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建国及汉魏江南的宗部和山越东吴世袭领兵制形成于何时_第1页
孙吴建国及汉魏江南的宗部和山越东吴世袭领兵制形成于何时_第2页
孙吴建国及汉魏江南的宗部和山越东吴世袭领兵制形成于何时_第3页
孙吴建国及汉魏江南的宗部和山越东吴世袭领兵制形成于何时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孙吴建国及汉魏江南的宗部和山越东吴世袭领兵制形成于何时

唐长儒先生深入考虑了中国南方和长江以南的宗法和山越,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随后,何兹全先生的《孙吴的兵制》②2,胡宝国先生的《对复客制与世袭领兵制的再探讨》③3,高敏先生的《孙吴世袭领兵制度探讨》④4等文章把这一重要制度的研究推向深入,似无剩义。但诸位先生均未对世袭领兵制形成的过程详加论证,故而很难对建安年间世袭领兵制实行状况给予一个圆满的解答。有鉴于此,我们兹就世袭领兵制形成的时间作一探索。论及世袭领兵制,必言孙策向袁术索还故兵。《三国志·孙策传》载:兴平元年,(策)从袁术。术甚奇之,以坚部曲还策。《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云:策径到寿春见袁术,涕泣而言曰:“亡父昔从长沙入讨董卓,与明使君会于南阳,同盟结好,不幸遇难,勋业不终。策感惟先人旧恩,欲自凭结,愿明使君垂察其诚。术甚贵异之,然未肯还其父兵。术谓策曰:“孤始用贵舅为丹杨太守,贤从伯阳为都尉,彼精兵之地,可还依召募。”策遂诣丹阳依舅,得数百人,而为泾肥大帅祖郎所袭,几至危殆。于是复往见术,术以坚余兵千余人还策。论者多以这段记载为东吴世袭领兵制的起点。但从索还故兵全过程看,孙策得亡父余兵是经过一番周折的,袁术似无义务非还孙策亡父所领士兵不可。建安五年以后,孙权执掌江东帅印,有关世袭领兵的记载很多。有的是完全同唐长孺先生所总结的世袭领兵制的特征相符合,如《三国志·凌统传》载:“(统)父操,……孙策初兴,每从征伐,……迁破贼校尉。及权统军,从讨江夏,……中流矢死。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权亦以操死国事,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但也有很多材料不合于唐先生所总结的世袭领兵制的诸特征。《三国志·鲁肃传》云:周瑜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瑜乃心夙夜所忧,愿至尊先虑未然,然后康乐。今既与曹操为敌,刘备近在公安,边境密迩,百姓未附,宜得良将以镇抚之。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瑜踏之日,所怀尽矣。”既拜肃奋武校尉,代瑜领兵。瑜士众四千余人,奉邑四县,皆属焉。又《三国志·吕蒙传》载:鲁肃卒,蒙西屯陆口,肃军人马万余尽以属蒙。周瑜、鲁肃是孙氏立足江东,建万世之业最大的功臣,但在他们死后,兵马未见其子弟世袭,而且他们先后享有的四县奉邑也拱手让出。这些都不合于唐长孺先生得出的“领兵是一种权力的享受而非一定要负统兵作战的实际责任”,以及孙吴将领“所领的兵可以世袭,又有奉邑,奉邑的长官由封君自行建署,有时连太守之职也可世袭。封爵之制虽仍存在,但和封邑没有关系,即不封候也有食邑。封爵地点和奉邑并不符合,但奉邑和领兵屯驻地带常是有关的。因之实际上的分封不在于爵之有无,而在于军职及领兵之传袭”等重要结论⑤5。况且,建安年间封候并不普遍,像陈武这样一位随孙策、孙权“所向无前,……尤为权所亲爱,数至其家,累有功劳,进位偏将军”的猛将,建安二十年“奋命战死”后,也未封爵,只是“建安末,追录功臣后,封(武子)修都亭侯”⑥6。全然汉有爵位与统兵权的紧密结合。世袭之兵也非故兵。“(陈武子)修有武风,年十九,权召见奖励,拜别部司马,授兵五百人。