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十八县都城调查_第1页
汉代十八县都城调查_第2页
汉代十八县都城调查_第3页
汉代十八县都城调查_第4页
汉代十八县都城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代十八县都城调查

1931年,全国各地区相继进行了文化古城调查,许多遗址(市)和市(市)注重历代遗址调查。在普查中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以志书为线索,顺藤摸瓜,实地调查,在志书上反映的城址,有的还可以看到一些迹象;二是从地望出发,我省有些城址,虽然志书上没有记载,或是有简略记载,又不一定准确,但是部分城址都保存有土围子,而这些土围子,也称为某某城,出土的遗物,一般的偏早。在普查的一百五十余处城址中,有少数城址保存较好,有研究价值,现综述于后:(一)江西6所汉代十八县城址的调查。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江西属九江郡。已知设有三个县,一是艾县,位于现在的修水、武宁、铜鼓一带;另一个是番(音婆)县,大致在鄱阳、都昌、余干等地。此两县城址均未发现;三是南野县。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历史上称西汉,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领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江西属扬州豫章郡管辖。豫章郡设有十八县,六万七千余户,三十五万一千余人。豫章郡的十八县为南昌(郡治)、庐陵、彭泽。鄱阳、历陵、馀汗(音干)、柴桑、艾、赣、新淦、南昌、建成、宜春、海昏、雩都、阳、南壄(野)、安平。这些县的县治,也就是居民点比较密集的地方。在调查中,只发现柴桑、阳和南壄城的遗址,遗物较为丰富。南昌、庐陵(吉安)、宜春、建成(高安)的县治,基本上在现今的城市所在地附近,只在郊区和现今的城内发现过大批的汉代至南朝、隋、唐的墓葬外,几乎没有发现当时的遗迹。新淦县治在现今的樟树镇。其他县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1、柴桑城在楚林街、林街的分布柴桑县,汉初置,隋开皇间(公元581—600年)并入寻阳县。唐武德间(公元618—626年)又在原柴桑县址置楚城乡,历时八百余年。柴桑县系由柴桑山而得名。《山海经》云:“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冷石赭。”《中国地名大辞典》则进一步说明“晋陶渊明家于柴桑,即此。”附近尚有明代修建的陶渊明祠和墓。关于城址所在地,清光绪《江西通志》引《大清一统志》云:“柴桑故城,今治(明、清德化城所在地)西南九十里。楚城驿是其址。”明嘉靖《九江府志》云:“柴桑县在郡西九十里,土名楚城乡。”《德化县志》云:“柴桑城在县治南九十里,汉置柴桑县,属豫章郡,隋改曰湓城,唐武德五年(公元626年)改楚城,今为楚城乡。”省、府、县之志都认为柴桑县在楚城乡,今称荆林街或楚城坂。荆林街的《吴氏宗谱》也有所载: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06年)河南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万衣在《浔阳吴氏宗谱叙》中写道“人所称荆林路西地,即柴桑地。”现在的九江县马回岭乡的荆林街,即汉代至隋代的柴桑县。荆林街三面环山,左为康阳板,右为楚城坂。楚城坂,地势平坦,河流发源于庐山,现在聚居五百余户。