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淀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机制创新研究2009-12-16一、前言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标志着中国对发展的认识有了一个新飞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循环经济是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和有效措施。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传统经济是“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向直线过程,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因此,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的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二是新的经济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三是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新的生产观。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五是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同时,循环经济观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如宾馆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二、课题研究背景(一)全国循环经济建设基本情况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增加,能源、资源供给不足、环境容量有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能源环境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循环经济以最少的资源和环境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当前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和可持续发展长远目标的必然选择。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处在探索和示范推广阶段,将学习和借鉴日本等国家的经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目前我国有关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方面的法律有:2008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循环经济促进法》,将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07年10月28日修订通过,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二)北京市循环经济建设基本情况在北京步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能源、水、土地等资源供应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城市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缓解地区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北京建设“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迫切要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连续三年发布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行动计划。2007年3月起,北京市发改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申报工作。目前,北京市发改委正在起草《北京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办法》。(三)海淀区循环经济建设基本情况循环经济始于人类对环境污染的关注,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结果。“十一五”期间,海淀区常住人口规模将继续增长,预计到2010年,常住人口总量将突破332万。庞大的人口规模将进一步加大资源环境的压力,海淀区后备土地资源匮乏,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很高,进一步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的余地不是很大;地下水已处于超采状态;能源瓶颈约束趋紧,每万人能源消费总量平均增长1%-2%,海淀区2010年可承载的人口规模在262.1-290.6万人之间,人口规模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凸现,统筹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任务艰巨,亟需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实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007年3月1日,北京市政府召开“北京市‘十一五’节能指标责任分解签约仪式”,下达海淀区“十一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从2005年的0.424吨标准煤下降到2010年的0.336吨标准煤,下降幅度20.82%,年均降低4.56%。同时下达海淀区减排指标为到2010年,海淀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8200吨以内,北部地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控制在1000吨以内。近年来,海淀区按照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总体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节能优先、效率为本为原则,按照“新跨越、新海淀”的战略构想,积极调动全区各方面力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建立政策支撑体系。