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视角下青海省普惠性金融发展现状探讨_第1页
精准扶贫视角下青海省普惠性金融发展现状探讨_第2页
精准扶贫视角下青海省普惠性金融发展现状探讨_第3页
精准扶贫视角下青海省普惠性金融发展现状探讨_第4页
精准扶贫视角下青海省普惠性金融发展现状探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准扶贫视角下青海省普惠性金融发展现状探讨摘要农村金融普惠程度的提升有效缓解了农村金融供需矛盾,其创新模式“资金互助合作社”不仅从农村内部直接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且有效地改善了中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从理论层面结合试点实践全面论述了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农村普惠金融创新发展情况,研究表明,农村普惠金融的创新发展强化了精准扶贫效果,后期发展的重点在于小微非正规的合作金融;基于产业支撑的金融扶贫才能保持“造血”功能,避免短期的政策脱贫;虽然当前农村普惠金融创新试点存在着运营经验不足和外部制度缺陷问题,但其金融核心功能发挥良好,值得进一步培育。针对研究结果,从运营推广、制度建设、外部保障方面提出了助推农村普惠金融良性发展的举措建议。关键词:青海省;精准扶贫;普惠性金融;金融创新AbstractThepromotionofruralfinancehaseffectivelyalleviatedthecontradictionofruralfinancialsupplyanddemand,anditsinnovativemode"mutualfundcooperatives"notonlydirectlyrelievestheproblemsoffinancingandfinancinginruralareas,butalsoeffectivelyimprovesthequalityoflifeoflow-andmiddle-incomeandpoorpeople.Thispapercomprehensivelydiscussesthedevelopmentofruralgeneralbenefitfinancialinnovationinthecontextofprecisionpovertyalleviationfromthetheoreticallevel,andstudiesshowthattheinnovationanddevelopmentoftheruralPu-huifinancestrengthenstheprecisionpovertyalleviationeffect,andthelaterdevelopmentfocusesonthesmallandinformalcooperativefinance;Thefinancialpovertyalleviationbasedonindustrysupportcankeepthefunctionof"hematopoiesis"andavoidtheshort-termpolicyoferadicatingpoverty;Althoughtherearesomeproblemsofoperatingexperienceandexternalsystemdefectinthepilotprojectoffinancialinnovationinruralareas,thecorefunctionoffinanceplaysagoodroleanddeservesfurthercultivation.Inviewoftheresearchresults,thispaper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topromotethehealthydevelopmentoftheruralgeneralbenefitfromtheaspectsofOperationpopularization,systemconstructionandexternalguarantee.Keywords:QinghaiProvince;precisionpovertyalleviation;generalbenefitfinance;financialinnovation目录1.引言 1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1选题背景 11.1.2选题意义 21.2文献综述 21.2.1相关文献 21.2.2文献简评 32.精准扶贫视角下普惠性金融发展的政策分析 32.1精准扶贫视角下青海省普惠性金融的发展现状 32.2现存问题 53.精准扶贫视角下国内普惠性金融扶贫的制度探索 63.1已有法规、制度和举措 63.1.1宁夏 63.1.2云南 63.1.3甘肃 73.1.4四川 83.1.5湖南 83.2青海可借鉴的形式及经验 93.2.1发挥货币效应,改善民生金融 93.2.2鼓励创新金融模式,发展实体经济 93.2.3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盘活农村金融资产 94青海精准扶贫视角下普惠性金融发展的问题解决对策的探究 104.1改革完善的现行精准普惠性金融扶贫政策 104.1.1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 104.1.2协调财税政策支持 104.1.3适当降低其存款准备金率 114.2建立并完善精准普惠性金融创新实验配套机制 114.2.1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基础体系 114.2.2丰富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完善农村金融创新激励机制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51.引言1.1选题背景及意义1.1.1选题背景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任务,鼓励多设立扶贫再贷款、发行政策性金融债等金融扶贫政策,进一步加大金融扶贫支持力度。