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他动性自动性的意义扩展
构式意义对“吃”的解释意义结构语法理论始于上世纪80年代,是一种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语言研究方法。它的主要代表包括lakoff、fillmat、grow等。构式语法是这样定义的: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Fl,Sl”,且C的形式(Fl)或意义(Sl)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Goldberg.1995:4)对这个定义我们大致可做这样解释:第一,一个构式一定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第二,这个统一体具有自己独特的意义特征,不能和其他的语言形式完全类似。另外,我们还注意到构式与构式之间不可完全类似,也就意味着可以部分类似,即构式之间不是完全区别开来,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关于构式语法的价值我们结合实例来看一下。陆俭明(2004:412)列举了“张三打了李四”和“十个人吃了一锅饭”这样的例子。陆俭明认为,“张三打了李四”是个以动作动词为核心的事件结构,这种事件结构的语义配置总是“施——动——受”,而“十个人吃了一锅饭”是“关系结构”,这种结构的意义配置总是“容纳量——容纳方式——被容纳量”。显然将这两个例子做为不同构式来加以解释是很有说服力的,否则将“一锅饭”看做动词“吃”的主体,就成了“饭吃人”,显然不通。构式语法的意义还在于能够解释词条意思无法解释的问题。比如,“吃”的意义是“动作主将食物放到口中经过咀嚼咽下去”,而在这里却表示“容纳方式”,在此体现出了构式语法的价值。根据上述解释我们可以看到,构式意义对述语动词意义具有制约作用,同时也可以看到构式语法与动词他动性密切相关。例如,“张三打了李四”可以看做是一般的他动词表达,而“十个人吃了一锅饭”是一种表示关系、属性的句子,应该看做是一种自动性静态表达。在这个句子中,“吃”是他动词,而整个句子却表示自动性,可以说构式赋予“吃”以自动性,就是所谓“构式赋义”。所以,可以说构式对其组成成分的意义是有影响的。汉日在构式与他动性的关系上有差异。比如,汉语“会议开始了”这种“SV结构”是自动性表达;而“她们开始开会了”这种“SVO结构”就是他动性表达。动词是表示自动性还是他动性是由构式决定的。而日语属于粘着语系,格助词在语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表示自动词意义的「会議が開始した」一定用「が」,而他动词句「会議を開始した」就要用「を」来表示。另外,“太郎张着嘴”这样的例子,在日语中可做「太郎は口を開けている」、「太郎は口が開いている」、「太郎は口を開いている」三种翻译。这就说明“太郎张着嘴”可做三种解释:第一,太郎有意使嘴张开,有他动性含义;第二,太郎嘴处于张开状态,是一种自动性表达;第三,太郎保持嘴张开状态,这个表达反映了自动性他动性的连续。以下,本文将就上述问题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汉日他动性进行分析比较。意义扩展广泛存在于人类的语言活动中,不仅在词汇层面,词组、句子、构式等层面也存在意义扩展现象。并且,在构式层面,意义扩展还表现为意义功能的扩展。意义扩展是建立在概念的相互联系基础上的。这种相互联系有的基于意象上的相似性和空间上的近接性。比如,形容年轻貌美的女子时说「彼女は花のようだ」,就是因为「花」是美丽的象征,是基于相似性的比喻,认知语言学上称之为隐喻。而像「ホワイトハウスの方針が変わった」这样的例子,「ホワイトハウス」代表美国政府,就是基于近接性的比喻,认知语言学称之为转喻。隐喻和转喻是意义扩展的基本机制。意义扩展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种现象,必须符合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上有远近,这种先后远近成为人们认识表达事物的基本顺序。动态与静态,从时间轴上看动作可以分为“开始→持续→完了(变化)→结果”几个阶段,其中“开始、持续、完了”属于动态,而“结果”是表示动作完了后的状态,属于静态。所以,可以说意义扩展应该是“动态→静态”这样的途径。「太郎は前歯を折った」是表示主体「前歯が折れている」的一种状态,是个静态句,而「SOを折る」一般是表示动作的句子。在此认为这个「SOを折る」动态句扩展为静态句了。还有像「車が走る」表示动态,「山脈が走る」表示静态,也表现了“动态→静态”的扩展。原因与结果从时间上看也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所以意义扩展应该是“原因→结果”这样的途径。