这里东倚庐山,北枕长江,南临鄱湖,是南来北往的通道。在普查中,普查队员在实地进行了访问和调查,搜集到一些有关柴桑城址的传说,如“东门观”、“西门铺”、“南门冲”、“北门桥等。”还有一些与周瑜有关的传说故事,说“周瑜死在芦花荡,葬在马头山。”以及周瑜的“点将台”、“跑马埂”、“跑马场”、“系马桩”、“关马墙”等遗迹。为了取得有价值的实物佐证资料,普查队员还进行了野外调查和试掘。在荆林街的卢寺,打了八条探沟,清理了一座晋代残墓,采集的标本有绳纹版瓦、筒瓦、瓦当、网钱纹砖以及六系青瓷罐、青瓷碟、青瓷碗等。在距荆林街二华里的富民林场,发现了约数百亩的墓葬区,一九八O年广东省中山大学考古专业的师生和省文物工作队、县博物馆联合发掘了一批东汉时期的砖室墓葬,砖纹为同心圆和网钱纹,出土的器物有陶罐、壶、钵、杯、案等,还有王莽时期的布币和五铢钱。在荆林街、富民林场和马头山采集了西周时期的实物,有印纹陶罐的系、耳和口沿,鼎足,陶质为夹砂红陶、灰陶、硬陶和软陶,纹饰有绳纹、云雷纹、回字纹等十余种。从调查和试掘的情况来看,我们认为:这里早自西周时期就是一个居民比较密集而分布又比较大的居民定居点,在汉代这里已具备了建县所必要的人力、物力条件。从采集的标本和附近的东汉至晋代墓葬分析,初步可以断定,它是古代柴桑城址。它是汉至隋代我省北部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的中心。2、南古遗址据《汉书·地理志》载:豫章郡领县十八,中有阳县。《读史方舆纪要》载:“阳城,府城(饶州府城,今波阳县城)西北百二十里,汉初置县,刘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省。”《波阳县志》云:“在波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有阳故城。”《都昌县志》载:“古阳城在周溪司前湖中四望山,至今城址犹存。”根据实地调查,在鄱阳湖中的四山发现汉代古城址及汉代墓葬群,其位置与史书记载相吻合,无疑此即是汉代的阳城。四山即四望山,在都昌县周溪乡的南端鄱阳湖中,这里春、夏、秋三季,均四面环水,湖水将群山隔成几十个孤岛,每个孤山都有它自己的名字,如座山、石虎头、狮子山、王家山、鹞嘴山、城头山等,但总称为四望山。深冬春初,鄱阳湖为枯水季节,行人可到一些山头。这里西南多山,东面临波阳湖,中部为开阔的平地,城址就在城头山上,面积约一平方公里。从断层看,文化堆积达一米余。地上暴露遗物甚多。采集的遗物有生产工具如有段石、网坠、陶纺轮。生活用器有陶坛、陶罐、陶缸、假圈足陶碗、矮足陶豆等。铜器有四乳蟠纹镜、昭明镜。建筑遗物有云纹瓦当、长乐未央瓦当、万岁瓦当、绳纹版瓦、绳纹瓦、对角几何纹砖、网钱纹砖,有的砖上篆刻“永元七年(公元104年)三月十三日”字样。陶片纹饰有细方格纹、蓆纹、绳纹、蕉叶纹、米字纹、附加堆纹等。遗迹有城垣、有人工修筑痕迹,东面残长二十八米,西面残长五米,南面残长十五米,残高约四米,顶宽约三米。附近尚有东汉墓葬群。遗物除有几件陶罐具有战国时代的作风外,大部分遗物均具有汉代作风。从文献记载,到实地调查的遗物,可以确定这里是古代的阳城,到南朝时由于鄱阳湖水位上升,城址四面被水包围,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都遇到了困难,因此,不得不予迁移。据《都昌县志》引《明一统志》云:“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省阳入彭泽,隶江州。”南壄古城址:南壄西汉建县,东汉改作南野。《大庾县志》引《广舆记》:“南野故城在大庾”。《地名大辞典》载:“南野,秦置《淮南子·人间训》秦使尉屠雎率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守南野之界即此。