2016年和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指出,应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增强农村金融服务供给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国家实施如此高强度的优惠政策来引导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可见未来金融扶贫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青海省人口总量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9%,然而贫困人口数却是全国总贫困人口的4.7%,贫困人口结构复杂、扶贫成本高。2012年国家实行新的贫困标准以来,青海省针对贫困采取了高强度的扶贫政策和资金投入方式,紧密的实施了“双联”行动、“1236”脱贫攻坚和“1+17”精准扶贫等系列扶贫工程,扶贫成效显著。截止2016年末,青海省有贫困人口约22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9.8%),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9%,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加到5736元,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由于青海省地处西北内陆,自然条件恶劣、返贫率高,目前贫困人口数量依然位居全国第7位,贫困发生率列全国第2位。对青海省来说,到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压力依然较大。解决贫困问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青海省财政扶贫资金有限,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且供求矛盾突出,金融信贷约束明显,金融排斥现象严重,金融扶贫依然任重道远。在青海省各级政府多项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各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创新和推出了具有青海特色的“双联惠农贷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双业贷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等多项特惠金融产品。截至2015年末,青海省58个特困县的各项涉农贷款余额达3809亿元,同比增长27%,高于青海省贷款增速3个百分点,极大地减轻了财政扶贫压力。但是,商业性金融机构参与扶贫具有政策性特征,长期动力机制有待客观测量,特别是“双联惠农贷款”和“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带有政策性运行的扶贫机制,使得大量贷款回收风险增加。因此,在普惠金融发展背景下研究青海省金融扶贫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得相关研究结论可为青海省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提供参考价值。1.1.2选题意义本文尝试着将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农村金融理论、金融排斥理论、普惠金融和精准扶贫理念相结合应用,为今后研究普惠金融和金融精准扶贫提供了广泛的分析思路和深层次的实践参考,体现了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基于普惠金融视角,重点对青海省农村金融服务状况、金融扶贫现状以及青海特色信贷产品扶贫的综合效益进行较全面的评价研究,得出的相关结论有助于促进青海省普惠金融进一步发展以及可为青海省今后更加有效地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经验借鉴;根据青海省扶贫目标与现状,构建青海省金融扶贫体系,有利于各类金融机构长期持续扶贫,同时也为青海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尽早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策略参考。1.2文献综述1.2.1相关文献上世纪80年代后,小额信贷开始重点服务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或低收入群体。此后,各发展中国家依据本国实际情况,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了反贫困活动,贫困人口极大地享受到金融改革成果,贫困面逐渐得到缓解,成效显著的有孟加拉国格莱珉银行、墨西哥Compartamos银行以及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等。与此同时,国外学者开始对普惠金融进行大量研究,多数认为普惠金融能够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和就业机会,可提高贫困群体综合素质,这对贫困减缓十分有利。如Krishna&Manish(2010)认为普惠金融可促使贫困群体以较低成本获得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有助于贫困人口改善生活水平和健康卫生条件;AnaMary(2013)认为普惠金融可以帮助贫困者实现自我就业,从而解决了贫困群体失业等问题。随后,普惠金融不断得到实践与发展,金融机构向贫困群体提供的服务产品范围变得更广,贫困人口也更加容易能够从金融机构获得所需资金,但这仍然存在某种问题,如贫困地区的一些小微企业和贫困人口仍不能完全享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服务与便利。普惠金融在我国发展相对较晚,焦谨璞在2006年3月北京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正式提出了普惠金融概念,并对构建普惠金融理论框架和体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近年来,国内许多专家学者们一直专注于普惠金融减贫的研究和实践。