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产、发展伦理与当代社会理论的基础创新_第1页
空间生产、发展伦理与当代社会理论的基础创新_第2页
空间生产、发展伦理与当代社会理论的基础创新_第3页
空间生产、发展伦理与当代社会理论的基础创新_第4页
空间生产、发展伦理与当代社会理论的基础创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空间生产、发展伦理与当代社会理论的基础创新

根据一般理解,当我们谈论“生产”时,通常指的是物质生产。当我们提到“空间”时,我们通常并不清楚这是在地理上的意义上的。那么,“空间”如何“生产”呢?看看我们身处其中的寸土寸金的城市,“空间生产”的含义就不难理解了。如果以前我们说“时间就是金钱”,那么今天完全可以说“空间就是金钱”,空间被作为一种可以增值的商品进行规划与出售就是“空间生产”最直接的含义。1974年亨利·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明确提出,现代社会中的生产已经由“空间中物的生产”或者说空间中的生产(productioninspace)转变为空间的生产(productionofspace),即生产空间本身。“空间生产”的提出与对“空间”的理解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改变的,如同福柯所描述的,空间在以往被当做僵死的、刻板的和静止的东西。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和辩证的。以往人们对于历史和社会的解释是“去空间化的”。爱德华·索亚(Edward.Soja)认为,在1960年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在现代化不断加强的背景下,空间愈加具有本体论的性质,空间不再只是再生产的一个场所,空间生产已经成为消费社会赖以维持与发展的主要手段,空间的社会本体论在这个意义上生成了。当生产由“物”的生产转化为生产“空间”本身的时候,这种生产对象的转换必然会引起人们对于地理、历史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重新认识,而与生产相伴相生的文化意识形态及人的存在方式也必然随之发生重要的转变。在当代,空间生产作为一种充满潜力的全新的生产形式,它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偶然的。作为资本增值全新载体的空间生产不仅是消费社会的必然,而且以消费与赢利为目标进行的空间生产,造就了千篇一律的新的城市形式,摩天大楼、步行街、商业广场,在任何一个城市都可见到的世界品牌等等,使我们越来越难以看到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因素。消费主义打造的空间模式逐渐模糊并瓦解了地域之间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形成了占据主流的消费文化。同时这种外在空间的同一化已经内化到人的内心,使人成为单向度的存在(马尔库塞语)。面对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如此汹涌的消费狂潮,哲学何为呢?本文试图说明空间意义的转化及由此带来的外在的(如城市)与内在的(如文化)改变,并试图解读当代学者对这个问题的反思及其可能的解决途径。一、空间生产:实现“新殖空间”“空间”对于人及其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存在物而言,都是其存在的条件,没有空间一切存在物都将丧失存在的最基本条件,这如同人活着需要呼吸一样自然。可以说,几千年来,人从来没有对“空间”进行过像今天这样的思考。在当代,空间不再只是如以往一样作为消极无为的、被动的地理性环境,不再只是生存的必须条件,当然也不再仅仅是政治上争夺的土地,而是具有一种全新的意义。其主要原因在于空间在当代成为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工具,资本已经将空间转化为一种根本的增值手段、转化为商品,“资本主义通过占有空间以及将空间整合进资本主义的逻辑而得以维持与延续。”换言之,空间在今天发生的这种转变是资本自身发展逻辑的结果。“资本来到世间”的使命就是“增值”,这是它的本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以空间中的“物”的生产与生产关系作为主要的增值载体,但是列斐伏尔指出,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其晚期,资本最终必然超过自然界空间中的物的生产界限,变为空间本身的生产。正是空间生产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没有灭亡就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空间上的无限扩张性与自我突破性,资本主义发现自己有能力淡化自己一个世纪以来的内部种种矛盾的手段:占有空间并生产空间。”当空间被当做商品进行生产并成为利润增长的主要手段时,这样的空间不仅具有资本的全部特征,而且也包含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这就如同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的基本因素必然蕴涵着资本主义的基本关系一样,因此,空间的再生产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在这个意义上,空间生产具有政治色彩,被生产的空间具有政治化的含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性空间生产的不断推进已经成为资本主义跨越地域限制实现自我扩张的手段,也就是说,与传统的统治形式不同,资本主义的扩张不用通过战争等激烈的方式获得,空间生产本身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实现了“新殖民空间”。可见,空间的生产给我们的一些基本观念带来了某些根本性的转变。首先,空间本身不再只表现为被动的、自然化的、沉默的类似容器的存在物,它还是生产资料、可以增值的资本,同时它也是政治工具,还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的手段和目标。