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与孙中山的农业思想比较_第1页
张与孙中山的农业思想比较_第2页
张与孙中山的农业思想比较_第3页
张与孙中山的农业思想比较_第4页
张与孙中山的农业思想比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与孙中山的农业思想比较

张毅和孙中山是20世纪初直接影响中国历史进步的两位英雄。张謇被誉为“轻工业之父”,孙中山被尊称为“国父”;张謇是旧阵营的改革者,孙中山是新阵营的革命者,两人出于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共同关注,都提出了实业救国的思想主张。深入研究他们的实业救国思想,对指导中国当今的现代化经济建设具有不同寻常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一、张和国民政府的共识发展实业、振兴经济乃挽救民族危亡之途,这是民国初年张謇和孙中山的共识。两人不仅是实业救国思想的信奉者和倡导者,而且在实业救国的某些具体主张上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1.工业商业中心何谓实业?近代实业包括近代农业、工业与商业3个方面,而又以建立和发展新式工业为中心。既如此,实业救国论者必须正确解决农工商三者的地位问题。是立国之大本在农中国自古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农业文明。然而,近代中国却不断被西方列强所宰割。甲午战争前,很多人都主张“以商立国”,对中国传统立国之本未予以足够重视。张謇和孙中山立足于中国国情,坚持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张謇明确表示“天下之大本在农”(P.11),“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兵也,立国之本不在商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P.13)。这里,张謇把“农”看作是“殖生货者也”,此种“生货”乃近代工业加工之原料。由此可见,张謇重视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小农,而是近代的大农,其农本思想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孙中山一贯重视农业,认为发展农业是关键,农业不发展,其他经济建设难于启动和收到成效。因此,他将发展农业视为“今日之急务”(P.11)。并指出,农业同矿业一样,是发展“其他种种事业之母也,农矿一兴,则凡百事业由之而兴矣”(P.134)。可见,孙中山把农业视为经济建设的基础。当然,孙中山倡导的农业发展模式,亦并非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农业模式,而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农业发展方式。“建设机器大工业”,“养民之大经,强国之妙术”张謇认为“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P.37)。而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就必须和西方国家一样,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他在《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指出:中国意欲自振,“宜讲求工政”(P.37),“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P.38)。认为发展工业是“农商之枢纽”(P.733),并强调这里的工业是资本主义的工业,即用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全面取代其他的生产方式。孙中山认为中国目前乃极贫之国,只有以机器生产代替落后的手工业,实现工业化,才是真正的救国之路。他认为中国的手工业,“必不能与彼之新机械大规模之工业竞争,如此则我工商之失败必将见于十年之内矣。及今图之,则数年之间,我之机器工业亦可发展”(P.225)。他对工业的重视在《实业计划》中得以集中体现,在“计划”中,孙中山主张大力发展基础工业,认为矿业是“工业之根”(P.360),同时特别强调机器制造业的重要作用,指出机器可“羁勒天地自然之力以代人工……任重也,一指可当万众之负;致远也,一日可达数千里之程;以之耕,则一人可获数百人之食。以之织,则一人可成千人之衣”(P.174)。从“护商”到“以农为经”虽然张謇和孙中山都反对“商务立国”,但都强调要注重商业的发展,保护商业。张謇说:“今日之先务在商”,“无论开矿也,兴垦也,机器制造也,凡与商务为表里,无一而不兴也”(P.11)。同时,他又清醒地认识到商业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他说:“无工商则农困塞”(P.57),“不商则农无输产之功”(P.11)。因此,张謇特别强调要“护商”,他说:“西人常论:中国商人最工贸易,惜国不为保护,……以至百业皆衰。至护商之要,不如合众商之力以厚其本,合国与民之力以济其穷”(P.57)。孙中山则指出:英国能“倾印度,扼南洋,夺非洲”,是由于“商力为之也”;美洲“何以今富而惜贫?是贵有商焉为之经营”(P.14)。因此,孙中山并不忽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相反,提出“以农为经,以商为纬”(P.6)的经济发展方针,强调要保商,“商不见保则货物不流,货物不流则财源不聚,是虽地大物博,无益也”(P.14)。综上可见,两人在对待农工商的地位上有着相似之处。他们主张以农工为本而农工商并举的救国图强思想,对近代中国应如何结合国情探索一条工业化之途具有重大价值。2.加强对外资的认识,达到经济效益目贫穷与落后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建设资金严重短缺使实业救国实践步履维艰。