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注事故的预防及处理_第1页
灌注事故的预防及处理_第2页
灌注事故的预防及处理_第3页
灌注事故的预防及处理_第4页
灌注事故的预防及处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灌注事故的预防及处理灌注水下混凝土是成桩的关键工序,灌注过程中应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统一指挥,做到快速、连续施工,灌注成高质量的水下混凝土,防止发生质量事故。

如出现事故时,应分析原因,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及时设法补救。对于确实存在缺点的钻孔桩,应尽可能设法补强,不宜轻易废弃,造成过多的损失。

(一)、主要原因

1、首批混凝土储量不足,或虽然混凝土储量已够,但导管底口距孔底的间距过大,混凝土下落后不能埋没导管底口,以致泥水从底口进入。

2、导管接头不严,接头间橡皮垫被导管高压气囊挤开,或焊缝破裂,水从接头或焊缝中流入。

3、导管提升过猛,或测深出错,导管底口超出原混凝土面,底口涌入泥水。

(二)预防和处理方法

为避免发生导管进水,事前要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预防。万一发生,要当即事故原因,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1.若是上述第一种原因引起的,应立即将导管提出,将散落在孔底的混凝土拌和物用反循环钻机的钻杆通过泥石泵吸出,或者用空气吸泥机、水力吸泥机以及抓斗清出,不得已时需要将钢筋笼提出采取复钻清除。然后重新下放骨架、导管并投入足够储量的首批混凝土,重新灌注。

2.若是第

二、三种原因引起的,应视具体情况,拔换原管重下新管;或用原导管插入续灌,但灌注前均应将进入导管内的水和沉淀土用吸泥和抽水的方法吸出。如系重下新管,必须用潜水泵将管内的水抽干,才可继续灌注混凝土。为防止抽水后导管外的泥水穿透原灌混凝土从导管底口翻入,导管插入混凝土内应有足够深度,一般宜大于200cm。由于潜水泵不可能将导管内的水全部抽干,续灌的混凝土配合比应增加水泥量,提高稠度后灌入导管内,灌入前将导管进行小幅度抖动或挂振器予以振动片刻,使原混凝土损失的流动性得以弥补。以后灌注的混凝土可恢复正常的配全比。

若混凝土面在水面以下不很深,未初凝时,可于导管底部设置防水塞(应使用混凝土特制),将导管重新插入混凝土内(导管侧面再加重力,以克服水的浮力)。导管内装灌混凝土后稍提导管,利用新混凝土自重将底塞压出,然后继续灌注。

若如前述混凝土面在水面以下不很深,但已初凝,导管不能重新插入混凝土时,可在原筒内面加设直径稍小的钢护筒,用重压或锤击方法压入原混凝土面以下适当深度,然后将筒内的水(泥浆)抽除,并将原混凝土顶面的泥渣和软弱层清除干净,再在护筒内灌注普通混凝土至设计桩顶。

二、卡管

在灌注过程中,混凝土在导管中下不云去,称为卡管。卡管有以下两种情况:

1.初灌时隔水栓卡管;或由于混凝土本身的原因。如坍落度过小、流动性差、夹有大卵石、拌和不均匀,以及运输途中产生离析、导管接缝处漏水、雨天运送混凝土未加遮盖等,使混凝土中的水泥将被冲走,粗集中而造成导管堵塞。处理办法可用长杆冲捣管内混凝土,用吊绳抖动导管,或在导管上安装附着式振动器等使隔水栓下落。如仍不能下落时,则须将导管连同其内的混凝土提出钻孔,进行清理修理(注意切勿使导管内的混凝土落入井孔),然后重新吊装导管,重新灌注。一旦有混凝土拌合物落入井孔,须按前述第二项处理方法将散落在孔底的拌和物粒料等到予以清除。提管时应注意到导管上重耳轻,要采取可靠措施防止翻到候伤人。

2.机械发生故障或其它原因使混凝土在导管内停留时间过久,或灌注时间持续过长,最初灌注的混凝土已经初凝,增大了导管内混凝土下落的阻力,混凝土堵在管内。其预防方法是灌注前应仔细检修注机械,并准备备用机械,发生故障时立即调换备用机械;同时采取措施,加速混凝土灌注速度,必要时,可在首批混凝土中掺加缓凝剂,以延缓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当灌注时间已久,孔内首批混凝土已初凝,导管内又堵塞有混凝土,此时应将导管拔出,重新安设钻机,利用较小钻头将钢筋笼以内的混凝土钻挖吸出,用冲抓锥将钢筋骨架逐一拔出。然后以粘土掺砂砾填塞井孔,待沉实后重新钻孔成桩。

三、坍孔

在灌注过程中如发现井孔护筒内水(泥浆)位忽然上升溢出护筒,随即骤降并冒出气泡,应怀疑是坍孔征象,可用测深仪探险头或测深锤探测。如测深锤原系停挂在混凝土表面上未取出的线被埋不能上提,或测探仪探头测得的表面深度达不到原来的深度相差很多,均可证实发生坍孔。

坍孔原因可能是护筒脚周围漏水,孔内水位降低,或在潮汐河流中涨潮时,孔内水位差减小,不能保持原有静水压力,以及由于护筒周围堆放重物或机械振动等到,均有可能引起坍孔。发生坍孔后,应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保持或加大水头、移开重物、排除振动等,防止继续坍孔。然后用吸泥机吸出坍入孔中的泥土;如不继续坍孔,可恢复正常灌注。如坍孔仍不停止,坍塌部位较深,宜将导管拔出,将混凝土钻开抓出,同时将钢筋抓出,只求保存孔位,再以粘土掺砂砾回填,待回填土沉实时机成熟后,重新钻孔成桩。

四、埋管

导管无法拔出称为埋管管,其原因是。导管埋入混凝土过深,或导管内外混凝土已初凝使导管与混凝土间摩阻力过大,或因提管过猛将导管拉断。

预防办法。应按前述要求严格控制埋管深度一般不得超过6m~8m;在导管上端安装附着式振动器,拔管前或停灌时间较长时,均应适当振捣,使导管周围的混凝土不致过早地初凝;首批混凝土掺入缓凝剂,加速灌注速度;导管接头螺栓事先应检查是否稳妥;提升导管不可猛拔。

若埋管事故已发和生,初时可用链滑车、千斤顶试拔。如仍拔不出,凡属并非因混凝土初凝流动性损失过大的情况,可插入一直径稍小的护筒至已混凝土中,用吸泥机吸出混凝土表面泥渣;派潜水工下至混凝土表面,在水下将导管齐混凝土面切断;拔出小护筒,重新下导管灌注。此桩灌注完成后,上下断层间,应照下面所述方法予以补强。

