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地铁的垃圾分类_第1页
美国地铁的垃圾分类_第2页
美国地铁的垃圾分类_第3页
美国地铁的垃圾分类_第4页
美国地铁的垃圾分类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美国地铁的垃圾分类

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也是美国最繁忙的城市。但即使是在这个最脏的城市里,其城市环境看起来也比我们国内的一些城市要干净的多。究其原因,一是由于“严刑峻法”,二是由于市民的环保意识比较强。就拿垃圾回收这件事来说,纽约市制定了许多严格的法律条文、规定,而这些法律条文是每一个纽约市民必须遵守的。比如说垃圾回收,每一户居民都必须谨慎处理,如果处理不当,会惹起麻烦,也会破财。垃圾分类应当是问题前提1998年初,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驻地从曼哈顿上西区西66街搬到中城东35街。搬家后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垃圾回收处理。以前住在西66街,代表团工作人员都是吃食堂,生活垃圾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分类、处理。搬到东35街后,大家住公寓楼,各自开伙。垃圾处理只能靠各家各户自己处理了。考虑到中国国内垃圾处理的办法与纽约市垃圾处理方法尚有一大段距离,为了遵守驻在国的法律、维护中国外交使团在纽约市民心目中的形象,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全体工作人员在代表团驻地会议室召开了动员大会。会议结束时,大使送给全体与会人员一句颇有中国特色的口号:“住新楼,树新风”。新风自然包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垃圾分类无疑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1997年,纽约市政府开始在曼哈顿区、斯泰腾岛区和布朗克斯区进行为期6个月的垃圾分类试行工作。试行期内,住户即使违反了垃圾分类法,也不进行处罚,主要以教育、宣传为主,帮助居民熟悉垃圾分类法。纽约市的垃圾分类法要求市民们将可回收的垃圾放入蓝色的塑料袋,并将它放入市环卫局统一设置的有“回收”标志的蓝色塑料筒内。报纸、杂志、电话黄页簿等可回收纸张需仔细打捆,摆放整齐,到了规定的可回收垃圾日,放在公寓楼外的人行道上,市环卫系统会派专人来收集。纽约市政府还规定,从1997年10月1日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法,违反法规者,如在生活垃圾中混入可回收垃圾,环卫部门将视情节轻重处以25美元~500美元的罚款。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在林承训公使的率领下,由办公室副主任高广灵主抓这项工作。每逢周四晚上9点~10点,在代表团驻地的公寓门口,一定可以看到高主任和小陈同志在此等候、指导各家各户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当时正值寒冬腊月,是纽约最冷的季节。在以后的几个月中,高主任和小陈从未间断过这项工作。在刚刚开始实行垃圾分类的日子里,因为有人督促,大家都还算自觉。后来团里改变了做法,让同志们自己将垃圾放入黑色塑料袋(生活垃圾)和蓝色垃圾袋(可回收垃圾)中,不再派专人到场监督。时间一长,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比如,有人不在可回收垃圾日将报纸、啤酒瓶等可回收垃圾放出来,或者在生活垃圾中混入可回收垃圾。这种情况一旦被纽约市环保部门发现,就会遭到罚款,还会严重损坏中国使团在驻在国的形象。那段日子代表团驻地的走廊里,经常可以看到高主任贴的纸条。纸条通常是用电脑打印的,内容不外乎:“今天哪位同志不讲公德,将生活垃圾混入可回收垃圾中”,“今天发现可回收垃圾不在回收日摆放。”一而再,再而三。时间一久,高主任的“小字报”充满了火药味:“今天哪位又做了缺德事,请大家看看邻居(指纽约市民)是怎样做的,再想想自己的行为,心中有愧吗?”尽管这些加了反问号的标语经常出现,但总有少数“害群之马”屡教不改,明知故犯。终于有一天,高主任动了“真格”:如经发现,违反规定者将由本人自掏罚款。看到这张纸条,我在想,这件事为什么屡禁不止,是不是还有其他原因?