如杜晓山(2006)认为普惠金融体系框架应包括那些被排斥于金融服务之外的大规模贫困群体和中低收人客户,并指出完善的普惠金融服务应融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周孟亮等(2009)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分析普惠金融形成的渊源,指出在新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强调普惠金融服务理念,有利于解决贫困地区面貌。焦谨璞(2009)认为普惠金融可以保护贫困者有限的收入和财富,通过提供贷款可增加贫困者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张海峰(2010)对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优劣势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贫困群体对实施普惠金融的商业性银行信任程度要高,同时此类金融机构也更具持续发展能力。1.2.2文献简评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小额信贷扶贫、微型金融扶贫、普惠金融扶贫、金融发展与减缓贫困关系的研究时间较早,取得的研究成果较丰富。但是,基于文化差异、宗教信仰、致贫原因等多方面的异同,国外金融扶贫发展经验仅应该成为我国各贫困地区扶贫借鉴和参考,而不能全盘复制和效仿。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金融扶贫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试点和摸索阶段,多角度、多层次的扶贫领域仍需进一步拓展与深入,总体上看,国内学者对金融扶贫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试点和摸索阶段,多角度、多层次的扶贫领域仍需进一步拓展与深入。2.精准扶贫视角下普惠性金融发展的政策分析2.1精准扶贫视角下青海省普惠性金融的发展现状2.1.1政策性银行新时期以来,政策性银行(主要是青海农发行)聚焦青海省脱贫攻坚,创新信贷支农模式,加大金融扶贫力度,重点支持易地搬迁、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大中型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成效。从表3-1可知,2008-2015年6月青海省农发行涉农贷款余额持续稳定增长,从2008年的199.78亿元上升到2015年6月的523.2亿元,年平均增长18.59%,支农扶贫服务供给能力逐渐增强。从表中不同经营主体涉农贷款规模可知,青海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重点将贷款投向于省内粮棉油糖的产加销企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三类主体,同时也大力支持国家和青海省政府的大中型开发性项目建设。在投放涉农贷款过程中,农发行积极采取优惠的贷款利率,对传统政策性贷款始终执行贷款零利率;对准政策性贷款和农业商业性贷款执行标准利率上下浮动不超过10%的优惠利率,有效降低了各信贷主体的贷款成本。截止2015年6月,青海农发行已累计向4023户粮棉油糖储备、购销、加工企业投放贷款达393.8亿元,支持粮棉油企业发展壮大;累计投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314.73亿元,改善贫困农户生产生活基础条件,促进了贫困地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向985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239.73亿元,既帮助龙头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又带动贫困人口发展致富产业,提升了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此外,青海农发行还不断加大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等方面的信贷投放,2015年累计向38个县发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项目58个、金额130.76亿元,受益贫困人口达45.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占全部搬迁人口的52.1%。青海农发行计划在未来5年投放近600亿元贷款,重点对全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重点地区、陇中贫困地区、17个插花型贫困县的特色产业、2256条农村公路、危桥、农村生命安全防护工程等项目建设给予支持,以有效改善贫困乡村交通条件,最大限度地提高扶贫成效。2.1.2商业性银行2015年,建行青海分行在电商扶贫、信贷扶贫创新、普惠金融延伸、捐赠项目等四个方面实施精准扶贫专项金融服务,已累计投放“农耕文明贷”支农扶贫贷款达94亿元,精准支持393家地方龙头企业、7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与2.7万贫困户成功签约,解决了贫困户农产品难卖、贱卖问题。交行青海分行自2002年与天祝藏族自治县结成对口帮扶单位后,把改善天祝县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帮扶工作出发点。截至2016年5月,该行已向天祝县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200万元,举办多期科技培训班,培训农牧民2.65万人次,帮助3.38万贫困人口掌握了病虫害防治、特色农业、养殖新技术等农户最需要的技术与信息,促使天祝县贫困面下降了38.8个百分点,54个贫困村实现了整体脱贫。