2005年8月,海淀区在全市率先召开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海淀千人大会,出台了《海淀区人民政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海淀的意见》(海政发〔2005〕65号),并对区内资源节约型优秀企业和项目予以表彰;2006年12月编制完成《海淀区“十一五”时期建设节约型社会规划》;2007年2月发布《海淀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区2007年行动计划》(海政发〔2007〕13号);2007年8月发布《海淀区“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海政发[2007]63号),将市政府下达海淀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分解为44项具体内容,落实到各相关单位,是全区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007年11月审议通过《海淀区“十一五”时期节能规划》和《海淀区“十一五”时期节能目标分解方案》,确定了海淀区节能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对海淀区“十一五”时期节能目标进行了层层分解;2008年8月向全区印发了《海淀区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2008年行动计划》(海政办发[2008]47号)。相关指导性文件的出台与落实进一步强化了海淀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组织和管理保障能力。成立领导小组。为进一步加强对海淀区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2007年8月,海淀区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的海淀区循环经济建设领导小组暨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区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定期研究并及时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并争取国家及市政府政策资金支持。率先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为引导和扶持循环经济顺利发展,海淀区加大了公共财政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并于2007年在全市率先设立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区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资金用于促进地区循环经济发展,同年制定出台了《海淀区促进环保产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2007年海淀区促进环保产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试行)》,用以指导该项工作的落实。2007年海淀区促进环保产业推动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区内23家企业项目给予了总计997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2008年专项资金结合海淀区节能减排任务指标,重点支持对区内节能减排工作作出实际贡献的项目,对区内22家企业项目给予了总计124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申报市循环经济试点区。按照市发改委要求,我委编制并报送了《北京市海淀区申报市循环经济试点区实施方案》,并于2007年12月按要求对方案进行了完善。同时推荐区内用友软件园等3个园区和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申报市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7年12月26日,我委参加了市发改委组织进行的申报市循环经济试点区答辩会,专家组在听取汇报后,对海淀区成为北京市循环经济试点区表示认同。目前,北京市已明确海淀区为第一批北京市循环经济试点区之一。能源节约在国内、市内均处于领先水平。2007年,全区能耗为652.82万吨标准煤,占全市的10.39%(北京市为6285.04万吨标准煤);GDP为1828.8亿元,占全市的20.31%(北京市为9006.2亿元),为全市首位;万元GDP能耗为0.357吨标准煤,仅为北京市的53.1%(北京市为0.672吨标准煤),比2006年下降12.88%,完成了市政府下达海淀区万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56%的节能目标,以较小的能耗量实现了较大的GDP增长;在城市功能拓展区中,远低于其它3个区,在全市区县中,仅高于东城、西城2个区。2007年全区分产业能耗及变化全区能源消费量(万吨标煤)万元GDP能耗(吨标煤)消费量增长(%)结构(%)单耗增长(%)合计652.824.61100.00.357-12.88第一产业3.79-0-24.94第二产业132.404.8120.30.37-16.15第三产业347.363.2853.20.24-13.18生活能耗169.278.2325.9---------------
三、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区的必然选择。海淀区的循环经济建设起步早,起点高,能源节约在国内市内均处于领先水平。在这种形势下,海淀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在国内无经验可循,需要不断研究创新,探索一条适合海淀区区情的发展循环经济之路。本文以现代经济学中循环经济前沿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为支撑,在大量数据、实地调研和现有政策措施论证基础上,对海淀区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给出总体建议,提出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机制,促成海淀区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标准,在全国城市经济发展中具有示范价值。四、海淀区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现状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走访了区内众多循环经济企业和园区,并分行业到各部门了解相关工作情况,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总体来看,海淀区一直致力于建设节约型海淀,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引导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培育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推动全区循环经济建设。(一)在小循环-企业层面,引导企业开展节能减排海淀区通过开展节能改造、能源审计、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认证等有效措施,减少企业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2007年以来,海淀区北京西六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等6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通过了市发改委的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分别获得市财政5万元的资金支持;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通过了市资源综合利用资格审查,享受到减免税额等优惠政策。北京理工大学等4家单位正在进行能源审计试点。