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留养亲制度探析_第1页
清代留养亲制度探析_第2页
清代留养亲制度探析_第3页
清代留养亲制度探析_第4页
清代留养亲制度探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代留养亲制度探析

领养子女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它是指在死、流、徒罪犯人父母老疾而又无人侍养的情况下,对符合条件者准许缓刑、换刑(有时免刑),令犯人奉养父母的一种制度。此制始见于北魏,之后,唐宋元明清的法典都明确地将存留养亲制度规定于律典之中(只有金世宗时期曾予废除),直至清末修律,此制才被废除。存留养亲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一千四百多年。在实行存留养亲制度的诸朝法律中,清朝的存留养亲制度可以说是形式多样、较为完备、且卓有成效的一项法律制度。关于存留养亲,清律规定:“凡犯死罪非常赦所不原者,而祖父母(高曾同)、父母老(七十以上)疾(笃废)应侍(或老或疾),家无以次成丁(十六以上)者(即与独子无异,有司推问明白),开具所犯罪名奏闻,取自上裁。若犯徒、流(而祖父母、父母老疾无人侍养)者,止杖一百,余罪收赎,存留养亲。(军犯准此)100。”何谓“非常赦所不原”,清律是这样规定的:“凡犯十恶,杀人,盗系官财物,及强盗,窃盗,放火,发冢,受枉法、不枉法赃,诈伪,犯奸,略人,略卖,和诱人口;若奸党,及谗言左使杀人,故出入人罪;若知情故纵听行,藏匿,引送,说事过钱之类一应实犯(皆有心故犯),虽会赦并不原宥。其过误犯罪(谓过失杀人,失火及误毁、遗失官物之类),及因人连累致罪(谓因别人犯罪,连累以得罪者,如人犯罪失觉察、关防、钤束,及干连、听使之类),若官吏有犯公罪(谓官吏人等因公事得罪,及失出入人罪,若文书迟错之罪,皆无心误犯),其赦书临时(钦)定(实犯等)罪名特(赐宥)免(谓赦书不言常赦所不原,临时定立罪名宽宥者,特从赦原),及(虽不全免)减降从轻者(谓降死从流,流从徒,徒从杖之类),不在此限(谓皆不在常赦所不原之限)97-98。清初,由于存留养亲制度条件的苛刻,犯罪存留养亲很少见诸实践。然而,世事多变,康熙时期,随着封建统治的日益巩固,清王朝逐渐放宽了对留养的限制,并在处理个案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的例文与成案。本文拟以这些例文和清代最大的判例集《刑案汇览》为例,对清朝的存留养亲制度作一概述。一、保持领养的类型1.服务法的保留(1)声请留养案件服制命案是指亲属间的杀人案件。其中与存留养亲有关的主要涉及卑幼杀死期亲尊长的案件,而在实际生活中大量涉及的是:卑幼杀死伯叔父母、姑、兄、姊等。如此,在清代形成了这样两条与此有关的例文:其一,“凡弟杀胞兄及殴杀大功以下尊长者,皆按律定拟,概不准声请留养承祀。若按其所犯情节实可矜悯者,该督抚于疏内叙明,恭候钦定246。”其二,“凡卑幼殴死本宗期功尊长,定案时皆按律问拟,概不准声请留养。其有所犯情节实可矜悯,奉旨改为斩监候者,统俟秋审情实二次,蒙恩免勾,改入缓决之后,由该督抚查明该犯应侍缘由,于秋审时取结报部核办8093。”