比如说有的家属不懂英语,不知道哪些是可回收的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的垃圾。为此,我专门去找专供纽约市华裔使用的“黄页簿”,上面对可回收垃圾的介绍都是用中文标注的,一边还配上图片示意,比英语资料来得更为直观。我将这些宣传资料复印了100份,并且在纸的上方加了一句话:“请将此贴在厨房里,以便每次丢弃垃圾时能够对照。”然后,我挨门挨户地分发。从那以后,大家有了垃圾处理的参照标准,也就渐渐地适应了纽约市的垃圾分类法,改变了原来的生活习惯。对自己“投诉”的回应说到垃圾处理,还有一桩事情让我印象深刻。我的一位朋友叫西伦娜斯,是一位蒙古族姑娘,也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她的先生毛鑫松是墨西哥驻上海总领馆总领事,我们在纽约居住的时候,他担任墨西哥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公使。他们一家开始时住在纽约市郊外。一个周末,我们接受邀请去他们家做客,没想到刚进门就见西伦娜斯愁眉不展。一打听,原来她刚刚收到纽约威彻斯特县法院发来的一张传票,说她家违反了纽约市垃圾回收法,将垃圾放在大门口。可是听娜斯解释,事情原来是这样的:她放垃圾的这一天,正好是美国的劳工节。按惯例,纽约市所有的环卫工人都在劳工节放假一天,以表示对他们一年辛苦的感谢之情。为这件事,头一天的《纽约时报》专门登了一则消息,让市民们在劳工节那一天里不要将垃圾放在门外。而那几天,正好娜斯忙于筹办自己的画展,没有注意报纸上的消息。后来,大概是她家的邻居发现了她家门口的大塑料袋,就将她“举报”了。这就把她推到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去法院应诉,那么等于放弃“外交豁免权”,将来要是遇到比垃圾更重要的事情,就会给当事人带来很大的麻烦。如果不去应诉,那么可能会缺席审判,还不知道有什么后果会等待她。我先生是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法律顾问,因此我们一进门,她就立即向他咨询究竟怎么处理这件事为好。我先生认为,不能去应诉,因为只要应诉就表明你接受美国法律的管辖,这样会很被动。但是不妨给法官写一封信,说明一下具体情况以及被告的外交身份,这样或许能够取得谅解。后来娜斯告诉我,她怕找麻烦,还是寄了一张支票了事。但这件事说明,美国社区里民众的觉悟都很高,不光是“自扫门前雪”。他们对垃圾处理也是十分认真的,一旦发现哪家门口的环境“有碍观瞻”,就会积极“举报”。纽约社区有许多标榜自己是“环保先锋”或“对环境友好”的企业,它们这样做,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争取了更多的客户。现在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很强,具有良好环保声誉的企业才能赢得消费者信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纽约社区在垃圾减量方面做得很好的企业有纽约市电话电报公司。它在具体实践中,将印制电话黄页簿四周留白距离缩小,一本电话簿原来需要用纸张22.5磅,现在只用20磅就行了。这样一来,纽约市每年用在印刷电话簿上的纸张就可以节约600吨。还有,有25%的纽约市电话簿是用再生纸制造的;给用户的电话账单也是双面打印的。光这一项,每年又可节约700吨纸。纽约市皇后区有一家名叫“价格俱乐部”的大型仓储式购物中心,它在出售商品时从不向顾客提供正式的包装袋,而是将商品的大型包装盒重新利用,在这里购物的顾客也都知道包装盒要自己找,因此顾客付款前都会去出口处找一些商家堆放在一边的废纸箱,作为自己购买的商品的包装,我没看见有一位顾客觉得有什么不便,反倒是有的厂家的商品因“过度包装”,遭到顾客的抵制。节约包装袋看起来是一件小事,如果持之以恒,就会使整个垃圾产出量降低。但就总的情况来说,比起欧洲的同行们,美国企业在削减垃圾源头方面做得还是很不够的。在西欧和日本,顾客购买食品时,店家很少给予塑料袋或纸袋包装,而是顾客自己用布袋包装。如果纽约市的食品生产企业在减少包装方面做得更好一些,那么纽约市的垃圾总量还有可能再减少三分之一。美国:集体收费—后院拍卖风光好虽然美国一再被说成是一个“浪费社会”和“垃圾制造社会”,但是有一种现象却让勤俭惯了的中国人不得不交口称赞,那就是每年春季和秋季遍布美国郊区和小城镇社区的“后院拍卖会”、“车库拍卖会”。许多美国民众,尤其是新移民都喜欢光顾这些由街坊邻居们自己举办的“拍卖会”,既节约了家庭开支,也增加了邻里交流,一点不会觉得有失体面。外人要想参加这样的拍卖会也不困难。春夏之交开车出去,常常能在通往郊区的非主路边的电线杆、大树旁看到五颜六色的小广告,有的是手写的,有的是用电脑打印的。