全区正在开展政府机构、大型公建安装能耗监测计量装置工作以及普通公建、普通住宅和农民住宅能源审计和节能改造试点工作,2008年力争完成30栋大型公建的能耗监测计量装置安装工作、18万平方米的普通公建节能改造工作、约20万平方米的普通住宅节能改造工作以及5个老旧小区供热设施及管网改造工作。(二)在中循环-园区层面,推动园区循环经济建设海淀区培育的用友循环经济试点园,在园区建设中突破传统绿色概念,其供热制冷系统采用地源热泵、冰蓄冷和余热利用技术;太阳能景观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了传统能源的消耗,并最大限度地节约了运行成本;还采用了雨水利用、中水处理和回用、垃圾分类处理等十余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使园区内逐步实现循环利用,在全市乃至全国皆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六里屯循环经济产业园已被北京市列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之一。《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提高六里屯卫生填埋场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能力;完善相关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日处理400吨的餐厨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工程;同时加大对现有垃圾处理设施的改造力度,改造现有垃圾填埋场的沼气收集、利用系统,渗沥液处理系统等。目前,在六里屯卫生填埋场开展的一期、二期垃圾快速稳定化和垃圾填埋气回收利用工程、建设日处理400吨的餐厨垃圾资源化再利用工程、建设粪便和污泥处理再生利用示范工程、开展沼气高端利用、开展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试点工作、六里屯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处理(350吨/天)改造工程等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各项工作,正在逐项推进,将有力推动海淀区的垃圾减量化和循环再利用。中关村创新园从引入企业形态看,注重引入高端、轻型、低排放的企业,目前签约入驻的有中国人民银行清算中心、国家开发银行总行金融后台等8家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金融后台机构,园区也在考虑在进行一级开发建设中,适度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以及新能源的利用。中关村软件园一期开发建设以来,以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园区,投资约5900万元,先后实施了中(污)水处理系统、湖水处理系统、信息中心水源热泵系统、华夏科技地源热泵系统、垃圾回收处理、雨水收集利用、软件园巨型光盘太阳能电力装置、软件广场三联供工程等8个循环经济项目。中关村环保园遵循环经济理念,力争建设成为北京市第一个集科研、中试、生产、服务、科普于一体的零排放环保科技示范园。(三)在大循环-社会层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近年来,海淀区已先后发布一系列循环经济建设和节能减排相关指导性文件,初步形成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海淀区促进环保产业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区内循环经济企业的发展,2007年对区内23个企业项目给予了总计997万元的资金支持;2008年的专项评审工作已完成,22个项目获得总计1240万元的资金支持。同时海淀区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即将出台,扩大支持范围和额度,循环经济资金支持体系已初步建立。区内恒有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仁创科技公司、清华阳光公司、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一大批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企业在全市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其技术和产品也已辐射全国,形成海淀区坚实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海淀区利用报纸电台等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节能环保宣传活动,初步建成节能减排宣传推广体系。区社会建设办正在选择部分小区开展节约型社区试点工作,以点代面,积累经验,在全区推广,发挥全民参与的重要作用。大循环建设正在逐步推进。1.固体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方面2007年,海淀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粪便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100%。再生资源回收再利用体系:自2006年9月被列为北京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产业化建设试点区以来,海淀区本着“政府推进、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原则,从“规范前端、物流配送、专业分拣、厂商直挂”入手,加强再生资源回收产业链建设。在全区20个街道,507个居委会,规划设置了512个规范化社区回收网点;成立了专业物流中心,购置了40部再生资源物流运输车;投资建设了10000平方米的专业废纸分拣中心,建起了3600平方米的钢结构封闭式罩棚,安装了每天打包300多吨废纸的自动化进口打包机;与首都钢铁公司等废旧物资利用厂家建立了厂商直挂联系。海淀区已形成了再生资源回收产业链体系。2008年初,区再生资源回收分拣中心二期开工建设。建设中的韩家川分拣加工中心二、三期项目占地21000平方米,建设电子废弃物、废塑料(废饮料瓶)和废钢铁分拣加工处理车间,与分拣加工中心一期工程结合,是具有电子废弃物、废纸、废塑料(废饮料瓶)、废钢铁等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品种综合分拣加工能力的分拣加工中心。餐厨垃圾资源化再利用:海淀区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微生物处理技术,将餐厨垃圾转化为有机肥和有机饲料,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方面做出了贡献,其技术和产品已推广到全国各地。2005年3月该公司在海淀区上地街道建成了全市第一家餐厨垃圾资源化集中处理站,日处理餐厨垃圾3.6吨,日产生再生资源2.3吨,在全国率先实现了第一条无泔水外流的街道。目前此技术在海淀区餐饮集中地和部分医院得到大力推广,已在海淀区设立15个大、中型处理点,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20吨,其再生产品在农业领域得到循环利用。粪便资源化利用:海淀区北京昊业怡生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固体废弃物资源再生、污水资源再生、臭味控制等,采用堆肥技术在海淀区四季青粪便消纳站、三星庄粪便消纳站进行了粪便资源化再利用项目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三星庄粪便消纳站设计粪便处理能力为400吨/天。