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_第1页
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_第2页
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_第3页
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_第4页
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老子思维方式的史官特色王博(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辑,1994年3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内容提要 老子哲學舆史官文化有着密切聯繫。從思維方式這一角度來看,史官由于其職掌的關係,在工作中漸漸形成了一些穩定的思維特徵,比較明顯的有:1推天道以明人事;2辯證思維;3侯王中心的思考方式。這些思維特徵在老子哲学中都有體現。老子思想的形成與其史官的經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如老子哲學核心範疇“道”的提出,就和史官掌天道有關系,這方面我已有專文阐述。实际上,从思维方式领域来看,老子哲学也有明显的史官特色。以下,我想從“推天道以明人事”、“辯證思維”和“心的思考方式”三個方面來論證這一問題。一、推天道以明人事(以天占人)

2、史官思維的第一個特征可以用“推天道而明事“(或者“以天占人”)來概括,這種特徵的形成,當然也和其職掌有關。而进一步来看,史官之觀察天道,也并不是進行究,而(p46)是和人事的需要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如他們觀察日月星辰等運行位置的變化規律,一方面是為了制定曆法,“敬授民時”,為人們的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服務;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占卜人事的吉凶、國家的興亡等,就是所謂占星术的内容;这两个方面虽然有别,但是,在人事必須順從天道這一點上,却是非常一致的。这种工作性質使得史官形成了把天道和人事結合起來進行思考、并從天道推明人事的習慣。這種習慣,在由史官编纂成文的易經卦爻辭中即有表現。如:“乾卦爻辭中說的龍象,

3、屬于自然現象。初九為潜龍勿用,九二為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九五為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這些爻辭意味着龍由潜伏到騰空,同人的政治生涯從不見用到飛黄騰達是一致的。又如大過卦九二爻辭說:枯楊生稀,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九五爻辭說: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这就是說,枯楊生秀和開花,同老夫或老婦新生一樣,具有更生的意義。以上這些比喻,都是將自然現象同人類生活聯起來考察,或者借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人事活動的規則。”這其實就是認為“天道和人事具有一致性”,乃是卦爻辭中世界觀的一個重要特點。易經而後,這種思维特點同樣體現于各時期的史宫中。國語,周語上記载: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夫天

4、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地震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川竭,山必崩。若國亡不過十年,数之紀也。夫天之所弃,不過其紀。”在太史伯陽父看來,自然秩序和人事是有密切聯繫的。人事的混乱導致天地之氣的失序,從而引起地震,而地震又反過來對人事發生影響,是亡國的徵兆。這裹,伯陽父從三川地震這個自然現象(p47)推出了民亂國亡的結論。推天道而明人事的思維特徵使得史官在思考人事問題時,常常引自然的事物來做依據。如國語鄭語記载“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是一個普遍的法則,而且首先是一個自然事物的法則。不同的東西如土舆金木水火的結合,才能形成眾多的事物,而僅僅是單一的

5、東西,則没有生命力。由此出發,史伯斷定周王只喜歡聽阿諛奉承的意見,而疏远忠言直谏者,必定会伤使周王朝衰亡下去。又左傳昭公三十二年記载史墨的話說“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贰”乃是個普遍的法則,史墨由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進一步又談到王有公,諸侯有卿。在論述“社無常奉,君臣無常位”時,史墨引用了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之語。這些都是把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聯繫起來進行思考,認為天道和人事具有一致性。左傳哀公九年還記載有這樣一段話:晋趟鞅卜救鄭,遇水適火,占諸史趟、史墨、史龜。史龜曰是謂沈陽,可以興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代齊則可,敵宋不吉。史墨曰:盈,水名也,子,水位也,名位敵,不可乾也。炎帝為火師,

6、姜姓其后也,水勝火,伐姜則可。史趟曰:是謂如川之滿,不可游也。鄭方有罪,不可救也。救鄭則不吉,不知其他。(p48)由“水勝火”而推論“伐姜則可”,由“如川之滿,不可游也”來說明鄭方有罪,不可救也”,這仍然是用自然事物來推明人事。這種思維特點同樣地被老子所繼承,體現于老子的思想中。在老子一書中,我們經常可以發現從自然現象推論人事的例子。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五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八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問,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四十三章)江海之所

