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1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2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3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4页
2021-2022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附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江苏省镇江市丹阳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地理

试卷

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搭载“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的“长征五号”火箭

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成功登陆月球,在完成采取月球土壤任务后,将一面五星

红旗进行展示。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天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A.文昌发射中心的“嫦娥五号”是天体B.奔月过程中的“嫦娥五号”是天体

C.进行月面采样的“嫦娥五号”是天体D.由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是天体

2.“嫦娥五号”探月往返的宇宙空间,不属于()

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

3.月球上一片荒凉,没有发现生命,是因为()

A.距离太阳太远,温度太低B.所处位置不安全,易受撞击

C.地球阻挡,太阳光照较少D.质量和体积太小,没有大气

我国“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距地面约343千米的就道成功对接后绕地球

高速运行。如图为某摄影师抓拍到的“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据此完成4〜5题。

4.“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是一种“凌日”现象,在地球上看,太阳系中能产生“凌

日”现象的行星有几颗()

A.0颗B.2颗C.3颗D.5颗

5.照片中的其他黑点属于某种太阳活动,它一般()

A.温度相对较低B.会影响地球无线电长波通信

C.出现在太阳内部D.以22年为一个活动周期

读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和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完成6-7题。

6.关于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说法正确的是()

A.与近地面太阳辐射分布规律保持一致

B,分布呈由低纬向高纬均匀递减的规律

C.此分布规律没有考虑大气、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D.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不到北极地区的2倍

7.关于我国年太阳辐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A.西北地区降水稀少,太阳辐射较强B.江南丘陵因多山地形,太阳辐射较弱

C.西藏比云南纬度高,太阳辐射较强D.四川盆地因海拔较低,太阳辐射较弱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所属开普勒空间望远镜于2011年12月确认了一颗行星围绕和我们的太阳非

常相似的恒星进行公转,可能适宜人类生存,并将其命名为“开普勒-22b”,这颗行星位于“宜

居带”内,它的发现是我们在发现地球季生兄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结合材料完成8〜9题。

8.所谓“宜居带”主要是指在其内的行星()

A.会有火山活动B.可能有液态水存在C.会绕太阳公转D.

有卫星环绕

9.“开普勒-22b”所围绕的恒星为其“可能适宜人类生存”创造的条件主要是指这颗恒星

()

A.有固态的外壳B.发光发热且稳定C.存在高级生命D.周围有许多行星

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10〜11题。

含三叶虫化石□合裸子植物化石煤层

肾含鱼类化石圜含恐龙化石

10.图中地层中动物化石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A.海生无脊椎动物一一爬行动物一一水生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一一水生脊椎动物一一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一一海生无脊椎动物一一水生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一一水生脊椎动物一一海生无脊椎动物

11.石炭一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

A.干燥,冷热多变B.全球气候分带明显C.湿润,森林茂密D.

寒冷,冰雪广布

如图为“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简图”。读图完成12〜13题。

A.气温上升、降水增多B.气温上升、降水减少

C.气温下降、降水增多D.气温下降、降水减少

13.中生代末期,陆地上大规模灭绝的生物是()

A.原始鱼类B.被子植物C.爬行动物D.哺乳动物

如图为“地球内部图层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我市界面......

软流J3

.............再存像罂附....................-…

14.图中正确表示岩石圈序号的是()

A.①B.②C.③D.@

15.如图中①②③之间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据此完成16〜17题。

16.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

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

17.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界面为古登堡面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1)

并获取了相关数据(图2),完成18〜19题。

a

/

图1图2

18.二氧化碳之所以对温室效应有增强作用,其主要是因为它()

A.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B.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使大地增温

C.破坏臭氧层,增加到达地面的紫外线D.通过化学反应向大气释放热能

19.实验小组认为两组实测数据的差距与预估相比不够显著,下列改进措施合理的是()

A.将瓶子悬空放置B.将内瓶底涂成黑色

C.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D.将纵坐标间隔扩大

浙江卫视超人气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2017年12月5日来到甘肃月牙泉(周围为沙丘)上演

大漠公主争夺战。读“大气热力作用示意图”和“月牙泉地区景观图”完成20〜21题。

20.节目拍摄过程中,队员感觉当地昼夜温差明显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A.①强、④弱B.①强、③弱C.②强、④弱D.②强、④强

21.剧组工作人员还了解到这里深秋容易出现霜冻,当地农民为了避免所种庄稼遭受冻害,在

深秋的夜晚往往在田间点燃柴草。这种做法有利于()

A.减小①辐射B.增强②辐射C.改变③的辐射方向D.增强④辐射

22.下列四种局部环流形式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右,因此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是北极地区的2倍多,D错误。

故选:C。

7.【分析】

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天气情况、地形因素、洋流等;四川盆地位于季风

区,这里的降水多,阴雨天气多,太阳能资源最贫乏。

本题以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分布图和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为背景,考查了我国年太阳