五、钢筋笼上升

钢筋笼上升,除了一此显而易见的原因是由于全套管上拔、导管提升钩挂所外,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混凝土表面接近钢筋笼义底口,导管底口在钢筋笼底口以下3m至以上1m时,混凝土灌注的速度(m3/min)过快,使混凝土下落冲出导管底口向上反冲,其顶托力大于钢筋笼的重力时所致。

为了防止钢筋笼上升,当导管底口低于钢筋笼底部3m至高于钢筋笼底1m之间,且混凝土表面在钢筋笼底部上下1m之间时,应放慢混凝土灌注速度,允许的最大灌注速度与桩径有关,当桩长为50m以内时可参考表1办理。

灌注桩的混凝土表面靠近钢筋笼底部时允许最大灌注速度表1桩径(cm)

≥250

220200

180

150

120

100灌注速度(m3/min)

2.5

1.9

1.55

1.25

1.0

0.55

0.4注:本表根据京津塘高速公路宜兴埠桥测试结果推算得出,数据不多,仅参考使用.克服钢筋笼上升,除了主要从上述性改善混凝土流动性能、初凝时间及灌注工艺方面着眼外,还应从钢筋笼自身的结构及定位方式加以考虑,具体措施为:①适当减少钢筋笼下端的箍筋数量,可以减少混凝土向上的顶托力;②钢筋笼上端焊固在护筒上,可以承受部分顶托力,具有防止其上升的作用;③在孔底设置直径不小于主筋的1~2道加强环筋,并以适当数量的牵引筋牢固地焊接于钢筋笼的底部,实践证明对于克服钢筋笼上升是行之有效的。

六、灌短桩头

灌短桩头亦称短桩。产生原因:灌注将近结束时,浆渣过稠,用测深锤探测难于判断浆渣或混凝土面,或由于测深锤太轻,沉不到混凝土表面,发生误测,以致拔出导管终止灌注而造成短桩头事故。还有些是灌注混凝土时,发生孔壁坍方,未被发觉,测深锤或测深仪探头达不到混凝土表面,这种情况最危险,有时会灌短数米。预防办法是:

1、在灌注过程中必须注意是否发生坍孔的征象,如有坍孔,应按前述办法处理后再续灌。

2、测深锤不得低于规范规定的重力及形状,如系泥浆相对密度较大的灌注桩必须取测深锤重力规定值。重锤即使在混凝土坍落度尚大时也可能沉入混凝土数十厘米,测深错误造成的后果只是导管埋入混凝土面的深度较实际的多数十厘米;而首批混凝土的坍落度到灌注后期会越来越小,重锤沉入混凝土的深度也会越来越小,测深还是能够准确的。

3、灌注将近结束时加清水稀释泥浆并掏出部分沉淀土。

4、采用热敏电阻仪或感应探头测深仪。

5、采用铁盒取样器插入可凝层取样判别。处理办法可按具体情况参照前述接长护筒;或在原护筒里面或外面加设护筒,压入已灌注的混凝土内,然后抽水、除渣,接浇普通混凝土;或用高压水将泥渣和松软层冲松,再用吸泥机将混凝土表面上的泥浆沉渣吸除干净,重新下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

七、桩身夹泥断桩

大都是以上各种事故引起的次生结果。此外,由于清孔不彻底,或灌注时间过长,首批混凝土已初凝,流动性降低,而续灌的混凝土冲破顶层而上升,因而也会在两层混凝土中夹有泥浆渣土,甚至全桩夹有泥渣土形成断桩。

对已发生或估计可能发生夹泥断桩的桩,应采用地质钻机,钻芯取样,作深入的探查,判明情况,有下述情况之一时,应采取压浆补强方法处理。

1、对于柱桩,桩底与基岩之间的夹泥大于设计规定值。

2、桩身混凝土有夹泥断桩或局部混凝土松散。

3、取芯率小于95%,并有蜂窝、松散、裹浆等情况。

用地质钻机钻芯取样检验钻孔桩质量方法,费时多,有时钻孔歪斜,偏出桩外,不能查得结果。

八、灌注桩补强方法

灌注桩的各种质量事故,其后果均会导致桩身强度的降低,不能满足设计的受力要求,因此需要作补强处理。事前,应会同主管部门、设计单位、工程监理以及施工单位的上级领导单位,共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处理办法。一般采用压入水泥浆补强的方法,其施工要点如下:

1、对需补强的桩,除用地质钻机已钻一个取芯孔外(用无破损深测法探测的桩要钻两个孔),应再钻一个孔。一个用做进浆孔,另一个用作出浆孔。孔深要求达到补强位置以下1m,柱桩则应达到基岩。

2、用高压水泵向一个孔内压入清水,压力不宜小于0.5mpa~0.7mpa,将夹泥和松散的混凝土碎渣从另一个孔冲洗出来,直到排出清水为止。

3、用压浆泵压浆,第一次压入水灰比为0.8的纯水泥稀浆(宜用425号水泥),进浆管应插入钻孔1.0m以上,用麻絮填塞进浆管周围,防止水泥浆从进浆口冒出。待孔内原有清水从出浆口压出来以后,再用水灰比0.5的浓水泥浆压入。

4、为使浆液得到充分扩散,应压一陈停一陈,当浓浆从出浆口冒出后,停止压浆,用碎石将出浆口封填,并用麻袋堵实。

5、最后用水灰比为0.4的水泥浆压入,并增大灌浆压力至0.7mpa~0.8mpa关闭进浆闸,稳压闷浆20min~25min,压浆工作即可结束。压浆工作结束,水泥浆硬化以后,应再作一次钻芯,检查补强效果:如断桩夹泥情况已排除,认为合格后,可交付使用;否则,应重钻补桩或会同有关单位研究其它补救措施。

第二篇:浅析桥梁水下砼灌注质量事故的预防及其处理方法浅析桥梁水下砼灌注质量事故的预防及其处理方法

(浙江XX市公正交通咨询有限公司321000)

摘要。随着钻孔灌注桩在桥梁桩基施工中的广泛应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可能影响到桩基质量。本文结合现场施工经验就钻孔桩的水下混凝土灌注这一环节阐述质量事故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关键词:灌注桩;质量事故;处理

灌注桥梁桩基属于隐蔽工程,但由于影响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对其施工过程每一环节都必须要严格要求,对各种影响因素都必须有详细的考虑,如地质因素、钻孔工艺、护壁、钢筋笼的上浮、混凝土的配制、灌注等。若稍有不慎或措施不严,就会在灌注中发生质量事故,小到塌孔、缩颈,大到断桩报废,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以致影响工期并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控制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尽量避免发生事故及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以利于工程的顺利进行。

