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规划设计摘要城市综合性公园是城市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供公共游览、观赏、休憩、锻炼身体、防灾避难的重要场所。研究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环境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国内外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分析闸北公园更新改造的规划设计以及改造前后的变化,深入研究了城市综合性公园在规划设计中所需要考虑的各类因素,包括功能分区、公园出入口、园路及广场、建筑小品、地形、给排水,以及园内植物的种植等,最后结合此次改造的特点,总结了城市综合性公园在规划设计中展现的新特点。通过以上研究,以期为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关键词:城市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闸北公园更新改造
目录1.前言 11.1研究背景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1.2.1国外研究现状 11.2.2国内研究现状 1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城市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概述 22.1规划设计的意义 22.2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规模与选址 .前言1.1研究背景最初城市公园的出现是为了弥补工业革命所造成的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在此后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公园绿地的重要功能和作用不断显现,城市综合性公园逐渐成为一种公益性的城市基础设施,被赋予了更多内涵。现代社会,城市综合性公园不仅弥补了城市绿地的不足,还集生态保护、游憩娱乐、美化环境、防灾避难、经济增值等多种功能于一身,是体现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规划设计是根据公园性质、地形地貌、自然植被、周边环境、居民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合理安排公园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设施配置、景观设计等构成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性公园游憩、观赏、环境保护等功能。城市综合性公园承载着多重功能,因此其规划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问题杂,既要满足各方面的功能要求,又要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所以研究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人民生活、环境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现状城市公园起源于西方工业革命,当时因为社会生产力的大力提升,引起社会结构重大变革,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城市开始不断扩大,城市环境也因人口剧增、工业发展而呈现出秩序混乱、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的态势。为改善城市环境、弥补城市绿地的不足,公园绿地开始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方面。1843年,英国兴建了以改善公众生活条件为初衷的伯肯海德公园,这被认为是第一个城市公园。另一个标志性的城市公园,就是著名的位于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设计师奥姆斯特德在建造时就指出“中央公园”的作用远大于普通的公园绿地——能隔绝城市噪音,能为市民提供宽阔的休憩空间,还促进了周边城市房地产开发。从纽约中央公园开始,“城市公园运动”在欧洲、北美掀起,大型的城市公园开始逐渐形成。此后随着“公园系统”概念的提出,城市公园不再局限于游逛场所,而是与城市的自然景观融合,并增加了人文历史、休闲娱乐、生态保护、抵御灾害等要素,逐渐形成了集多重功能于一身的城市综合性公园。1.2.2国内研究现状中国的城市公园起源于上海,同治七年(1868年)工部局建成的“公共花园”(现黄浦公园)是中国的第一座西式公园,之后随着上海租界的扩大和市政建设的不断完善,由西方人设计建造的各类城市公园不断涌现,如顾家宅公园、兆丰公园、虹口公园等。民国政府成立后城市规划走向正规,这一时期政府出资建设了一批公园,上海闸北公园(原名宋公园,又名教仁公园)就是最早建设的城市公园之一。