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洱海环境保护_第1页
大理洱海环境保护_第2页
大理洱海环境保护_第3页
大理洱海环境保护_第4页
大理洱海环境保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理洱海环境保护(改)摘要:本文主要讨论了洱海管理条例、三退三还、两取消、两禁止等主要水环境政策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其中最主要问题是政策执行的资金投入严重缺乏。通过和新«水污染防治法»比较,洱海水环境政策存在忽视饮用水水源保护、生态补偿机制缺失、违法成本低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关键词:洱海;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水环境;水污染防治法;前言洱海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洱海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湖泊,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跨大理市和洱源县,湖泊面积250km属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洱海集城市生活供水、农业灌溉、发电、水产养殖、航运、旅游和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为一体,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湖,被视为白族和其它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近年来,由于周边人口压力的增大和旅游业的发展,给洱海的水环境带来了新的问题。洱海水资源的生境状况直接关系到洱海地区的生态安全,在对洱海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同时,采取对策和措施保护洱海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是洱海地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洱海流域水环境演变(一)洱海流域的水环境保护取得的成就20世纪70年代以前,洱海水质良好,至70年代以后,随着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沿湖水污染状况的加重,洱海水质开始恶化。洱海污染最初以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的COD为主,90年代开始实施截污干管建设后,工业废水大部分被截流,COD的影响降低。总磷、总氮成为洱海的主要水质污染因子和富营养化影响因子。l996年和2003年,洱海两次爆发全湖性的“蓝藻”危机,对洱海的水环境状况敲响了警钟。经过大理州、市等各级政府的努力,洱海水质逐步取得了好转。2001年洱海为Ⅱ类水质,2004—2007年几年间,洱海全湖的水质从2003年的局部下降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Ⅳ类标准,恢复到总体水平达到和保持Ⅲ类。这是严格执行科学、综合的水环境保护政策所取得的成就。(二)洱海流域水环境存在的问题2002年洱海水体中总磷浓度达到0.03mg/L,标志着洱海进入了中营养化至富营养化状态关键的转型时期。水体透明度下降,生态系统基本类型由“草型湖泊”逐渐转化成“藻型湖泊”,蓝藻类已成为优势种群,土著鱼类种群衰竭,甚至濒于灭绝。洱海生态系统从稳定状态演替到不稳定的退化状态,而且比较脆弱。稍微松懈,则可能导致洱海水质和生态环境的重新恶化。洱海水位下降,降低了湖泊的自净能力,降低了湖泊对气候的调节功能,农灌用水紧张,地下水位的下降,导致居民的饮水发生困难,而且导致了洱海风景资源的破坏。二、洱海水环境政策的发展(一)«洱海管理条例»1984年2月大理州人民政府制定了«洱海管理暂行规定»,作为行政法规予以公布实施,实行洱海水费征收、入湖捕捞资源增殖费的征收、每年定期封湖禁渔等政策措施,并成立了专门机构“洱海管理局”。1988年大理州人大通过了«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洱海管理条例”),取代了«洱海管理暂行规定»,洱海的水环境政策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对洱海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条例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洱海湖滨带的管理、工业和生活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作了规定。但1988年的«条例»的总体思想仍然是以开发利用为主,没有很好地体现环境保护的理念。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该条例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禁止网箱养鱼,导致饵料的过度投放,造成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同时对围建鱼塘的规定含糊不清,导致鱼塘发展迅速。尤其是90年代初,大理市政府为发展“菜篮子”工程,以行政号召加经济补贴,大规模围海建鱼塘,在两、三年的时间内,鱼塘的总面积达到149.25公顷。(2)对洱海的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够。如条例第18条规定:“认真贯彻执行以增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各有侧重的方针……加快水产业的发展。”(3)对洱海管理局的职责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但可操作性差,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局面。1998年3月19日大理州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修订后的«洱海管理条例»,将自1996年来的制定的一系列洱海水环境保护政策进行了法律规范。然而,1998年修订的«洱海管理条例»对洱海的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做了许多有针对性的规定,但是许多规定仍然是局部性的,并未体现系统和综合治理的理念。2004年修订的条例较好地体现了保护和治理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加强了洱海管理局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其下放至大理市管理,强化了洱海流域的各级政府的职责。«洱海管理条例»的一个最重要的作用是在水位的调控方面作出法律规定,逐步认识了水位调控对洱海保护的重要性。1988年的条例确定洱海最高水位和最低运行水位,初步遏制了水位继续下降的趋势。1998年修订的条例增加了防洪水位。然而,这种低水位调度运行方式使洱海的发电、灌溉等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的同时,削弱了洱海的生态环保功能。专章,进一步完善了饮用水保护制度。对比新法对饮用水安全的重视,2004年及以前的«洱海管理条例»均未设置专门条款对饮用水源保护作专门规定,这是洱海管理条例的疏漏和不足,也是今后修订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之处。此外,出于对澜沧江下游居民的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重视,要求有关部门重视出湖河道的污染治理。第三,新法明确超标和超总量排放即违法。新水污染防治法»第9条规定:“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这是重大突破。洱海管理条例对超标排放废液、废水作了禁止性规定,但处罚措施仅有罚款,且力度太轻,需要加以强化。第四,新法扩大了总量控制适用范围。将总量控制范围扩大到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并要求各级政府要将总量控制指标层层分解和落实,为实现减排目标责任制提供了法律支持。同时还规定省级可以根据需要确定本行政区域内的地方重点水污染物。现阶段,洱海流域处于中—富营养化转型时期,流域的总量控制应根据自身特点来设立和实施。控制总磷和总氮的排放极为关键。云南省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总磷作为洱海或者其他湖泊的地方重点水污染物,并实施总量控制。«洱海管理条例»亦可对此进行完善。第五,新法初步将生态补偿机制写入法律。新法第7条规定:“国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对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区域和江河、湖泊、水库上游地区的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该条仅是对生态补偿作了原则性规定。具体的操作程序有待于后续修订的«水污染防治实施细则»加以明确。众所周知,洱源县是洱海流域的上游地区,近年来洱源为了保护洱海,牺牲了许多发展机会,导致其财政收入由大理州排名第二位降至倒数第二位。为了体现环境保护的公平原则,有必要对洱源实施生态补偿,提高上游地区人们对洱海保护的积极性。第六,新法将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新法的排污许可制度对于洱海流域从1999年开始实施对重点排污企业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一个有力的法律支撑。建议在洱海管理条例修订过程中,明确和细化适合洱海流域的水污染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第七,新法加重了违法成本。增强了对违法行为的震慑力。一是实行比例罚。某些水污染事故的罚款额不再有上限,而是按污染事故直接损失的20%进行罚款,情节严重可以提高到30%。二是实行时间罚。如第74条规定,超标或超总量排污的,由环保部门处以违规排放期间应缴排污费用数额2至5倍罚款。排污单位违规排污时间越长,应受罚款额度就越大。与新法比较,«洱海管理条例»的处罚力度,明显太轻,缺乏震慑力。除了针对个人或农业集体组织的罚款外,许多罚款数额太小,根本无法影响排污单位的排污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