时诸新兵多所逃叛,而修抚循得意,不失一人。权奇之,拜为校尉”⑦6。很显然,建安年间世袭领兵制只是形成时期,并非如有的论者所认为的是受限制的世袭领兵制或变通了的世袭领兵制。一个制度尚在形成中,何有受限制或变通之说,这是一个常识。其时只有世袭领兵这种现象而无制度,正如上引周瑜临终所言,在当时险恶的环境下,将领的轻易世袭后果不堪设想,必须要选择“智略足任”之“良将”。周瑜之子未见世袭大概是为年龄所限⑧7,而鲁肃却仅有遗腹子。正如袁术对待孙策一样,孙权也没有义务,没有一个规定非得把父兄的士兵为子弟所世袭不可。这期间能世袭者如凌统虽仅十五岁,却“左右多称述者”,陈修有乃父遗风,孙韶“年十七,收(其伯父)河余众,……以御敌。……(权)甚器之,即拜承烈校尉,统河部曲”⑨8。很显然,那些能世袭其先辈士兵者,皆为有能力统兵打仗之人,这与前引袁术还故兵给孙策,是国为袁术欣赏孙策的能力如出一辙。《三国志·吕蒙传》载:(蒙姊夫)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权统事,料诸小将兵少而用薄者,欲并合之。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滕,及简日,阵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吕蒙以其机智不仅保有了自己的军队,而且还得增兵,但又有多少“兵少而用薄”的小将的兵被孙权收回呢?建安年间至多只有世袭领兵的惯例,但惯例不等于制度,从惯例到制度的确立还有相当的距离。《三国志·吕蒙传》云: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成当等三将死,因“子弟幼弱”,几乎丧失世袭领兵权,只是吕蒙再三请求,孙权方同意,但统帅权大概由吕蒙代管。正因为世袭领兵权尚在形成中,执行中显示出极大的灵活性。建安年间领兵是一定要作战的,还没有完全成为“一种权力的享受”。《三国志·严畯传》载:及横江将军鲁肃卒,权以畯代肃,督兵万人,镇据陆口。众人咸为畯喜,畯前后固辞:“朴素书生,不闲军事,非才而据,咎悔必至。”发言慷慨,至于流泣,权乃听焉。世嘉其能以实让。严畯不习军事,自然无能力统兵征战。孙权令他代鲁肃屯陆口,他固辞,“权又试畯骑,上马堕鞍”⑩9,确无能力,孙权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试想,如果这时领兵已成为一种特权,如同分封拜爵一样,恐怕严唆是不会固辞的,即使固辞也是辞不去的。正因为这种特权处于形成中,所以严畯才不怎么看重,且赢得“其能以实让”的美名,而孙权也没有必要强求。对建安年间世袭领兵制的解释,还涉及东吴另一重要制度复客制的实施。有的论者在检查了复客之家的籍贯后指出,孙权所复周瑜、吕蒙、陈武、蒋钦、潘璋、程普等六人皆江北之人,除潘璋妻嘉禾三年受赐在建安以后是特例外,其余五人皆在建安年间。据此得出,复客制仅仅是建安年间对江北军人遗属实施的一项具有补偿将领领兵权受损的制度,黄武以后告废。但这种补偿说极难自圆其说。首先,并非江北军人遗属在建安年间都得到这种补偿。鲁肃死后,其后代不仅无世袭领兵的记录,而且于补偿亦无缘。其次,补偿的方式和数量无一定规律可循。吕蒙后代“与守冢,复田五十顷”10,蒋钦则“以芜湖民二百户,田二百顷”11,潘璋后代“赐田宅,复客五十家”12,这些人的后代均未领兵。而陈操卒,“权命以其爱妾殉葬,复客二百家”13,其子武“拜别部司马,授兵五百人”6。很显然,在复客的方式、数量上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孙权似并未参照所谓江北军人遗属对世袭领兵权受损的程度给予补偿。复客制实施的状况从一个侧面证明建安年间世袭领兵制作为一种制度是不存在的。如果世袭领兵制已确立,那么复客的对象、方式、数量必然要参照世袭领兵权受损的状况给予补偿。黄武以后,东吴的世袭领兵制正式确立。领兵成为一种特权,是可以继承的,再也无需考查其作战能力的有无,因此,黄武以后对此记载很简单,多半以“袭爵领兵”、“袭侯领兵”简单其事。