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险纠纷报告_第1页
中国保险纠纷报告_第2页
中国保险纠纷报告_第3页
中国保险纠纷报告_第4页
中国保险纠纷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保险纠纷报告王威王梦娇杨柳青原柯伟曾文杰钟思军大纲保险纠纷简介:1)保险纠纷的产生——保险纠纷定义、特征——保险纠纷产生——保险纠纷的影响2)中国保险纠纷——中国保险业的历史和发展——中国保险纠纷的现状保险纠纷的原因:1)保险纠纷原因简述2)投保人的因素——主观无知——主观善意——主观恶意保险人(保险机构)的因素——故意型——欺诈型保险合同的因素保险纠纷的分类及案例分析保险主体纠纷保险期限纠纷保险法律界定纠纷保险理赔纠纷特殊保险纠纷保险纠纷的建议和展望保监会、银行等相关部门的监管——从业资格由“松”到“严”——保险公司的处罚——严格执行保险公司淘汰制度保险公司自身建设——资金运作制度,自身赔偿力——保险从业人员素质保险消费者法律——保险利益原则——近因原则——损失补偿原则——在诚信原则参与国际竞争保险纠纷解决机制保险纠纷解决现有机制和保险纠纷业内解决机制简介保险纠纷业内解决机制的必要性——保险行业发展的需要——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减轻法院司法负担保险纠纷业内解决机制构建——解决机制的主要模式——解决机制的管理体制——解决机制的受案依据——解决机制的受案范围——解决机制的处理效力保险纠纷业内解决机制的保障总结

一、保险纠纷简介保险纠纷,顾名思义,是基于保险合同的保险双方因各种因素无法实现权益或不能履行义务,而导致保险合同无法完成引发的事故。在人们眼中保险纠纷的发生都是以投保人申请索赔,保险公公司拒赔开始的。仿佛保险公司拒赔就是保险纠纷的特征。事实上,这只是保险纠纷的一个表象。事实上,保险纠纷的最主要特征是:投保人与保险人意愿的不一致。保险人是否履行义务,受保人能否获得权益相矛盾。双方无法达成一致,就会有投保人索赔,保险公司拒赔,而保险纠纷就此发生。保险纠纷,虽然定义为事故,但它的产生却不是偶然的。是伴随保险的产生而客观产生的,无法避免。保险纠纷,与保险是一对孪生兄弟,无法分离。因为没有完美的保险合同,也就无法避免保险纠纷。所以有保险合同,就会存在保险纠纷;有保险纠纷,一定有保险合同。同时,保险纠纷的产生也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社会制度相对滞后而带来的必然结果。制度的延迟滞后,会加大经济运作风险的不稳定,加剧保险纠纷。所以也可以说保险纠纷是社会整体风险稳定水平真实写照。保险纠纷产生是客观必然的。不过,在另一方面保险纠纷产生,也使人们在不断解决纠纷中积累了经验,加速了保险制度的完备,极大促进了保险行业的发展。但不可否认,过多的保险纠纷,会使保险双方利益受损,浪费社会资源,降低社会效益,减少保险的信赖,影响保险控制风险的稳定作用的发挥,不利于保险业的长远发展。中国的保险纠纷作为世界保险纠纷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保险纠纷的一般特点,同时还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不得不提中国保险纠纷的特殊背景---中国保险业的摇曳沉浮的200年。

近代保险”刚进入中国时,曾有个非常诗意的名称,“燕梳”(insurance的音译)。如此轻巧的一个名字,却背负着中国保险两百年的历史。1685年闭关多年的清政府出于对外贸易的需要,开放海禁,特设广州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鸦片部经理达卫森在广州发起成立了谏当保安行。它是在中国成立的第一家保险机构,中国保险历史由此开始。在19世纪40年代以前,保险的业务量不是非常多,外商保险公司更多是通过洋行代理其在华业务。洋行代理保险业务,是稳赚不赔,不仅可以从保费超过赔款的余额中,取得按股份分配的红利,而且每做成一笔保险生意都能收取佣金。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外商可以从事贸易的口岸,从上海等沿海“五口”逐步扩展到长江中下游的“十口”。保险也跟着贸易的脚步踏上了各个口岸,从沿海进入了内地。鸦片战争之前,广州是中国保险业的中心。当鸦片战争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后,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上海迅速取代了广州,成为保险业的中心。敞开国门的中国很快就成为欧美国家远东贸易的中心。中国各个新开港口之间的短程货运逐渐频繁,但是这一时期时局动荡,战乱的危险也在增加,保险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亟待开发的保险市场。1865年,民乐著名的商号德盛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族保险公司——一合公司保险行,他标志着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开端,打破当时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但只有一家民族保险机构,势单力薄,很快便消失觅迹。直到,洋务运动兴起,李鸿章认识到,欲求富国自强,“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于1875年12月,建立保险招商局。保险招商局成功地从洋商独霸的保险市场上,为其后的民族保险发展,打开了局面,民族保险公司逐渐多了起来。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消除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中国保险业也趁着大好形势加速自身的发展。1912——1925年就陆续成立39家保险公司。1927年,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当时民族保险业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规模,金融资本大量投入保险业。其中拥有雄厚实力的官僚金融资本,参与到保险事业中,极大促进了这一时期保险业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在大后方由于战乱保险需求大增,这时期的保险机构一贯以官办保险机构为主,形成了一个官办保险体系。抗日战争后,上海重新成为中国保险业的中心。