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未来农民金融需求及金融服务供给_第1页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未来农民金融需求及金融服务供给_第2页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未来农民金融需求及金融服务供给_第3页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未来农民金融需求及金融服务供给_第4页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未来农民金融需求及金融服务供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未来农民金融需求及金融服务供给

作为最基本的金融资产,现金融资产已成为农村和农民日常生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手段。据统计,中国农村金融比率——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存款与农村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由1979年的18.74%提高到1997年的57.4%(张元红,1998)。金融服务于经济的作用日益凸现,以至于成为影响未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走势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了解目前经济转型期农村金融活动,尤其是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制度上探寻建立符合新经济增长方式的农村储蓄及贷款机制,不仅是中国农村经济深化改革的要求,也是跨世纪中国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为此,1998年我们对广东省东莞雁田村、浙江省温州项东村、湖北省汉川福星村、山西省原平屯瓦村和陕西省商州王涧村农民金融服务需求和金融部门的服务供给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现阶段农民储蓄和信贷行为进行了分析,对金融部门改革和未来发展提出了我们的基本看法。一、农民的经济和金融部门的经济和金融服务(一)农民对储蓄服务的需求分析1.农民现金节余分配的动机如果将农民现金节余处置分为两类,一类是农民自己进行直接投资和消费,另一类是通过金融市场进行分配和投资,那么第一类应该包括农民手持现金、直接投资和消费,第二类则包括银行储蓄、购买证券以及民间借贷等。根据我们的调查,农民现金节余处置选择银行储蓄、购买证券以及从事民间借贷的频率,要高于直接投资和消费的频率(表1)。在国家实行6次降息后,储蓄作为农民现金节余首选处置的地位依然没有发生变化,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农民缺少正常金融投资渠道和机会;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金融部门存在良好的发展前景。农民现金节余处置为什么会首选储蓄?农民选择储蓄的动机是什么?农民储蓄目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类,即谨慎储蓄和积累储蓄。谨慎储蓄在某种意义上又可视为保险替代,目的是保障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应急之需,如治病、养老、应付天灾人祸等。这类储蓄实际上是农民自动保险,是对目前农村保险服务严重欠缺的必然反映。当然,即使是最发达的保险市场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此类储蓄。农民积累储蓄中绝大部分属于有明确指向的目的储蓄,如子女教育、建房和未来投资、婚丧嫁娶以及购置耐用消费品。少部分没有明确目的。尽管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金融机构的个人储蓄帐户都不能为商务交易活动服务,如支票、转帐等业务,信用卡等金融工具普及率很低,但这并没有影响农民将钱存入银行的积极性。农民将钱存入银行而不是放在家中或其它什么地方的重要原因:①安全性——农民认为钱存在银行比放在家里安全可靠;②灵活性——储蓄存取随意、灵活方便,可以在满足安全的前提下,满足农民突发性金融使用需求;③盈利性——获取一定利息收入(表2)。2.农村金融基层网点的服务对象是农民与金融机构的关系市场经济提高了农民对储蓄的认知,但并不意味着所有金融机构都会得到农民的储蓄青睐。截止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各类银行机构40家,保险公司21家,城乡信用合作社5万多家,信托、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550多家,外资银行和营业性金融机构162家,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540家(国家统计局,1998)。在农村,不仅有国有商业银行、历史悠久且正规合法的信用合作社、官办但不是十分合法的合作基金会,而且还有形式各异、性质不同的民间金融等多种金融机构存在;不但各金融机构的业务分工和服务对象边界较清晰,而且储蓄利息也存在很大差异(表3)。因此,农民选择金融机构储蓄的行为差异较大,比如在广东,农民更愿意选择国有商业银行储蓄以降低金融风险;在温州,农民更愿意将钱用于民间“入会”,而不是选择国有商业银行储蓄。但总的情况表明,农民与金融机构的空间距离远近,金融机构的信用安全程度,农民在金融机构的储蓄变现能力,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是影响农民到这家而不是另一家金融机构储蓄的重要因素(表4)。