这种因果先后在汉语的动补结构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如“杀死、打碎、哭哑、洗干净”等。汉语动词的扩展也是从动作到结果,如“杀、打”的原型意义是表示动作,而在“气杀、碗打”这样的表达中表示程度和状态。具体与抽象,从空间上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身边的具体事物开始。具体的事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抽象的事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可以说“具体”离我们近,“抽象”离我们远。“具体→抽象”也是意义扩展的一个途径。比如,「商品を買う→努力を買う」这样的句子就表示“具体→抽象”的意义扩展。如果例(1)表示正在进行,那么该句子应该表示他动性;反之,如果该句子表示动作完了后的一种状态,那么该句子应该表示自动性。即例(1)既表示他动性又表示自动性,这就说明他动性和自动性是有连续性的。同时,也说明“他动性→自动性”可以实现意义扩展。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1.2.1结合构式与组成要素的意义变化按照构式语法理论,构式作为语言中的一个范畴,会产生扩展现象。任鹰(2009:309)曾指出“典型的存现句句首的空间词语被类推为有生名词,存现句就会变为领属句,后者其实是前者的扩展”。就是说存现句可以扩展成领属句。存现句和领属句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连续性。汉语“孩子哭哑了嗓子”这样的例子,主语和宾语有领属关系,这些句子可以看做存现句或领属句,句子应该呈现自动性特征。如果说这种句首为人称名词的句子在动作性动词句和存现句之间游移,意义有些模糊的话,那么像“山崖下摔死了个孩子”等句首名词为场所词时,存现句的意义特征就凸显出来了。而将主语名词换成人称名词时,句子“他摔死了个孩子”又变成了典型的他动词句。从结构形式上看,上述句子都是“SVO”动词句,但是从构式意义上看,随着句中主语等组成要素的变化,构式意义也发生了变化。这也可以看做是构式与组成要素之间的意义互动。这种互动也表现为意义扩展。比如,比较“村子里盖好了房子”和“他盖好了房子”,“村子里盖好了房子”是存现句,是自动性句子;“他盖好了房子”有歧义,可做两种解释:一种是他没有直接进行盖房子这一动作,他只是承受了盖好房子这一结果,是房子的所有者;另一种是他进行了盖房子这一动作。前者主语“他”是房子的所有者,句子可以看做是领属句,而后者则是他动词句。即“S+盖好了房子”随着主语“S”意义的变化,句子的意义从“存在→领属→他动”发生变化。可以说,句式意义可以扩展,并且这种扩展是和构式组成要素意义扩展互动的。1.2.2“动态静态”的意义扩展在日语中有些句子是表示领属句还是表示他动词句有歧义。日语研究者称之为「介在性」(参照佐藤2005)。请看下例:(5)山田さんは家を建てた这个例子和汉语一样,「山田さん」表示施动者时,句子为他动性;「山田さん」表示结果的所有者时,句子为自动性。这种「介在性」句子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动性→自动性”或者“动态→静态”的意义扩展。下面的例子形式上不是被动态,但意义上因为主语表示动作的对象,所以被称之为意义上的被动句(或无标被动句)。主语为对象的自动性句子有对应的他动词句。比如,「会議が始まった→会議を始めた」、「車が止まった→車を止めた」。因此,可以想象句子背后有动作主存在。像下面的这些句子,形式上是能动句,意义上是被动句,即所谓“中动结构”就没有必要想象动作主的存在。这种句子是描写主语的性质特征的自动性句子。也有的先行研究(如:寺村1982)把「この水は飲める」这样的句子叫做被动可能句。如果把它看做可能句,可以理解为「この水は○○が飲むことができる」。由此可知,中动结构相当于可能句。另外,如「この動物は食べられない」这样的句子,如果有前后文支持可以理解为「この動物は毒があって食用できない」、「この動物は何らかの原因で物を食べることはできない」这样两种意思,前者为中动结构,后者为可能句。这样就会知道构式意义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扩展的,其关系可以表示为:“被动句⇔中动结构⇔可能句”。2日本的“王疆死了父母”和“他自动性”是同义构式的两个基本前提在汉语里,语序在语法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日语则是格助词在语法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10)a打了碗→茶碗を割ったb车停了→車が止まった从上例我们可以看出,汉语用位置来表示自动性、他动性;日语用格助词「が」、「を」来体现自动性、他动性。