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021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021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021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021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高中语文高考复

习-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

第一章特殊句式

一、基本概念

主语:句子陈述的对象,或执行句子的行为或动作的主体

谓语:形容主语(人怎么样)

宾语:指动作的接受者

定语:用来修饰中心词(主或宾),一般在中心词的前面。

1

状语:修饰或限定谓语,一般在句子最前面或者谓语前面,如我在家吃饭。

补语:对谓语中心词补充说明,一般在谓语后面

二、倒装句

(-)宾语前置

动宾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往往前置。(动词前面有补,毋,无,莫,弗)

Eg.古之人不余欺也(欺余)

忌不自信(信自)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诈尔,虞我)

否定性的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Eg.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顾我)

残贼公行,莫之祸止(祸止之)

2.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何、谁、熟、安、焉、胡、奚、曷、恶)

Eg.大王来操何(来何操)

沛公安在(在安)

3.用之把宾语提前,强调加强语势

Eg.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4.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

Eg.吾乃尔是过与(吾乃过尔与)

唯利是图(唯图利)

5.相、见、自等词偏指一方时,用在谓语动词之前,宾语前置。

Eg.吾以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从许相,相译为你我他)

府吏见丁宁(我,见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请见谅,勿见笑

自信

举贤以自佐

2

介宾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

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

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Eg.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与睡归)

2.表示强调,“以”

Eg.余是以记之(以是)

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夜以继日(以夜继日)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

亚父南向坐-一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

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二)定语后置

1.定语中心词+定语+者

Eg.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求人可使报秦者

2.中心词+之+定语

E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中心词+之+定语+者

Eg.石之铿然有声者

马之千里者

3

4.中心词+数词定语

Eg.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三)主谓倒装

谓语在主语的前面,也叫“谓语前置”。古今都有这种谓语前置的的愈发现象,而古代

更为常见。谓语前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表达能力,增强表达效果。

Eg.美哉轮焉!美哉奂焉!

快哉,此风!

甚矣,汝之不惠

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四)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和宾语形成介宾结构作状语,在动词前修饰谓语动词,常见的介词结构后置的标志

有“于”、“以”等等

Eg.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三、判断句

1.用"则”''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判断词表示判断

Eg.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贱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2.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Eg.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

4

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四、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

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1.用介词“于”表示被动

Eg.而君幸于赵王

2.用介词“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Eg.虽为里胥报充里正役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迫死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3相“见”、"见……于……”、"受……于……”表示被动

Eg.欲予秦,秦恐城不得,徒见欺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中,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4.有少量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式

Eg.今日被驱遣

5.用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没有特定的标志,古人称为施受同辞。

5

Eg.成卒叫,函谷举

旬余,杖至百。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迫死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五、省略句

文言文中省略现象比较多,表现在省略方式多、省略面广。从省略的方式上来说,有承前省、

蒙后省;从省略的面说,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等。因此,

在阅读时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1.主语的省略

Eg.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Eg.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Eg.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4.介词的省略

Eg.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5.介词宾语的省略

Eg.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第二章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九字诀:信达雅(要求)留换调引增删(方法)

“信”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多减少,添枝去叶,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字字落实)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

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

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

“雅"

生动优美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简练流畅

古今意义相同的例如: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6

字、词及人名、地名、黔州那个地方,从未有过驴子,有个喜欢多事的人

①留★物名、书名、国名、用船载了一头驴子到那里去•“驴”、“船”古今的词

保留法官职、年号、谥号、完全相同,翻译时不能改变它的原意。

度量衡单位等古代专另外,文言文里有不少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

用名词用,如“披荆斩棘”、“气象万千”、“千钧一发”等

一般人都能理解,不需再翻译。

古今异义词例如:

②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替换词语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的人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

方。“妻子”和“绝境”的古今意义差别很大,不能套

用今义去理解。

文言文特殊句例如:何以战?(《曹刿论战》)(宾语前置)

③调★式。在翻译时要根据一一您凭借什么应战呢?