因此,张謇和孙中山都认为利用外资是振兴实业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有效捷径。细加分析,还可发现两人围绕这一主张存有诸多的共同点。以开放门户,资源整合为振兴实业之计p.16张謇认为中国积弱不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而在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时代,一国的经济发展要想离开世界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张謇指出:“世界经济之潮流喷涌而至,同则存,独则亡,通则胜,塞则败”(P.169)。孙中山也认为中国要迅速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必须抛弃孤立之性,变闭关为开放。他指出,我国“以前事事不能进步,均由排外自大之故。今欲急求发达,则不得不持开放主义”(P.481)。而促使张謇和孙中山主张利用外资振兴实业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国内资金的缺乏。张謇分析中国的国情是“物产丰饶,事业繁多;苦于人才短缺,母财滞涩”(P.169),针对这一现状,他提出“以开放门户,利用外资为振兴实业之计”(P.169)。孙中山也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他说:“欲兴大实业,而苦无资本,则不能不借外债”(P.423)。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如果建设资金只靠国内积累,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吸引外资,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宏大计划才能顺利推行。“未先确定者用量也不一”张謇在《筹划利用外资振兴实业办法呈》一文中提出了利用外资的具体方法:(1)合资。“此为利用外资最普通方法”,凡经营“利害参半”的事业,可采用这种方法;(2)借款。张謇强调采用这一方式必须“凡事业之确有把握者用之”,否则不可轻准商民借用外款;(3)代办,或曰外商独资。“凡先难后易而可以永久获利之事业”,可与外商订立一定期限,交其承办,期满后由中方收赎。与此同时,孙中山也提出了类似的利用外资的三种形式,分别是:(1)中外合营。孙中山认为筑路、办工厂、开设商办银行、建立百货公司系统可采用这一方法,实际上提出了中外合作经营的四类企业形式:工业、商业、银行业和基础产业;(2)借款自办。或以个人或以私人公司名义,直接与外国资本家交涉;(3)外商独资经营。就是让外商在华经营工商业,订立一定的期限,期满后有偿或无偿收回。由此可见,在利用外资的方式上,孙中山和张謇的观点是基本趋同的。两国投资法律方面均急于需求新的“”的要件,并强调以促进生产为目的,并将其作为我国的国总的来说,张謇和孙中山利用外资的见解不仅积极,而且理智。首先,张謇和孙中山都认为利用外资必须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条件下进行,不能附带任何屈辱的政治条件。张謇指出举借外债“不可丧主权,不可涉国际”(P.664),并强调不遵守中国法律者,均予以取缔。孙中山总结“埃及所以借外债而亡国者,失主权故也。美国初独立时亦借外债,而美之能兴者,则不失主权故也”(P.268)。因此,他在两国引资经历的对比中深刻认识到:“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P.682)。其次,两人都特别强调引进外资决不能用于非生产事业,更不能用于奢侈消费,必须用于从事生利的事业。张謇说借外债要“用于生利可,用于分利不可”,即借款是为了办事业,而非为了消费。孙中山提出外资用途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以促进生产为目的。所以他强调利用外资必须严格掌握合理投向,一定要用在生产建设上。西方国家内部的官方主张张謇于1914年为实施导淮工程,向美国红十字会贷款3000万元美金,后因一战爆发而未获任何援助;孙中山于1912年向外国要求财政经济援助而遭到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拒绝。纵观两人向西方国家借用外资的主张,均没有收到实际的效果。原因何在?均在于旧中国并不存在实现这种主张的条件。张謇、孙中山希望通过实业救国,但在西方国家加紧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情势下,它们绝对不会按照其愿望来援助中国发展经济和实现近代化,恰恰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其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因此,张謇和孙中山试图利用外资振兴实业的设想,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二、中西方经济近代化经营企业的业务能力张謇作为清末状元,弃官从商,他的实业思想更多得益于他经营企业的丰富经验。而孙中山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执着追求者和卓越设计师,他的实业救国思想集中体现在《实业计划》中。比较而言,两人的实业思想各显特色。1.“公害”型的土地制度张謇和孙中山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但在发展农业的途径上,两人却各具主张。张謇注重农业经营模式的推新,对此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付诸实践。中国的农业是传统农业,即以自给自足为目的,以封建租佃和小农经营为生产方式,它严重地束缚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张謇感慨道:“我国有小农而无大农,故终岁勤动,往往仅足自给”(P.160)。