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
②相互对立。朱熹更强调天理人欲的对立。认为“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人欲在界限上虽是不确定的,但在性质上却是不容混淆的、对立的。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二者不可调和。2021/5/969
宋明理学一、理学家——朱熹㈤.“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
如何做到“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熹借用了孔子的“克己复礼”。
何为“人欲”?二程曾经区别过人心、道心,天理、人欲,且认为人心即人欲,道心即天理。朱熹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人心,人欲也’,此语有病。”(《朱子语类》卷78)朱熹认为人心固然很危险,极易流于人欲,但人心并不等于人欲,“饮食者,天理也;求美味,人欲也。”“饮食男女,故出于性,”
有人问程颐,生活无着落的孤苦寡妇,能否再嫁人时,他说:“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下,失节事极大。”(《遗书》卷二十二)。
2021/5/970
宋明理学一、理学家——朱熹㈤.“存天理,灭人欲”的理欲观明代法律明文规定,“男人40岁仍无男性后者可以纳妾”。
明代,贞节守寡的教条成了官方的一项制度,:“凡30岁以下开始守寡直到50岁达到20余年者,官府要为她立‘牌楼’,以资鼓励,其家庭可免除一切赋税。”
总之,一个人,食,足够即可,饭要吃,来点肉,来点酒,都是可以的,但大鱼大肉,花天酒地,奢侈浪费,贪图享受,则是过份了,违背了封建道德规范,不该吃的你吃,不该穿的你穿,总追求好吃好喝,则是人欲,要灭绝。色,不能没有,有即可,但有必须是在符合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前提下的有。2021/5/971明清实学
主要代表: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一、经世之学
第一,经世致用的精神。
明清之际,以顾宪成、高攀龙为代表的东林党人,反对“落空学问”,倡导“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炎武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二,实事求是的精神。
第三,独立的批判精神与启蒙意识。
2021/5/972明清实学
二、“乾嘉学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订立宾馆合同范例
- 装修工程无合同范例
- 武汉晴川学院《装饰工程预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轻工大学《基础护理综合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电动皮卡采购合同范例
- 转让热熔胶机合同范例
- 泰国沥青采购合同范例
- 花店承包企业合同范例
- 保温大棚采购合同范例
- 武汉警官职业学院《幼儿音乐技巧与创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Unit 1 What's he like Part B Let's learn(说课稿)人教PEP版英语五年级上册
- 2023年全国乙卷笔试部分讲解课件 【高效课堂+精研精讲】 高考英语复习
- 国开2023年春《人文英语4》机考网考期末复习资料参考答案
- 教师追悼会家属答谢词(三篇)
- 初三英语中考模拟试卷
- 酒店业轻资产运营模式案例研究
-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分享
- 员工食堂承包合同、考核细则、考核评分表
- 优秀管理者评选方案
- SnO2材料气敏性能研究进展
- 爆破设计与施工(第3版)岩土爆破设计题(含答案)概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