由于空间所具有的这些新的特征,一些人认为,在当代“空间”具有本体论的意义。爱德华·索亚据此提出要建立一种“深刻的空间化历史唯物主义”。他说,“自1980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内部发出了对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最初呼唤……在历史唯物主义以及更广泛的批判理论框架中引入空间,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增量变化,即将另外一种新颖的变项或模式并入那些古老且未受质疑的最重要的叙事。”69在他看来,将空间引入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中,才能弥补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理论在这方面的空白,同时,“现代地理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久违的邂逅,预示着双方交互影响的开始。”70这是建立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重要途径。实际上,爱德华·索亚的这种观点深受列斐伏尔的影响,晚年列斐伏尔试图用“空间本体论”来代替“社会历史辩证法”,或者说使历史辩证法向“空间化”转向。他在晚年提出了三重性辩证法,也就是在社会性、历史性维度之外,他又加上第三种维度即空间性。在他看来,马克思所说的再生产只是在空间中的“物质生产”,而没有看到在后工业社会,生产已经突破空间的限制,并且再生产已经表现为“生产关系的生产”,空间生产在后工业社会占据主导地位。概言之,“空间”向“空间的生产”转变的直接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新的阶段。在这个社会阶段,过剩的资本要为自身寻找新的出路,“空间生产是资本主义通过世界的生产、通过世界市场的生产跨越它的局限的一个主要方法。”这样,资本冲破了地域、国家、民族、宗教等的限制,具有操纵全球的可能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资本主义的这个阶段称为发达工业社会,后来人们称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后工业社会,进而理解为“消费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生产不再占据主导地位,消费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人物马尔库塞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指出了消费在发达工业社会中的核心地位,及至后来英国社会学家鲍曼、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等进一步指出,在今天,人们消费的已经不是物质本身,而是物被人们赋予的符号象征。符号消费还具有建构身份、区分社会层次和差异的作用。消费作为这个时代的根本特征,已经在一切领域包括人的心灵打上了烙印。空间生产无疑具有消费主义的特征,它已经成为消费社会赖以维持的主要手段,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通过空间的使用而得以再生产,空间生产本身演变成为一种新的统治形式。列斐伏尔把这样的统治形式称为“受消费控制的科层社会”。显然,这种观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的延续,当代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统治的形式已经由一种以强权为特征的“统治”转为“控制”,这种控制看起来较温和,实质上却更加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生活本身。同时“因为空间带有消费主义的特征,所以空间把消费主义关系(如个人主义、商品化等)的形式投射到全部的日常生活之中。”总之,空间生产作为资本的新载体,它与消费社会的合流既成为消费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执行着维护现行统治的政治功能。二、从消费主义到城市文化的“文化工业”以消费主义观念为指导的全球性空间生产模式,正在被疯狂地普及与复制,这个空间生产的产品既是具体的,如房地产、公路、机场、运输工具等,同时又包含抽象的,如银行、信息、技术、商业服务等无形的东西。不可否认,这个空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力量。然而随着空间越来越广泛地被分割、制造、生产与出售,一个被制造出来的世界拔地而起。在这个世界里的一切甚至连同地底、空中、水、光线等都是商品。这样的空间借助现代科技的手段、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运转,逐渐形成了一个消除了所有差异的、均质的、任何元素都可以交换的商业空间。它将带来自然、城市文化乃至人的生存方式的同一。首先,自然界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被泯灭了,甚至可以说自然界已经被空间生产扼杀。继尼采所说“上帝已死”之后,自然亦在渐行渐远。列斐伏尔区别了自然界与人类生产产品的不同,他把自然界的创造物称为“作品(work)”,而把人类生产的结果称为“产品(product)”。两者的区别在于作品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而产品则可以完全被复制与替代,我们正在用越来越多的产品去取代作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本雅明把我们的时代称为“机械复制时代”。在今天,种种“反自然”的东西,如消费主义、资本、符号、网络等等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多地占据更主要的地位,空间被不断复制,钢筋水泥覆盖并扼杀了自然的生机与创造力。随着空间产品的不断扩张,自然作品的独特性将更多地被产品所取代,人们面对的将是被制造与生产出来、可以复制的、无差异的人造自然。