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的回顾与展望_第1页
中西医结合的回顾与展望_第2页
中西医结合的回顾与展望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医结合的回顾与展望

1中医应从历史的高度探讨中医和中药是中医学的组成部分。这是我们祖先给予我们财富的。我们需要特别的关注和保护。中西医是两种卫生保健体系,在历史上各自做出过卓越贡献。中医中药是一伟大宝藏,经受过历史的洗礼。和西医相比,中医更重视整体,认识疾病发生的条件,强调防病、“治未病”。阴阳、正邪论是唯物辩证的;中医认识到正虚是疾病的重要内因的论证“邪之所辏其气必虚”,比西医早千年;正虚学说业经现代医学认识和承认。在相当年代中医也是十分开放的,能够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就,不断丰富完善自己。中医治病入手比较广泛,重视病理生理的调整。西医本不是哪一民族的医学,而是全球医生临床实践的结晶,比较能融合现代科学成就,认识疾病具体、深入。和中医相比,较为机械,虽然也强调“个别对待”,但在很多年代对如何个别对待缺少深入探讨。越来越多的意向是认为中西医应当互相补充,从认识上和具体治疗原则上提高,从而给患者带来裨益。70年前对中西医能否结合就已经有争论。当时压倒的倾向是:很多西医未对中医作深入的学习、理解、实践和研究,把中医当成“国粹”看待,认为是过时和不值得研究的。少数研究人员开发研究中药,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废医存药。很少有人真正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难能可贵的是当时有几位中医先驱者,他们有的远渡重洋学习西医,开展中西医结合。他们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成了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者和骨干。在20世纪50~60年代,一大批有作为的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有了互相融会的趋向,并取得一些成果。最大的成绩我认为是中医进入医院,和西医不同学科一样成为重要科室之一,得到互相认识、交流乃至结合的机会。不足之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真正的讨论和论证不够,那时由于政治原因不允许讨论中医的缺点,甚至有人藉此搞浮夸、扣政治帽子,因而进展不快。但我认为应当从历史的高度,从中医几千年的发展来看,肯定近60年来中医处于前进的时期。而不是有些人认为的“被消灭、取代”。不允许讨论、不自求发展、甚至置西医的存在和成就于不顾,不积极学习现代医学的重大成就,有违于祖国医学的传统,必然会导致前述的危机。医学创新尤其是如此,继承和创新是问题的两个方面。明代李时珍(1518-1593)对我国医学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本草纲目》在当时是一部百科全书样著作,已经翻译成多国文字,不但继承了我国的药物学,也包括许多从其他国家引进的品种。但他不可能收载今天我们常用的大部分有效药物,在某种意义来说他的学问远不如我们今天的药物学专家。但是,我常常半开玩笑地说:“正是由于李时珍的敬业创新,如果他活在我们的时代一定会学习分子生物学和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很可能会对中医药的现代化做出新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中央提出中西医并举,结合的空间扩大,学术环境更自由了,思路也更具体了。目前是开展争鸣、论证的好机会。循证医学要求用事实说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所以只要作出成绩总会闪光,被接纳承认。世界医学重新重视自然和传统医学,应当抓住机遇通过中西医结合对世界医学作出我们民族的新贡献。2中国的靶向治疗我们的祖先早在距今3500年前在殷墟甲骨文中就用病字和留字组成了“瘤”字,说明当时对肿瘤已有“留聚不去”而成的认识。到了公元前后《内经》的时代,就有了“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而积皆成也”,已经有了内因和外因结合的概念。无论西方医学或传统医学都需要不断发展才能具有活力。继承是为了创新,创新是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提高治愈率。在临床肿瘤学领域内任何保守思想和不严谨的研究一样都是对时代不负责任。平心静气来看,尽管我们经过像十年浩劫那样的严重干扰,我们的努力还是取得了一定回报。近30年来我国中西医结合已经取得一些硕果:沈自尹院士用中药调控肾上腺皮质功能;吴咸中院士在处理急腹症方面已经取得重要成果;三氧化二砷本来是一种老药,到了我们这一代血液病学家发现能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APL),并且发现它的作用机制是调控PML-RARa蛋白诱导凋亡;扶正中药能促进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已经成为临床医师的共识而且用于临床实践;同样,如果没有近代肿瘤新生血管的知识,人参成分之一Rg3不可能成为抗新生血管抑制剂。