后汉曰南野,隋初县废,故城在今江西南康西南章江南岸。”一九八二年大余县和南康两县的文物普查队都对南壄城址进行了调查,南康未发现南壄城址,在大余县的池江乡长江村寨上发现一处古城址,普查队员初步认为这是西汉南壄古城址。该城位于大余县城东北约七十华里的扬柳河和章江会合处,北距南康县城仅六十华里。城址在章江南岸,南面背山,东西北三面现为稻田,如一临山的土墩形台地,高出地表约8—13米。城址为长方形,东西宽约二百米,南北长约二百三十米。面积为四万六千平方米。城址外围隐约可见护城河的遗迹。采集的遗物有筒瓦、版瓦、陶鼎、陶罐、铜镜、铁器、青瓷器以及石器。遗物时代上至春秋,下至南朝。(二)朝江南地区汉及汉以后其他城址的调查,重点放在唐以前。西汉末年,王莽当政,豫章郡改为九江郡。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恢复豫章旧名,领县二十一,增加石阳,析新淦置;临汝分南城西北境置,建昌分海昬置。三国时,豫章郡属吴,又增置庐陵(治西昌)、波阳(治波阳)、临川(治临汝)、安城(治平都)和庐陵南部都尉(治雩都)。县治增加到五十七。六朝时,由于军事割踞,郡县变动很大。晋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割扬州之豫章、波阳、庐陵、临川、南康(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庐陵南部都尉置),建安、晋安,荆州之武昌、桂阳、安成合十郡置江州,治豫章。南朝陈,江西境内有豫章郡,庐陵郡、巴山郡,豫宁郡,安成郡,南康郡,寻阳郡共九郡五十九县。唐代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全国为十五道,江南西道管洪、饶、虔、吉、江、袁、信、抚八州,三十八县。各县根据这些建郡、建县的线索,有目的地进行了一些城址调查。发现保存比较好的有南昌的汉代昌邑城,安义县的三国孙虑城,丰城县的战国至汉的丽城,九江县的六朝寻阳城,泰和县的南朝白口城。1、昌邑城的遗迹昌邑古城,文献记载颇多。《太平寰宇记》云:昌邑城在州北,水路一百三十七里,雷次宗的《豫章记》云:“昌邑王贺,既废之后,宣帝封为海昏侯,东就国,筑城于此。”《新建县志》载:“昌邑城在县西北六十里慨口,……今名游塘城。”[按:《汉书》的记载,刘贺为汉昌邑哀王刘之子,汉武帝之孙,刘曾封为昌邑王,立国于山阳郡(今山东省境内),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刘贺继父位。元平元年(公元74年),汉昭帝死,无嗣,大将军霍光请皇后征昌邑王刘贺继帝位。刘贺继帝位后,不理朝政,以“行淫乱”而废,仅在位廿七日。汉宣帝封刘贺为海昬侯,食邑四千户,就国来江西。筑昌邑城,死后亦埋在海昬。]文物普查中对该城进行了调查,发现新建县铁河垦殖场南面的陶家山有一城址与记载大体相符,当地群众传呼为紫禁城,该城呈长方形,长约三百米,宽约二百米,方圆约六万平方米,四周都是用黄土堆积成的高大土围墙,城墙高约三至五米。陶家山的土城还可以与舒家山、大塘方向的两座土城连成一片,实际上是绵延六七华里的大土城。陶家山土城在东、南、西、北方向的偏中部尚存四个缺口,原来可能为城门,在城墙上有几处略高于城墙的方形台地,疑为箭楼遗迹。城侧的北向有铁河,远望可以见到鄱阳湖。土城内已是高低不平的耕地和少数现代墓葬,在耕地上和城墙内发现了不少的绳纹版瓦和瓦当。发现了许多印纹陶片,器形有双耳陶罐、陶盆、陶尊、陶碗、陶缸等,还有青瓷片、铁器等。纹饰有方格纹、绳纹、网结纹、叶脉纹、米字纹等。从遗物判断它的延续时间是从战国晚期至东汉的遗址。舒家山的土城在铁河垦殖场偏西约一公里的地方。土城南北长约三百米,东西长约二百米,土城高约十米至三十米。土城内分布着大小坟堆一百余座。墓葬分四圈布置成阶梯式。