但此时官僚资本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金融垄断势力。战后国民政府没有对经济及时的治理,使整个国家经济秩序混乱不堪,整个保险业在解放前已陷入瘫痪。1949年新中国成立,保险业的发展更加曲折。中央政府批准组建了统一的国家保险机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但当时的保险是帮组政府恢复财政支出、平衡财政预算的的工具,失去保险应有的特征。1958年末,在“大跃进”运动的背景下,中国保险业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在武汉召开的全国金融会议决定立刻停止国内保险业务。自此,新中国保险业滑入了低谷。此时只有涉外保险业务得到极其有限的延续。而后国内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剧烈跌宕,中国经济严重受损,保险业几近夭折。改革开放后,保险业也随着中国经济而迅猛发展。1996年,,一批外资财险公司也相继开业发展。至此,一个以国有制为主体,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保险市场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中国保险业迎来了新的篇章。中国保险行业是孕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在动荡的近代岁月中成长,新中国成立后又几经磨难。缺乏稳定的发展,没有保险思想的普及这些先天不足,使我国的保险行业存在一系列问题:管理模式落后,经营机制陈旧;产品结构单一,缺乏产品开发体系;专业人才欠缺,法律法规不完备。我国的保险纠纷也建立在这些问题之上。我国正处于转轨的敏感时期,旧体制与新制度相互冲突,制度之间契合度低,导致了社会矛盾突出,保险纠纷频发。保险纠纷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持续有着重大影响。保险纠纷的增多,也使保险纠纷也越来越多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而当今中国保险纠纷的现状是中国保险纠纷率高,远远超过国外水平。2005年广东保监局的信访统计数据显示,收到关于保险合同纠纷问题投诉达信访总量的69.52%,2006年第一季度总体信访量虽下降了41.72%,但合同类纠纷仍维持69.32%的比例。几乎每个保险合约都要出现大大小小的保险纠纷。同时由于纠纷原因复杂,各种因素导致保险纠纷的发生,保险纠纷解决困难,解决结果满意度较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因为普通大众缺乏保险意识,处于保险合同的弱势地位,投保人利益保护有待解决。保险公司理赔纠纷在保险纠纷整体中比重较大,普通民众对保险的信赖度不高。同时保险纠纷解决的方式单一,以法院协商为主导的解决方式占据主流,缺乏专业的保险解决机制。纠纷的解决过程也多不合规,充满人情因素。在我们的国家,现实社会是一个人情的社会。人情充满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保险行业行业中也不例外。很多保险机构由于中国特色的人情因素,不该赔的进行赔偿,需要少陪的则多赔偿。这样的保险纠纷处理趋于人情,远与法律,虽然可以为保险消费者进行损失补偿,但在另一方面却是对保险法律法规的无视和不尊重。同时,大量违规处理的出现也是的法院对保险纠纷案例处理带来两难境地,是依法秉公处理还是以原有案例为依据处理?所以,中国式保险纠纷解决需要考虑中国特殊的人情味浓重,法律执行碍于人情,法律贯彻不够彻底等因素,才能做到既合规又合理的理想要求。保险纠纷的原因正如上文所言,保险纠纷的根源在于制度完备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之间的不同步。但保险纠纷具体原因错却是综复杂,各种因素都可能导致保险合约无法执行,而引发保险纠纷。我们将各种原因依据保险形成归为三大板块:投保人因素,保险人因素以及保险合同本身。三大板块基本上涵盖了中国保险纠纷的主要原因。下面将为大家一一阐述:投保人因素是由于投保人自身主观原因造成的,我们又称投保人因素为主观因素。主观因素分为三个类型:主观无知型,主观善意型还有主观恶意型。在我国,因投保人主观因素导致的保险纠纷占有很大比例。因为相当一部分投保人,不知所以在不了解什么是保险,保险讲什么的情况下,就跟大流盲目参加保险而最后引起保险纠纷。这一部分我们称之为主观无知型。主观上投保人并无“道德恶意”,只是因为“无知无畏”而引发的保险纠纷。这类保险纠纷很多,一般情况下投保人将承担一定损失且无法获得保险利益。其次是主观善意型,投保人不知情的状况下,签订了有问题或有隐患的保险合同。如同人寿险中投保人患有疾病但没有查出,在投保人也不清楚自己病情的情况下签订保险合同就属于这一范畴。这种保险纠纷,当事人完全没有恶意隐瞒病情,而由此引发的保险纠纷,则投保人将会获得一定的保险利益。最后就是主观恶意型,这是一种涉嫌违法的投保行为,和主观善意恰恰相反,投保人手故意隐瞒或者修改投保资料,以求骗取保费的一种行为。这是一种违法行为,为保险机构识别吸收投保来源带来了一定困难,同时也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正常理赔工作,加大保险机构理赔风险。这种纠纷,由于投保人涉嫌违法,不仅不能获得保险赔偿,还要受到法律制裁。如果说投保人因素大多属于无知纠纷,那么保险人因素导致的纠纷则是有意识的纠纷。保险人是从事保险行业的专业人员,知晓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保险条款,不存在保险人“无知”的情况,所以我们将保险人或者保险机构因素引发的保险纠纷分为故意纠纷和欺诈纠纷。在我们的生活,常常会听到看到保险机构的营销人员上门推销各色的保险产品,但往往消费者会有一定的抵触和防备心理,使得推销并不如人意。而有些保险机构为了谋求保费增长,大肆渲染鼓吹其保险产品的优越性,从而引诱保险消费者“上钩”参与其保险。这类纠纷具有一定的欺诈性质,投保人不可轻易相信保险机构宣传,弄清广告和合约的差别。可是有时投保人小心谨慎仍旧会陷入保险机构的陷阱,从而发生保险纠纷。这就是另一种保险人因素的故意性纠纷,对应投保人因素里的主观无知型纠纷。故意性纠纷其实是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完备,同时相关监管制度不严格,在法律空白区域,保险机构大大擦边球。往往利用投保人保险知识和法律知识欠缺,订立“模糊”合同,最终导致保险纠纷产生。这种纠纷保险公司没有履行告知义务,导致许多保险合同的无效或无法执行。但是在这种纠纷中,由于缺乏法律的支持,投保人往往难以得到公正待遇,获得保险赔偿。在这些原因的最后是保险合同纠纷,在我看来这是最无辜的一种纠纷原因。