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第1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第2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第3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第4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闻结构一般分为哪几个部分?哪几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知识回顾标题:全文的“眼睛”。导语:一般是开头的一两句话或新闻的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背景:从属部分,无固定位置,常在主体之中。结语:对新闻进行总结。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3、新闻的特点有:a、真:新闻事实必须实;b、短:新闻要求短小;c、快:时效性;d、活:要求写得生动泼,引人入胜。e、强:指导性和思想性要强。2、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五个“W”一个“H”

a、when:何时b、where:何地c、who:何人d、what:何事e、why:何因f、how:何果

分析句子涵义的方法字面意思言外之意修辞手法运用及其作用象征义引申义双关义天灾人祸更让人们感到愤懑、悲愤。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美)罗森塔尔婆娑起舞suō

噩梦è

颠倒diān

撰写zhuàn

步履lǚ

废墟xū

绞刑jiǎo

窒息zhì

祷告dǎo

字音这里是一座平静的小镇,也曾经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厂;这里见证着人性的堕落,也凝结着一个民族的苦难;这里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的一页,这里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上文字(ARBEITMACHTFREI)的含义—劳动使人自由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历史再现

“死亡工厂”——铁网密布德国士兵注视着死亡列车上的犹太人尸体集中营被处死的囚犯的尸体

巨大的焚尸炉“死亡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

堆积如山的遇难者遗物

\集中营里的万人坑

运输尸体—衣服被剥下来给后来的人穿参观者沿途看到遇难者的鞋子

幸存者只有7600人,他们目光呆滞、面无表情。男性的平均体重35公斤,女性的平均体重25公斤。

人油熬制成的肥皂在全德国范围内使用;焚烧尸体的骨灰被撒入农田;剥下的人皮被制作成精美的工艺品。

后来发现了一些精美而奇怪质地的灯罩。如果没有文字说明,谁都不会想到,那些柔和的灯光竟然是人皮在闪耀!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自由分组讨论:1.“没有什么新闻”2.为什么又要写?

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这里除了坏人的恶行外,没有值得表扬的事。

13年已经过去了,对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在课文的第一段中,哪一个词表示了作者的惊讶?第二段为什么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一个问题:“居然”作者心中对布热金卡的想象与现实有很大的不同.(有什么不同呢?)景色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个曾经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有这样和平美好的景色,他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懑,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61年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随着参观者的脚步,我们走进了集中营。问题:在参观过程中,记者的眼光是落在什么上面的?试从文章中找出参观的主体是谁?记者在参观时,他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上面的?

作者并未直接描写集中营那些残酷的遗迹,而是将眼光转移到了其它参观者身上,参观游览的主体实际上是其它游客,记者正是通过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来感染读者的。问题: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和反应感情的变化:集中营是怎样一个地方?纳粹分子的暴行是怎样的?问题:文中有几处写到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如何理解?

字面义:煤气室、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修辞手法:运用对比手法,有强调、突出作用。引申义:毒气室和焚尸炉→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雏菊花→生命不息顽强抗争

感情方面:怒放→1、讽刺:纳粹分子永远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

2、控诉: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课文倒数第三段有一句话:“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字面义:奥斯维辛没有做祷告的地方。引申义:作祷告,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是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

1、刽子手丧失人性,双手沾满无辜者的鲜血,他们不可能向上帝祷告忏悔自己的罪行;

2、无辜的人们成为刽子手刀俎上的肉,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感情方面:令人伤痛、无奈、绝望最后一段与开头重复,可不可以删?1、结构上:照应主题,首尾相应,使文章更加完整,以平静景物暗示作者内心汹涌澎湃。2、内容上:①最后一段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再次描写,这就深化了沉重、悲哀的感情;②以景结情,令人无限遐想、沉思、悲痛。③以明快的景物,反衬以前集中营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表达对遇难者的怀念。所以,不可以删。文章最后一段再次照应首段,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本文的主题是什么?),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前事不忘,后世之师”思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一般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效性最新发生的事件时效性不强报道内容客观事件个人感受情感倾向客观个人情感浓厚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