水下浇注混凝土施工是灌注桩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水下浇注混凝土是用混凝土从孔底开始灌注,将孔内泥浆置换出来,成为混凝土桩。浇注过程中,应及时掌握孔内混凝土面上升的高度及导管插入深度,测定每个混凝土面位置应取两个以上的测点,测绳受拉伸、湿度等因素影响,所标长度变化较大,须经常校正。

浇注混凝土必须连续进行,否则先浇灌进去的混凝土达到初凝,将阻止后浇灌的混凝土从导管中流出,施工中,混凝土浇注速度应尽可能地快一些,终止浇注混凝土前,须确定混凝土面真实高度,以见混凝土中粗骨料为准。

对于诱发灌注事故的因素,必须在施工初期就彻底清除其隐患,同时又必须准备相应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或一旦发生事故及时采取补救措旌。水下浇注混凝土经常遇到的几个工程事故原因预防及处理:

1)初灌未封底:桩底沉渣量过大,使初灌不能正常反浆,或导管距孔底太远,初灌量不够没有埋住导管。造成这种原因是检查不够认真,清孔不干净或没有进行二次清孔。认真检查,采用正确的测绳与测锤;一次清孔后,不符合要求时,要采取措施:如改善泥浆性能、延长清孔时间等进行清孔。在下完钢筋笼后,再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应进行二次清孔。导管底端距孔底高度依据桩径、隔水阀种类、大小而定,最高不超过0.5m.

2)导管堵塞。灌注时间过长,而上部砼己接近初凝,形成硬壳,而且随时间增长,泥浆中残渣将不断沉淀,从而加厚了积聚在砼表面的沉淀物。造成砼灌注极为困难,造成堵管,尽可能提高混凝土浇注速度,开始浇砼时尽量积累大量砼,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可以克服泥浆阻力。快速连续浇注,使砼和泥浆一直保持流动状态,可防导管堵塞;浇注混凝土过程中,应匀速向导管料斗内灌注,如突然灌注大量的混凝土导管内空气不能马上排出,可能导致堵管,若管内空气从导管底端排出,可能带动导管拔出混凝土面。混凝土的质量是堵塞导管的主要原因,必须把好质量,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或离析使石子聚集在一起流动性差,导致堵管。

3)冲洗导管。导管使用后应及时冲洗,保证导管内壁干净光滑。如发生堵管在导管上部可用钢筋疏通,在下部提取导管上下振击。

4)导管漏水。导管使用前须做密封试验,灌注前检查导管是否漏水、弯曲等缺陷,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换。在灌注过程中发现漏水应加快灌注速度,并加大混凝土埋深,使管内混凝土超出漏水处。

1)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导管提漏有两种原因:

①当导管堵塞时,一般采用上下提振法,使混凝土强行流出,但如果此时导管埋深很少,极易提漏;②因泥浆过稠,在测量导管埋深时,对砼浇注高度判断错误,而在卸管时多提,使导管提离砼面,也就产生提漏。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测定已灌混凝土表面标高出现错误,导致导管埋深过小,出现拔脱提漏。特别是灌注后期,易将泥浆中混合的坍土层误为混凝土表面。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用规定的测身锤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并认真核对,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如误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必须及时处理。孔内混凝土面高度较小时,终止浇注,重新成孔;孔内混凝土面高度较高时,可以用二次导管插入法,其一是导管底端加底盖阀,插入混凝土面1。0m左右,导管料斗内注满混凝土时,将导管提起约0。5m,底盖阀脱掉,即可继续进行水下浇注混凝土施工。由于要克服泥浆对导管的浮力,混凝土面较深时,不宜采用;此方法使用时,必须由有经验的工程师现场指导,导管长度、吊预制混凝土球阀快丝长度、铁丝抗拉强度、混凝土面实际位置等数据,必须在事先正确确定。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灌注砼过程中随时测量导管埋深,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导管被混凝土埋住、卡死。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是一个重要的施工指标。导管埋深过大,以及灌注时间过长,导致已灌混凝土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大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力。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应根据搅拌混凝土的质量、供应速度、浇注速度、孔内护壁泥浆状态来决定,一般情况下,以2—6m为宜。

如果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较大,供应混凝土间隔时间较长,且混凝土和易性稍差,极易发生“埋管”事故。

如果预料到不能及时供应混凝土(超过ih),混凝土运输距离远,交通堵塞等因素时,除混凝土中加缓凝剂外,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不宜太小,据以往经验,以5—6m为宜,每隔15min左右,将导管上下活动几次,幅度以2。0m左右为宜,以免使混凝土产生初凝假象。浇注混凝土中断超过2h,应判为断桩。卡管现象是混凝土配合比在执行过程中的误差大,使坍落度波动大。坍落度过大时会产生离析现象,使粗骨料相互挤压阻塞导管;坍落度过小或灌注时间过长,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缩短,加大混凝土下落阻力而阻塞导管,都会导致卡管事故。所以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缩短灌注时间,是减少和避免此类事故的重要措施。导管插入混凝土中拔不起来或被拔断,如果桩径较大,可以采用二次导管插入法处理,否则只能补桩、接桩。接桩一般用人工孔的办法处理,清除桩顶残渣,接钢筋笼,浇注混凝土至设计标高。

6)钢筋笼上浮。当灌注到钢筋笼底部时,应缓慢放料,尽量减小埋深,减小对导管的冲力。

7)混凝土拌制不符合要求。混凝土配合比中水灰比控制在0.5-0.6,砂率应在40%-50%,粗骨料量大粒径应小于40mm,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22cm,要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易性,用料上优先采用中粗砂,级配较好的卵石、矿渣硅酸盐水泥,避免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混凝土和易性与水泥品种、砂率有极大的关系,砂率小、粗骨料级配不好,搅拌出的混凝土极易离析,影响水下浇注混凝土质量。

在灌注中出现的种种事故有很多都和混凝土质量有关,所以一定要把好混凝土的质量关。

8)桩顶空心:产生桩顶空心的因素有: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较大,混凝土坍落度小,桩顶空心呈不规则漏斗形,其深度、位置与导管拔出时的位置、桩顶混凝土状态有关。导管埋得太深,拔出时底部已接近初凝,导管拔上后砼不能及时冲填,造成泥浆填入。

防止桩顶空心灌注结束前导管插入混凝土中深度不超过6.0m;灌注结束后,导管拔出混凝土之前,导管上下活动几次,幅度不超过50cm,或者用机械、人工振捣桩顶混凝土,时间不超过20s,尽可能缩短灌注时间,避免使桩顶混凝土产生假凝现象、降低桩顶混凝土的流动性。