由此可见,对于此类案件,只要符合一定的条件:犯罪情节实可矜悯;该督抚于疏内叙明,并等候皇帝的裁决;奉旨改为监候,秋审情实二次,蒙恩免勾,改为缓决,之后即可声请留养。这类案件,在《刑案汇览》中多有辑录,现摘录一则,以明其概况:川督题缓决斩犯廖馨受补请留养一案。查犯罪存留养亲,原系法外之仁,非为凶犯开幸免之门,实以慰犯亲衰暮之景,且服制内由立决改为监候之案,悉皆情可矜悯之犯,故亲老丁单,定案时虽不准留养,至情实二次改入缓决之后,仍准其随时题请留养,历经办理有案。此案廖馨受因与朱馨争闹,顺用竹铳下放,误伤小功服叔廖其述身死。依卑幼殴小功尊属故杀亦斩律拟斩立决,照例夹签声明,奉旨改为斩候,情实二次照例改为缓决。今该督查明犯父廖其贵,现年七十一岁,家无次丁,取结送部,题请留养。……此案原题夹签内本声明伤由误中,死不出虞,与无故逞凶干犯者有间,既经改为监候,秋审入实,二次改缓,自应准其留养。(2)为子伤父母留养事片在一个以“孝”为伦纪攸关的社会里,误伤父母,可谓重罪。这种案件能否声请存留养亲?清代的司法机关又是如何处理的?这里,我们先看这样两则案例:其一,案犯龚奴才因其妻陈氏与人通奸,遂斥骂陈氏并遭其顶撞,于是该犯顺取剪刀向戳,不想却戳伤赶来劝解的其父龚加红左肋,但伤“旋经平复”。由于伤由误戳,并非有心干犯,处理此案的浙抚将龚奴才依子殴父律拟斩立决具题,奉旨九卿议奏,改斩监候,秋审情实两次未勾,刑部照例奏明改入缓决。自嘉庆二十二年起至二十五年止缓决四次。在此情况下,浙抚应龚奴才父亲呈请,以龚加红夫妇俱年逾七旬,只生龚奴才一子,素性孝顺,并无触忤,且家无次丁,呈请留养上报刑部。刑部在行文中称:臣查定例,卑幼致伤期功尊长,不准声请留养,若所犯情节实可矜悯,准于疏内声明,恭候钦定。故向来期功服制之案,俱俟秋审情实二次改缓后始行查办留养,至子伤父母情轻改缓人犯并无准予留养之文。诚以子于父母,伦纪攸关,遇有殴伤,其情罪较期功服制为尤重,故定例綦严,不容宽纵。……若必拘泥例文,不准留养,在犯罪者不得遂乌鸟之私,尚属孽由自作,而犯亲侍养无人,桑榆暮景,举目无亲,实堪矜悯。此案龚奴才戳伤伊父龚加红实由失误,并无有心干犯情事,业由情实改入缓决四次。现据龚加红以夫妇俱年逾七十,并无次子,风烛草霜,茕茕无依,呈请留养,原其父母迫不及待之情,推广皇上孝治天下之意,可否就现行定例量为变通,准予留养之处,出自圣主,格外天恩。臣因例无专条,恭折具奏。道光元年十月初一日奉上论:……龚奴才着施恩准其留养。其二,案犯翟小良事父翟玉阶素孝,因买鱼酒饮食,其父见而气忿,揪住发辫殴打,翟小良情急图脱,用刀割辫,不期将翟玉阶手腕划伤,旋即平复。处理此案的东抚照子殴父者斩律拟斩立决,但又以该犯素孝,伤由误划,并非有心干犯,且其父兄弟三人俱已年老,仅止翟小良一子,恳留一线以承三祧为因,呈请留养。最后,刑部行文该抚,将该犯即照留养例枷责发落,准其存留承祧。上述案例告诉我们,子误伤父母也是可以留养的。此外,通过这两则案例,也使我们看到古代司法中人性化的一面:法律的规定是无情的,但清朝的司法官吏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在既不威胁国家,又能维护法律的尊严,而又有利于罪犯父母的情况下,作变通处理。2.在谋杀案中保护自己的领养孩子按照清律的规定,杀人为常赦所不原,不在留养之列。但在清朝的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许多例外,并逐渐形成定例或成案。