事实上,在这种保险纠纷中,保险合同本身并没有过错,它的订立是建立在法律之上的,合规合距。之所以会由保险合同引发纠纷在于保险双方都始料未及,而保险合同内容又不够清晰,法律又无法界定责任,造成保险合同无法执行完成。这类纠纷的解决大多需要法院仲裁,协商处理往往又得不到满意的结果。所以保险合同纠纷是最难处理,难解决的纠纷。保险纠纷的类型及案例分析在上面的介绍中,大家已经知道保险纠纷的各种原因。保险纠纷的多原因多因素也造成了保险纠纷的多类型。由于保险纠纷的具体争议焦点和保险纠纷原因不尽相同,所以无法按照保险纠纷的原因进行分类。因为任何保险纠纷都是建立在保险合同之上的,更主要的是为了突出纠纷的不同特性,我们采用保险合同中的要素来分类保险纠纷。保险合同包括保险主体(受益人和投保人),保险期限,保险界定,保险理赔。而这些也都是保险纠纷中争议焦点最多的方面。另外,我们的分类还增加了一个特殊保险的纠纷,适应保险种类的变迁。首先,介绍保险的主体纠纷,保险主体包括受益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纠纷焦点在投保人、受益人或者被保险人资格和权益获得时,我们称这种纠纷为保险主体纠纷。下面就是一个保险主体纠纷的鲜明案例——凶手能否成为受益人。1999年2月长春市某厂职工郑某因其子考试不及格而对儿子进行殴打。殴打中,其子头部正中一棒当即昏迷不醒,经抢救无效死亡。法医鉴定为外力致颅伤而死。不久,郑某被刑事拘留。郑子,14岁,生前由所在学校投保了学生健康平安保险。案发后,郑之妻向保险公司申请给付保险金。但保险公司接案后发现保单上载明受益人为死者的父亲郑某。而被保险人是由身兼父亲、受益人的郑某殴打致死的,作为受益人的郑某是否有权领取保险金呢?对于这个问题,公司内部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凶手不能成为受益人。理由:一、《刑法》第11、12条对故意犯罪、过失犯罪均作了明确规定。用故意犯罪来对郑某量刑,似乎过重;但用过失犯罪量行则恰如其分。问题的关键在于,郑某应当预见自己的暴力可能使儿子致伤、致残、甚至致死而没有预见,结果造成了惨剧的发生,由此可以明确,其子的死亡不是意外事故;二、《刑法》第60条规定:“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财物,应当予以追缴或者责令退赔”。这明确了:即使犯罪分子违法得到的财物,国家都应予以追缴,更何况本案的保险金是郑某因为违法而未到手的“财物”呢?三、受益人加害被保险人仍可获得保险金,将会引发严重的道德风险,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无论是从法律因素,还是情理上,郑某不能获得保险金。第二种意见认为郑某有权享受保险金。郑的行为已被认定是“过失”而非“故意”。虽然郑某的行为已触犯了《刑法》,但违法与受益是两回事,因而郑可以领取保险金。本案争议的焦点在于:凶手能否成为受益人。《保险法》第27、64条分别对保险公司解除保险合同或不承担赔偿或给付责任,受益人丧失受益权的条款适用范围作了明确界定。作为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只有在“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情况下,才丧失索赔权和受益权。郑某的行为已认定是“过失”而非“故意”,所以郑某未丧失索赔权和受益权。第二种意见正是以这一点为主要依据得出结论的本案涉及到所谓不良社会影响和错误导向对保险公司理赔造成影响的问题。但本案纠纷关键在于保险受益人的犯罪行为和保险公司理赔考虑的侧重点。对于保险受益人来说,在可以预料到可导致的伤害但实施伤害导致被保险人死亡为过失杀人罪。依据法院判决,受益人不具有故意杀人获得保险赔偿的动机。理赔时,保险公司较多地考虑情理因素,不仅是对被保险人的权益,也是对保险公司权益的损害。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在理赔过程中应撇开感情因素,严格依法办事,维护法律尊严。因此办案时,保险公司应撇开情理因素,严格依法办理,保护被保险人合法权益。其次是保险的期限纠纷,如果说保险主体纠纷可能会是由一出悲剧引发的,那么保险期限纠纷则是令人不解的喜剧。下面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2005年7月7日,某保险公司业务员甲到乙家中为乙的汽车办理保险,乙同意投保,甲签发了保险单,保险期间自2005年7月8日零时至2006年7月7日24时。但乙以钱紧为由,要求过几天再付保险费,甲便在保单的特别栏中注明“未缴纳保险费,本公司不负保险责任。”字样,乙在保单上签了字。此后,甲多次向乙催缴保费未果。2005年9月20日下午乙到保险公司缴纳了保费,21日下午,乙报险索赔。保险公司经查实际出险时间为20日上午,故以保费在出险之后缴纳为由拒赔,乙遂将保险公司诉至法院。法院认为保险公司应予以赔偿。理由:1.此合同订立符合双方真实意思。2.保险合同是诺成合同,不以缴纳保费为合同成立的要件。且在本案中,保险公司已签发了保单,足以证明合同已经成立。3.保险事故发生在合同约定的保险期间内。4.虽然投保人乙未按时缴纳保费,但保险公司并未行使合同解除权,相反还收取了保险费,应视为对乙缓缴保费的认可。5.保险合同是双务合同,合同双方应各自履行各自的义务,一方不履行义务,不能必然导致对方也可以不履行义务。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这个案例,投保人违背了诚信原则,且未按时交纳保费,但仍获得法院支持获得保险赔偿,投保人应当是喜出望外吧,这个判决公允我们暂且不论。就事论事,我们认为本案的关键在于保险公司对于发生在投保人缴费之前的保险标的损失是否应该给予赔付。下面我们将对此进行分析并给出结论。 在保险合同中规定的保险期间为2005年7月8日零时至2006年7月7日24时。如果该合同成立,毫无疑问甲方应向乙方做出赔付。但是在甲签发保险单之后乙方未缴纳保险费,且甲乙两方在保单上加注了附加条款“未缴纳保险费,本公司不负保险责任”,但却未注明保险期间是否改变。这就为纠纷埋下了隐患。 我们来分析一下缴纳保费与保险合同成立、生效以及保险责任开始等概念的关系。保险合同是一种双务合同,合同已经签订,双方当事人都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投保人一方履行缴纳保险费的义务之后,义务就转化为按保险合同享受请求保险金的权利;保险人一方按保险合同收取保险费之后,权利就转化为履行承担保险赔付的义务。所以保险合同的成立,生效以及保险责任开始都是以乙方缴纳保费为前提。该案中乙在2005年9月20日才缴纳保费即履行其保险义务,所以该保险合同在2005年9月21日零时之前就不成立。同时保险人拥有抗辩权,就是保险人在投保人未履行义务的前提下,可以拒绝其提出的申请赔付的要求。所以甲方对于发生于2005年9月20日上午事故没有赔付责任。 