那些建安中失去领兵权的功臣之后也得到复封,《三国志·鲁肃传》载:肃遗腹子淑既壮,濡须督张承谓终当到至。永安中,为昭武将军,都亭候,武昌督……凤凰三年卒。子睦袭爵,领兵马。张承的预见正是基于世袭领兵制的确立。至于鲁淑卒,其子睦领兵因有制度保证,无需再经周折。世袭一般由长子承继,也可由诸子弟共同继承,而且,所袭之兵一定是其父故兵。“(陆)逊卒时,(抗)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领逊众五千人。……卒,子晏嗣,晏及弟景、玄、机、云,分领抗兵”14。这一时期完全按唐先生归纳的世袭领兵制诸原则行事。东吴世袭领兵制形成于建安末黄武初是可信的,这一特殊制度在东吴出现的原因也同其形成紧密相关。一般认为,似乎从孙策讨还故兵就必然走向世袭领兵制,实际上它们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唐先生指出:“黄巾起义之后,以宗族乡里的关系而组成的武装集团极其普遍。”5曹操手下将领任峻、李典、田畴、吕虔、许褚等人就拥有自己的部曲。曹操统治的北方之所以没有出现世袭领兵这种制度,是由于曹操以其强大的力量,通过采取诸如任子、把士兵家属由国家统一管理等方式逐渐地把私人军队纳入政府的体系。《三国志·梁习传》载:习以别部司马领并州刺史。时承高干荒乱之余,胡狄在界,张雄跋扈,吏民亡叛,.入其部落;兵家拥众,作为寇害,更相扇动,往往綦跱。习到官,诱喻招纳,皆礼召其豪右,稍稍荐举,使诣募府;豪右已尽,乃次发诸丁强以为义从;又因大军出征,分请以为勇力。吏兵已去之后,稍移其家,前后送邺,凡数万口。梁习所为实际上代表了曹操集团的普遍方式,小心谨慎而又分步骤地大量吸收消化了各地的武装集团。东吴的建国道路却很特殊。孙氏父子出身低微,他们的发迹依靠只能江东的淮泗集团,又凭借这支力量打进江东,而且,他们没有处理好与江东大姓间的关系。孙策大肆诛杀江东大姓人士,所谓“孙策平定吴、会,诛其英豪”15,引起江东大姓的敌视。因此,孙策死时,江东局势极为严峻:“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客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16。江东相对落后,宗部力量极强,且又未像北方那样经过长期混战而消耗许多力量。对于“宗部武装组织的普遍化”5的状况,已担当稳定江东之大任的孙权没有力量逐个击破,牢牢控制江东,但也不可能对统治区内的武装组织视而不见。政权江东化成为历史必然。孙权最终不得不选择联合江东大姓共同对付山越、宗贼。因为山越、宗贼不仅是江东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所谓“山越好为叛乱,难安易动”17,他们还为曹操集团所利用,随时可能引狼入室18,这种结局也是江东大姓不愿见到的。因此,在对付山越、宗贼上他们具有共同的利益。整个建安年间,孙权与江东大姓之间一面共同对付山越、宗贼及曹操集团的进攻,一面调整双方的关系。“在建安中这个阶段,大姓名士既不拒绝出仕,而又保持某种距离;孙权对他们既是利用,又防制”19。既然孙氏政权最终成为“以孙氏为首的若干宗部联盟”5,孙权也不可能独吞胜果。孙权不得不承认江东大姓的诸多特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世袭领兵权。他们所领的兵本来就有一部分是私有的,所谓“虞、魏之昆,顾、陆之裔,岐嶷继体,志成奕世,跃马叠迹,朱轮累辙,阵兵而归,锜内设”20。孙权政权江东化大约在建安末黄武初完成,显著标志是陆逊代替江北人为上流统帅,顾雍始居相位。这个时候三国鼎立已形成且相对稳定,世袭领兵制也在此时得到确立,因此,徐盛、周泰、韩当等诸人传中概言黄武中卒,子弟袭爵(侯)领兵。东吴世袭领兵制是经过较长时间演变而成的。东汉末以宗族为核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