外圈墓体最小,仅一至二米,数量最多,约有数十个坟堆;第二层墓堆稍高一点;第三层规模最大,最大径在三十米以上,墓堆约五个;最高一座的墓堆规模最大,有三个大墓堆,最大的达五十米以上。据《新建县志》载:“海昬侯刘贺墓,在昌邑城内,有大坟一所,小坟二百许。”《清一统志》云:“海昬侯刘贺墓在新建县北昌邑城中,大冢一,小冢二百许,旧名百姓姥。”从铁河城址观察,那里有战国至汉代的城,城址的名字有皇封地(舒家山的大坟堆)、天子(赤城村)、紫禁城(陶家山)等。这里离南昌仅六十多华里,又有大小坟堆一百余座,与志书上的昌邑城所在地相吻合,因此,可初步定为昌邑城址。在铁河垦殖场的附近还有一个昌邑乡,那里也有一座土城,亦呈长方形,东西长约六百米,南北长约四百米,范围约二万四千平方米;发现了汉代的版瓦,还有少数战国至东汉时代的墓葬,都没有发现志书中所说的“大坟一,小坟二百许”。此地离县城在一百六十华里以上,与志书中所载离府城六十华里,也远了近一百华里。因此,此处是否为昌邑城,尚待进一步查证。2、遗迹和遗迹汉时的寻阳县,本在长江以北,今湖北黄梅县境内,属庐江郡。《晋书·地理志》载:“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分庐江之寻阳之柴桑二县置寻阳郡。”历经东晋、宋、齐、梁、陈,为江州戍守处。因其城为晋孟怀玉领导所筑,故又名怀玉城。《名胜志》载:“寻阳城离九江府城一十五里,隋代因水患迁移,历时二百八十五年。”这里曾经是县、郡、州的治所。由于滨江带湖,扼荆扬二州之冲,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谁占有这里,上可控楚地,下可制吴越。历史上曾经在这里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对这个历史名城,在文物普查中,九江县博物馆的同志曾经来这里多次进行过调查。经查明该城址座落在九江县赛城湖水产场内,南浔铁路由此通过,修铁路时对遗址已稍有破坏。其范围据初步调查,以南浔铁路为轴线,东面是七里湖中的马鞍州,围嘴,七里湖堤附近,西边则是玉兔山、鹤问塞,南至赛湖村,北至赛湖闸,闸距长江仅六百米,面积约三平方公里的地方均发现有遗物和遗迹。由于湖水的冲刷,湖中暴露了窑址、作坊、水井、房址和墓葬。在丘陵地带也发现了遗物和遗迹。有些平地已开垦成良田,遗物遗迹不明。发现的很多遗迹中有一处陶瓷作坊遗址,在长约九十米,宽约四十米的三百六十平方米的范围之内,发现了房址一座、窑址一座、水井四个、沉淀陶瓷泥的圆坑十多个。房址呈长方形,一边长约十米,有十一个方形柱础坑、另一边长约九米,有十个方形柱础坑;一边宽约四米,有四个方形柱础坑,另一边宽约三点七米,亦有四个方形柱础坑。窑呈葫芦形,长约四米,最宽处为二米,最窄处为一米。窑中除烧制青瓷器外,还烧制版瓦。窑中还残存有一些网钱纹砖。水井用网钱纹砖竖砌,井径一米,填土五十厘米。淘洗瓷泥圆坑,径一米,泥呈灰白色,有的呈黑灰色。在其它地方也发现了砖窑、陶瓷窑、水井、冶铁遗迹、墓葬等。看到的砖窑呈圆形和方形。陶瓷窑有椭圆形和三角形两种。那种三角形的窑特多,一头呈尖状形,另一头平齐,长约三米,两边呈等腰稍拱,最宽处的腰部约三点三米。椭圆形窑,形似卧蛋.全长三点八米,腰部二米。水井的形制多样,多用花纹砖砌圈,有的平砌,有的竖砌,有的用拱形砖砌,有的用砖竖砌后,又用一砖支撑。有一口特殊的井,用一长圆树干,中部刳空,井挖好后,将树干放置中部,以作井圈。在一处似宫殿遗址的地方,发现一处似庭园的遗迹,在呈长方形的台地(长约廿米,宽约十米)中间有一长方形水池(长约三米,宽约二米),四角都放置了一块上千斤重作假山用的太湖石。我们认为这是当时贵族花园的遗留物,是我国较早的庭园遗迹。冶铁遗迹,只是残留铁渣、铁矿石和铁钱。先后采集的遗物多达二百余件,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器、兵器和建筑用料。