该工程于2008年3月开工建设,目前建筑工程已完成60%,按计划将于2008年12月31日完成。六里屯卫生填埋场垃圾资源化利用:区环卫中心与韩国新新集团、北京新新明天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六里屯垃圾填埋气回收及高端发电利用项目,该项目除二期填埋区填埋气回收工程外全部由合作方投资建设,目前,该项工程正在建设中。电子废弃物再利用:北京仲达宝龙国际资讯有限公司于2006年8月在海淀区永丰循环经济园区建立了电子环保产业基地,从事电子产品维修、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及一次性再利用等电子环保示范工程项目。该企业对回收的机器进行筛选分类和再利用,将生成的再生电子产品进行集中的规范销售或送往慈善机构,充分发挥电子器件的利用率,不可再利用部件分解成为线路板、元器件、塑料、液晶屏四大部分,给下属企业环保处理,循环再利用,“变废为宝”。2.水资源循环利用2007年,海淀区中水再生利用量达到2920万立方米,中水再生利用率达到14.7%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3%。雨洪利用:海淀区已开展城区雨水利用工程,建成屋顶集雨面积3万平方米,建设透水路面2万平方米。在农村地区建设截流蓄水塘坝工程,实施雨水收集回用、雨水截流、节水灌溉工程。目前,结合重点桥区积水点治理,已建成香泉环岛等雨洪利用骨干工程,建成五棵松体育馆等大型公建雨洪利用项目。污水再生利用:温泉再生水厂(一期2万吨/日)已于2008年9月份投入试运行。永丰再生水厂(一期2万吨/日)也已竣工,目前正在调试阶段。相配套的污水收集管网也正在完善建设之中。翠湖再生水厂规划方案已批复,现已报立项,并征求土地、规划意见。稻香湖再生水厂规划方案已完成。3.节能与新能源利用方面2007年,海淀区万元GDP能耗为0.357吨标准煤,仅为北京市的53.1%。生物质能利用:市、区政府投资403万元在海淀区苏家坨镇车耳营村建设了生物质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利用当地树枝、秸秆等农废原料,通过干馏技术产生生物质可燃气,日产生物质燃气450m3,可为车耳营村及周边地区近2000户村民提供生活用气。2007年9月12日送气点火一次成功,每年可减少燃煤300余吨。地热利用:浅层地热的利用是通过消耗一定的电能,在冬天把地热资源中的热量转移到需要供热或加温的地方,在夏天将室内的余热转移到地下,达到降温或制冷的目的。区政府机关办公楼、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海淀分局办公楼、农大附中、广联达软件园、华力创通软件园等多处建筑采用了地源或水源热泵系统。太阳能利用:在北部地区部分村落推广使用太阳能路灯4000余盏。车耳营村、门头村等9个示范点的太阳能路灯工程每年能节省电费150万元,且直接改善了当地的夜间交通环境与治安环境。目前上镇镇前章村正在进行太阳能公共浴室建设,浴室面积约400平米,每日热水供应量为8吨,可供100人左右进行洗浴。冰蓄冷应用:海淀区瑷玛斯区域供冷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建成的中关村广场一期区域冷站采用冰蓄冷技术,是国内最大的区域冷站,拥有国内最大的制、蓄冷能力和供冷面积。最大蓄冰能力为28560冷吨时,在夏季用电大负荷时,可达削峰电力为3800KW,总供冷面积约达40万平方米。五、海淀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机制创新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海淀区循环经济发展还停留在局部试点示范上,没有真正形成各行业各领域从资源、产品、废弃物到再生资源不断循环的物质流体系。现实情况中,由于资源低价、环境无价,以资源投入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根本改变。“减量化”虽是企业获取“剩余”利润的重要源泉,但仅囿于单个企业或产品的成本核算,并没有转变成千万企业的技术创新行动,且这种有限范围的“减量化”尝试也是浅度的、平面的、低层次的。再者,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资源不仅性能上不占优势,价格上也不占便宜,甚至要远远高于购买新原料的耗费,企业在“垃圾堆”上无“金”可掘。既然“循环”了就不“经济”,自然也就没有动力继续“循环”下去了。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海淀区,而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要从技术上寻找出路,从制度上提供保障。要进行两大机制创新,一是技术创新,二是制度创新,构建起“循环”与“经济”之间的对接机制,把“政府推动”切实转化为“自发行动”。由此不仅可以推动海淀区循环经济的发展,更是为全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探索出路。(一)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循环经济提倡的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各个环节都存在诸多的技术问题,没有经济适用技术的突破,发展循环经济只是空中楼阁。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微观技术层面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化率不高。从技术角度讲,循环经济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调对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保护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特征。
海淀区是全国科研、创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具有优越的研发科技资源,是中国人才最为集聚、知识最为密集、创新资源最为强劲的区域,集中了北京九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海淀驻区大学、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内的公共技术平台资源十分丰富。截至2008年3月底,在海淀园注册、拥有循环经济相关技术的企业共1132家。其中,环境保护类474家,包括气体污染排放治理、水体污染防治设备、固体垃圾处理、噪声及电磁辐射和放射性污染防治、环保用材料及药剂、环境生态保护及修复等。节能类企业285家,含节能设备、节能技术和节能材料,应用领域既有用于工业设备和工程系统的节能、也有用于建筑物的节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企业102家,涵盖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结合类企业224家。清洁能源应用技术类企业38家。没有归类的9家。