辐射状况,读图分析解决问题。

【解答】

解: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云量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差,太阳辐射较强,A正确。

江南丘陵因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较弱,B错误。

西藏比云南海拔高,太阳辐射较强,C错误。

四川盆地因地形闭塞,多云雾天气,太阳辐射较弱,D错误。

故选:Ao

8~9.【答案】B、B

【解析】

8.【分析】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1、宇宙环境:太阳光照稳定、安全的宇宙环境;2、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形成适合

生物呼吸的大气)、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年变化都较小,适合生物生长)。

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解答】

解:有火山活动,说明地质灾害频繁,不利于生物的生存,A错误。

有液态水的存在,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B正确。

是否绕太阳公转、有无卫星不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C、D错误。

故选:B。

9.【分析】

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外部条件: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②运行轨道安全(大、

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③地表温度

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熟记相关知识即可。

【解答】

解:根据生命存在的条件判断,“开普勒-22b”所围绕的恒星应该和太阳相似,需要稳定的光照

条件,故“开普勒-22b”所围绕的恒星为其“可能适宜人类生存”创造的条件主要是指这颗恒星

发光发热且稳定。

故选:B。

10~11.【答案】B、C

【解析】

10.【分析】

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

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

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球生物的演化历程。

【解答】

解:地球动物的演化经历了从海生无脊椎动物到鱼类、两栖类动物,再到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

演化,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1.【分析】

煤炭是植物遗体深埋地下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和地质作用形成的。

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煤炭形成的原理。

【解答】

解: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说明当时植物茂盛、森林广布,因此当时的环境

特点是湿润,森林茂盛,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273.【答案】C、C

【解析】

12.【分析】

根据上图不同年代全球平均降水和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分析即可。

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考查气候变化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需要

考生结合区域实际分析即可。

【解答】

解:根据地质时期某阶段的气候变化图可知,中生代末期至新生代早期,全球平均降水在增加,

全球平均温度降低,所以C正确。

故选:C。

13.【分析】

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

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

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

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地球生物的演化历程。

【解答】

解:中生代末期大致是在6600万年前,当时陆地上的恐龙完全灭绝,恐龙属于爬行动物,C正

确,ABD错误。

故选:C。

14~15.【答案】C、D

【解析】

14.【分析】

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

核。

学生结合图考查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多以选择题出现。

【解答】

解:读图可知,岩石圈是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的坚硬的岩石圈层。厚约60〜120公里,

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岗质岩、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故

图示③正确。

故选:CO

15.【分析】

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

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

米。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圈层结构,获取图中信息即可。

【解答】

解:读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可知,①是地壳,②是莫霍界面以下的圈层,包括地幔和地核,

③是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地幔部分和地壳,④是地幔,所以①属于③,③中的软流层以上地

幔部分属于②

,故图中①、②、③所属关系可以表示为D图。

故选:D。

16~17.【答案】B、D

【解析】

16.【分析】

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

核。

本题难度较小,以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为背景,考查了地球的圈层结构,获取题

干中信息即可。

【解答】

解:一般认为,熔岩主要来自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故B正确。

地壳位于岩石圈上部,温度条件很难产生熔岩,故A错误。

下地幔、地核位于地下很深处,其物质很难上升至地表,不是向地表传递热量的熔岩主要分布区

域,故C、D错误。

故选:B。

17.【分析】

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

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

米。

横波速度慢,只经过固体物质;纵波速度快,能经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

进行解答。

【解答】

解:熔岩所在圈层为地幔,其与地壳间的界面为莫霍而,A错误。

在该界面上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拨波速都明显加快(均能穿过),B错误,D正确。

莫霍面的地下深度即地壳厚度,陆地部分比海洋部分厚,C错误。

故选:D。

18~19.【答案】A、B

【解析】

18.【分析】

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即可。

【解答】

解: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增多,吸属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增温明显。

故选:A。

19.【分析】

温室效应是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导致的。

本题难度中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实验原理,正确区

分地理事物变化特点及表达方式是解答本题关键。

【解答】

解:将瓶子悬空放置,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减弱,减弱了效果,A错误。

将内瓶底涂成黑色增加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从而增加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B正确。

将温度传感器放至瓶底则测量的不是空气的温度,C错误。

将纵坐标间隔扩大不能使实测数据变化,D错误。

故选:Bo

20~21.【答案】C、D

【解析】

20.【分析】

晴天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阴天高;夜晚大气对

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较阴天低,因此晴天的昼夜温差较阴天大。

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昼夜温差较大的原因.