7、以能為百谷壬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壬。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六十六章)不僅如此,老子遗把此種思維特點建立在一個系統的理論之。他以道為整個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本原和依据,這就為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统一奠定了一個理論的基礎。老子看來,域中有四大:道、天、地、人,而這四者間的关系是: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效法天地、天地要效法道,而道則是自然而然。天、地、人相對于道來說都是第二義的,它們依據于道而統一起來。揚雄在法言五百中曾指出:“史以天占人。”這是對史官思維特點的极好概括。推天道以明人事(以天占人),應該就是依據自然事物及其法則來推斷人事的意義。驗

8、之于從伯陽父、史墨到老子諸人的主張,揚雄的說法是很合乎實際的,揚雄接着說:“聖人以人占天”,所謂聖人,指的是孔子。孔子只講人事、人道,而不談天道,有時偶而說些天命,所以揚雄說是“以人占天”,即盡人事而上達天命之義。通過揚雄的這種比較,我們更能看出史官思维的特色,看(p49)出老子思想與孔子思想相比所具的特色、以及這種特色形成的原因。史官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思维方式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問題,就是它形式上雖赋予了天道以崇高的地位,以之為人事活動的準則,但同時它把天道和人事緊緊聯繫在一起,却也使天道領域失去了獨立性。與古希臘相比,中國古代缺乏純粹的自然哲學體系,或即此有關。就老子而言,他并不關心一般宇宙論所

9、重視的一些問题,如本原(道)是如何化生出萬物的,萬物滅亡後是否又復歸到本原等,他只是設定道為萬物的母親,以確立道相對于萬物而言的權威地位。而且,他雖然也以道為實有體,但最關注的還是它的運動所表現出來的法則可供人生效法的法則。這些都表現出孝子天道觀與社會政治人生學說密切結合的特點。這種與史官相聯繫的特點。二、辩证思维史官在長期地觀察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基礎上,對事物内部的矛盾以及矛運動推動事物變化,都有了一定認識,從而使其思維呈現出辯證性的特點。首先,由史官编纂而成的易經已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存在的對立現象和對立面之間的互相轉化有了初步認識,提出了“無平不陂、無往不復”等辯證色彩很濃的命題,這之

10、後,太史伯陽父已開始用對立現象來解釋地震。(p50)與伯陽父同時的史伯(有學者以為二者為一人)提出的“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命題,在古代辯證思维的發展過程中也是一個重要環節。史伯强調單纯同质的東西是没有生命力的,“聲一無聽,色一無文,味一無果,物一不講”,而不同的東西相結合,才會產生新的事物,“故先王以土與金木水火雜,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調口,剛四支以衛體,和六律以聰耳,正七體以役心,平八素以成人,九紀以立純德,合十數以訓百體”。在這段話中,史伯雖然没有突“對立”的重要地位,但是,通過指出單一的東西之不能產生新事物,他已经提示了“差异”的必要性,為“對立”範疇的確立準備了條件。從目前的材料來

11、看,史伯、伯陽父之後,在辯證思維方面做出最重要貢獻的史官當是春秋末期晋國的史墨。他提出“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贰”,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矛盾現象的普遍性有了較深刻的認識。他還認識到矛盾包含有主次兩方面,所謂“陪贰”,即是指次要方面,而主次兩方面的位置也是可以變化的,即“社稷無常奉,君臣無常位”。史墨承認發展和變化的普遍性,而矛盾雙方的運動和變化正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從這些來看,史墨對于作為辯證法核心内容的對立统一規律已經有了初步把握。以上所舉都是較系統、且一直被學者所重視的材料。除此之,左傳、國語中,我們還可發現一些記载,表明史官對于對立面的互相包含以及轉化條件有了認識。如國語晋語一記载