保险合同是诚信保险合同。投保人乙违背诚信原则。如认可这种行为,易诱发道德危险。中国人民银行条法司在1996年发布的《对〈关于拖欠保费的赔案理赔处理意见的请示〉的复函》(银行法[1996]139号)第3条中提出:“如果投保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即保险标的受损后)缴付保费的,保险人不负赔偿责任,但应退回保险费。”所以,我们认为保险公司不需赔偿。在介绍复杂保险界定纠纷前,我们先探讨一下中国的物价水平,而今的中国物价飞涨,只有工资不涨。一角钱的用武之地已越来越少,甚至有些地方已经不再使用一角硬币。分币更是早已退出历史舞台,而下面的案例则是关于25分的案例。美国一保险公司由邮局寄发传单、标题是“车祸旅行意外伤害保险单”,保险金额15,000元,保险费25分,保险期限30天,限16岁至70岁,死亡给付15,000元,伤害给付7500元至15,000元不等,列表载明。投保者只须将传单的上半截扯下,填入出生日期、受益人姓名与关系,并签姓名,连同保险费25分,邮寄保险公司即可。被保险人霍克于1969年10-11月间接到此项传单,将传单上的上半截扯下,照其指示填具姓名各项,并附25美分邮寄出。保险公司于11月13-14日之间接到此申请,经审查后作出保险单,载明11月21日生效,寄与霍克。霍克于11月15日因车祸死亡,其受益人请求保险金而被拒绝。本案具体问题在于:保险公司所寄的传单是要约还是广告?被保险人寄去的签单与保险费应视为投保的申请,还是承诺?该公司传单的文义含糊,既说“只须付25分填表寄出即可得15,000元的意外伤害保障”,又说“立即填表寄出……到明天可能就太迟了”等,这样以一个普通人寻常合理的想法,自然必定期待此项保险以填寄表格及支付30天的保险费25分生效。法院依“合理期待”(reasonableexpectation)的学说,判决保险人的传单为要约,被保险人填具申请书并寄保险费为承诺,要求保险公司给与赔偿。这个案例中无法断定是要约还是广告,是申请还是承诺,属于保险的界定纠纷。而本案的关键在于如何界定保险公司被保险人行为的具体性质。本案中,美国法院依据“合理期待”认为传单为要约,保险人行为为承诺,要求保险公司公司赔偿。虽然保险公司开出的保险单上载明21日生效,但法院仍支持被保险人,认为保险关系事实上已经形成。这个案例给与我们极大地启示,中国的保险公司是不是也要言必行,行必果呢?中国法院如果能够引入“合理期待”并以此为重要依据,处理保险纠纷。我们的保险虚假广告和推销会不会减少很多?我们保险行业的竞争秩序会不会得到很大的改善?我们的保险信誉会不会有很大的提升?这也说明了我国保险行业在思想和法律建设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在美国的这场25分的保险纠纷以赔偿结束,保险公司也会在法律的约束下“乖乖”赔付。但在中国,保险收益人要获得保险赔款,尤其是全额赔款要经历一些“磨难”。个别不诚信的保险公司,会想方设法以较低的标准支付赔款。此外,他们也会找一些貌似合乎情理的理由,给投保人获得全额赔偿制造障碍。所以在保险赔付过程中,由于保险机构与被保险人在赔付金额上无法一致,就会导致纠纷就是保险赔偿纠纷。下面就是一个保险赔偿纠纷案例。主要案情:原告称:2008年2月3日,原、被告双方分别签订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合同和机动车辆保险合同,保险车辆为一辆轻型货车,保险期限始于2008年2月8日,有效期为1年。2008年8月15日,原告的厂长洪某驾车在新塘街道傅楼村与骑自行车的韩某发生碰撞,造成韩某死亡。在向受害人赔偿了37万元之后,原告向被告——萧山某保险公司提出了保险金赔偿申请,被告只赔偿了25.2万余元,剩余款项拒绝赔偿。原告向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判令被告再赔付余下的损失约12万元。庭审中,原告减少诉讼请求,要求扣除原赔偿给受害者家属3万元精神损失费,判令被告赔偿保险金约9万元。被告辩称,在调查走访时,受害人韩某的同村人反映,韩某非独生子,他还有两个兄弟姐妹。但刑事附带民事调解书中确认的被抚养人生活费,是按韩某系独生子女来认定,故对理赔金有异议。原告为支持其主张的事实,在举证期限内,向区人民法院提供了以下主要证据材料:村委会出具的证明和当地派出所出具的证明各1份,证明韩某是独生子女。区人民法院于2009年于11月3日公开审理。法院对原告提供的证据真实性均予以认定,被告虽提出对被抚养人的生活费有异议,但没有证据推翻当地村委会、派出所出具的证明,因此法院对其质证意见不予采纳。区人民法院认为,原、被告之间的保险合同关系依法成立并有效。在投保车辆发生事故后,原告有权向被告申请理赔。现被告尚有部分保险款项未理赔,依法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被告对原刑事附带民事调解书的部分赔偿数额有异议,但并未提供相应的证据予以佐证,故法院不予采纳。原告庭审中自愿减少诉讼请求,法院予以确认。为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23之规定,区人民法院判令被告在本判决生效后10日内,支付原告保险赔偿金约9万元。为了少赔或者不赔,有些保险公司会编造各种理由,企图蒙混过关,损害投保者利益。而法院是讲究证据的地方,因此,对于保险公司在理赔中编造理由的行为,投保者要有意识地收集、掌握相关的证据,这样才能在诉讼中获胜,保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在这个甚至是大多数类似的案例中,纠纷产生的真正原因其实并不是那些所谓的证据的真实性,而是其庞大的保险金额,亦或是说部分人贪婪的本性。保险公司侧重要不要赔偿,也就是说保险受益人会不会得到那庞大的保险金,只是这些证据就成为了关键而已。其实真相只有一个,就像本例中韩某是否为独生子,这是一个一点争议都不应该有的问题,为什么还会有两种答案?这就不得不谈到保险的诚信问题,还有保险公司的职业道德素养。投保人之所以肯把自己的钱拿出来交纳给保险人,完全是因为他可以预期在他的投保的标的遭受到实际危险之后可以获得保险人的赔偿。毫不夸张的说,信用是保险业的生命之根,是保险业的立业之本。因此保险业必须要以诚取信。我国保险法第五条也明确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法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体现,称之为“最大诚信原则”,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应协助投保人履行如实告知义务2、应积极做出承保或拒保的决定3、理赔过程中应协助被保险人履行理赔举证义务4、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处理理赔工作5、应及时发出拒赔或赔偿的通知。