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节的调查报告_第1页
祭灶节的调查报告_第2页
祭灶节的调查报告_第3页
祭灶节的调查报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祭灶的风俗的调查报告一调查时间:2月二调核对象:山东农村的地区三调查的办法:总的研究办法是历史学的田野调查,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提出改善方法。具体的办法有:1、访谈法:实地去采访某些农村的人们理解他们对祭灶节的认识,听他们讲某些传说故事,采访的人群重要是60岁左右的老人。2、文献法:通过进一步广泛调查,收集背景资料;通过上网查阅有关文献,从图书馆查阅有关文献,并对文献进行整顿,不停充实自己的文献档案。3、观察法:通过日常生活细节的观察,能够看出民俗在生活层面的体现。四调查目的民族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明了无数辉煌灿烂的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已经成为社会财富,但由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普遍存在着“口传心授,人在艺存,人亡艺失”的弱点。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许多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遭碰到了巨大的挑战,许多贵重的民族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保护民族文化日显急迫,但愿通过调查来加强对风俗文化的重视。

五调查的内容(重要是从民间传说,及其在生活方面的体现如对联和饮食)根据我国汉族的传统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日,叫做“小年”。之因此如此称呼,恐怕是由于再过几天,作为“大年”的春节就要来临了。因此,也能够说“小年”是“大年”的前秦或序曲,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过去,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佛龛神像的两侧还要贴上一副对联,上联写“上天言好事”,下联写“下界保平安”或“回宫降吉祥”,横额是“一家之主”。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因此人们把灶王爷恭恭敬敬地奉为一家之主,这是完全能够理解的。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立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现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随着着本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民间传说,灶君爷上天专门告人间罪恶,一旦被告,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在《太上感应篇》里,又有“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的记述。司命即指灶君,算为一百天,纪指十二年。在这里,重罪判罚又增加到减寿十二年了。因此在祭灶时,要打点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贵手。在有些地区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体现了对美妙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灶君神像,贴在锅灶旁边正对风匣的墙上。两边配联多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联也有写成“回宫降吉祥”的。中间是灶君夫妇神像,神像旁边往往画两匹马作为坐骑。祭灶时要陈设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晋北地区习惯用饧,是麻糖的初级品,特粘,现在统称麻糖。有“二十三,吃饧板”的民谚。糖、饧之类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顾了吃,顾不了说话,上天后嘴被饧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还要摆上几颗鸡蛋,是给狐狸、黄鼠狼之类的零食。据说它们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点一下。祭灶时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别要为灶君坐骑撒马料,要从灶台前始终撒到厨房门外。这些仪程完了后来,就要将灶君神像拿下来烧掉。等到除夕时再设新神像。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说法,祭灶往往是男人们的事情。近代却多数由家庭主妇来充当祭灶的角色。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也有吃面条的习俗,取民间“起身饺子落身面”之意,在人们的心中只是一种信仰或者是崇拜的意思因此家里都会比较注意某些讲究。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余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清扫室内,俗称扫家,清理箱、柜、炕席底下的尘土,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每年这个时候都特别热闹,家家都忙着清扫房子,能够说是大扫除,全家总动员,大人小孩全都忙了起来,很是有一种过年的氛围。尚有一种意思就是出去旧的一年的一切,清扫干净用新的面貌迎接新的一年,辞旧迎新的意味在其中。在祭灶的时候会很有某些讲究,有些时候感觉挺迷信的,在都市这些风俗习惯渐渐被遗忘,在农村特别是到了腊月,大家都在忙着过年,最热闹的也是这个时候,祭灶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文化,有传统的文化在其中蕴含着,在不同的地方习俗会有差别但是只是稍有不同,大的方面还是一致的。例如北方吃面食,南方的人就会吃某些年糕之类的食物。六调查的成果及体会祭灶的风俗习惯有着久远的历史,在农村直到现在还传承的较好,好多类似的风俗习惯也只能在农村找到某些遗迹,越开放的地方越来越不重视这些风俗,越是贫穷开放程度低的地方就会越重视风俗习惯,传统的文化保存的相对比较好。就从年纪而言,例如说在我家我的父母还是比较传统的,过年的时候都会有好多的忌讳之类的,但是就我这一代而言好多的东西都不懂得,即使懂得也不会特别去注意或者是刻意去做,对于老人来说更加重视这些方面,这是他们心中的信仰,认为不这样做神就会处罚的。我个人认为即使在现在文化之间不停地交流和互相融合,我们传统的某些风俗文化还是应当继续传承的,不应当随着是时代的发展被渐渐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别忘了自己的文化,否则真的是媚外,文化在生活中的每一种细节,各个层面不是说非得从课本上来,无形的文化一旦消失后果是不堪构想的,是难以弥补的,因此年轻人应当去理解风俗文化,不要认为传统的东西就是落后的封建迷信的,有些活的文化就在我们的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要去理解并影响身边的人,中国的传统文化会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为了增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特有魅力和价值,龙胜县近年来采用一系列有效方法,加强了对传统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