9)桩身有夹渣、夹泥、蜂窝。浇注过程中,须不断测定混凝土面上升高度,并根据混凝土供应情况来确定拆卸导管的时间、长度,以免发生桩身夹渣、夹泥、蜂窝事故。泥浆过稠,如泥浆比重大且泥浆中含较大的泥块。增加了浇注砼的阻力,因此,在施工中经常发生导管堵塞、流动不畅等现象,有时甚至灌满导管还是不行,最后只好提取导管上下振击,由于导管内储存大量砼,一旦流出其势甚猛,在砼流出导管后,即冲破泥浆最薄弱处急速返上,并将泥浆夹裹于桩内,造成夹泥层;灌注砼过程中,因导管漏水或导管提漏而二次下球也是造成夹泥层的原因。

使砼面处于垂直顶升状,不使浮浆、泥浆卷入砼是防治夹渣、夹泥、蜂窝的关键。

作者简介

金伟胜,男,1972年4月出生,XX省XX市人,大专文化,助理工程师。从事公路施工、监理等工作至今11年。

金伟,男,1976年4月出生,XX省XX市人,大学本科文化,工程师、交通部监理工程师。1998年7月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从事公路施工、设计、监理等工作至今11年。

第三篇:桥梁桩基灌注质量及事故处理桥梁桩基灌注质量及事故处理

影响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若稍有不慎或措施不严,就会在灌注中发生质量事故。小塌孔、缩颈,大到断桩报废,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以致影响工期并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控制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尽量避免发生事故及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以利于工程的顺利进行。

水下浇注混凝土施工是灌注桩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水下浇注混凝土是用混凝土从孔底开始灌注,将孔内泥浆臵换出来,成为混凝土桩;浇注过程中,应及时掌握孔内混凝土面上升的高度及导管插入深度,测定每个混凝土面位臵应取两个以上的测点,测绳受拉伸、湿度等因素影响,所标长度变化较大,须经常校正。浇注混凝土必须连续进行,否则先浇灌进去的混凝土达到初凝,将阻止后浇灌的混凝土从导管中流出。施工中,混凝土浇注速度应尽可能地快一些,终止浇注混凝土前,须确定混凝土面真实高度,以见混凝土中粗骨料为准。注意首批混凝土量必须满足导管埋深不能小于1.5m,所以漏斗和储料斗及漏斗和输送泵的混凝土储存数量要充足。根据导管内混凝土压力与管外水压力平衡的原则,导管内混凝土必须保持的最小高度为:Hd=rwHw/rc。而管中混凝土的体积就应为Vd=πd2oHd/4(d为导管直径)。首批混凝土若埋深不足,混凝土下灌后不能埋没导管底口,会导致泥水从导管底口进入。如果出现这种导管入水现象应立即将导管提出,将散落在孔底的混凝土拌合物用空气吸泥机或抓斗机清出,然后重新下导管灌注。首批混凝土灌注正常后,必须连续进行,不得中断。否则先灌入的混凝土达到初凝,将阻止后灌入的混凝土从导管中流出,造成断桩。同时在灌注过程中,应经常用测锤探测混凝土面的上升高度,并适时提升、逐级拆卸导管,保持导管的合理埋深。此时要注意,混凝土灌到孔口不再返出泥浆时可以微向上提动导管,而如果要提升导管0.5到1m以上才能灌入混凝土就应该拆除部分导管。要注意观察孔口是否返出泥浆。当混凝土接近钢筋笼时,宜使导管埋得较深。要注意正确控制导管埋深,如果导管埋人混凝土过深,易使导管与混凝土间摩擦阻力过大,致使导管无法拔出造成事故。而提管过程中要缓缓上提,如过猛易使导管被拉断。所以埋管深度一般应控制在2到6m,或使用附着式震捣器,使导管周围的混凝土不致过早的初凝。同时应注意灌注速度。

对于诱发灌注事故的因素,必须在施工初期就彻底清除其隐患,同时又必须准备相应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或一旦发生事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水下浇注混凝土经常遇到的几个工程事故原因预防及处理:

(1)初灌未封底:桩底沉渣量过大,使初灌不能正常反浆,或导管距孔底太远,初灌量不够没有埋住导管。造成这种原因是检查不够认真,清孔不干净或没有进行二次清孔。认真检查,采用正确的测绳与测锤;一次清孔后,不符合要求时,要采取措施:如改善泥浆性能,延长清孔时间等进行清孔。在下完钢筋笼后,再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应进行二次清孔。导管底端距孔底高度依据桩径、隔水阀种类、大小而定,最高不超过0.5m.

(2)导管堵塞。灌注时间过长,而上部砼已接近初凝,形成硬壳,而且随时间增长,泥浆中残渣将不断沉淀,从而加厚了积聚在砼表面的沉淀物,造成砼灌注极为困难,造成堵管,尽可能提高混凝土浇注速度,开始浇砼时尽量积累大量砼,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可以克服泥浆阻力。快速连续浇注,使砼和泥浆一直保持流动状态,可防导管堵塞;浇注混凝土过程中,应匀速向导管料斗内灌注,如突然灌注大量的混凝土导管内空气不能马上排出,可能导致堵管,若管内空气从导管底端排出,可能带动导管拔出混凝土面。混凝土的质量是堵塞导管的主要原因,必须把好质量,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或离析使石子聚集在一起流动性差,导致堵管。导管使用后应及时冲洗,保证导管内壁干净光滑。如发生堵管在导管上部可用钢筋疏通,在下部提取导管上下振击,

(3)导管漏水。导管使用前须做密封试验,灌注前检查导管是否漏水、弯曲等缺陷,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换。在灌注过程中发现漏水应加快灌注速度,并加大混凝土埋深,使管内混凝土超出漏水处。

(4)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导管提漏有两种原因:a.当导管堵塞时,一般采用上下提振法,使混凝土强行流出,但如果此时导管埋深很少,极易提漏。b.因泥浆过稠,在测量导管埋深时,对砼浇注高度判断错误,而在卸管时多提,使导管提离砼面,也就产生提漏。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测定已灌混凝土表面标高出现错误,导致导管埋深过小,出现拔脱提漏。特别是灌注后期,易将泥浆中混合的坍土层误为混凝土表面。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用规定的测身锤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并认真核对,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如误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必须及时处理。孔内混凝土面高度较小时,终止浇注,重新成孔;

孔内混凝土面高度较高时,可以用二次导管插入法,其一是导管底端加底盖阀,插入混凝土面1.0m左右,导管料斗内注满混凝土时,将导管提起约0.5m,底盖阀脱掉,即可继续进行水下浇注混凝土施工。由于要克服泥浆对导管的浮力,混凝土面较深时,不宜采用;