但又认为,我国农业资源丰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改进农业经营方式,就能促使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型。为此,他提倡集股成立公司,用机器耕种,走规模经济之路,实现农业经营由分散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他说:“公司者,庄子所谓积卑而为高,合小而为大,合并而为公之道也。西人凡公司之业,虽邻敌战争不能夺。甚愿天下凡有大业者,皆以公司为之”(P.212)。1901年,他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践,创立了股份制农业公司——通海垦牧公司,在中国大地上开创了全新的农业经营方式。通海垦牧公司的成功经营,有力地证明了张謇这一经营模式的可行性,对改变江苏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而与之相比,孙中山在这一方面论之较少,更缺乏实践。孙中山认为发展农业仅靠变革经营模式这种温和的改良方法是根本行不通的,因为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生产关系,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想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地权”中。其内容是“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生命者,与众弃之”(P.78)。这里的核心实际上是“土地国有”,矛头指向了中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后来,孙中山又进而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认为“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是完全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们对于农民问题的最终结果”(P.850)。从“平均地权”到“耕者有其田”,反映了孙中山关于土地问题思想上的飞跃和理论上的突破。但是,从“平均地权”的内容中可知其方针是革命的,但方法却是改良的,如“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也始终没有实施过。但不管怎样,这个纲领本身就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具有促使农业生产关系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变革的内涵。在这一点上,孙中山要比张謇略胜一筹。2.建立民族工业体系张謇认为,“实业不能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举世界所有实业之名,一时并举”(P.144),即振兴实业必须要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无的则备多而力分,无的则地广而势涣,无的则趋不一,无的则智不及,犹非计也。的在何?”(P.155)张謇认为“在棉铁,而棉犹为先”(P.155),因此他提出“棉铁主义”,以此为中心来建立资本主义的工业体系。张謇这一思想的提出是根据其经营企业的经验和当时的历史条件总结出来的。一方面,棉纺织和钢铁是受西方国家打击最严重的两个产业部门。从对外贸易的情况来分析,中国在外贸中存在大量的逆差,以棉铁的比例最大。张謇在查阅清光宣两朝海关贸易册时发现:“进口货之多,估较价格,棉织物曾达二万万以外,次则钢铁,他货物无能及者”(P.166)。为了扭转这种逆差,张謇认为只有以棉铁为中心建立起独立的民族工业体系,才能独立于世界。另一方面,张謇认为棉纺织业有利可图,因为它关系国计民生,是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虽然洋纱在当时严重地冲击中国的棉纺织市场,但尚未能占据垄断地位,所以仍有发展空间,加之投资这一工业的成本较低,具有可行性,因此张謇主张首先从棉纺织业入手创办企业。而孙中山突出交通在国民经济近代化建设方面的龙头作用,其中又尤其强调铁路运输。他说:“予之计划,首先注意于铁路,道路之建筑,运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设,盖此为实业之利器,非先有此种交通运输屯集之利器,则虽具发展实业之要素,而也无由发展也”(P.134)。孙中山会有这种认识是有依据的:首先,孙中山深切地意识到发展交通运输业对西方国家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19世纪末,主要西方国家都建立起了完善的铁路交通网络,由此带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一世界性的近代化潮流给孙中山的思想以极大的冲击,为此他呼吁“民欲兴其国,必先修其路”。其次,为了抵制西方国家对中国政治军事的控制、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分割势力范围。所以他认为非铁道无以立国,主张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特别是铁路,并以此为中心建立起近代化的民族工业体系。综上所述,张謇和孙中山在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上各有侧重。但究其本质,是在发展国家工业化的道路上,张謇认为应优先发展轻工业,孙中山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而立足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笔者认为张謇的思想更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看,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随着工业化不断推进,资金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才开始发展重工业。