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专题十八第四节论证课件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专题十八第四节论证课件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专题十八第四节论证课件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专题十八第四节论证课件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四部分专题十八第四节论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节论证学习目标:1.掌握论证的概念、类型及主要任务。2.学会正确使用论证方法的技巧。【例文在线】(2022年全国乙卷)(题目见

P324第4题)追梦青年无怨悔,接力跨越代代功河南一考生九万里华夏大气磅礴,五千年中国昭然灼灼。

无论是2008年奥运会还是2022年冬奥会,中国无不展示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叶嘉莹曾言:“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作为新时代新青年,为助祖国在世界激荡中站稳脚跟,吾辈更应做到:追梦青年无怨悔,接力跨越代代功。浮舟沧海,立马昆仑。个人的“跨越,再跨越”可以延续先人之精神。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鲁迅先生此言依旧振聋发聩。百年前仁人志士之星光,如今已汇成中国的太阳。吾辈青年更应向光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奋力书写无悔青春华章。

耶鲁大学毕业生秦玥飞,放弃国外优渥的物质条件,回国任村干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优秀青年陈立雯将青春芳华献给我国西北垃圾分类事业,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中华遗产》主编黄秀芳,坚持为往圣继绝学,为中国人民提供精神文化之宴……太多太多的有志之士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个人“跨越,再跨越”之益,延续先人为国为民之精神。

情牵盛世,天高地阔。国家的“跨越,再跨越”能够擘画美好之愿景。人类的步伐前进到哪里,就希望导航定位到哪里;人类的思想探索到哪里,就希望时空指引到哪里。古代的指南针,如今的北斗导航,是充满智慧的中国人跨越时空的对话。经过27年建设而成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能在浩渺的宇宙中提供不超过5米误差的精确定位,不正是依靠国家引领一代代北斗人“跨越,再跨越”的行动吗?

从“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一起向未来”,中国用实力展现了奥林匹克精神,用自信诠释了大国风范,勾画出盛世之美好愿景。与民同心,共争上游。个人国家齐跨越,共筑中华民族复兴梦。

君不见,国家体育军团屡创佳绩,为国著功成;君不见,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君不见,污水处理、智慧服务等科技亮点频出,改善人民生活;君不见,智能高铁傲视全球,便利自由出行……跨越,再跨越!如同阳光,洒遍四方。亲历其中,更能感受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吾辈也必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追梦青年无怨悔,接力跨越代代功。跨越永无止境,吾辈青年与大美中华,宜趁东风马蹄疾!

点评:①思路清晰,文脉通畅。文章开篇气势磅礴,振聋发聩,从材料切入,引出观点。主体部分分别从个人和国家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了“跨越,再跨越”的功效,最后又合二为一,逻辑缜密,文脉贯通,结构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②素材运用得体,论证有力。在论证方法运用上,文章主要运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叶嘉莹、鲁迅、秦玥飞等人物事例很好地印证了个人“跨越,再跨越”的行动和精神;北斗导航等大国重器印证了国家“跨越,再跨越”带来的美好愿景;国家体育、智慧服务、智能高铁等事例印证了个人与国家一起跨越的巨大成就。考生巧将各种事例分类呈现,展现了其灵活运用事例论证说理的能力。另外,作者还运用了引证法,叶嘉莹、鲁迅名言的引用,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技法点拨】

前面讲了论据使用有三大误区,其中“一味堆砌,缺少联系”和“直说结果,缺少分析”这两大误区和论证有关。前者堆砌素材,后者直说结果,都缺少了一个关键环节——论证,论证是素材(论据)和结果(论点)之间的联系纽带,三者共同构成议论文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这是很多考生议论文写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很有必要。(一)论证的概念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逻辑过程和方法。论点是要解决“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要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而论证是要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二)论证类型及主要任务

论证的类型一般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正确的论证方式;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则是从反面证明别人论点错误。议论文论证的主要任务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主要是回答“为什么”。“为什么”,主要从重要性、必要性或危害性等方面考虑。重要性、必要性、危害性常常有多个要点,这就形成了“为什么之一”“为什么之二”“为什么之三”……

解决问题主要是回答“怎么样”。“怎么样”主要从步骤、措施、方法等方面考虑。步骤、措施、方法也常常有多个要点,这就形成了“怎么样之一”“怎么样之二”“怎么样之三”……

如中心论点是“读报有益”,如问一个“为什么”,就会引起一大串:读报能了解天下大事;读报能学习先进人物的思想与作风……还是这个中心论点,如问一个“怎么样”,也可引出一大串:读报要有选择性;读报要泛中有精;读报重在借鉴……要把论证部分写出层进式,选取一两个“为什么”和一两个“怎么样”,文章就能展开了。(三)常用论证方法1.直接论证: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喻证法、因果论证(1)学习运用例证法。