此方法使用时,必须由有经验的工程师现场指导,导管长度、吊预制混凝土球阀铁丝长度、铁丝抗拉强度、混凝土面实际位臵等数据,必须在事先正确确定。

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灌注砼过程中随时测量导管埋深,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5)导管被混凝土埋住、卡死。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臵深度是一个重要的施工指标。导管埋深过大,以及灌注时间过长,导致已灌混凝土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大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力,加上导管采用已很落后而且提升阻力很大的法兰盘连接的导管,在提升时连接螺栓拉断或导管破裂而产生断桩。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应根据搅拌混凝土的质量、供应速度、浇注速度、孔内护壁泥浆状态来决定,一般情况下,以2~6m为宜。

如果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较大,供应混凝土间隔时间较长,且混凝土和易性稍差,极易发生“埋管”事故。

如果预料到不能及时供应混凝土(超过1h),混凝土运输距离远,交通堵塞等因素时,除混凝土中加缓凝剂外,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不宜太小,据已往经验,以5~6m为宜,每隔15min左右,将导管上下活动几次,幅度以2.0m左右为宜,以免使混凝土产生初凝假象。浇注混凝土中断超过2h,应判为断桩。卡管现象是混凝土配合比在执行过程中的误差大,使坍落度波动大,拌出混合料时稀时干。坍落度过大时会产生离析现象,使粗骨料相互挤压阻塞导管;坍落度过小或灌注时间过长,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缩短,加大混凝土下落阻力而阻塞导管,都会导致卡管事故。所以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缩短灌注时间,是减少和避免此类事故的重要措施。导管插入混凝土中拔不起来或被拔断,如果桩径较大,可以采用二次导管插入法处理,否则只能补桩、接桩。接桩一般用人工孔的办法处理,清除桩顶残渣,接钢筋笼,浇注混凝土至设计标高。

(6)钢筋笼上浮。当灌注到钢筋笼底部时,应缓慢放料,尽量减小埋深,减小对导管的冲力。

(7)混凝土拌制不符合要求。混凝土配合比中水灰比控制在0.5~0.6,砂率应在40%~50%,粗骨料最大粒径应小于40mm,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20cm,要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易性,用料上优先采用中粗沙,级配较好的卵石,矿渣硅酸盐水泥,避免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混凝土和易性与水泥品种、砂率有极大的关系,砂率小、粗骨料级配不好,搅拌出的混凝土极易离析,影响水下浇注混凝土质量。

在灌注中出现的种种事故有很多都和混凝土质量有关,所以一定要把好混凝土的质量关。

(8)桩顶空心:产生桩顶空心的因素有: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较大,混凝土坍落度小,桩顶空心呈不规则漏斗形,其深度、位臵与导管拔出时的位臵、桩顶混凝土状态有关。导管埋得太深,拔出时底部已接近初凝,导管拔上后砼不能及时冲填,造成泥浆填入。

防止桩顶空心灌注结束前导管插入混凝土中深度不超过6.0m;灌注结束后,导管拔出混凝土之前,导管上下活动几次,幅度不超过50cm,或者用机械、人工振捣桩顶混凝土,时间不超过20s.尽可能缩短灌注时间,避免使桩顶混凝土产生假凝现象、降低桩顶混凝土的流动性。

(9)桩身有夹渣、夹泥、蜂窝。浇注过程中,须不断测定混凝土面上升高度,并根据混凝土供应情况来确定拆卸导管的时间、长度,以免发生桩身夹渣、夹泥、蜂窝事故。

泥浆过稠,如泥浆比重大且泥浆中含较大的泥块,增加了浇注砼的阻力,因此,在施工中经常发生导管堵塞、流动不畅等现象,有时甚至灌满导管还是不行,最后只好提取导管上下振击,由于导管内储存大量砼,一旦流出其势甚猛,在砼流出导管后,即冲破泥浆最薄弱处急速返上,并将泥浆夹裹于桩内,造成夹泥层;

灌注砼过程中,因导管漏水或导管提漏而二次下球也是造成夹泥层的原因。

使砼面处于垂直顶升状,不使浮浆、泥浆卷入砼是防治夹渣、夹泥、蜂窝的关键。

2、桩基处理的一般原则

(1)处理前应具备的条件。①事故性质和范围清楚。②目的要明确,应有预定处理方案。③参加的人意见基本一致,并确定处理方案。④设计人员认可签字。

(2)事故处理应满足的基本条件。①对事故处理方案要求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施工期短,

方法可靠。②对未施工部分应提出预防和改进措施,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3)事故应及时处理,防止留下隐患。①桩成孔后,应检查桩孔嵌入持力层深度,岩石强度,沉渣厚度,桩孔垂直度等数据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只要有一项不符合设计要求,就应及时分析解决,建设单位代表签字认可后,方能灌注混凝土、移动钻机,防止以后提出复查等要求而产生不必要的浪费。②基坑开挖前必须全面检查成桩记录和桩的测试资料,发现质量上有争议问题,必须意见一致后方能挖土,防止基坑开挖后再来处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应考虑事故处理对已完工程质量和后续工程方式的影响。如在事故处理中采取补桩时,

会不会损坏混凝土强度还较低的邻近桩

(5)选用最佳处理方案。桩基事故处理方法较多,但对方案要进行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施工方便的方案。

3、桩基事故的常用处理方法

常用方法有接桩,补桩,补强,扩大承台(粱),改变施工方法,修改设计方案等。下面结合事故发生的原因分别介绍几种方法的应用情况。

(1)接桩法。当成桩后桩顶标高不足,常采用接桩法处理,方法有以下二种:①开挖接桩。

挖出桩头,凿去混凝土浮浆及松散层,并凿出钢筋,整理与冲洗干净后用钢筋接长,再浇混凝土至设计标高。②嵌入式接桩。当成桩中出现混凝土停浇事故后,清除已浇混凝土有困难时,可采用此法。

(2)补桩法。桩基承台(梁)施工前补桩,如钻孔桩距过大,不能承受上部荷载时,可在桩与桩之间补桩。

(3)钻孔补强法。此法适应条件是基身混凝土严重蜂窝,离析,松散,强度不够及校长不足,桩底沉渣过厚等事故,常用高压注浆法来处理,但此法一般不宜采用。高压注浆补强。桩身混凝土局部有离析,蜂窝时,可用钻机钻到质量缺陷部位下一倍桩径处,进行清洗后高压注浆。桩长不足时,采用钻机钻至设计持力层标高;对桩长不足部分注浆加固。

(4)扩大承台(梁)法。①桩位偏差过大,原设计的承台(梁)断面宽满足不了规范要求,此时采用扩大承台(梁)来处理。②考虑桩上共同作用,当单桩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可用扩大承台(梁)并考虑桩与天然地基共同分组上部结构荷载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扩大承台(粱)断面宽度的同时,适当加大承台(梁)的配筋。

