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赞美
穆旦
导入、朗诵课文
本诗的标题为“赞美”,诗人要赞美什么?(听朗诵,学生讨论后作答)
穆旦(1918—1977),现代(九叶派)诗人、翻译家。原名查良铮,是著名作家金庸(1924)的堂兄
。曾用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1918年出生于天津,少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便对文学有浓厚兴趣,开始写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学校辗转于长沙、昆明等地,并在香港《大公报》副刊和昆明《文聚》上发表大量诗作,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1940年在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1942年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作者介绍作者简介——1949年赴美国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调图书馆工作。因文革沉寂诗坛30年。后有新诗作,翻译了大量外国诗歌。——
1977年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九叶派诗人,20世纪中国现代诗流派之一。1940年代末创办《中国新诗》,写新诗,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因曹辛之、辛笛、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shí)
、杜运燮(xiè)
、穆旦和袁可嘉九人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得名。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1941年12月,时为中国抗战处于最艰难阶段。诗人被迫随校南迁长沙,后再迁昆明。途中所见农民苦难情景,眼前峰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引起诗人对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沉思考,从而创作了《赞美》。
在人民的苦难面前,在艰苦卓绝的民族斗争中,诗人以“我”的名义表达对不幸的祖国、为解脱祖国苦难而深陷苦难死亡却不屈服的人民、民族深沉而热情的赞美。
1.“走不尽......”“数不尽.....”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
描绘六个意象,全景式展示中华土地辽阔、人口众多,但长久而艰难地生活在荒凉贫瘠的亚洲大地上的境况,给人以辽阔而压抑的感受的画面。诗歌解读:第一节:
2.“在......,在.....,在.....
”三句写什么?
用“呼啸着干燥的风”、“单调的东流水”、“无数埋藏的年代”三个意象,暗示中华民族悠久而悲苦的生存历史与状态。用“茫茫的野草”、“低压的暗云”、“忧郁的森林”三个意象象征造成民族不幸的各种邪恶势力,是它们造成了中华民族的深沉苦难。此三句是描绘和揭示中华民族悠久而悲苦的生存状态及其原因。3.“它们静静的和我拥抱:......”五句写什么?
“它们静静的和我拥抱”意言祖国、民族的命运与“我”紧紧联系在一起。诗人用意象象征性地说明民族的历史、生活充满灾难、忍受,也充满着对祖国大地的爱和自由幸福的渴望。——这正是唤起诗人忧患意识觉醒的原因。小结:本节诗是诗人用全景意象描绘祖国、民族的生存状况,并将自己置于祖国和民族苦难深沉的历史画面背景上,暗示“我”觉醒的原因;而我要去“拥抱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3.“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引出的后面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是在上一层的基础上进一步写“我”将怎样“拥抱你”及其原因。“太多的话,太悠久的感情”是诗人深沉的爱国之情;“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槽子船,满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这是用意象寓意诗人深切意识到,自己要付出的这种爱将会怎样的艰难困苦;“我要以一切拥抱你”,即爱你,赞美你,甚至已做好准备上前线与你们一起杀敌。原因是我看到“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表现出诗人对人民、民族深沉的爱和强烈的责任感。第二、三节:
4.本两节诗中,诗人用特写镜头描绘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第二节诗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他饱经沧桑受尽苦难,身负家庭生存的重任,上有老母下有妻儿;在他身上凝结着历代农民的希望与失望。但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他决然“放下了古老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投身民族解放事业)”,并抱定必死的决心。他大义凛然,坚强不屈。农夫决然投身抗战既是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原因,也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体现。
这节,诗人是将农夫置于广阔的历史画面中作为中国历代农民的典型代表来刻画的,表现了人物形象意义的深刻性。
5.第三节中前九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夫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节,从农夫家庭角度来描绘。他的家在群山包围,蔚蓝天空的幽深山谷里,自然风光虽然美好,却很贫穷苦难;他是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他清醒地意识到他走后将会给老母带来无尽的牵挂与恐惧,给儿女带来更长久的难以忍受的饥饿,这个家庭将会遭受更大的不幸与苦难。但是在祖国与民族的存亡关头,他却没有怨恨,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充分表现了农夫舍家保国的崇高精神与民族责任感。
6.“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在他的身上痛哭吧”这些诗句暗示了“农夫”怎样的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农夫怎样的感情?
农夫舍家保国、义无反顾的崇高精神与民族责任感,深深感动着诗人,因而感动得“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但是诗人深知战争的残酷性,想到农夫此去很可能会牺牲,因而又感到“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为了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这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农夫前赴战场既担心又无助和无奈,因为一个民族的起来必定少不了牺牲。这几句诗表达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有敬意、有担心,有痛惜,也有无助和无奈。
小结:第二、三两节着重从民族苦难历史和家庭悲哀生存状况两个角度刻画农夫形象。
“农夫”形象分析
这两节诗着重刻画了一个“溶进大众的爱”的舍家保国,背负沉重苦难却义无反顾的农民抗日战士形象。诗人选择农民形象作为描写对象,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她的国民主体是农民。写农民最具代表性。因此,这位“农夫”就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代表。在他的身上沉积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凝结着世代农民的希望与失望。为了民族的生存解放,尽管斗争环境是那样的艰难与险恶,他仍决然奔赴不知何时才会结束与充满死亡的战场。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反抗外来侵略与压迫的不屈精神。他是“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化身。这正是诗人“赞美”之所在。
第四节:
7.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要“站在路上踟蹰
”?