在这段时间里,上海城市公园的功能较为单一,仅仅是市民娱乐游玩的一个公共场所;而且因为由西方传入,当时建造的公园大都以草坪林木、绿篱花坛、喷泉雕塑等元素为基础,基本上照搬了西欧传统园林风格。建国初期,由于经济刚刚起步,国家财力不足,上海将原有的古典园林进行修复改造,城市公园开始进入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阶段,主要是以服务城市居民、改善城市环境为目的。从五十年代开始,随着苏联经验在我国不断推广,苏联的“文化休息公园”概念开始引入,公园逐渐成为了举办群众性文体活动的群众机构,这一时期,政府在公园内大力兴建文化馆、图书馆、剧场、体育运动场等公共设施与建筑,减少了城市公园的园林观赏功能,但同时城市公园开始逐步形成功能分区,为后来综合性公园的功能设置提供了借鉴。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上海的公园建设基本停顿,发动群众植树造林,公园的功能在这一特殊时期转向农林生产。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公园建设逐步复苏,尤其在提出生态园林建设理念后,城市公园以拆墙透绿、免费开放的方式,将城市空间与园林绿化逐步融合起来,在规划设计上也更加注重功能的全面性和整体的合理性,因地制宜地合理安排各种景观要素和功能分区,不断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满足市民的要求。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目前,上海新建的综合性公园都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规划设计,符合城市发展规划要求,规划设计目的明确,能满足当前各方面的功能要求。而一些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公园,尽管历经多次改造,但是在设施、功能、环境、风格等方面仍存在落后于时代要求的不足。本文以上海老牌公园——闸北公园的更新改造的规划设计为例,深入分析在规划设计工程过程中,所需要考虑的公园功能分区、设施项目、景观设计、园林风格、地域文化等要素,加强对公园场地的分析、环境特色的挖掘,以及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规划设计中加大科技手段布局,建设“智慧型”公园,不断拓展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内涵。2.城市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概述2.1规划设计的意义公园的规划设计既要符合自然界生态循环的规则,又要合乎其服务大众的功能要求,是一个将公园各组成部分归类、整理、组合、协调的过程。其意义就在于通过全面考虑、总体协调,使公园各部门之间构成有机联系,妥善处理好公园与城市建设、公园近期建设与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满足环境保护、文化娱乐、休息游览、园林艺术等各方面的功能要求。以上海闸北公园此次更新改造为例,其改造原因就在于公园动静活动区域混杂,园路系统主次不明,水体水质较差,部分基础设施损害,从而导致公园的综合功能无法实现。静安区政府对闸北公园的规划设计目的明确,即通过调整公园活动场地和绿化布局,梳理现有建筑,完善排水、照明等基础设施,重新合理安排闸北公园的各个组织部分,将闸北公园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历史底蕴的城市综合性公园。2.2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规模与选址2.2.1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规模在2002年9月实施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将综合公园分为全市性综合公园和区域性综合公园,两者在面积规模、规划服务半径的要求有所不同(表2-1),这样设置是为了根据公园的规模和服务对象更合理地进行各级综合公园的配置。公园类型面积规模/hm2规划服务半径/m市级综合公园≥202000~3000区级综合公园≥101000~2000表2-1市级综合公园和区级综合公园的面积规模及服务半径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各地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差异很大,近年来居民的出行方式和休闲需求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实际工作中已经难以区别全市性综合公园和区域性综合公园。因此在2018年起实施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中,综合公园不再下设分类,且其规模下限规定为10hm2。类别名称内容要求综合公园内容丰富,适合开展各类户外活动,具有完善的游憩和配套管理服务设施的绿地。