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阜阳市实验中学高二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阜阳市实验中学高二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阜阳市实验中学高二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阜阳市实验中学高二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阜阳市实验中学高二化学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阜阳市实验中学高二化学月考试

卷含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硫代硫酸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A+H2S0l=Na2S0l+S02t+SI+HQ,下

列各组实验出现浑浊的先后顺序是()

反应Na2s2O3溶液稀硫酸

温度c/c/

验V/mLV/mL

rc(mol/L)(mol/L)

①10100.1500.05

②10100.05100.1

③30100.05100.1

A.③②①B.②①③

C.①②③D.①③②

参考答案:

A

2.钛(22Ti)金属常被称为未来钢铁。钛有"Ti、"Ti、“Ti、4叮i、5OTi等同位素,下列

关于金属钛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上述钛原子中,中子数不可能为22B.钛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第四周期

C.钛的不同同位素在周期表中处于不同的位置D.钛元素属于d区的过渡元素

参考答案:

C

3.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石油的分储B.苯酚在空气中变粉红色C.煤的干储D.重油的裂

参考答案:

A

4.常温下,甲、乙两杯醋酸稀溶液,甲的pH=a,乙的pH=a+l,下列叙述的判断

正确的是()

A.甲中水电离出来的H,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乙中水电离出来的H'的物质的量浓度

的10倍

B.中和等物质的量的NaOH溶液需甲、乙两杯醋酸溶液的体积,10V(甲)=V

(乙)

C.物质的量浓度c(甲)>10c(乙)

D.甲中的c(0H")为乙中的c(0H-)的10倍

参考答案:

C

5.据报道,科学家开发出了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新型催化剂。下列有关水分解过程

的能量变化示意图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

B

6.下面有关离子晶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

A.Imol氯化钠中有NA个NaCl分子

B.氯化钠晶体中,每个Na*周围距离相等的Na.共有6个

C.氯化葩晶体中,每个周围紧邻8个C「

D.平均每个NaCl晶胞中有4个Na:4个Cl「

参考答案:

AB

7.7()()℃时,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CO和H2O,发生反应:

CO(g)+H2O(g)=CO2+H2(g)反应过程中不同条件下达到平衡时测定的部分数

据见下表(表中tl>t2):

反应时间/minn(CO)/moln(H2。)/mol

01.200.60

ti0.8()

t20.20

下列说不正确的是()

A.反应在timin内的平均速率为v(H2)=0.40/timol-L'-min1

B.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起始时向容器中充入0.60molCO和1.20molH2O,到达平

衡时,n(CO2)=0.40molo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向平衡体系中再通入().2()molH2O(g),与原平衡相比,达

到新平衡时CO转化率增大,H2O的体积分数增大

D.温度升至800C,上述反应平衡常数变为1.64,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参考答案:

C

8.一定条件下,在一恒容密闭容器中,能表示反应X(g)+2Y(g)?2Z(g)一定达到化

学平衡状态的是()

①容器中气体的密度不再发生变化

②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③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④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Z,同时生成2nmolY.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参考答案:

B

考点: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等不

再发生变化,可由此进行判断.

解答:解: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容器的体积不变,所以密度

始终不变,所以不能根据密度判断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

②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X、Y、Z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所以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

态,故正确;

③该反应的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改变,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所

以压强不再变化,所以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

④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单位时间内生成2nmolZ,同时生成2nmolY,如果单位时

间内生成nmolZ,同时生成2nmolY,该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

相等但不等于0,且必须是同一物质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9.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iSO?和一定量0”发生反应2S0.+0.,_t2S0;i,当

反应进行到4min时,测得〃(S0z)=0.6moL若反应进行到2min时,容器中SOz的物质的

量是

A.等于1.3molB.小于1.3molC.大于1.4molD.等于1.4mol

参考答案:

B

10.已知25c时有关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

弱酸化学式

CIhCOOHIICNIl2C0:!

电离平衡常A;=4.3X10-7

1.8X1034.9X10-10

数(25℃)^=5.6X10-n

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等物质的量浓度的各溶液pH关系为:pH(NaCN)>pH(Na2c03)>pH(CH3C00Na)

——_L

B.amol•LHCN溶液与6moi•LW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中c(Na)

>c(CN-),则a—定大于6

C.冰醋酸中逐滴加水,则溶液的导电性、电离度均先增大后减小

_1_—

I).NaHCOs和Na2c混合溶液中,一定存在c(Na)+c(H)=c(OH)+c(HCO)+

2c(CO)

参考答案:

D

11.室温下,在pH=12的强碱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为()

A.1.0x107moI?L1B.1.0x106mol?L->

C.1.0x102mol?L''D.1.0x10-l2mol?L-1

参考答案:

D

【考点】水的电离.

14+

【分析】室温时,Kw=lxl0,根据c(H分xc(0H)=1x10%以及H2O?H+OHif

算.

【解答】解:室温时,Kw=lxiox,则

2+

pH=12的某溶液中c(OH)=1x10mol/L,可碱溶液中,根据c(H)xc(OH)=1x10

则c(H+)=lxlO'12moVL,

又H2O?H++OH,

则由水电离的c(OH)=c(H+)=1x10l2mol/L,

如为水解呈碱性的溶液,则由水电离的c(OH)=lxlOl2moVL,

故选D.