由此看来,农村金融基层网点要想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储蓄服务,吸引更多的农民储蓄,必须在规模经营的前提下缩短与农民的空间距离;改善自身经营状况,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储蓄变现能力和金融服务质量。(二)供应储蓄服务对农民储蓄需求的影响1.我国金融市场的利率差异形成国有商业银行相继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以及非正式金融组织1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出现,给个人储蓄动员引入了利率竞争机制。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在利率政策上的差异,是两者市场分占的基础。那么,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上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储蓄利率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这种差异对农民储蓄需求存在何种影响?这种差异能否通过市场自身的功能来熨平?根据马克思平均利润率学说,由于资本劳动比率不同,行业间的利润率是不同的。但是通过生产要素在不同行业的自由进出,竞争将使不同行业的利润平均化,2农村金融市场储蓄利率最终趋向同一。金融竞争已使不同金融机构的利率下降和趋于接近,但利率差别客观存在的现实依然没有改变。在农村各种金融机构中,信用社和合作基金会的储蓄利率属于中间档次,即储蓄利率高于国有商业银行,但低于民间金融机构,如浙江民间金融机构存款利息比信用社高1.7分左右(月息)(王晓毅,1998)。储蓄利率高低对农民储蓄一般会产生如下明显影响:在民间金融比较发达的温州地区,农民一般将钱存入民间各种各样的“会”或民营金融机构,而不是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在民间金融不发达、甚至没有出现民间金融的地区,农民喜欢选择利息稍高的合作基金会和信用社储蓄(李人庆,1998),并已迫使这些地区农业银行退出乡镇以下储蓄市场。我国储蓄利率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国家对正式金融机构利率实行控制;第二,金融机构的管理成本;第三,储蓄资金转换为贷款后的放贷机会成本;第四,金融机构的风险费;第五,金融业务的特许经营范围和种类。其中,国家对正式金融部门实行利率控制是储蓄利率差异形成的最直接原因。正式金融机构利率是根据国家需要由国家制定,而不是由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因而带有较强的政策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正式金融机构不得违反利率政策私自提高或降低储蓄利率。信用社虽可实行浮动利率,但浮动范围须经国家批准。非正式金融机构储蓄利率不受国家利率政策的控制,因而它的形成完全是市场行为,是以农村局部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为基础,是资金市场价格的真实反映。所以,尽管非正式金融机构的储蓄利率较高,但其通过储蓄转换产生的放贷机会收入足以弥补储蓄成本并能盈利,因而能够被市场接受。2.超过利率的储蓄服务的提供受到影响(1)开启普商业的全国市场,开展金融生存业务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其它金融机构不可比的储蓄服务供给优势:①工作人员素质高,管理规范;②服务手段先进,服务功能较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利用自己的营业网络可以实现县域、省域和全国范围内金融储蓄连网,开通24小时电子汇兑业务,办理全国范围内往来业务结算、境外结算和结汇业务,办理信汇、电汇、汇票业务。国有商业银行信誉高,储蓄有安全保障。随着“广国投”事件的发生,人们对金融储蓄风险和安全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会,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将钱存入安全系数较高的国有商业银行。(2)不同的员工,不同的员工,都有主动到民间金融机构的过大量民间金融机构的负责人,或者是社区领导,或者是社区中有地位的“显贵”,或者是社区里大姓家族的权威人物,因此,不仅社区成员或出于照顾面子、或为了今后生产和生活方便主动到民间金融机构储蓄,就是社区中一些外来人员,也会主动去民间金融机构储蓄。民间金融机构利用社区成员的人际关系,特别是血缘关系,上门提供储蓄服务,很少遭到拒绝,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社都不可能这样做。(3)国家社会金融机构筹资服务供给竞争优势分析信用社作为社区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不但具有贴近农民,直接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特点,而且有直接吸收农民入股资金,使农民成为信用社的股东和管理者,成为信用社主人的制度优势。这一制度优势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所不具备的,理应成为信用社发展的推动力,成为吸引农民储蓄的有力武器。然而,从当前信用社运行的结果看,这种制度优势不但未能在发展中巩固和发扬,相反,正逐渐消失。在很多地区,农民已不愿意到信用社储蓄。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民间金融机构在储蓄服务供给竞争中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其中,一些劣势可以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增加服务项目、加强服务措施消除,但有一些劣势是不容易消除的,有些优势也是不可能共享的。