上面清楚地写着拍卖会的具体地址,走法,驾车者很容易就能找到“摆摊”的住家。在这样的摊位上,出售的东西多种多样,衣服、鞋帽、家用电器、唱片磁带、旧书等等,不一枚举。多数是用过的二手货,但也有连包装都没有打开的商品。如果是后者,摊主就会兴致勃勃地告诉你“brandnew”(崭新、未打开包装的),可是即使是这样完好无损的货物,售价也是极低,一般是城里百货商店售价的五分之一,甚至更便宜。那些用过的二手物品,价格就更便宜了。电视机,你可以花20美元搬走,自行车,10美元搬走。旧书、旧刊物更是便宜得出奇,一本美国大学工商管理课的研究生教科书,书店卖80美元,这里你花1美元就能拿到手。这样看来,光顾家庭拍卖会的买家确实能够从中得到不少实惠。有的社区,街坊们为图方便,大家约定在某个周末摆个“集体摊”。这样的摊位规模大,品种全,非一家一户、小本经营摊位可比,一摆就是一长溜。在这样的“集体摊”上,街坊们与其说是卖旧货,不如说是逮个机会“社交”一番,彼此之间也进行一些“缺遗补需”的交易。“集体摊”摆摊的架势铺得很大,打起遮阳伞,摆上清凉饮料(自饮带外卖),高级音响里放着流行音乐,主人跷着二郎腿坐在躺椅上自得其乐,一看就是拿卖东西当个借口,找个日子晒晒太阳、放松放松。在这种社区“集体摊”上,你可以看到男主人们聚在一起喝着清凉饮料、互相交谈,孩子们在各家摊位间嬉戏打闹,只有女主人还算忠于职守,在一旁“练”摊。在美国地摊上买东西,你不用担心吃亏上当。这是因为货品的售价实在太低,让你都有点于心不忍,实在不用去想是吃亏了,还是赚了。举例说,我曾在一个地摊上买回一套日本名瓷“Mikasa”的咖啡具,大大小小20件,售价8美元。而在城里的百货商店里,一件“Mikasa”的瓷器起码能卖10美元,差价之大,使我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如果出售的货品稍有瑕疵,卖主都会仔细地告诉你毛病在哪里,买与不买悉听尊便。坑、蒙、拐、骗的事从来没有遇到过。有的出卖二手家用电器的摊位,更是想方设法从室内接出电路,当场让买主测试电器灵不灵。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美国人的几分诚实,这也是因为来摊位买东西的多数是当地社区居民的缘故,抬头不见低头见,犯不着为了仨瓜俩枣伤了邻里和气。依我看,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美国人生活太富裕,摆地摊的目的是为了物尽其用,谁也不指望着它能够发大财。由此想到旧时北京有一种专卖旧货的市场,老北京称它为“鬼市”。“鬼市”的特点是开市早,收市也早。一般鸡鸣时分出摊,日出即收摊。据说是因为有的货来路不明,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交易。也有人想趁着黑咕隆咚,将手上的“残次品”卖出个好价钱。去“鬼市”交易的买卖双方,各色人等都有。卖方多为卖旧货的小贩,买方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因“鬼市”开市早,去那里的人都需每人手提一盏灯,作为照明工具用;但按老规矩,只许照货、不兴照人。即使熟人见面也不兴互相打招呼,虽是人间集市,却弄得像蒲松龄笔下描绘的景象———鬼影憧憧、神秘兮兮。天色破晓,人皆遁去,故称为“鬼市”。美国人摆地摊卖旧货的架势,完全是一副公子哥儿的派头———纯属“玩票”。日上三竿才出摊,刚过正午就惦着收摊,与老北京小商贩的艰辛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在美国人的地摊上买东西,卫生也是有一定保障的。美国家庭摆摊,十分重视出售物品的“卖相”。拿穿过的旧衣服来说,出售前都经过仔细清洗,叠放得整整齐齐,让买者觉得放心。美国的孩子们也很爱护自己的玩具、书本,拿出来出售的玩具、书本基本上完好无损.有的甚至还带着原来的包装,小孩子在出售自己的玩具时十分认真,他会手把手教你怎么玩电动玩具。家长带着孩子卖旧货,一是为了让孩子知道物尽其用,二也是为了让孩子早早学着做买卖,看着八九岁的孩子与你讨价还价,你真的会忍俊不禁。美国社会有浪费的一面,也有勤俭的一面。像“车库拍卖”、“后院拍卖”等形式的交易市场就是勤俭持家的一个例子。有一位美国学者曾经对于这样的拍卖市场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他的调查结果发现,美国家庭使用的家电产品中,大约只有五分之一的物品是真正花钱从商店里购买的。这位学者名叫米切尔·谢佛尔,他是亚利桑纳大学的教授,也是垃圾回收计划的长期参加者,更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