青海省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86%的县级行社处于国家级贫困县,作为青海省最大的地方合作性金融机构,农信社紧紧围绕政府关于脱贫攻坚活动的安排部署,充分发挥决策流程短、政策传导速度快的机制优势和机构遍布城乡的网点优势,创新贷款模式,提高涉农贷款效率,大力推进金融支持扶贫工作,扶贫攻坚的成效明显。2.1.3其他机构截至2016年6月末,青海省农信社的各项贷款余额达3001.69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427.65亿元,占比80.88%,有效满足了各贫困主体的资金需求。从图3-2可知,2008-2015年6月农信社涉农贷款规模逐年扩大,大部分贷款主要用于贫困农户进行种养殖等生产性经营活动。2010年以后,农信社的涉农贷款不良率持续下降,表明农信社内部管理机制改革成效较显著,机构持续运行水平逐步提高。2008-2015年6月,农信社已分别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户抵押贷款938.22亿元、48.67亿元、793.57亿元。为了培育青海省特色优势产业,农信社先后研发了“陇药通、金薯宝、金果宝、金种宝、旺畜宝”等“五通五宝”的信贷产品,为贫困农户发展致富产业提供了资金保障。2010-2015年6月,农信社发放妇女贷款233亿元,有效地满足了53.07万妇女创业就业的资金需求,增强了贫困地区农村妇女脱贫致富的信心。2013-2015年6月,农信社累计发放“双业”贷款162.12亿元,惠及养殖小区、专业合作社1123个,支持种养殖户34.11万户,扶助贫困地区培育了富民产业。近年,青海省农信社又积极承担了全省10个市(州)易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的发放任务,截至2016年6月末,农信社共发放易地扶贫搬迁贴息贷款2.45亿元,已支持5021家移民户完成了搬迁和危房改造。2.2现存问题金融组织功能缺陷。青海省普惠金融发展的步伐虽然较快,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方式也日趋丰富,但是,多数乡镇除农村信用社能够基本实现全覆盖外,其他金融机构受人力、物力、资金和市场的限制,在农村贫困地区极少或不愿设置营业网点,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力不强,金融服务延伸动力不足。金融服务对接失衡。随着贫困地区普惠金融的扩充拓展,农村金融信贷供给形式日趋多元化、多样化,但受传统农村金融市场体制的制约,贫困人口及弱势群体真正享受金融服务的满意度却很低。金融扶贫成本高昂。一是青海省贫困人口多地处于山大沟深、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地区和偏远山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贷款对象居住分散,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审批程序依然繁琐,贫困人口贷款单笔额度小,导致涉农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平均成本较高。二是各金融机构推出的扶贫信贷产品设计不合理,流程环节复杂,信贷产品期限与贫困群众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不相符合,扶贫资金一般实行基准利率,贷款利率浮动空间有限,利率上浮幅度较小,在高资金成本、低贷款利率和政府政治压力的三重压力下,金融机构运营成本高,致使部分金融机构失去扶贫主动性。三是部分贫困人口信用意识和金融意识淡薄,不按时足额还款或故意推迟还款期限的现象时常发生,个别贫困者甚至将扶贫款项误认为政府救济款,不打算或不愿意还款,这无形的给承贷金融机构增加了扶贫成本。3.精准扶贫视角下国内普惠性金融扶贫的制度探索3.1已有法规、制度和举措3.1.1宁夏建立监测评估制度,强化金融精准扶贫。认真实施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及时、准确、完整反映宁夏精准扶贫贷款情况。积极做好金融精准扶贫信息系统推广试用工作,推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企业等基础信息与金融信息的精准对接。制定宁夏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实施细则,着力提高金融精准扶贫政策评估效果,为促进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目标提供重要保障。结合区域特点,建立精准扶贫问卷调查制度,深入了解扶贫对象生产、生活、消费、金融需求等现状及其对金融支持的评价、反应及期望,为金融扶贫工作提供决策分析和信息支持。截至2016年末,宁夏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87亿元,同比增长40%,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9个百分点。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形成扶贫攻坚合力。牵头制定《金融助推宁夏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建立完善人民银行、银监、证监、保监、扶贫、财政、农牧、金融工作局等部门参与的助推脱贫攻坚金融服务工作联动机制。健全部门责任,加强工作联动和信息共享。推动整合财政资金,发挥杠杆作用,支持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协调推动贫困地区设立风险担保基金与风险补偿基金,完善风险缓释机制,为金融机构介入提供有效保障。其中,扶贫担保基金实行公司化运作,执行优惠担保费率。扶贫补偿基金实行资金专户管理,与金融机构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风险共担。2016年末,宁夏贫困地区共成立扶贫产业担保基金14.32亿元,风险补偿基金1.66亿元。3.1.2云南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把云南省列入金融试点省份,安排试点项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亿元。