在此案例中,很明显的,保险公司很及时的发出里拒赔的通知,但是对于其应协助被保险人履行理赔举证义务做的却远远不够。为自己尽可能少赔偿歪曲事实,只会阻碍其发展。保险业职业道德是指在长期的保险职业活动总逐渐形成的并适应保险业职业活动的需要,从事保险行业的工作者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案例中的保险公司的保险职业道德显然有待提高。究其原因,这种现象的发展和我们保险业发展的历史有关。众所周知的,我过保险业的起点晚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难免会出现冒进的势头,在此过程中,诚信问题就会被一些保险公司忽略。具体来讲,其症结主要有一下几点:(一)信息不对称按照信息经济学的原理,卖方总是比买方更了解产品的质量,而受短期利益驱动,商家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客户获取利益。对保险这个特殊行业而言,信息的不对称还表现在买方或投保人总是比保险公司掌握更多关于保险标的信息,这也是为何在实际的保险交易中投保人骗保骗赔现象屡见不鲜的原因。假如交易双方都想利用信息不对称来误导对方的话,最终博弈的结果就是陷入相互做假的恶性循环,即经济学中所谓的“囚徒困境”。(二)管理制度不健全保险供给者及保险中介者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够,使保险公司员工及保险代理人的诚信行为具有不完全控制性。保险公司的业务运作是保险公司的内部员工及保险代理人行为集合的结果,员工及代理人的忠诚度、能力及协作精神是保险公司诚信状况的基础,当员工及代理人的诚信状况失控超过一定的范围和度,就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整合状况,弱化保险公司的诚信能力。由于对保险代理人的管理制度不完善,上岗要求不够严格,保险代理人总体素质偏低,保险公司难以完全控制保险代理人的不诚信行为。(三)《保险法》不完善,执法不切合本法我国《保险法》仍不完善,国际惯例不能体现,许多具体案例无法可依。比如,我国《保险法》规定了重复保险的定义和分摊方式,但是,对于重复保险的规定是不完善、不严谨的,并且对于被保险人的索赔没有提供法律上的依据。此外,对于近因原则等国际惯例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各种不诚信行为缺少相关的惩罚规定,这些法律漏洞形成了我国保险业的诚信问题的一个很大来源。我国对《保险法》的执法也常常不切合本法,有些执法者对《保险法》及保险的相关概念和原则不清楚,同时由于《保险法》的不完善,在具体操作时常用其他法律条款代替,造成误判。(四)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国家信用管理制度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诚信的保障机制、惩罚机制和监督机制的缺乏。从诚信的保障机制来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健全的国家,会从制度上保证诚实守信的合法权益。而目前中国保险业的诚信监督没有完善的相关法律的强制约束,失信行为的屡禁屡犯也就在所难免。我国号称“诚信立国,以诚信为本”,但现实与口号往往有一定差距,我国的诚信状况令人堪忧。就保险行业来说,加强道德素质,建立诚信机制已迫在眉睫。保险纠纷最后一个类别是特殊保险纠纷,这个特殊保险并不是指为特殊行业设计的各种保险的特殊风险保险。而是我们将人们未曾了解的新增保险种类成为特殊保险。如果没了解新增险种,大家还是不要买车了。看了下面的例子,相信大家就会明白。(案例为自述,我为当事人)汽车与水、火,乍听起来似乎无关。但是今年8月,一场火,把我变成了祥林嫂。那些天,几乎见到任何一个朋友都会说一句:“知道车会着火,但没想到我的车会着。”一天傍晚,开车去与几年没见面的大学同学吃饭。晚上八点多准备开车回家,车开起来没走几步,就闻到一股电线的焦糊味。原以为是街道两旁燃烧东西的气味飘到车里。打开车窗,味道却大了起来。这时看到一股青烟从车的方向盘左下方冒出,惊吓道:“是我的车烧了!”急忙拔出车钥匙,拎起包跳下车来。而此时车的仪表台左下方已经有浓烟冒出。车停在东三环的辅路上,刚开离同学的单位大门不久。同学见状急跑回单位砸开大门让人取灭火器。保安拎着灭火器赶来时,我的车已经有明火烧了起来。原来在电影、电视里见到的场面竟然发生在我自己的车上!几个人用灭火器对准起火的地方猛喷,但还是压不住火势,车很快被浓烟包围。打了“119”电话,但当时北京三环路上还未过晚高峰,消防车迟迟到不了。此时的我只有在旁边团团转,眼看平时日日相伴的车遭受大火的烧烤,却束手无策。耗尽了十几个灭火器后,车终于停止燃烧了。外面蒙满了白色干粉,里面烧得面目全非,车被拉到了修理厂。开了五年的车,二手车市场报价不过四五万元,结果修车费竟达到了两万五!保险公司的答复是不予赔付,因为没有自燃险。在这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还有自燃险这个附加险。记得上的车损险里有一条是对火灾的赔付,这时才知道,火对汽车来说,是要分“外火”和“内火”的。车损险里所指是外来火源,车自己烧的“内火”不在赔付之列。又从网上查到相关知识:车到了四五年之后,就要上自燃险,因为容易出现漏油或是线路老化引起的火灾。真后悔自己怎么这么缺少保险知识。但是后悔药还没有吃到嘴,又发现,原来“内火”还是要分许多情况。在自燃险的免赔事项中,汽车上加装一些防盗、报警、音响等设备,加大了车辆的用电负荷,引起车辆自燃起火,这种情况保险公司不予理赔。想想我的车里有音响,装有防盗器,如此一来,即使我上了自燃险保险公司也有可能不赔。而我真不知道谁的车里没有音响,更不明白什么样的车自燃才能得到保险赔付!玻璃也是如此,一把“内火”把车的前挡风玻璃烤裂了,但是玻璃险也是附加险,保险公司照样不赔。于是,我的车在修理厂被拆得只剩下一副没有玻璃的外壳和一个完好的发动机,几乎所有的塑料制品都要换新的,拿着一张交了近3000元的保单,却从保险公司拿不到一分钱的支援。实在不明白,“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保险原则怎么在这个时候就完全不起作用了?巧的是,我的车刚遭遇了火灾,我的另一位大学同学的车随后又遭遇了水灾。一场暴雨让北京城北部的一些桥洞下面迅速积水,同学正巧开车走到那里,对水位估计不足,一下子被闷在水里,发动机进水,需要大修。同学所上保险的公司答复是,对于车辆涉水、被水淹没排气管后重启发动机造成损失的情况不予赔偿。除非上了发动机特别损失险或是一种叫涉水险的险种。我的祥林嫂式的诉苦,引来了许多同病相怜的人。一位同事刚买一辆新车,正好外出,在高速路上几乎是匀速跑了600多公里,齿轮箱里的齿轮竟被打掉了一个。车商说变速箱不在保修范围内,保险公司说变速箱不在保险范围内。