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OK”的语义变化和动因分析_第1页
我国“OK”的语义变化和动因分析_第2页
我国“OK”的语义变化和动因分析_第3页
我国“OK”的语义变化和动因分析_第4页
我国“OK”的语义变化和动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OK”的语义变化和动因分析摘要:

“OK”是现代汉语口语中最活跃的字母词之一。在探究OK源语义的基础上,主要全面考察字母词“OK”在中国语境下的语义演变及其演变动因。研究结果表明字母词“OK”受经济原则的制约、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及求新求异的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其由源语义中的“还行的、满意、不错的、圆满地”等义项在汉语口语中逐渐发展出了“很好、非常好、XX已经完成、成功、好极啦”的词汇意义并带有一定的褒义色彩。关键词:中国语境;OK;语义演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量英语字母词也逐渐进入文化输入国,其中最引起人们关注的英语字母词是“OK”。字母词“OK”作为外来词创制于19世纪上半叶并频繁地使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口语中,并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产生出了一定的新义。文化语境主要是由自然物、事件、社会环境和心理、价值理念、认知背景、思维方式、民族习俗以及传统等诸多因素组成,其与“OK”语义的演变密切相关。目前,国内有关“OK”的研究文献有限,更鲜有研究考察“OK”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发展情况。因此,本文以英语字母词“OK”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中国语境下的各种语义变异及其演变动因,以让人们对“OK”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的语义演变有一个全面、系统而深入的了解和认知。一、“OK”的本义据词源学家论证,OK一词的最初形式是“orlkorrect”一语的缩写,其主要来源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1]“orlkorrect”是allcorrect的异体,其最初是用来表示对一位总统的支持,到后来则主要用来表示一般意义上的“同意”以及“接受”。笔者查阅了《朗文当代英语词典》、《新牛津英语词典》和《美国传统词典》等工具书,综合起来,“OK”在英语本族语者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基本含义。(一)寓意事物的合适度,表示“不错”、“还行”以及“没关系”。OK一词最先是作为形容词,具有“事事不错”之意,后来在英语语境中被人们用来表达事物的合适度以及与该事物的可接受性。如:(1)Goddam,I’mokay,hesaidtohimself.

(2)Roy,you’reokaywithus.

(3)WithCrofteverythinghadbeenokay.

(4)Hethinkhe’sokay.例(1)—(3)中的“OK”为形容词,例(4)中的“OK”为名词,其都是用来表达对所描述事物的某种认可以及可接受性,并暗含着“还有完善的空间”,而不是用来表示对事物的赞美以及肯定。(二)寓意事物的满意状态,具有“诚实”、“有益”以及“不错”等意义。“OK”由最先表示对某事物的合适度逐渐发展为寓意事物的满意度。随着“OK”使用频率的不断增加,其寓意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如:(1)Heisanokayguy.

(2)Don’tworryaboutme,Isaid.I’llbeok.

(3)Comeoverifit’sokaywithyou.

(4)Thisoldclockisstillworkingok.以上例句中的“OK”分别作为形容词和副词,用来表示人以及事物的满意度。如例(1)中的OK主要是作为形容词,用来寓意人的品性“诚实”以及“有益”。例(2)中的OK则主要寓意人的心情及生活“愉快”和身体“健康”。例(3)中的OK寓意做某事“合适”,而例(4)--(5)中的OK寓意事物状态的“正常”及“不错”。(三)寓意事物的认可度,具有“允许”以及“同意”的意义。当事物被认为是“满意”以及“合适”时,这在一定程度上间接造成了“同意”或“允许”做该事物原因以及依据的产生,这被称为“OK”在描述事物认可度方面的一种延续。如:(1)Hisdoctorwouldn’tokthetrip.

(2)Hegavetheokaytoissueanewpressrelease.

(3)IsitOKifIcomebymyself?

(4)We’llgettogethernextweek,OK?

(5)ShallIgiveyouaringonFriday?OK.以上例句中的“OK”分别用作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和感叹词,并都具有“同意”、“允许”以及“可以”等意义。其次,“OK”在例(4)以及例(5)中作副词以及感叹词分别用来表示“同意”或“允许”之意,这主要是人们在不同语境下通过“OK”表达了一种为获取对方同意而实施的一种“请求”行为。二、中国语境下“OK”的语义变化“OK”作为一个原装词引入汉语,其拼写和发音没有经过任何“改造”,但其意义和用法都已经历了所谓“本土化”的过程。[2]“OK”进入现代汉语后,其语义逐渐发生了改变。现代汉语中“OK”的语义比起源语义中“OK”的语义来讲,具有如下特点。(一)还行的——很好、非常好《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1984)指出,“OK”作为形容词,在现代英语中具有“好的、还行的或可以接受的”的义项,而汉语使用者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经常会将“OK”和汉语词汇“好”的部分语义功能等同起来,并借用了汉语词汇“好”的部分基本义素[+拥有,+美好,+人,+事物],常用来表示对人或事物的强烈称赞,使得“OK”一词衍生出了“很好、非常好”的义项,且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如:例(1):他对这儿舒适优雅的环境、精美的食品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连说“OK”。(《人民日报》1993年02月01日)