(1)误杀、戏杀、过失杀所谓斗殴杀人是指两相殴斗而致杀人,或伤而致死。亦称“斗杀”或“欧杀”。对此类案犯能否呈请存留养亲,在清代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这样的定例:“凡斗殴命案,于相验时,即将凶犯有无祖父母、父母老疾及该犯是否独子,讯证明确,一并详报。定案时,如应留养,再行取结。若到案时非例应留养之人,及成招时其祖父母、父母已成老疾,或兄弟子侄死亡,仍一体援例留养。”由此可见,只要条件符合,斗殴杀人是可以留养的。实践中,除斗杀外,“误杀、戏杀、过失杀、擅杀”等情罪较轻的杀人案犯也是可以存留养亲的。所谓误杀,是指由于判断有误,而杀错了对象。如两人相殴,误杀在旁劝解的人。戏杀,本无杀人动机,因动手戏闹而奋激杀人。过失杀,指本无杀人动机,但因“耳目所不及,思虑所未到”,而将他人致死的行为。擅杀是指被杀者本为罪人,如拿获强盗不送官,擅自将其处死。对此,《刑案汇览》也辑有相关的案例,如“斗殴误杀旁人拟绞随本留养”一案:马得武因与顾慎言斗殴,误杀朱志沅身死,系秋审缓决一次例准减等之犯,该省以该犯系孀妇独子取结,随案声请留养,核与定例相符,应请照覆。又如:速宽雇赵二在铜厂采汞,赵二窃取器具逃走,速宽查知,将赵二追获,捆殴致毙。在回复云抚声请留养的呈文时,刑部说帖称:查办理擅杀窃贼之案,必系死者拒捕成伤有据,秋审时方拟可矜,若死者并未拒捕成伤,俱入缓决。……(因此)不得随案留养。行令俟秋审时再行取结办理。上述五种杀人犯是属于情轻的犯罪,只要犯人情有可原,如斗殴杀人杀者理直,斗殴由死者挑起等等,一般均可获准留养。而属情重的杀人罪如“谋杀、故杀”则不在留养之列。然而乾隆五年(1740年)纂定的一项条例则打破了上述规定。其条例内容为:“凡犯罪有兄弟俱拟正法者,存留一人养亲,仍照律奏闻,请旨定夺241。”对于此条例的规定,《刑案汇览》也辑有相关案例。如“弟兄共犯罪准留一人养亲”一案中:川督奏:沈现顺杀死一家二命,拟以斩枭,沈现宇从而加功,拟以绞候。该督奏称,该犯父母现存弟兄二人,俱拟正法,例得存留一人养亲。相应照例声明,请旨定夺。倘蒙圣恩,将加功拟绞之沈现宇准留养亲,臣部行文该督,将沈现宇照例枷号两个月,杖一百,准其存留养亲。奉旨:准其照例留养。自此以后,只要符合上述规定,即使兄弟所犯之罪是谋杀、故杀,也有一人可获准留养。(2)死一抵又无亲亲及亲亲承祀犯罪存留养亲,其得以存在的初衷即是为侍养年老无依的父母而设,如果父母不在,那么也就没有留养的问题了。然而,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因承祀而留养的案例。雍正四年,发生了吕高戳死胞兄吕美一案。雍正帝在处理此案时下旨称:“一家兄弟二人,弟殴兄至死而父母尚存,则有家无次丁存留养亲之请。倘父母已故而弟杀其兄,已无请留养亲之人,一死一抵,必致绝其祖宗祀,此处甚宜留意。若因争夺财产或另有情由,又当别论。”后经九卿议复题准:“如非争夺财产,并无别情,或系一时争角互殴将胞兄致死,而父母已故,别无兄弟,又家无承祀之人,应令该地方官据实查明,取具邻估、阖族、保长并地方官印、甘各结,将该犯情罪疏内声明奏请。如蒙圣恩准其承祀,将该犯免死减等,枷号三个月,责四十板,存留承祀241。”后来,又将此例推广到夫殴妻致死案并形成条例:“夫殴妻致死,并无故杀别情者,果系父母已故,家无承祀之人,承审官据实查明,取具邻保、族长甘结。