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人性主题_第1页
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人性主题_第2页
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人性主题_第3页
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人性主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人性主题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个短期的“花泉时代”。在当时的文学政治一体化和作家创作的背景下,这个简短的历史就像湖水一样。它在地球上蜿蜒而行,虽然已经去世,但它留下了自己的轨迹。在一个文学自身价值失落的时代,以虽然微弱却较为独特的声音(相对于“十七年文学”而言)为当时的文坛吹来一缕清新的风。在这批被称为“百花文学”的作品中,笔者认为写得较好的当推几篇触及“情爱”领域的小说,它们以大胆的笔触触及了“情爱”这一建国初期创作题材的禁区,并通过对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探索承接了“五四”时期此类题材作品的人性主题。这些作品包括宗璞的《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丰村的《美丽》以及陆文夫的《小巷深处》等。它们以不同的声部和音调,共同谱成了一部有一定意义的爱情交响曲。综观20世纪50年代,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作家的写作行为是发生在国家的公共空间,而不是在个体的私人空间里进行的。“五四”文学所提倡的“人性”、“人道主义”、“人的文学”等已成为一种历史记忆。“人民文学”、“文学为工农大众服务”、“文学应反映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诉求”等成为一种新的时代声音,并且这种声音日益成为时代共鸣。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人”与“自我”的日趋失落,个体生命的存在不再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正如一些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所体现的,“个体的生命只有保存在集体的生命之中才可能具有价值。”“个体生命的存在不过是为了实现集体的理想。”正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语境下,几乎所有的文学创作主题均被公开化、国家化了,即使是爱情这个最讲究“排外性”、“私人性”的主题也不能例外。爱情,这个人与人之间最纯粹、最持久、最富魅力的情感走出了两性的“私人天空”,转而汇入了社会生活激流的涌动之中。但是,走向公共空间的爱情文学非但没有因此而变得绚丽多姿,反而在社会政治语境、一体化的文学创作规范等理性监视之下,日益陷入了诸如先进模范结合型、巧合团圆型、淡化矛盾型等单一化的模式之中,从而使文学的百花园地日显贫乏与苍白。如何重拾被蔽弃、遮掩了的情感真谛,在意识形态化的叙事背后正视普通人的生命情感轨迹,成为一个时代的课题。“历史语境是作品产生意义的文化空间。”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为当时的文坛迎来一个短暂的“百花时代”,在这一历史语境之下,这批以情为题材的小说突破了既有成规,真实地表现出爱情内蕴中的微妙和曲折,触摸到了爱情鲜活跳动的灵魂,在对情感空间的开创中,对当时“风格一律”的一体化文学创作规范进行了大胆的挑战。“情爱的生活包含着人类心灵的最大限度的扩张。”从情感的波折起伏中透视人性,探究人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正是这批爱情小说的魅力所在。《小巷深处》通过徐文霞复杂的感情世界,真实地写出了一个做过妓女的女人在爱情面前的心理状态。渴求爱情,但爱情到来之时又充满恐惧;心怀希望,当希望真的出现时,内心的自卑又会使她拒绝希望。这一真实生动的内心世界的刻画正是小说打动人心之所在。《红豆》中江玫与齐虹这对恋人分手的原因历来被评论家们认为是由对待现实政治的不同立场和态度决定的。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一下文本,便不难品味出所谓的政治立场原因不过是漂浮在文本表层的显性因素,而真正深层的原因则在于江玫不愿为了爱情而丢失内心深处的“自我”。