(5)改变施工方法。桩基事故有些是因为施工顺序错误或方式工艺不当所造成,处理时一方面对事故桩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要改变错误的施工方法,以防止事故的发生。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二种。①改变成桩施工顺序。如桩布臵太密不便施工时,可采用间隔成桩法。②改变成桩方法。如成孔桩出现较大的地下水时,采用套管内成桩的方法。

(6)修改设计。①改变桩型,当地质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时,造成桩基事故,可采用改变桩型的方法处理,如灌注桩成桩困难时,可采用打预制桩。②改变桩位,灌注桩出现废桩或遇到地下管线障碍,可改变桩位方法处理。③上部结构卸荷,有些重大桩基事故处理困难,耗资巨大,只有采取削减建筑层数或用轻质材料代替原设计材料,以减轻上部结构荷载的方法。

第四篇:矿井火灾事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矿井火灾事故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一)矿井火灾特征

矿井火灾一旦发生,轻则影响安全生产,重则烧毁煤炭资源和物资设备,造成人员伤亡,甚至引发瓦斯煤尘爆炸,扩大灾害的程度与范围。

1、矿井火灾概念

凡是发生在矿井井下或地面,威胁到井下安全生产,造成损失的非控制燃烧均称为矿井火灾。如地面井口房、主扇房失火或井下胶带着火、煤炭自燃等都是非控制燃烧,均属矿井火灾。

2、矿井火灾的构成要素

矿井火灾发生的原因很多,但构成火灾的基本要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热源、可燃物、空气,俗称火灾三要素。

(1)热源。具有一定温度和足够热量的热源才能引起火灾。井下煤的自燃、瓦斯煤尘爆炸、爆破作业、机械摩擦、电流短路、吸烟、电焊及其它明火等都可能成为引火的热源。

(2)可燃物。煤本身就是一个大量而且普遍存在的可燃物。另外,木材、各类机电设备、各种油料、炸药等都具有可燃性,这是引发火灾的基础

(3)空气。燃烧就是剧烈的氧化现象。任何可燃物尽管有热源点燃,若是缺乏足够的氧气,燃烧就不能持续,空气是维持燃烧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氧浓度为3%的空气环境里燃烧不能维持,空气中的氧浓度在12%一下,瓦斯失去爆炸性,而在14%以下就会熄灭。

以上火灾三要素必须是同时存在,相互配合,而且达到一定的浓度,才能引起矿井火灾。这是矿井火灾发生的根本条件,缺少任何一个因素就不可能发生。矿井火灾的防治与扑灭都是从这三个方面考虑的。

3、矿井火灾的分类

(1)根据引火的热源不同,通常将矿井火灾分成内因火灾和外因火灾(又称自燃火灾和明火火灾)两大类。

(2)按发火地点不同可分为井筒火灾、巷道火灾、采面火灾、掘进面火灾、煤柱火灾、采空区火灾、硐室火灾。

(3)按燃烧物不同可分为机电设备火灾、火药燃烧火灾、油料火灾、坑木火灾、瓦斯燃烧火灾、煤炭自燃火灾等。

4、矿井火灾的危害

(1)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矿井火灾对人身的危害主要是在火灾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火灾产生co、co

2、so

2、烟尘等,另外坑木、橡胶、聚氯乙烯制品的燃烧也会生成大量的co、醇类、醛类及其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随风扩散,伤及井下作业人员。据统计,在火灾事故中的遇难者95%以上是死于烟雾中毒。

(2)在火源近邻处产生高温。高温往往引燃近邻处可燃物,使火灾范围迅速扩大。

(3)引起爆炸:火灾不仅提供了瓦斯、煤尘爆炸的引火热源,而且火的干馏作用使可燃物放出氢气、甲烷和其它多种碳氢化合物等爆炸气体,同时火灾还可以使沉降的煤尘重新悬浮或参与燃烧爆炸

(4)毁坏设备和资源。井下火灾一旦发生,生产设备和煤炭资源就会遭到严重破坏,使矿井区域性或全矿性停产,损失更加惨重。

(二)井下自燃火灾事故的预防

1、煤炭自燃发火常见地点

断层附近、采煤工作面进风巷、回风巷和停采线附近、遗留的煤柱、破裂的煤壁、煤巷的高冒处、假顶工作面、密闭墙内、溜煤眼、联络巷及浮煤堆积的地方是自然发火高发地区。

2、煤炭自然发火的预兆(1)煤炭自燃的初期预兆

①煤层的温度,附近的空气温度和水温都比正常情况下高。②附近的氧气浓度降低。③附近巷道中湿度增大。

④附近巷道的壁面和支架表面出现水珠,俗称“煤壁出汗”。⑤出现有毒有害气体,如co、co2和各种碳氢化合物。⑥巷道空气中出现煤油、汽油、松节油、焦油等气味。(2)人体感觉识别

①视力感觉。煤炭自燃初期,氧化生热生成部分水蒸汽,往往使巷道内温度增加,出现雾气或在巷道壁挂汗形成水珠,俗称“煤壁出汗”。

②气味感觉。煤炭从自热到自燃,氧化产物内有多种碳氢化合物,并产生煤油、汽油、焦油等气味。经验证明,当人们嗅到焦油味时,煤炭自燃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

③温度感觉。煤炭在自燃过程中放出热量,从该处流出的水和空气的温度较正常时高。

④疲劳感觉。煤炭在自燃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并放出多种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有co、co2),这些气体使人头痛、闷热、精神不振、不舒服,有疲劳感觉。因此,当井下出现这种现象时,要认真分析,如果是多数人的感觉,要提高警惕,查明原因,防止自然发火。

(三)井下外因火灾事故的预防

1、外因火灾发火原因

外因火灾是由外来热源引起的。如井口建筑物内违章使用明火或电焊作业,往往容易形成外因火灾。

(1)存在明火。吸烟、电焊及用电炉、大灯泡取暖等都能引燃可燃物而导致外因火灾。

(2)出现电火花。主要是由于电气设备性能不良,管理不善,如电钻、电机、变压器、开关、插销、接线三通、电铃、打点器、电缆等出现损坏、过负荷、短路等,引起电火花、继而引燃可燃物。

(3)违规爆破。不按爆破规定和爆破说明书爆破,放明炮、糊炮以及用动力电源爆破、不装水泡泥、炮眼深度不够或最小抵抗线不合规定等都会出现明火,导致引燃可燃物而发生火灾。

(4)瓦斯煤尘爆炸引起火灾。

(5)机械摩擦及物体碰撞引燃可燃物,进而引起火灾。

2、外因火灾预防措施

外因火灾的预防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防止失控的高温热源。二是采用不燃性支护材料,同时防止可燃物大量的积存。及时发现火灾初起征兆,及时扑灭。