公园规模下限为10hm2;社区公园用地独立,具有基本的游憩和服务设施,主要为一定社区范围内居民就近开展日常休闲活动服务的绿地。公园规模下限为1hm2;独立用地,非附属绿地。专类公园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相应的游憩和服务设施的绿地。游园用地独立,规模较小或形状多样,方便居民就近进入,具有一定游憩功能的绿地。带状游园的宽度宜大于12m;绿化占地比例应≥65%。表2-2公园绿地的分类情况(CJJ/T85-2017)2.2.2城市综合性公园的选址城市综合性公园指内容丰富,适合开展各类户外活动,具有完善的游憩和配套管理服务设施的绿地,面向的服务群体是城市居民《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表2.0.4-1《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表2.0.4-12.2.3闸北公园的规模与布局闸北公园原系辛亥革命先烈宋教仁先生的墓园,原名宋公园,始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当时公园面积一百余亩(约6.6hm2)。1946年更名为教仁公园,向市民开放。50年代易名闸北公园,1981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历经多次改扩建,现在的闸北公园西临共和新路,南沿洛川东路,东至平型关路,北近延长路,总面积13.35hm2(图2-1)。闸北公园的整体布局大致呈东西向长方形,公园西部以宋教仁墓园为主体,其后有土山、荷花池;公园中部为主景区,由水体和岛屿形成公园的主体空间;主建筑春晖堂在湖东端,其余亭、榭、花廊等也多在岛中或沿湖岸而建;公园东部为林区、草坪、荷花池和儿童公园;公园东北角为园务管理区及区防汛物资堆放区。图2-1闸北公园平面图2.3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功能与定位图2-2闸北公园及周边地图(google地图)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规划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公园的功能要和使用者的要求符合。闸北公园位处中心城区(图2-2),紧靠南北高架和内环高架,周边居民社区密集,医院、学校、商业图2-2闸北公园及周边地图(google地图)街等周边配套齐全,公园一公里半径内只有零星绿地,从环境条件上看,闸北公园更多地侧重生态功能,如空气净化、调节湿度、减弱噪音等。从市民游览量来看,闸北公园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的游客总数达到465万,日均游客量1.3万人,周边市民对活动空间的需求量大,闸北公园是他们文体娱乐的一个重要场所。尽管闸北公园的前身是宋教仁墓园,但根据其当前所承担的功能和作用,闸北公园并不属于纪念类公园(纪念类公园属于专类公园),而是一个城市综合性公园。3.城市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分析3.1功能分区设计分析3.1.1功能区类型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功能分区大致可分为文化娱乐区、安静游览区、体育活动区、儿童活动区、公园管理区以及服务设施。文化娱乐区属于动态活动区,是市民进行游艺、表演等活动的区域,具有人流量大、活动噪音大的特点,应尽量设在地势平坦、与其他静态活动区有一定分隔的区域,防止打扰到公园内其他活动市民。安静游览区主要功能是供市民游览、休息、赏景的区域,属于静态活动区。静态活动区要求游人分布密度较小,自然景观分布集中,一般选取地形起伏、临水观景、视野开阔的区域,以创造水色山光、鸟语花香的环境。体育活动区也属于动态活动区,但体育活动区的场地相对更具专业性,市民可以在该区域开展运动活动,布局上要尽量靠近主干道,方便市民集散。儿童活动区在城市综合性公园面积中占比较小,主要设置儿童游戏活动的设施,例如滑梯、秋千、电子游戏设备等,这些设施要符合儿童身心健康的需求,设计必须简介、明快,确保安全性。公园管理区包括办公室、广播室、工具室、服务中心,应当设置在较为隐蔽的位置,避免出现在主要景观视野中,相对独立但也要便于开展公园的管理。服务设施的设置是根据公园的面积规模而定,例如大型的综合性公园可以设置医疗救助站、游客服务中心,而标识、垃圾箱、厕所等设施则要因地制宜,按照公园的布局来设置,为市民提供完善的服务。3.1.2闸北公园的功能分区分析公园的功能区应根据园内的资源特点来划分。闸北公园东西走向,以水体和岛屿为主体景观区,从功能分区上看,分为市民活动区、湖岛景观区、健身运动区、纪念园区、园务管理区等。改造前,闸北公园的水体被湖岛景观区和市民活动区相互分隔,活动区噪音无阻隔,影响园内其他区域市民活动,与静谧的中式园林风格不协调;西北角的活动广场设在湖岛景观区域内,场地混杂、动静不分,造成市民在活动中存在一定的场地冲突和活动干扰;市民活动的文化娱乐区面积相对较小,不能满足当前市民的活动需求;园务管理区分布零散,不便于进行公园事务的管理(图3-1)。