可见,这种先发展轻工业,后发展重工业的思想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而且轻工业的发展,一般投资成本较低,建设周期较短,且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生产技术水平的要求并不高。鉴于中国当时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张謇的这一模式更适合于中国。当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完善,使中国各地连成一体,且与世界联系起来,会推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但根据中国当时的国情,似不宜优先发展。3.主张“办国企业”,实行“大企业国有化”张謇主张发展民营企业,反对国营企业,他的半生精力都用在民营经济发展上,这不仅表现在他自己所办的基本属于民营企业,而且还表现在他出任农商总长期间提出的一系列经济主张和颁布的经济政策。在任职宣誓时,他说“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顶办。惟择一、二大宗实业,如丝茶改良制造之类,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而又确有关于社会农商业之进退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P.165),而且即便是这一、二大宗实业,也只是为了“引起人民之兴趣”(P.165)。“新颁矿业条例,惟食盐、煤油二种,定为国有,其他各矿在国家方力持开放主义,原无与民争利之心。然如铁如铅,不特为轮轨机械之所必需,亦实为枪炮弹药之原料。而采炼费巨,听民自办,动多流弊”(P.259)。张謇之所以反对“官营”,主张“民办”,是因为他对晚清洋务派创办的官营企业内的腐败问题有着深刻的了解,他认为官营企业“名为提倡,实则沮之”(P.165)。张謇主张“商自经营”,但又认为“实业之命脉,无不系于政治”(P.162),况且中国民营经济尚处于幼稚时期,必须给予提倡、保护、奖励和补助。张謇为之主持制定了诸如《公司条例》、《矿产条例》、《商会法》与《公司注册条例》等20余种经济法规,一方面方便实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又规范了政府在保息、税厘等方面的奖励补助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创办起到扶持作用。孙中山主张实行大企业国有化,发展国营企业,反对私人资本过度膨胀。这一思想主要反映在他提出的“节制资本”中。所谓“节制资本”,包括节制私人资本和发达国家资本两方面的内容,其中心内涵是发达国家资本。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宣言中他讲道:“凡本国及外国入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的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P.593)。他在《实业计划》中,又明确地表示“近代经济之趋势,适造成相反的方向,即以经济集中代自由竞争是也”(P.368)。可见,孙中山把国有企业视为国家工业化的骨干和支柱。当然,孙中山反对私人资本,并不等于不允许私营企业的存在。他在《实业计划》中明确表示“中国实业之开发应分两路,(一)个人企业,(二)国家经营是也,凡夫事物之可以委诸个人,或其较国家经营为适宜者,应任个人为之”(P.217),并且还提出“今欲利便个人企业之发达于中国,则从来所行之自杀的税制应即废止,紊乱之货币立需改良,而各种官吏的障碍当必排去;尤须辅之以利便交通”(P.218)。由此可知,孙中山对待私营企业,不但允许其存在,还主张给予一定的支持,只是不允许私人资本垄断国家经济命脉。因此,他试图通过国家干预来防止这一现象,其主要途径就是发展国营企业,发达国家资本,以此来实现国家之富强。三、两种理论的同源性分析综上可知,张謇和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思想,既有相似之处,又各显特色,存在很大的区别。两者思想同异背后都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原因。1.张和孙家主想国的思想趋同,是双方所处时代的主观原因之一第一,两人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是其思想趋同的主观原因之一。张謇和孙中山都有着远大的抱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种以天下为己任,以“精忠报国”为追求的强烈爱国思想是两人情感的鲜明写照。甲午战争,中国败北,签订《马关条约》,张謇可谓痛心疾首,他对此条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此次和约,其割地驻兵之事,如猛虎在门,动思吞噬;赔款之害,如人受重伤,气血大损;通商之害,如引鸠止渴,毒在脏腑”(P.29)。孙中山面对列强环列、虎视鹰瞵、蚕食鲸吞、瓜分豆剖的中国,深感焦灼,他愤慨地指出:“沃野好山,任人割取,灵苗智种,任人践蹈,此所以陷于悲境而无如何也”。“今举我国土之大,人民之众,而为俎上之肉,饿虎取而食之,以振其蛮力,雄视世界”(PP.172-173)。可见,两人炽热的爱国情感溢于言表,双方利用外资的思想与清朝的被迫开放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张謇和孙中山都是以爱国主义为宗旨,以实现中国工业化为目标,把能否维护主权提升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利用外资的原则上尤其强调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第二,两人都主张向西方国家学习是其思想趋同的主观原因之二。张謇和孙中山站在历史潮流的前列,为了探求救亡图存之道,积极主动地向西方学习。