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典治乱与刑事政策运用的变迁_第1页
重典治乱与刑事政策运用的变迁_第2页
重典治乱与刑事政策运用的变迁_第3页
重典治乱与刑事政策运用的变迁_第4页
重典治乱与刑事政策运用的变迁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典治乱与刑事政策运用的变迁

一、刑罚的重刑主义中国一直有“重治世界、轻用法典”的说法。这是封建社会的客观事实,被认为是历史经验。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从重从快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刑事政策,这实际上也是“重典治乱”。“重典治乱”在古代是指对于社会秩序十分混乱、危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况,采用比一般刑罚更重的严刑峻法进行镇压,所使用的刑罚极为严酷而残忍,以此达到杀一儆百、整肃治安的目的,即所谓重刑主义。重刑主义是相对于一般罪刑均衡而言,本来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当,罚当其罪,这是正常情况下的罪刑相适应原则,而重刑主义则强调对于轻罪也要处以重刑,对于重罪当然要适用更重的刑罚。至于现阶段的“重典治乱”即“严打”,从刑法的角度来看,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原有的刑罚基础上,通过立法制定更重的刑罚,即提高法定刑,或者通过司法程序在原有刑罚的基础上直接对犯罪人处以更重的刑罚,即法外加刑;二是在已有刑罚的幅度之内,判处较平时更重的刑种或者更长的刑期,即所谓从重处罚。当然,“严打”还有一层意思,即“从快”,也就是加快刑事审判速度,使犯罪分子尽快地受到刑罚的惩处,不过,这是从刑事诉讼的角度来惩治犯罪的。关于“重典治乱”的效果和合理性,我们应当在具体分析中国封建社会与新中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的评价。二、.《保刑法》规定:“掌建邦”,“以佐王刑、中典,新语。”中国古代很早就有“重典治乱”的思想。《尚书·吕刑》中讲“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意思是说刑罚的轻重,应当视形势的需要为宜,需要重处的时候用重刑,需要轻处的时候用轻刑;齐以当时形势的需要,各个不同时代也就不齐了。《周礼》在大司寇之职中,把它具体规定为:“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这就是说,用刑的轻重,完全是以社会治安形势的缓和或紧张为转移的;对于乱世,必须使用比一般情况下更重的刑罚来进行治理,即轻罪也要用重刑。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来,历朝统治者用刑的经验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1)极端重刑主义;(2)约法省刑;(3)重重轻轻。中国历史早期的统治者采用极端重刑主义,中后期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在确立统治之初都注意休养生息,约法省刑,后期的统治者采用重重轻轻的手段,下面分述之。1秦帝国的兴起,是造成重刑主义的社会原因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严刑峻法,“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盗采人桑叶,臧不盈一钱”,也竟处以“赀赀三旬”(即劳役一个月),造成“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的景况。秦朝实行苛法酷刑,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刚刚统一,不少人怀有异心,需要用铁腕统治,另一方面是由于秦朝一直奉行法家的法律思想,而法家是主张刑治的,“一断于法”,用刑罚来治理所有的事情,这样就必然导致重刑主义。民人不堪秦朝残暴的统治,揭竿而起推翻了暴虐的秦帝国。秦朝极端重刑主义的破产,给后世历代统治者以深刻的影响。2废除暴秦、恤刑的刑法思想中国西汉初、东汉初、唐初和清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出现了历史上所谓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和“康乾之治”等有名的盛世,这些时期实行的是“轻典”。汉高祖刘邦还没有统一全国时,就顺应民心,宣布“约法三章”,废除暴秦的酷刑,赢得了天下。以后几代汉皇帝相继废除或者改革了严法酷刑,如汉文帝十三年废除肉刑,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大进步。到东汉光武帝也曾一度实行过“轻典”。唐朝建立后,统治者吸取了暴政亡隋的历史教训,实行“安人宁国”方针,以“德主刑辅”、“约法省刑”的刑法思想和原则指导立法和司法,使其统治下的唐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轻刑、恤刑的贞观刑制。李世民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1唐朝尽除肉刑,统一封建制五种刑罚,使唐律成为中国各个朝代立法的典范。3.重刑重刑在中国封建时代,除了上述几个短暂时期实行“轻刑”外,其他各朝都实行重刑,不过不像秦朝那样采取轻罪重罚的极端重刑主义。自宋代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重刑主义亦随之演变为“重其重者”、“轻其轻者”的封建刑制。