12、:獻公卜伐驪戎,史蘇占之,曰:“勝而不吉。”公日:“何謂也?”封日:“遇兆,挾以衔骨,齒牙為猾,戎夏交(提手+卒)。交(提手+卒),是交勝也,臣故云。 ”戰争的勝利,本取得戰争的勝利,本來是件吉利的事情,但史蘇却說不吉。這(p51)固然是從兆象分析而來,但同時也是他長期經驗積累而得來的認識。所以,當獻公俘獲驪姬,得勝歸來後沾沾自喜時,史蘇仍然勸君“乐其吉而備其凶,凶之無有,備之何害?若其有凶,備之為瘳。”這際上是認為在“吉”中就包含着“凶”的種子。老子“福兮禍所依”,舆這是一致的。左傳定公十三年有這樣一段話,說衛公叔文子富,而衛靈公却很貪,文子怕因此而得罪,所以向史鳅請教。史鰍說:無害。子臣,

13、可以免。富而能臣,必免于難。上下同之。戎也驕,其亡乎。富而不驕者鮮,吾惟子之見。驕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戎必與之。身處富貴的地位,如何能够保持,而不向相反的方面轉化,史鳅認為關鍵在于當事人的態度。史鰍指出兩種態度,相應地也就有兩種結果:一種是“能臣”,即處下不争,這就能免于害;另一種是“驕”,從而導致財富的失去及個人的滅亡。史鳅對于對立面之間互相轉化的條件已經有了認識,其所論與老子“富貴而驕,自遗其咎”是一致的。史官思维的辯證性在老子這裹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與系统。老子五千言中,我們隨處都可以看到對對立统一現象的說明: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雞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

14、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第二章)曲则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第二十二章)祸兮福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五十八章)在老子看來,世界上的對立以及對立面之間的相互依存、轉化是永恒的,因而,人們應善于從一個事物的對立的一面來把握該事物。來尋找它的根源,如“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一語所顯示的。(p52)老子不僅承認天下萬物中矛盾的普遍性與必然性,而且,還把它引入對萬物本原道的理解中來。在老子看來,道和具體的事物一樣,也包含了兩個對立的方面:無名和有名、無欲和有欲、惚和恍等,而且,這兩個方面也是互相轉化的,它們的轉化也就構成了道的運

15、動,如老子四十章所說:“反者道之動。”在先秦諸子中,老子可以說是辯證法大師,在對于矛盾現象的揭露和運用方面,恐怕没有一個思想家能和他相比。究其原因,不能不說和他做過史官有關。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春秋以前辯證思维方面的成绩,主要都是通過史官獲得的。這種情况之出現,當然和史宫觀察天道和人事,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因而有條件進行思考有關。史官的辯證思維,除了前面所述内容外,我覺得還有一侗貢要特點,那就是强调對立面之間的平衡與和諧,而不是冲突和鬥争。以由史官發展起來的陰陽思想為例,伯陽父就非常重視陰陽有序,所謂“序”,即是平衡與统一,老子也說:“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又如史伯的“和同之辯”,强調

16、不同事物的結合,而結合的結果也是“和”,即所謂“和樂如一”,“和之至也”,老子也很推崇“和”,除“冲氣以為和”外,五十五章說:“終日號而不夏,和之至也。知和日常,知常日明。”亦是此義。三、侯王中心的思考方式史官之職為天子及諸侯所設置,它的一個重要任務是當好王公諸侯的參谋和顾问,即所“箴王闕,备顾问。”從左傳和國蝗所記的史官事迹來看,基本上都和周王、各國諸侯或者重要的卿大夫有關,如史伯論和同是在舆鄭桓公的對話中,史墨“物生有兩”的命題是在回答趟簡子的問題時等。史官之能成為王公大人的參謀和顧問,當然與其懂得陰陽天(p53)時禮法,具有豐富的自然、歷史知識有關。從史書的記载來看,王公大人們向史官咨詢

17、的内容非常豐富,如遷都、日食、释夢、婚嫁、疾病、灾異、戰争勝負、國家興亡以及個人命運等都在其中,而史官也會利用其掌握的卜筮工具、歷史知識及經驗等,给予一個較確定的答覆,供王公大人們參考。這種工作特點,再加上歷史條件的限制,使得史官們形成了以侯王為中心的思考方式,一方面,他們思考,服務的對象主要是侯王;另一方面,他們也認為侯王是國家治亂與否的關鍵。國語,魯語上記载魯太史里革的話說:夫君也者,民之川澤也,行而以之,美惡皆君之由,民何能為焉?君主的言行,往往是群臣及百姓去效法的榜樣,而且直接關到民之利益、國家興廢,因此,這也需要對侯王提出更高的要求。從古代記载來看,史官非常注意要求君王聽取、采納不同