例(2):他俩只好认输,把“站功之王”的桂冠留给了中国武警,伸出大拇指由衷地送过来一句“OK”。《人民日报》1996年5月10日)

例(3):外宾高兴地称赞“中国银行OK”。(《人民日报》1990年12月5日)

例(4):担负专机保卫任务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看到上海武警的防线,伸出大拇指连声说:“OK”。(《人民日报》1994年05月14日)

例(5):对于主人的热情款待,4位外国客人连称“OK”。(《人民日报》2005年04月25日)例(1)和例(3)中的“OK”受大众传媒的影响,“OK”一词频繁地出现在报纸、电视、广播的商品广告里,被用作为形容词修饰物体,表示该商品的质量特优以及商店服务特好,并以此来表达对该产品以及服务的极大夸奖,从而使得“OK”一词逐渐由源语义的中性色彩转变为褒义。例(2)、例(5)以及例(4)中的“OK”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受到人们汉语使用习惯以及汉语思维的影响,被用作对人行为的一种赞美,相当于汉语词汇“很好”、以及“了不起”,是“OK”作为形容词对所指对象认可性方面的一种延伸,并使得“OK”一词在色彩意义上逐渐带有汉语词汇“好”的褒义色彩。(二)达到满意的状态———完成《牛津当代大辞典》(1994)指出,“OK”在现代英语中具有“满意”的意义,其内在含义是通过某个过程以及某种事物促使人达到一种满意的状态,蕴含“完成”的意思。同时在中国大众传媒迅速发展的语境下,交流的便利化,增强了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对“OK”的使用频率,使得“OK”体现出语义上的新发展,使其与时态助词“了”一起逐渐虚化为事件完成的标记。如:例(1):飞机票“OK”了。(《人民日报》1995年12月14日)

例(2):记者们总是提前写好稿子,待比赛结束,填上成绩就OK了。(《人民日报》2003年6月23日)

例(3):这也难不倒他,我只要把身份证给他一切就OK了。(《人民日报》2003年1月13日)

例(4):我这单生意OK了!(《广州日报》1997年7月14日)

例(5):一按快门,“卡啦”,OK了。(《广州日报》1995年12月7日)以上例句中的“OK”分别作为不及物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多数放在受事主语之后,并在现代汉语中只能在加上时态助词“了”之后,形成表示完成态的一整个主谓句,主要表示“买(好了)”、“订(好了)”以及“完成”等。其次,由于以上例句中“飞机票”、“成绩”、“生意”、“卡啦”等一般不会被强调舒不舒服、满不满意,所以“OK”带上表完成的助词“了”的主要作用是作为完成标记,而这与仅表完成标记的汉语词汇“了”不同,“OK”带上汉语词汇“了”蕴含事情做得完满的意思,因此“OK”带上表完结的助词“了”,不仅仅只是表示完成的意思,而且还表达符合预期地完成。(三)达到满意的结果———成功《牛津现代英语用法词典》(2001)指出,“OK”作为形容词,在现代英语中表示“不错的”基本义,是对某事物结果的主观满意的评价,达到满意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寓意着成功,因此“OK”又可以发展出成功的义项。如:例(1):为什么拍影视打光难呢,因为人物是运动的;而照片就一个角度,很容易OK。(《文汇报》2004年2月13日)

例(2):我国人工繁殖大熊猫—六年“OK”二十四胎。(《广州日报》1997年7月14日)

例(3):他拍戏通常不重拍,一个镜头就OK。(《文汇报》2002年6月28日)

例(4):但一年下来,ZPMC百分之百“OK”。(《文汇报》2002年2月6日)

例(5):此前,中山花园的物业管理“很有一套,绝对OK”。(《都市快讯》2003年12月11日)

例(1)、例(3)、例(4)以及例(5)中的OK不仅仅表示行为动作的结束,还强调对某事物结果的主观满意的评价,表示某一结果的实现。例(2)中的“OK”作为及物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后面直接接名词性宾语,寓意事物的完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表示“成功”的意义。(四)感叹程度深———好极啦《英语核心词汇词义用法详解词典》(2003)指出“OK”用作副词,表示“圆满地”以及“不错地”的含义,其中,当程度副词“OK”与“OK”连用,使得“OK”在汉语中逐渐语法化为感叹词,表达强烈的感叹意义,并在现代汉语中可以单独作非主谓句使用,也可以作句子的独立成分,可译为“好极啦”的意思。如:例(1):一位外籍教师伸出大拇指连声对某人喊“OK!OK!”(《广州日报》1997年5月16日)