两人对欧美仅用一二百年时间使生产力获得高度发展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在几十年内建成资本主义强国的事实极为震惊。双方对其进行了考察与访问,都认识到:吸取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是落后中国走向富强道路的捷径。张謇总结了日本富民强国的经验,认为它主要采用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注意发展近代化工业。他说:“日本之学西法也,自工始。自工始者,学其用机器,并学其造机器。……工业进而后及练兵,所以,日本三、四十年之间,由小国而跻于强大矣”(P.221)。因此,他主张向日本学习,同时还提出了发展近代化的农业、工业与商业,并以新式工业作为关键的思想主张。孙中山也认为:“发展中国工业,不论如何,必须进行,……中国如一后至之人,可依西方已辟之(新)路径而行之”(P.873)。并深信只要中国认真学习西方,那么外国须经一、二百年的艰苦奋斗才有的成就,中国不需要很多时间,就能迎头赶上。由此可见,张謇和孙中山实业救国思想中都主张发展新式工业的一个重要主观原因,就是双方对学习西方国家先进文明成果的体认。第三,两人所处时代背景相同是其思想趋同的客观原因。张謇和孙中山同处于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乱的时代,一方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政治腐败,纲纪堕地;军备落后,营务废弛;财政亏空,入不敷出,而其统治阶级仍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腐败愚昧。另一方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完成了工业革命。1840年,它们用炮舰轰开了中国紧闭着的古老大门,之后列强摩肩接踵,纷至沓来,强迫中国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张謇和孙中山面对这亘古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思考着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两人都认为近代中国一次又一次地挨打,其根源在于经济的落后,而以农为本、抑制工商的传统政策又是使中国孱弱、人民贫穷的根源。为此,两人都认为中国要改变命运,必须摒弃这一传统政策,致力于发展近代化的农业、工业与商业,故不约而同地提出农是立国自强之本,工是富民强国之本,商是当务之急的正确主张。2.是政策引领,从“两人”的地位决定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未来第一,两人所受的教育不同是其思想各显特色的主观原因之一。张謇走的是正统的科举之路,接受了完整的封建教育,受传统儒学的熏陶很深。他读过《诗经》《尚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思维模式和伦理纲常都集中体现在这些经史子集中,对张謇经济思想的形成起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见,张謇身上传统文化的因袭是非常沉重的。孙中山系统地接受了资本主义的教育,1879年,其胞兄孙眉将他送往檀香山岛上英国基督教监理会创办的意奥兰尼学校就读,所教内容包括了许多西方社会政治学说,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这种资本主义的教育,对孙中山思想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后来回忆说:“忆吾幼年,从学村塾,仅识之无。不数年得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见其教法之善,远胜吾乡”(P.359)。而他伦敦蒙难后,暂留英国的那段经历,为他近代化经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见,两人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求学路,而这决定了其实业救国思想有着很多不同之处。就其宏观来说,张謇在实业救国思想中所建构的经济近代化体系,只不过是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我所用,其实质仍逃不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传统窠臼。而孙中山所勾勒的工业近代化蓝图,其性质是想建设资本主义国家,主张用全新的资本主义模式来发展中国。就其具体思想主张来说,在农业发展的途径上,张謇的主张是改良的,想采用公司制的形式来发展近代化的大农业,而孙中山则主张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第二,两人对发展经济着眼点的认识不同是其思想各显特色的主观原因之二。在发展经济近代化的模式上,如何处理好中国社会“当前”与“未来”发展的需要?张謇的思考角度着眼于“当前”。甲午惨败,中国面临旦夕之危,“当前”难过,何论“未来”!晚清洋务官营企业的腐败至甲午已充分暴露,张謇认为官营企业有着严重的弊端,不足以富国强国。加之20世纪初,由于抵制日货运动的开展和清政府实施“新政”,鼓励和扶植民营企业,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得以在1905年前后形成一个高潮。张謇亲历上述历史,吸取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而形成主张发展民营企业,反对国营企业的经济思想。而孙中山对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的研究比较深入。他深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虽然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