“爱是人的内部需要的外部表现,是对自我的真正召唤。”江玫与齐虹的爱情在音乐与文学的王国里,在对大自然的共同感悟中获得了亲密无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就是说,在远离社会现实的世界里,江玫内心深处自我的召唤在齐虹处得到了回应,这正是他们之间得以相爱的基础。然而,“爱并不满足爱的直接形式,而是要把生命的全部社会内容,都纳入爱的直接性中,或者将爱的直接形式铺陈扩展到生命的所有社会内容上,在其中直观我的爱本身。”江玫和齐虹的爱情一旦被纳入社会生活的轨道,期间的矛盾与冲突便不可避免地显露了出来。齐虹的家庭、教养、他的知识阶层的优越感使他拒绝参加革命,乃至最终远走异国。应该说在一个大欢乐与大痛苦交织的时代转折点上,无论选择做余永泽,还是选择做林道静,只是个人选择道路的不同,并没有绝对的是非之分。齐虹的错误在于他的强烈的占有欲上。在爱的名义下,齐虹以自己的意志为主导,凡是他所厌弃的事,江玫就必须加以拒绝,而他的选择则是他们的爱情得以维系的唯一选择。在他的爱情世界里,要求于江玫的只能是顺从地做他的小鸟。江玫由此面临着两难的选择:遵从齐虹的选择,那就意味着丧失内心深处的自我,而要想保持独立的“自我”,则要以情感的付出为代价。江玫最终选择了后者,毕竟爱不是生活的全部。《红豆》这一文本中的故事虽在革命斗争的背景下展开但突破了政治身份决定爱情走向的框套,而就爱情本身做了形而上的思考。《在悬崖上》是一篇笔涉婚外情的小说,他向青年人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人生课题:如何在爱情的航道上,在风雨交加的气候下把握好情感之帆的正确方向。这一具有道德说教性质的主题,将读者的思维定格在了评判主人公这段婚外情的道德与不道德上,而忽视了在这段情感的起伏波动中,主人公对“自我”的追寻与最终的丧失。“我”与妻子是两种不同的风格。“我”追求美观舒适,而妻子则崇尚质朴实用。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妻子的风格被社会所肯定、所称道,而“我”的风格则有小资产阶级作风的嫌疑。在妻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认同了社会的评判标准,逐渐向妻子的风格靠拢。主人公对自己原有风格的放弃,实际上也就是对内在“自我”的放弃,在认同社会的同时,也即意味着被社会他者化了。加丽亚的出现,让主人公眼前一亮,加丽亚的兴趣、爱好、相貌、风度正好应和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自我”,主人公对加丽亚的追求其象征意蕴实际上是对内在“自我”的寻找,然而,这一寻找与社会理性发生了冲突,结果在强大的社会理性挤压下,“我”的寻找最终仍归于失败。文本正是通过对主人公灵魂深处自我搏斗的真实描绘,揭示出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美丽》叙述的是一个爱情悲剧,造成悲剧的因素不在于当事人双方,而在于外界环境的干扰。情感本属私人空间,最具个人隐私性,然而组织却以坚持党的原则为名强行将其纳入公共领域之中。季玉洁并不逾矩的爱在党组织严密的监控之下不得不忍痛放弃。拥有爱的权利却并不能行使爱的权利,这一悖论所体现的正是政治环境对人性的压抑。以上这些作品正是通过对人性、人的内心世界的探讨,承接着一个“五四”未竟的话题。20世纪50年代,作为知识分子的作家们一方面在时代的创作洪流面前,自觉地抛弃了原本熟悉的知识分子话语、创作题材,努力适应着新的时代,向工农大众语言、人民文学靠拢。另一方面,面对自身创作个性的丧失,文学审美特性的失落以及社会角色转变的尴尬,他们的内心又充满了难以言说的痛苦和矛盾。“双百方针”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题材的禁忌,政治气候相对缓和,在这一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中,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复苏。复活“五四”精神,写出真实的“自我”,成为知识分子作家们内心的渴望。但是在一个“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开放性的思维和环境毕竟是有一定限度的,加上“胡风运动”刚刚成为一种历史记忆,尤其是整个大的社会政治语境并未改变,作家们热切的渴望不得不隐蔽在一种潜在的书写姿态中。这样的创作心境反映在爱情题材的作品中,则形成了一种叙述上的矛盾。