例证法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被广泛使用。因为任何观点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

拥有常人难及的淡泊宁静的胸襟,才能在自己从事的学术领域内取得常人难以企及的成绩。(观点置于段首)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一个淡泊宁静的人。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他毕生沉浸在自己的数学王国中,宠辱不惊,视名利如粪土。而被誉为“文化昆仑”“学界泰斗”的钱钟书先生,则更是淡泊宁静得令人肃然起敬。记者采访,他回避;为他录像,他谢绝;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编辑们曾想尽办法,但他坚决不同意上镜。至于这个会那个会的邀请,他也从不给面子,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倾注在心爱的事业上。(“叙例”紧扣论点,概括简洁)可见,淡泊宁静是人们拒绝诱惑,取得成绩,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议例”画龙点睛,一语中的)

文章在丰厚的“叙例”后面,用一句精粹的话,点明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可见,淡泊宁静是人们拒绝诱惑,取得成绩,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这句就是言简意赅的画龙点睛之句,使事例和段首的观点完美统一。运用例证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不能只把例子摆在论点后,而不去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加以充分的分析、说理,就不能把观点阐述清楚,文章就会变得简单化,缺乏内在的逻辑力量。②例证法中所选的例子,一定要真实而有典型性,否则就无法说明问题。

③运用例证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结构的论证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

④运用例证法进行论证时,列举的事实可以有两种形式,即概括总体性事实和枚举个别事实。概括总体性事实的说服力在于事实所体现的普遍性,枚举个别事实,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尽可能不要同类重复。(2)学习运用引证法。

所谓引证法,就是通过引用经典语录、言论、生活常识等作为论据来证明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引证法一般会用权威性的话语,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并且更加具有说服力。如:

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老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样样不如老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为老师,是错误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有所成就,不仅要有“逊雪三分白”的谦逊,而且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雅量,放下架子,不耻相师。

在这段议论中,作者对“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作了解释分析,从而证明“要‘不耻相师’”的论点,这样论据与论点得以紧密结合,不致油水两分。用好引证法“三注意”:

①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例如:强调立志的重要性,可选用“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强调志向高洁远大,可选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某同学沉湎于上网,可选用“玩物丧志”;某同学不能持之以恒、一曝十寒,可选用“有为之人立长志,无为之人常立志”。

②要简洁,不宜过多。议论是在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③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需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3)学习运用对比论证。

对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横比”,一种是“纵比”。“横比”是把同一时期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纵比”是把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作比较。

对比论证有两种方法——整体对比、局部对比。整体对比,即对文章的整个本论部分进行正反对比;局部对比,即将本论部分的某个层次进行正反对比。运用对比论证时,要根据论点的需要,妥善安排篇幅,特别是在“整体对比”时,一般应以正面为主。如:

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中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选自高考满分作文《轻松起跑》)

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放在一起作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如上面文章,将贝多芬、居里夫妇、陶渊明同别里科夫、葛朗台进行对比,两类人物的精神优劣显而易见,文章的主题也能得到鲜明的突出。正反对比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围绕中心论点选择比较材料,确定对比点。所选对象必须是两种性质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论证时要紧扣文章的中心。 ②正反论证应有主有次。若文章从正面立论,主体部分则以正面论述为主,以反面论述为辅;若文章从反面立论,则以反面论述为主,以正面论述为辅。(4)学习运用喻证法。喻证法,即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如: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这段文字采用了比喻论证法(喻证法),“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论点“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运用喻证法要注意: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

②喻体不求形似,只求神似。作为喻证的喻体与作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取形。③精剖喻体,丝丝入扣。(5)学习运用因果论证。

因果论证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事出必有其因。我们可以依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由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推导出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从而揭示出一定的生活规律,使事例有力地证明观点。

从因果关系上把论点与论据联系起来。具体说,就是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求事例的根源,发现其本质,使内容逐步深化。如:

社会上如今很流行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将这句话做大做响的,是铺天盖地的选秀活动。在选手尚且稚嫩的时候将其推向光环万丈的明星路,看起来是为他们今后的发展作出的强势铺垫,但当沉下心来审视这个舞台时,我们却不难发现,事实上少年出道的明星很快便让我们忘记了。

在许多年前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而一炮打红的某组合个个青春无敌,但今天早已为人淡忘;前几年因某选秀节目而为人所熟知的某明星现在也仿佛沉进了海底。究其缘由,年少的她们凭一时的光芒而崛起,却无法适应社会现实,早早走上社会,尚且稚嫩的心无法承受社会压力之重。这样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炫花了眼,也荒废了本该充实自己,升华自己的大好青春。试问,社会里的我们该早早成名吗?