我们目前正在研究的康莱特、榄香烯、冬凌草、苦参等都有望取得进一步的成果。祖国医学在慢性病的调控上具有独特的作用。而调控是21世纪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多年来的论证把肿瘤定位为一种可以控制的慢性疾病。对慢性疾病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1)它的发生过程是相当缓慢的,正常细胞是在各种内因和外因长期作用下发生恶变的。(2)在肿瘤发生以后我们希望把它变成一个可以控制的慢性病。那就意味着患者得了肿瘤后,要么把它治好;要么就让患者长期带肿瘤并能够保持正常生活质量,这就是我们现在处理患者一个新的目标。在这种理解的指导下,一方面预防重新成为受到广泛重视问题;另一方面姑息治疗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中医中药由于立足于调控,在这一领域内将能发挥积极的作用。靶向治疗本身就是调控,我国学者应当更容易理解,不同于古代调控寒热、虚实和阴阳,我们目前调控的是基因、受体、免疫和激酶而已。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和我们目前的治疗个体化应当是相通的。我寄希望于我们的中青年同道能通过最大限度地应用现代医学方法阐明祖国医学的很多观点和方法,从而对世界医学做出我们民族的贡献。3从临床试验中谈“结果”,如果不能不正确的试验方法和不科学的指标必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和导致各个方面的大量浪费。我国在“史无前例”的年代里曾推出8种抗肿瘤药物,企图尽快得出成果,但实际一无所获。由于缺乏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必要知识,对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和现有的化学药物的效果了解不足,以及缺乏对照与统计学处理,得出错误结论的例子就不胜枚举了。这方面的“前车之鉴”很多,我在此不再赘述。前不久,我接受了媒体的访问时就我国很多扶正中药治疗肿瘤和某些过度宣传的“新疗法”做了探讨。从学术上来看,回顾性研究具有很大局限性已经具有全球共识;我国患者资源丰富但发表的临床试验的样本均很少,而且没有严格GCP的保证,尤其缺乏可靠的对照,所以结论也很难是正确和可靠的。最近,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则消息:2010年我国发表的学术论文总数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但真正有影响的成果却是“凤毛麟角”,这正是多年来我国政治和学术生活不够正常,而肿瘤治疗的难点和存在的问题很多,研究人员急于求成和浮躁心态,患者心理思维误区以及医务人员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和缺点等等均是这一现象发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则是缺乏对科学研究的正确认识。这些都需要我们重视改正,通过设计可靠的临床试验证明我们所研究的中药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我体会,在临床肿瘤学中我们还远远没有达到将多数患者治愈的目的,还有很多影响预后的因素需要探索。如何实现我们每人的这一愿望就需要严谨科学的临床试验,并将得出的结果转化成临床实践。而且,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循证医学的结论都必须经受长期临床实践的检验。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对待每一个试验结果,不断提高进步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我们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存在很多“瓶颈”需要解决,例如质量控制、样本数量、疗效指标、研究设计、统计学处理和长期随访等等,所以不能在短期内完全解决。但无论如何我们应当正视这一问题不断努力提高。单纯依靠中药治愈肿瘤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利用中药辅助治疗肿瘤才不失为科学的态度,如传统中药黄芪、女贞子、仙灵脾可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保护肾上腺和骨髓功能。从民间被视为毒药的“砒霜”中,可提取出一些有效成分,从静脉注射到血液中治疗某些类型的白血病。部分中药还能很好地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远期疗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稳定或缩小肿瘤组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