图3-1闸北公园改造前功能分区改造后,闸北公园打通了园内的水系,将园内景观区域整合起来,突出以水体为核心的东西向景观空间骨架,将公园中心区域打造成安静游览区;扩大了文体娱乐区面积,并把文体娱乐区集中外移到湖岛景观区周围,合理分隔了动态活动区与静态活动区,便于市民日常集散和公园日常管理;儿童游戏区位置位于公园东面,靠近东大门入口,东西两侧分别是健身步道和健身广场,方便周边居民进出;零散、偏远的园务管理区改建为景观绿化,仅剩下中北部管理区以及东部的园务管理区。改建后的公园功能分区界定明确、分布合理、方便市民,进一步弱化了公园的纪念性功能,突出其城市公园的综合性功能(图3-2)。图3-2闸北公园改造后功能分区3.2出入口设计分析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出入口要位于人流主要来向和主要交通道路附近,尽可能连接园内的主要功能区或主要景观区,一般分为主要出入口、次要出入口和专用出入口。闸北公园共设有5个出入口,即2个主要出入口、1个次要出入口和2个园务管理专用出入口。其中西门出入口位于共和新路、洛川东路交口,交通便利,在改建后配套有停车场;东门出入口位于平型关路、洛川东路交口,周边是居民区,方便市民就近使用;次要出入口位于公园西北角,紧邻宋园茶艺馆,并在附近设置停车场;专用出入口一个位于公园东北角,平行于平型关路,临近公园的日常养护公司,方便日常养护人员的进出,另一个位于洛川东路上,供后勤车辆进出使用。此次闸北公园改造工程中,西门出入口(图3-3)进行了重点改造。西门入口区原为圆形广场,门前有大型铜茶壶和绿化带遮挡,标示性不强,并且阻碍该处人流通行;入口与主景区之间的主要干道被绿化、雕塑、配电房阻断,隔绝了主要出入口与中心湖景区的连接(图3-4)。图3-3改造前的西门入口处图3-4改造前西门入口示意图改造后,西门入口与人行道平行(图3-5),直接朝向共和新路,原来的门口圆形外广场改为内广场,大门比原来更加宽敞,拓宽了游客视野,公园的标示清晰、一目了然、简洁大气;门口设有游客服务中心、饮水机、公园信息栏等服务设施,便于游客日常服务使用;进门后主要干道延长,直通至院内主要水体景观区(图3-6),与湖内的翠幽岛相对,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图3-5改造后的西门入口图3-6改造后西门入口示意图3.3公园园路及广场设计分析图3-7改造前的园路与广场公园园路是公园的脉络,起到组织交通、引导游览的作用,主要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游憩道路以及专用道路。而广场就是道路的延伸,包括有交流集散场地、游息活动广场、生产管理场地等。图3-7改造前的园路与广场改造前的闸北公园的园路总体上并无明显主次(图3-7),主路、次路、游憩道相互交错,并存在尽端式道路,不利于公园的开放管理;活动广场虽然有主干道连接,但是路线复杂,不便于市民进出,且活动广场占据了公园中心位置,影响整个园区的安静休息;主路、次路的铺装没有区别,都是使用普通渗水砖,显得十分厚重,与公园旖旎的自然风情、轻松的休闲氛围不符。图3-8改造后的园路与广场闸北公园改造后水系连成一体,公园主要道路围绕公园湖岛观景区,形成东西连接的环状结构;公园的次要道路则以南北为主,将主路与游憩小道连接起来,形成主次分明的公园路网结构,并把原来部分道路的死角路段全面打开,扩大了游园空间,视觉空间更优化(图3-8)。在园路的铺装上,入口、步道、活动区域使用的材料各不相同,具有明确的识别性(图3-9);部分广场和园路使用了透水铺装,增强排水功能;市民健身步道成独立环形,颜色、材质与公园其他道路具有明显区别,突出其专项功能性(图3-10)。活动广场调整后外移出主要景区,安静休息区与活动喧闹区之间有明显隔离;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四个活动广场均匀分布在公园主路上,市民进出顺畅、便于集散;体育专用广场和儿童游戏广场由次路连接,通过园路与市民活动广场形成自然隔离,避免了不同活动群体之间的打扰。3.4建筑小品设计分析城市综合性公园建筑的风格、位置以及空间布局都应当按照各自功能,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既要主次分明、轴线明确,又要高低错落、自由穿插,同时兼具造型美观协调、具有地域特色。闸北公园最为著名、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就是宋教仁墓(图3-11)与钱氏宗祠(图3-12),前者建于1914年,后者建于1918年,都是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完善且具有浓厚的历史感。园内还有白鹭塘水榭亭、鸣凤亭、歌舞长廊、古戏台等多处中式建筑,但是大多是现代建造或改造,在材料、色彩等细节方面缺少了历史的厚重感。除传统中式建筑外,园内其他建筑都是现代造型,如春来茶馆、游船码头、管理办公建筑、入口大门建筑等。因此,改造前闸北公园的建筑风格凌乱,色彩各异,与周边景观没有达到统一和谐。此次改造,重点就是凸显闸北公园的历史底蕴和中式风格,除宋教仁墓、钱氏宗祠以外,其他建筑小品都统一了建筑风格,按照中式传统建筑营造做法,对原有的亭廊进行整修;对现代造型的建筑进行了改建,采用简约的中式风格,色彩上主要使用黑、白两色,以体现中式建筑“黑瓦白墙”的建筑色彩(图3-13)。同时,新增的路灯、栏杆等设施式样也尽量采用与中式风格较为一致的风格,确保公园建筑的协调与统一(图3-14、3-15)。3.5地形设计分析公园地形是公园空间构成的基础,主要分为陆地和水体两部分。