正是这种差异,形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不同金融机构储蓄服务供给的互补与共存。二、农民对贷款和贷款的需求(一)农民生活性借贷用途的特征1.农民有贷款需求吗?尽管我国农民从事的农业生产或家庭工商业规模不大,以及家庭生活消费规模有限,但依然有金融贷款服务需求(表5)。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但农民贷款需求特点相差不大。第一,贷款需求较为普遍。在5村调查的256人中,有贷款需求的164人,占调查总数的64.06%。第二,贷款需求与人均收入呈明显负相关,即人均收入水平越高,贷款需求度越低。第三,生活性贷款需求超过生产性贷款需求。这一情况说明,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提高较快,但应付家庭突发事件的金融储备能力依然脆弱。这一情况在不同地区或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收入的农民中又有所不同。一般说来,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生活性借贷的比重较高,如屯瓦村高达83.3%,王涧村也有60.9%。就同一地区来看,低收入农民生活性借贷的比重又较高,王涧村最低人均收入组的5户成员,全部发生过需要依靠借贷度日的现象。随着人均收入提高,按人均收入分组显示的生活性借贷需求呈递减态势。第四,生产性贷款需求与人均收入水平呈正相关的增长态势。屯瓦村生产性贷款需求全部来自按人均收入排列的高收入组。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项东村和雁田村。以上情况不仅说明农民存在较强的贷款需求,同时也说明,金融机构必须采用针对性很强的差别式贷款供给,才能最终满足农民的多样化贷款需求。2.农民贷款用途。由于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作用,农民收入与支出在年际之间很不平衡,且波动较大。农民除了以储蓄来调节当前支出和未来支出外,在收入和储蓄都不足以应付当前支出的情况下,只能以借贷作为收入和储蓄不足的弥补手段。农民借贷主要用于生产和生活两方面,其中又以生活性借贷发生的频率较高。因此,我们将重点分析农民生活性借贷用途。生活性借贷主要是为了弥补当年收入和储蓄余额不足以满足生活性支出需要的融资行为。从这一点看,我们提出了农民生活性借贷用途与储蓄用途应该具有较大相似性,并通过借贷用途和储蓄目的的比较,说明农民依然重视储蓄的原因。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使一些原来在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承担的职能向市场和个人承担为主转化,并在医疗保险、社会劳动保障、教育等逐渐推向市场的背景下,增强了农民为应付以上几方面突发事件的储蓄意识。尽管生活应急、婚丧嫁娶、子女教育和建房四项分别在储蓄和借贷目的与用途中的排序有差别,但它们位居前四位的情况已经很好说明了两者的联系。(二)正式金融机构不愿为农民发放贷款农民贷款需求能否得到满足,在很大程度上是检验农村金融组织运行成效的标准。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农村金融组织在为农民、农业和农村服务方面比以前有了显著进步,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5村256人中有164人存在生活和生产贷款需求,但只有119人发生借贷,占有贷款需求人数的72.56%。其中,从国有商业银行得到贷款的只有4人,仅占贷款人的3.36%;从农村信用社得到贷款的有12人,占10.08%;从农村民间金融机构贷款的有103人,占86.55%。以此看出,绝大多数农民贷款需求主要是由民间金融机构解决。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农民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得到贷款呢?农民难以承担正常商业利率、向农民发放贷款的风险较大,构成了正式金融机构不愿向农民发放贷款的主要理由。但是,无论从国外或国内向农民发放小额贷款的情况看,农民还贷率甚至达到99.9%(刘文璞,1996)。而且,小额信贷实行滚动式还款和滚动式发放贷款,其年利率甚至要大大高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我们的农户调查也证明,1995年以来,福星村所在的沉湖镇向农户发放农业贷款共计40多万元,逾期不能归还的只有3万元,占发放贷款总额的7.5%,农民还款率最好。由此看来,所谓农民无法承受正常商业利率,向农民发放贷款存在高风险的假说是站不住脚的。正式金融组织不愿意向农民发放贷款的原因是:第一,贷款额度小,工作量大,贷款收入微薄。在我们的调查中,农民贷款规模一般在千元左右,最小的仅为一两百元。第二,借款人缺少有效抵押物。借款人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十分有限,主要是住房。对贷款违约者住房的剥夺,因执行上受到社会道德和基本生存问题的困扰,金融机构不愿采用住房抵押贷款的方式。同时,借款人又找不到其他有效的担保物。第三,缺少必要的信贷激励机制。农民贷款额度小、分散和较高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认为),使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社更愿意向企业贷款,或者为了完成年度贷款任务向企业贷款,而不愿意面对千家万户的农民个人贷款,特别是在缺少利益激励机制下更是如此。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农民较少或很难从国有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获得贷款。