遗物建筑材料有粗绳纹和细绳纹砖,同心圆纹砖,车马纹砖;砖铭有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大通元年(公元527年),以及“周”字文砖。瓦有粗绳纹和细绳纹版瓦,素面版瓦,棂纹筒瓦。有一块版瓦特大,长38厘米,宽呈梯形,一头宽28,另一头宽33厘米。瓦当饰有兽面绞、卷云绞及莲瓣纹等。生产工具有石斧(时间应较早)、石纺轮、石臼、石磨、陶网坠、陶纺轮、瓷擂钵等。石磨与河北满城汉中山靖王墓出土的类似。生活器皿有陶瓷质的罐、钵、缸、坛、瓮、壶、鸡首壶、碗、盘、盅、碟、托盏、杯、扁形纽盖、笠状纽盖、砚台等。从造型看,其时间历经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南朝、隋、唐等朝,但多为两晋及南朝时期的遗物。两汉及隋唐遗物较少。城址西邻,是绵延二公里的丘陵地带,即龙门山、玉兔山、鹤问塞墩等。那里有大量的西晋至南朝的花纹砖室墓。一九七六年以来配合基本建设清理残墓三十余座。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座为“晋梁州刺史梁使君”的墓葬。还有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3年)、咸和元年(公元326年)的纪年残墓,这为判断城址的年代提供了佐证。3、地层结构和年代丽城在丰城县东南五十里的拖船乡境内,地势为平坦的丘陵地,北高南低,有土筑城墙和高出城墙六至七米的似城堡的台地,蜿蜒约六华里,内城面积约一千六百余亩。城垣保存尚好,土筑墙下压粗绳纹筒瓦,地而散有战国时代的米字纹陶片和汉代的方格纹陶片。采集到实物尚有高颈直足豆、石斧和石等。4、卜乡县东、下土墙在安义县徐埠乡境内。长约四百米,宽约三百五十米,面积约十四万平方米。据清同治《安义县志》载:“孙虑城在卜乡县东八里凤凰山,(孙)权行军至此垒土筑之。”东南北三土墙保存较好,采集的实物有版瓦、瓦当、花纹砖和铁铲。城东外一百米的丘陵山地上有四十五个大型花砖室墓,大的墓占地约四百平方米,高出地表约六米。5、于南大城该城在塘州乡。据县志记载:“梁太宝元年(公元550年)陈坝先自岭南引兵欲讨侯景,进驻南康。高州刺史李迁仕来拒,坝先遣杜僧明筑城于白口御之,即今高城是也。”土城完好,平面呈方形,东西长约五百米,南北长约四百米。土城分内外城,有四门。地表散落各种印纹陶片,属西周时期。墓砖则是东汉至南朝时的纹饰。(三)普查给我们一些启示从城址的普查给了我们一些启示:1、省治、县治的建立,是统治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古代的郡治,一般处于水陆交通的要道。例如“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的南昌,一直作为江西的郡治、州治、府治、路治和省治之所。历史上曾经经过多次严重的水、旱、兵灾的袭击,但它处于赣、抚河流的交汇处,背依西山,面向鄱湖的有利地势,延续时间长达二千余年而不败。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更益增繁荣和富强。府治、县治的建立,是统治者为了驾驭该地的老百姓,发展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而设立的。例如万年县,原为波阳、乐平、余干、贵溪之地,明代时,“余干姚源盗起,都御史陈金讨平之”,为了防止再次“盗起”而设立了万年县。铜鼓县是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因山贼啸聚流动,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