宋朝刑罚已倾向于重重轻轻,比如对于“贼盗”之法,在仁宗嘉葳年间,就把开封府诸县划为“重法地”,凡是在“重法地”犯罪者加重处罚,强化治安管理;神宗熙宁四年,又立法规定将重法地范围不断扩大,到神宗元丰年间,河北、京东、淮南、福建等路,都被列为重法地。与此同时,宋朝还恢复了一些肉刑,并施行附加刑,对“情罪重者”加杖、刺配。死刑除绞、斩外,添加了凌迟。此外,还有族夷、腰斩、钉剐、磔、枭首、断腕等刑罚。自宋以后,封建刑罚益加残酷。到了明代,重重轻轻的刑制比较显著。明朝是在元末农民起义胜利后由朱元璋所领导的农民政权转化而来,朱元璋意识到如果像秦始皇那样一味用刑,会招致天下大乱,因此,在他制定的《大明律》中,明显地表现出“重其重者,轻其轻者”的特点,即减轻了对非直接触犯封建统治行为的刑罚,加重了对直接触犯封建统治行为的镇压。将唐律与明律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后者多数条款要重,明律所减者,只不过是一些有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宜。至于律之外的例令,更是严峻,比如有名的《明大诰》便是。综上所述,“刑罚世轻世重”论反映了一种应该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变化,灵活运用“轻典”“重典”的辩证思想。“刑罚世轻世重”,其基本点是以形势的变化和统治阶级的利益为转移,从中国两千多年来用刑理论和实践的情况来看,一般是:乱世用重刑,治世用轻刑。但也不尽然,封建统治者并不都是在乱世才用重刑,有的在治世也用重刑,如秦始皇和隋朝第二个皇帝隋炀帝以及朱元璋,并不是处于乱世,可他们都推行了比其他封建王朝还要重的重刑。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法自君出”,“狱由君断”,有些帝王也会从个人喜好出发,实施重刑,这是我们在考察历史时应当注意的一个问题。不过,有一条历史经验是已经证明了的:刑罚的轻重,一定要适合罪行的危害程度,即所谓罪刑应当相适应,过于严酷的刑罚有违人性,得不到人们的支持。严刑峻法,效果一般都不会是好的,甚至会适得其反,走向用刑目的的反面。三、.“加大了假释”,刑罚手段不断上升新中国50年来,打击犯罪有一整套刑事政策,包含丰富的内容,如惩办与宽大相结合、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两手抓、严打、综合治理等等,“重典治乱”可以说是“严打”的另一种说法。在新中国历史上,“重典治乱”是一直是作为政府的政策和策略来实施的,不过,本文限于篇幅,只探讨改革开放20年来“严打”的有关问题。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出现了第六次犯罪高峰,据统计:1977年至1979年全国每年平均发生的各种刑事案件57万多起,按人口平均为万分之六点五。1980年全国发生的各种刑事犯罪案件总数为75万件,按当时人口平均发案率为万分之七点七。1981年全国发生的各种刑事犯罪案件为89万件,按当时人口平均发案率为万分之八点九。1982年全国发生的各种刑事犯罪案件为74万件,按当时人口平均发案率为万分之七点四2。面对如此严峻的犯罪形势,1983年8月25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指出:当前的社会治安处于“不正常状况”,“中央决定以三年为期,组织一次、二次、三次战役,按照依法‘从重从快,一网打尽’的精神,对刑事犯罪予以坚决打击”。1983年9月2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通过《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将流氓、故意伤害、拐卖人口等罪的法定最高刑提高到了死刑,设立了传授犯罪方法罪(最高刑为死刑),专门惩治那些对社会治安危害最为严重的惯犯、累犯。“严打”政策一度取得明显效果,自1983年8月至1985年底,全国法院审结刑事案件110.2万起,判处人犯139.5万名,其中属“严打”对象的流氓集团、杀人、强奸、抢劫等7个方面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约71.2万名,占51%。“严打”以来审理的人犯,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包括死缓)的占42%,严打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活动前后28个月对比,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了35.9%3。不过,在经历了1984年至于1986年的刑事案件发案率低水平状态的三年后,我国刑事犯罪案件又明显上升,1987年的发案率为年万人5.4起,1988年为年万人7.6起,1989年为年万人17.5起,1990年为年万人19.4万起,1991年为年万人20.4起,出现了直线上升的势头。从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的重大刑事案件的发案率来看,以1984年的发案率为基准,从1985年至1990年的6年间,全国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分别比1984年增长31.3%、53.3%、92%、218.3%、544.6%和614.9%4,为1949年以来的第七个犯罪高峰。此后,犯罪率一直保持上升趋势。犯罪率的持续上升,迫使政府继续采取“严打”的政策,全国范围内的“严打”和重点治理几乎每年都开展,各地方政府也不定期地开展“严打”斗争,在这种态势下,中国的刑事政策越来越趋于严厉。新中国第一部刑法是1979年制定的,在以后的17年里,不断地对刑法进行补充和修订,先后制定了《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1982年)、《关于严惩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子的决定》(1983年)、《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1988年)等21部单行刑法。