(1)正确使用安全设施。矿井必须制订井上、下防火措施,并符合国家有关防火的各项规定要求。

(2)加强井下明火管理。井下和井口房内不得从事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工作。如果在井下主要硐室、主要进风井巷和井口房进行按等工作,每次都必须制定安全措施,经矿长批准,由矿长制定专人在场检查和监督。

(3)矿井必须在井上下设臵消防材料库。消防材料库储存的材料、工具品种和数量应符合有关规定,并定期检查和更换。

(4)井下爆炸材料库、机电设备硐室、检修硐室、材料库、井底车场、使用带式输送机或液力偶合器的巷道以及采掘工作面附近的巷道中,都应备有灭火器,其数量、规格和存放地点,必须明确规定。

3、正确采取自救与互救措施

(1)自救:就是井下发生意外灾变时,在受危害区域内的每个人员进行避难和保护自己的方法。应遵循“五字”自救原则进行现场急救。灭:迅速将事故消灭在初始阶段;护:用器材保护自己;撤:快速撤离灾区;躲:无法撤退时,迅速到避难硐室躲避待救;报:尽快报告灾情。

(2)互救。就是在有效地进行自救的前提下,如何妥善地救护灾区受伤人员的方法。应遵循“三先三后”互救原则进行现场急救。对窒息或心跳、呼吸刚停止不久的伤员,必须先复苏、后搬运;对出血的伤员,必须先止血、后搬运;对骨折的伤员,必须先固定、后搬运。

(3)井下人员必须熟知的基本知识。①熟悉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②熟悉井下采区的避灾路线和安全出口;③熟练掌握避灾方法,会使用自救器;④熟练掌握现场急救常识和抢救的基本操作技术方法。(4)事故现场人员的行动原则

①报告灾情。发生灾变事故后,临近人员应尽量了解或判断事故性质、地点和危害程度,并迅速向矿调度室汇报,同时向事故可能波及的区域发出警报,使其他人员尽快知道灾情。汇报灾情时,不能凭主观想像判断事故性质,以免给领导造成错觉,影响救灾。

②积极抢救。事故发生后,被困灾区人员应沉着冷静。根据灾情和现有条件,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及时将事故消灭在初始阶段或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在现场的跟班队干、班组长、安全员、瓦检员要勇于负责,团结和组织大家,严明纪律,保持统一指挥,严禁各行其是或单独行动,采取防止灾情恶化和保障人员安全的措施。

③安全撤离。当现场不具备抢救条件或可能危及人员的安全时,由在场的负责人或有经验的老工人带领下,尽量选择安全条件最好、距离最短的路线迅速撤离危险区域。撤退时,要服从领导,听从指挥,正确使用防护用具,遇有溜煤眼、积水区、垮落区等危险地段,应探明情况,谨慎通过。

④妥善避灾。如果无法安全撤退,遇到通路阻塞,或自救器有效工作时间内不能到达安全地点时,应就近快速构建临时避难场所,妥善避灾,努力维持和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设臵呼救信号,等待救护队救援,切忌盲动。

(四)避灾自救与互救时的行动

1、首先要尽最大的可能迅速了解或判明事故的性质、地点、范围和事故区域的巷道情况、通风系统、风流及火灾烟雾蔓延的速度、方向以及与自己所处巷道位臵之间的关系,并根据矿井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撤退路线和避灾自救方法。

2、撤退时,任何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惊慌,不能狂奔乱跑,应有组织地撤退。

3、位于火源进风侧人员,应迎着新鲜风流撤退。

4、位于火源回风侧的人员或是在撤退途中遇到烟雾有中毒危险时,应迅速戴好自救器,尽快通过捷径绕到新鲜风流中去或在烟雾没有到达之前,顺着风流尽快从回风出口撤到安全地点;如果距火源较近且越过火源没有危险时,也可迅速穿过火区撤到火源的进风侧。

5、如果在自救器有较作用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出时,应撤到避难硐室进行自救,或寻找有压风管路的地点,以压缩空气供氧。

6、撤退行动既要迅速果断,又要快而不乱。撤退中应靠巷道有联通出口的一侧行进,避免错过脱离危险区的机会,同时还要随时注意观察巷道和风流的变化情况,要互相照应,团结帮助。

7、如果逆风或顺风撤退,都无法躲避火灾烟雾可能造成的危害,应迅速进入避难硐室;没有避难硐室时应在烟雾袭来之前,选择合适地点就地利用现场条件,快速构筑临时避难所,进行避灾自救。

8、禁止逆烟撤退,除非是附近有脱离危险区的通道出口,而且又有脱离危险区的把握时,或是只有逆烟撤退才有争取生存的希望时,才可采取这种撤退方法。

9、撤退途中,如果有平行并列巷道或交岔巷道时。应靠巷口的一侧撤退,随时注意出口的位臵,尽快寻找脱险出路。在烟雾大、视线不清的情况下,要摸着巷道壁前进,以免错过联通出口。

10、当烟雾在巷道流动时,巷道上部的烟雾浓度大、温度高、能见度低,对人的危害也严重,而靠近巷道底板的情况较好,有时巷道底部还有新鲜的低温空气流动。为此,在有烟雾的巷道里或烟雾不严重的情况下撤退时,不能直立奔跑,应尽量躬身弯腰低头快速行走。如果烟雾大、视线不清或温度较高时,应尽量贴着巷道底板和巷壁,摸着铁道或管道爬行撤退。

11、在高温浓烟的巷道撤退还应注意利用巷道内的水浸湿毛巾、衣物或向身上淋水等办法进行降温,改善条件,或是利用随身物件等遮挡头面部,防止高温烟雾的刺激。

12、在撤退过程中,发现有爆炸的预兆时,要立即避开爆炸的正面巷道,进入旁侧巷道,或进入躲避硐室;如果情况紧急,应迅速背向爆源,就地顺着巷道一帮爬卧,面部朝下紧贴巷道底板、用双臂护住头面部并尽量减少皮肤外露,应顺势爬入水中;在爆炸发生的瞬间,要尽力屏住呼吸或是闭气将头面浸入水中,防止吸入爆炸火焰及高温有害气体,同时要以最快的动作戴好自救器。爆炸过后,应稍事观察,待没有异常变化迹象,就要辩明情况和方向,沿着安全避灾路线,尽快离开灾区,进入有新鲜风流的安全地带。

13、任何人发现井下火灾时,应视火灾情况,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直接灭火,控制火势,力争在火灾初期扑灭。扑灭火灾时,人员必须站在上风侧,且佩戴自救器,同时要注意火风压造成风流逆转伤人。