从类型论角度看,汉语属于孤立语,没有形态变化;日语属于粘着语,有形态变化。汉语和日语的这种类型差异也表现在他动性上。即汉语中他动性与自动性的区别主要依据结构或构式类型;而日语则可以通过词尾变化或助词、助动词的附加等加以区别,请比较下面的例子:(14)a他吃饭(14a)(14b)是他动性构式,(14c)(14d)表示的是“他”的饮食习惯及生活状况,是自动性构式。此外还存在其他类似构式,在此不一一列举。这些构式的扩展关系可表示如下:从(14)中可以看到,构式意义扩展是在“SVO”基本框架下,伴随V和O的意义功能的变化而实现,尤其是O的意义功能发生了“对象→场所→手段”的变化。从上面构式的变化中也看到了汉语构式区别“无形态化”的一个侧面。而日语则完全不同,将(14)译成日语如下:这是个备受关注的经典例句。从构式类型上看,有人说是存现句(刘晓林2007),也有人说是领属句(任鹰2009)。从汉日比较的角度看一下,也许会得到更清楚地解释。例(15)译成日语如下:(15)´a王冕は父を亡くしたb王冕は父に死なれた就是说(15)在日语中可做两种翻译。这两种翻译十分类似但又不完全等值。(15a)´使用了一般的“SOV结构”,表达了主体「王冕」失去了某人。按照汉语语法,(15a)´显然是个表示出现或消失的存现句。而将(15b)´看成存现句就十分勉强了。(15b)´是个「迷惑受け身」构式,强调了主体「王冕」遭受不幸。这种不幸是失去亲属所带来的,如果从亲属这种所属关系角度看,说(15b)´有领属含义也不无道理。从日语的对译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王冕死了父亲”是个多义构式,既可以看做存现句,也可以看做领属句。并且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汉语用一种形式可以表示两种意义,而日语则分别用两种形式。在日语里没有存现句这样的说法。但是像「王冕は父を亡くした」这样的句子表示“主体丧失某物”,从这个意义特征上看,它应该是一种存现句。「太郎はチャンスを逃した」、「太郎は財布を落した」等也应该看做存现句。还有「太郎は涙を零した」、「太郎は喉を嗄らした」、「太郎は髭を伸ばした」等,是表示“主体出现某物或某种状态”,也应该看做是存现句。另外,日语中有「太郎は家財道具を焼いた」这样的句子,被称为「状態変化主体の他動詞文」(佐藤2005:86)。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太郎」从动作主体扩展成为变化主体这一现象。这一意义功能的扩展实际上是通过转喻实现的。就是说,「家財道具」是「太郎」的所属物,根据附属物代表主体的转喻机制,「家財道具」的状态变化就代表了主体「太郎」的状态变化,所以,主体「太郎」就实现了“動作主体→変化主体”的意义扩展。「太郎は腹を壊した」、「太郎は前歯を折った」、「太郎は足を冷やした」等都可以做同样的解释。并且,这些〈SOをV〉他动词句随着主体“動作主体→変化主体”的意义扩展,句子也实现了“他动性→自动性”的意义扩展。这些句子得以实现“他动性→自动性”扩展的条件都是O是S的附属物,主体通过转喻成为变化主体。在此还需要思考的是:「太郎は前歯を折った」既然扩展成为一种自动性表达,那它和「太郎は前歯が折れた」有何区别呢?笔者认为这里的「が」只是表示状态描写,比如「太郎は前歯が折れた」只是表示「太郎」处于「前歯が折れた」这样一种状态;而「を」则表示一种影响性,「太郎は前歯を折った」具有「太郎」受到了影响,遭受了损失的含义。“影响性”在1.1的他动性定义部分已经提到,它也是判断他动性程度高低的一项参数。就是说「太郎は前歯を折った」这样的句子既然表示一种影响性,就说明它具有他动性含义,而这种他动性含义主要是由「を」体现出来的。所以本文认为「を」在自动性表达中仍保留有他动性痕迹,同时他动性和自动性的连续性也在「を」格助词上反映出来。而汉语他动性和自动性的连续性从例(14)可以看出,它反映在“SVO结构”上。认知语言学将外部世界发生的事件称为“事件结构”(eventstructure),并且可以用“因果连锁”(actionchain)的认知模型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行为(使役行为)的原型可以分析为“意图”+“行为”+“结果”+“责任”等诸要素的集合(西村1998:127、姚艳玲译)。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因果连锁的认知模型由不同的侧面组成,当强调行为这一侧面时,“意图”、“行为”、“有生”、“动态”等一些要素成为焦点;当强调结果这一侧面时,“状态”、“变化”、“责任”、“静态”等一些要素成为焦点。正因为“事件结构”有这些不同的侧面,才使得意义扩展得以实现。