调序法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还自扬州。(《伤仲永》)(状语后置)

来调整语序。----从扬州回家。

一词多义现象例如: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④引★——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引申义“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

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翻译时

选取它们的引申义。

1.单音节词变双音节文言词中单音节词居多,要将单音节词翻译成现代

词文中的双音节词。(组词法)

2.数词后加量词文言文里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

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增补上。例如:口

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技》)

7

3.省略句中补成分例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原

⑤增★记》)一一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为渔人从哪

加字法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我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将其补

充出来,意思才明白。

4、疏通文意适当增补有些句子,没有省略词语或句子成分,但为了上下

文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增补一些词语,读起

来才觉得上口,表意也才通顺明白。

例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

近……(《桃花源记》)

一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

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进,忘记了路隹

的远近……

虚词,只在句中例如:“……者……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的

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标志。“者”起提顿作用,“也”表示判断语气。翻译汁,

有实在意义,在现代“者”、“也”都可删去不译。

⑥删★汉语里也没有相应的有时为了使译文简洁通畅,对句中重复多次的词语

缩减法词语对应,就可以删也可删去不译。例如:

去不译。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箸蓬,为楫,为炉

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止匕外,有些表敬称和谦称的词语,也可删去不译。

第三章词类活用

一、名词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不是修饰关系,那么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Eg.籍吏民,封府库

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

2.名词出现在副词后面后面,名词活用为动词

8

Eg.范增数旦项王

汉水又东

3.用在动词前,处于主语位置,若不做主语,名词活用为状语

Eg.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4.所字结构中,名词如果出现在所字后面,名词活用为动词

Eg.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售鱼腹中。

5.能愿动词,要是出现在名词前,名词活用为动词

Eg.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名词作状语

1.表示方位和处所

Eg.廷见相如,毕礼归之

上食埃土,至饮黄泉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攻要害之郡

2.表示工具或者依据

Eg.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

3.表示比喻

Eg.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常以身翼蔽沛公

4.表示对人的态度

Eg.吾得兄事之

二、形容词词类活用

1.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其”、“之”,数字时作名词

Eg.兼百花之长而去其短

2.形容词不能做宾语,如果形容词后出现宾语,形容词可以活用为一般动词

Eg.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足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赵王(说坏话)

9

第四章答题技巧

一、整体把握

筛选文中的信息

①传记类:记叙的人物都是谁、谁是主要人物、与其他人物的关系是什么,写了几件事,

表现了人物的哪种性格、品质。

②记事类:事情有何原因、经过是什么、有何结果,有哪些人参与了这个事情,大家的

观点、态度是什么,这些事情表现了人物的何种性格、品质,表明了什么道理。

③描景类:描写了哪些景物、按照何种顺序进行的、景物有何特征、表达了作者什么情

感。

④议论类:作者论证了什么道理、有何观点、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何依据、采用了哪些

论证方法,作者的态度是什么等。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分析、判断文章表述的事件、论述的道理、描写的

景物等的特点,并能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文章的中心。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人物的赞颂、同情、斥责、讽刺,对事情的拥护、肯定、反

对、否定等思想。分析、概括是指能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不偏激、不拔高,以历史

的眼光看待等。

出题方式有两种:分析文章有关内容,推理、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依据文章有关材料,

分析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

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要注重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人物的看法、作者所处的时

代处境等,同时应该全面、正确把握作者观点态度,不任意扭曲、贬低或拔高

二、人物传记类

明确人物及其主要事迹

高考史传类文章一般是经过加工整理过的人物小传,此类文章围绕主要人物展开记叙,

阅读时可从四个方面把握:

10

明确主要人物是哪方面的人,如朝廷官员、功臣烈士、文人高士等。

明确所记是哪方面的事情,如官场运作、升迁、对上进谏、宽爱士卒等。

理清事情的时间、地点、情节、人物的动机和态度。

分析事情所体现的社会价值、人生意义。

把握人物性格及其精神品质

人物及其余要事基本清楚后,还要认真分析这些事情表现了人物哪方面的性格特点和

什么样的思想品质。高考选文思想性较强,一般突出表现人物敬业奉公的品质和卓异的才能。

要把握好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就必须抓住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特点,仔细分析人物

话语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所体现的社会意义。

辨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分析人物传记除了主要人物外,还涉及了哪些次要人物,这些次要人和物与主要人物有