(五)采煤工作面发生火灾时的临场自救方法

1、立即佩戴并帮助受伤人员戴好自救器。正确确定火源位臵、火势大小,迅速利用附近的电话向调度室报告和发出警报。

2、利用现场一切灭火设施和材料进行灭火。

3、组织人员沿逆风方向撤退出灾区。

(六)机电硐室发生火灾时的临场自救方法

1、迅速佩戴自救器,利用现有灭火器材进行灭火。

2、积极抢运硐室内的易爆器材。

3、切断硐室内的电源。

4、当火势不能扑灭时,应立即撤出人员关闭防火门或在硐室内、外同时悬挂风障。

(七)掘进工作面发生火灾时的临场自救方法

1、设法穿过火源,迅速撤离到火源的进风侧,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灭火或撤离。

2、人员一旦被堵截在工作面无法撤退时,应在安全的前提下,迅速拆除一切可燃物(不能引起冒顶),切断火灾蔓延的退路。

3、巷道内有风、水管路时,应立即设法打开压风管,放出压缩空气用以避灾自救,并利用水管中的水控火势,阻止火灾蔓延(此时应注意水蒸气或巷道冒顶带来的危害)。

4、选择巷道内合适地点,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工具构筑避难硐室,并严加封堵,防止有害烟气的侵入。条件许可时,可在独头工作面与火源之间,建造多道隔离风障风墙。

(八)巷道中电缆着火发生火灾时的临场自救方法

1、迅速切断电源。并立即截断着火电缆,防止延燃。

2、组织人员在切断电源后用不导电的器材(如干粉灭火器、砂子、岩粉等)进行灭火,同时将接触电缆的易燃物体或材料与电缆分开。

3、在有烟雾的巷道里临场自救时应注意的问题

(1)采取果断措施迅速脱离现场,撤到有新鲜风流的巷道。(2)在有烟雾的巷道里撤退时,必须及时戴好自救器(若自救器失效应捂上湿毛巾)。

(3)避灾撤退时,不要惊慌,不要狂奔乱跑,尽量避免深呼吸和急促呼吸。在仍有风的风筒、压风管路的巷道里可利用这些条件供水送气避灾自救。

(4)逆烟撤退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只有在附近有脱离危险区的通风口,并且又有脱险的把握时,或是只有逆烟撤退才有争取生存的希望时,才能采取逆烟撤退的方法。

(九)处理井下火灾时如何防止瓦斯爆炸

(1)必须随时掌握瓦斯变化,合理调度风流,既有助于控制火势,又能冲淡瓦斯,及时排走瓦斯。

(2)不能随意减少或中断灾区的供风,当发现瓦斯浓度上升,应增加火区供风量。

(3)加强巷道维护,防止冒顶堵塞巷道,以避免瓦斯积聚而引起爆炸。

(4)上下山和运输平巷发火时,如果在火源的上风侧有掘进头和废巷,应将巷道封严。在火源的下风侧有冒顶、废巷和掘进头时,对灭火人员威胁最大,为防止瓦斯爆炸,应果断封闭火区或者局部反风,先处理瓦斯隐患后,再组织灭火。

(5)处理高冒处火灾时,应使用喷雾水枪作掩护,在火源的下风侧设水幕,然后在高冒处两端用水枪直接灭火。

(6)直接灭火无效或不可能时,应果断封闭火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不准先堵回风,后堵进风,应采用同时封闭进回风侧的方法,避免造成火烟逆退或发生瓦斯爆炸。

违反上述原则,很有可能在处理火灾时发生瓦斯爆炸,甚至发生瓦斯连续爆炸。另外,在处理火灾过程中未发生瓦斯爆炸,而在清理火灾现场,准备恢复生产时,由于忽视阴燃火源的存在,又未认真监测瓦斯,引发瓦斯爆炸造成事故扩大。因灭火技术措施不当,而发生水煤气爆炸或膨胀的水蒸气伤人事故。

必须注意的问题:

①局扇的控制是关键。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不准停止局扇运转。在救灾过程中应派专人守住局扇,保证正常运转。如果局扇已停运,不要盲目启动,要派专人看守。待详细侦察判明情况后,再决定是否停开局扇和实施其它措施。必须严格执行“保持独头巷道通风原状”的规定。

②掘进巷道发生火灾时,要弄清发火巷道周围是不是实体煤。如果是实体煤,可直接灭火。如果局部冒落造成与采空区及其它巷道沟通,要慎重直接灭火,防止灭火过程中发生瓦斯爆炸或烧到邻近地区。

③注意查清发火巷道入口处进、回风侧有无积存瓦斯的地点或盲巷。应先行封闭,避免引起瓦斯爆炸。

④查清火源在发火巷道的位臵,不同部位的火灾,有不同的特点,处理措施也不同。其中迎头火灾最易处理,中部火灾最难处理,入口火灾是迎风向风流巷道中蔓延。

(7)当火灾发生在掘进巷道迎头时,一般处理比较简单,也比较安全。其特点是:

①火灾在初起阶段抓住时机直接灭火,成功率较高。②火灾易于发现,也易于撤退。在没有发生瓦斯爆炸的情况下,没有人员伤亡。

③在发火初始,若瓦斯涌出正常,只要局扇不停转,保证正常通风,不易构成爆炸条件,正常涌出的瓦斯随着火焰的燃烧而耗失。但工作面附近有积存瓦斯的断层或旧巷时,因火灾烧毁支架造成冒顶,沟通了断层或旧巷,瓦斯大量涌入着火的工作面,就有可能导致瓦斯爆炸。(8)当火灾发生在巷道中部时,处理较为复杂。其特点是:①最易烧断风筒,火源点以里容易造成瓦斯积聚。②难于测定火源点以里巷道中的瓦斯浓度及变化情况。③燃烧最易发生冒顶,既堵塞通道,又堵塞风流回路。④发生火灾不易发现,也难于撤出。处理措施:

①设法直接灭火。采用水灭火时,水量要充足,要防止水蒸气伤人和水煤气爆炸。

②火源点以里有遇险人员待救时,在灭火的同时可打开水管改送压气,以延长人员待救时间,降低瓦斯浓度。但应注意供气量不能过大,以免把高浓度瓦斯吹向火源点引爆。

③在救人灭火过程中要严密监视瓦斯情况,并分析判断发生爆炸的可能性。

④如有可能,要强行穿过火区救人,同时在火源以里打上风障,阻止瓦斯向外涌向火源,也可打开水幕,甚至拆除几架支护,以阻止火灾蔓延。

⑤因人力、物力不足或火势太大,在短期内不能扑灭火灾时,或火区瓦斯浓度已超过2%并继续上升,火源以里瓦斯情况不明时,应在巷道口附近封闭火区。

⑥火源以里无人时,可用高倍数泡沫、惰气或氮气灭火。⑦在救灾过程中,严禁用局扇和风筒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