该督抚定案时,止将应行承祀之处于疏内声明,统俟秋审时取结报部。刑部会同九卿核拟,另册进呈,恭候钦定。如准其承祀,将该犯枷号两个月,责四十板,存留承祀。至原题时亲老丁单声请留养之犯,遇有父母先存后故,与承祀之例相符者,亦俟秋审时确查取结,另行报部,九卿一体核拟具题。”由于弟杀胞兄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乾隆十三年,朝廷根据陕抚陈宏谋的奏请,将弟杀胞兄准其承祀例删除,而夫杀妻留养承祀例却仍旧保持。(3)妇的母是否守节是否为留养对于此类案件的留养,清例规定:“孀妇独子有犯戏杀、误杀等案,如伊母守节已逾二十年者,该督抚查明被杀之人并非孤子,取结申明具题,法司核复,奏请留养。其斗殴杀人者,审无谋、故别情,该犯之母守节已逾二十年而又年逾五十者,定案时,亦准将应侍缘由于本内声叙。至犯该军流徒罪,除犯奸、强盗、诱拐、行凶及有关伦理、扰害地方者,照例科断外;其无知误犯者,该督抚查明,将果系独子及伊母守节已逾二十年之处声明,报部详核,照例分别枷责。仍令按季汇题244。”后经江西道御使奏请将“已逾”二字删去,而只要“甫届二十年者,皆得援例声请留养47-48。”一般情况下,犯人得以留养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其父母至少要有一人或老或疾。而在孀妇独子的案件中,其母是否老疾,可以先不必考虑,而只要其母守节达到规定的年限,即可获准留养。由此可见,其要点在于其母是否守节,如果中途改嫁,则就不能援引为留养的依据了。《刑案汇览》就辑有这样一则案例:陕西司查孀妇独子留养,向不论犯母之老疾与否,但守节已逾二十年,即准留养,盖嘉其守贞抚孤之志,故较犯亲之限于年岁者为宽。然必妇人从一而终者方可以守节论,其再醮之妇已经失节,即不得以孀妇独子声请。此案绞犯张自得之母燕氏,既据该督查明该氏三易其夫,并非从一守贞,虽后夫身故已逾二十年,只生该犯一子,家无次丁,未便即照孀妇守节之例准予留养,应俟该氏年逾七十再行查办,除将该犯张自得归入本年秋审缓决办理外相应咨覆。3.《刑法》规定了留养一次的规定盗有强盗、窃盗之分,清律对强盗的处罚要重于窃盗。按照清律,强盗、窃盗属于常赦所不原之罪,不在留养之例。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清例却放宽了留养条件并制定出如下例文:“凡犯抢夺、窃盗及三犯窃盗罪应军流徒者,果有父母老疾应侍与例相符,准其留养一次,照例折枷,刺字,详记档案。”不仅如此,还将其应用于“凡造卖贩卖赌具之犯,查明父母老疾应侍,照抢窃等犯留养例,亦准其留养一次。”当然,其放宽是有限度的:“若留养之后复犯抢窃,及先犯抢留养后又犯窃,或先犯窃留养后又犯抢,并审系积匪猾贼,一概不准留养。”尤其是“凡军流徒犯,审系犯奸、强盗、诱拐、行凶及有关伦理、扰害地方者,虽遇亲老丁单,概不准其留养246-247。”可见,清例对窃盗是有条件的允许留养,而对于强盗犯罪则是严守立场,不许留养。在《刑案汇览》所辑录的“弟兄共犯强盗不准存留养亲”,刑部说帖是这样阐述的:“而强盗案件检查历年不准,弟兄共犯强盗,俱拟正法,并无存留一人养亲之案,即问拟遣军流徒之盗犯,亦鲜有因独子,准其留养者。盖以强盗最为民害,非人命案件可比,故定例概不准其留养也。”4.