崭新的车子,只好花2000元打开变速箱修理。总结一下,好像车损险也就只赔外壳的损伤了。在保险公司的定义里,车被细分成了几十个部件。得到验证的是,今年新车险条款中,保险公司的附加险种类从原来的十多种一下猛增到20几种,而且险种设计也是五花八门,除了传统的盗抢险、玻璃险、自燃险、划痕险外,甚至还有高尔夫球具盗窃险等附加险。而这些附加险险种增多,主要来自原来主险中涵盖的但在新主险中剔除的保险责任,在新附加险中体现出来。例如,发动机损失附加险和划痕附加险。原来如此,过去是打包整卖的,现在是拆开来卖。看似大家各取所需,实际是每出现一种异常,保险公司就更有理由不赔偿:“你上的主险里没有这一项,你没有上附加险。”保险公司的专业人士一句话,就可以把我们这些保险业的外行打发得远远的。所幸的是,我们的车最后都自掏腰包修好了。被大水灌过车的同学决定除交强险和第三者责任险外,不准备再购买任何险种了。理由是:“要么是有钱买全部的保险,不管什么附加险全部买下来,这样最保险,但是花费非常高。如果觉得这样做不划算,干脆就什么险也别买,出了事自己修车,其实和交保险费差不多;不出事就”节约归己“了。同学说的也对,面对这么多附加险,我们简直像买彩票,谁会知道今年夏天车子要涉水?我的车会自燃?当然如果把“保险彩票”全买下来,保险公司就太高兴了。从作者和其同学的经历可以看出,汽车保险隐含着众多不确定因素,而保险公司将这些风险分为主险和附加险,不知情的客户想当然以为自己买的车险包含了一切风险。于是一出事,保险公司便有各种理由推脱责任,这种不说清楚保险范围的行为无疑是在欺骗客户,保险公司应该改正错误并积极与客户沟通,承担相应的责任。对于以上几位车主,我们认为他们在购买保险的时候应该尽可能的询问清楚保险的范围,赔偿力度等再决定是否购买。当然,车主没法知道所有的风险,永远是弱势群体,但也要确定多种常见风险。案例中某车主涉水开车的现象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常见,买过车险就以为可以不惧一切,随意驰骋,造成各种恶果,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这一点应该杜绝。而另一位车主说买保险的钱足可以修车了,保险还不如不买,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不对,买保险是为了防范风险,而文中几位车主之所以没有得到保险公司的赔付,但不能因此否定保险“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作用。文中提到为车买全部保险,这样既能扩大保险范围,保险公司也能获得更多收益。但谁又能指出全部的风险呢,也许又一种新鲜的风险发生,你买的完吗,而保险又该想着如何推脱责任了吧!四、保险纠纷的展望和建议中国保险纠纷多而杂,反映了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急功近利,冒进式大跨步前进,而与当前的监督体系和法律制度相脱离现状的种种弊端。同时也表现出了,我国保险业发展缺乏思想指导,监督力度不足,保险思想落后以及保险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的严峻现实。为解决保险纠纷这一难题,减少保险纠纷发生,我们对保险纠纷提出了六点展望和建议。一是保险行业的监督机构保监会,中央银行能切实加强度对保险业务的监督力度,保证保险合同的订立是合法合规的。严格保险行业的进入门槛,提高保险公司注册资本,中国保监会一度放低准入门槛,引入了大量保险公司。虽然活跃了中国保险市场,加速了保险行业的成长,但一定程度也造成当前保险公司鱼龙混杂,经营竞争秩序混乱的不良局面。严格准入门槛,提高保险公司赔付能力,增强民众对保险的信赖。同时加大对涉嫌违法的保险机构的处罚力度,震慑不法分子,维护保险的的法律尊严。另外还要建立保险公司的淘汰机制,对于保险赔付准备率低,经营信誉差的公司及时淘汰,以保证保险市场的活力。保险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严格保费管理制度,遵循安全性原则,保证资产的增值,提高自身赔付能力。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签订保险合同,履行告知义务,遵循最大诚信原则,公正对待投保人。提高保险社会信誉度。同时保险机构还要提高职业素质,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做有良心的保险企业,不能唯利是图。对于保险消费者,要减少保险纠纷,首先要具有理性态度,不要轻信天上会掉馅饼,抵制诱惑不可盲目跟从。其次就是要学习一定的保险知识,最少要了解自己所要购买的保险产品,谨慎签订保险合同。然后严格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确保保险合同的执行。最后,学会使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护自己的保险利益。四、对于保险纠纷,法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新保险法的出台,借鉴了国际保险行业发展的有益经验,其中对保险利益原则,损失补偿原则,最大诚信原则以及近因原则都做出了新的司法解释,对解决现在保险纠纷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并且逐步和国际保险法相接轨,吸收国际先进的保险思想。同时新的保险法加大了对保险消费者的保护力度,注重保证保险消费者的利益。相信新保险法会给中国保险业带来不同的局面。但一个行业的发展,一部法律逐步完备是远远不够,保险还涉及很多民法及刑法的内容,包括保险连带的民事赔偿和刑事诉讼等一系列内容,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才能更好的解决保险纠纷事故。我们的保险业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很多产业都收到了或大或小的冲击,有些冲击使我们的一些产业遭受不小的损失,但不可否认,这些冲击同样也加速了中国经济产业的更新换代,促进了中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引入了新鲜血液。所以,保险行业想要走的更加长远,必须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加速自身的更新换代,保持市场活力,同时也可以学习外国保险的先进经验和思想,寻找自身不足,加快保险行业的成长和成熟。五、保险纠纷解决机制现今发生保险合同纠纷时,消费者在无法通过协商与保险公司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只能向保险行业协会及监管部门投诉、申请仲裁或进行法律诉讼,或者向媒体和消费者协会反映。