同时涌现出大批自主创新型企业,如清华阳光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合百意生态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桑德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碧水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仁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科净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海淀区循环经济技术产业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为保障海淀区科技创新继续顺利发展,海淀区应着力构建海淀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使本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向外发挥高端辐射作用,为区外循环经济发展提供高端技术支持和服务。构建海淀区技术支撑体系,应从以下4个体系建设入手:1.建立循环经济产业技术信息统计跟踪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目前北京市尚未对循环经济产业及技术发展状况进行专门的统计和追踪。海淀区统计部门正在开展此项工作。建立循环经济产业技术信息统计跟踪体系可使对海淀区循环经济产业和相关技术项目由片面的定性分析深入到全面的定量分析中。从经营能力、国家政策支持、研发科技活动情况、科技人力资源情况四方面对海淀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技术情况进行监测。由此可以准确地把握海淀区循环经济产业及相关技术项目的发展现状,准确制定相应的、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政策措施。2.建立循环经济技术项目综合评价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经济性和战略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相应的技术导则,从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社会公益三方面来全面考量循环经济技术项目。加强循环经济产业技术评价工作,搭建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发挥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按行业定期召开由行业管理部门、专家、业内人士以及用户参与的专题研讨会;对于政府拟建设的重大循环经济产业项目采用多方多角度论证的方式,更广泛地征求各方面意见,以便区政府对循环经济重大产业项目作出更加科学、更加客观、更加合理的决策。3.建立循环经济技术项目应用推广体系在循环经济产业不同专业、不同领域选建示范试点工程。推动循环经济产业更好地步入市场机制轨道,形成需方有内在需求,供方有盈利保障的良性互动的可持续发展局面。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支持,对实行合同能源管理的技术提供方和用户均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针对合同能源管理前期投资较大,企业垫资存在困难的情况,可以申请贷款贴息补助,并将分年度、分领域实施一些样板工程。搭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推广体系,切实做好宣传工作,按照技术类别,着力突出其适用范围,培育典型案例,引导社会采用适宜的节能减排新技术。4.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发展财政支持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一般都具备低能耗、低物耗、高附加值的特点,它的发展一般都会促使单位GDP能耗的降低,客观上都与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吻合。所以,海淀区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财政支出额度,这方面的支出增幅应明显高于海淀区可支配财力的增长幅度。同时,政府采购加大对循环经济产业技术项目的支持。在公共采购方面,主要应强调区政府投资项目优先采用区内企业的适宜的循环经济相关技术。在财政方面,应以资金补贴的方式鼓励有关单位在海淀区实施建设项目时,积极采用海淀区有关企业的循环经济相关技术。在金融方面,应积极采用财政担保及贷款贴息等方式缓解海淀区相关领域的中小企业在争取市场项目时可能面临的资金周转困难。(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是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建设,使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常态的关键。海淀区在前期已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构建起循环经济发展政策保障体系。但是由于循环经济本身的特性,使得以往的政策体系尚不足以保障循环经济更深层次的发展,所以,海淀区还需更新意识观念,大胆进行制度创。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做到“谁使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有奖有罚,形成良性激励机制。通过减税、补贴和信贷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发展,使他们能获得比传统工艺更高的价格优势和效益。制度安排使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企业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提高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保障其投资利益。
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约束和规范标准,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如制定循环经济技术规范、框架以及行为准则,从而使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实现具有行为度量的标准,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减少技术创新的障碍。
降低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并使技术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资产转让协议案例
- 协议离婚中的财产分配协议
- 医疗机构互惠合作协议
- 2024年工程建设项目咨询服务合同
- 事业单位员工停薪留职合同范本2024年
- 2024年场地租赁协议
- 2024年养殖设备租赁合同
- 代理证券投资合作协议示范
- 企业投资合作意向协议范本
- 土墙工程承包合同专业版
- 商检知识要点
-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进修人员申请表
-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放射治疗
- 人教版小学英语主要句型汇总
- 人教2019新教材化学必修一课后习题整理
- 关于进一步规范机动车和驾驶员牌证工本费等收费项目和
- IYB培训—成本核算ppt课件
- 英语教师行动研究案例
-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室内分布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
- 外协件产品技术开发协议
- 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