另外,空间生产的另一结果是形成“无地方”特色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与无差异城市文化的形成,也就是该空间原有的社会生活的多样性与城市文化的特色被瓦解与颠覆。空间生产一方面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满足城市人口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又更为彻底地把消费主义的逻辑内化到城市空间的规划中。这种以消费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空间使用主张,首先关注的是空间的经济价值,如果空间本身具有的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也被重视的话,那么显然更被看重的是它所蕴涵的商机与市场价值。新城市空间的生产都是在大拆迁的基础上开展的,这意味着原有土著居民的离去及其原有生活方式的被拆解,那些与原有建筑和居民相关的独特味道、记忆等也必然远逝。新城市空间的生产更多关注的是现代化的程度、消费的便捷而不是人文和历史。纵观我们周围的新城区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基本都是高档住宅、高速公路、商业圈、绿地、霓虹灯等等,我们很难从外观上找出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别。城市空间这种外在的同一实际上体现了城市文化之间差异性的丧失。建筑的符号意义在今天表述的不是文化与历史,不是地域间的不同差异,而是不同的社会阶层及该阶层的社会地位与购买力。可以说,现代城市建筑的话语最为彻底地传达了消费主义的精髓。然而,被生产出来的空间是由人所创造出来的,这样的空间实际上是人的观点与思想外化的结果,无地方性空间的生产模式本身实际上反映了人在思想上的同一与趋同。人的思想与心灵已经被消费所操纵,消费精神占据了人的全部心灵,消费主义造就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西方马克思主义早在20世纪已经对大众文化展开了批判,随后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用以指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可以说,在那一时期思想家们对文化的批判还包含一种对技术理性的反思。而在当代,消费文化的提出则是对这种文化批判思想的进一步的、更具有我们时代特点的表达,借助技术与大众传媒的手段,消费文化更加赤裸而有效地激起人们心理上的商品饥饿,消费是它的唯一目标。在此意义上,弗洛姆宣称:“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消费成为人的灵魂,商品作为最终的目标,人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功能要素,丧失其独特性而成为“单向度的人”。空间产品作为具有无限潜力的、全新的消费增长领域,它的生产与运行原则体现的都是消费主义的精神。无地域性特征的空间产品恰好是人的公式化、功能化的体现,而生活在这种消费的空间中,又是对人的功能化的加强,两者互相渗透,建构了一个事物林立的客观世界。三、种新型的道路与文化模式空间与资本、空间与政治、空间与文化正在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联姻,让空间服从资本、为政治服务,并通过对空间的控制而彻底规划人们的生活,几乎成为空间生产的准则。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更多地与密集的住宅、拥挤的交通、大型商圈、网络通信等联系起来,人不但淹没在空间中的物中,更被空间本身所遮蔽。那么,空间生产、消费社会最终会将人类带向何方呢?早在20世纪末期美国金融危机还没有爆发之前,俄罗斯学者B.斯焦宾就已经指出,建立在技术进步基础上的消费社会的西方文明模式如果继续向前发展,人类将面临不可逆转的灾难。他说,“我曾经讲过和写过,现代全球问题的解决大概只有在下面的情况下才可能,即向文明发展的新类型过度,这个类型的基础是与技术文明价值体现不同的另外一个价值体系。”实际上,有别于消费文化的另一种声音早已经在20世纪的天空响起,只是这种声音还没有被消费社会中更多的人听见,但是随着现实中如金融危机、环境危机、信仰缺失、物欲横流等种种问题的出现与加深,思想家们越来越多地探讨另一种不同的道路与文化模式,以此来对抗资本的无限扩张、对抗无差异空间的形成及人的功能化存在。20世纪中晚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兴起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过程哲学、新神学等诸多思想流派,都在试图克服这种发展模式并探讨可能的解决途径。无论这些思想流派的观点多么的迥然不同甚至存在冲突,他们的思想中都存在着这样的共同之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认为,生态危机与自然将遭受灭顶之灾是消费社会造成的直接恶果,如果人类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必将毁灭自身。对此,他们从各个角度进行了剖析: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从资本主义制度的角度分析了造成系列危机的原因;过程哲学家们则认为应当把自然当做一个具有“神性”的主体看待才能免于崩溃的危险。总之,这些思想家的目标都是对抗资本的无限扩张引发的各种灾难,空间产品作为资本增值的新领地无疑是消费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认为,只有提供一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才能摆脱人类面临的系列危机。显然,这些思想家们试图在理论上寻找另外一种可能的解决途径,但这毕竟是哲学家们在书斋中发出的呼唤,面对空间产品与消费社会的合流,现实的抵抗力量来自何方?实际上,马克思早就预言了资本将是摧毁资本本身及其一切变形的根本力量,因为“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界限,这些界限在资本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