作者在叙述事例之后,用“究其缘由”把问题引向深处,指出少年出道的明星很快便让人们忘记,是因为他们“无法适应社会现实……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里炫花了眼,也荒废了本该充实自己,升华自己的大好青春”。这样的分析使事例与观点紧密相连,充分显示出了论证的力度。2.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归谬法

(1)排除法:就是共有n种可能存在,排除了(n-1)种可能,剩下最后一种可能就成为必然。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在论证“中国革命战争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时,就用了排除法。

中国革命战争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中国资产阶级虽然在某种历史时机可以参加革命战争,然而由于它的自私自利性和政治上经济上的缺乏独立性,不愿意也不能领导中国革命战争走上彻底胜利的道路。中国农民群众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群众,是愿意积极地参加革命战争,并愿意使战争得到彻底胜利的。他们是革命战争的主力军;然而他们的小生产的特点,使他们的政治眼光受到限制(一部分失业群众则具有无政府思想),所以他们不能成为战争的正确领导者。因此,在无产阶级已经走上政治舞台的时代,中国革命战争的领导责任,就不得不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167页)

在这段议论中,毛泽东没有直接论证他的论题,而是先提出了与中国革命战争由谁来领导这个问题有关的几种可能情况:即或者由资产阶级来领导,或者由农民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来领导,或者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然后他一一论证前两种可能均不能成立,最后得出结论:“中国革命战争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论题)这里所使用的就是排除法。

(2)反证法:就是先假设与某个论点相矛盾的观点成立,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间接地证明最初的观点。如:

如果反对实事求是,反对从实际出发,反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那还说得上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呢?那会把我们引导到什么地方去呢?很明显,那只能引导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只能引导到工作的损失和革命的失败。

(《实事求是》)

这段文字没从正面论述实事求是怎样,而是假设不实事求是会怎样,来证明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这运用了反证法。(3)归谬法: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目的则是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常用于驳论。如:

还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泳,皮肉偶尔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头露面。”

(唐弢《琐忆》)

这段文字运用归谬法。先认同男女同学同泳的确有碍大防,接着又运用夸张联想的手法推出:但要彻底防止男女淆乱乾坤,就要一律带上防毒面具这一荒谬的结论,令人忍俊不禁。3.在论证中引入“虚拟论敌”

驳论:驳论是通过驳斥敌对论点,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证明自己观点正确性的一种论证方法。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

在证明某个观点时,可以想象存在一个驳论者,不妨称其为“虚拟论敌”。这位“论敌”可能会对我们的论点举出反例或从论点推出错误,也可能会质疑论据及隐含前提的可靠性,抑或指出论证中存在的逻辑问题。面对这些可能受到的攻击,我们再进一步考虑通过怎样的措施能使自己的论证免于或抵御这些攻击。驳论法使用要点:(1)确立攻击目标。首先要明确反驳的论点,即确立攻击目标。(2)抓住“敌论”要害。反驳,首先要找寻到突破口,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击中“敌论”的要害,取得论辩的全胜。(3)讲究反驳方法。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要驳倒对方的论点,自然可以从议论文的三要素着手,或者直接反驳对方的论点,或者采用迂回间接的方式,从对方的论据、论证入手,证明它的错误或荒唐,从而达到驳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如:

因为学习时间紧张,劳动就是浪费时间吗?同学们,“德智体美劳”需要全面发展,缺一不可。学习固然重要,但劳动也不可或缺。在劳动中,我们锻炼意志、增强体魄、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丰富课余生活。劳逸结合也有助于学习,两者相互促进,使我们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科技进步了,就可以把劳动交给人工智能吗?诚然,科技进步能够解放双手,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所事事,人工智能也有许多无法完成的任务,体现人类智慧的脑力劳动依然重要,那些流传百世的文学经典,那些沁人心脾的阳春白雪,是机器人永难创造的财富。“用进废退”,假如人人都不劳动,人类的机能逐步退化,未来的世界难以想象。

因为劳动辛苦,就可以花钱请人帮忙吗?劳动固然辛苦,可那是我们提高自身机能的重要手段啊!取得劳动成果的快乐也是花钱买不到的。

凡此种种,都是忽视了劳动对国家进步和个人发展的作用,都是贪图享受的错误思想,于个人于国家,害莫大焉!在此诚挚希望大家能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广东一考生《点滴劳动,共筑盛世》考生所用的“因为学习时间紧张,劳动就是浪费间吗?”“可以把劳动交给人工智能吗?”“因为劳动辛苦,就可以花钱请人帮忙吗?”三个反问句,正是针对材料中的反面论点一一加以批驳的,并给出相应阐释,不光有针对性,而且扣题严谨,思路清晰。随后再以一段总结性文字亮明自己的观点,理由充分,立论鲜明,说服力强。【例文】(2022年全国乙卷)(题目见