12.标准状况下,将5.6L由CO、CH*C2H4、C2H2组成的混合气体与I8LO2混

合于某密闭容器中点燃,反应完成后再恢复到原状况,得CO2气体7.50L,则下

列判断正确的是

A.反应完成后,02有剩余

B.原混合气体中,C2H4与C2H2的体积共为L9L

C.反应完成后,生成水的质量为9g

D.原混合气体中,CO与CH4的体积比一定为1:1

参考答案:

AB

13.下列物质不含羟基的是()

参考答案:

B

1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原子晶体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熔沸点越高

B.分子晶体中,分子间的作用力越大,该分子越稳定

C.分子晶体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熔沸点越高

D.某晶体溶于水后,可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该晶体一定是离子晶体

参考答案:

A

15.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S02使品红溶液褪色B.氯水使有色布条褪色

C.活性炭使红墨水褪色D.漂白粉使某些染料褪色

参考答案:

C

二、实验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6.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实验。

I.(1)将钠、钾、镁、铝各I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

果:与盐酸反应最剧烈,与盐酸反应的速度最慢;与盐酸反应

产生的气体最多。

(2)向Na2s溶液中通入氯气出现黄色浑浊,可证明C1的非金属性比S强,反应的离子

方程式为。

(3)资料显示:钠、镁、铝都可以用于制备储氢的金属氢化物。

①NaH是离子化合物,能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H?,该反应的还原剂是

②NaAlH4是一种良好的储氢材料。NaAlH’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II.为验证氯、漠、碘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已

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①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②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③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④……

(1)A中发生反应生成氯气,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o

(3)B、C管口“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

(4)为验证澳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④的操作和现象是o

(5)过程③实验的目的是。

(6)请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氯、浪、碘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的原因:。

参考答案:

I.⑴钾铝铝

2-

(2)S+Cl2=Sl+2Cr

(3)①NaH②NaAlH4+2H2O=NaAIO2+4H2T

II.(l)2MnOJ+16H++10C「==2Mn2++5ChT+8H2O(2)淀粉KI试纸变蓝(3)吸收氯

气,防止污染(4)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

荡。静止后CCL层溶液变为紫红色(5)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排除CL对澳置

换碘实验的干扰(6)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

解析:I.(1)金属活泼性顺序为:钾〉钠>镁>铝,所以相同条件下与盐酸反应最激

烈的是钾,反应速率最慢的是铝;生成1mol氢气需要得到2moi电子,1mol钾、钠都失去

1mol电子,1mol镁失去2moi电子,而1mol铝失去3moi电子,所以生成氢气最多的是金

属铝;(2)氯气氧化性强于硫单质,所以氯气能够与硫离子反应生成硫,反应的离子方

2

程式为:S-+C12=S;+2C1-:(3)①NaH和水反应的方程式为:NaH+H2O=NaOH+H2T,

其中水是氧化剂,NaH是还原剂;由上述反应不难发现NaAlN中的H呈-1价,同样可以

被水氧化为氢气,同时生成NaAlCh,即:NaAlH4+2H2O=NaAlO2+4H2T;

II.(1)A中高锌酸钾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氯化钾、氯化镒和水的离子方程式为:

2MnO「+16H++10C「=2Mn2++5C12T+8H2。;(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

KI淀粉试纸变蓝,Cl2+2「=2C「+L,L遇淀粉变蓝色;(3)B、C管口“浸有NaOH溶液

的棉花”的作用是:吸收氯气,防止污染空气;(4)为验证浸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④的

操作和现象是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止后

CCL层溶液变为紫红色,其中紫红色为L溶解在CC14呈现的颜色;(5)过程③实验的目

的是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b,排除Cb对澳置换碘实验的干扰;(6)氯、浪、碘单质的

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金属单质的金属性强弱、非金属单质的非金属性强弱方法,对应实

验原理、操作、现象的描述,从结构上理解氧化性递变的原因。证明卤素的氧化性强弱实

验,侧重考查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紧密结合题干的提供的实

验图,进行合理的猜测。

三、综合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30分)

17.1919年,Langmuir提出等电子原理:原子数相同、电子数相同的分子,互称为

等电子体。等电子体的结构相似、物理性质相近。

(1)根据上述原理,仅由第2周期元素组成的共价分子中,互为等电子体的是:

和:

和。

(2)此后,等电子原理又有所发展。例如,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微粒,只要其原子

数相同,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相同,也可互称为等电子体,它们也具有相似的

结构特征。在短周期元素组成的物质中,与N%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

有:、:这些等电子体的微粒构型

为形。

(3)CNS\NO2*具有相同的通式:AX2,它们的价电子总数都是16,因此,它们的结

构与由第二周期两元素组成的分子的结构相同,微粒

呈形,中心原子取杂化轨道。

2

(4)C03\NO3一等微粒具有相同的通式:,它们的总价电

子数都等于,因此,它们与由第六主族两元素组成

的分子结构有相同,呈形,中心原

子都取杂化。一

参考答案:

(1)N2和CO;C02和N2O

(2)。3S02V形

(3)C02直线sp

O

(4)AX324S03平面三角sp

18.下表是某温度下测得某酸溶液的一些数据,由表中的数据填空: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mol•1?电离度/%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pH

2a

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