由于保险行业协会力量薄弱,保监部门不负责裁决合同纠纷,而仲裁或诉讼又较为复杂,在上述途径无法有效维权的情况下,消费者会采取上访、投诉、向新闻媒体曝光等手段,也有可能将矛盾激化甚至采取极端的行为。保险业发展的实践表明,仅仅依靠正式的司法程序难以满足社会对解决保险纠纷的多元化需求,必须建立法制基础之上的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是指对涉及保险合同的争议,在没进入仲裁或诉讼程序前,在保险行业内通过非诉讼的替代性方式来解决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保险纠纷业内解决机制的必要性在于以下三个方面:1.建立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是保险业发展的需要。2.建立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有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节约纠纷解决成本。3.建立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有利于减轻法院解决纠纷的压力和司法负担。对于保险业内解决机制在三个方面的具体意义,我们将具体叙述。首先新机制对于保险业发展的具有三大促进意义,一是保险纠纷业内解决机制可以凝聚行业力量,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建立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有助于加强业内沟通,规范标准,促使公司加强管理,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产品和服务,从根本上避免纠纷的大量发生。二是还能够能够及时解决纠纷,减少双方当事人的损失,使当事人双方及时从保险纠纷中解脱出来,避免造成时间损失。另外,当事人有权选择自已信任的调解员,便于案件的顺利调解结案,减少解决纠纷的成本投入,避免不应有的经济损失。调解对双方当事人都是有利的。三是业内解决机制在解决保险纠纷时,远不象诉讼那样使双方当事人处于一种针锋相对、势不两立的位置,为了各自的利益唇枪舌剑、互不相让,甚至结下冤仇,事后老死不相往来。反之,调解会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在查明案件事实之后,常常会尽力说服当事人本着团结和睦、互相让步的原则进行和解,因此,多数案件都会“和平”结案,皆大欢喜。所以保险纠纷业内解决机制还有维系客户感情,保障保险业务健康稳定发展。其次业内处理机制对于保险消费者的意义具体在于消费者对诉讼、仲裁等司法服务不满时,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帮助保险消费者争取自身权益。并且业内处理机制与诉讼和仲裁相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自主性强。当事人意思自治在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程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事人是否选择业内方法解决争议,取决于当事人的合意。二是程序简单、成本低廉。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充分尊重当事人在纠纷解决中的自主性,使得解决纠纷的程序通常比较灵活、快捷,费用比较低廉,节约了解决纠纷的成本,提高了解决纠纷的效率。三是非对抗性。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是以妥协而非对抗的方式来解决纠纷的,和法院诉讼程序中的那种针锋相对的对抗方式比较起来,这种方式更有利于维护双方之间长久存在的经贸交往和人际关系。四是保密性强。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程序是非公开的,使得大量涉及当事人个人隐私和商业技术秘密的民事纠纷能在不透露给外人的情况下秘密解决。五是非强制性。由于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在本质上是由当事人合意决定,没有公共权力的参与或公共权力对争议解决过程影响程度不深,结果通常不具有强制性。因此,当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不能有效解决争议时,最终仍要通过法院诉讼解决。六是适应性较强。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对专业化、多元化的保险合同纠纷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当人们需要处理一些专业性强、新颖的保险合同纠纷时,法律规定相对滞后,法院处理起来往往力不从心,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能够迅速提供一种适应保险业发展的解决程序。这些优势也决定了保险业内解决机制可以为保险消费者最大限度的争取权益,同时也减轻了消费者负担,减少时间金钱的浪费,将保险纠纷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最后保险还可以减轻保险纠纷所带来的司法负担,是司法资源的到更有效地运用。因为在司法实践中,一方面,纠纷解决途径的单一和复杂使得大量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各种形态的纠纷、诉讼和信访等不断聚集,构成了对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威胁;另一方面,司法资源的不足使得司法运作机制出现了明显的阻滞,司法功能并未为法治的实现带来切实的保障和期望,自身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包括来自诉讼增长的“量”的压力和裁判效果差的“质”的压力以及综合社会评价压力等;由于司法无法保证其应有的品质,实际上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司法的权威。因此对纠纷的分流,用非诉讼解决方式弥补诉讼的不足,分担诉讼的压力就是必然选择。随着世界各国保险业的发展,各类保险纠纷层出不穷。