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地形设计是对公园原有地形、地貌进行工程结构和艺术造型的改造设计,要充分利用原地形、景观条件,创造出自然和谐的景观骨架。闸北公园的地形总体呈现南高北低、四周高中间低的高差形式;公园以自然观赏水体为主,改造前水体面积约1.6hm2,水面宽狭不一,岸线曲折多变,与两个大岛、一个半岛形成公园主景区;公园陆地以平地为主,坡地较少,便于市民开展文体活动,景观开朗但缺少层次。改造后的闸北公园水体面积约1.7hm2,陆地面积基本不变,地形最大的变化一是打通了水系,二是营造了高低起伏的地形。原本中心水体与东部荷花池之间相隔春晖堂(即钱氏宗祠建筑体),互不连通,影响了水体循环,也不利于公园整体景观设计。现在在两个水体间新增一个连通水体,结合春晖堂改建工程,形成了一个水院空间。虽然新增水体面积仅0.1hm2,但从效果上看,它将公园水体连接形成完整水系,增强水体循环、改善水质质量、新添水景景观,对公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增加公园景观高低错落的层次感,此次改造将园内的半岛作为重点改建区域之一,利用原有的景观和地形,建设“台地梅园”(图3-15、3-16)——通过建设Z字型坡道,将绿化景观层层递进,形成从上而下的景观效应;坡道最高处设置观景平台以及滨水步道,扩展观景视野,将水景、绿景有机融合,提升了公园的景观效果。3.6给排水设计城市综合性公园的给排水设计要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并根据场地的地质情况、水文条件、气候特征以及原有的给排水工程设施等条件,综合考虑并确定。闸北公园地处市中心,给水系统完备,园内有自然水系,且上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级分明、雨量充沛,改造时只需根据公园功能分区、景观分布来制定给水方案,合理规划给水管网的布置。相对给水设计,闸北公园的排水较为复杂,因为公园水体自成体系,水体循环不足,水下淤泥严重,影响公园自然排水。通过改造,闸北公园一是连通水体、增强水循环,二是对水体进行整体清淤,三是结合海绵城市设计,增加水体过滤、循环、处理等设备,三是加固和修复部分驳岸,全面改善水质、优化公园排水,让靠近湖体区域的雨水自然排入水体,其他区域排入市政管道,分解市政排水管网压力(图3-17)。3.7植物种植设计城市综合性公园的面积都在10hm2以上,功能分区多,所以植物种植不仅要遵循公园植物种植的一般规律,同时也应结合公园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闸北公园景观设计一直是以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为主,东侧的种植搭配较为粗犷,植被高大,长势良好;西侧有宋教仁墓和湖心三岛,陵墓周围龙柏、玉兰环绕,突显庄严肃穆感;湖心三岛的植物茂密,但缺少活动空间,亲和力不强。改造前,园内因为绿植茂密,整体较为阴郁,林下空间阴暗,给人感觉较为压抑。从植物配置上看,公园植被以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和花灌木为主要骨架树种,附以桂花、泡桐、紫薇等园林树种,共同构成公园的主要植被空间。在此次改造中,闸北公园园内植被绿化布局基本保持不变,仅通过抽稀、修剪、更换、移植等方式进行绿化改造,并结合功能分区特点,侧重各有不同。西大门入口区域新建林荫大道营造色叶大乔木景观(图3-18),视野开阔、没有阻挡,更好地向游人展示前方水域景色;新建的滨水广场结合地形改造,遍植梅花,形成台地梅园这一亮点植物景观;西侧古戏台院落内种植两株大规格红枫,与改建后的大小两座院落形成“双枫双院”的建筑景观(图3-19);湖心区域则通过抽稀苗木、增添季节性花镜,让原来密闭、阴暗的小岛转变为公园核心景观,游客可根据四季欣赏不同景致的花境(图3-20);中心湖底种植沉水植物,钱氏宗祠周边增植花灌木,用以改善景观效果;东侧活动区保留原大乔木,并增植大型遮阴落叶乔木,为市民文体活动提供良好遮阴效果。在植物配置上,基本保留闸北公园原有的大树,通过抽稀手段,“凿空”了林下空间(图3-21),增加园内原有花灌木的品种,将玉兰、海棠、樱花、石榴等园内植物进行了重组,并增加了一些中国传统的花卉,使闸北公园形成以大树为主景的植物景观设计,并伴随着四季,演绎变化出不同的风景。4.城市综合性公园的展望与构想4.1突出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城市综合性公园是城市的绿“肺”,比起弥补天然绿地消退和不足,它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净化空气水体、调节气候温度、降低噪音污染、监测城市环境。