怎样的关系,这种关系如何能突出人物的个性品质,这些都不能忽视。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章中表述自己观点态度一般有以下两种形式:

间接表达一一可能借叙述人物、事件时选用褒贬义词等来表现,可能假托文中一

个人物之中说出来,也可能借笔下正反两方面人物的不同描述表现出来,还可能借转

述别人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

直接表达一一通过议论文中的中心论点、分论点,记叙性文字中的议论抒情、说

明性文字中的评述性语言来表现。

近几年本考点命题角度主要有:

①作者所写人物的思想、性格特点以及对所写人物的观点、态度。

②作者所写事件的意义以及作者对所写事件的观点、态度。

③作者对所写人物、事件所表露的感情倾向。

④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人物性格整理

正面

1、君主一一宽容豁达、胸怀宽广,沉稳机智、明察秋毫,善于纳谏、从善如流,任人

唯贤、知人善任,体恤百姓。

信守承诺(约不可失x侯)

宽容豁达(秦穆公亡马)

胸怀宽广、知人善任、从容、沉稳、机智敏锐(多多益善刘邦)

体恤百姓

聪明、明察秋毫

善于纳谏(燕策中的赵惠王)

2、大臣(为官、为臣)一一忠于职守、忠贞不屈,严肃认真、办事勤勉,机智、勤

俭、英勇,审时度势、知己知彼,为官清廉、公正,有忧患意识,举贤荐能、直言进谏。

公私分明(一行和尚),忠君爱民(范仲淹)

发奋努力、勤奋刻苦(苏秦刺骨中的苏秦)

忠贞不屈、高风亮节(苏武牧羊中的苏武)

直言进谏(出裘发粟中的晏子)

机智、善战、勇敢、屡建奇功将军(飞将军中的李广)

忠贞、信守承诺(刘备托孤中的诸葛亮)

聪明机智、乐于助人、富有爱心、理解宽容(曹冲就库吏中的曹冲)

忠于职守(孙亮辨奸中的中藏吏)

为官清廉、保持清贫(赐绢为粮中的胡质)

清廉、关心百姓(合浦还珠中的孟尝)

严肃认真、办事勤勉、节俭(陶公性俭厉中的陶公)

公正严明机智(二人并走中的融)

恬淡静穆、胸怀大志、蔑视权贵,不与世俗同流(陶渊明)

12

勇武过人、发奋读书、勤奋(傅永发奋读书)

战功显赫、有忧患意识的人(李存审授镶中的李存审)

善于观察(正午牡丹中的丞相)

节俭、不浪费、坚持原则(王安石待客中的王安石)

勤俭、英勇、教育子女严格(与四弟书中的曾国藩)

3、有特殊技能、才能或有德行的人一一聪明、勤奋、好学,技艺高超,正

直、有远见,善于观察,不慕权贵(淡泊名利)、扶困济贫,志向远大、重节

操、品格高尚,心地宽厚、心忧天下,爱好自然。

有特殊技能或才能的人

技艺高超(匠石运斤中的匠石,核工记中的核工)

医术高明、聪明正直、有远见(扁鹊见秦王中的扁鹊)

不慕权贵(东床坦腹中的王羲之)

谦虚谨慎(王积薪闻棋中的王积薪)

善于观察、严格执法(张乖崖严惩污吏)

智慧、胆大心细、善于把握战机(廉范御敌中的廉范)

扶贫济困、蔑视权贵、刚正不阿(陈章侯)

有德行的人

志向远大、重节操、品格高尚(赐绢为粮中胡质的儿子胡威)

心地宽厚、处事公正、德行远播(梁上君子中的陈)

胸有大志、刻苦自励、心忧天下范仲淹)

善于发现人才、有慈爱之心、乐于助人(邮原泣学中的老师)

淡泊名利、爱好自然(陶渊明)

4、百姓一一善良、孝顺、正直,忠厚老实、不贪恋钱财,信守承诺、克勤克俭

13

克勤克俭、坚守志节的中国妇女(孟母三迁中的孟母)

信守承诺(急不相弃中的华歆)

镇定(覆巢之下中的孔融的儿子)

重视朋友义气(舍生取义中的荀巨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