像「太郎は家財道具を焼いた」这样的句子,有“他动性”、“意图”、“行为”这一侧面,又有“自动性”、“状态”、“变化”这一侧面,也充分反映了这一“事件结构”的多面性。从汉日比较上看,汉语的“SVO结构”和日语的“〈SOをV〉结构”,其原型意义都是表示“他动性”的“事件结构”,在隐喻、转喻等意义扩展机制下,他动性就扩展为自动性。但汉日的差异主要在于表现形式的不同。汉语主要表现在结构位置上,而日语主要表现在「を」格助词上。也就是说日语的「を」格助词明显反应出了“他动性→自动性”的意义扩展。这一点从「山田さんは家を建てた」、「太郎は前歯を折った」这样的句子具有他动性与自动性两种含义上已经清楚地反映出来。3意义扩展机制本文以构式语法为理论背景,对汉语和日语的他动性和构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以下结论。无论汉语还是日语,构式意义是相互关联、相互扩展的。存在句可以扩展为领属句,领属句可以扩展为他动词句。意义扩展是建立在概念相互关联基础上的,具体和抽象、动态和静态、原因和结果以及他动性和自动性彼此关联,可以形成扩展。意义扩展的途径一般为“动态→静态”、“原因→结果”、“具体→抽象”、“他动性→自动性”,这种途径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从汉日比较上看,汉语的“SVO结构”和日语的“〈SOをV〉结构”,其原型意义都是表示“他动性”的“事件结构”,在隐喻、转喻等意义扩展机制下,构式实现了“他动性→自动性”的意义扩展。但汉语他动性与自动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结构位置上,而日语主要表现在「を」格助词上。1意义的扩展和结构意义的扩展1.1他动性自动性他动性和自动性也是相互连续的,这一点从他动性的定义中可以看出。ヤコブセン(1989:216)指出他动性的原型意义是:「他動詞的述語とは,ある対象に知覚可能な変化を起こすべく,ある動作主が意図的かつ直接的にその対象に働きかける,という意味を表すものである」。既然他动性有原型意义,那就应该有周边意义,他动性意义是向周边扩展的,即他动性意义是向自动性扩展的。另外,HopperandThompson(1980:252)认为他动性的程度有高低,影响他动性程度高低的有十项参数,它们是“A参加者(participants)、B动作性(kinesis)、C体(aspect)、D时间有界性(punctuality)、E意志性(volitionality)、F肯定性(affirmation)、G语气(mode)、H动作主性(agency)、I对象影响性(affectednessofobject)、J对象个别化(individuationofobject)”这十项。从上述阐述可以得知,他动性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绝对概念,它是和自动性相连续的相对概念。他动性和自动性的连续性从具体的例子中也可以看出。请看下面的例子:(1)花子はきれいな和服を着ている(2)太郎は布団をかけている(3)太郎は口を開けている(4)太郎は注射した例(2)既可以理解为太郎给别人盖被子,表示他动性;也可以理解为太郎自己盖着被子这样一种状态,表示自动性。例(3)可以理解为太郎撬开别人的嘴,表示他动性;也可以理解为太郎自己张开了嘴,表示自动性。例(4)既可以理解为太郎给别人打针,表示他动性;也可以理解为太郎自己打了针,表示自动性。从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他动性、自动性之间是连续扩展的。综上所述,“动态→静态”、“原因→结果”、“具体→抽象”、“他动性→自动性”都是意义扩展的途径。1.2日本的构式与他动性(6)会議が始まった(7)車が止まった(8)この茶碗はすぐ割れる(9)この水は飲めるb碗打了→茶碗が割れた(11)a停车了→車を止めた(12)他摆着书→彼は本を並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合同解除与违约责任
- 2025全新版的房屋买卖合同示例
- 2025aa国际劳务合同
- 2025贷款抵押合同模板
- 《应对突发事件案例分析》课件
- 《鲁迅作品解析》课件
- 《分裂过程的区》课件
- 《女娲造人神话》课件
- 《肺癌诊治进展》课件
- 2025年恩施b2货运资格证全题
- 了不起的我课件完整版
- 油藏工程重点知识点
- 金属波纹管的焊接技术
- GB/T 22235-2008液体黏度的测定
- CAD输入文字时提示“找不到主词典无法启动拼写检查程序”怎么办
- -活出心花怒放的生命 课件 心理健康
- 给水泵检修方案
- 设备出入库管理办法
- KEGG代谢通路中文翻译
- GB∕T 17832-2021 银合金首饰 银含量的测定 溴化钾容量法(电位滴定法)
- 低成本自动化的开展与案例77页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