抓住机遇,同年8月,云南省出台《云南省扶贫到户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试点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在县级设立小额贷款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采取风险补偿金管理及代偿后的资金补足由试点县(市、区)包干的做法。在《云南省扶贫到户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试点实施方案》中记者看到,风险补偿金专项用于农信社向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发放小额贷款后,获贷农户确因特殊困难产生的呆坏账,用风险补偿金补偿80%,由农信社承担20%实施代偿。截至目前,云南省已遴选33个片区县和扶贫工作重点县开展试点。每个试点县设立专项风险补偿金500万元。从去年实施的情况看,专项风险补偿金的设立大大调动了金融机构放贷和建档立卡贫困农户申贷的“两个”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撬动扶贫贷款资金的放大效应,实现了汇聚更多金融资源投入扶贫开发的目的。据了解,2014年全省共发放扶贫到户贴息贷款55亿元,比2013年净增15亿元。3.1.3甘肃陇南市是秦巴山区最明显的贫困地区。近年,陇南市依据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扎实开展电商扶贫和旅游扶贫,取得的扶贫成效较显著。陇南市金融机构把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作为金融精准扶贫的主攻方向,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双联惠农贷款与农村电商发展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推进“金融+电商”模式,努力与电商企业建立“金融扶贫主办行”示范点。各金融机构信贷投放主要支持贫困村基础网络通讯基础设施,开办农村特色农产品网店,加快电商信贷产品研发推广,改善电商支付环境,促进了农户创新创业。截止2016年3月末,陇南市已开办农产品网店10389家,实现网络销售额累计达64.6亿元,直接带动5.7万人实现稳定就业,其中吸纳贫困户就业1.4万多人,电商扶贫对贫困群众的人均收入贡献额达到620元。截止2016年底,陇南市已发放电商贷款142笔4.08亿元。其中,物流企业贷款余额7笔3.2亿元,电商企业贷款余额15笔6750元,电商个体贷款余额120笔2035万元,已实现了农产品网络销售25.64亿元,带动了3.7万人就业。2015年,陇南电商扶贫金融服务工作被人民银行总行和中央电视台确定为全国四个金融扶贫典型案例之一,陇南市通过金融支持电商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做法,被作为典型经验予以推广。3.1.4四川注重监管引领科学部署,确保工作抓紧抓好。四川银监局先后出台《四川银行业支持帮扶全省88个贫困县行动计划(2015-2020年)》及配套实施方案、统计制度、考核办法和年度工作要点,搭建起内、外网工作交流和经验分享平台,推动银行业机构有针对性、创造性、普惠性地加大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进普惠服务,积极履行银行业社会责任。辖内银行业机构主动强化物理网点对贫困县域发展的支撑和辐射作用,在新设网点、人员、费用匹配、考核等方面重点向贫困乡镇和社区倾斜,构建“物理网点+自助银行+助农取款服务点+互联网”的多元渠道体系,拓宽服务半径。截至9月末,88个贫困县共有银行业营业网点4383个,新设营业网点94个,新增金融自助机具8615台,开展流动银行服务4838次。3.1.5湖南其一,政策引领,明确金融精准扶贫总体要求。一是以湘西州为主战场,着力推进精准扶贫。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制定了《关于金融助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13条差异化的政策措施,这是湖南省首次从省级层面针对特定区域出台的金融扶贫文件。二是以现代农业为突破口,推动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按照人民银行总行做好现代农业金融服务相关工作要求,积极推进金融支持现代农业“1+4”工作。三是以普惠金融为关键点,大力推广基础金融服务。2015年8月,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印发了《关于促进湖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六大方面工作内容,主要目的是促使现代金融服务惠及更多的社会主体尤其是薄弱环节、弱势群体、贫困地区,推动基础金融服务资源公平、高效、均衡配置,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其二,机制创新,转变金融精准扶贫推进方式。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积极创新“1+N”工作机制,大力推动金融“两支一扶”(即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和扶贫开发)相关工作,2015年4月印发了《湖南省金融“两支一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以人民银行货币信贷、金融市场等政策工具不同组合形式的“1”,汇聚外部产业扶持、扶贫政策、财政激励等政府配套政策的“N”,建立健全“两支一扶”金融服务激励约束机制,促进形成“央行引导、政府支持、银行聚力、产业带动、精准投入、互利共赢”的工作格局。3.2青海可借鉴的形式及经验3.2.1发挥货币效应,改善民生金融一是提高信贷政策针对性。积极制定窗口指导意见,督促和引导相关金融机构在当前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框架内,进一步创新完善有关制度,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妇女等弱势群体创业就业金融服务工作。二是落实支农政策措施。