通过诉讼程序解决保险纠纷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司法和诉讼成本较高,对于解决弱势群体的小额纠纷显得过于奢侈,同时保险纠纷专业化、多元化的特点,导致法院在解决保险纠纷问题上力不从心,运用非诉讼解决保险纠纷成为了一种趋势,构建保险业内纠纷解决机制势在必行。二、我国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的构建(一)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的主要模式。1、人民调解委员会。2004年8月,上海成立了保险合同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该委员会调解受理依据为争议双方或各方事先达成的调解意向。保险公司无需事先签订公约或承诺书。消费者申请调解时,公司可以拒绝进行调解,也可以在调解后继续提起诉讼或仲裁。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全部由公司有一定经验和资格的业务人员兼任,调解工作是义务性的,没有报酬。2、小额理赔纠纷裁决委员会。2005年6月,安徽设立了人身保险合同小额理赔纠纷裁决委员会。加入裁决机制的寿险公司须签署《安徽省人身保险合同小额理赔纠纷裁决公约》。委员会作出的裁决,会员公司必须执行,但消费者可以不接受。委员会受理的纠纷案件限于小额人身险理赔纠纷,金额不得超过:门诊类1000元,住院类2000元,伤残类5000元。3、保险索赔纠纷调解委员会。2005年8月,山东成立了保险索赔纠纷调解委员会,加入该委员会的公司须事先签署承诺书,以行业自律的形式自愿接受调解并执行调解结果。该模式在调解效力方面与安徽模式相似,但受理案件范围和金额比安徽大(50万元以下)。调解委员会邀请了一些业外人士参与调解工作。所发生的费用,由保险公司分摊,不向投诉人收取任何费用,并建立了案件监督制度。委员会也制订了相应的工作规程,各地的规则从机构的职责范围、组织形式、调解的申请和立案,调解员的选定和回避、调解的时间、地点、期限,调解协议的达成及执行等方面作出详尽规定,虽有区别,但大致程序基本相同:申请受理后,由申请人选定或委员会主任指定调解员,或根据案情、金额、社会影响等情况组成调解组。调解员(组)接案后进行了解、熟悉案情,确定调解时间和地点,实施调解及达成有关调解协议。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如第一种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如何建立调解工作的长效机制,如调解员的劳动补偿及聘请业外调解员的费用问题;如何解决公司拒绝调解及不受调解结果约束的问题。第二种模式有待改进的问题有:受理案件范围小,金额偏低;为提高裁决的公信力,拟聘请一些司法或医疗部门离退休人士为裁决员,但费用问题无法解决;如何加强裁决员的定期培训和交流;如何扩大宣传,更好地发挥作用等问题。我们认为建立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不必拘泥于某种模式,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市场的发展、主体、社会环境等实际情况加以构建。安徽、山东模式共同的可取之处在于,能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使纠纷顺利解决。在机构名称方面,安徽模式采用“裁决委员会”的名称,容易令人理解为与现有民间仲裁机构“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相似或从属,但两者在设立依据、裁决效力及执行方面有根本区别;上海模式采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名称和制度,强调当事人双方的平等、自愿,但缺乏必要的行业自律,不利于纠纷成功处理和执行。确立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的名称可以采用“调解委员会”,同时可以在人民调解制度基础上,充分体现行业自律,对保险公司的程序选择权及执行处理结果进行适度约束。

(二)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的管理体制。三个试点地区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所采取的模式虽各不相同,但组织形式和架构是基本相同的。三地合同纠纷业内处理机制均是隶属省保险行业协会的专业委员会,在行业协会理事会的领导下开展纠纷处理工作。委员会主任由省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兼任。委员为各会员公司省级机构分管副总或班子成员等。调解员由各省级公司推荐业内人员兼任,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从业经历,有较丰富的保险理赔、法律或医学等专业知识。委员会会议负责审议工作计划、修改工作办法、决定调解员的聘任、解聘和除名,审核通过重大疑难案件的处理意见等事务。委员会办公室是委员会常设机构,有常住工作人员1名,具体负责受理申请、制作有关文书、档案管理等日常性事务。(三)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的受案依据。上海模式依据争议双方或各方的共同的调解意向,消费者申请调解时,公司有拒绝调解的情况,2005年消费者申请调解的47个案件中,公司拒绝调解的共22件。安徽、山东模式既依据消费者的申请,又依据会员公司事先签订的公约或承诺,即加入机制的公司必须事先签署公约或承诺书,承诺接受调解或裁决,消费者提出申请的,当事公司不能拒绝进入程序。上海模式存在公司拒绝调解及不受约束的问题,安徽、山东模式相对更易于纠纷的成功处理。(四)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的受案范围。上海模式的受案范围包括会员公司与其保险合同当事人或与保险合同利益相关的其他利害关系人之间发生的冲突,没有具体的金额限制;安徽模式仅受理小额(最高5000元)寿险理赔纠纷;山东模式受理不限于寿险的理赔纠纷,金额上限50万,比安徽大得多。笔者认为,构建我国保险合同纠纷业内解决机制,应当因地制宜制订适当的受理案件范围。山东和安徽在机制试点之初,从谨慎的角度将案件受理范围限于小额理赔纠纷或寿险小额理赔纠纷,取得经验后,安徽已准备扩大案件受理范围,包括纠纷金额扩大到50万元以下,成立产险理赔纠纷调解委员会等。从保险业的信访情况看,产、寿险合同纠纷量同样高居不下,不仅有理赔纠纷,还有大量退保、保险代理人与公司的代理合同纠纷等其他合同纠纷,投诉人同样需要便捷的业内处理渠道。因此案件受理范围可以包括产、寿险的退保、理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