(三)农村民间金融利率下降的原因民间金融机构要想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生存,不仅需要有来自农民的金融需求,更重要的是通过满足农民金融需求获取利润。利率高低就成为民间金融能否生存首要条件。苏布拉塔·加塔克(1984)从供给的角度考察了乡村利率的决定过程。他认为,农村利息率基本上由管理费、风险费、放款的机会成本和垄断利润4个因素决定。由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费不会很高,同时,正式金融机构的储蓄利率是比较低的,所以放款的机会成本也很低。这样,乡村利率主要取决于风险费和垄断利润两个因素。在农村,如果农业产量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民的偿还能力相应提高,拖欠还款的概率就会降低,风险费会相应减少,导致利息率的降低。利息率的下降会进一步削弱放款人的垄断权力。然而,这种模型毕竟只是从供给角度来考虑问题,不能完全用这种模型解释我国农村民间利息率的形成过程。从我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的情况看,民间金融利率高低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第一,民间金融需求程度。在一些非农产业发达地区,资金需求增长远快于农民收入增长,因此,收入提高并不足以缓解资金的稀缺状况,进而不能削弱放款人的垄断权力。相反,有时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资金会变得更为紧缺,使放款人能够轻而易举地决定利率的高低。第二,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程度。正式金融部门大力介入农村金融市场,会使农村地区金融抑制得以缓解,使乡村利息率大幅度下降,更直接、有效地削弱乡村放款人的垄断地位。相反,如果加强金融抑制,则会进一步推动民间信用利率上扬。在农村的局部地区,金融抑制虽然得到了削弱,但正式金融进入并不充分,往往很容易造成民间金融的市场垄断,并形成较高的垄断利率。第三,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也会对农村民间信用市场产生极大影响。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较松的银根,会加大正规金融部门的竞争力,减少民间信用的市场份额,压低民间信用利率。反之,采用紧缩货币的宏观经济政策,会刺激民间利率更大幅度地上涨。由此可见,民间利率尽管远高于正式金融部门的利率,但它是局部金融市场真实资金价格的反映。不断增加的资金需求,以及正式金融进入不足,国家宏观金融政策脱离农村实际,是产生农村民间金融高利率的主要原因,也是民间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除此以外,不需要复杂的审批手续,没有僵化的规章制度,以人际关系为信用基础等,与现阶段农民借贷所希望的要求相适应。农民选择向谁借钱,主要是看与放款人(或者机构工作人员)之间有没有足够的关系,有关系并依靠关系对正式金融机构的贷款抵押和担保进行变通,可以从正式金融机构得到贷款,但绝大多数农民缺少这样的人际关系。因此,正式金融机构在农村的借贷过程中具有主动权,可供农民借贷选择的余地非常有限,从而迫使农民寻求民间金融支持,这样一来民间金融的生存和发展就有了空间。三、引入金融体系创新,为农民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制度、金融组织和金融工具创新。(一)金融体系与金融组织的创新1.规范个人信用环境,支持农村地区、企业信用社改革因以下原因陷入困境:①信用社一直受政府控制和领导,无论怎么改,都很难脱离“官”办的色彩,成为真正独立的合作金融机构;②信用社改革方案看起来比较合理,但在实践中却遭到了信用社内部干部和职工的抵制;③农民已很少将信用社看成是自己的金融组织,且信用社不良资产多,亏损严重,经营效益不好,对农民没有吸引力;④信用社很难做到民主管理;⑤要求信用社“不以赢利为目的”的改革方案脱离实际;⑥信用社经过多年发展,在全国已形成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已无法以一个统一的模式来规范信用社改革。所以,我们认为,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允许有不同形式的信用社存在。在落后地区可以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信用互助合作组织;在中等发展水平地区,可以是以服务为主,兼顾赢利的信用合作组织;在较发达地区,可以是以赢利为主,兼顾为社员服务的农村金融组织;在高度发达地区,可以成立农村合作银行。2.按照合作基金的性质和作用规定开展金融经济组织合作从近两年的情况看,将基金会撤消和并入信用社似不可行,而把基金会办成社区合作金融组织,则比把信用社办成合作金融组织更具有可行性。一是合作基金会发展历史不长,没有形成稳定的利益集团;二是已经有了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这样的制度框架;三是资本金来源于法律上属于社员集体所有的集体资金。把基金会办成社区合作金融组织,可以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形成与信用社的适度竞争,避免信用社垄断经营,同时通过金融服务,与信用社一道抑制民间金融。3.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自由借贷活动,注意一般个人民间借贷以其融资速度快、信息费用低、利率具弹性、服务态度好、渠道广、回收快、资金利用率高等优点而经久不衰。但其缺点也非常明显,高利贷、高风险、金融欺诈、隐蔽行强、不可控制等,有时会严重影响农村正常的金融秩序甚至社会稳定,必须进行规范。我们认为,对于一般个人之间的民间自由借贷活动,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