发挥再贷款为杠杆的“三农”信贷投放模式,执行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有效支撑辖区金融机构“三农”信贷投放力度。此外,财税部门实施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和“定向费用补贴”等各类奖励、扶持措施,使青海“三农”贷款保持较快增长,涉农金融服务不断改善。3.2.2鼓励创新金融模式,发展实体经济一是针对小微企业信贷资金“金额小、频率高、使用急”的特点,设立了独立审批和信贷标准,给予产业发展前景好、潜力大的小微型企业优先受理、优先审议、优先安排资金等支持,并推出了“粮食储备类”信用评级贷款、“小水电建设”抵押担保贷款、小企业简式快速贷款和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等面向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同时,为满足具有发展潜力但机制尚不健全的小微企业资金需求,推出了以“速贷通”、“成长之路”、“个人助业”为代表的特色信贷产品,为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二是探索小微信贷创新。按照“探索模式、良性互动、扎实推进、严控风险、银企双赢”的整体思路,通过经营者个人财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信贷方式,完善运作模式,强化内部管理,探索符合青海小微企业特点、适合市场经济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方向的融资模式,主动在信贷规模上倾斜,始终保持小微企业信贷的活力。3.2.3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盘活农村金融资产一是加快农村资源资本化改革,盘活农村资产存量。加快农村土地、房屋、林权等资产的确权、登记步伐,加快农村资产交易平台建设,推动农村资产能够实现全方位的可抵押、可流转。二是加快各类金融交易平台建设。平台包括区域性的高端农产品结构化投资交易机构、农村小微企业孵化资金对接平台、农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通过这些平台,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可以扩大生产和开拓资金的来源,规避和控制市场风险,化解和处置不良金融资产,提升农村资金的流动性。4青海精准扶贫视角下普惠性金融发展的问题解决对策的探究4.1改革完善的现行精准普惠性金融扶贫政策4.1.1加大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加大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扩大青海境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省级支行的业务授权,增加信贷审批权限和经营自主权限,在风险可控下,允许自主设计金融产品先行先试,为金融产品创新打开绿色通道。二是加大财政政策支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对青海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财政、税收政策支持。财政具有天然的扶贫和转移支付的职能,一旦理论界过度强调金融在扶贫上的作用,那么很容易弱化财政转移支付职能。四是协调财税政策支持,建立协调的财政货币支持体系,两者的协作能够形成合力,避免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防止削弱支农资金和政策效力。最关键的是,构建合适的引导机制,完善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对支农信贷资金尽快实行切块拨付。毕竟社会资本是逐利的,大家都想着做“快钱”,真心做“三农”融资租赁的比较少。因此,要构建合适的引导机制,找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平衡点,灵活使用税收优惠、资金直接投入、信贷补贴、信用担保、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等涉农金融的政策工具。4.1.2协调财税政策支持也就是要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息、风险补偿等财政政策手段,降低贷款风险,增加收益,确保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与大中城市基本相当。一是要实行差别税率政策,将减免税与县域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比例挂钩。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例达到一定标准才能享受税收减免待遇,而且减免税幅度应与存贷款比例相匹配。对于税收减免部分,可按正常税率提取留给金融机构用做贷款损失拨备,并专户管理。二是对农业贷款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引导县域金融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倾斜。三是由政府部门出资建立农业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加强对高科技农业项目和重点发展项目的投资,引导县域金融信贷资金的跟进;对县域金融发放的政策性贷款和“三农”贷款,因特定历史和自然灾害造成的信贷损失要进行补偿。4.1.3适当降低其存款准备金率普惠金融主要服务于中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开展的仍然是金融业务。但是,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盈利性目标明显偏弱,一些从事普惠金融的机构可能无法盈利。