【解答】

解:根据图片,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⑤

是地面辐射,昼夜温差大是因为白天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强,夜晚④大气逆辐射较弱,C正

确,ABD错误。

故选:C«

21.【分析】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暖大地,大地暧大气,大气还大

地。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较为简单,关键是结合图和教材所学知识进行分

析,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

解:结合图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为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

气逆辐射。这里深秋时由于晴天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热量损失快,地面降温快,容易出

现霜冻,大气逆辐射的减弱,而在深秋的夜晚往往在田间点燃柴草主要是增加大气逆辐射,即增

强④辐射,D正确。

故选:D。

22.【答案】C

【解析】解: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

高气压,冷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流由冷的地方

流向热的地方,高空相反。图A中环流正确,A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白天时,谷地因地形阻挡,获得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谷地中心气流下沉,山顶和山坡获得

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气流上升,近地面气流由山谷吹向山坡,高空相反,图B中环流正

确,B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由于裸地与林地热力性质不同,白天时,裸地升温快,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高空形成高气压,林地升温慢,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近地

面风应由林地吹向裸地,高空相反,图C中环流与之不同,环流方向不正确,C观点错误,但

符合题意。

由于城市人口产业集中,排放的废热较多,气温高于郊区,城区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

高空形成高气压,郊区气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

城区,高空相反,图D中环流正确,D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地面冷热不均一

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T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T水平气压梯度力T大

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23~24.【答案】D、D

【解析】

23.【分析】

结合图中信息,等压线的分布疏密状况,分析风力大小.

本题难度较小,属于知识性试题,主要考查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

把握。

【解答】

解:读图可知,M,N,P,Q四地中,Q处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

最强,D对。

故选:D。

24.【分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在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本题难度较小,通过示意图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分析能

力。

【解答】

解:因为N地气压低于P地,Q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西北方,在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

作用下,风向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30-45度,故最终盛行偏南风。

故选:D。

25.【答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解析】解:(1)读图可知,A圈层由水汽、尘埃、二氧化碳等组成,是大气降水的来源,

应为大气圈;有机物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图中B圈层为C、D圈层提供有机物,应为生

物圈;岩石是矿物的集合体,C圈层为D圈层提供矿物质,为A圈层(大圈)提供尘埃,为B

圈层(生物圈)提供无机盐,应为岩石圈;D圈层为A圈层(大气圈)提供水汽,为B圈层

(生物圈)和C圈层(岩石圈)提供水,应为水圈。

(2)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使得地球上的引力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

形成了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3)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圈、水圈和生物圈,其中最活跃的是生物圈,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故答案为:

(1)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2)大气圈

(3)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1)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据图判断四大圈层的名称。

(2)本题考查其形成和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密切相关的圈层。

(3)本题考查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顶部,其中生物是这里系统中

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地球外部圈层的分布及相互关系,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对基础知

识的掌握。

26.【答案】横纵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莫霍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地

壳地幔消失突然下降固液古登堡各种岩石外核内核地壳上地幔顶部

【解析】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可知,A为横

波,B为纵波。

(2)据图可知,横波和纵波在经过D界面时,速度都加快,可知,D为莫霍界面。莫霍面

以上的C层为地壳,莫霍面以下的E为地幔。

(3)观察图分析,横波A在F处波速完全消失,纵波B在F处波速突然下降,可知,F为

古登堡界面。因为纵波可通过固态、液态,而横波只能通过固态,据此可知,E层物质状态为固

态,G层物质状态为液态。

(4)C层为地壳,主要由各类岩石组成,G层和H层位于古登堡面一下,为地核,其中G

层为外核,H层为内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合在一起,为岩石圈。

故答案为:

(1)横;纵;A波传播速度慢,B波传播速度快

(2)莫霍;横波和纵波在此处波速突然加快;地壳;地幔

(3)消失;突然下降;固;液;古登堡

(4)各种岩石;外核;内核;地壳;上地幔顶部

(1)横波速度慢,只经过固体物质;纵波速度快,能经过固态、液态、气态物质。

(2)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

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33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

2900千米。

(3)在经过古登堡界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4)一般认为,岩浆发源于软流层。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整个地壳。

本题以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为背景,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相关知识,注重考查地理实

践力、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

27.【答案】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A降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B紫外线无

线电波C

【解析】解:(1)由大气垂直分层及其特点可知,大气垂直分层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

C为高层大气;云雨雪等天气主要发生在对流层,A。

(2)对流层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厚度季节

变化相似)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27.),因为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3)读图可知,甲层为地球大气层的最底层,为对流层,乙层位于对流层之上,为平流层,平

流层中的臭氧可以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被称为"地球生命的

保护伞”。

(4)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在图中位于高层大气,Co

故答案为:

(1)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A

(2)降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3)B;紫外线

(4)无线电波;C

(1)大气的垂直分层分别为散逸层、暖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其中。对流层:低纬17-18

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与人

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大气主要臭氧吸收大星紫外线增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3)臭氧层在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