因死而被骗,不得留养清代对诬告罪的处罚,原则上是“诬告反坐”,即以所误之罪处罚诬告之人。在留养的问题上,原则上也是如此,即被诬罪名应准留养者,诬告之犯亦准留养,反之亦然。对此,清例的规定如下:“凡因诬告拟流加徒之犯,除被诬罪名应准留养者,仍照定例遵行外;如诬告人谋、故杀及为强盗等罪,以致被诬良民久淹狱底,身受刑讯,荡产破家,迨审明反坐者,依律问发,不准留养。”对于此例的不准留养部分的规定,《刑案汇览》“被诬不准留养诬者亦不准留”案例的刑部说帖是这样阐述的:“又细释例意,似所重在淹狱受刑,荡产破家数语,诚以控罪既属以死而被累,又极难堪,故特严其例。若诬告人死罪而被诬受累尚浅,即诬告人情罪稍轻,推广法外之仁,犹当怜念其亲老丁单,议从宽典。”由此可见,如若没有使被诬良民久陷囹圄、身受刑讯、荡家破产,那么即使是诬告人谋、故杀及强盗等罪,诬告者也是可以留养的。薛允升在《读例存疑》中也持有同样的观点:“死罪尚准留养,诬告拟流人犯岂有不准留养之理。例特为被诬之人久淹狱底,受刑破家各情而设,如无此等情节,是否准予留养45?”5.监候待质罪不得留养监候待质犯是指在团伙犯罪中,被拿获者指称逃犯为首,自己为从。在逃犯未获,又无佐证的情况下,清代司法机构的处理方式是先按从犯惩处被拿获者,但要监候待质,俟逃犯被缉获,再作最后处理。依照规定,存留养亲只适用于案已审结、罪名已定的犯人,监候待质犯的罪名尚未确定,能否留养?《刑案汇览》“监候待质逸犯准留者准查办”中刑部在说帖是这样阐述的“应否准予查办,例无明文。惟查死罪情轻之犯,倘犯亲老疾应侍,例准随本声请,或俟秋审时查办,均得仰邀恩准比例观参,则犯该军流徒罪之犯按首从罪名,均在准予留养之例者,虽例应监候待质,似尚可先照现定罪名查办,照例枷责取保,便其侍养,以推锡类之仁。……若在逃首犯罪应不准留养者,现获从犯,自应监禁五年限满再行查办。其在逃首犯既系例准留养,即使将来获犯,质系从犯为首,再行提案,补枷十日,于罪名仍无出入。……准其存留养亲。”由此可知,若在逃首犯罪应不准留养,则现获从犯,应俟监禁限满(待质期限:杖罪三年,徒罪五年,流罪十年,免死流罪二十年),应行发配之时再行查办留养;若在逃首犯依律例准许留养,则监候待质犯亦准留养。二、收养子女的条件1.声请留养的规定(1)作为罪犯本人,其应为家中的独子或其“家无以次成丁(十六以上)”。司法实践中,如罪犯虽有弟兄及子孙,但实系残废笃疾,不能谋生,此种情况,罪犯也可声请存留养亲。但“如该犯本有兄弟并侄出继,可以归宗者;及本犯身为人后,所后之家可以另继者:概不得以留养声请248。”(2)从罪犯所犯罪名上来说,按照清律的规定,原则上应为犯死罪非常赦所不原者和犯徒流者。但司法实践中,清代又以例的形式作出了变通的规定,如杀人犯中之罪情较轻者:“误杀、戏杀、过失杀、斗杀、擅杀”;杀死期亲尊长者,都是可以声请存留养亲的。(3)罪犯平日应是一位“孝子”。清例规定:“凡留养之犯在他省获罪,审系游荡他乡远离父母者,即属忘亲不孝之人,虽与例相符,不准留养。”“凡曾经忤逆案犯及素习匪类、为父母所摈逐者,虽遇亲老丁单,概不准留养246-247。”(4)必须接受一定处罚。如清例规定:“凡斗殴及误杀人之犯,如有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奉旨准其存留养亲者,将该犯照免死流犯例,枷号两个月,责四十板。仍令该地方官酌量该犯情由轻重,以伤至数处及金刃致死者为重伤,以伤非金刃又止一、二处并戏杀、误杀为轻伤。