我国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本着保本微利的方针,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但是,金融市场存在失灵现象,从长远来看,政府必须充分运用“看得见的手”对市场进行必要引导,通过有含金量的财政政策对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机构实行有效的、间接性的支持。4.2建立并完善精准普惠性金融创新实验配套机制4.2.1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基础体系由于农村小微经济体具有分布广、融资额度小以及私营个体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不规范等原因,普惠金融机构在农村开展业务面临着高成本低收益的窘境,因此,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要非常注重农村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才能增强普惠金融机构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从而促进县域普惠金融发展。一是要建立完善农村信用中介服务机制。积极培育扶持农户信息征集、信用评定、资产评估等农村信用中介机构发展,促进“农户+龙头企业+信用中介机构+普惠金融机构”等各种形式的农村信用共同体发展,推动信息征集、信用评定等信用服务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解决农村小微经济体信息征集难、资产评估难等问题。二是建立专业的农村信用咨询机构。在农村信用体系中,农村信用社担负着农村小微经济体信用信息的收集、评估、监管等工作。但由于农户分散、信用意识淡薄等原因,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开展对农户信用信息的采集时,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可以建立专业的农村信用咨询机构,来完成农村各信用主体信用信息的征集工作,减少农信社的负担。可以由政府牵头成立非盈利性质的农村信用登记咨询机构,及时从农信社、银行、司法、税务、工商等部门收集农村小微经济体的信用信息,并采取授权查询的方式,通过网络向全社会开放。三是完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引导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为农村小微经济体贷款提供担保。进一步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推动农地使用权、林权、大型农机具、农户联保等担保方式创新,有效解决农户贷款抵押品缺乏问题。4.2.2丰富农村金融创新产品、完善农村金融创新激励机制一是创新信贷产品,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信贷模式。二是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创新推动订单农业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仓单质押、存货与原材料动产质押等贷款种类,破解小微涉农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难题。三是优化业务流程,简化贷款手续,利用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支持农民工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积极发展农村消费信贷,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四是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加快推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支付结算系统建设。结论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呈现日益多样化趋势。然而,由于道路和通信不畅、居住分散、单笔金融需求额度小、社会保障水平不足等原因,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高、风险大,导致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存在着金融抑制、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建立普惠制金融,以切实增强农民、农村中小微企业享受基础金融服务的公平性,缓解农村金融排斥、解决农村金融供求失衡,真正为“三农”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的金融支持。参考文献[1]吴自勇.湘西地区农村小额信贷扶贫制度的问题与完善[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3):20-21.[2].《金融理论探索》2018年热点选题[J].金融理论探索,2018(01):81.[3]强国令,闫杰.基于农村视阈下的普惠金融扶贫的理论探讨与思考[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01):118-121.[4]张延杰.河北省普惠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04):92-93.[5].丝路普惠金融研究中心“决战脱贫攻坚下的金融扶贫”座谈会成功举行[J].青海金融,2018(01):2.[6]粟勤,孟娜娜.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实际操作:由豫省兰考生发[J].改革,2018(01):149-159.[7]郭小卉,康书生.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分析——基于河北省保定市的案例[J/OL].金融理论探索:1-8[2018-02-28].1/82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