前六句用“倾圮的屋檐”、“无尽的呻吟和寒冷”、“一片枯槁的树”、“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乌鸦的声音”这些凄凉、悲苦的意象,象征民族的现实痛苦与悲惨命运,用“悠久的年代”和三个“一样的”反复强调,寓意绵长的民族痛苦与悲哀依旧未能丝毫改变,暗示当时抗战形势依然很严峻很残酷。“我”“站在路上踟蹰”是因为现实与历史的重负让我感到太难,不知还需多久的等待才能摆脱(寓意不知还需多久才能胜利)。尽管如此,然而,诗人却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这又能给予人们希望、信心与鼓舞。
8.《赞美》每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的意味和作用?前三节诗结尾都用“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第四节却以“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为什么要变化?
每节诗都以“一个民族己经起来”作结,在结构上给人以照应回环感;在表达效果上运用反复手法,具有渲染和强调诗歌主旋律的作用。强调和渲染“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赞美主题。前三节用“因为”是表明“我”要去“拥抱你”和“农夫”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都是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鼓舞。它说明“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既是人们觉醒参与抗战的原因,也是人们参与抗战的体现。第四节是诗人的思绪回到了痛苦凄凉的现实,用“然而”说明“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已是不争的事实,说明这就是希望之所在,也是应该赞美之所在,起到了鼓舞斗志和揭示主旨作用。
小结:第四节诗与首段呼应,再回到祖国与大地的抒情主题,用形象表明诗人的认识:
人民的痛苦、大地的荒凉依旧,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民族精神正在崛起!
9.诗中的“我”是一个怎样人物形象?
“我”是本诗的抒情主人公,他是一位深爱着祖国、民族、人民的进步人士,又是一个愿为民族解放事业、保卫祖国与人民紧密站在一起,并做好一切准备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的战士。在这个形象身上有诗人穆旦个人的影子(19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丛林与日军作战),但又不能狭隘地理解就是诗人自己,他是一个大我。其实,“我”应是当时抗战革命知识分子的代表。从他身上表现出了革命知识分子爱国、爱民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忧患意识以及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同时他还是民族抗战的代言人,他向世界宣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该诗题为《赞美》,作者要赞美什么?
该诗赞美祖国,赞美祖国的土地,赞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赞美祖国人民以“一个民族”的整体形象已经觉醒——站立起来。
艺术赏析
1.不断变换的描叙视角
描绘祖国、民族命运时采用的全景式描绘,展示悠远而广阔的历史背景画卷;在刻画“农夫”形象时则是采用特写,将镜头锁定一个农夫身上,同时将农夫放在历代农民和家庭脊梁两种背景下刻画,使农夫形象鲜明而典型。《赞美》还不断变换叙述视角使抒情与刻画人物形象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抒情时,用“我”抒发对祖国、人民、民族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刻画“农夫”时,用“他”便于客观而全面地刻画人物,表达对农夫为国为民族献身的壮烈的钦佩之情。2.象征手法的充分运用诗中大量意象都是融合着感性与知性、诗意与思想、具体与抽象的象征性意象。如“干燥的风”、“低压的暗云”、“单调的东流的水”、“忧郁的森林”、“埋藏的年代”、“倾圮的屋檐”、“乌鸦的声音”等,看似祖国大地上景物的写实,其实都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客观对应物,隐喻着民族命运的衰败不祥和诗人对民族生存环境险恶的认知。
3.语言节奏密疏张弛结合诗歌语言融合了口语与书面语的长处,将繁复的长句与简洁的短句相结合,抽象的概略语言往往嵌入在“肉感”的具象语言之中,形成富有韵味与表现力的现代白话。本诗语言的节奏有密有疏,张弛结合,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节奏。4.运用比拟和反复手法、渲染主旨,凸显诗歌主旋律,很好地抒发了诗人的赞美之情。5.全景与特写结合的景物描绘与人物刻画,形象地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了“我”与“农夫”两个生动的人物形象,也很好的表达了深沉的赞美主题。思考与练习一、《赞美》一诗赞美什么?为什么要赞美?二、分析诗中“我”和“农夫”的形象,并说说塑造这两个的社会意义?三、说说“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槽子船,满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设备土建基础施工合同
- 仓储物流服务合同细则
- 彻体工程劳务分包合同
- 牛羊肉采购合同
- 三人合伙开店合同
- 教材购销合同
- 文化创意产业扶持合同
- 新材料研发及生产许可合同
-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系统分析与建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一年级语文《端午粽》说课课件
- NB/T 11261-2023煤矿冻结孔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
- 《铸造用增碳剂》
- 婴幼儿伤害预防与处理配套教材电子课件(完整版)
- 线下庭审申请书
- 萃取技术 多级逆流萃取
-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培训课件【部编】
- 盆景造型经验
- 2023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小升初数学试卷(含答案)
- 威风堂堂进行曲
- 铜及铜合金物理冶金基础-黄铜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