如系有力之家,情重者追银五十两,情轻者追银三十两;如果贫难无力之人,情重者追银二十两,情轻者追银十两:给予死者家属养赡243。”(5)经秋审并符合相应条件,才可声请存留养亲。如秋审应入可矜(秋审案件分为情实、缓决、可矜、疑难及留养承祀五类)之案;有服命案经秋审情实两次,改入缓决之案;斗殴误杀旁人经秋审缓决一次例准减等之案,方可声请存留养亲。(6)除上述规定外,清朝还规定了与犯罪者本身相关的不准留养的定例,如:“凡军流徒犯,审系犯奸、强盗、诱拐、行凶及有关伦理、扰害地方者,虽遇亲老丁单,概不准其留养。”“凡问拟死罪人犯,因亲老丁单照例留养发落之后,复有干犯,无论轻重罪名,即照现犯之罪按律定拟,不准复请留养。”作为犯罪者本身,只有全部具备上述条件,方可声请存留养亲,而这只是声请留养的条件之一。2.犯罪亲属存留养亲成立的另一重要因素,是罪犯的亲属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疾忘应僚所谓“亲老”,是指“祖父母、父母老(七十以上)疾(笃、废)应侍”。只要父或母一方或老或疾,即可声请留养,而不必双方都达到七十,或双方都疾。(2)寡妇庆祝20年只要守节达到规定的年限,而不必考虑孀妇的年龄或身体状况。(3)保持正直即为其家族的香火或传宗接代而留养罪犯。3.被杀者是否享有留养作为存留养亲的条件,从受害者方面来说,也需符合一定的条件或存有一定的错误,犯罪者才可声请存留养亲,如被杀者非为独子。倘若“被杀之人亦系独子,但其亲尚在,无人俸侍,不论老疾与否,杀人之犯皆不准声请留养”;但“若被杀之人平日游荡,离乡弃亲不顾,或因不供养赡,不听教训,为父母所摈逐,及无姓名籍贯可以关查者81”,则杀人者仍准其留养。又如,在服制命案中,“死者恃尊欺凌”,也是杀人者获得留养可供参考的因素之一。从受害者亲属方面来说:其一,死者并非其独子;其二,死者并无应侍之亲。只要具备其中之一,罪犯即可以声请留养。只有符合上述全部内容,罪犯才可最后声请并有可能获得存留养亲。三、清代收养家庭的特点1.清代社会中的留养亲比较各朝有关存留养亲的法律规定,北魏的内容是:“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老,更无成人子孙,又无期亲者,仰案后列奏以待报,著之令格。”唐律的内容为:“诸犯死罪非十恶,若父母、祖父母老疾应侍,家无期亲成丁者,上请。”《宋刑统》为:“诸犯死罪非十恶,而祖父母、父母老疾应侍,家无周亲成丁者,上请。犯流罪者,权留养亲。”《元史·刑法志》载:“犯死罪,有亲七十以上,无兼丁侍养者,许陈情奏裁。”清律沿袭明律,与历代存留养亲的法律制度相比,清朝的法律规定既有放宽之处,但更多的是司法实践中的严格限制。因而清初,犯罪存留养亲很少见诸实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王朝的巩固,清朝逐渐放宽了对留养的限制,并因而形成一系列定例与成案。从而使得清代的存留养亲较之各个朝代相对放宽,并因而使其形成类型较多,相对完备和富有成效的一种法律制度。2.声请留养的标准“仁政”、“忠、孝”、“法外施恩”、“以孝治天下”等等,一向为统治者所提倡。清朝的统治者在放宽对存留养亲的限制时,即是以此为标榜和标准的。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