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的园林绿化专家便已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观点,党的十八大后生态文明建设更是被列入五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在规划设计城市综合性公园的过程中,园林绿化生态作用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在满足人们休闲游憩活动的同时,更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闸北公园的改造原因之一就是公园水体淤泥严重,流动性弱,水质较差,公园的生态净化功能不仅没有发挥作用,相反还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公园环境,因此在改造中对水体进行整体表层清淤,改善水体质量,并采用生态草沟作为道路排水的主要方式,对排水草沟侧的绿地地形进行微调,通过过滤拦截径流中的悬浮物、污染物,处理由于降雨冲刷产生的面源污染。在规划设计还中采用了“海绵城市”新技术,在公园园路、水体沿岸步道的铺装材料采用上,都使用透水的混凝土、陶瓷砖、砾石铺装(图4-1、4-2),下雨时可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可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使水体形成自主循环系统,充分发挥了“渗、滞、蓄、净、用、排”的生态功能。4.2强化地域性风貌特点城市综合性公园是展示城市文化的一个窗口,上海的城市公园始于开埠通商,西方开放式的新型园林出现,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发生了强烈碰撞,形成了多样园林风格并存、中西合璧的局面。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沉淀和酝酿后,上海的城市公园在规划设计上更加注重对公园场地的分析和地域环境特色的发掘。闸北公园在改造规划之初就已明确总目标是“建设静安区最具历史底蕴的综合公园”,因此无论是园林风貌、建筑风格、绿植配置、景观设计,都作了基础性保留,只是通过调整公园布局、强化中式古典园林特色,来进一步提升公园的整体水平。改造的第一个特点在于水体的营造,连通水系、净化水质,增加临水空间,重塑湖心三岛景观,将闸北公园的水体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第二个特点是统一了建筑风格,无论是历史建筑还是新建建筑,统一使用中式建筑风格,从风格上体现出闸北公园的悠久历史。第三个特点是深入分析了公园场地的使用情况,包括噪音扰民、场地冲突、夜间空间利用率等问题,在规划设计中实施“动、静”活动区域分区,将市民活动广场化整为零,活动场地总体分散、相对集中,便于园方管理的同时,也满足了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第四个特点就是园内原有的古树名木、乔木、绿植大多都保留完好,例如为建设林荫大道,将部分大型乔木进行移栽,而在改造区域长势良好的灌木或小乔木也都搬迁移栽至背景绿化区域,补充下木的种植密度。尽管改造升级后的闸北公园有了新面貌,但是改造并没有改变它的风貌特点,相反它的历史特色更加清晰地呈现在市民眼前(图4-3、4-4)。4.3充分运用智能化技术在“互联网+”与各行各业广泛融合的今天,智慧型公园的建设也逐渐纳入到城市综合公园的规划设计理念中去。北京市于2018年5月率先出台了《北京市智慧公园建设指导书》,明确定义智慧公园是指“在公园中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只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服务、管理、养护过程进行数字化表达、智能控制和管理,实现与游人互感、互知、互动的公园”(图4-5、4-6)。上海近两年也在积极推进智慧公园建设,通过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增加公园的管理服务能力。闸北公园在改造规划时也考虑到建设成为智慧公园是未来城市综合性公园的一个新方向,将加强公园智能化技术手段也列入此次改造项目之一。一是针对公园广播系统、监控系统缺失问题,增建相关基础设施,公共广播系统兼顾背景音乐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包括视频监控、周届防范、紧急求助等系统。二是建设无线局域网络、游客量统计、电子信息屏等智能设施,方便市民游客接收各类信息,实时掌握公园情况。三是升级改造园内厕所,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证券公司围护桩施工合同
- 道路施工队合作协议
- 农村房屋拆迁补偿合同
- 剧院排水设施安装合同
- 培训零售环境防疫措施
- 医疗器械招投标规范解读
- 无抵押企业借款合同
- 通信设备质量管理办法
- 商业综合体二手房交易合同范文
- 制造执行系统操作与应用课件 3-4-2典型离散制造工艺
- 某幼儿园食品贮存管理制度培训
- 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柱塞泵工作原理动画演示
- 幼儿园开展“一对一倾听”的实践与反思
- 空中乘务生涯发展
- 盐田采盐生产示范
- 科室院感自查报告
- 2024年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客情关系维护技巧课件
- 《小学急救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