1979年刑法112种犯罪中,最高刑可判处死刑的犯罪只有21种,占24%,许多犯罪如故意伤害、走私、受贿、贩卖毒品、盗窃、泄露国家秘密、伪造货币、拐卖人口等等的法定最高刑都不是死刑。但到了1988年,中国刑法中最高刑可判死刑的罪名占罪名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大量的犯罪比如故意伤害、走私、受贿、贩卖毒品、盗窃、伪造货币、拐卖人口等等的法定最高刑都提高为死刑。1993年,中国刑法中的罪名总数增至185个,其中最高刑可判死刑的占38.38%。现在,刑法中挂死刑的罪名有67个,这个比例也是相当高的。值得注意的是,80年代以来,我国“严打”的力度一直在增强,可以说没有停止过,但与此同时,刑事案件发案率只是在1982年至1984年有过短暂的下降,在其他时候都是持续上升的,特别是其中的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中的大案要案的发生,基本上没有被控制住,这种现象确实令人深思。我们的刑罚不可谓不重,但在严峻的犯罪形势面前,显得无能为力。那么,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其实,早在200多年以前,意大利著名刑法学家贝卡利亚(CesareBeccaria)就说过这样的话:“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5这就是说,重刑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真正有效的是做到有罪必罚,尽可能不让一个罪犯逍遥法外,这才是最有威慑力的方法。只要能做到有罪必罚,严格依照刑事法律来惩治犯罪,就可以将犯罪率控制住。有的地方之所以出现严重的犯罪局面,主要是因为当地的政法机关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甚至有的政法部门被犯罪势力渗透,与犯罪分子同流合污,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那么再重的刑罚也没有用。四、.“重典治乱”作为一项重要的刑事政策和策略进入21世纪,中国正全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是犯罪问题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困扰着我们。中国的刑事政策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之上,它的基本理论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身并不产生犯罪,在新中国,犯罪源于资产阶级和封建残余的作用,以及国内外反动势力的敌对行为。既然如此,对付这种犯罪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刑罚予以严厉打击,既然犯罪是历史遗留物和外来物,我们无须对社会本身进行任何改造,只要把它铲除即可,这样,刑罚制裁就是必然的选择,如果还不行,那就加重刑罚,因此,重刑主义就不可避免,“重典治乱”作为一项重要的基本刑事政策和策略被广泛适用。现在,是到了应当对我们长期以来实行的刑事政策包括“重典治乱”政策进行反思的时候了,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我们应当意识到犯罪不是别的,它是我们社会本身的产物,是由我们社会的性质和结构所决定的。其实,法国社会学家E·迪尔凯姆(EmileDurkheim)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指出:犯罪是社会的正常现象,是社会健康的一个因素,是健康的社会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犯罪同整个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联系在一起,与犯罪有密切联系的这种基本条件本身是道德和法律的正常进化所必不可少的6。要消灭犯罪,除非消灭社会自身,我们所能做的不是消灭犯罪,而是控制犯罪,把犯罪控制在一个社会可以承受的幅度之内。在这样的认识前提之下,“重典治乱”作为一项政策和策略仍然是可以适用的,只不过它的内容和适用原则应当有所变化。我们认为,今后政府在运用“重典治乱”时要注意把握下面几个问题:1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如上所述,中国20多年来的“重典治乱”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加重刑罚与在原有刑罚幅度之内从重。前者在事实上导致了一定的重刑主义倾向,实践证明它的效果是不好的,我们应当摒弃,其实只要做到罪刑相适应即可,没有必要对较轻的犯罪规定较重的刑罚。在某种程度上新刑法对原有较重的刑罚结构进行了调整,有所减轻,比如,原来一般盗窃罪只要盗窃财物数额特别巨大就要判处死刑,因此盗窃犯被判处死刑的相当多(因为盗窃案件占刑事案件总数的60%多),而新刑法修改了盗窃罪的法定刑,虽然保留了死刑,但是仅适用于两种盗窃行为:一是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二是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这样一改,盗窃罪的死刑适用将大大减少,被认为是在废除死刑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2.对于“重典治乱”的处罚在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时,为了加强惩治的力度,对同样的犯罪判处比一般时期较重的刑罚,只要还在法定刑的幅度之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