18、的意見,并把這提到有關國家興亡的高度,如史伯的和同之辯就是針對周王不聽忠諫而發,并得出周必弊的結論。又如國語晋語九記史黯(即史墨,時為趟簡子臣)對趙簡子的話說:夫事君者,諫過而賞善,薦可而替否,献能而進賢,擇材而薦之,朝夕誦善敗而納之,聽則進,否則退。史墨認為,這樣的臣子才能算做良臣,若君有過而不能諫,則非良臣。在匡正君過方面,魯國太史里克是一個顯例。國語,魯語上記载:莒太子僕弑紀公,以其宝來奔。宣公使僕人以書命季文子日:“夫莒太子不憚以吾故殺其君,而以其寶來,其愛我甚矣。為我予之邑。今日必授,無逆命矣。”里革遇之而更其书曰:“夫莒太子杀其君而竊其寶來,不認窮固又求自邇,為我流之于夷。今日必通

19、,無逆命矣。”違抗君主命令,乃是死罪,當魯公問罪時,里革對日:臣以死奮筆,奚啼其聞之也!臣聞之曰:“毁則者為贼,掩贼者為裁,竊寶者為宄,用宄之財者為奸”,使君為藏奸者,不可不去也。(p55)魯語上遐記载:宣公夏濫于泗淵,里革斷其罟而棄之,日:“今魚方别孕,不教魚長,又行網罟,貪無藝也。”史官之匡正君王,從根本上講,乃是为了维护其长遠利益,開明的君主一般都能認識到此點,如魯宣公就說: 吾過而里革匡我,不亦善乎!是良罟也,為我得法。使有司藏之,吾無忘念。史官之思考問題雖以侯王為中,但他們并不就是侯王的代言人。從歷史實際來看,史官由進諫傳統漸漸發展出社會政治批判意識,這種意識一方面表現在對弑君之類問

20、題的看法上,另一方面,也表以民为本本及關心民之疾苦問題上。又如魯語上記载:晋人殺厲公,邊人以告,成公在朝。公曰:“臣殺其君,誰之過也?”大夫莫對,里革曰:“君之過也。夫君人者,其威大矣。失威而至于殺,其過多矣。且夫君也者,將牧民而正其邪者也,若君縱私回而弃民事,民旁有匿無由省之,益邪多矣。若以邪臨民,陷而不振,用善而不肯專,則不能使,至于殤滅而莫之恤也,將安用之?”君主被殺,主要原因是君主自己的過失太多。這種主張,顯然不全合侯王的胃口。另外,就是史官所具有的民本思想,强調民之願望對于國家興亡的重要性。如史伯在與鄭桓公的對話中,就引泰誓語:“民之所,天必從之”,又如左傳莊公三十二年記虢國史官囂的

21、話說:吾聞之,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p55)因此,君主在行事時要注意百姓的利益而不能只顧一己之私利,否則,便會國敗亂生。晋語一記史蘇的話說:昔者之伐也,興百姓以為百姓也,是以民能欣之,故莫不盡忠極勞以致死也。今君起百姓以自封也,民外不得其利。而内惡其貪,上下既有判矣。史苏强調君主要“興百姓以為百姓”,而不能“起百姓以自封”,表現出了鮮明的民本立場。史官的這種以侯王為中心來思考問考问题,而百非侯王代言人的特点在老子思想中也有体现。老子一書基本上就是為侯王們提出一個長生久視、長治久安之道。高亨先生曾說:老子之言皆為侯土而發,其書言“聖人”者凡三十许處,皆有位之圣人也。言“我”言“吾”者凡十许处,皆侯王之自称,而非平民之自称。所謂“上善、上德、下德、上仁、上義、上禮、善道者”等等,皆侯王之别稱,而非平民之别稱也。所謂“為天下溪,為天下谷,為天下貞”等等,皆侯王之口吻,而非平民之口吻也。故老子書实侯王之竇典,老子哲學實侯王之哲學也。(老子正诂)高先生此段話中有些說法未必恰當,如老子書中言“我”或“吾”者有些乃老子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