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_第1页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_第2页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

乳腺癌和乳腺肿瘤的发病率高于纤维瘤,在临床上常见。常用的检查方法为超声、钼靶摄影结合导管造影及导管镜检查,但后两者均有一定的创伤性,而超声检查操作方便、无放射性、无痛苦、可重复检查。近年来高频探头、彩色多普勒技术的采用,使其在乳腺疾病检查中的应用更为广泛。本文通过总结我院2001年1月~2002年4月收治的50例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检查情况,并与钼靶摄影、近红外扫描两种常用的检查比较,从而明确高频彩色多谱勒超声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一新生儿溢血案本组50例乳腺管内乳头状瘤,均为女性,年龄18~79岁。因有乳头溢血,溢液,扪及肿块等症状就诊。术前全部经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均被手术及病理证实。二面线阵培养的接头采用Diasonics-VSM的10MHz线阵高频探头及GE-LOQIC-700的8~9MHz线阵宽频探头。将探头直接在乳房表面沿导管走向作由乳头向四周的放射状扫查,发现扩张导管后在其内仔细查找病灶,然后对病灶作纵、横、斜各切面扫查,观察其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及后方回声和彩色多普勒情况:测收缩期峰值流速(Vmax)和阻力指数(RI)。结果一女性平均年龄本组乳腺管内乳头状瘤50例,2例癌变。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6.6岁,47例为经产妇。就诊前有明显临床的症状:乳头溢血的18例,溢液的22例,扪及肿块的10例。二超声检查结果5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管内乳头状瘤中超声检出肿瘤病灶31例,正确诊断18例(包括2例恶变),4例误诊为纤维腺瘤,9例误诊为恶性肿瘤。此外,1例虽未发现病灶,但凭导管扩张和乳头溢血作出诊断者超声的检出率为62.0%(31/50),诊断正确率为38.0%(19/50)。50例中经钼靶检查38例,其检出肿瘤病灶14例,正确诊断2例(均为恶变者)检出率为36.8%(14/38),诊断正确率为5.3%(2/38)。50例中经近红外检查40例,其检出肿瘤病灶13例,正确诊断5例(包括2例恶变者),检出率为32.5%(13/40),诊断正确率为12.5%(5/40)。超声与另两种方法的差别作u检验,结果见表1,均P≤0.01,差别有非常显著的意义。三结构病理特征超声检查病灶有14例位于乳头深部,29例位于乳晕周围,7例未发现病灶。显示导管扩张的31例,扩张导管内径2~39mm,16例呈管道状(见图1)、8例枝杈状、7例囊肿样(见图2)。找到肿瘤病灶的31例,瘤体2~34mm,均边界清晰,呈乳头状或结节状的9例、团块状的11例、不规则形的11例。内部弱或低回声的9例(见图3),中等回声的9例,高回声的13例,伴钙化的2例(1例癌变者见多枚粗颗粒钙化)。5例病灶内部见彩色血流:4例良性中3例见点状血流,1例见丰富血流(PSV均值为8.79㎝/s、RI均值为0.50),1例癌变者见丰富血流(PSV15.36㎝/s,RI0.71)。超声检查的适应证及病理特征乳腺管内乳头状瘤是起源于大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偶有恶变,本组50例中2例恶变。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生与机体内分泌功能有关,常见于40~45岁的经产妇,多有乳头溢血、溢液或扪及肿块的症状。本组平均年龄为46.6岁,多为经产妇(47/50),就诊前都有不同程度的上述症状,超声检查43例有阳性发现的病灶均位于乳头深部(14/43)或乳晕周围(29/43)。乳腺疾病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超声、钼靶摄影和近红外扫描三种,本组统计结果表明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超声优于钼靶和近红外。近年来高频探头和彩色多普勒技术结合应用于管内乳头状瘤检查使其诊断率明显提高。高频超声不仅能清晰显示胸壁层次:皮肤、皮下脂肪组织、乳腺腺体、胸肌,还能清晰显示腺体内的≥0.1cm导管及其内的微小病灶。管内乳头状瘤病理巨检多伴导管扩张,腔内含有淡黄色或微浑浊的血性液体,管壁表面有带蒂的乳头状新生物突入管腔,这种病理结构为超声检查提供了条件,因此诊断率较高。钼靶则难于显示含液体的扩张导管,也就较难显示内部的肿瘤。另外因为良性肿瘤,供养血管较少,所以对于依赖病变血供作检查的近红外就较难检出这类肿瘤。乳腺腺叶导管从乳头到外周为逐级连通的输乳管、大导管、小导管,呈放射状分布,因此超声检查时应将探头直接在乳房表面作由乳头向四周的放射状扫查(重点为挤压后乳头溢血、溢液或自扪及肿块的方位),这样既可清晰显示管壁为稍强光带,内为液性暗区的扩张导管长轴,也较易检出内部病灶。据杜依林等统计正常妇女非妊娠或哺乳时乳腺大导管范围为1.0~1.8mm、小导管为0.6~1.1mm。大导管>1.8mm、小导管>1.1mm时应视为增大,本组50例中31例发现扩张导管,内径2~39mm,平均11mm。31例发现肿瘤病灶,瘤体2~34mm,平均9mm。根据导管扩张及肿瘤检出的情况,结合国内外文献,作者将声像图分为四种类型:Ⅰ型为无异常发现型:7例,全部漏诊。Ⅱ型为导管扩张伴肿瘤型:19例,1例癌变(诊断正确),2例因肿瘤外形不规则误诊为乳腺癌,其诊断正确率为89.5%(17/19)。Ⅲ型为单纯导管扩张型:12例,1例结合乳头溢血的症状诊断正确,余均提示导管扩张而漏诊。Ⅳ型为单纯肿瘤型:12例,1例癌变者诊断正确,4例误诊为纤维腺瘤,7例误诊为恶性肿瘤。以上四型中以Ⅱ型最多见,声像图最典型,诊断正确率也最高,同病理巨检的情况相符,其典型的声像图应为:乳头及乳晕周围的乳腺内见导管扩张,内有弱或低、中、高回声的乳头状或结节状、团块状、不规则病灶,边界清楚,或附着于管壁上或有细蒂与管壁相连,其近、远端导管均扩张时导管即呈管道状、枝杈状;病灶完全阻塞管腔造成导管截断即呈囊肿样。分析误、漏诊原因:除声像图确实不典型如导管扩张不明显(故超声检查前不宜将导管内液体挤出),病灶小难以发现外,检查者未正确操作、检查不仔细或经验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复习声像图片,有3例误诊的单纯肿瘤型病灶周围有细小的无回声区,这应是导管扩张的表现。因此对于Ⅰ、Ⅲ、Ⅳ型肿瘤应根据其特殊的临床症状,用正确方法仔细查找病变的导管及肿瘤,诊断率必将提高。本组有5例肿瘤显示彩色血流:4例良性中3例见点状血流,RI(0.5)较低,1例因见丰富血流而误诊为乳腺癌。1例癌变者见丰富血流,RI(0.71)较高。造成血流检出较少的原因可能是其血供稀少,血管细小、血流速度较低,因此应注意提高彩色灵敏度和能量输出,有利检出低速血流。本组2例癌变者均诊断正确:除外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