P324第4题)跨越自我,跨向未来安徽一考生

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无数次跨越,创造了无数彪炳史册的成就。从2008年到2022年,北京作为双奥之城,见证了中国的跨越式发展: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绿色环保理念深入人心,高铁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科技使生活更智能便捷,国家经济显著提升……中国,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跨向未来。跨越自我——中国青年不断奋进,以铿锵有力的步伐行稳致远。

纵使人生道路艰难坎坷,我们仍须坚定信念,奋斗不衰,不断跨越自我。你看陈景润在特殊年代的艰苦环境下,通过不懈努力,对高斯圆内格点、球内格点等做了重要改进,但他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而是不断跨越自我,又推进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其研究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你看史铁生21岁双腿瘫痪,在人生将要起步的时候跌落,但是他在逆境中笔耕不辍,在轮椅上登上文学的高峰……风华正茂的年纪,没有人想成为一个普通人。成功的程度永远与挑战的难度成正比,这是事实,但我们应勇敢地踏上这条光荣的荆棘路,跨越自我,不断创造新高,方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跨向未来——新时代青年不断迎接挑战,助力祖国实现跨越发展。

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面貌,就是未来中国的样子。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00后小将们横空出世:17岁的“单板小将”苏翊鸣、21岁的短道速滑小将李文龙、21岁的中国女壶队长韩雨、21岁的“北欧两项第一人”赵嘉文……他们脚踩冰刀雪板,驰骋在冰场雪地上,他们在不断打破历史、创造佳绩、跨越自我的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向体育强国的跨越。没有个人的跨越就没有国家的跨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力量,我辈青年要敢于迎接挑战,不断前行,以小我之跨越,助力国家实现大跨越。跨越自我,跨向未来,你我皆与时代携手同行,以奋斗共筑美好未来。

每个人都是时代洪流中的一粒细沙,在时代的波涛大浪中铸就自己、不断创造个人价值的同时,我们也在聚合成力,助推着洪流的奔涌,成就着时代的跨越。我们惊叹北斗卫星探索宇宙的精彩绝伦,那是科研者殚精竭虑的智慧结晶;我们赞美抗震救灾井然有序,岁月依然静好,那是无数人在负重前行;我们感慨疫情下的大国担当,那是医务工作者不计个人生死的无私奉献……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在昭示着我们:国家发展已掀开崭新的篇章,时代画卷正待你我挥毫。

何其有幸,生逢盛世。从懵懂儿童到有为青年,我们惊叹于中国体育和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未来前行,我们当与时代共振,以实际行动在国家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奉献青春,建功立业。跨越,跨越自我;再跨越,跨向未来。

点评: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章标题即观点,统率全篇。从论证顺序来看,三个分论点的设置极具匠心,先分述“跨越自我”“跨向未来”,时间上由现在到未来,主体上由个人到国家,论述走向深入,最妙的是第三个分论点将前两个合二为一,再次强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强调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论证顺序合理,观点明确。

论据充实,论证有力。从论证过程来看,作者先运用陈景润、史铁生两个事例论据,论述第一个分论点“跨越自我——中国青年不断奋进,以铿锵有力的步伐行稳致远”;然后列举苏翊鸣、李文龙、韩雨、赵嘉文等多个事例论据,论述第二个分论点“跨向未来——新时代青年不断迎接挑战,助力祖国实现跨越发展”;最后将北斗成就、抗震救灾、抗疫成绩等热点事件入文,分析背后的原因以支撑第三个分论点“跨越自我,跨向未来,你我皆与时代携手同行,以奋斗共筑美好未来”。文章以事例论证方法为主,论据充实、典型,言之有据,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度。【高效训练】1.请以“理想的阶梯”为话题,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运用例证法,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马克思整整奋斗了一生。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究过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图书馆钻研,以至于座位下的地面竟然都磨掉了一层。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整整四年,他废寝忘食,做了几百次试验。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一声巨响,在旁围观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可是,他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兴奋地狂呼:“成功了!”正是为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那些杰出的人物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崇高精神。也正是这种毅力和精神,才使他们终于攀登上光辉的理想之巅。2.请以“奉献”为主题,运用引证法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答案:(示例)纵观天下有志者,总是夙兴而夜寐,百折不挠,孜孜以求,心甘情愿为社会奉献。千百年来,奉献精神如同血液,在我们民族躯体中不息地流动;如同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灵魂;如同火炬,点燃了中华儿女的爱国赤诚。从“为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从“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戚继光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从“愿与人民共患难,誓拼热血固神州”的朱德总司令到“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南疆卫士,真是英雄万千!他们在奉献之时,从没想过要得到什么回报,而是心甘情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