《红豆》从故事层面上来讲,作者叙述的是一个革命者的成长历程,以及主人公对自己脆弱迷误的感情经历的反省。但是,在细致而动情地涉及当事人的爱情经历时,“作者自己也被这种‘人情味’沉醉了”。也就是说,当作者以第三者的外在视角叙述故事时,语言是理智的、清醒的,而一旦进入具体的艺术描写,作者的感情则完全沉浸在了主人公的身心体验之中。这时的叙述语言与其说是对主人公感情迷误的反省,不如说是对一段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的痛苦回忆。这种情感与理智的矛盾造成了文本叙事的内在分裂。就连江玫对齐虹说的最后一句话“我不后悔”所包含的丰富意蕴中也传递着这一分裂的姿态:对已成为党的工作者的江玫来说,这本应是一无悔的宣称,但在时隔六年之后,当江玫再次踏入她生活过的大学宿舍时,痛苦依然咬啮着她的心。这使得她的无悔的宣称带有了更多苦涩的意味。《在悬崖上》的文本叙事似乎是首尾相应,完整统一的,但故事的仓促收尾却为读者留下了太多疑问的空间。主人公“我”与妻子的团圆是显而易见了,但是如果加丽亚接受“我”的求婚,“我”还会回到妻子身边吗“我”在悔恨中进行着深刻的反省,但反省的内容只是对妻子的歉疚、感激,似乎“我”回到妻子身边的原因只是由于难以承受的道德重负,“我”对妻子的爱情到底在哪里呢“我”的叙述在这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空白,这造成了文本的裂缝。正是在这明显存在的话语裂缝中,我们才可以隐约地窥视到作家本人的某种欲曲折传达的潜在意旨的存在:这一爱情故事圆满结局的背后可能意味着一个新的悲剧的产生。“我”回到妻子身边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对妻子仍有着很深的感情,而是因为一方面加丽亚拒绝了“我”的爱情,另一方面社会道德理性的责难又使“我”感到了孤独和焦虑,“我”惟有放弃自己独有的个性,如他人所期望的那样回到妻子的身边,才能消除“我”与世界之间的对立。《美丽》中作者通过对季玉洁爱情遭遇的同情表达了他的一种立场:对个人空间全面丢失的愤懑。爱情本是幸福生活的坚强基石,但在一个爱情政治化的社会语境中,个体的幸福只能是一种虚妄。然而,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却通过季凤珠之口充满乐观地肯定:玉洁一定会得到幸福的。在这叙述态度的前后矛盾中传递出的是作者的几分无奈。对于所处的时代,作者一代的知识分子是真诚地顺应与拥护的,他们相信自己在这个新的时代里是会得到幸福的,但现实的遭遇又使得他们不得不多了几分思索。以上这些爱情小说通过对爱情与政治关系的形而上思考,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在政治一元化语境之下,爱情成了政治的附属品,个人空间完全被公共空间所吞没。且在公共空间的遮蔽下,爱情已经不再是个人的自由选择,而是承受了更多超越爱情本身的负累。由此,这些小说虽然并未完全突破“十七年文学”的政治模式,但是在文本叙事的裂缝中,却留下了这些作者独立思考的印迹。在传统文化背景的制约影响下,中国的知识分子向来对政治具有一定的依附性。但是,知识分子异常清醒的超自我意识又使他们在对自我处境的反观中不断进行着思索。在新中国建国之初,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当时的政治体制下的文化规范持一种认同态度,这使得他们(包括经历过“五四”洗礼的老作家们)自觉自愿地接受了一次灵魂的全新蜕变,以顺应新的时代要求。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语境中,知识分子对政治权威的依附已由一种外在行为的依附转化成了一种内在心理上的依附。寻求依附不仅成了其本能生存的需求,而且成了一种文化心理上的需求。然而,随着政治语境的日趋窄化,文学渐渐走上了一条单调、专执的模式化创作道路,知识分子的个性、创造性、独立思考性在模式化之中日益消殒,“五四”新文学运动在知识分子中间形成的精神传统基本上处于萎缩状态。文学是需要个性与激情浇灌的生命之花,借用《顾准文集》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政治是一种“平衡的艺术”,它有把人推向平庸和冷血的趋势,而文学天生是一种要求突破“平衡”的创新的生命跃动。于是,具有精神上超越性追求的知识分子虽然承受着依附处境下心理压抑的巨大痛苦,他们却不可能完全放弃精神上的超越性追求。在政治环境略显松动之后,他们的独特思想、个性话语便不失时机地融入到文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