例(2):他们看过俺们的田园和村景,直喊“OK!OK!”(《人民日报》1990年6月16日)

例(3):在场的外国专家大为感动,不停地喊着“OK!OK!”(《人民日报》1991年1月25日)

例(4):“OK!OK!”这位外国记者高高举起了大拇指。(《人民日报》1990年2月25日)

例(5):40分钟后,国宾车队安全抵达国宾馆,美方保安人员对国宾护卫队员们连声说:“OK!OK!(《人民日报》2002年7月12日)上述例句中的“OK”从语法意义看,“OK”与“OK”的连用有时带有惊讶的口吻,通常表示对感叹对象的某种程度很高的性质的一种肯定。另外,从交际角度看,以上例句中用“OK”“OK”发出感叹时,是抒发说话人猛然间的一种感受或认识,这并不需要引起他人的共鸣。三、“OK”语义演变的动因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OK”语义的演变主要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下由其语言外部以及内部因素所决定的。也就是说,“OK”语义的变化不仅受社会、文化以及民族的语用文化心理的影响,而且也受经济原则制约的影响。(一)经济原则的制约“经济原则”称为“省力原则”,是指在不影响表义的基础上,语言的编码要尽量简单化。[3]就“OK”一词而言,其作为一个原装词引入汉语,在日常交际中,其大多采用其原有的发音和拼写形式,就是为了帮助言语交际主体减轻记忆负担,使交际能顺利地进行,从而会给交际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OK”词义的演变大多是遵循“经济原则”的结果。人们在OK本义的基础上,通过认知角度上的词义引申等形式,对其赋予新的词义,这在一定程度上比重新创造一个词语来表达新义更加省力方便。这种以旧词的形式来添加新义的方式,能方便人们的交流与记忆,确保彼此间的交际,实现人们期望创新的表达愿望。其次,人们为了遵循经济性原则,一般会选择用尽量少的语言文字表达相关语义内容,因此,“OK”在会话中表示出的“赞许、话语结束以及感叹”等意义,其大多是通过以独字以及独句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添加其它助词来表达个人情绪态度。另外,多个“OK”连用,并不是语言上的冗余,它包含了很多的语言信息,如说话人的情绪、观点以及态度等,且这些语言信息大多从上下文中能感受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会话的经济原则的需求。(二)社会生活内容的变化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影响人们进行交际的关键因素,因而社会生活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外来词汇“OK”意义演变的首要因素。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推动,《汉语拼音方案》(1958)的制定与推广,汉外辞典的编纂,报刊的出版以及英语教育的普及,使得英语向汉语渗透力加强,代表西方文化中新颖观点以及事物的词语,如字母词“OK”在现代汉语中逐渐普及。其次,随着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变化,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升,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语言中原有的表达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表达的需要,而外来词“OK”具有高度的理据性和凝练性,同时又带有一定的新颖奇异的色彩,迎合了人们表达的需要,大大增强了人们对“OK”的使用频率。与此同时,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表达效率,人们往往会通过采用汉语词汇“好”的部分基本义素[+好极了,+不错,+完美],来促进“OK”语义上的新发展,使得“OK”既具有汉语词汇“好”基本义素,又具有汉语词汇“好”的赞美之义。(三)大众传媒的发展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以互联网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了人们交流思想以及发表个人观点的主要信息媒介。[4]互联网可以迅速地将信息传播给大批的互联网使用者,而外来词“OK”语义的演变,很大程度上是网络媒体推动作用的结果。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深入发展,通讯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OK”一词在国内网络、电视以及电子书籍等媒介中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强,外来词“OK”逐渐走向大众,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对“OK”的使用频率,使得“OK”体现出语义上的新发展。另外,以互联网为主的多种大众传媒也为“OK”新义的扩散、传播以及应用提供了保障,如网络、电脑、广播和电视等媒体的及时性以及便利化,使“OK”一词逐渐被许多处于不同年龄段、社会阶层以及工作领域的汉语使用者所熟知,扩大了“OK”的使用对象以及应用范围,促使人们尝试在更多的大众传媒语境中使用“OK”,久而久之,“OK”的语义逐渐出现泛化,并发展出新义,以此来承载更多的表达功能。其次,媒体工作者在传播信息时会注意到大众普遍求新的社会心理,在“OK”一词的运用上力求创新,以此彰显时代气息,增强形象性,通过“OK”的灵活使用来达到表义的新颖与灵活。(四)求新求异的心理外来词“OK”的语义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有赖于现代社会人们求新求异、突出个性的心理,是人们追求新鲜与陌生化表达方式的反映。在现代网络社会中,人们为了寻求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